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怎么查年度账单:2011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清华大学“真维斯”冠名事件相关时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6:08

2011年高考最新作文素材:清华大学“真维斯”冠名事件相关时评

(2011-05-29 09:25:31)

清华大学”真维斯”冠名事件时评

5月23日,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被命名为“真维斯楼”,引起极大争议,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冠名商业气味太浓,并担心“下一步会不会有班尼路楼、美特斯·邦威楼啊?”。清华大学称,为校园建筑物命名是国内外学校筹集资金的通行做法。(2011年5月24日《北京晚报》)

 

论清华教学楼冠名“真维斯”之应该缓行

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是一幢四层小楼,近日该楼的外墙挂出了一个新楼牌:真维斯楼。据悉,真维斯是一个多年来致力于休闲服饰的服装品牌。堂堂清华教学楼,以服装品牌的名字命名,是不是有些前卫呢?

针对清华校园内的冠名风潮,有清华学子调侃:“今天是清华·康师傅大学成立150周年的日子。来到阿迪王园吃了这里最好的麻辣香锅,之后就要去紫金矿业操场登记志愿者了……走在美特斯邦威主干道上,校友特别的多。校友们高兴地讨论着在康大的学习生活,在万宝路楼上的CAD、在真维斯楼上的流体力学……”调侃归调侃,学子的忧虑不让人沉思。

教学设施以捐资助教者的名义命名,在国内外大学里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据清华大学官方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10年年底,海内外热心教育的各界人士通过全额、部分捐赠或者冠名等方式,先后捐建了50栋教学科研建筑。这些建筑以捐助者名字命名,既有纪念意义,也是对他们乐善好施之举的彰扬。

古语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捐资助学者的名字冠名建筑,本身就是对此人的褒奖。学子在这样的建筑里生活学习,领略到舒适和惬意同时,也感受到捐建者的人文情怀。在我看来,捐资助学者的初衷是为了支持教育,为自己扬名是在其次的。这次“真维斯”冠名引来热议,其实源于书香和铜臭的博弈。

有人感叹:冠名会不会侵蚀大学精神?人们从高校的一些言行中,已经嗅到了铜臭味。网友的话绝非杞人忧天。前有京城某学者要求弟子“四十岁赚四千万”,后有云南某教授声称“全心投入教学是自我毁灭”,师以至此,生何以堪?曾经寄身北大朗润园焚膏继晷兀无穷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古人的境界: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试问,当今之世,颜回的精神安在?如今喧嚣的大学校园,恐怕已经容不下一个颜回了。

对于一家服装企业,其捐资助学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是身为教学单位,对教学设施的命名应该权衡再三。“真维斯”入住清华,让人们体会更多的是商业气息的浸淫,商家的助学之意无形中被冲淡了。尽管校方和商家对捐助金额均讳莫如深,但其中的商业意味不言自明。今天有“真维斯”慷慨解囊,明天难保“纳爱斯”不会一掷千金。如此以来,清净的求学之所,岂不成了商家追名逐利之地?

清华大学回应称“真维斯”冠名是通行做法,并且教育主管部门也无明令禁止。校方之举果然无懈可击吗?记得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可以无大楼,但不可无大师。如今大师稀缺的大学里,不乏大楼林立,可连大楼的冠名权都被商家觊觎,我们的大学精神何以立足?
      由此可见,论清华教学楼冠名“真维斯”之应该缓行,正当其时。

