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念的界定:中华文物、古玩大观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7:11:07

 

汉    虎食羊铜饰牌

 

    长9.2cm,宽4.9cm。
    虎食羊铜饰牌塑造的是一只刚刚捕获到猎物的猛虎口衔羊颈的状态,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草原上猛虎捕食到猎物后的瞬间形态,生动传神。铜饰牌为单面镂雕,表现猛虎咬噬羊颈,弱肉强食的生动场面,寓意佩带者驰骋草原的勇者气概。
    饰牌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能反映中国北方早期畜牧民族文化与艺术特征的物品。图案的纹饰大多采用浮雕、透雕等手法,装饰写实或抽象化的动物图案。饰牌上的纹饰多数表现动物间拼死厮杀、弱肉强食的内容,以显示勇猛的精神。

 

战国 王命传任虎节

 

    通高10.7cm,宽15.7cm。
    虎节体扁平,作伏虎形,昂首张口,长尾从臀部向脊背弯曲。一面刻划铭文5字:“王命,命传任。”铭文表示持虎节者身负王命,所经过的驿站要负责接待。
    虎节是使者持之远行可得食宿的证物。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和住宿的地方。此节虎全形铸造,轻便雅致。

 

曾侯乙建鼓底座。湖北省博物馆藏

 

    八对大龙相互缠绕、龙上有龙,中间杂夹着数十条纠结穿绕的小龙,可谓龙头别着龙身,龙身别着龙尾,龙尾别着龙头……这件将龙饰发挥到极致,看得人眼花缭乱的器物就是湖北省博物馆又一件参展世博会的珍品——曾侯乙建鼓底座。
     
    铸造者发挥丰富想象
    什么是建鼓?史料记载,“植而贯之,谓之建鼓”。也就是以一柱贯通鼓腔,竖立在鼓座上。建鼓底座作为乐器附件,用于承插建鼓贯柱,稳定建鼓。
    这件青铜建鼓底座高50cm、直径80cm,由八对大龙和数不清的小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着绿松石。由于无数条小龙首尾纠缠,盘在一起,向上攀爬,给人既纷繁变幻又舒展开朗、生动有序的奇特感受。
    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青铜器专家万全文对《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说,可能是铸造者想象力太丰富,“这个鼓座把龙饰发挥到了一种极致。”
    据他介绍,精美繁复的龙饰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比较普遍,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共性。比如,出土编钟上面的装饰也有很多这样的龙饰。
    工艺至今无法复原
    据万全文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是商代后期,代表器物是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特别是一些从殷墟富豪墓出土的青铜器非常精美。大件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非常著名。不过,司母戊鼎虽然大,从工艺上讲并不是很复杂。第二个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出现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青铜器。著名的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的青铜器。
    这件建鼓底座正是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从铸造工艺来讲,它确实是非常高明的。”万全文说,它采用传统的范铸法制作。并非一次浇铸完成,而是分段铸造,然后焊接起来。这件鼓座上粗壮龙身绕来绕去,不像其它纹饰细小,分制之后焊接也有难度,最后成形非常不易。
    很多冶金专家在细致研究过它后,都认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铸造艺术的巅峰之作。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许多国宝都有惟妙惟肖的复制品,但这件建鼓底座由于工艺复杂,铸造工艺无法复原,至今没有替代品。

元 景德镇窑青花岁寒三友纹高足杯

 

    高9.9厘米、口径2.4厘米、足径4.8厘米。
    口外撇,深腹稍外弧,圈足作三道凸起弦纹,呈竹节状。杯对壁上下分别绘弦纹两道,上下成两组,弦纹之间,画松、竹、梅纹,竹叶向下,松针向上,杯内壁口沿下绘卷草纹一周。器底心双弦纹内绘折枝菊纹。胎骨薄,釉光润。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形花盆

 

    高14.7厘米、长22厘米。
    花盆长方形,折沿口,敛腹,下承四乳足,通体施釉。釉饰于天蓝色中渲染紫红色调,互相掩映,妙不可言。
    此器属宋代官钧窑花盆中的一种。官钧窑是钧窑瓷器中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瓷窑,因北宋“花石纲”的特定因素而烧制陈设器。此为宋代官钧窑花盆中独具特色的器皿,它一改圆形花盆的形制而成长方形花盆,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清光绪  景德镇窑粉彩八吉祥纹盘

 

    高5.5厘米,直径33.8厘米。
    此器高5.5厘米,直径33.8厘米。敞口,圈足。白釉底上书红彩“大清光绪年制”二行六字楷书款。盘内壁口沿饰如意云纹,盘壁饰八吉祥图案,其排列顺序为轮、伞、结、螺、花、罐、鱼、幢;盘外壁饰折枝花卉纹;盘心饰缠枝花纹。
    此类器在同治朝也有烧制,造型纹饰彩绘均大同小异。这类作品常用于祝寿礼仪。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荷叶口渣斗

 

    高11.3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5.8厘米。
    口沿自然外卷,呈荷叶形,腹部略鼓出,下有稍高小圈足,足内中空。通体施青黄色釉。器身刻花纹,上丰部刻锯齿状花叶纹,腹部为花朵纹。制作精巧,造型别致。这种渣斗,在黄堡窑址有较多出土,造型多样,有刻花器,也有素面制品。北宋早中晚三期形制多有不同。

 

 

唐 定窑白釉扣金瓜棱形执壶

 

    通高15.5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厘米。
    束颈,瓜棱形腹。肩部有八棱形短流,扁条形柄,附盖。盖钮、盖沿、壶口、流均镶金边,柄上留有银环,当时柄盖之间有银链相连。平底,底外部阴刻“官”字。此壶造型丰满,制作考究,是唐代白瓷中有特色的作品。

 

东晋 德清窑黑釉鸡首壶

 

    高:23.5cm   口:9.1cm   底:10.7cm
    盘口,细颈,圆鼓腹,平底。肩部塑一鸡头,肩部另一侧与口部间塑一曲柄,肩部两侧饰对称桥形系,釉面光洁,品相完整。

 

东汉    羊首虎子

 

    施黄青色釉。器呈羊形,头扭向身侧,双目圆睁,耳部开一圆形流,即器口。颈粗短。羊身呈横筒形,内空。身下四短足,背上安绳索状提梁。羊身饰刻划纹。造型新型,制作精细,形象生动。

 

明嘉靖 景德镇窑五彩海马纹盖罐

 

    通高18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8.7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内圈足。主体纹饰是四匹天马,上有彩云,下有海水,四马奔跃其间,马尾及马鬃点以黑彩,增加了动感。
    其他配衬纹饰包括颈及近底处有变形蕉叶纹。附伞形盖,顶有宝珠式钮,钮上用红、绿彩绘火焰纹。盖面纹筛分两层,上层为红、绿彩变形蕉叶纹,下层为云纹。
    此罐造型端庄,胎坚釉润,构图严谨,色彩明快清丽,四马极富动态。整个昼面不使用青花,属于纯釉上五彩作品。

 

元 景德镇窑青花仕女图小罐

 

    高8.5厘米、腹径8厘米。
    唇口,束颈,颈两侧有圆形系;器呈六棱球形,平底内凹。通体施青黄色釉,底无釉。正背面釉下各绘青花仕女图。青花色泽蓝中带黑。此类小件青花器大多数发现于东南亚一带,国内很少出上。

 

南宋 龙泉窑青釉心中有佛塑像

 

    高27厘米。
    佛教传人中国后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比如瓷器装饰图案中常见的莲瓣纹以及长盛不衰的瓷佛像等等。由于寄托了一种宗教情怀,这些瓷佛像在做工上通常都要比普通器物精细,而此件南宋末期的佛像则属龙泉窑青瓷中难得一见的惊世之作。
    此佛像采用了传统的露胎烧制法,佛像的头、胸、手、脚及佛座无釉,只有所披袈裟施釉烧制。釉色醇美,颜色上偏于粉青的柔和宁静,光泽度却堪媲美梅子青。佛头作螺形高髻,慈眉善目,双耳垂肩,造型端庄,神情安宁。最奇特的是,在佛像的腹部,佛竟用手将自己的肚子拉开,露出七个小人头。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七个小人头的面部表情都各不相同,这与佛教中常提到的“七情六欲”中的“七情”不谋而合,即喜、怒、哀、乐、爱、恶、欲。佛的境界是没有七情六欲,达到无喜无悲无怒无恐无思的修为。这一构思意图明显是劝戒人们不要胶着七情六欲,放弃俗世的情感。
    在政治黑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年代,个人对社会世事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这一佛家理念不失为一个解脱之道。对于无力改变社会现状的人们来说,通过敬拜佛像,以此期盼来世幸福安宁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所以在南宋末年奸臣当道,战乱频仍的社会背景下,龙泉窑曾烧制出大量的青瓷佛像。但南宋青瓷佛像留存至今的十分稀少,此件南宋末年龙泉窑佛像的传世实属不易,且保存得十分完整,釉色如新。

