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国家三包规定:临床医生聊医事:做个聪明病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57:55
 
  

  《临床医生聊医事:做个聪明病人》

  人人都会生病,去医院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选择。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医院的资源;如何让自己免受医疗伤害;如何处理好与医生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卫生部要思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医院思虑的难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需要去医院的患者及其亲人,要面对的现状。

  《做个聪明病人》中,一个临床医生用自己多年工作经验,为你开具了聪明病人的各级“处方笺”,由浅入深。引导你解开医院里曲曲折折的机关,让你绕开纷繁复杂的医疗陷阱,使你能真正享有病人本该拥有的权利。

  你需要是个聪明的病人

  对待健康,几乎所有人都是乐观主义者——没人会想到自己有一天需跟医院打交道,更没有人会想癌症的悲剧会搬演在自己身上。对我们而言,更多的时候疾病是天上掉下的陨石,落在谁头上谁倒霉——于是平时我们肆无忌惮地透支着我们的健康,幻想着春暖花开的幸福生活。

  如果疾病真的离我们这么远,为什么要去关心它呢!潜意识中,我们排斥着与疾病相关的一切概念:医学常识、医院、医生……我们宁愿追索千里之外一个明星昨晚的宿醉,也不愿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一下居家周边医院的情况,去了解一下一旦自己或家人发生意外,可以通过何种途径找到及时而有效的医疗帮助。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走进医院的病人都对自己即将面对的这一庞大机构一无所知:医院是怎样运作的;如何与医生更好地沟通;如何找到有益的帮助;如何避免成为医院这一“官僚机构”的牺牲品;病人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对医院及医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自信与盲从是大多数病人的“通病”。他们走进医院时充满恐惧和无助,在这纷纷杂杂、由无数通道组成的医院中茫然无所适从,只能将一切决定权交予医护人员——然而,并非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值得托付。

  在讨论如何当一名聪明病人的过程中,我同行的反应远超出我的想象。有些同行对此相当愤懑,认为教导病人“聪明”等于承认医疗行业有众多的“潜规则”(即便这些“潜规则”真的存在,作为医生,我们又有什么必要站出来承认呢?);另一些同行则认为,鼓励人们当一个聪明的病人就是鼓动病人不信任医生,医疗行业是一个相当专业化的行业,治疗疾病的前提就是病人信任医生,讨论这个话题,不仅仅损伤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而且最终受损伤的还是病人。然而我始终对以下观点深信不疑:目前的中国需要聪明的病人,聪明的病人不仅不会恶化医患关系,相反,会更好地与医生沟通,会更深刻地理解医生的治疗行为,会更积极地参与医疗决策;多一些聪明的病人,可以更好地监督医务人员中的害群之马,可以提防各种医疗骗局,净化中国的医疗环境。

  我绝不认为揣着录音机走向医生诊室的病人是聪明的病人,也绝不认为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对医生的所有做法都报以怀疑态度的病人是聪明的病人,相反,我认为他们是最笨的病人,或是最自以为聪明的愚蠢的病人!聪明是一种了然在胸的人生态度,不仅当一个病人需要聪明,你还需要当一名聪明的购物者,当一个聪明的爱人,当一个聪明的子女……真正的聪明绝不是斤斤计较、自以为是,而是一种对事物内部规律成竹在胸的智慧,是一种一切尽在掌中的大度。

  你需要掌握一些医学常识(特别是一些急救常识,如心肺复苏术),同时你还需要当一个聪明的病人,因为这是一个成人的责任。你对你的父母有责任,你必须敬爱他们,让他们有个健康的晚年;你对你的子女有责任,你必须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家;你对你的爱人有责任,你必须让他(她)感受到幸福。你需要当一个聪明的病人,因为它与你及你亲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息息相关,你承受不起医疗过程中的伤害,尽管在医疗过程中出现伤害有时在所难免,但你得确保它不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至少,你有能力把这种可能性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对于中国的医疗行业,我们当然很希望能够完全地信任它,谁愿意在自己饱受病魔折磨的同时还需要劳心费神去提防医疗伤害呢,但前提是,我们需要将那些为追逐利益最大化而丧失基本职业操守的医院、医生剔除出去。鉴于目前中国医疗大环境良莠不齐的混乱状况,你尤其需要做一个聪明的病人;你当然希望毫无保留地去信任一个人,但前提是他值得你信任!无数血淋淋的教训早已告诉我们,对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付出信任是何等危险的事。

  你需要成为一个聪明的病人,你更需要具备一个病人的聪明。在本书中,我会让你看到一个聪明的病人应该需要什么,一个病人的聪明应该是什么。

  郑佳鹏

  自我测试:你是聪明的病人吗?(1)

  测试一

  ① 真事。我的一位很年轻很有前途的同事在体检时查出了肝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医生进行剖腹探查时发现癌细胞已多处转移,失去了手术机会。如果你是我,听到这一消息你会:

  ▲ 世事无常!人生苦短!还好这事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

  ◆ 挺可怜的!不过这种事如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命运!说

  不定哪天也转到自己——转到谁谁倒霉!

  ■ 人生许多时候并不能尽随人愿!或许我也要更多地关注

  一下自己的健康,自己拥有再多,没有健康有什么意义呢?

  ● 天啊!明天体检去!我与他是同事,工作环境相同,说不

  定他是因为工作环境中的某种因素致癌!

  ② 你上一次体检的时间:

  ▲ 体检?为什么要体检?没病说不定查出什么病出来!

  ◆ 上一次跳槽时被强迫体检,花了我几百大洋,心疼!如果

  公司免

  费组织我就去!

  ■ 两年前,被家人催着去的,之后再没时间去了。

  ● 单位体检一般不会错过,自己定期一年进行一次体检!

  ③ 报纸上不时有耸人听闻的各种“科学报道”:某种食物中含有致癌物质,某种食物不宜多吃……看到这类新闻,你的脑中会闪出什么观点:

  ▲ 哈,我从来不看这类新闻!——这些所谓的“专家”除了

  会哗众取宠,像一群被狗撵的鸭子一样聒噪,还能吐出点

  象牙来?

  ◆ 这类新闻看多了还是有免疫力的!不过,关注一下也无

  妨,说不定他们说的是真的呢!

  ■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好的食物就不吃呗!小心点

  为妙!

  ● 千万不能再吃了!赶快打电话告知亲友!

  ④ 最近熬夜多了一些,同事都说我眼睛有点黄:

  ▲ 熬夜眼睛能不黄?让他们也熬几天试试!钱难挣呀!

  ◆ 真的假的?照照镜子去!不过,也是不能再熬夜了!这样

  下去身体吃不消!

  ■ 眼睛黄?不会吧!先吃点退火的药试试,看会不会好一

  点!今后打死不熬夜了!

  ● 眼睛黄?听说眼睛黄可能是肝炎!明天就去医院查一下!

  ⑤ 连续加班几个晚上,牙龈有点肿痛。晚上一朋友请吃饭,有可能会闹到很晚:

  ▲ 去!有吃有喝还有玩——给个不去的理由先?大不了明天

  好好睡一觉!

  ◆ 好朋友,叫吃饭不去似乎不够意思,不过得想办法及早逃

  逸——先编好个恰当的理由!

  ■ 推掉!拖个病秧子身体去舍命陪君子不值当!

  ● 当然推掉!先去取点药再说!手机关机!

  作者点评:尽管我们试图用以上问题来评价您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度,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评价既无法精确,也无现实意义!——谁不关注自己的健康呢?正如第1题,谁在听闻自己的朋友突患不治之症时不唏嘘感慨健康之可贵呢?但又有多少人会将这种感慨转换为积蓄健康的现实行动呢?我们不断告诫自己,要善待生活,珍惜生命,但那颗渴望收获的心却总是将健康寄放在明天——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明天开始,做一个健康的人!明天!或许疾病会在午夜来临——而我们一直在期望明天!如果你的选择中更多的是▲或◆,这无可厚非,您是个乐观的人,您是期望明天的人,或许您的明天一如您所愿!——这是我真诚的祝福!如果您的选择中更多的是■或●,您是积极的人,也是懂得储蓄健康的人,虽然这并不能保证您与疾病绝缘——但我们相信,疾病离您可能会更远些!

  测试二

  ① 你的亲人最近老说胃部不适,你费了很大的劲终于说服他明天去医院,你要陪着去,你会帮他做些怎样的准备:

  自我测试:你是聪明的病人吗?(2)

  ▲ 什么准备?钱吗?我带啦!有病就去看,需要什么到时再说!

  ◆ 钱当然要啦!对了,提醒他将以前的病历带上!

  ■ 钱!病历!医保卡!对了最好明早不要吃饭,说不定要做

  什么检查!还有,想办法看看这家医院是否可以七拐八拐

  地找个熟人!

  ● 今晚就在网上做功课,了解一下可能疾病的基础知识;向朋

  友打听哪家医院,哪位医生较为专业;动用朋友圈找熟人;

  然后整理一下亲人的所有病历资料,准备好可能用得上的东西。

  ② 请正确给以下行为排序:a.跟医生初步沟通,b.做相关检查,c.挂号,d.取药,e.交钱,f.等化验报告,g.听医生诊断,询问相关信息,开处方。

  ▲ abcdefg

  ◆ cabegdf

  ■ caebfged

  ● cabfged

  ③ 这事是假设的,希望这种事在你的人生中不会出现:你的亲人有心脏病史,因为情绪激动,突然出现胸口剧烈疼痛,你会:

  ▲ 太突然了!赶快给家里其他人打电话!

  ◆ 背起亲人,跑下楼,立即上医院!

  ■ 打120!同时询问现在我该做些什么!

  ● 立即拿出急救药品帮亲人服下,打120,在电话里询问我还应该做些什么,联系亲人原来的医生。

  ④ 你的一个亲人手术完两天,晚上你在床边陪护,突然患者说手术伤口有点痛,你会:

  ▲ 手术后伤口是有点痛,不痛才不正常呢!

  ◆ 到护士站找护士来看一下!

  ■ 找值班医生去!

  ● 打电话给主治医生,跟他说一下情况。

  ⑤ 一个朋友生病了,而且病情比较复杂,涉及到外科及内科情况,于是经管医生不时需要请人来会诊,但是各科室之间经常互相推诿。今晚,朋友说吃了会诊医生开的药不舒服,怎么办?

  ▲ 谁开的医嘱找谁去!

  ◆ 直接找他们主任!谁叫他们互相推诿!再不行,我还要找

  院长呢!

  ■ 先找经管医生吧!毕竟他是最直接的负责人嘛!

  ● 找经管医生,让他去协调解决!他是直接负责者,人家会

  诊医生只是协助治疗!经管医生解决不了,我找主任去!

  作者点评:程序,医院是充满官僚程序的地方!尽管似乎它更应该与人性关怀或便利相关!医生则是程序至上的一个群体,他们利用程序来保护自己!医院及医生的程序或许本身并不复杂,但对于一个焦虑及惊惶失措的患者而言,医院是一个程序的迷宫!除非你是当地的高官,或是医生的亲朋,否则医院不会轻易为你打破程序,这是现实!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很多医患之间的矛盾其实只是双方对程序的不同理解造成的。而且程序并非一无是处,往往正是程序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当一个聪明的病人,首先应该对医院、医生以及常规诊疗程序有所了解。如果你对以上各题有些疑惑,那我们为你准备了当一个聪明病人的初级处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医院、医生及其运作程序。

  测试三

  ① 中国是个人际关系社会,办事找熟人几乎是一致的办事规则!阿弥陀佛,但愿我们都不需与医生打交道(这会使我的生存成问题!),但明显这不现实!好了,假设你有一个关于一般疾病的疑惑想咨询,你会:

  ▲ 去正规医院挂号,咨询一下!虽然我很讨厌医生,但谁让

  我没有这方面的朋友!

  ◆ 同事小王的爱人是个医生,我让他帮我问问!

  ■ 我有一个同学恰好是医生,打电话问他!

  ● 有一个医生死党,我们隔三岔五就聚一下,这点忙他要帮

  不好,看我怎么修理他!

  自我测试:你是聪明的病人吗?(3)

  ② 不得不承认,在大多数人的就诊经历中,医生的脸色没有几次好看过(欠他钱了?),问他任何问题他都爱理不理,说话跟古董似的,越少越值钱。你觉得为什么与医生交流这么困难:

  ▲ 这样的医生真是欠扁,态度好一点会死呀!中国的医务人

  员品质有问题!

  ◆ 医生太忙了,门诊的病人那么多!但这种医生的医德也有

  问题!

  ■ 医生处于技术垄断地位,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病人只要

  按医嘱治疗就行,医学这么专业,讲了病人也听不懂!

  ● 医生肯定有问题,但病人也有责任:不具备起码的基础知识,询问颠三倒四,不着边际!

  ③ “孕妇因丈夫拒绝术前签字死于医院”的事件发生后,我问了几位身边的非医务人员,关于手术前谈话,他们理解如下,你赞同哪一个:

  ▲ 手术前谈话,纯粹是医院及医生为了推卸责任,将风险

  转嫁给病人!

  ◆ 我觉得这是医生的伎俩,手术前向你渲染多可怕多可怕,

  等把你治好了,得,功劳全是他们的!万一出了事,也有

  托辞逃避责任。

  ■ 这就是一个过场,一个医疗程序!手术前谁都得签,大小

  手术都得签,没办法!