真维斯楼:不必反对但须有原则

我不反对企业冠名大学的教学楼,但我觉得,基于教学楼的特别身份和大学的特定的人文环境,这种冠名,应该与大学的整体氛围是和谐的,应该是浑然一体的。

近日,清华大学有一座教学楼改名了,改的不是一般的名字——因为一家服装企业有赞助,有一栋教学楼就被冠名叫“真维斯楼”了。对此,学生们很不满,舆论也很反对。

前几天暨南大学教学楼被富力地产冠名,同样引起争议。

不少人很反对清华这么做,觉得大学的教学楼让企业冠名很丢脸。说实话,在这个问题上,我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的道德洁癖,并不过于苛求大学,而认为大学的教学楼像这样的商业冠名是可以的。大学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它也要食人间烟火,它维持运行也需要大笔费用。大学也会缺钱,缺钱怎么办啊?不能总伸手跟政府要啊,如果涨学费的话,大家又要喊“读不起书上不起学了”。那就只能跟企业去合作了,怎么合作呢?既然合作,就得给人家利益,就得是互利互惠,总不能让企业当活雷锋白给大学一笔钱吧!因而,不要对冠个名就有什么心理障碍,就认为大学被商业化玷污了。这实际上是一个多赢的事,不要太矫情。

我不反对企业冠名大学的教学楼,但我觉得,基于教学楼的特别身份和大学的特定的人文环境,这种冠名,应该与大学的整体氛围是和谐的,应该浑然一体。大学在选择冠名的企业时,应该有原则,不能什么名字都可以冠,企业的名字应该有文化和思想内涵,企业应该有好的舆论声誉,企业的产品应该与大学浑然一体,融入大学之中,而不能格格不入。不是只要企业给钱,谁给更多的钱,就生硬地把企业的牌子挂上去。

而且,像这种冠名不能太多太滥,不能到处都是,一定要有节制。置身于一种过度商业化、被企业名字占领的环境中,对大学文化和人文环境的伤害是很大的。

比如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楼,就是企业赞助的,叫宏盟楼,这是一个广告传播集团的名字。显然,广告跟新闻是有关系的,而且“宏盟”这个名字也比较有内涵。可是像“真维斯楼”什么的,就太商业化了,无论是名字,还是企业产品,都跟教学楼没多大关系。所以,清华的学生就恶搞了:是不是咱清华以后还有班尼路楼、三九胃泰楼、前列康楼啊!大学在冠名的问题上,一定不能见钱眼开,而要有所选择,要敢于拒绝,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不仅是大学,政府部门也一样,如今许多城市都在经营城市,把路名拿出来拍卖,许多地方根本不管是什么企业,给钱就可以冠名。比如有些城市,试想一下,如果市民的生活被诸如“安儿乐广场”、“红金龙大道”、“蚁力神大桥”之类的地名、路名所包围,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压抑感?毕竟城市不是简单的建筑组合和符号堆砌,他们栖息和流动的环境由一个个实在的桥名、路名和广场名组成,这些名字他们每天都会看到、提到、经过和停留。为此,许多城市给新建公共设施命名时一般都采取向市民公开征集的方法,这样既能充分调动民间智慧选一个共同认可的好名字,又能在尊重民智、民情、民意中增加城市的文化凝聚力。

大学同样如此,如果大学在给教学楼冠名时尊重老师和学生的意见,那样会更增加大学的凝聚力。

 

清华“真维斯楼”有何不可

前天,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牌改名为“真维斯楼”,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清华回应称,为校园建筑物命名是国内外学校筹集资金的通行做法。据悉,清华尚待认购的“冠名费”共计有7.5亿余元。

以募捐换冠名,在全国各高校早已不是什么奇闻逸事。就在上周,位于广州的暨南大学教学楼更名为“富力教学大楼”;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更有“中国移动通信教室”、“飞利浦照明教室”,据说礼堂的椅子也可以掏钱冠名。而在国外,大学获得社会捐赠越多,证明其获社会认可度越高。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捐赠收入有时竟占据其总收入的近四成。

因而,清华回应“真维斯楼”是通行做法,也是事实。其实,在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高校以募捐换冠名,拓宽融资渠道,不失为一个双赢举措。高校可以筹集办学资金,企业可以扩大知名度,再以更大的力度回报教育。特别是眼下,许多大学缺钱,不是盯着政府,就是盯着银行,在他们看来,政府或银行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当下,不少高校都陷入“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扩大社会融资渠道,向企业要募捐,总比动辄伸手向政府要补贴强多了!再说了,教育部的规定只是说不能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那么以企业冠名的“真维斯楼”、“富力教学大楼”也不算违规。