 

南朝 青瓷薰炉

 

    高17.9厘米、底13厘米。
    炉体成圆盘承托重瓣莲,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花蕊塑一立鹤,炉身正面设圆拱形火门,花间设孔隙,烟香由此飘出。炉身下连喇叭形短支柱,立于炉座托盘上。托盘浅腹平底。全器施青黄色釉,开冰裂碎片。博山炉属薰炉的一种形式,此器造型秀巧别致,独具匠心,为稀见之精品。

 

北宋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六管瓶

 

    高19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7.8厘米。
    瓶敞口、直颈、圈足外撇;肩部设有六孔。通体施以白釉,圈足一周无釉。腹部饰有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排列整齐细密,划花线条流畅,宋代珍珠地划花装饰在北方较为流行,以枕类为常见,瓶类较少。因此,此瓶更加珍贵。

 

元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高足杯

 

    高10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4.1厘米。
    撇口,弧腹,下承竹节状高足,足内中空。内外绘青花纹饰,构图简练,笔道流畅。内底心绘菊花纹,纹样草率。内口沿有卷草纹一周,外壁主体纹饰为三爪行龙,龙体飞舞,极为灵活。

 

明宣德 景德镇窑釉里红海怪纹碗

 

    高7.3厘米、口径11.9厘米、底径4.3厘米。
    碗外壁绘釉里红飞鱼、飞象等九种海中灵兽,并以刻海涛纹衬托,碗内无纹,碗心有青花楷书宣德六字三行双圈款。

 

清雍正 景德镇窑斗彩八仙人物图盘

 

    高2.8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9.5厘米。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心绘松下寿星观画,旁立一书僮执笔试墨,树后有一鹿,天空绘星座图,内壁绘缠枝花托八吉祥纹。外壁绘八仙人物及海屋添寿图。外底有红、绿彩团云鹤街折枝桃纹。
    此盘画面以寿星、八仙、八吉祥为主,集道教、佛教题材于一身,殊为少见。

 

    瑞兽葡萄镜出现于初唐(公元6世纪晚期至7世纪晚期),流行于盛唐,即从唐高宗到唐德宗时期(公元7世纪晚期至8世纪晚期)。这个时期的铜镜大量采用瑞兽、凤凰、鸳鸯、花鸟、鸾凤、葡萄等纹饰。瑞兽葡萄镜是唐代最具特色的新镜类,从史籍来看,葡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引种成功的,当时的丝织物上就出现了葡萄花纹。唐代瑞兽葡萄镜的出现表明了当时已大量种植葡萄并盛行以其饰纹,手工艺匠人们把汉代铜镜流行的瑞兽纹饰与葡萄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的规矩格局,创造出了活泼、开放、富于变化和具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从而揭开了唐代铜镜以花鸟为主题纹饰的序幕。

    近日,偶集一面瑞兽葡萄镜,圆形,兽钮。高线圈将镜背分成内外两区,内区浮雕六只姿态各异的瑞兽和葡萄蔓枝叶实,外区饰回旋缠绕的葡萄枝蔓叶实和六禽鸟七瑞兽相间环绕。卷云纹缘。直径13厘米,缘厚1厘米,重658克。

    此镜保存完好,铸工精细,构图完美,纹饰清晰,瑞兽禽鸟生动活泼。枝条柔长,花叶舒展,果实丰硕,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镜表呈银白色。此镜较厚实,显得很沉重,很富实。这面唐镜无论铸工、铸造均可视为盛唐铜镜的经典之作。

 

清代木雕卡子

 

    家住南宁市白沙大道金湾花城小区的刘先生在装修新房时,设计师推荐他采用一些木雕花窗来做装饰。刘先生选择了一块寿字格花板来做玄关的隔断,此后就对花板、花窗等传统木雕有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春节期间,刘先生回玉林老家时,特意走访了一些老房子,希望能找到些上了年头的木雕刻老物件,可是没能实现愿望。家里老人告诉他,原本是有的,但是在文革时期损坏了。不过,在一位亲戚的家里,还留有一小块完整的木雕卡子,当年是小孩子从一件家具上抠下来的。刘先生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赶到亲戚家里,果然发现了一块雕刻有古代人物造型、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的木雕刻卡子。刘先生买回家后,就当作镇纸来使用,平时经常把玩,渐渐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因为这个木雕卡子体积不大,又是老家祖传物件,刘先生并不打算出售,于是也没有刻意去了解其来龙去脉。最近,他的一位朋友看到这个木雕卡子后,提出说其中雕刻人物的部分是黄花梨木。这一下,刘先生来了兴趣。
    南宁资深杂项藏家陈明看过东西后告诉他,这个木雕卡子原本应该是镶嵌在家具上的,一般是在民间的乡绅、大地主家庭使用。雕刻的人物应该是一组故事情况,材质并非黄花梨,而是黄杨木。不过,这个木雕卡子外框用的是名贵的紫檀木,年代应该是清代的,东西虽小,但市场价格至少在3000元以上。

 

南宋 吉州窑黑釉带铭剔梅花纹瓶

 

    高33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11厘米。
    瓶腹部两梅枝之间各有一上覆荷叶、下托莲花的长方形框,内分别书”天庆观”、“四圣台”两铭文。

 

隋 灰陶执炊女俑

 

    掌勺俑高20厘米、吹火俑高11厘米。
    竈台长方形,竈面有两个置炊器的圆火眼,一端有隔火山墙,一端为烟囱。一俑头顶盘双髻,上着窄袖对襟衫,胸襟敞开,下系多褶长裙,立于竈前,左手撑在竈台上,右手作翻炒状。一俑头顶梳单髻,衣饰与前者同,蹲于竈口,双手持一长管在吹火。泥质灰陶,表色土红。形象地再现了当时家内奴婢的庖厨劳作。

 

西晋 青瓷扁壶

 

    高12.7cm,口径3.8cm。
    小口,直颈,扁圆腹,圈足呈扁圆状。肩与下腹装有对称的横系,用以穿绳提携。肩部和圈足环绕联珠纹和细斜方格纹。器腹贴塑铺兽和用联珠纹组成的两圈相连的图案。在圈内分别刻鸟和奔兔。内底刻铭文:“先姑押一枚。”釉色青绿。西晋时期的越窑,产品种类非常繁多。扁壶即是其中一种造型别致、装饰富丽的器物。

 

汉    陶白虎纹瓦当

 

   直径19.3cm。
    白虎是主管西方的神灵,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组成四神(也称四灵)。此瓦当外廓较宽,白虎依据圆瓦而呈弧形,蕴含气势,动感强烈,突出了老虎的威严。整体设计匀称,富于美感。
    瓦当为筒瓦之头,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一种。因其有遮蔽檐头、阻止瓦片下滑的作用,故称“当”,有阻挡、遮挡之意。瓦当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具装饰作用。古人常以各种动物、植物、图案、文字等装饰当面。

 

春秋 灰陶釜形盘口鼎

 

    高22.9厘米、口径23.2厘米、足高20.7厘米。
    砂质灰陶。盘形敞口、折沿、沿上有对称双耳,颈内收,扁圆腹、圜底。三个下部外撇的圆柱体足,器表素面,磨制光滑,是具有江南地方特征的陶炊器。

 

 

三国    越窑绳纹井

 

    直口,平唇,折肩,直腹,底微内凹。器形肩部塑有弯曲状绳索纹一道,另饰有弦纹、波浪纹和纹线纹。施釉青黄。

 

五代早期    秘色四系龙系尊

 

    圆口捲沿,粗颈,长圆形腹,高圈足。微外撇。肩四侧均有一倒立牛头形系。通体施青釉,釉面均匀光洁。此尊造型奇特,为越窑之精品!