  ● 其实手术前谈话签字本意是为了保障病人利益,知情同意

  权嘛,不能让医生为所欲为,但好好的一部经经常被念歪掉!

  ④ 现代诊疗过程中,大型检查仪备(如CT、磁共振等)越来越多,医生动不动就开出一堆检查单来,我听到的抱怨如下,你认为呢?

  ▲ 以前的郎中一号脉就知道你患的是什么病,现代的医生,

  离了机器啥都不会!

  ◆ 这么多检查,就是医院的生财之道!哪些进口设备,就是从

  你口袋掏钱的工具!

  ■ 医生的仔细查体越来越少了,他们太依赖机器了,不过,

  机器总比庸医可信!很多病,还真是没了这些仪器就诊断

  不清,而且往往越高级的检查越能说明问题。

  ● 我觉得这些仪器还是很好的,关键是太贵了,还有医生有

  时为了经济利益乱开检查单。

  ⑤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碰上过形形色色的病人,你猜如下的哪种人可以从医务人员那里得到最多的帮助:

  ▲ 拿着摄像机,威胁医生看不好病就法庭上见!

  ◆ 对医生赞不绝口,千恩万谢!

  ■ 想办法让医生知道他也懂得一些医学知识,但不卖弄!

  ● 让医生了解他的来头不小,是院长的某某关系。

  作者点评:以上这些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即使是第5题中拿着摄像机的病人,其实也是大众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尽管没有一个医生会喜欢!医患关系首先是人际关系,沟通是首要的。就我所经历的种种医疗纠纷,真正有问题的少,大多是沟通不足所致!医生不愿有更多的医患交流,病人则常会产生误解!聪明的病人首先应该是善于同医生沟通、善于获得所需信息、善于保护自己的人。怎样更多地得到医生的支持,怎样在就医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帮助,这将是我们在本书“中级处方”部分讨论的问题!如果你选择的更多是▲或◆,或许这部分内容对您的帮助会大一点。

  测试四

  ① 如果不客气地说,很多中国的媒体都让人不能信任!我的一个好朋友患上了糖尿病,他拿着一份当地的报纸,上面推荐一种新药,赫然写着“根治糖尿病”,另有“中国中医研究院”“院士”“传统秘方”等字眼,他问我:这药能买来试一下吗。你的答案呢?

  ▲ 这还真不好说!当然现在骗子很多,但万一真的有效呢?

  自我测试:你是聪明的病人吗?(4)

  如果没有害处,试一下也未尝不可!

  ◆ 报纸上、电视上骗子太多。真正的高手都在民间!我的一

  个邻居糖尿病就是吃了成都的一个老中医的药好的!不要

  棒打一切!

  ■ 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那是骗人的!

  ● 我觉得骗不骗人暂不下定论,还是去正规医院治疗时顺便

  问一下大夫再说。

  ② 生病就得吃药——不吃药怎么算治疗呢?药物已经挤进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即使是健康的情况下也会吃药(保健品)。对此,你认为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有多大呢?

  ▲ 应该是起决定性作用吧,很多病确实是药到病除!

  ◆ 是药三分毒,其实真正有作用的药很少,大多数药物只是

  医疗界欺世盗名、贪得无厌的招牌而已!

  ■ 生病的时候,药物还是挺重要的,至于保健品,我看那倒

  没多大必要!

  ● 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有些时候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更

  多疾病治愈关键是病人的免疫力、好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③ 药品回扣已经成为只有国家执法部门“不知道”的秘密了!如果你拿着医生处方到划价处一看,冷汗直冒。你会:

  ▲ 不拿药!到医院外面药店买买看!

  ◆ 再贵也得买,万一门口的药房买不到呢?万一买到假药呢?

  ■ 回去跟医生说说,看能不能少开点!

  ● 打电话问一下医生朋友,看哪些药是可用可不用的。只拿

  真正起作用的。

  ④ 现在民营医院正慢慢在壮大,一部分民营医院已经走出了专治“性病”“不孕不育”的低层次状态;对于铺天盖地广告的民营医院,你的态度是:

  ▲ 很多疾病,走了那么多大医院,都说没什么好办法,说不

  定民营医院真有秘方呢!

  ◆ 我可以去试一下,但仍旧要很警惕!

  ■ 民营医院毕竟不规范,除非万不得已,我不会选择在民营

  医院就诊。

  ● 其实也没有必要将民营医院一棒打死,可能对于某些病种

  的治疗,民营医院会有优势,但除非有证据让我信任民营

  医院的技术力量,否则,我仍会首选国营医院。

  ⑤ 如果你的主治医生对你态度很恶劣,让你觉得在精神上受到了伤害,你会:

  ▲ 还是忍一忍吧,还在人家地头上住院呢!跟医生闹翻了对

  自己治病没好处!

  ◆ 出院后想办法收拾他!

  ■ 私底下告诉他你的感受,希望他能尊重你的感觉!如果态

  度依旧恶劣,将把情况向主任或院长反映。

  ● 向科主任说明情况,要求更换主治医生。

  作者点评:这5个问题反映了你保护自己免受医疗伤害的能力,如果你选择的更多是▲或◆,或许你成为医疗伤害牺牲者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中国医疗环境的混乱既有深刻的体制原因,也有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缺失——尽管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患者伤害的事件每一秒都在发生,而且是普遍的存在,这其中包括经济性伤害、技术性伤害及行为性伤害。大众能保护自己免受医疗伤害吗?其实很难,医学是如此的高度专业,有如此多的“潜规则”,非医学专业人员由于掌握知识的不对等,是无力保护自己的!改变这种现状会涉及体制、社会以及行为道德规范等诸多复杂层面,实非个人能力所及。然而我们还是希望可以做一些工作,为病人提一点建议、解几分疑惑,这就是本书“高级、秘密处方”中的内容。请记住:当你无力改变社会时,你只能尽力保护自己!

  卷首

  选对医院找对医生,了解医院的诊疗程序

  患者特征:

  内心对医院有莫名排斥,走进医院最大的感觉是茫然和恐惧,不了解医院的情况与基本的诊疗程序。

  常见看病误区:

  对所在城市的医疗状况一无所知,就医时不加选择或道听途说,不能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医院及医生。

  你最需要的建议:

  真诚地结交一个医生朋友。掌握心肺复苏术。

  你最不该忽略的小事:

  在你居住的城市,离你最近、技术力量较好的急救中心是哪个?如果自己开车,你熟悉路程吗?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1)

  当个聪明病人的关键:选对医院找对医生

  我们拥有选择权——因为我们还未做出选择!这句显得很有哲理的话是相亲中的男女发出的感慨!尽管我对所谓的哲理名言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我知道这些看起来令人沉思的句子大多来自于几个留长发、患有抑郁症的青年,但是对于一个聪明的病人,或许以上的那句哲理名言甚为管用。病人在整个诊治过程中从来不会真正的强大,病人最强大的时候在于他还未走进医院之前,在于他还未做出选择之前!聪明的病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会给自己选择一个值得信任的医院及医生,而错误的选择常常是一切灾难的开始,当你选择了一家不具备技术资质的医院,当你选择了一个不负责任的医生,当你丧失了你的选择权后,就意味着一场噩梦正要开始!

  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在中国,传统医学是被提到与现代医学(我们称之为西医)同等的地位,这是被写入宪法的!尽管在现实的医疗实践中,现代医学已经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医疗市场,目前的统计数字是:全国现有医疗卫生机构85705家,这其中中医医疗机构仅有3009家;而且在这3009家中医医疗机构中,真正从事中医医疗工作的医生只占五分之一,这五分之一的所谓真正中医师开出的处方有60%为西药。有一个事实几乎可以肯定,当你走进中国的任何一家县或市一级的中医医院,如果这家中医院把门口的牌子一摘,你绝对不会发现它和西医医院有什么差别。然而,尽管如此,中医中药受到中国人民普遍欢迎,也在一些领域很好地补充了现代医学的不足。

  于是就有一个问题摆到了中国普通大众的面前:看中医还是看西医?

  人类的医学从一开始就热衷于编织谎言,如果你打开一位200年前的所谓医师的药箱(无论是东方或西方),你就会发现几乎没有几种药物有真正作用。他们深信不疑的放血及排除体内毒物(泻下),对病人的可能帮助与潜在的伤害难分伯仲;或许他们最大的作用在于给病人一个已受到医治可能将要康复的信心。他们的治疗依据最大可能是来自于1200年前某位名医的几本医书或许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经验及臆想,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消除。从发达国家到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替代医学(如正骨疗法、顺势疗法、中医中药、印地安医学等)并没有被完全地挤出历史舞台,反而更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中医中药被法定为和现代医学地位相同的主流医学(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并列的国家,至于对错,见仁见智)。在美国,正骨医学是继现代医学形式之外的第二大医学形式,甚至于1953年美国医学学会也承认正骨医生是另一种医学专家。它的创建人安得鲁?泰勒?斯蒂尔(Anderew Taylor Still)也是一名医生,拥有一种“神的灵感”,他认为疾病是由一块或多块脊椎骨脱位造成。在西方国家,有顺势疗法(这种疗法认为应用小剂量的自然物质可以加强人的免疫系统功能,这种物质大剂量时会导致疾病,小剂量时却可以治疗疾病)、自然疗法(这种疗法的观点是疾病起因于人体中生命力流动受阻,治疗目的就是恢复人体能量的流动)、信仰疗法(这种疗法认为可以通过祈祷和笃信上帝的力量来促进治疗),其他还有中医中药、针灸、印度油按摩术、日本的指压按摩术等等(现在中国媒体经常将中医中药描述成在外国很受欢迎。其实,在西方国家,中医中药及针灸的市场并没有正骨医学、顺势疗法、自然疗法及信仰疗法的市场大)。即使在最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会求助于这些替代医学之一。尽管和国外的替代医学一样,中国的传统医学支持者的证据来源于个人观察或对疗效满意病人的个体描述,而非科学实验,但这是人们对现代医学过度技术化取向、太非人格化、太体制化、太官僚化,在很多治疗领域失望的一种反应。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2)

  替代医学绝不是没有价值的,也不能因难以用科学解释就下个“骗子”的称谓,它们很好地补充了现代医学的不足,并在一些领域(如保健、人体功能失调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然而正因为替代医学很难用现有的科学手段来评定,所以就会有相当多的医学骗子集中在这一领域。他们将目光集中在现代医学没有取得明显成就的领域,如不孕不育、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性感染(乙肝、艾滋病)、慢性肾炎、晚期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股骨头坏死等,或是利用现代医学治疗某些疾病方式痛苦,针对性地推出不开刀治疗,如肿瘤、痔疮、肛瘘等。

  这些骗子的目的当然只是钱财,反正现代医学在这些领域也没什么好办法,试试别的方法也不能称得上是一种技术性伤害,充其量只是经济性伤害。但问题是,如果他们的虚假宣传,让患者有意不选择本来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取得很好疗效的治疗手段,而选择了他们所号称的可以“药物治疗”而让癌症患者失去了早期手术的机会,号称可以根治而让糖尿病患者失去了通过正规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的时机。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耻的刻意伤害吗?

  大家该说了,那你的意思是我们就不要选择替代医学喽!不!相反,我也经常选择传统医药为自己或家人进行治疗,而且自觉效果不错。所以重点并不在于现代医学与替代医学谁优谁劣的问题,而是选择,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现代医学会好一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替代医学。

  ●首先在疾病的诊断上最好选择现代医学。中医的诊断讲究辨症,即通过望、闻、问、切,综合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四时五气”,来辨别病人的虚实寒热。尽管其具有整体思维的优点,却失于精确,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个肺癌的患者如果首先就诊于中医,得出肺阴虚的结论对其治疗是怎样的伤害。现代医学尽管被指责工于还原论,被指责离开了仪器就无法看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如X光、CT、MR等极大延伸了诊断触角,至少尽可能地避免了危重疾病的误诊。当然,现在你走进任何一家中医医院,你也可以发现这些检查仪器,而且大多数西医医院有的检查仪器,中医医院都有;你也会发现中医医师给你的诊断也是现代医学的诊断,我想这是传统医学的进步而不应该饱受“西化”的骂名。在身患疾病时首先选择现代医学,最好能明确诊断,或至少排除可能的危重疾病,绝不能满足于“某某虚”“某某实”的诊断,这些“虚”“实”的诊断下可能掩盖的是致命疾病,如癌症。

  ●以下疾病首先考虑选择现代医学。危重病的急症(如突发昏厥、高热、严重创伤及烧伤、药物中毒、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早中期肿瘤的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创伤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肠道传染性疾病等)、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脏功能衰竭、慢性肾炎肾功衰竭、肝功衰竭等)、孕妇保健及分娩等,这些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已显示出明显优势,治疗方案也较为成熟。

  ●以下疾病以现代医学治疗为主,可辅以替代医学。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肺炎、肺气肿)、中晚期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感冒、乙肝、艾滋病等),这些疾病中运用现代医学正规治疗一般可良好控制症状,但辅以中医中药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3)

  ●以下疾病以替代医学治疗可能会取得好的疗效。诊断难以明确的疼痛(头晕、头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功能性疾病(如月经不调、失眠、身体不适、便秘、胃肠道功能失调等)、某些皮肤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日常保健、中风后遗症等,这一类疾病,现代医学所取得的成绩不多,以中医中药治疗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明了中西医的不同,我们又如何来界定好的医院、好的医生呢?好的医院、好的医生是否有一定的评判标准,如果有,这些标准又是什么呢?