可为何国内高校的募捐却惹来众多是非争议?这恐怕缘于以下两个原因:一、高校要想获得企业捐赠,必须在办学思路、办学措施上得到社会认同,而不能把企业捐赠的钱拿来盖豪华大楼;二、不是说什么企业都可以冠名高校的,必须在文化内涵上与高校的教育理念相近。这也许才是“真维斯楼”惹争议的原因所在。

 

真维斯楼”让清华离世界一流又远一步

近日,清华第四教学楼被更名为“真维斯楼”,质疑之声铺天盖地。有奶便是娘?清华大学予以否认,称为校园建筑物命名是国内外学校筹资助学的通行做法,接轨而已。

大学的脑子就是活,国内一流大学的脑子更是灵光。这一出手,广告行业从此豁然开朗,校园里那么多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可以冠多少名呐!再不行,还有校门,听说清华好几个校门呢。校名也可以仿效中超足球俱乐部的做法,比如说,清华真维斯大学?正如网友所说的,真维斯来了,杜蕾斯还会远吗?不过无论如何,真维斯是火了,树上开花,三十六计学得真不赖。

“天行健,君子以功利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广告载物。”虽然清华不这么认为,网民却觉得差不多就这个意思。清华有话说,以前也有将第六教学楼更名为“裕元楼”,而裕元是一家台资企业的名称。裕元可以,为什么真维斯不可以?只是,看到裕元楼,我们不会条件反射地想到什么,而看到真维斯楼,我们马上想到休闲服,而且其中的一家分店就开在清华园旁的五道口。可以有邵逸夫楼、也可以有李嘉诚学院,但真维斯楼徒增笑柄。因为前者为名,后者图利,不加遮掩。

诚然,大学虽已不是象牙塔,但也绝不是名利场。学道尊严,不能说连一点遮羞布都不要了。清华自然也有国学院,儒家的“过犹不及”怎能不知?一点不要商业化和过度商业化都是不合时宜的,而我们的大学在两者之间,往往偏好“过一点”。涉及钱的事,忙着接轨;涉及非钱的事,搬出国情。为楼冠名,急赤白脸的;去行政化,慢慢来,不着急。有人搬出教育部哪年哪月的规定,说清华有可能违规。其实,违教育部的规只不过是一件小事,不知道大学之规如何才是悲哀的。

前两天,开宝马上课、手机号码有7个“8”、任三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尹晓冰在课堂上公开鄙视把一生精力都用到教学上的教师,称之为“毁灭”。更早前,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在微博上放话:“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你能说这“宝马教授”、“4000万励志教授”以及清华真维斯楼之间,就没有一点内在逻辑吗?大学不仅仅只是商学院吧?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刚刚在清华大学举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了130多所大学校长所讨论的热门话题。清华自是这一使命的不二人选,可惜雄心勃勃,却又经常“弄笑话”。何为世界一流大学?《财经》杂志在上期的封面文章中给出了自己的中肯意见:不独立,无大学。我们觉得,世界一流大学,既要舍得让自己牛气的副部级行政级别,也要舍得有辱自己斯文的“广告费”。

 

真维斯”楼是大学堕落的一块“纪念碑”

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企业愿给钱买个楼房冠名,又有什么不可以?再说,给教学楼冠名“真维斯”,教学楼又没有损失什么。
    表面看的确如此,第四教学楼改称“真维斯楼”,学校建筑并没有损失什么。说不尽还争取到了一个免费维护工,教学楼得以年年修葺,年年新。但清华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百年名校”?是它的校园面积大,还是校园建筑多、新呢?都不是,清华园之所以成为“百年经典”,完全是因为清华校训、清华精神。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园以《君子》为题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世纪演说,其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清华大学奉为百年校训。按照当初梁先生的注解,“自强不息”指的是勉学励志;“厚德载物”则是指待人接物宽宏大量,责己严,责人宽。从这个意义敷衍开去,可以清清楚楚地了解,清华之所以成为清华,是因为“清华人”无论是求学治业,无论是做人做事,都始终坚持坚韧刚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突破自我,关注社会,克己制胜,胸怀博大的道德规范。而给教学楼冠名,给权势排位,无论怎么解释都脱不了见利忘义、为权是尊的嫌疑。
    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演说词中曾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大学是个做“高深学问”的地方,不是追名逐利场所,不是趋炎附势的官场,更不是金钱权势的奴隶。岂能为金钱折腰,对权势膜拜?
    著名的教育评论家熊丙奇先生对中国大学政治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疾,曾经不无愤激地大声疾呼:中国大学虽顶着“大学”名称,可多数时候看起来象个衙门,象个赚钱的公司。这一呼吁可谓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当今大学陷入行政化、商业化不能自拔的可悲现实。
    公开给权势排序、向权力致敬,暴露的是对权势顶礼膜拜的奴性;公开让教学楼与商业联姻,污染的是学子的心灵。不知道今天的清华人还记不记得,当初的清华园是一所利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科学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块“国耻纪念碑”。如果一味地行政化、商业化下去,极有可能成为见证中国大学堕落的又一块“纪念碑”。