 

金 磁州窑白釉填黑诗文八角形枕

 

    高11.2厘米、宽43厘米、长18.6厘米。
    八角形,胎土砂质,灰黄色。施透明牙黄色釉,枕面中央剔长方框填黑,用白彩书七言联。“峰前明月照藤床,窗内清风生石枕”字体遒劲有力。左右剔卷草纹,白色化妆土盖到底部,底平坦,有流散的化妆土和釉,通气孔在枕右侧中央。

 

元 龙泉窑青釉露胎坐龛观音像

 

    高25.4厘米。
    此塑像由观音与佛龛组成,观音双手置膝,作咖趺状,手结禅定印,脸部丰满,神态端庄。六顶花冠,胸佩缨络,披帛着长裙。龛以堆塑的如意云纹作成顶罩状,善财、龙女侍立左右,两侧分别设净瓶与瑞鸟,下附海水浪花纹底座。整件制品除观音涩胎无釉呈赭红色外,余皆施青釉,釉色青绿,釉层透亮莹润,观音冠帽、衣饰等部位局部施红彩、黑彩及金彩,虽已大多剥落,但仍依稀可见。座内中空,龛背有上下两圆孔,为烧造时防胎裂的排气孔。

 

金 磁州窑三彩牡丹花纹腰形枕

 

    高11厘米、长32厘米。
    枕为腰圆形,枕面用写意的绘画风格绘有大朵牡丹花纹,用笔洒脱流畅,画面虽满却不滞,装饰性强,是宋代三彩瓷枕中精品之作。

 

元 龙泉窑青釉鼎式三足炉

 

    高12.5厘米、口径10.3厘米。
    直口乎唇,唇面对称地装半圆形双耳,短颈,腹近圆形,下承三乳足外撇,与足相连的内底镂小孔。胎灰白,口颈外壁施青色厚釉,内壁施薄釉,呈青白色,足底无釉呈火石红色。

 

元 龙泉窑青釉露胎开光印花八角碗

 

    高9.3厘米、口径17.4厘米、底径7.5厘米。
    碗作八角形,撇口,圆圈足,外壁八面各有一开光,开光内不施釉,胎氧化呈赭红色,各印人物、花树。内壁开光内印凤、鹤、孔雀纹,衬以荷花纹。内底印双鱼纹。施粉青釉,翠绿润泽,甚雅观,印花开光下施釉,露氧化红色胎,是元代惯用的技法。

 

清嘉庆  景德镇窑青花钒红云龙纹盖碗

 

    高8厘米。
    撇口,深腹,圈足。碗盖和器身绘红彩二龙赶珠纹,青花绘云龙,红蓝色彩对比强烈,画工精细。盖和底分别落“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元    白玉镂雕双虎环佩

 

    直径5.4cm,厚1.2cm。
    白玉带皮色,镂雕子母虎,旁附山石、柞(音作)树,下承圆环,可系绦带。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贵族有四时捺钵的传统,“春水”、“秋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动。所谓“春水”,即于开春冰雪初泮(音盼,意为融解)之时,到河中凿冰捕鱼,纵海冬青擒捕天鹅;所谓“秋山”,即于深秋时节入山猎鹿、捕虎。辽、金时期的墓葬壁画以及玉雕都曾以春水、秋山为题材进行创作。就玉雕作品而言,春水玉常以海冬青、天鹅为主角;秋山玉则通常表现柞林、山石间的动物,并巧妙地利用玉皮的颜色渲染秋天的景致。此双虎环佩虽为元代之作,其题材、俏色工艺却与辽、金时期的同类玉雕作品一脉相承。

 

明成化 景德镇窑仿哥釉花口杯

 

    高5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3.1厘米。
    碗通体呈十六瓣菊花式,敝口,弧腹,瘦底,圈足。通体及足内均施仿宋哥窑片纹青釉,釉呈浅粉青色,釉质肥润,釉层开片,黑色片纹大而稀疏,间有黄褐色小片纹。口、足边涂深褐色釉汁,以模仿宋哥窑瓷器“紫口铁足”之特征。
    这碗造型新颖别致,作工精细,片纹自然,是成化仿哥釉器的代表作。

 

清乾隆 景德镇珐琅彩西洋人物图双耳葫芦瓶

 

    高10厘米、口径0.6厘米、足边长2.8—2.1厘米。
    瓶小口,扁体葫芦式,长方足。瓶身两侧置雨绶带耳。两面均为黄地珐琅彩花卉纹开光。上部椭圆形开光内绘山水图。下部四瓣海棠式开光内绘西洋妇婴,人物面部明暗分明,装束华丽。足内有蓝料彩楷书“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
    整个图案从题材至画法西洋风味很浓,是乾隆珐琅彩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

 

三国    越窑塑龙波浪纹虎子

 

    扁圆体,平底微内凹,腹上饰三组凹弦纹,间以两组水波纹,背上部中间饰水波。背上塑一圆管形拱状提梁,提梁前后两端各塑一龙状物,在两端左右对称分布。施青釉。

 

战国 原始瓷如意纹双耳壶

 

    高:15.9cm  口径:10.5cm  底径:12.7cm
    原始瓷器。小口低领,丰肩,圆形腹向下收,平底。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如意纹双耳,肩腹部一侧有一槽形流口。施青釉,施釉不均,釉面大部分已剥落。造型朴素。

 

汉  左卧姿红釉陶犬

 

    这只汉代红釉卧姿陶犬,竖耳,鼓目,吻部较长,面部棱角分明,半张的嘴巴和尖利的牙齿流露出无比的凶狠,三道凹沟刻画出的爪部,似乎拉动了全身的肌肉,使它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一只反应敏捷、善长奔跑,捕捉野兽的猎犬形象被再现出来,很有概括力。

 

唐 越窑带钮盖横柄执壶

 

    高:13cm  口:9.5cm  底:8.4cm
    钮盖,扁柄,侧饰一短流,浅圈足,施青釉,釉不到底。

 

明正德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八怪纹碗

 

    高9.8厘米、口径16.1厘米、足径5.3厘米。
    碗直口,深腹,腹以下渐收,圈足较矮。里外以青花为饰,呈色淡雅,微泛灰。里心绘海水龙纹。外口沿绘曲带纹一周,腹部满绘海水八怪纹。
    海水八怪纹作为青花瓷器装饰题材在明代早、中期青花器中较为常见,这种祥瑞神兽,被视作吉祥象征。

 

元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荷叶盖罐

 

    通高31.5厘米、口径20.5厘米。
    盖罐造型敦厚、圆浑,形象端庄。直口,肩以下渐广,自腹部最大处以下内收,矮圈足。器表白底青花,底釉白中泛青,釉质肥厚浓重,有砂眼。罐盖呈荷叶状,顶钮损缺,以青料绘以筋纹。罐身以进口青料绘画,呈色浓艳,颈部画一周海水纹,器身绘一条威武游龙,龙细身三爪,四周衬以蝌蚪形云纹,胫部饰一周仰莲纹,底部不绝釉。此罐在形制、装饰特色等方面,具有元代后期青花瓷器的特色。

 

商 原始青瓷罐

 

    高23厘米、口径10厘米。
    青绿釉陶。小口微外侈,长颈,广折肩,深腹略鼓,平底,器表肩部饰弦纹,腹部饰方格纹,并涂有一层青绿色釉,胎质坚硬。

 

北宋 定窑白釉龙首流净瓶

    高32.2厘米、腹径13厘米。
    瓶顶部作覆式斗状,出轮边,下接束腰式长颈,肩与上腹浑圆丰满,下腹收敛,圈足,肩部置上仰的龙首流,肩、腹部饰以覆、仰呼应的莲瓣纹,用刀具刻出的莲瓣,线条圆润,有浅浮雕之美。器胎洁白坚致,釉色乳白柔和,是定窑之佳作。

 

东晋  越窑点彩鸡首壶

 

    口:7.7cm  高:23.5cm  底:12cm
    深盘口,束颈,宽肩,圆鼓腹,平底。肩部一侧饰有一鸡首,肩部安两桥系对称分布,喙作流口;另一侧饰一圆柱形执柄。肩部点联珠彩,底部有支烧点,器型规则。

 

唐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奔鹿纹盒盖

 

    高5厘米、口径16.8厘米。
    盒身已失,仅存盒盖。盖面微隆,沿直折、胎质青灰色,通体施青釉。盖面以褐、绿两色绘一鹿在草丛中奔跑,昂首前倾,四蹄腾空,躯体舒展自如,地面几丛绿草,随风摇曳,整个画面动感较强,栩栩如生。长沙窑出上的瓷盒较多,大小不一,有的盖上以褐彩书“油盒”两字,应是当时妇女装化妆油脂的用具。

 

元 景德镇窑青花龙纹扁方瓶

 

