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毕业:管理废话挺进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06:09:41
管理废话挺进中国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露西?凯拉韦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英文 对照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上周我收到一份新闻稿,开头写道:“为完成向人性化体验型公司(Human Experience Company)转变的使命,星传媒体(Starcom MediaVest Group)大中华区现为您呈现……”

里面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关注——不是那个明显冒着傻气的“人性化体验型公司”,而是“大中华区”。看来,管理层的废话终于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闻稿后面的内容依然毫无意义又傻得要命:“我们梦想通过积极向上、有意义的人性化体验,改变人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业务增长。”

诚然,这种套话不是中国自产的国货,而是西方舶来品:新闻稿中的公司就隶属阳狮集团(Publicis)。虽然如此,新闻稿中“呈现”的都是些市场营销空话,配以花朵形状的图表,花瓣上分别标着4个以C字母开头的词:社区(Community)、流行(Currency)、内容(Content)和对话(Conversation)。

就在我收到这份废话连篇的新闻稿的同一天,FT.com上的头条新闻是: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尽管两条新闻并无关联,我却不由自主地把它们联系到一起,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完全被西式混乱思维俘虏的那一天,是否就是它最终失去其竞争优势的那一天。

已经有不少苗头显示,中国的企业正在照搬这种“舶来”的废话。鉴于这种美式套话已经像病菌一样传遍了所有其他地方,中国若是能不受影响,那倒是个新闻。

你可以说这没关系。的确,生意场上最经久不衰的谜团之一,就是满口胡话跟糟糕的业绩之间似乎并无联系。

在工作中,我每天都会收到那些非常成功的企业发来的套话。这种管理层套话似乎并没有为这些企业带来任何明显的不良影响。前些天,我收到别人转发过来、德勤(Deloitte)一名驻南非咨询顾问的来信,信中说:“我的主要职责……是分享各种‘思想制品’,发起并管理与业务相关的在线谈话……”

我不知道“思想制品”具体指的是什么,但它听上去有点儿像特百惠(Tupperware)塑料制品,只不过实际功用更少。德勤还在继续招人,做着他们自己都解释不清楚具体是什么的工作,而这家公司依然在赚大钱。

最近,种种迹象显示英国标准人寿(Standard Life)开始重整旗鼓。同样,它的废话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在最近一次面向分析师的报告中,标准人寿展示了一张描述“雇员旅程”的幻灯片,上面说:“我们的零售型退休前和退休后解决方案利用持续的客户参与。”这是谁写的?我很好奇。

下一张幻灯片上说:“三大动力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不寻常的‘分水岭式’的机遇。”这句话中唯一的妙笔就是打在分水岭式两边、表示这个词用得不当的那个引号,说明这种赤裸裸的言语犯罪令作者自己都有些不安。

但这样说并不全面。这些夸夸其谈的企业能够毫发无损,这与它们的规模有关。在行业地位稳固的大型企业里,说错话,甚至思维方式糟糕,并不会造成经济损失。而对于较小型的企业,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上周,我发现,夸夸其谈与业绩不好之间的确存在某种联系——至少在创立不久、根基不稳的企业里的确如此。

一家名叫Diaspora*的公司有一个非常好的点子。它想建立一个像Facebook那样的网站,但在这个网站上用户不必把所有秘密都集中公开。这家公司向所有联系人发送了一条消息,一开头就说:“亲爱的某某某:我们爱你。是的,我们真的爱你。”消息接着写道:“我们相信你。你是一位创新者,正是像你这样有创意的人,让世界变得很棒。”
       

后面还有大段大段的溢美之词,最后亮明本意,请求收信者捐一点钱——区区25美元就能改变现状。“每一笔捐助,都像一个大力的、温暖的拥抱。”

可惜的是,收信人不觉得自己像被拥抱了。他们非但不肯掏钱,还在Twitter上发帖,对此大加讽刺。

Diaspora*的邮件招来了众人的反感,不是因为美国人不容易讨好,而是因为美国人幼稚。美国人按照字面意思照单全收,因此虚伪到令人作呕地步的文字,会让他们觉得刺眼和不舒服。

当然,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从小耳濡墨染各种政治谎言,接受愚民教育。在一堆废话中寻找一点点真相或意义,是该民族的长项。那个伟大的时刻到来——即管理层套话终于降临中国的时候,料想中国人应对起来应该比西方人自如一些,正如他们在许多其他事情上的表现也胜过西方人一样。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