 

真维斯楼为何令人不安

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挂牌更名为真维斯楼,一时间,非议四起。有人揶揄,百年清华迎来冠名时代,脑白金、泻立停、沙县小吃、绝味鸭脖等品牌誓言将抢滩清华园一决高下。也有民众幽默质疑,真维斯楼都来了,美斯特邦威楼还会远吗?

其实,捐资冠名,真维斯楼肯定不是第一宗,中外名校早有先例,不足为奇。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学术思潮激荡、拥有独立精神的教育大环境,那么,公众自然会对企业捐学冠名现象淡然视之,乐见其成。遗憾的是,这个前提并不成立。

今日之中国高等教育界,可谓怪象遍地。办公条件相互攀比,科研设施日益完善,学术剽窃欺诈事件却越来越多,博学广识的大师级人物逐个凋零,无以为继;顶着教授、专家光环的知识分子,不少却甘心成为资本和权贵的附庸,社会形象一落千丈,失去公信力;走向极端的教育产业化,让教师只注重创收赚钱,学生则越来越无志于学术,走向物质化、功利化和娱乐化,总体道德水平下滑,让本应是社会精神灯塔的大学逐渐成为资本和权力的奴隶。正是在这种畸形的教育生态下,才诞生了4000万教授董潘──声称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为弟子定出以金钱来度量的及网格线;也才孕育出炫富教授尹晓冰──开价值50多万元的宝马车去上课,手机号码有7个8,是3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还言之凿凿称:大学教师若全心投入教学就是毁灭。如此财富成功论,与其说教授们终于接上了地气,倒不如说是直接跪倒在金钱面前。难怪公众慨叹,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

凡此种种,中国大学急功近利的面目暴露无遗。正是这种见到钱财就双膝发软而下跪的教育,才引发了公众对于清华更名门的集体焦虑。人们有理由担心,在「有钱就是大爷」的世俗文化左右下,高校或将沦为一个冠名小卖部,只要你想买,它就有得卖。那么,让莘莘学子们到康师傅食堂用餐、到爽歪歪图书馆借书、到席梦思宿舍楼就寝的笑话,就难保会在百年名校里成为现实。

说到底,公众对真维斯楼的嘲讽,正是基于对教育功利主义的不齿。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楼或许被视作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破败的一个标本。人们只是担心,在历史上如此铁骨铮铮的一所学术圣殿,如今会否沦落为傍大款的小秘。要根除当下高等教育普遍的势利病,却似乎积重难返。这或许才是真维斯楼事件留给人们的最大不安。

 

附录

真维斯楼一出,调侃声四起,更有人不无刻薄地称,期待班尼路楼、美斯特邦威楼……早日出现。虽然是调侃,但如此调侃,起码表明了公众的不满。

清华相关负责人也一定知道,将教学楼命名为真维斯楼不够文雅,他们之所以迎着口水而上,无非是利益,据报道,原来是在百年校庆期间,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提出希望捐赠学校的教育事业。经双方友好协商,决定将清华大学第四教学楼命名为“真维斯楼”。很显然,这是资本的力量,而清华大学在资本的裙裾下拜倒了而已。