    高36.8厘米。
    唇口,短颈,圆肩,扁方体。肩两侧各有两条向上爬行状青花螭龙,组成双系,通体绘青花,颈部绘卷草纹,两面上部绘如意状云肩纹,内绘花卉凤纹,下部绘海水三爪云龙;两侧绘如意纹和花卉纹,造型别致,同类形制传世极少,制作精美,堪称佳品。

 

南宋 清溪窑黄褐釉杯

 

    高5.1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3.7厘米。
    直口,弧壁,圈足。灰白胎,黄褐色釉,釉面开裂,底心釉呈天青色,圈足、外底及外壁近足处无釉露灰白胎。
    此杯底心的天青釉色类似于宋代钧瓷的釉色。这种器物曾在重庆清溪窑窑址发现。  

 

商 灰陶素面磨光爵

 

    高15.9厘米、长16.4厘米。
    细泥质灰陶。椭圆形敞口,前有长流,后有三角体尖尾,腹内凹,平底。三一个长锥状足,器侧有扁圆体拱形鋬。通体素面,磨制光滑。形制与同期铜爵基本相同。系商代主要酒器之一。

 

东汉 原始青瓷陶井、水罐

 

    高21.4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0.6厘米、罐高3.9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3.2厘米。
    直口,平折沿,斜直肩,筒腹,平底。圈部有对称圆孔四个,并堆塑一条扁圆形中心绳纹,另有由上下两条绳纹交错呈波浪式的连续纹带,在两条绳纹的交接处贴饰乳钉。腹部饰凹弦纹六道。吊水罐为直口,溜肩,鼓腹,平底。肩部有黄釉,多脱落。此器及吊水罐当是一组供殉葬用的明器。

 

南北朝  青瓷四系盖罐

 

    口径9.5厘米、底径13.4厘米、高18.5厘米。
    该罐造型丰满圆润,落落大方,近足处稍微外撇,平底,灰台胎,肩上饰对称横向桥型系四支。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润泽,开有细密的片纹。十分难得的是有原盖。
    自汉晋以来,原始青瓷已完成向成熟青瓷过渡的阶段,但技术方面仍未能完全成熟,表现在晋代瓷器釉层稀薄无光泽,釉水青黄色。南北朝时东南一带窑场众多,青瓷也正在走向完善。这一时期釉层明显加厚,釉面光润、亮泽,但仍存在胎釉结合不实的缺陷。此外由于釉层加厚,冷却时火候掌握不到位,釉面大多开满纹片,故流传至今的南北朝瓷器大多严重掉釉,象该罐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器物实属罕见。

 

明 龙泉窑青釉印花笔山

 

     高12.6厘米、足径15厘米。
    龙泉窑生产的文房用具品种十分丰富,作搁笔之用的笔山即是其中一种。此龙泉窑笔山产于明代,其制作工艺及纹饰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一是笔架上模印的缠枝扁菊,扁菊为明代新创的流行纹饰题材。二是此笔架是对半接合烧成的,所以两个面一模一样,这种拼烧工艺在龙泉窑运用较多。

 

明崇祯  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纹杯

 

    高4.6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3.5厘米。
    此杯釉色白中闪青,釉质细腻柔润,光泽含蓄,青花呈色沉着,纹饰笔法简洁,布局疏朗,造型精巧,是一件开门的明代崇祯时期景德镇民窑制品。

 

明万历  景德镇窑三彩炉

 

    此炉形制为直口,深腹,圜底,半圆形直耳,三螭足,为黄釉地饰紫、绿、蓝三色。炉的形制和其他香炉基本相似,只是上面装饰比较新颖。炉的三足由三螭首构成,作仰视透雕式,二螭尾上卷形成两个炉耳,饰透雕灵芝纹。一螭尾部贴于炉腹形成半浮雕式花纹。整件炉体设计新颖,造型别致,蟠螭纹变得更加美观和惹人喜爱,早已成为一种吉祥的传统纹饰。在炉底外壁有青花“大明万历年制”款,文分两竖行,外有双圈线。此炉出土万历帝椁北侧。

 

西汉 彩绘陶鐎壶

 

    高9.5厘米、口径9厘米、柄长6厘米。
    直口,平唇,矮颈,扁腹,三一乳状足。肩部置兽首流,腹部装管状柄。灰色胎,手制。器通体涂白粉,彩绘红、黑两色的粗弦纹。该壶造型简朴,为生活中的实用器。

 

辛店文化 彩陶双勾曲纹双耳壶

 

    高37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8厘米。
    泥质上黄陶。小口微外侈、长颈内收,圆肩、深腹略鼓、平底,肩部有对称双耳。通体用黑彩绘制,颈部绘带条纹、云雷纹、锯齿纹与弦纹,肩部绘角形双勾曲纹,并在外侧绘云勾纹与点纹,下腹部绘弦纹与垂带纹。

 

三国 “甘露元年”铭熊灯

 

    通高2.5厘米。
    灯是古今照明的重要用具之一,种类繁多,形制各异,此灯分上中下三段,上面灯盏是一件鼓腹敛口小碗,灯柱是一只前肢掩耳坐地的仔熊,熊的胸腹印有流苏形条纹,灯盘直口平唇,外底刻有“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甘露”是吴末帝孙皓的年号,“甘露元年”即是公元二六五年,此灯是继“赤鸟十四年”铭青瓷虎子之后,出土的又一件刻有铭文的孙吴青瓷器。

 

 唐  长沙窑褐彩诗文纹盏

 

    高4.8cm  口径14.3cm  底径5.2cm
    撇口,浅腹,圈足。遍体施黄釉。盏内书行书诗文:“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行行山水遍,处处鸟啼新。”诗句朴实,书法稚拙,是一件唐诗与唐陶瓷工艺中的创新,诗文既突出了书法艺术,又丰富了装饰画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内容。

 

北宋 耀州窑青釉六出筋盏

 

    高6.2厘米、口径11.7厘米。
    侈口,唇外折,圆弧腹,坦心,内底周壁有一圈凹槽,高窄圈足。盏内外通体施青釉,釉青绿色,口唇和圈足青釉中透棕黄色,足底露胎,胎质细密均匀。器内青釉下饰六出竖条凸绫纹,六出筋条纹绦用白色化妆上绘出,以放射状均匀排列在盏内,自凹槽以上延伸至口唇边沿。俯视器内,六出筋盏的造型和粉绘纹饰融为一体,犹如生机旺盛的一片荷叶。使用此盏饮茗,真可谓是“嫩荷涵露别江溃”。质朴形象而富有美感,是一种诗情意境美的享受。

 

元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高6.7厘米、口径12.5厘米。
    炉体为直筒形,上部口径较大,向下微微内收,底部折收为漏斗状,小圈足,足心凸起,有装饰性三默足,不落地。炉外壁刻五道弦纹。器外施青绿色釉,炉内壁及圈足不施釉。这件三足炉的器型从宋代瓷樽演变而来,又开了明代筒炉的先河,很有代表性。

 

明洪武 景德镇窑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

 

    高45.5厘米、口径10.9厘米、足径14.3厘米。
    景德镇窑。盘口,长颈,削肩,鼓腹,外侈高圈足,颈、肩两侧有街环兽耳。器身绘釉里红纹饰五组,口沿为回纹,颈有蕉叶及缠枝莲纹。腹绘云龙纹,昂首举爪,翱翔于云中,形态威武。足绘缠枝灵芝纹。器高形伟,胎骨厚重,有元瓷制作遗风,是明早期釉里红瓷器佳晶。

 

松棚果罩

 

    高67cm,直径34cm。
    松棚果罩底座为木制红漆描金边六边形,上面为铜镀金底座,其上装有铜镀金嵌珐琅镶料石透雕护拦。镂空雕刻铜镀金二龙戏珠纹支柱,6根支柱共用12条行龙托起顶部。以绿色丝线搓成松枝覆盖于顶面,顶面采用古建筑中的亭阁式铜镀金顶盖, 6条金龙的头部从顶部各角探出。该果罩造型美观,工艺独特。
   松棚果罩是皇宫举办庆典宴席时放置果品的陈设之物。

 

明弘治 景德镇窑青花折枝葡萄纹碗

 

    高6.7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6厘米。
    碗直口,深腹,圈足,足内白釉无款。造型敦厚古拙。里外以青花为筛。里心绘葡萄纹一枝,外腹绘折枝葡萄三组。
    此碗釉面白中泛青,青花淡雅柔和,是典型的国产青料所致。纹饰描画精工,布局得当,是弘治青花的上品。

 