  中国医院是怎样分级的?

  一般老百姓肯定也知道一点儿好医院,如北京协和、解放军总医院,可是你会说,我又不在北京。比如,我怎么知道福建省的哪所医院好一点?简单一点,首先看医院的级别,在中国,医院的级别是这样评定的。

  一级医院是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学、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各级医院经过评审,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标准确定为甲、乙、丙三等,三级医院增设特等,共三级十等。目前中国医院最高级别是三级甲等,并没有三级特等!一般来讲,处在中国医院顶端的都是各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及各省人民医院,还有解放军的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和各大军区总医院。在中小城市,一般是该市的人民医院及驻军的解放军医院技术较为全面。

  怎样才能选对医院,到哪里去查找好医院

  有的医院综合实力很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家医院在各个领域都可达到如此水平。一家医院的声誉往往由优势科室的实力而提升,比如一提到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们往往会想到北京协和医院;一提到肾脏病的治疗,人们往往会记起解放军南京总院;一提到骨科疾病,人们会想起北京积水潭医院;一提起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就会想起广州南方医院……这些优势科室的形成往往是几代医学专家勤勉一生的结果。这些优势科室是怎样形成的?首先有一位学科带头人,他拥有很高的学术威望。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形成一套成熟的治疗规范,一定的学术氛围,并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在当地形成一定学术影响力,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结果来这里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病种也越来越复杂,这也为这一科室治疗经验的积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最终,他们成为某一地区的专科中心,拥有良好的设备,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治疗该领域各种复杂疑难病种的成熟经验和一批专业人才梯队。

  对于这些优势科室,他们的学术威望往往体现在这个科室的标牌上。在这些标牌中,最高级别是国家级的研究所或重点科室,再下来是省、部、全军的专科中心,大一点的城市也会有各种市级的专科中心,这些中心往往代表了该地区、该省或全国的技术水平。

  评价一个科室的学术威望,还可以从这个科室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地位上初步判断。我们普通老百姓能评价一个专家的学术威望吗?——是的!当然可以,只要你学会利用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现在你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当然,要很准确、很客观地评价一个专家的学术威望,这办不到,而且这连绝大多数业内人士也办不到,但如果只是初步的、概貌的评价,这倒不难——而且对于普通病人早已足够!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4)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华医学会,现任的中华医学会会长是钟南山院士。这是中国各专业医生的联合组织,相当庞大,而且分专业组分得很细。这么说吧,全国的医生联合会是中华医学会,其中全国所有的消化内科医生的联合会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而骨科医生的联合会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以此类推,几乎各专业都有自己对应分会——这是全国的。中华医学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又有分会,比如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这个分会又按学科分出很多专业组,比如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消化病组,总之一句话,可谓组织庞大,分支复杂——尽管我还没发现这个组织干了什么替全国医生争取利益的事(我恰好也是会员之一,这没有值得炫耀的,只要你是医生,你又愿意交会费,你就可以成为普通会员)。相对于中华医学会,美国的医学协会则是力量超级强大,尽管美国的医学协会在美国人心中的形象似乎很不正面,因为只要是美国政府有一点想削弱医学的权威、特权或想减少医生收入的想法,美国的医学协会就会站出来反对,而且绝大多数是协会取得胜利——这个协会的辉煌战绩是:在约40年的时间里,美国医学协会成功地阻止了所有威胁按服务收费体系的联邦政府卫生保健立法或者提倡的国家健康保险的通过。

  那我们中华医学会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好吧,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全国骨科医师的联合组织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科分会每隔几年都会选出这个分会的学术领导机构,也就是委员们及主任委员,一般而言,被选出的委员和主任、副主任委员在全国的骨科界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比如你想知道中国哪些医院的骨科好(说最好肯定不合适,没有绝对标准),上网搜索一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现任主任委员是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邱贵兴教授,副主任委员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陈仲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骨科曾炳芳教授等,当然还别忘了各专业的“巨头”——院士级人物,比如同样是骨科,就有解放军总医院的卢世璧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的王澍寰院士、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的顾玉东院士、解放军兰州总院的葛宝丰院士等,这些“巨头”所在的医院不能说谁最好,但肯定代表我国骨科的较高水平。

  每个省都有中华医学会各省分会各专业组,只要会用网络武器,查一下谁是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就可以大概知道哪个医院代表了该省、该地区的最高水平。比如你想了解一下福建省哪个医院的骨科好一点,你就上网查一下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骨科专业组主任委员是谁,副主任委员是谁,委员有哪些,就可以对整个福建省骨科的总体概貌有一个了解。

  当然中国没有绝对的事——包括医学会的选举,并一定是被选中的就是最好,但做技术的有一个特点,你的技术比我好,我就佩服你,你的技术没我好但地位比我高,我就不服气。所以挤进各专业组的委员之列,不能说最好,但可以保证差不到哪里去!

  另一个初步判断一个专家学术威望的办法是:看他是否担任其专业领域学术期刊的编委等职务。说到中国医学期刊的地位,确实可以让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受一次打击,因为经常听到我的同行这样评价我国的学术期刊:我们从来不看!当然,我相信即使是外国学术期刊也有弄虚作假的,学术腐败当然不是中国独有,但似乎中国人更喜欢滑头一些,滑头另一种说法是聪明,那么还是说中国人比较聪明吧。实验数据可以编造,病例数可以胡吹,结论可以臆想,远比外国科学家老老实实、没日没夜养小白鼠舒服多了!科学素质、科学能力是一回事,但我想科学诚信、科学道德又是一回事!一个国家,科学落后点儿没什么好羞答答的,因为这不能完全赖中国的科学家不好好干活;这还跟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有关,别人研制一个新药费用需要几亿美元,你投个几百万人民币也想搞出个一流新药来当然不是太现实;这甚至还跟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有关,科研是一个探索未知的技术活,既然是未知,得不出成果也情有可原,但如果非得将论文当成是决定一个科学家职称、住房、待遇等的功利性指标,结果当然是逼得中国的科学家一个比一个更会编文章!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5)

  在医学学术期刊中,“泛滥”两字当之无愧,医学的每个分支都有数种至数十种的专业期刊。这些专业期刊一方面满足了众多医生需发表文章评职称的需要;另一方面让杂志社赚得盆满钵溢(发一篇文章,作者都要交不菲的费用);最后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各医院的图书室显得汗牛充栋。不过,这些专业期刊往往会请一批该领域的专家当编委,所以挤进专业期刊当编委的专家往往含金量较高,特别是以“中华”两字开头的专业期刊编委含金量最高。所以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下某一专业哪些医院、哪些医生的学术威望较高,还有一种办法是上网查一下该专业的学术期刊,一般可以容易得到该学术期刊的编委名单及所在医院。例如你希望了解一下在肾脏病诊治方面的知名医院、知名专家,你可以通过网络查一下《中华肾脏病杂志》的现任编辑委员会名单,你将可以得到目前中国在肾脏病治疗领域的顶极专家。如《中华肾脏病杂志》的顾问是解放军南京军区总医院的黎磊石、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王海燕、上海华山医院的林善锬、上海仁济医院的钱家麒;现任总编辑是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的陈香美。你还可以得到副总编辑及各编委的名单及所在医院。

  这是个信息时代,只要用心,聪明的人总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信息,聪明的病人也不例外!

  病人眼中的好医生

  对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要求,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观念或是普通老百姓,都给予了圣人般的道德要求。我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论大医精诚》对医生的职业描述将医务人员的脸照得光彩闪闪: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然而,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电筒将中国的医师照过去,我们能发现有几个不是青面獠牙的呢?

  一方面是我们长久形成的关于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光彩神话,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现实时却发现我们理想中的好医生越来越少,我们怀疑他们的技术,更怀疑他们的医德——特别是在我们走到交费窗口时。

  这种对医生群体的普遍不信任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也产生了一种就医行为中极普遍的现象:找熟人!在我行医的大部分时间是带熟人看病,而且这些所谓的“熟人”大部分可能我从未见过面,都是亲戚的亲戚或朋友的朋友,尽管深受其扰,但也能谅解。“看病找熟人”这一普遍现象背后隐藏的是病人对医生的普遍不信任,同时也说出了病人心中“好医生”的标准。当一个亲戚请求你带他看个病,其实言外之意他希望你给他找一个医生,这个医生应该可以:1.看好他的病;2.对他态度好点;3.如果可能,帮他省点钱。

  或许不同的病人心中对好医生有不同的标准,但我们大多数已经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到:现在的医生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群道德宗师的人生体验。尽管这种职业有远高于其他职业的行业道德规范,但也不能否认作为一种职业,它需要有行业回报,没有行业回报的职业是不存在的,也是不能发展壮大的!拒绝承认医生应该有合理回报的病人已经是少数,于是我们渐渐降低了我们对于好医生的标准,尽管细节不同,但总体而言,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医生: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6)

  ● 医术精湛,可以帮病人解决问题;

  ● 关心、爱护、理解病人;

  ● 为病人的经济情况着想。

  好医生都在哪里

  应该承认,大多数病人心中的好医生标准并不高,也并不脱离实际;然而几乎我所碰到的病人多多少少对现在的医疗环境都有微词,于是我们看个病都想方设法、七拐八绕地想找熟人。我们不禁问:好医生在哪里?或是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培育一个至少合格的医生呢?

  ● 好医生一般都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

  “祖传秘方”“民间高人”都为大众津津乐道,各种关于“民间秘方”的传闻点燃了无数患者的希望。或许我们不能将这些所谓的民间郎中一棒打死,一概否认其价值。但事实是,现代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如欧美等发达国家,报考医学院的前提是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学医的过程需要参与很多的实验及临床技能培养,这些都注定了医师的培养无法在民间,无法通过自学成才获得。而事实上,早在上世纪末,国家就已经取消了医学类的自学考试,取得医师资格都要求有正规的医学教育经历(各类传统医学医师除外)。

  ● 高职称与高学历并不代表好医生,但它们确实常常代表高水平。

  关于美国执照医生的成长过程,特格博士(NBA活塞队队医)这样说,“如果想当医生,必须先上完4年本科,然后是4年研究生,这样才能够拿到MD(医学博士)的文凭。但是有了MD还不能当医生,还要进行5年某个专业的研究,这样就是13年了。13年之后,还有1年当Follower(就是给医生当助手)。在美国当医生,无论如何也要14年。”但在中国,要成为执业医师则容易许多,在乡镇一级的卫生院,大多数的医生可能只有中专或大专文凭。不过我们绝对有足够的理由对某些中国培养出来的医学硕士及博士的水平产生质疑,而且医学博士成为医院“定时炸弹”已经是行内的常见现象。这些博士们一般都是一路读上来,本科、硕士、博士一路前行,他们的这个旅程很大可能都在与课本、文献和小白鼠为伍,从未接触过临床。当他们博士毕业后,顶着光彩夺目的博士头衔开始独当一面,由于没有临床经验的积累过程,他们常常会犯原则性的错误。不过,总体上说,高学历一般代表着他们有着更开阔的学术眼光、更深厚的学术背景,特别是那些同时有着临床经验及高学历的医生常常是一个科室的学术带头人。

  职称(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则更多的代表着一个医生的经验积累过程,尽管评职称是大多数中国医生心中的一丝隐痛,这过程时常与送礼、走后门等不公正现象联系到一起。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称是对一个医生实际工作经验的肯定及对以往做牛做马辛勤苦干职业生涯的补偿。

  ● 好医生一般都集中在大医院,集中在优势科室中。

  医术是行医经验积累的过程。人生而不平等,环境常常决定着其生长方向,对于医生这个行业更是如此。我经常能听到一些医生感慨:某某与其大学同学,学习也不出众,但仅因为毕业分配,留在大医院,十几年后摇身一变,已经是专家了!事实正是如此,中国的大医院集中了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集中了最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也集中了大多数危重及疑难杂症患者。原本同一层次的两个医学院毕业生,一个在大医院工作,他学习到的是周围高精尖的技术,每天面对的是不同的危重病例,每天都在积蓄前进的动力;而分到基层的毕业生,日复一日的面对相同的常见病、多发病,稍为危重的病人便转院治疗,他很难得到积累行医经验的机会。这二人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一年可碰到100例危重病例,一个一年只碰到1例危重病例。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7)

  一个医院优势科室的形成,常常是几十年、几代医生智慧及汗水的逐年沉积,形成了很好的常规和操作流程。在这样的科室里工作,一个完全没有临床经验、刚毕业的年轻医生也可以很容易地按流程完成一次合格的诊疗;而且在治疗经验丰富的科室,不仅有资深的老专家为医疗把质量关,而且护士、同一级别的医生也可以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能更大程度地减少医疗失误的发生!

