餐厅天然气锅炉: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50:26

专题讲座

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

王云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一、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组织实施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设计

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基础。把握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及其逻辑结构、具体了解学生的基础与经验与认识发展规律,是进行教学设计、也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组织的基本功是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保证

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基本功,主要指学习情景的创设,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学习的等三个方面。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课堂教学组织策略的制定和把握

探索如何处理好五个关系:教与学、预设与生成、学习与练习,平时教学与总复习的关系。

二、以下着重讨论三个问题:

(一)把握初中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首先要了解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建构体系。

其次,要明确初中化学教育的任务---化学启蒙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意志与价值观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对学生教学全面的化学启蒙教育----学习社会生活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初步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了解化学学习研究的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联系。

1.要把帮助学生形成的最基本的化学观念放在第一位

(1)对元素的认识(元素观)

种类繁多的物质是由一些基本物质——化学元素——组成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化学元素不变;同一种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的总称;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中列出了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排列的序号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知道元素符号的书写与含义,了解自然界中元素分布,了解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2)对构成物质微粒的的认识(微粒观)

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微粒,有复杂的结构;原子可以彼此结合;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运动状态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发生变化;原子核外电子可以得失转化为阴阳离子;元素不变对应于原子核不变。

通过实验体会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认识几种微粒及其关系:分子、原子、离子----结合实例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元素组成---从物质的元素组成、各元素原子数(化合价)的关系定性、定量地了解物质组成,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组成元素及其原子数比)----能用元素符号书写原子、分子、离子符号。

(3)对物质组成、最基本分类的认识(物质分类观):

能综合运用元素、原子的概念,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组成、分类。

依据物质组成性质特点,认识化学物质分为混合物、纯物质;纯物质有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由几种不同元素原子构成;化合物还可以依据分子组成分为氧化物、酸、碱、盐、有机化合物等;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大多是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提纯,以便研究、利用。能正确运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4)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变化观)

化学反应变化多样,都有新物质生成,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化学反应中原子发生重组,原子种类数目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化学反应中原子彼此结合会放出能量,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能可以与热能、光能和电能相互转化;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化学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要提倡绿色化学,使用无毒无害低廉的原材料,实现化学反应的无污染,低能耗,原子利用率高。

(5)认识化学的价值(价值观)

化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物质,从自然界(矿物、动物、植物)分离出纯净物质,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结构;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自然物质或者近似自然物质的新物质,合成(创造)自然界没有的人造物质;化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界发生的化学过程;实现物质相互转化,变害为利、制造新物质、去除自然物质中的有害杂质、添加有益物质;实现化学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化学帮助人们与伪科学做斗争;化学为社会科学(史学、政治学、美学、哲学等)的研究提供工具、手段和素材。

2.要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科学最基础的核心内容

3.要理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这样建构教学内容体系,怎样选编教学内容

为了建构相融合的三维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不单纯以化学学科内容体系安排章节顺序,不要求初中学生把握完整的化学学科知识系统。努力吸取学生中心、学科中心、社会中心三种教材编写体系的长处,使学生愿学、能学、爱学、会学、学了有用、能用。注意从学生经验、在生产生活情景中学习最常见的化学品,认识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并能应用于理解、处理简单的实际化学问题。关注知识的形成与规律的揭示。只要求能从某些事物感性认识提升到初步的理性认识。

(二)了解初中学生化学学科知识认识发展的规律

了解学生化学知识的认识起点,抓住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点、难点,正确地认识并依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逻辑顺序设计并开展教学。

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自身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的制约。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这些内容能否被学生感知、接受,取决于学生个体的心理结构。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要与学生的认知及心理规律相适应。

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知觉的产生以感觉的存在为前提,要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验、借助过去的经验或知识来学习。知觉还受到各种心理特点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和态度等的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动机不成熟,学习化学往往从好奇和直接兴趣出发,对枯燥乏味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和化学符号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要考虑到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运用实验、图表、模型、影像资料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有趣易学。

