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方事故定损后全赔吗:老赵轻佻,不可君天下!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3:47:29
MARK 28
  
  【蹴鞠运动】
  
  “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关于蹴鞠的起源我没做过相研究,只知道最早见于《史记》上。据说春秋战国时,齐国故都临淄就很流行这种游戏。蹴鞠和现代火爆的足球运动有无关系呢?应该是没有的,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巧合。如果现代足球真起源于我国蹴鞠运动的话,我们都不好意思承认,原因就不说了,众所周知。
  
  蹴鞠原先是社会下层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有“穷巷蹴鞠”之说。到了西汉初年,蹴鞠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为了逗老头子开心,刘邦就设了蹴鞠这项娱乐活动。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也喜欢观看蹴鞠运动。《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有的高官家里还养了“鞠客”,就像老赵养高俅一般。
  
  蹴鞠这项运动到了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 “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就像我们今天看足球比赛一般。这么说,大家可能就能理解高俅了。唐宋时,斗鸡、斗蟋蟀、蹴鞠为欢的游戏,自民间至宫廷一样盛行一时。
  
  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比如猪的尿泡,然后吹气,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踢法也与汉代不同,改直接身体对抗为间接射门比赛,次数中多者为胜方。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
  
  宋代足球的踢法更多的时候是不用球门的“白打”,什么是“白打”呢?大伙都知道踢键子,键不落地,花样百出为高手。蹴鞠的“白打”就类似于踢键子,只不过更高更复杂。要求“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踢球中的花样动作得成套,分别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对搞转向灵巧和控制球花样方面发展。
  
  蹴鞠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上的娱乐形式不断增加,古老的蹴鞠运动慢慢被取代,蹴鞠技艺难以传承。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被替代的,不是一言即止。
  
  黄袍加身,将一位禁卫将军变戏法似的变成了一位皇帝,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名传千古,只是可怜了南唐那后主李煜。据史载,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这兄弟俩都是蹴鞠高手。元代名画家钱选作《蹴鞠图》图卷,生动的描述了太祖、太宗和宰相赵普踢球的情景。文征明曾题跋文对画上的人物作了说明:右一身材矮胖、头戴巾帻正在踢球的便是宋太祖赵匡胤,对面手撩袍角欲接球者是宰相赵普,赵普身后年少无胡须者是京城巡检楚昭辅,后排由左至右依次是侍中石守信、赵光义与北宋名将党进。画中六位踢球者皆为皇室贵胄,可见当时蹴鞠十分流行。
  
  宋代礼仪中规定,朝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蹴鞠等娱乐表演。在喝了第六杯酒之后,蹴鞠艺人便上场表演踢球。《宋史•礼志》记载,每年三月,宋太宗都要亲自主持仪式,组织由朝中好手与民间玩家参加的步打比赛。
  
  宋真宗也是名蹴鞠爱好者,他身边的宰相丁谓更是胜之。或许,这和皇帝的喜好有很大关联吧。因为这丁谓也是个奸臣,时称“五鬼”,擅长迎合皇帝。宋真宗赵恒相信迷信,丁谓极力迎合,以神仙之事启迪皇帝。以此推论,这厮是为皇帝练的球技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此看来,老赵喜欢蹴鞠远不如他的祖上,因为他自己不爱踢,只是爱看而已。有踢球者就有球星,这点和现在差不多。老赵身边的球星就有太慰高俅和宰相李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