  ● 好医生来源于他自身的道德修养。

  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医生保持了他起码的医学道德?个人道德修养肯定起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的所有舆论都倾向于通过建立一个完美的制度来解决现有的医疗危机,真诚地希望制度能解决一切,不过,就目前中国的现状——制度绝不能解决一切!关于医生禁止收受红包及药品回扣的规章制度还少吗?一点都不少!但这么多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完全阻止医生对经济利益的渴望,特别是当整个社会都充斥着对金钱的渴求时,医生阶层并不能独善其身。

  ● 好医生来源于他所在工作环境的人文氛围,来自于他的同行评议压力。

  真正让一个医师恪守职业道德是他所工作环境中体现出的人文氛围,更来自于同行的评议压力。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个科室的工作氛围决定了这个科室大多数人的工作态度,而一个科室的工作氛围往往由科主任来决定。如果这个科主任一向是严谨治学、很注重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那么,一般而言,这个科室内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不会差到哪去,因为氛围已经形成,如果其中的一个医生开大处方、要红包,他就会受到科室同行评议的强大压力。相反,如果一个科室的主任本身就身不正影歪斜,那么这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很难好到哪去,因为一个好财的科主任本身就没有道德权威,他很难规范科室的职业道德。就我所知几乎所有国内第一流的专业科室,都有个德高望重的缔造者,都有一批老专家、老主任,他们的治学态度、医德规范深深地影响着这个科室的发展,甚至他们退出工作一线多年,他们留下的工作氛围还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医学大家,他们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培养了一批同样品质的接班人,他们的影响力往往决定了这个科室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这一批人是我国医学界的先驱,他们一个个离我们远去,他们的专业知识离我们远去并不可怕,他们的医学风范离我们远去,影响力渐微才是最可怕的!

  看病就要到大医院,就一定要找主任医师吗?

  看病就要到大医院,就一定要找主任医师吗?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如同你问一个女孩,找老公就一定要找既帅又深情还有房有车的吗?如果条件允许,谁看病不愿意到大医院,不愿意找个名医呢?

  但这又是很现实的问题,至少我看过很多的“专家”在信誓旦旦:看病要转变观念,不一定要到大医院去,不一定要找主任医师,多到社区医院,多找年轻医生。——我相信你在大医院排一天队挂不上号,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专家及决策者正在“走后门”。他们大声号召大家去基层医院看病(只是因为原来的决策者将全国大多数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然而自己有点小毛病,他们恨不得请来全国的专家来集体会诊!而号召大家看病找年轻医生,好让他们有学习机会这更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一个病人有义务成为别人积累经验的牺牲品,如果年轻医生没有学习机会,那是因为当助手的时间还不够!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8)

  如果你处于这个社会的顶层(有权有势,有门路)为什么看病不去大医院,不去找名医呢?毕竟大医院集中着最先进精良的设备,经验最丰富的医生,它保证着较少的误诊率!

  但或许你是大众中的一员,这又变成实际的问题,到大医院就诊可能会遇到如下的实际问题:

  1.到大医院就诊麻烦,路程远,病人多,挂个号就得排半天队;

  2.大医院,找专家就诊费用高,不仅检查费、药费高出社区医院许多,而且对于医保病人,等级越高的医院,报销比例越低;

  3.到大医院就诊,服务态度普遍不好,被吆五喝六是寻常事;而在社区医院,可能得到很好的服务;

  4.对于常见病种,大医院普遍不重视,门诊也是匆匆说几句话就开出一堆检查单或药方;而在社区医院,则可能得到精心的诊治;

  5.大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大多数一线医生是进修生或研究生、实习生,很多常见手术也是由以上人员来完成(教学的一部分);而同样的疾病在基层医院治疗,则可以得到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来负责。

  6.大医院的一部分年轻专家一般具有高学历,他们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上来,参加临床工作没几年便成为“专家”,这种所谓的“专家”可能在本领域知识渊博,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且学历越高往往视野越局限,只集中到自己专业的情况,而忽略专业以外的情况;但基层医院的医生一直在临床摸爬滚打,各个专业都要涉及,尽管不深入,但往往考虑得全面。

  所以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看病当然不一定非到大医院,非要找专家不可。

  1.诊断到大医院,找专家;治疗到中小医院,找普通医生。当然我们知道常见病、多发病要到小医院去诊治比较方便,问题是,有谁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病症只是小毛小病,而不是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致命疾病的大病呢?大医院的医生往往经验较为丰富,见多识广,考虑的问题多,而且设备齐全精良,误诊率低,特别是一般不会漏诊掉致命性疾病。而对于治疗,一般而言,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案都很成熟,也就是说在大医院及基层医院所用治疗方案大同小异,大医院的优势在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上,而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大医院性价比并不高!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在大医院明确诊断定下治疗方案后,到基层医院监测、复查、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在大医院做手术,到中小医院术后康复;或疾病危重期到大医院治疗,康复阶段到中小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对于病情稳定的术后病人,或处于康复期的病人,往往顾不过来,或为了加快床位周转,早期便要求病人出院。而在中小医院则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

  3.常见病、简单手术在中心医院可以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简单的四肢骨折、体表的肿物、阑尾炎、正常分娩或剖腹产等手术,大医院的专家往往不屑于亲自主刀,常常是低年资的年轻医生或实习生进、修生主刀;而在中小医院,由于经常做这类手术,他们的经验甚至比大医院的专家还丰富,而且一般是高年资医生主刀,更重要的是服务好,费用低。

  4.对大医院里那些高学历的年轻“专家”要有警惕。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专家”往往一路啃着书本前行,学历牌上金光闪闪,有的甚至有留洋背景。但实际上,中国的医学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很难受到重视,他们往往没有机会参与临床工作,只能观摩或参与基础性研究,大多数国外镀金回来的医务人员在国外的经历对其看病并无多大帮助,但这些人回国后常被委以重任,成为大医院里的“定时炸弹”。

  2医院的诊疗程序(1)

  形如迷宫的医院

  我在医学院毕业后“有幸”分配到了出生地所在的城市,于是我成了几乎整整一个乡镇常驻××医院的“导医员”——乡里乡亲,力所能及也不好意思抱怨。但终于有一天,乡亲人认为我“看不起家乡人”了,原因是有个老乡不知道病理科在哪,要我帮他取张病理报告单,我拒绝了——可知那时我正在抢救病人,正在行心胸按压!

  医院,对于我那些老乡而言是神秘而复杂的迷宫——对于普通大众似乎也是如此,这才是我这位“导医员”的职责所在。然而,诊疗程序大多时候并不如你想象的复杂——只要你在平时注意一下这些信息!聪明的病人是在走进医院之前有所准备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是:了解整个诊疗程序——相信我,医生也不愿意将诊疗程序搞得很复杂,因为他们最不愿意一天被问几十次同样的问题。了解诊疗程序是一个聪明的病人必备的技能,这将可以让你走进医院时更加自信,可以减少对医务工作者不必要的误解,也可以使整个诊疗过程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你将会以一个久病成医的老手形象在医生脑中形成,而这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在意和细心!

  一般而言,一个医院主要由3个大系统组成,门诊部(包括急诊),住院部,辅临系统(如检验科、放射科等等辅助科室)。这3个系统由一个医院机关统一领导。

  走进医院之前的准备

  ● 物质上:你得准备好你以前检查所得的各种医疗资料,包括:你原来的病历,化验单,X光、CT或核磁共振片。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或为你的家人建立一个健康档案袋,最好同一个医院用同一本病历本(我见的最多的情况是来一趟医院买一本病历,当然一本病历没多少钱,但你丢失了你所有的关于既往诊治过程的最宝贵信息。最重要的是,你丢失了与医院有过诊疗行为的最重要证据——万一发生医疗纠纷,你除了就诊病历,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曾经在这家医院看过病,当时医生的诊断、治疗是什么呢)。保存好你每次就诊的病历本,要求医生将你的诊断与治疗信息写到病历本上,将各种化验单按时间顺序粘到病历本后面空白页上。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医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到你的既往病史(相信我,医生们大多愿意埋头看文字也不愿意仔细问你)。你应该将你的X光、CT或核磁共振片保存好,最好卷起来用报纸包好,放在防潮的地方。而且记住:去医院时,一定将这些资料带上,有可能用不上,但这是你既往病史中最有价值的资料。永远不要以为只要带上X光、CT或磁共振的报告单就可以,一个好的专科医生只会对报告单瞄一眼,他们要看的是原始片子,一个好的专科医生完全可以从片子上看出比报告单更多的信息。(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神经内外科医生看头颅CT片的本领要比CT室的医师强,一个呼吸科医师看胸部X光片的本事要比放射科的医师强——反之,你算什么专科医生!)

  物质上还有一点:如果你参加了各种保险,请带上你的身份证及医保卡!

  ● 心理上:你得初步将自己的病情先组织一下,至少你得预备回答以下问题:

  1.你有什么不舒服?

  2.这种不舒服有多长时间?

  3.除了这些不舒服,还有别的症状吗?

  2医院的诊疗程序(2)

  4.你自己觉得引起这种不舒服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5.这些不舒服随时间发展有什么变化?

  6.治疗过吗?

  7.在哪里,怎样治疗的?

  8.你自己觉得效果怎么样?

  9.你对这次治疗有什么样的期望?

  这9个问题,你应该在进医院之前回顾一下,并组织简洁而完整的答案,在医生的诊疗时间内,即使他可能不会问得这么完整,你也可以自己一股脑儿地按顺序说出来——因为这就是医生应该了解的一个完整的疾病史信息!

  ● 身体上:最好在计划去医院的当天早晨不要吃饭,不要喝水,也就是空腹,因为你得预备医生可能要让你做一些检查,而很多检查是要求空腹的,如肝肾功、空腹血糖、腹部B超。有些检查要求憋尿,最常见的就是妇科B超,或是双肾、输尿管、膀胱的B超,如果有可能做这些检查,那就尽量不要上卫生间。

  身体上的准备还包括衣着,不要带贵重的饰品,也不要化妆。(相信我,生病时,仙女也是黄花菜,对医生而言,健康是最美的,再说,看病需要盛装前往吗?你想干吗?)尽量穿宽松的衣服,牛仔裤是令医生(特别是对骨科医生)讨厌的衣服之最,尤其是女性那种绷得紧紧的牛仔裤。很多检查是要求解衣的,你可以把之提到隐私的高度来讨论——有些身体检查是必要的,不要因为牛仔裤难卷上去让医生省去了检查的责任。(很多时候那是求之不得,不要以为医生就巴望着要看你大腿,相信我,它们在医院时没那么诱人!)

  走进医院时你要做些什么

  ● 挂号。挂号有两层意义:一是你已经与这家医院建立了某种业务上的联系,也可以说你们已经签了某种合同;二是分诊,也就是将病人按大概病情分一下,哪些病需要看哪一科哪一个医师,不然大家都乱成一团了。至于挂号费嘛,中国的挂号费几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这也是让中国医生最恼火之处,其实大多数医院也从没指望着能借着挂号费养活自己。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疾病应该挂哪一科的号好,一般在门诊大厅有导医台,你可以去问询,大致将自己的不舒服说一下,她们会指导你挂什么科的号。

  ● 与医生会面。记住走进诊室时带上两样东西:尊敬和自信!如果你希望你可以得到医生的尊重,请记住,你也同样需要付出。一个尊重他人劳动与智慧的人是这个社会上层人士的标志,我在工作中有这样的体会:级别很高的人,常常会乐于表达他的尊重与感激;一个知识层次很高的人(或不同专业的医学专家)总倾向于认真倾听。相反,某些单位的小领导,一个小财主,却常需用指手画脚的张扬来粉饰他们的一些优越。与尊敬相关的是自信,你和你的医生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在医学领域,他掌握了比你多的知识,这也是你来求助于他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凌驾于你,医生也有他不熟悉的领域——如你的工作领域,你和他只是工作性质不同,没有任何区别。你走进了医院,你完全有权利得到合理的诊疗和合理的解释,你没有在麻烦谁,你只是在要求享受你应有的权利。尊敬与自信是你得到医生尽力帮助的最好武器!

  在会面期间,医生可能先会问一些你的相关病情,而且最大可能是会按你已经准备到的那9个问题发问,你也可以一股脑儿地将你已准备好的这9个问题的答案一起说完——这9个问题对于帮助医生了解你的病情是必需的!医生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可能会对你做一些必要的简要检查,如用听诊器听诊或其他。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了解病史与简要体检后一般可以有个大概的诊断,但他可能还要求你做一个检查,一是进一步证实或排除,二是得到更多关于疾病的信息。

  2医院的诊疗程序(3)

  ● 进行一些相应的化验检查。有一词叫“物化”,是指现在医患关系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人与机器间的联系。当然,我们可以来指责现在医学模式的机器面孔,冷冰冰,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现代诊断学的发展是现代医学最辉煌的乐章,是认识疾病的火眼金睛。病人拿着医生开出的检查单所先干的是:交费!交完费后拿着检查单到医学辅助科室进行对应检查,检查完等待检查结果出来,记得,做X片、CT或磁共振这些检查,不仅要拿到报告单,而且最好能够拿到原始片子,一个有经验的专业医生,一般对报告单不会完全信任。

  ● 返回与医生会面。这时的医生已经得到了你的病史、查体情况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这时需要他运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得出一个初步的诊断,并根据各种情况形成一个治疗方案,如果病情复杂,可能还会要求你做进一步检查或住院检查治疗。在这时,你可以参加临床决策,而且这时你可以要求医生将你的病情向你说明——这其中,当一个聪明的病人,需要掌握询问的技能。

  其实,在我的工作中,我总希望可以让我的病人最大限度掌握他的病情,但总有不少病人提的问题不着边际。要记住一点,毫无重点的提问是会让医生心烦的。而一个有条理、重点明确的询问会让你从医生那里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聪明病人掌握询问技能后的结果。

  好吧,一个聪明的病人会问以下问题,请你记住,在走进诊室之前记住它们,它们会帮助你得到关于你自己病情的完整信息。

  1.我所患疾病的自然史是怎样的,病因是什么?