清雍正 景德镇窑斗彩夔凤八吉祥纹盘

 

    高9厘米、口径45.5厘米、足径29厘米。
    盘撤口,弧壁,圈足。内、外斗彩装饰。盘心绘双夔凤街花纹,周围环以四折枝西蕃莲。内壁绘八吉祥纹,间以祥云。口沿以海水杂宝纹作边饰。外壁绘缠枝莲花纹。外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
    此盘形体硕大,规整端庄。釉上彩除使用绿、矾红、酱彩等五彩色料外,还使用了当时特有的蓝、紫、黄等珐琅彩料,使画面更显富丽。

 

元 龙泉窑青釉露胎贴云龙纹大盘

 

    口径43.2厘米。
    鋬沿,弧壁,浅圈足内敛,形制硕大,釉色青绿喜人,以露胎贴花技法在口沿和内底分别装饰朵花和云龙戏珠纹,内壁则在釉下满刻波涛纹。
    “露胎贴花”是以模印技法用瓷泥制成浮雕状的图案花纹,贴在已经施釉的坯体上,花纹部分露胎不上釉,经烧成後花纹因氧化呈红褐色,具有极为独特的装饰风格,是元代龙泉窑新创烧的一个品种。这件大盘制作规整精美,龙纹生动形象,是元代龙泉窑的一件佳作。

 

南宋 郊坛官窑青釉方花盆

 

    高7.8厘米、口径14-10厘米、足径9.9厘米。
    盆为四方形,委角,折沿,侈口,四垂云纹足,里外施青釉,釉面开赭色纹片,里心有五个支钉痕。
    宋代花盆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宫廷陈设的需要,其造型多样,规格齐全、五大官窑中花盆的制造以钧窑最为多见,形式有葵花式、海棠式、敞口尊式、六角形、长方形、方形等。此件官窑花盆小巧玲珑、精致可爱,为官窑器中罕见品。

 

清康熙  五彩耕织图盘

 

    直径24.5cm
    敞口直壁圈足,口沿包金。内壁于红彩锦地“卍”字纹上开光,内绘杂宝图案,盘心绘村野人家,农夫拨彀,并题文曰“旧彀发新颖,梅黄雨生肥”。构图丰满,画风朴实。

 

商 原始青瓷豆

 

    高13.3厘米、口径14.7厘米、底径9.9厘米。
    原始青瓷。敞口宽折沿,浅盘,园底,高柄圈足座;盘壁与柄部饰弦纹,其他各部素面磨光,器表施青灰色釉。造型与当地的商代灰陶豆相同。

 

唐 定窑白釉双系罐

 

    高9.5厘米、口径11.7厘米。
    形似钵,口沿有对称的双系。在系与罐体粘接处有数十个乳钉纹装饰,有摹仿金属工艺的效果。瓷胎略灰,内外施白釉,外壁近底处无釉。釉层凝厚,腹部有缩釉现象,釉凝聚处呈青绿色。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定窑遗址出土标本相似,应属晚唐河北定窑所烧造。

 

北宋 当阳峪窑白釉剔粉雕花瓶

 

    高27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7.5厘米。
    此瓶体造型为小口圆腹式,通体采用白釉剔刻花纹的手法,肩部为卷草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两条几何装饰带间的一条花叶纹。
    该瓶为修武当阳峪窑的一件典型之作,特别是剔刻花纹组成的这种带状装饰最具风格,它利用胎釉自然形成的褐白对比色调,使图案且肴一种浅浮雕式的美感,在宋代贪多瓷窑中,其装饰艺术之美,令世人叹服。

 

金 磁州窑白釉黑花四系瓶

 

    高30.2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9.6厘米。
    瓶口微撇,短颈,溜肩,橄榄形长圆腹,安四系于颈,圈足。瓶口边涂黑釉,颈及腹下施白釉,在白釉上以黑彩绘三朵简笔牡丹花,花纹笔法流畅豪放,一气呵成。下腹部涂黑釉,圈足内也施黑釉。胎质略粗,手感沉重,当是河北地区的磁州窑产品。

 

明 龙泉窑青釉刻五爪龙纹大盘

 

    高5.8厘米、口径40厘米、足径27厘米。
    此盘无论从器形还是纹饰来看都具有皇家风范。首先是在规格大小及器形样式上同于景德镇永乐官窑的窝盘形制,而盘底所刻“两角五爪龙”更是元明两代朝廷明文规定臣庶不得使用,只限皇帝一人专用的特殊纹饰。再者表现出的刻花技术非常娴熟,尤其整条龙的刻工,线条流畅,笔画细腻,一些细节处理也非常成功,使人能从刀笔的深浅宽窄、浮沉利钝间领略出一种“力”的美学。这些都为普通民窑所望尘莫及。
此盘胎质厚重,盘形大气,加上所刻云龙威武,更体现出一种磅礴气势。

 

清嘉庆 景德镇窑紫金釉地描金环耳瓶

 

    高19.4厘米、口径5.6厘米。
    紫金釉创始于宋代,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清乾隆、嘉庆时期此种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此瓶胎薄,造型古朴。酱釉铺首街环描金双耳。通体釉彩仿铜器错金工艺。里外均施酱色釉,外部筛描金缠枝蕃莲。口沿一周描金,沿下加饰回纹和云头纹。颈部饰变形蕉叶纹,腹下为莲瓣纹。外底有“大清嘉庆年制”款。

 

北宋 耀州窑青釉六出花口盏

 

    高5.5厘米、口径11.9厘米、唇宽0.15厘米。
    六出花口,唇外折,六曲圆弧腹,坦心,圈足。在口与腹的曲折处划刻出六竖条内凸外凹的瓜棱形纹饰。其造型优美别致,从侧面视之线条有曲、直、折、圆组成了曲折多变的美感,而在俯视和仰视中整体器物又如一朵盛开的朵花。盏的内外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犹如“千峰翠色”般的“秘色”,仅折唇和圈足略呈棕黄,釉质晶莹温润,玉质感强。足底露胎,胎细密均匀。整个器物工艺制作精美,是耀州窑宋代圆器中花式造型的佳作,充分体现了该窑工匠高超的造型制作水平。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五管瓶

 

    高1.3cm   口径4.5cm
    直口,直颈,口沿外折,折肩上竖立五个细长小管,均匀分布在瓶口周围。圆鼓腹,下腹内收,腹壁饰双层莲瓣纹。胎体厚重,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晶莹润泽的梅子青。其用途尚不明朗,或认为是五管灯,以中央直口注油,周围五管作灯芯,亦或是用来插花的花管。

 

北宋 建窑黑釉盏

 

    高5.7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4厘米。
    敞口外撤,斜弧腹壁,圆饼足。器施酱红色的化妆土,然施黑釉,釉厚不及底,有流袖现象。口沿为酱褐色釉,口边为兔毫纹,造型厚重规整。

 

北宋 耀州窑青釉莲花形香薰炉

 

    高6.9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7.4厘米。    .
    小直口,短颈,平折肩,圆弧腹,束腰,喇叭形双阶式高足。在炉体周壁上贴塑有双层仰莲瓣花饰。莲花瓣圆肥丰满,每层六瓣,上下错缝排列,瓣头高出折肩和小直口,使整个炉体犹如盛开的莲花花蕊。构思巧妙,匠心独具。喇叭形高足亦富有变化,在高足的足面上凸起两道缓棱,其下是较直的足底。炉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典雅而含蓄。足底露胎,胎浅灰色,颗粒细密,出窑时胎表氧化呈浅土色。该炉造型别致,装饰美丽,是宋代耀州窑香薰炉中的代表器物。

 

清    青玉描金题诗撇口碗

 

    碗为青白玉质地,圆形,撇口,圈足。内壁光素,外壁一侧琢阴线填金梅花和菊花纹,另一侧镌隶书填金御制诗一首。
    此碗玉质莹润,造型规整,琢刻精细。

 

清    金累丝嵌松石坛城

 

    通高37cm,坛城高20cm,径18cm。
    坛城,梵文音译“曼荼罗”或“曼陀罗”。用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图形绘塑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坛城是密教修习和供奉的重要法物。此件坛城以金累丝工艺将外围的火焰墙、金刚墙到中心的经阁、本尊均严格地依照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规定一一表现出来,繁而不乱,反映出宫廷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清    白玉藏文碗

 

    通高25.5cm,口径16cm。
    这是一件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供碗,碗以白玉雕成,盖、座以金成造,合而为一,更显名贵。盖上有藏文咒为饰,其余部分均嵌饰松石,表现