清华大学与资本适当亲近并不无可,但应坚守一定的底线,可以商业,但不能商业化;可以接受资本捐赠,不能被资本玩弄。由此,笔者想到了牛气的牛津大学。

1996年11月5日,沙特阿拉伯某亿万富翁表示愿意向牛津捐款340万美元,让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级的工商管理学院”。牛津人认为,教育是让学生为公众服务,而不是对赚钱有所准备。所以校监们决定:“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工商教育”。牛津大学真够“不识时务”的,甚至有些迂腐不堪,面对到手的捐赠干嘛拒绝?再说成立工商管理学院有何不可,我们的不少高校即便没有捐赠不也照样成立工商管理学院吗?其实,与其说牛津大学拒绝的是一份捐赠,不如说拒绝的是世俗化、庸俗化、铜臭化;与其说牛津大学愚鲁不化,不如说是坚守底线,懂得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精神高贵的牛津大学,清华羞赧吗?

真维斯楼,大学精神陷入迷失的符号,它不是大学的第一次“投降”,却是“投降”的一次显著标志。表面上只是教学楼的一次更名,实际上说明了商业资本的无孔不入,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原本应该坚守底线的大学在逐渐退却,与商业眉来眼去。如果大学日益公司化,日益在商业大潮中陷入迷失,那么它还能有风骨吗,还能有精神气质吗?还能承担人们的信赖、引领时代风气吗?

——节选自《真维斯楼,大学精神迷失的符号》

 

是教育差钱如斯,还是高校气节不再?一个知名服装品牌,究竟以多少价码,就拿下了中国大学数一数二的清华?相关搜索发现,清华大学14个建筑冠名费达7.5亿元,也即是大致半个亿便搞掂一栋楼,莫非这便是清华为之折腰的五斗米?作为教育圣地象牙塔的清高、超然、纯粹、独立等精神品格,便这样被铜臭攻陷得体无完肤?

“曲线营销”是很多企业的普遍做法,服装业也概莫能外,攻陷了清华,这是企业操作的手段,于攻击者无可厚非,但高校拜金如斯,投降得那么彻底而隐蔽,却何其不堪。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哈佛,哈佛的拒绝商业赞助,是出了名的,包括其拒绝给一些政要授予学位,也屡被传为佳话;还有很多体育活动,拒绝烟企赞助,甚至是立了法的。不为名利所动,应该是教育圣地的本色,也是其保留纯粹学术气息的必需。

尽管,我们知道“钱能通神”的魔力,但总该有一些被钱买不动的东西吧?当教育成为经营项目之后,我们深知,做高校确实难,做中国的名校更难,做拒绝权贵的中国名校尤其困难。但是,正如我们不忍一个淑女陷身烟花巷,我们以对教育净土的残留敬意,期待着高校,能有胆气对强势资本说“不”,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有对自身职责清醒的认识。

——节选自《真维斯楼,清华已被铜臭攻陷?》

 

这种以某品牌命名清华大学的教学楼,确实很令人尴尬,也很让人不放心。清华大学是公立大学,它的品牌、它的师资力量和它的硬件设施,都是公共资源,如果将品牌和教学楼变成广告载体,不但玷污了公众的资源与信任,也有损于大学的独立精神。
     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一直是个优良传统,尤其是一些商人在富裕之后,往往愿意资助教育,尤其是资助那些有名的大学,以期将自己的成功,与大学的声誉结合到一起,达到“留名青史”一类的目标。还有的是个人成功之后,为回报母校的教育之恩而捐款。这是人类一种很正常的感情,也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动力之一,欧美很多私立大、中、小学,多年来声誉卓著、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校友、公众的捐助。而学校以捐资人的名字命名教学楼、图书馆或是科研项目,也是最常见的感谢方式。
     但是,这种捐助与感谢,超脱了世俗和商业目的,所以各学校都会尽量避免将商业命名作为感谢的方式。像美国的哈佛大学,是私立大学中名气最大、教学质量最好的大学之一,哈佛的名字,就来自于第一笔大捐助者。1638年时,约翰·哈佛大约780英镑和400本书的遗产捐赠,成就了这所日后闻名全世界的大学。
      这种错位,不但存在于教委,也存在于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就是这双重错位酿成的一个尴尬之果。