  2.如果我不治疗,疾病可能会怎样发展?

  3.我现在有哪些治疗方案可以选择?

  对每种治疗方案,你还需要继续询问:

  4.我采取这种治疗方案,我受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5.受益的程度如何?能痊愈还是仅仅能缓解症状?

  6.我采取这种治疗方案,受害的可能性有多大?

  7.可能发生的有害副作用究竟有多严重?可能导致死亡吗?

  8.是否还有这家医院不能提供的治疗方法,如果有,我在哪里能得到这种治疗?

  9.除了主流医学的治疗方案,其他替代医学(如中医)在这方面的效果如何?我可以采用吗?

  10.为了战胜疾病,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这就是一个聪明的病人应该咨询的问题,这些才是关于你疾病最重要的信息,而不是你七嘴八舌、天花乱坠的各种无关紧要的问题。询问得法,不仅你会得到最完整的信息,而且医生也乐于配合你;询问不得法,除了浪费医生的时间外(这时可能门口的敲门声会向你表示你也占用了别人的时间),也会让医生懒得回答你的问题。

  ● 定下治疗方案,开取处方。医生定下治疗方案后可能会要求你住院治疗或开处方让你门诊治疗。在医生开处方时,有一些信息应该让他知道:

  1.我曾用过哪些药,效果怎样?

  2.我对哪些药过敏?(一定要说!)

  3.我的经济条件如何,是否有医疗保险?

  如果你的经济条件一般,你希望医生开的药品是经济合理的。我告诉你一个诀窍:不管你有否参加何种医疗保险,你只需对你的医生讲,我参加了某一种医疗保险,只有医保范围的药品我才能报销,请您尽理开些医保范围的药!如果病情确实需要超过医保范围的药品,请让我知道,好吗?

  我承认我是个大嘴巴的人,所以我说了这个诀窍。当然这在医生当中倒不是什么秘密,但医生都不喜欢讲出去,这其中的原因我知道,但我不说。反正,如果你确实经济条件有限,害怕大处方,你就听我的,没错!

  ● 交费,到药房取药。你取得处方后你得先到收费处交过费才能取药。在药房,你有权利向药师询问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回答这些问题也是药师的责任,别忘了问!

  走出医院后你要做的事

  ● 整理此次就诊相关资料。保存好此次病历和各项检查资料,保存好发票,也请在此次病历的空白处记上此次你就诊的医师姓名,出诊时间,如果有可能,还有他的联系方式。

  ● 按医嘱服药。这点其实很多病人都做不到,他们有自己判断病情的方式,他们可能会自行停药或加量——这是很危险的。当然对于一些起营养作用的维生素类药品倒没什么,但大多数处方药则不允许这样,特别是一些抗菌素或激素类药品,一定要严格按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加量或减量,也不可自行停药。这有个疗程的概念,有时症状已经消失,但并不表示就不用服药,比如感染性疾病一定要按时、足疗程服药,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而一些需服用激素治疗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激素的用法一定要严格,不容半点马虎,因为这是生命攸关的事!

  ● 评价治疗效果,定期复诊。在很多时候,药物的治疗效果自己都可以评估,但最好还是按医嘱定期复诊。

  3急诊面面观(1)

  急诊是干什么的?

  一般综合性医院都有急诊科(或急救中心)的存在,负责急、危重患者的诊治。急诊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其快速的反应及避免官僚程序。急诊对于医院的整个诊疗程序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急诊科集中了医院优秀的医生(年轻、知识全面、反应迅速、沟通能力强)及精良的设备,一个医院的急诊水平常代表着这所医院的整体实力。然而,在我国,急诊一般是不被重视的一环,也是目前中国整个医疗体系中最具杀伤力的一个黑暗角落。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国内多数医院的急诊科极缺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又不愿到急诊。一是急诊累,风险大,常要值夜班;二是急诊一般不受医院领导重视,发展空间小,待遇差;三是急诊医师被认为没有专业本领,样样懂,样样稀松。于是中国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大多数是各个科室派下来轮流值班的年轻医生,或是没有好位置去迫于无奈才干急诊的医生——对于危重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但时间却往往被这些不专业的医生用无尽会诊、检查、推托毫不留情地耗费掉!

  可能你难以相信这是目前中国急救事业的现状——但相信我,这是事实!你我几乎无力改变,而大众唯一能做的就是远离这样的急诊科!

  如果你有足够幸运,在你所在的城市有一个称职的急诊科,它应该能起到如下作用:

  (1)对于急危重病人,能做到稳定生命体征(呼吸、循环),为病人的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如果急诊科医生有绝活,那就应该是生命体征的维持本领。如一个重度脑外伤的病人,急诊科的任务就是维持病人呼吸和循环的平稳,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必要检查,早期保护脑功能,为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为此,一个合格的急诊科应该有必要的急救设备,如呼吸机;急诊科医生应掌握使用呼吸机的本领、可自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应有一套良好的急救程序,各相关科室间合作流程通畅,衔接紧密。有些大规模的急救中心甚至自己拥有CT、X光、B超等检查,避免了病人因为奔波于各个检查室而耽搁宝贵的抢救时间,有些好的急诊中心甚至有自己的手术室,可开展紧急的开颅、开腹及各种创伤手术(如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急诊科)。时间就是生命,这最体现在急救中,正确而及时的急诊处理往往是危重病抢救能否成功及愈后效果如何的最关键因素!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机会最大可能就是消失在等待会诊、推向检查室、等待检查报告、不必要的官僚程序、各科室的推诿中。

  (2)能够判断出病人是否具有危及生命的风险。由于时间的短暂,要求急诊能在短时间内明确病人的诊断是不现实的,一些疾病往往非常复杂,需要具备深厚的专科知识。然而急诊科需要起到这样的作用:虽然一时不能明确病人的诊断,但能发现病人的病情危重程度,是否具有潜在危及生命的危险,如果没有,可予对症处理后嘱病人去专科就诊;但如果病人病情危重,急诊则需发现并要求病人住院治疗或观察。急诊的原则是:允许一时诊断不清,允许偶尔的漏诊,但绝不允许让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的病人回家!

  (3)能够治疗常见的一些急性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痛、腹泻、药物中毒、过敏及一些常见创伤的外科治疗。

  3急诊面面观(2)

  哪些情况需看急诊

  下例情况需看急诊。

  1.急性外伤、脑外伤、骨折、撕裂伤、烧伤等。

  2.突然发生的急性腹痛。

  3.突发高热,体温超过℃。

  4.突然出血、吐血或有内出血征象。

  5.有卒中症状或昏迷不醒。

  6.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支气管及食道中有异物。

  7.眼睛急性疼痛、红肿或急性视力障碍。

  8.颜面青紫、呼吸困难。

  9.急性尿闭。

  10.发病突然、症状剧烈、发病后迅速恶化。

  11.急性过敏性疾病。

  如果你觉得这些条条框框过于烦琐,那么看急诊的情况就只有一条:你觉得你的病情不允许耽误一分钟,就去急诊就诊。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1):做急危重病的最早发现者

  ● 理解生命的最简单方式

  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他应该掌握这样的技能:我的亲人,我的朋友,如果他正处于危险之中,那么他所面临的危险是致命的,还是非致命的;是需投以最紧急的关注,还是可以缓一缓、观察一下再就医。总之,在你的亲人或朋友正有一丝的可能面临生命威胁时,你应该是最早的发现者!

  首先,你对生命是怎么理解的。DNA双螺旋?脑神经?心脏跳动?血压?太复杂了吧!我们再减减!我们将生命看成一个能量的代谢过程。一个生命的维持需要能量,就像你的汽车需要汽油一样,没有能量就没有生命,这是生命的最基本形式,也是理解生命最简单的方式。人类的生命能量来源于从呼吸道吸进的氧气和从消化道进食的食物,至于这两样物质怎么样在人体中“燃烧”并释放能量,这让医生头疼去,我们不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和一堆燃烧的柴禾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氧气和食物需要被运送到全身,如果它们没有被运送到全身,而是堆积在体内,那么生命也不能维持。于是我们就将生命看成是三样东西:氧气、食物和运送它们的血液。

  在人体的所有器官中,大脑既是最重要的器官,同时也是最娇嫩的器官,它的重量只占全身体重的2%。但流经大脑的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5%左右,全脑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大脑很不耐受缺氧,脑血流停止5~10秒钟后,人体即可发生意识丧失;停止5分钟以上,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现在医学上对死亡的定义大多就是基于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在内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状态。不少国家过去一直把“心跳停止”和“呼吸消失”作为死亡的标准。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都可以通过一系列药物和先进设备加以逆转或长期维持。但是如果脑干发生结构性破坏,无论采取何种医疗手段均无法挽救患者。因此,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显得更为科学,标准更可靠。

  我们可再次将生命的理解简化一下。生命的核心问题是大脑,大脑的功能维持需要氧气、营养物质,氧气和营养物质被运送到大脑需要血液的运送(动力来自于心脏的收缩活动)。由于营养物质人体一般会有大量的储备,也就是说即使人体不从外界摄入食物,单靠既往的储备,人体也可以长时间生存(甚少72小时以上)。那么,我们就可以再将短时间危及生命的主要因素再简化成:大脑、氧气、流动的血液(心脏是动力来源)!

  3急诊面面观(3)

  于是,我们得出了最简单的生命存在形式。人体从呼吸道吸进氧气,这些氧气进入血液,心脏跳动将这些含有氧气的血液送到大脑。这是生命的基本环节,其中的任何一环被破坏,生命就不能维持。换句话说,只要这三个环节可以维持,生命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保证!

  能够导致一个病人急猝死亡的病因绝大多数就存在于这三个环节之中。对于一个急救医师而言,神志(大脑)、呼吸(氧气)、循环(流动的血液)永远是在接触任何一个病人时首先要关注的要点。他(或她)要有这么一个专注力:能不被呼天抢地的哀号、血淋淋的车祸现象、病人漫无边际的主诉所迷惑,他最先关注的是神志、呼吸、循环的情况,他的首要抢救措施也应该围绕这三个环节的稳定而展开。

  任何对大脑的直接创伤都会危及生命,如交通车祸中的颅脑创伤,高处坠落时颈椎骨折,爆炸伤或枪击伤等。任何颅脑的直接创伤均应被视为致命性的,而且这些创伤常常等不及医护人员的到来就结束患者的生命。

  而人体对氧气摄入的减弱或停止也是致命性的,如溺水身亡。在创伤中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呼吸道(喉咙或气管)被血液或异物堵住,病人短时间缺氧而死;在过敏性疾病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因喉头水肿堵住呼吸;在年长的长期卧床病人中,常见的死亡原因也是因为病人浓痰不能咳出,堵在呼吸道中。

  而短时间致病人死亡最常见的因素是循环系统。创伤时大量出血(如腹腔出血、伤及大动脉等),人体没有足量的血液来运送氧气导致大脑缺氧而死;有心脏疾病史的病人,因为心脏功能不全,如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脏停搏等,尽管血液量是足够的,但因为没有血液流动的动力装置(心脏跳动),血液无法流动,无法传送氧气而致死。

  当然,从专业医生的角度去看待紧急情况下的致命因素,这些仍显得太简单——但我们要的就是简单;而另一方面,有很多专科医生却往往忽视以上这些最简单的因素而误诊,如外伤时未清理呼吸道、光看到血淋淋的骨折伤口却忽略颅脑创伤或腹腔脏器损伤等。

  ● 怎样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处在危急状态

  即使对于一个专业医生,早期的病情变化有时也很难觉察。对于非专业的普通人而言,客观的判断病情变化当然不是你的职责范围,但这时你必须担负的职责是:在你的爱人或亲人出现生命危险的那个时刻,你会在医护人员都不在场的那一瞬间觉察到,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到场。对于你,一个非专业人士,你怎样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处在危急状态呢?既然我们已经把生命简化成大脑、氧气、血液,那么任何威胁这三样东西的因素都是致命的。牢牢记住这六个字:神志、呼吸、循环!

  神志:不能对外界做出反应的一般是危重患者!大脑功能受损的最突出表现是:神志!

  所以,你首先是判断一个人的神志,喊他的名字,摇摇他的身体,扇他耳光也行,他不哼不哈,没有反应,或反应很迟钝!这是危险已经降临你的亲人或朋友的最明显征兆!除非你可以肯定病人处于沉睡或是服用安眠药,如果不能对外界的激剧变化作出反应,那一般就是危重病人,至少你一定要把他当成危重病人来对待。对于手术病人,麻醉术后常有一段时间的昏睡期,这属正常,你应该警惕的是手术后长时间不能恢复神志,长时间的处于昏睡状态,这时请一定让麻醉师重新查看病人,直到排除危险!