 

明嘉靖 景德镇窑青花龙凤纹双环耳瓶

 

    高18.5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8.4厘米。
    瓶盘口,长颈,颈两侧分置兽耳街环,溜眉,圆腹,近底外撇。瓶口一面从右至左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款。以青花为饰,发色艳丽。自上而下共有六层纹饰。口沿绘卷枝纹,颈部上层绘朵花纹,下层亦绘朵云纹。腹部绘龙凤、海兽纹,衬以海水江牙纹,近底绘变形如意头和莲瓣纹。
    龙凤双环耳瓶是嘉靖青花的典型器物,由于制作精美,后期万历朝及清代雍正朝均有仿烧。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图方碗

 

    高7.7厘米、口径纵14.3厘米、口径横14.4厘米、足径13.3厘米。
    器呈四方倭角式,下有圈足。内外绘有青花,外壁四面开光,开光内画有仕女人物图,作品具有康熙时代的典型特征,但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写的却是“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属仿正德之作。这种作品只是仿其名,不仿其实,基本不具备所仿时代特征。

 

三国    越窑壁虎龙虎子

 

    扁圆体。平肩微内凹。腹上饰弦纹。水池纹和网格纹。腹上部中心有太阳纹。腹中部四周塑有骑士卧螭龙、龙马腾空等。提梁为一拱形壁虎,虎子口沿饰有二道弦。虎口贴有平铺虎头。生动形象。施青釉,不到底,釉水晶亮。釉面莹润,整器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刻功精细。

 

青釉弦纹五孔罐

 

    罐体呈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中间洗式罐口,口的四角各贴一小瓶,瓶与罐身相通,长颈。罐体下部丰满,且饰有弦纹。施青釉,釉青黄,下腹部无釉。

 

夏家店下层文化 彩绘四系陶罍

 

    通高30厘米、口径11.6厘米、领高3.5厘米、肩径24.4厘米、底径11.2厘米。
    泥质黑陶。以黑色器表为底,用红、白两色彩绘,肩以上绘两组兽面纹,器表绘满其他纹饰。红、白彩与黑底形成三色的图案效果。

 

唐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六鸟水盂

 

    高6.5厘米、口径4.8厘米、底径5.2厘米。
    口沿微卷,短颈,器腹扁圆,假圈足,平底。肩部饰捏塑小鸟六只,呈蹲伏状,等距排列一周,口衔盂沿似争饮水态。胎质灰白,器身褐、绿彩点缀,外罩一层透明青釉,釉色有细裂纹彩釉清新淡雅。
    该盂造型精巧,生动活泼,富有动感。长沙窑瓷器造型之多,在唐代诸窑中绝无仅有,此盂的造型,当属稀罕。

 

南宋 繁昌窑青白釉刻牡丹纹橄榄瓶

 

    高22.5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8.5厘米。
    瓶盘口、束颈、缆肩、鼓腹、暗圈足,外形呈橄榄形。胎质细腻,胎色洁白,通体施满釉,釉色白中泛青,釉质晶莹温润,有细小开片,瓶体以刻划的两道弦纹和四条竖线将肩和腹部分为四个等份,每份内又以盛开的牡丹为主纹饰,绝妙之处是以每支牡丹的花茎环绕花朵一周与陪衬的卷草纹截然分开,更加突出了牡丹的雍容华贵、娇艳瑰丽。青白瓷又名影青,是宋元时期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的一类瓷种,因其胎质坚致,釉色青白淡雅、温润如玉而举世闻名。该瓶釉色较淡,且缺少青中微闪淡蓝的光泽,是安徽繁昌窑的典型产品。

 

金 磁州窑系三彩釉划花人物腰形枕

 

    高9厘米、宽26.1厘米、长15.9厘米。
    腰形,胎土坚细,浅灰黄。施三彩釉,有开片,枕面双线框内划一持戟武士,衬以云气纹。白化妆土覆盖四边,侧面无纹。底平坦,施不均匀的薄绿釉。背上部有一通气孔。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留白龙纹渣斗

 

    高14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1.9厘米。
    青地白花的装饰工艺,元代即己流行,至明代初年更趋精进。其制作方法估计是先用剪纸的纹样贴在器物上,然后通体施青料,再揭去贴纸,上透明釉。此尊即采用这种装饰法,尊腹通体青色,留出白龙纹样,青白相映,给人一种特殊的艺术感受。但是这种青地留白的工艺技术难度较大,像这样的成功之作,为国内传世罕见之品。

 

清雍正 景德镇窑天蓝釉环耳方瓶

 

    高27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11.5厘米。
    瓶直口,短颈,方形腹,腹两面各置一梅花穿环耳,圈足。内施白釉,外壁施天蓝釉。足内施天蓝釉,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是在

 

三国 青瓷印网络纹盖罐

 

    通高8.7厘米、口径8.1厘米。
    整器分盖和罐两部份,盖作斜面顶,中心立一钮,钮四周模印树叶纹。罐作直筒状,近底部内收成平底。

古代玉琮基础上变化而成,属于雍正时新创式样。

 

西汉 原始青瓷划飞鸟纹双系罐

 

    高32.2厘米、口径12厘米。
    罐敛口,平翻沿,圆腹,腹下渐收,平底。肩两侧安兽耳铺首,器身上半部凸起双弦纹三道。施青釉至腹,腹以下无釉,露出紫褐色胎骨。器表青釉亮泽滋润,自然向下流淌。腹上有两层云气、飞鸟纹装饰,釉下刻划的线条道劲有力、清晰流畅。流云之间飞鸟翱翔,画面生动优美。

出浓厚的藏族文化的风味。

 

东汉 绿釉陶水亭

 

    通高54.5厘米。
    水亭位于圆形水池之中,池周环绕人物、马、鹅等。亭身高两层,四阿顶,脊端与檐负均饰禽鸟。整个水亭结构细密,在汉代尚不多见。

 

寺洼文化 素面陶壶

 

    高37.5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0.5厘米。
    泥质褐红陶。马鞍形口、长颈中部内凹,溜肩、深腹圆鼓,口沿离起处与肩部有对称双耳。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唐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辟邪瓷水注

 

    高6.6厘米。
    水注仿造辟邪形体,张口凸目,口即为注流,腹部中宝鼓起,下连四小短足,后塑扇形短尾,为方便实用,首尾之间联缀一环状提把,通体施青釉,唯腹下及足部露胎,釉下以褐、绿彩间绘条纹作为装饰,水注造型生动稚拙,是唐代湖南长沙窑制品。

 

南宋 龙泉窑梅子青釉八卦纹兽足炉

 

    高7.2厘米,口径7.4厘米。
    平口,两立耳(其中一耳残缺),直腹,三兽足,平底。腹部饰凸起的八卦纹。白胎,施梅子青釉,腹部纹饰凸起处显白色;外底露胎,呈淡朱红色。该器造型新颖,纹饰华美,比例适度。
    兽足炉为焚香用具,是宋人仿商周铜鬲创制的瓷器造型,初见于南宋。宋人以燕居焚香为雅,香炉兼具传统与创新样式,并成为后世香炉发展变化的规范。八卦纹是宋代一种新型纹样,经常出现于宋元时期的瓷器上。这件八卦纹兽足炉小巧雅致,品味非凡,既可供奉于庙宇神坛,也可置于书斋琴房。  

 

南宋 吉州窑黑釉彩绘团花纹洗

 

    高6.5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8厘米。
    这件黑釉彩绘团花纹洗内外满釉,仅平底部分露胎,胎质较为疏松,为火温较低,胎体未能完全瓷化所致。器内外均施赭黑色釉,饰以双色团花纹图案,随意淋洒,装饰性强。黑釉白花装饰是吉州窑的典型产品之一,但通常所见传世物多为碗、盏或炉,这种文人用具尚未见有著录,只在吉州窑标本中间或发现。且淋洒图案多为黄色或者白色,双色釉装饰也较为罕见。

 

金 磁州窑系绿釉狮形枕

 

    高13厘米、宝28.2厘米、长16厘米。
    卧狮形,狮尾回卷贴身,胎土细而坚,呈深灰白色;全身施深绿釉,眉及唇部盖有化妆土并施透明釉,黑眼圆睁,双唇紧闭,底平坦,有擦去绿釉后的痕迹,通气孔被巧妙地布置在狮子的嘴角边。

 

明崇祯  青花人物故事诗文笔筒

 