例如,学习酸和碱的知识建立酸碱的概念,不能按学科知识系统,直接让学生从它们的组成特点、性质特点、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生吞活剥地用记背的方法来学习。应该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联系食醋、胃酸、二氧化碳溶于水得到碳酸溶液等事实,从石蕊与这些溶液的作用,认识酸性、酸溶液、再通过三种应用广泛的酸的有关性质的实验和应用事例,逐步认识酸类的组成、性质,建立酸的概念。而后,对比酸溶液、石灰水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认识碱性、碱溶液、再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烧碱、氨水等物质,逐步建立碱的概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组织不是由教师单方面传授教学内容,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化学课程一开场,就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实验,为什么要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学习。但是,如果只是靠教师讲解实验的重要性和要求,作一些实验演示、表演,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实验的功能和重要性、也不会明白亲自动手实验、观察的必要。这样的化学实验启蒙,难以收到效果。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做几个简单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实验的作用和动手实验的乐趣,效果就会好的多。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从未见过的镁条做几个简单的实验,通过实验来了解镁的一些性质和变化:镁像铁那样有银白色的光泽,可以弯折,能导电传热,又可以和沸水作用,可以被食醋溶解、可以点燃能发出强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不仅了解了镁的性质知识,而且初步经历、了解了什么是化学实验,怎样作实验,会体会到通过实验可以了解了自己原来不了解的物质,认识了某些物质变化之间(如导电传热与燃烧)的本质区别。

可见,课堂教学组织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用生动、鲜活的化学事物、现象、有趣的问题创设学习情景,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练习与实践”“学习回顾、小结”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都得到发展。可见,课堂教学组织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要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用生动、鲜活的化学事物、现象、有趣的问题创设学习情景,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练习与实践”“学习回顾、小结”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都得到发展。

学习和遗忘总是伴生的。这样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核心知识,也是课堂教学组织必须注意的问题。“听不如看,看不如做”,“理解的东西记得牢”,这些经验又都是它的心理依据。课堂教学要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放在第一位,要尽可能让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参与学习活动。根据遗忘规律,知识在刚学完后是最容易遗忘的,因而及时地进行小结复习是很有必要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化学实验是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引发、发展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创设学习情景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动手实验,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实验现象和数据,运用比较实验,区分不同的物质和变化,学会从获得现象和数据中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得出实,更深刻地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绝对不能忽视学生的动手实验。

此外,要重视通过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看到学习的成效,看到自己的个性特长达到发展,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逐步转变为内在的需要。

总之,初中学生的心智尚处于发展之中,如果完全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学生难以认同,接受。新课程教科书,以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为线索,用物质主题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排,化学概念分散渗透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学习内容螺旋上升,重难点合理分散,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同时,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将学生动手实验的活动和指导融入学习内容中。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提供了范例。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要用好新教材。

课例1对物质的溶解、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认识的逻辑顺序---以对溶液的认识为线索,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逐步建立溶解、溶液的概念体系。

课例2对酸、碱、盐的认识。

以这两个案例为载体,向一线教师示范如何去了解学生化学知识的认识起点,怎样分析并把握学习目标,怎样抓住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点、难点,以期能正确地认识并依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逻辑顺序设计并开展教学。

(三)有效的设计与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依据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的认识的发展,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策略1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从比较熟悉的自然、生产、生活中感知化学事物、领悟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学习情景创设是为了帮助学生从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出发,激发和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所选择的素材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有助于解决认识发展的难点、突破关键;让学生从自然、生产、生活实际中学习化学,把化学知识运用与认识、解决自然、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简单化学问题。

课例3物质溶解性受温度的影响---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欲望。

策略2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化学学科知识、技能,提高探究意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倡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包括启发式讲解、探究学习指导、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活动等)来设计与组织教学。

研究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从学生经验出发、在真实情景中学习,尽可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次的感知、体会和应用,逐步形成概念。

注重学生学习活动课题(包括探究、讨论、练习、反思等)设计,为学生留下学习、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养成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尽量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知识。

课例4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重点在哪里?怎样提出问题、收集数据资料,怎样分析数据资料得出结论,怎样验证表达结论?

课例5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学习活动。

化学实验是探究的重要手段,化学教学要把握实验教学的要求----把化学实验作为探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的手段,不能过于强调化学实验技能的细节要求和训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从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条件控制和实验操作要求,防止学生机械记忆实验操作与实验现象。强调化学实验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结合化学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进行探究活动。

课例6孔雀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策略3探索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形成科学的概念。

概念的形成不等于定义的了解和记忆,要注重帮助学生从相关化学事实、中领悟其中蕴含的本质,从中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学习中新情景中运所学概念,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学习有阶段性,不能超越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概念的引入、讲解要注意处理既要通俗易懂,也要注意不违背科学性。

科学概念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它的内涵总是从模糊走向清晰、外延也在变化、扩大,定义也随之发生变化,愈来愈准确的反映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接纳—认同----理解----接受(内化)----发展、加深、扩大。

科学概念可以用定义表述,但记住定义不等于形成了概念,没有能很好地表述一个概念的定义,也不等于没有形成概念。

课例7元素概念的建立

课例8中和反应概念的建立

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饶有兴趣地、由浅入深理解、掌握中和反应的概念。

策略4注意处理好学生学与教的关系,运用多样的学习评价手段,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