  3急诊面面观(4)

  呼吸:患者是否正常摄入氧气的外在表现是呼吸。现在你马上回头看一下别人,他们正常呼吸时是怎样,记住了吗?好吧!如果一个人大口急促地喘气(像跑完5000米一样),或呼吸很弱、很慢(那叫气如游丝),全身发紫(或口唇、手脚发紫),危急时候来了!就在你身边!在所有的抢救措施中,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是最首要的,如果你身边出现了危重的病人,你一定不要被血肉模糊的可怕场景占据了你所有的注意力,你首要做的是查看病人的呼吸,可用俯身到病人的鼻旁听呼吸的声音,或用头发或棉絮放到病人的鼻孔旁,看头发或棉絮是否随呼吸而摆动,观察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过快的呼吸(大于30次/分)或过慢的呼吸(少于12次/分)常常意味着呼吸的不正常。出现这些情况首要的是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而不是惊慌失措地跑向医院。引起病人呼吸困难的最常见原因是气管被痰或呕吐的食物堵住,先清空病人口腔里的痰或呕吐出来的食物(用手指抠出来),然后将病人的头歪向一边,然后呼叫医护人员。

  循环:血液因素也就是医学术语中的循环。对于手术后的病人,术中失血过多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引起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对于病情危重的老年人,呼吸、循环衰竭也常常是最终的死亡原因。血压是最常用的监测病人循环状况的方法,正常的血压常意味着良好的循环状况,但并不是全部,而且对于陪护人员,血压计一般不会随手可得,即使有也一般不会用,即使会用了也不一定准——是这样,来一个危重病人,护士会向我报告血压值和氧饱和度,我信!但我还是亲眼看一下病人,皮肤颜色如何,摸一下手或脚,好吧!如果全身苍白、冰冷、出冷汗——不管护士报的数值怎样,你一定要先当成是循环系统有问题的危重病人!全身苍白、冰冷、虚汗对于普通陪护人员是容易觉察到的,而且常常比测验血压更有意义!

  总结一下,你试着当一下医生,你一定要初步判断你身边的人是否有生命危险。

  步骤 1:看神志(喊名字,摇身体,扇耳光);

  步骤 2:看呼吸,是否呼吸急促、全身发紫(或口唇、手脚发紫);

  步骤 3:看循环,是否全身苍白、冰冷,出冷汗。

  如果你把握不准,那一定是危重病人,不管是不是,你先当危重病人处理,因为——你不是医生。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2):学会寻求急救帮助

  尽管,中国的城市急救系统仍不完善,但毕竟普遍建立起来了,拨打120急救电话现在已经是大众寻求急救帮助的主要方式,但可悲的是,很多人除了拔打120之外,别的急救自救方法却一无所知。我们希望所有人掌握寻求急救帮助的方法——我一直相信掌握这些知识是一个成人的责任!

  ● 首先,熟记你所在城市救护中心的号码(大多数是120,但也有个别地方不用统一急救号码)。请在电话旁醒目的地方标注上,并教会家里的老人及小孩向救护中心寻求帮助,这点尤为重要,发生危险的大多数时间成人并不在现场,一定要教会家里的老人及小孩拨打急救号码。

  ● 在平时花些时间大致了解你所在城市各医院急诊科的救治水平(得到这些信息绝对不难,只要你在和你的朋友胡吃海喝时留一些心眼)。尽管急诊科如此重要,但在目前的中国并不被普遍重视,大部分医院的急诊科仅仅类似分诊处及会诊中心。急危重病人在急诊科被耽误致残致死的事情并不是偶尔发生。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离这样的急诊科远点!危重病人选择医院,一是就近,二是选择技术力量强的急救中心,而在目前的中国,选择好的急救中心似乎更为重要。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危重病人就近送到差一点的急诊科,医生没有抢救经验,于是四处请会诊,将专科医生从家里的被窝拉来,等专科医生来到急诊科,又是一通检查,一通等待,甚至有可能等到最后,这里的医生告诉你:不好意思,这个病人的病情危重,超过我们的技术力量,请转院。于是又是叫救护车,七手八脚抬病人……最佳救治时间早过了!而好的急救中心可能远点,但他们有救治经验和必要的设备,有一套成熟的救治预案——早把在路途中耽搁的时间节省回来了!对于急危重病人,时间就是生命!

  3急诊面面观(5)

  ● 下面,我们在脑中来预演一下你身旁的亲人突发猝死(我也希望这事永远不要发生在你的身上,但你得在平时对此有所准备)。假设,你的亲人突然在你身边没了呼吸,没了心跳,赶快!赶快!奇迹不会等你表达完了悲痛和爱意后才从容降临!你要做的是马上检查病人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超过10秒),大声叫他(如果你想,也可扇病人一耳光)看病人有没有反应,没有。趴下听一下病人有没有呼吸,也没有。这时你一方面要声嘶力竭地喊出“来人呀!救人啊!”要惊动你所能惊动的所有人,并指挥他人打急救电话,打电话的人要镇静,不要慌张,准备问答以下问题:

  1.病人所处的位置,简洁明确,可让医护人员在最短时间到达;

  2.事故发生地的电话(手机)号码,让救护车能准确地联系到你;

  3.发生了什么事,是心脏病发作还是交通事故;

  4.病人的人数和一般状况;

  5.已给病人何种急救措施;

  6.我还需要做些什么急救措施,请救护人员在电话中指导;

  7.派一个人到楼下,或在可能让救护车迷路的路口等待。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3):掌握心肺复苏术

  我一直相信,掌握心肺复苏术是一个成人的责任。你对你的父母有责任,你必须敬爱他们;你对你的子女有责任,你必须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家;你对你的爱人有责任,你必须让他们感受到幸福。如果你赞同我关于责任的说法,那么,我一定得让你知道,掌握心肺复苏术也是你的责任。当你深爱的人面临死亡的危险(我也希望这种事不要发生在你身上),你不能是一个心爱的人在你怀中闭上了眼而你只能紧握他(她)双手热泪盈眶的人!在泪水中再一次深吻或挣扎地爬过去双手交织在一起那是三流的言情电影才干的事!而对于你,你必须做得更多,如果你此时只是一心想找些明星的走光图,而连半个小时时间也不愿意留出来让我来给你讲讲心肺复苏术,而不幸的是若干年后,你心爱的人倒在了你的怀中,而你所做的只是让泪水来宣称你有多爱她(他),那么请别让我知道,否则,我真希望那时还有力气揍你一顿!

  还记得我以前提到的“专业恐惧症”吗?很多时候,我们对我们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心存畏惧,总觉得术有专攻,还是让专业人士高效地去完成吧。如我们将自己远离犯罪伤害的全部职责交给警察,将在自然灾害中逃生的希望全寄托于救灾人员,将危急伤害的救治希望全托付于赶来的医护人员。但是尚不说赶来的警察可能是腐败无能的警察,赶来的医护人员可能是连心肺复苏术都未能掌握的实习生,地震发生时可能最快的救灾人员也需要一周后才能来到你的面前;单说你对自己生命的职责,你对家人的职责,你为什么将自己、家人远离危险的职责完全交给别人呢?有人需要对你的生命负全责吗?没有人!你的生命首先得你自己负责,别人只是帮助你,没有人需要对你的生命负责!不会有一个警察因为你被罪犯伤害时未及时赶到而被判刑,也不会有一个医护人员会因为没有给你最及时的救治而被解职!自助者天助,你得相信这句话!

  关于掌握心肺复苏术是一个成人责任的想法,始于我尚是医学院的学生时。我在医学院算不上是好学生,甚至连教诲我的老师姓氏也没能记好,但有些课还是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是一堂关于药物过敏的课,教授讲了一个他读博士时亲历的病例。大致是他在中山医附一院读博时,急诊科里收了一个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一个女大学生,她感冒发烧了,她的父亲——一个世上最悔恨走上行医这行当的乡村医生,从他众多的棕色广口瓶中掏出了几片青霉素类药片,让她服下了。等这位可怜的父亲抱着心爱的女儿出现在中山医附一院重症室时,她的女儿已停止了呼吸。当医生向这位父亲表示已尽力时,这位父亲撞破重症室的玻璃门,甩开了几个试图阻止他的护士,坚信奇迹的他亲自对他的女儿行心肺复苏,直到一个多小时后他也昏迷在病房。在这一个多小时里,他不停呼唤着女儿的小名,在泪水中坚持尽量准确地施行心肺复苏术,久久不肯放弃。所有的医护人员(包括我的老师)都含着泪在他旁边等待奇迹。没有!奇迹没有出现,奇迹不会这么多!

  3急诊面面观(6)

  但我知道他尽到了一个当父亲的责任!

  奇迹不会这么多,是真的,但心肺复苏却给了人类很多奇迹,尽管这样的机会没有给予那位痛不欲生的父亲!相信我,学会它并不是很难。但即使再难,你也要强迫自己学下去,而且我有更好的办法让你很方便地掌握它!尽管绝大数人一辈子都不会用上,但你应该要会——因为那是你对所爱的人的责任。

  而且在心肺复苏上,你不能指望正在赶来的医护人员,所有的指望全在于你。心脏停跳后,脑细胞马上缺血缺氧。这种状态持续4分钟以上,脑细胞就会受到损伤;超过10分钟,脑细胞损伤就十分严重,无法治愈,即使侥幸被救活,只会成为“植物人”,生活质量大为降低。专家指出,心跳停止者如果在4分钟内正确实施心肺复苏,患者生存率大;4~6分钟内施救,部分患者存活下来;超过10分钟后,患者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代心肺复苏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主任Peter Safer创造。他认为,让广大民众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以在紧急时采用,能更为早期地实施院前急救,会大大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因此,在一些国家,把能否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作为取得汽车驾驶执照的一个条件,这使心肺复苏在普通市民中的普及率大大提高。而在我国,心肺复苏的知识普及远远不够,由于很多人不懂急症处理知识,使我国猝死抢救成功的机率还不到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你爱的人猝死在你面前,你急忙打120,等医护人员赶到你家,为你爱的人行标准的心肺复苏术时,你爱的人复活的可能性不到万分之一!

  你不能把保护亲人的重任完全交给别人,这是我的想法!掌握心肺复苏术很难吗?如果你翻阅最权威的《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那确实很难,因为那是写给专业人员看的,写得大家都看懂怎么体现人家的权威性!如果你不把心肺复苏术当成你的饭票,那我们可以把事情看得简单点:假设一个人发生猝死,他的身体发生什么变化?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心脏停搏,心脏停止跳动后,血液没有流动的动力,不能把呼吸进来的氧气传送到大脑。而大脑是全身最重要的器官,同时又是最不能耐受缺氧的器官,缺氧5分钟以上,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缺氧10分钟以上,患者生存的机率就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救治他可以用什么办法呢?记住,你不能依靠任何仪器,你只有空空的双手。我们这样来理解这个难题,猝死的核心是大脑缺氧,抢救的核心是往大脑输送氧气,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最简单的办法是通过你的嘴往病人的呼吸道里吹气,氧气是否能顺利进入病人肺内的前提是病人的呼吸道是通畅的。好吧,你已经顺利地将氧气吹入病人的肺中,氧气通过肺泡进入了血液,又遇上了一个难题,心脏停止跳动,血液没有动力将氧气送入大脑。心脏是通过收缩将血液泵出,是否我们可以通过挤压心脏让它产生类似收缩的动作,只要心脏有收缩就可以将血液泵到大脑。如果我们一切如我们预想,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将氧气送到大脑。

  于是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救治猝死的病人涉及三个技术要领:首先要通畅呼吸道,只有呼吸道通畅氧气才可能被吹入;其次,将氧气吹入病人肺中;最后,挤压心脏让心脏产生类似收缩动作将血液泵到大脑!