    高14.3厘米。
    直筒形,外壁绘“华封三祝”图,一高士捧竹遥拜祝愿。“竹”与“祝”同音双关,表示中国上古传说华封人封帝尧作“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的祝颂,寓意福寿双全,子孙万代。底落“三槐堂”款,保存完美,是件不可多得的藏品。

 

清康熙 景德镇窑乌金釉金彩提梁壶

 

    通高12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5.7厘米。
    茶壶直口,扁圆腹,圈足。肩部架起提梁,一侧置弯流。盖凹面折沿,置如意形钮。通体施黑釉,以金彩描绘写意兰草纹。无款。

 

西晋 越窑双系鸡首壶

 

    高:14.5cm  口径:6.2cm  底:9.6cm
    盘口,细颈,圆鼓腹,平底。肩部塑一鸡头,无流口,为明器,肩部另一侧与口部间塑一曲柄,肩部划弦纹两道。施青釉。

 

西汉 原始青瓷弦纹匏壶

 

    高20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15厘米。
    小敛口,斜肩,弧折腹,平底。颈、肩等处饰有水波纹、弦纹和锥点纹,肩部附牛形耳。

 

夏家店上层文化 彩绘双腹陶罐

 

    高27.5厘米。
    泥质红陶。小口、沿外卷、厚圆唇,长颈斜外侈,上小下大双扁圆腹,束腰,假圈足、平底。除颈有三个对称乳钉纹外,通体用黑、红两色矿物原料,彩绘出横条纹、斜线纹、云雷纹。三角纹等图案装饰。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纹样醒日而华丽,极富地方特色。

 

唐  三彩鹦鹉壶

 

    高19.5厘米,座径8.9厘米。
    这件唐三彩壶通高19.5厘米,座径8.9厘米。鹦鹉立于喇叭形座底之上,背部有圆形注口及宽带行提梁,腹内中空,嘴为流。全身羽毛刻划细致。喙、前胸、爪施黄色釉,其余均为深绿色釉。造型新颖,既是一件生活用具,又是一件陶塑工艺品。三彩,是在白色陶胎上涂以黄、赭、绿、蓝和紫等色。釉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呈色剂是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如浅黄为铁或锑,赭黄为铁,绿为铜,蓝为铜或钴,紫为锰。色调富丽,图案优美,尤以塑造的各种舞俑和三彩马俑更为生动。

 

金  介休窑白釉壶

 

    瓜形器身,短流短把,满施白釉,仅足端无釉,壶把采用印花工艺饰花卉纹。
    白瓷自唐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各窑场烧制的大宗产品,其中不乏著名的窑场和名品,如唐代的邢窑,在当时是“无论贵贱通用之”。还有定窑、磁州窑、山西各窑场等。山西的霍窑和介休窑的白瓷亦十分出色,特别是薄胎瓷,硬度高,釉面光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足可以与名重一时的定窑白釉器相匹敌。

 

清雍正  景德镇窑青花兽面纹双耳方尊

 

    高16.5厘米。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方形双兽耳尊,器形与纹饰皆仿自先秦青铜器。口沿与圈足均绘以回纹相呼应,颈部绘蝉纹,腹部绘兽面纹,胫部绘变体夔龙纹图案,纹饰古朴庄重。

 

西周 灰陶双耳壶

 

    高13.9厘米、口径6.8厘米。
    泥质灰陶。直口,长颈,深腹圆鼓,平底。口与下腹间有两个对称的双弧宽鋬。耳面与腹部饰有划纹与剔点纹。

 

唐 铜川窑三彩山池

 

    高18厘米、宽16厘米。
    此墓出上一组三彩住宅模型,这件三彩山池置于堂屋后院、假山山势奇峭,树木苍翠,上有鸟儿栖息,山下池水一泓,边有小鸟欢饮,作品充满大自然之美,给人以清幽明静之感。

 

宋 哥窑米黄釉五足洗

 

    高9.2厘米、口径18.8厘米。
    圆唇,直腹,平底,矮圈足不着地,口沿饰乳钉五枚,下承五个如意形扁足,内心有六个支钉痕。胎厚釉润,釉呈米黄色,釉面密布大小开片,黑色大开片和黄色小开片纵横交织,即所谓“金丝铁线”。整件器物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典雅,是一件典型的哥窑传世晶。

 

元 景德镇窑青花莲池鸳鸯纹碗

 

    高12厘米、口径29厘米、足径10厘米。
    撇口,浅腹,小圈足。属元代典型器型。内外绘青花纹饰,内心单圈绕内绘莲池鸳鸯纹,池中莲荷盛开,两只鸳鸯相对游弋,画面清新,笔绘自然流畅。内口沿绘缠枝栀子花一周。外壁绘缠枝莲纹一周,腹下部为元青花常见的仰蓬纹装饰。

 

明 德化窑白釉凸花出戟鼎式炉

 

    高14.5厘米、口径12.4—9.1厘米、底径12.4—9厘米。
    炉仿古铜器式样烧造而成,口呈正方形,平沿方唇,两侧出沿上各竖一冠耳,炉腹下有四足拳曲。炉身四面均印双夔纹,纹下为饕餐纹筛,四足均有印花纹饰。
    此炉造型古朴,质地纯净坚硬,通体施白釉,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是德化窑白瓷的精美作品。

 

清顺治十五年  景德镇窑青花人物大盘

 

    高7.2cm、口径34.2cm、足径15.8cm。
    盘形硕大,胎体厚重。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圈足,足内有青花双圈“玉堂佳器”四字篆书款。白釉闪青,盘内青花绘加官图,院中绘有官人、侍从、卫兵及差人,四个人物服饰各异,形象鲜明,周围衬以楼阁、洞石、栏杆、蕉叶、花草、卷云和远山,盘中空白处写有“戊戌冬月”(顺治十五年,即公元1685年)赠子墉贤契,鲁溪王锳制“十四字。

 

西晋 青瓷盘口壶

 

    高24.8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6.5厘米。
    浅盘口,东颈,斜肩筒腹,大平底微内凹、肩部饰有数条弦纹和斜方格纹带。眉上相间置有四系和铺兽,釉色青绿,底部露红胎。整体造型敦厚凝重,装饰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

 

寺洼文化 红陶马鞍口双耳壶

 

    高23.6厘米、口径10厘米。
    砂质红陶。马鞍形口、长颈、深腹略鼓、平底:口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双耳,器表涂有一层细泥陶衣。

 

唐 长沙窑青釉褐彩瓷壶

 

    高23厘米,底径10厘米。
    这件长沙窑壶高23厘米,底径10厘米。通体青黄釉,褐彩,六棱形短流。肩上有双系和一个双条纹曲柄。胎质灰白,较为厚重。整个造型朴实简洁,具有明显唐代长沙窑产品的风格。
    长沙窑是唐代著名瓷窑,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铜官镇瓦渣坪一带,故又名铜官窑。它创烧于唐代,到五代时逐渐衰落。烧制的产品品种相当丰富,彩绘更为独特,为我国釉下彩绘瓷的发源地。其特点首先是釉色,以青或青泛黄色为主,同时也烧制褐釉、酱釉、白釉、绿釉等,特别是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纹饰,烧成后彩绘再不会脱落,呈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效果,为我国彩瓷制作工艺开创了先河。其次是胎质多呈灰白色,也有白中泛黄等色,同时胎骨较为厚重。再次是彩绘的装饰方法,除釉下彩绘有云霞纹和几何纹外,还有点彩,色彩斑斓、线条流畅。
    总之,长沙窑是继岳州窑而起的一座著名瓷窑,尽管烧造时间不是那么长,但其发展迅速,在当时影响极大。釉下彩是长沙窑的首创,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色彩,对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花暖碗

 

    高5.5厘米、口径13.6厘米、底径7厘米。
    器物由无足碗和无底垫托叠加组成一个夹层暖碗。敛口,浅腹,卧足。外壁胎下部渐内收,口唇外沿筛两道弦纹,外碗壁筛菊瓣纹,内底腹壁饰划花篦纹,口沿处筛五朵小花,通体施青釉,釉层玻璃质感强,光亮明澈,胎釉结合致密。

 

元 景德镇窑青白釉乳钉纹三足洗

 

    高12厘米、口径23厘米。
    敞口微内敛,洗身上下各饰一周凸起的乳钉纹,中部为划花串枝莲花,底三足呈如意云纹状。底内外无釉,器表釉色莹润,胎体厚重。此类造型的器物在元代较为少见。该器出土于元代遗址中,因此其年代下限可以肯定为元。

 

明弘治  景德镇窑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

 