学业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改进教学提供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课程标准要求综合运用纸笔测验、通过某项学习活动进行表现性评价、建立学习档案三种发生实施学业评价。

纸笔测验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注意联系实际,做到有鲜活的情景,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加强课内独立练习或小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改进教学,养成学生及时了解评价自己学业水平的习惯。纸笔测验主要是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测评,属于量化评价方法。活动表现评价和建立学习档案袋评价属于质性评价。质性评价要求观察、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采用激励性语言描述进行评价。包括口头语言描述评价和书面语言描述评价。质性评价则更强调在自然的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收集关于评价对象发展状况的丰富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用描述性、情感性语言对评价对象的进步作出评定。常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运用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景测验和成长记录袋等方式进行评价。质性评价以描述和记录为主,可以真实再现学生发展的过程,而量化的评价方法更多地表现为分数,只能反映学生发展的结果;质性评价能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能较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发展状况。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质性评价提供了有效的评价手段。质性评价方法与量化评价方法并不矛盾,鉴于教育现象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综合使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通过互补,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活动表现评价:平时教学要求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适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完成行某个实验或做某个问题的分析,老师、其他学生观察他的实验或聆听他的发言,而后让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做点评,指出优缺点,老师再用激励性语言做分析评价,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鼓励学生建立学习档案是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

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可以学会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发展。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档案的内容,自己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就可以学习如何判断自己的学习努力情况、学习质量和进步、发展。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此外,还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同学、家长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档案袋评价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使用成长记录袋,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可以通过适当的计划安排,减轻工作的负担和压力。成长记录袋内容的收集、编排和保存等工作主要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和监控过程,负责选择适当时期举办或主持召开成长记录袋的反思、交流与评分活动。发动学生自己组织展示、自评、互评,必要时还可引入家长参与。成长记录袋的收集、展示和评价工作要服从于评价目的、教学工作安排和学生的精力。不要盲目滥用。各学科教师之间要协调安排。可以应用于某一学习阶段、专题或具体技能,而不必贯穿整个一学期或学年。

策略5运用教学智慧,处理好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开放性与实效性、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进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重视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善于利用学生学习过程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和启发引导的契机,使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开放性,营造舒缓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注意让学生了解人们怎样运用化学知识,体验到知识学习的价值。

化学概念、化学知识、化学用语的学习不要求一次完成、对于较难理解的化学概念,不要求从严密的定义入手,而是逐步在学习过程中渗透,让学生在多次接触、使用中理解、掌握。

不单独设学生实验,不硬性区分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和实验课,便于教师依据实验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实验知识、技能的学习通过具体实验、探究活动逐步扩大、提高。淡化技能要领、要点的过细过于程式化的要求,强调实验安全,强调实验的认识和探究学习功能。

课例9化学符号(用语)的学习与复习

课例10牙膏中碳酸钙的检验与含量测定(酸碱盐性质知识应用复习课之一)。

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识较感兴趣,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但学习习惯较差,对酸碱盐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固,更不能灵活运用。为此,在复习中尽量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探究学习课题,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帮助学生复习

课例11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证明CO2气体通入NaOH溶液能被吸收,并且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课例12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学习

教学组织与实施,必须在教学实践不断摸索、探究。要提倡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思考

怎样改变满堂灌的低效率的讲授方式,提高课堂讲授的有效性?

怎样设计和运用设问和提问,避免无效的“满堂问”?

怎样防止和减少形式主义、表面热闹,实际无效或低效的学习活动?(怎样避免低效的朗读、无效的实验、形式主义的探究、表面热闹的小组讨论?)

怎样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减少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吗?

最后,我们来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在1941年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书中积蓄着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人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功夫。因此,说成“教书”,也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什么分别。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这里我不敢用一个“教”字。因为用了“教”字,便表示我有这么一套本领,双手授予学生的意思;而我的做人做事的本领,能够说已经完整无缺了吗?我能够肯定的说我就是一个标准的健全的公民吗?我比学生,不过年纪长一点儿,经验多一点儿罢了。他们要得到他们所需的经验,我就凭年纪长一点儿、经验多一点儿的份儿,指示给他们一些方法,提供给他们一些实例,以免他们在迷茫之中摸索,或是走了许多冤枉道路才达到目的——不过如此而已。所以,若有人间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将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我决不说“教书”。

“教师捧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学生对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一边是念一句讲一句,一边是看一句听一句;这种情景,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多么滑稽又多么残酷啊!”“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做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地位。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事物,我决不滔滔汩汩的一口气讲给他们听,他们尝试过了,我才讲,可是我并不逐字逐句地讲书,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