  3急诊面面观(7)

  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技术要领的具体细节。Peter Safer于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而对于你,一个非专业人士,心肺复苏就具体是ABC,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

  下面,我们在脑中来重新预演一下你身旁的亲人突发紧急情况。假设,亲人突然地在你身边没了呼吸,没了心跳,赶快!赶快,奇迹不会等你表达完了悲痛和爱意后才从容降临!你要做的是马上检查下病人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超过10秒),大声叫他(如果你想,也可扇病人一耳光)看病人有没有反应,没有。趴下听一下病人有没有呼吸,也没有。这时你一方面要声嘶力竭地喊出“来人呀!救人啊!”,要惊动你所能惊动的所有人,并指挥他人打急救电话;另一方面,马上使病人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立即行心肺复苏(CPR)。

  1.开放气道(Airway):昏迷时,病人的舌头会下坠,把气道堵死,这是病人昏迷时常见的情况。可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并清除病人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方法是一手放在病人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另一手的手指放在病人下颏骨处,向上抬,使牙关紧咬,下颏向上抬(复杂吗?好吧!电视里的某某衙内怎么调戏良家姑娘?捏住人家下巴向上抬,对了!你只需同时用手掌把病人额头往下压)。别忘了,要将病人嘴里的分泌物或异物,如呕吐物、血迹清理出来,方法很简单,用手指抠出。如图1所示:

  2.口对口人工呼吸(Breathing):我看过不止三部愚蠢的喜剧在讲述男主人公幻想着在经过精心设计的危险情形下,得到对心爱的姑娘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机会。但相信我,即使是急救医师,他得到这样浪漫的机会也不多;对于你,这绝对是严肃到关乎生命的事。如果你已经对病人做了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那么趴下去听一下病人的鼻里有无气息(图2)。如果没有,捏住病人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用你的嘴完全罩住病人的口,缓慢吹气,要确实看到病人的胸部有随着你的吹气而起伏。每次吹气持续2秒钟,然后把手和嘴移开,让病人自己完成呼气动作,频率约10~12次/分钟(图3)。在人工呼吸时,最常见的错误是吹气时忘了捏住病人的鼻子,吹进去的空气又从病人的鼻子中漏出;或吹气结束时忘了松开病人的鼻子,气体不能被呼出(图4)。

  3.心胸按压(Circulation):在行口对口吸呼的同时,你还要观察病人的反应,醒了吗?能挣扎吗?当然你能够专业到可以判断病人颈动脉是否搏动或是否有心跳最好,但这并不容易,即使医生也做不好,而且要命的是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已经不再把检查颈动脉搏动当成一个诊断步骤。对于你,一个非专业人士,你需要通过检查病人是否有正常呼吸,是否有运动反应来决定是否行心胸按压,但评价时间也不要超过10秒,如果你拿不准,那还是开始干吧!首先记得病人要平卧于坚实的平(地)面上,再找按压的位置,如果你知道人体胸骨的位置,那最好,按压的位置就是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如果你对胸骨没有概念,那么我们也没必要那么精确,这个位置大约就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稍偏上。(图5)一只手掌放在这上面,另一手掌重叠在这只手的手背上,无论你手指是伸直还是交叉在一起,记住不要离开胸壁,双肘伸直,上肢成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要求每次按压的用力都垂直于胸骨,使胸壁下陷4~5cm,按压频率大约是100次/分。(图6)不管你按压同时有没有人帮你向患者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你所做的是保持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

  3急诊面面观(8)

  100,30,2,这些数字你记住了吗?现在你当然记得住,但真正在危急时刻没有人会记得住!相信我,这些数字只是一些专家定出来的,它们的最好作用是被用于医学考试时作为填空题或选择题——除此一无用处!真正临床实践中专家不会计算这些数字!为什么是按压100次/分,110次/分不行吗?160次/分呢?我们考虑这个问题,心脏按压是试图模拟心脏的正常跳动,而人在危险时刻心跳会加快,而且心脏按压的效率肯定达不到心脏的自然跳动所产生的泵血作用,于是结论是,在急救现场,你可以不理会数字,你只需知道心脏按压的次数要快于你自己紧张时的心跳。同理你也可以得出结论,行人工呼吸的次数要快于正常人的呼吸次数。

  是的,还有更多的工作,更多更复杂的技术要求(包括体外电击除颤),但还是把它们留给正在赶来的医护人员吧,你所做的是不放弃地重复以上的动作,等待医护人员,等待奇迹,存着希望,存着祝福!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允许你在不愿(或不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那有可能使你染上传染病,但这机率极少),仅行心胸按压术,但不能什么都不做!

  很复杂吗?平心而论确实是挺复杂,救一个人的性命绝不会是简单的事!然而,你用尽一生的心血来保护你的家人,为你的家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风吹雨打不辞辛劳,难道这点复杂你都不能承受吗?

  心肺复苏术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条条框框,将这项技术条条框框化绝对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也是专家好心干的坏事之一。心肺复苏术是一种理念,每个成人都要有这种理念,这种理念是:拯救生命是自己必须担负的职责,你不能等医护人员来帮你,心肺复苏的成功关键因素并不是你的动作多准确,而在于你开始行动的早晚。时间就是生命,是心肺复苏的精髓!

  好了,在我们完成这次不允许你有丝毫懈怠的生命之课时,我还想再重复一下。在你的亲人面临死亡时,擦去眼泪,立即动手,心肺复苏的最关键技术是:你没有浪费一分一秒!不浪费一分一秒的及时动手比任何技术的要领更重要!

  急诊注意事项

  ● 急诊就诊也需要挂号、就诊医生、开检查单等一系列程序,这与门诊就诊程序是相同的。然而,如果病情确实危急,那么你有权利要求医生抛开一切官僚程序,直接就诊,先予救治后再补交各种费用。

  ● 急诊科有义务在任何情况下优先抢救危重病人,如果你身上没带钱,你也有权利要求急诊科给予病人必要的急救措施。尽管这似乎有悖于现实,但这是急诊科的义务!

  ● 医院一般都有急诊绿色通道,急诊优先挂号交费,急诊各项检查一般也必须比普遍病人先出结果。

  ● 在抢救病人时,医护人员必须尽力抢救,只有在已施行心肺复苏术30分钟后,病人仍没有自主呼吸,心电图显示没有生理活动,双瞳孔散大固定后,才能宣布病人死亡,停止抢救措施,并开具死亡通知单。

  4检查和检验(1)

  对于解放前的教会医院(如北京协和医院等)的医生而言,化验病人的血样或尿液是医生的职责,但现在医科大学培养出来的医生已经不再具有这样的本领了。医院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产生了辅临科室,产生了辅助医生从事诊疗活动的技术人员。临床化验有检验科,X光、CT检查有放射科,B超或彩超检查有B超室,病理检查有病理科,药物管理及配制有药剂科,收费计价有收费处。辅临科室为临床服务,延伸了医生的诊疗方法。临床医生根据需要开具检查单,病人付费后到相关辅临科室检查化验,取得检查报告后将报告呈给医生。

  回报率最高的健康投资:体检

  对现代常见的、与生活状态相关的疾病,如癌症、冠心病等,目前我们的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但无论现代医学将怎么发展,预防对你我而言绝对是意义重大。预防的根本是重新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得让大家心寒一点就是,重新回到几千年前人类的生活方式——确实是这样呀,我们来看看所谓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什么:我们努力创造一个没有化学污染的天空、水源、食物;我们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而且尽量减少精粮,多以粗粮为主;我们要减少动物性食物数量,减少油类,减少脂肪;我们要多运动,尽量让自己多行走、奔跑、游泳;我们要心态平和,少些物质追求,少些心理压力;我们要保证睡眠,不抽烟,少喝酒……这不就是几千年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状态吗?

  但如果真要让我们坚持以上的原始生活状态也是不太人道……凭什么要我们放弃我们努力得到的美好生活呢?凭什么要我们放弃美酒美食呢?况且,有很多问题,我们个人根本无能为力,如环境污染问题是全世界性的问题,非我个人能力所及;而且很多疾病其实与生活状况关系不大,如大多数感染性疾病。所以目前最高效的健康投资方式是——定期参加体检!

  早发现早治疗是任何一种疾病的原则,这个早发现确实我们也能做到,特别是癌症的早期一般都没有症状,所以体检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在指责现代医学对癌症办法不多那是指晚期癌症,其实现代医学对早期癌症还是手到擒来,大多数早期癌症都可以达到治愈效果。我们当然指望医学的发展,但我觉得指望于我们自己的早期诊断还是比较有盼头。

  我参加工作后每年都有一次常规体检,当然是免费的啦。但对你,费是免不了,但一年的体检费还不够你买一件称不上品牌的衣服,所以我的态度是成年后尽量保证一年一次体检,相信我,这不会花你多少钱,扎针抽血也不怎么痛……这个绝对是心理作用的痛占主体地位,而且不要去挤太热门的医院,也不会花你太多的时间,总之一句话:别的是借口,每年一次体检才是王道!

  体检什么呢?怎么体检呢?这在美国有一整套推荐方案,我也很想把它抄下来了事,省事又显得权威!但似乎对中国人要有自己的特色才叫具体,当然,我不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员,我没权力发表个什么权威指南来。但我们可以取个巧,来看看医生每年是怎样为自己体检的.

  首先是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这三大常规其实可以排除很多常见的疾病。如血常规可以看看有没有贫血,有没有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白血病);尿常规则可以初步判断有没有泌尿系统问题(感染、肾病等);粪常规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却可以排除有无肠道寄生虫,关键是现在的直肠癌发病率很高,有无大便隐血成为很重要的一个线索。

  4检查和检验(2)

  三大常规是最基本的,没查过乙肝的,还可以查一下乙肝两对半;年纪大点的,还应该查一下肝功能和肾功能(这能排除绝大多数的肝肾脏疾病,如肝炎、急慢性肾炎);上了年纪(大于50岁)还可以查一下肿瘤标志物(如AFP数值高可能意味着肝癌,CEA高则可能是消化道肿瘤)。

  再来是胸部透视(或拍X平片)。这能诊断肺炎、肺结核,关键是能发现绝大多数的肺癌。还有是腹部B超,这能发现出肝癌、结石、肾癌及少数的胃部肿瘤。上了年纪呢,要做个心电图,一些心脏方面的疾病可以早期发现。

  如果是女同志,除了以上的检查,还要加乳腺检查和妇科检查。乳腺可以拍钼靶X片或B超检查,以排除乳房长肿瘤的可能,每年一次的妇检则可以排除妇科的常见疾病,如妇科炎症、宫颈癌。还有一个是必须的,子宫及双附件的B超,可以发现囊肿、肌瘤、癌肿。

  好了,总结一下,所有成年人(男和女)的基本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胸透(胸片)、腹部B超。上了年纪加:心电图、肿瘤标志物。以前没查及乙肝两对半的,要查两对半。女同志另有:妇科B超、乳腺检查、妇科检查。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能每年花点时间做一次这样的体检,癌症和各种重大疾病将离你很远,请你记住,一定记住!体检并不关乎钱和时间的问题,是关乎你对自己健康的态度!你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当你浑身插满管子在孤零零地等待死亡时,你又怨得了谁?

  利用检查及检验排除重大疾病

  一种症状可能的病因会有好几种,如很多疾病都会引起胃胀、胃痛,从普通的胃炎、胃溃疡到致命的胃癌,然而在下诊断之前一定要先将致命性疾病排除出来。也就是说,医生应该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一个病人来到你面前,病人有很多不适的症状,但你应该要列出引起这些症状最可能、最常见的疾病,同时也要想到引起这些症状可能的致命性疾病,在没有证据排除致命性疾病的情况下一般不要随便下诊断,因为漏诊掉致命性疾病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经常听到病人走出医院时埋怨,只是胃痛,医生却一定要让做胃镜,可是检查出来啥事没有;或只是咳嗽,医生却非得让拍片,可是只是普通感冒,这些医生真是乱开检查单。可是那些因为这些检查发现早期胃癌或肺癌的病人却从没听到他们的感恩戴德。或许这些检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浪费,多花了病人的钱,但如果确实有一部分人通过这些检查早早发现了问题,如早期癌症,得到了治愈的机会,那么,我们说,这些浪费是值得的!

  好吧,下面我们来罗列一下那些常见症状的背后可能隐藏的致命性疾病,如果有这些症状,一定要记得将那些致命性疾病排除后才可下诊断。

  ● 中老年人的胃部不适,腹胀、腹痛,返酸,一定要先排除胃癌的可能,胃镜可以明确诊断。

  ● 长期慢性咳嗽、咳痰,肺部反复感染,一定要排除肺癌或肺结核,肺部X平片可初步排除。

  ● 排便规律改变(如以前一直是两天一次大便,现在却没有规律,有时一天一次,有时好几天一次),糊样黑便,便中有血,一定要先排除肠癌的可能,肛门指诊或肠镜可以排除。

  ● 小孩的出血难以止住,全身容易淤青,早上刷牙容易出血,要先排除血液性疾病的可能,如白血病,抽血查血常规或骨髓涂片可排除。

  4检查和检验(3)

  ● 小便次数的突然增多或减少,晨起下肢或颜面部浮肿,口中有难闻气味,一定要先排除肾炎的可能,抽血查肾功可以排除。

  ● 左胸前区胸闷、压榨性疼痛,或绞痛,一定要先排除冠心病、心梗的可能,查一个心电图可以初步排除。

  ● 中老年女性阴道无规律的出血,或绝经后的出血,一定要先排除妇科肿瘤的可能,查一个妇科B超可初步诊断。

  ● 成年女性,任何时候在双乳触及肿块,一定要排除乳腺癌肿的可能,乳腺超声或钼靶乳腺摄影可以排除。

  ● 成年女性,有性生活,有停经史,突发的腹部疼痛,一定要先排除宫外孕的可能,腹部B超可以排除。

  ● 成年人右上腹的闷胀不适,面黄,消瘦,一定先排除肝硬化或肝癌的可能,肝功及肝胆B超可以排除。

  ● 儿童突发的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一定要先排除肠梗阻的可能,腹部立位X平片可以排除。

  ● 有过敏病史的,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一定要排除喉头水肿可能,喉镜检查可以排除。

  ● 头部有外伤史,出现恶心、呕吐,一定要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头颅CT可排除。

  ● 老年人,出现头晕、头痛,言语含糊不清或一侧肢体麻木,活动异常,一定要先排除脑梗塞可能,头颅磁共振或CT可以排除。

  ● 老年人突发的摔倒,神志不清,一定要先排除自发性脑出血或脑梗塞可能,头颅CT或磁共振可以排除。

  ● 老年人摔倒后出现髋部疼痛,不能行走,一定要先排除股骨颈骨折的可能,骨盆X平片可以排除。

  ● 绝经后妇女出现全身性的疼痛不适,各项检查未发现异常,一定要排除骨质疏松可能,骨密度测定可以排除。

  ● 育龄期女性出现皮疹、关节肿痛、皮肤怕太阳晒、脸上出现蝶形红斑,一定要先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这需要到免疫科或皮肤科确诊。

  ● 年轻人出现情绪容易激动、消瘦、心跳快,要先排除甲亢可能,查T3、T4可排除。

  ● 所有车祸病人,出现颈部疼痛,一定要先按颈椎骨折处理,不可随意搬动,要由专业人员来指挥搬动,颈部正侧位X平片可初步诊断。

  看化验单误区:数值异常就有问题吗?