    直径26.3厘米。
    黄地青花瓷器,自明初宣德时期创烧以来,一直是官窑中最为名贵的品种之一,弘治朝制品尤以娇黄著称,素受藏家及鉴赏家青睐,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绘葡萄、荷花、石榴及柿子图案,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其纹饰有多子多福之寓意。青花渲染层次丰富,黄釉肥润,胎质细腻,并且流传有绪,极为难得。

 

清乾隆  斗彩福寿八宝纹盘

 

    口径8.4公分。
    盘呈宽折沿,高足。里心饰斗彩桃实图,宽边绘八吉祥宝物,五彩缤纷,富丽华贵,象徵八仙庆寿,寓意吉祥,署[斯干草堂]款器,多制作精致。此盘鲜见於世,弥足珍贵

 

 西周 硬陶印纹鸭形壶

 

    高16.5厘米、口径7厘米。
    泥质灰硬陶。敝口斜直壁杯形器口,位于腹的前部边沿处,折肩扁圆腹,圜底内凹,口与肩间有一拱形宽鋬,鋬面有数道平行弦纹,上端贴一至三个S形泥条附加堆饰,并各有一个镂孔。与口相应的腹的后部边沿处饰一卷云形尾钮,杯形器口外壁饰回形纹与弦纹,肩与腹部满饰扑印的云雷纹。造型别致而美观。

 

南朝    青釉刻莲瓣六系罐

 

    釉色青绿,施釉不到底,直口平唇,丰肩,腹鼓圆,平底。肩安桥形系六个。肩、腹分饰弦纹。腹中部刻划缠枝花卉。肩和颈刻划莲瓣纹,线条流畅,图案优美。

 

东汉 绿釉钱树座

 

    高49.4厘米。
    泥质红陶,模制。此座下大上小。下部中室。上部堆塑两个狮子状的怪兽,上下重叠,头向外伸出,作张口咆哮状。顶部有一圆孔,应是供插铜质钱树枝干用。下部四周浮塑着乐舞人像。

 

 西周 原始青瓷盉

 

   高13.5厘米、底径8.6厘米。
    原始青瓷。兽头形小口,斜长颈、溜肩,深腹圆鼓,假圈足。肩的前部有管状流,肩的一侧有斜向上伸的方圆体鋬手。通体满饰密集弦纹,器表施黄绿色薄釉,釉面晶亮,造型奇特。

 

唐    铜川窑三彩马

 

    高72厘米、长88厘米。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儿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原葬河南洛阳,后迁乾陵陪葬。“号墓为陵”。此墓出上文物一千多件,这件三彩大马,是其中一件精品。马身躯肥硕雄健,骨肉坚实,竖耳张口,鼓睛暴眼,披鬃缚尾,四肢刚劲挺立,马佩带华美的装饰,马背花色障泥上,置一草绿色鞍鞯,挺疑是一匹“骁骄万里”的马中“骄子”。

 

元 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海棠式执壶

 

    高21厘米、口径纵4.2厘米、口径横4.9厘米、底径纵4.8厘米、底径横5.8厘米。
    器呈四瓣海棠花形,底亦呈四瓣形,一侧有细长弯流,另一侧有把手,把手上有一小系。器腹有接口。通体施卵白色釉,底部亦施釉。器腹两面凸印折枝花鸟、蝴蝶纹。造型别致细巧,纹饰精美,是一件难得的佳品。

 

明万历 景德镇窑黄釉紫彩双耳三足炉

 

    通高17.8厘米、口径15.8厘米。
    此炉是一件专为陪葬用的明器,炉体结构为一直口平底鉢,下承以三螭足,出上时炉内有钢香插,双耳高而直,炉体堆贴图案花纹。遍体施黄釉,双耳和三螭足绘以紫彩。器身有“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楷书款。三螭倒立成足,螭前足支撑炉身,身体和后足堆贴于器表,造型古朴稳重,釉彩鲜艳,是万历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黄釉紫彩器中的精美作品。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花鸟博古图盖罐

 

    通高28厘米,罐口径9.5厘米,底径13.1厘米。
    罐方唇,平沿,敛口,口、颈刮釉露胎;弧肩,鼓腹,平底,浅凹足,足底露胎。肩部内与腹下各一道青花地莲枝半菊纹边饰,外圈为卷云纹花边,腹部回纹地四开光内分别为雉鸡牡丹、博古图。底面青花双圈弦纹内绘杂宝纹。
    盖方唇,平沿,口微敛,口部刮釉露胎,直壁微弧,平顶;盖外满釉,内素胎。盖顶青花双圈弦纹内博古图,盖壁为回纹地折枝花、博古图四开光;其下青花地半菊纹边饰。

 

西晋 青瓷狮形烛台

 

    高11.2厘米、长16厘米。
    整体作仰首蹲伏状—,背有一浅管,与器内不通,可用以插物,竖耳,双目前视,张口露齿,颔下饰长须,背脊分披鬃毛,自然下垂腹部,腹侧毛旋卷如水波。短足前曲,足部压印斜方格纹。尾巴弯曲上拱,紧贴于臀部,呈蕉叶状。全身施青釉,匀净无瑕,造型优美,富有情趣,既是一件工艺品,又是一件有西晋建兴三年可考的实用器皿。

 

东汉 绿釉陶鸭

 

    高21.7厘米、长26厘米。
    汉代的铅釉陶器以随葬用的明器为多,其中多见各种动物造型。这件陶鸭,胎土呈淡红色,通体施绿釉,釉的表面泛现一种银白色的光泽。这种所谓“银釉”是器物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釉中溶蚀下来的物质与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在釉表面生成的半透明层状沉淀物,在光线的干涉作用下,就产生银白色的光泽。

 

东汉 绿釉陶作坊

 

    长24.5厘米、宽18.1厘米、高17.8厘米。
    泥质红陶,外施绿釉。该房屋为一长方形建筑,屋顶为单脊双坡悬山式,两山墙宽出前檐,显然是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实际房屋所烧制。屋内一侧为陶磨,另一侧为践臼,以用脚踏碓舂米。可见为一座粮食加工作坊,反映了汉代时期在农业出现丰稔景象下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


    北朝 彩绘陶牛车

 

    车长40厘米,高23厘米,牛长19厘米,高16.6厘米。
    牛车车盖呈圆拱形,前后伸出长檐。车厢两侧各刻一假窗,车厢前镂空成棂格,厢后开门。开辕驾于牛颈之上。牛呈站立状,体态浑劲有力,当为一犍牛。牛头辔饰革带交结处共有六枚圆泡饰。牛身络以横三竖四的革带,其交结处亦附有圆泡十二枚,竖带一端有流苏下垂。陶牛及牛车车轮辐条、双辕和车身均饰朱彩,以显示其富有豪华。这件牛车的发现,证明北魏贵族以乘牛车为时尚。

 

南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谷仓堆塑盖罐

 

    高23厘米、口径11.4厘米。
    此罐为圆桶状屋宇形,圆底小平足,带盖。盖圆凸状,长子口顶,上为一圆堆体宝珠钮,钮下贴塑放射状瓦楞圆条,钮至盖面二分之一处另贴塑四条瓦楞泥条向上翻翘,盖边平翘。罐身圆桶形,直口,斜沿,外壁堆塑十根爪棱柱撑于下部螺旋纹盘座上,形有镂空之感。器身有一长方形门,下有两层台阶,器通体施青色釉,唯仓门及底无釉。
    此器造型精美、生动,无疑为古代南方农村储粮之谷仓的真实缩影,应为南宋遗物。

 

元 吉州窑白地褐彩波涛纹三足炉

 

    高9.4厘米、口径12厘米。
    炉敞口折沿,直颈鼓腹,下承三乳足,宽平的折沿上,绘以回纹。颈部饰弦纹,腹部主题纹样为水急浪高的波涛纹,足裆间饰菊纹。全器造型工整,纹样清新,为元代吉州窑白地褐彩装饰釉下彩绘瓷中之杰作。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鸡心高足碗

 

    高8.5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4.2厘米。
    此碗直口,腹部渐收呈鸡心状,腹深足小,不如永乐器型秀丽,略显丰满。器外口边足边分饰回纹一圈,腹部留白,近足处绘细长菊瓣纹,器里口边绘钱形锦纹一圈,碗心以贯套花纹、缠枝花卉、点纹等构成圆形主题画面,口边与碗心的青花纹饰之间亦留白,与外腹相对映。圈足中间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两行青花楷书款,为宣德青花瓷器的典型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