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路政管理规定:老赵轻佻,不可君天下!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22:39:47
MARK 10
  
  改革派起源:
  从元昊叛宋起,宋军的边防开支便突然膨胀起来。政府为了扩大收入,又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四谏”官一声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谏”官又一声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论,则驱逐了副宰相王举,以范仲淹取而代之。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出色班底,有诗赞颂说:举擢俊良,扫除娇魅!提升众贤,就象拔茅一样,大批群起,驱逐奸邪,就象切掉鸡爪一般,永难长续。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仁宗这是被逼急了,走的是一条急功近利之路。谁当家谁说了算,当家人发话,手下人照办。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明黜陟。
  (二)抑侥幸。
  (三)精贡举。
  (四)择长官。
  (五)均公田。
  (六)厚农桑。
  (七)修武备。
  (八)推恩信。
  (九)重命令。
  (十)减徭役。
  
  《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往凭家势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单凭资历晋升的官僚,增加了调查业绩品德等手续,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全国普遍办起了学校……
  
  当时,范仲淹还有一个支持者,他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
  
  反对派起源:
  但凡改革就呢须触及到很多人切身利益,任何朝代都一样。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和它遭到的反对成正比.大批守旧派的官僚们跳将出来纷纷反对!不是要官员们“屁股”干净么,你范仲淹廉洁奉公,那手下人呢?于是反对派就从范仲淹手下部将开始搞事!
  
  其实他们的反对还不是最关键的主导作用,最关键的是外交环境发生了变化:这时,宋夏之间已正式议和。政治危机,也大大减弱。有了相对稳定的外交政局,仁宗肩上的压力骤减,从而对于改革的兴致,也变得逐渐冷漠和无所谓起来。领导打起了退堂鼓,手下人自然无法再继续。
  
  庆历五年(1045年)初,曾慷慨激昂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终于完全退缩,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被撤去军政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先后纷纷取缔。京师内外的达官贵人及其子弟,依旧歌舞喧天。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
  
  第一批反对派中有司马光,他和范仲淹在宋仁宗面前争得面红耳赤。后来,司马光和第二代改革派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同样争辩,但由于缺乏经济理论基础知识,司马光无法对变法方案作出有力辩驳。终其所述,只有“不妥”二字而已。结果造成了神宗误会他无理取闹的局面,不得不让他远离政治中心,出走洛阳。这就是第二次改革派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