——节选自《“真维斯楼”是一种身份错位》

 

大学当兼容并包,思想开放,但前提是——它是片精神净土,具备独立开放的大学精神,能担起教书育人、供给知识营养的重任。若大学里漫溢的是浮躁之气,“象牙塔”式的文化围墙被商业之矛轻易攻破,纯净的校园氛围渗满了消费逻辑,那么,大学的独立灵魂必将日益消泯,教育也变得“市侩化”,承载着知识传授、文化守望等使命的大学,将蜕化为物欲横流、价值迷失的“失乐园”。
  “真维斯楼”固然是高校拥抱市场的产物,想必也让清华受益不浅。但这般命名,委实有失体面。要知道,比起用人名冠名,它更为直观和具象,更容易挑起关于“真维斯”的商品化想象。“真维斯楼”几个大字,就像是极具视觉冲击的营销符号。在张扬的商业标志下,被积压的无疑是教学楼的文化氛围。若没提示,谁又能想到,“真维斯楼”是供师生们“慎思笃行”的教学楼呢?
  当高校跟商品玩起“暧昧”,失落也就成了大学精神的“面部表情”。“真维斯楼”的命名,注定无法给师生们提供“归宿感”“亲切感”,商业气息笼罩下的隔阂感,倒是会潜滋暗长。用冷冰的商品符号割断师生的皈依情结,消减了人文关怀的温度。无怪乎有人搬出《诗经》中的句子——“哲人之愚,亦维斯戾”,讽喻大学的功利化之失。

——节选自《“真维斯楼”下大学如何“慎思笃行”》

 

像清华这样的百年名校,在校园内做商业化命名时,自当慎重其事,应该认真研究自身文化与商业品牌形象的契合度,建立学校接受捐赠的法度标准,而不是“有奶便是娘”。

…………

“真维斯楼”引起的这一阵哗然,更多暴露的是国内大学对于如何筹集利用社会资本并给予适度回报,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缺乏良好的商业经营能力。像清华这样的百年名校,在校园内做商业化命名时,自当慎重其事,应该认真研究自身文化与商业品牌形象的契合度,建立学校接受捐赠的法度标准,而不是“有奶便是娘”。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让百年积淀的最宝贵的学府精神受到侵害,校园环境过度商业化,致使教师、学子乃至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被污染,百年品牌遭贬损。到那时,不管拿到多么可观的有形小钱,都是得不偿失。

——节选自《清华为何不能有真维斯楼》

 

温家宝总理曾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过:“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温家宝的感触缘自于当前中国大学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

“真维斯”占据清华教学楼,表面上看是一种用捐助换取提高品牌知名度机会的广告现象,实则是资本对名牌大学的一次收买和攻陷。

我们现在主张大学自主办学,但自主办学的目标是营造一个自由的学术环境,不是学校行政运行的不加约束,甚至为所欲为。“真维斯楼”在清华教学楼挂牌,双方都是奔着名和利来的,这是 “不能接受”的原因。“清华大学以前食堂改名都要征集学生意见”,这一次竟然悄没声儿地改了,这大约是学生认为“太扯了”,教师嘲讽为“二校门”的原因。显然,在这件事上,学校自治的主体不是学生和教师而是学校单方。这对一贯呐喊民主、科学的清华是个讽刺。

不是谁有钱就可“入主”大学。大学去行政化是要实现独立理念,独立于行政,独立于社会;如果去行政化了,可以肆无忌惮地依附金钱,行政“婆婆”指手划脚少了,又多了个资本“公公”在后面任意驱使,大学将永无出头之日。大学精神的核心是育人,育人除了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进取精神,这是大学“精神灯塔”的意义。“真维斯楼”给学子和社会昭示的是,资本可以攻城掠地,甚至连大学这些本应是圣洁的地方也不可幸免。

——节选自《真维斯楼是个“要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