  几乎所有人一拿到化验报告就迫不及待翻看检验报告单,如同即将揭开一个惊世秘密。如果发现检验结果不在参考值范围内,就提心吊胆,似乎已经同疾病搭上某种联系。那么,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读懂化验单绝不是化验数值在不在参考值范围内这么简单,它需要更专业的知识——那是医生的事,也就是说,化验报告正常并不等于没有问题,化验报告异常也并不等于身体有问题!

  检验报告单是检查所得出的客观数据记录。检验结果一般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定性检验,是看送检的标本中有没有“待检物”(即想要查的东西)。一般来说,有待检物存在,报告为“阳性”,一般用“(+)”,用“(±)”表示“弱阳性”;反之报告“阴性”,用“(-)”表示。“阳性”或“(+)”可以提示或代表“检查结果异常”。例如:尿常规化验时,尿蛋白“阳性”或“(+)”,则表明尿液中可以检测出蛋白,尿中有蛋白常见于肾脏疾病、心力衰竭、发热性疾病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即检验结果异常,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也有例外,如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若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为表面抗体“阳性”或“(+)”,则说明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可见,这个目的“阳性”是好的。又如,ABO和Rh血型是与人类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血型系统,当一个人的红细胞上存在一种D血型物质(抗原)时,则称为Rh阳性,用Rh(+)表示;当缺乏D抗原时即为Rh阴性,用Rh(-)表示。我经常碰到病人看到自己的血型报告单上Rh(+)就极为紧张,以为有问题。殊不知,我国汉族人绝大多数人就是Rh(+)血型,Rh(-)所占的比例极少,仅占千分之三,属稀有血型,血型Rh(-)的病人输血常常找不到血源。

  4检查和检验(4)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多少时,即为定量检验的结果,则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或“!”)给予着重指出,以提示医生和患者注意。

  一般情况下,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都可能属于异常,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WBC)计数为定量检验结果,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10)×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创伤、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减少常见于病毒性感染、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损伤以及某些血液病等。参考值在不同医院因为所使用的检验方法或检验试剂不同而不一定相同,所以,正常参考值会有些差异,应以原医院所提供的数值为准,不能随便听人说,或上网查了资料,就开始疑东疑西。

  然而,即使检验结果不在参考值范围,也并不一定说明就有问题。

  ● 首先,参考值范围并不等同于正常值范围。让我们来看看参考值范围是如何设定的。可以肯定的是,参考值是个数值,而且是人为设定的!既然是人为设定的,那么它就是可变的,不是客观的。目前大多数的医学参考值是这样设定的:假如有一项检测项目,初设定者会去找一组正常人(如100人),分别对这一组人进行检测,以95%的检测结果范围为参考值。于是完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某人的检测结果没在这95%的范围内,但他也是完全正常的(属于另5%的正常人)。

  临床中,即使是正常的体检,也很难有人检测的所有结果都在参考值范围内,经常会出现几个项目高出一点或者低于参考值一点的现象,于是检测者常常很担心,以为身体出了问题,很不放心地缠住医生问个不停。一般而言,对于少数项目的检测结果高出或低于参考范围一点,绝大多数不具有临床意义,也就是说仍是正常。

  ● 检测结果与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甚至是当日的情绪有关。对于一些研究比较深入的检测项目,往往会把被检测者的性别、年龄因素考虑在内,会分别给出男女、成人、儿童不同的参观值范围,如血常规里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等项目。但大多数检测项目并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只是给出一个笼统的参考值范围,于是完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在成人属于正常范围的检测结果对于儿童而言可能已属异常,在男性属于正常的检测结果对于女性而言意味着某种病变。另外压力、情绪、疾病、熬夜、喝酒、服药等因素都可能让检测出现一过性的异常,但不意味着病变。

  ● 某些参考值范围由于设定历史久远,已经不能反映现代人的正常状况。如血脂、胆固醇等指标,在设定时由于当时生活水平较差,大多数人的数值较低,如果以此来衡量现代人,那么得出的结果往往是现代人指标大多数超过参考值,但这并不一定表示其身体的异常。

  ● 医学界及医药产业的“阴谋”。健康检查的正常参考值的设定往往会偏窄,也就是说会刻意的将许多可能属于正常的人群列入参考值之外,当然医学界可能会振振有词:这样做是希望提醒民众在疾病形成前,就提高警惕,迫使这部分潜在异常者多注意饮食、运动或服用药物来防止情况进一步加剧。而这背后更有医药产业的“阴谋”:让更多的人成为“异常者”或成为“病人”,并积极地开始治疗,开始服用药物,医药产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如近年来的血压、血糖参考值范围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一方面使得大多数血压、血糖稍微高出正常值者关注自己的健康,并积极地改变生活方式而获益;但同时,也让很多根本不需要药物治疗的正常人(但他的血压、血糖数值高出参考值)开始服用药物或保健品,这部分人正成为很多医药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特别是保健品行业)。

  若检测结果与参考值范围相差很大,则往往意味着需要重视,医师常会要求患者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但还有一个可能:1加1在什么情况下等于3,在算错的情况下——检测结果并不一定准确,而且出错时有发生,这可能与标本污染、试剂或设备故障有关,所以如果检测结果与参考值相差较大,又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保险的办法是,复查一次,或换家医院再查一次!

  检查及检验注意事项

  ● 很多抽血检验要求空腹,如化验肝肾功等;腹部B超检查要求空腹,因为肠道内食物会妨碍对腹部器官的观察;膀胱或子宫附件B超则要求憋尿,膀胱充盈可观察膀胱内壁,充盈的膀胱还可将子宫顶起以方便B超观察。

  ● X光及CT有放射线照射,孕妇检查应极为慎重;儿童也不宜频繁检查。核磁共振(MRI)具有强大磁场,装有心脏起搏器禁止行MRI检查,体内有金属(如骨科内固定)也不宜行MRI检查。

  ● 医生应该在检查单上写清楚患者的大致病情,但令很多辅临科室深恶痛绝的是:临床医生常常忽略这一点,他们的报告常常要结合患者症状及体征才能精准。所以检查时,病人可主动向检查技师说一下大致病情。

  ● 化验单及检查报告并不说明一切!

  ● 各种检查均有其适应症,并非越贵越好,也并非越高级越好!如X光对于骨折情况的观察往往好于CT及MRI;腹腔脏器的观察首选B超或彩超;肺部观察首选胸部透视或X平片;头颅检查首选CT或MRI。

  ● 合格的专科医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阅片能力,如呼吸科医生应该比放射科医生更会看胸部平片;神经外科医生应该比CT室医生更会看头颅CT;心脏内科医生应该比心电图室医生更会读心电图。所以复诊时,请不要单单只拿报告单,请将原始检查资料(如X光片、CT片、心电图等)交给你的医生。

  ● 保存X光片、CT、MRI原始片的最好方法是将片子夹在两层报纸之间,卷起来或装在片袋中。请将所有化验单按时间顺序粘在病历本后面——这一小举措常常可博得医生的很大好感。

  5处方药常识(1)

  对大多病人而言,就医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刻便是医生明确诊断,然后拿起笔龙飞凤舞地写下处方。所谓处方药是指需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得到并要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国际上通常用Prescription Drug表示,简称R(即医生处方左上角常见到的R)。处方药一般包括:

  ● 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 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

  ● 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癌药物等;

  ● 某些疾病必须由医生和实验室进行确诊,使用药物需医生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心血管疾病药物等。

  病人凭医生处方交费后到药房取药,在他满怀希望地大把将药吞下前,他必须明确以下信息:

  ● 药物并不是治疗的全部,不要将希望全部集中在药物身上。很多医生不会告诉你,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对于治愈疾病仅仅起到帮助的作用,疾病的痊愈多数在于人体的神奇自愈能力。

  ● 在服药之前,确信了解以下信息。药物对于治疗疾病的作用有多大;还有没有别的治疗方法,如理疗、按摩、康复训练等;平时生活应注意什么。

  ● 到药房取到药后,用药前做到“四看”。

  1.看药袋上的姓名是否与自己符合,发药是严谨的事,但发错药却每天可能发生。

  2.看是外用药还是内服药,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包装是药房的工作原则,应有醒目的标签做特别说明。

  3.看所服的药品是否过期失效,这在包装(或说明书)上可以查到。也可以通过查看药品的“批号”了解这些信息。我国生产的药品(瓶装药)在标签上均有阿拉伯数字的“批号”,这些数字一般都由6位数或8位数组成。前两位数表示药品的生产年份;第3、第4位数字表示生产药品的月份;第5、第6位数字表示生产药品的日期;第7、8位数字表示生产药品的有效期为几年。例如“08032403”,说明这批药品是2008年3月24日生产的,有效期为3年。

  4.看药物是否变质、潮解。拿到药品后,先看一下药片是否有发黏、裂缝、体积增大、变色等情况;如果是药水,则查看药水是否有沉淀絮状物,是否与原来的颜色不一样,是否有特殊怪异的味道。如果出现此情况,可先向药剂师询问,除非药剂师坚信这是正常现象,否则请他们更换药品。

  ● 肝肾功能不全用药应特别谨慎。大多数药品的代谢途径为肝脏解毒,最后由肾脏排出体外。药物代谢速度与肝肾的功能紧密相关,如果肝肾功能不全(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药物代谢速度慢,而药品服用量又没有适当减少,就会引起药物在体内的堆积,又进一步影响肝肾功能。所以如果有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在服用药物前,一定要向医生及药剂师说明自己的病情,谨慎用药。

  ● 避免配伍禁忌。一次同时服用几种药物,就有可能出现配伍禁忌的问题。所谓配伍禁忌一般是指药物的效果互相抵消,或降低,或增加其毒性。例如:维生素C由于它的酸性和还原作用,故不能与氨茶碱、小苏打、阿斯匹林、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同服;服地高辛的人,不宜再服用钙片……避免配伍禁忌不仅是医生的责任,药房的药师也有责任对医生的处方把关。所以病人从药房领取药物时,可向药剂师询问服药期间不宜服用什么药物或食物,应注意些什么。

  5处方药常识(2)

  ● 选择服药时间。药品最常见的服药方法是一日3次、一日2次或一日1次。一日3次一般选择在三餐前后服用;而一日2次一般选择在早餐及晚餐时服用;一日1次的药品则多选择是晚餐时服用。有些特殊药品医生会要求患者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地高辛、抗心律失常药及降糖药等,医生会要求病人严格在一天的个别时段服用,病人不可自作主张,只有严格的服药时间才能保证平稳的药物浓度。有些药物必须在睡前服用,如安眠药。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胃壁保膜药如硫糖铝等一般要求在饭前服用。而大部分药物均可选择在饭后服用,这样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 服药时看清服法。最常见的药品服用方法是口服,也就是和温开水一同服下,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温开水是最通用而且是最保险的送药液体。有些药品要求咀嚼后服下,如治胃病的达喜片;另有些药品要求舌下含服,也就是将药片放到舌头下,含着令其慢慢融化,如心绞痛的急救药硝酸甘油。服药时必须看清楚服用的方法和剂量,小药袋分装的药片服法都写得很清楚,如一次1片,一日3次。瓶装药水的服法也容易理解,如一次10毫升或每次1格,一日3次。

  ● 注意服药剂量。平常大家都觉得药服用的量大,疗效就好,病好得就快,所以很多人在觉得药物的疗效不明显时,最常见的做法是自行加量。这是危险的举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口服的药物由胃接纳,进入血液,到达一定的血药浓度后起效,很多药物有峰值效应,也就是说,药物浓度达到特定值后,再加量并不能增加疗效,只能增加副作用。药物大多由肝脏解毒、肾脏排泄,所以,药物对肝、肾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病人擅自增加剂量,可能出现超过肝肾的功能极限,药物在体内堆积,出现毒副作用。大多数药物的起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差值很大,需要比正常服用量多好几倍才会引起中毒,这些药的安全性能就好一些;有的药物如地高辛,其有效作用量接近于中毒量,如果不严格按要求服用,很容易引起药物中毒,其中毒的早期症状是恶心、呕吐等,如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 服药姿势。服药时最好是坐着或站立,同时饮不少于100毫升的温开水。有些药片如氯化钾、阿斯匹林等,对食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如躺着服药饮水又过少会引起食道炎。

  ● 服用药物最常见的毒副作用是过敏反应,特别是抗生素、磺胺类药、球蛋白和某些中草药。过敏反应可以发生于用药的瞬间、也可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或几天。最常见的过敏反应是药物性皮疹及发热;也有的病人出现哮喘、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最严重的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造成死亡。青霉素是最常见的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反应发生于用药20分钟内,有时呈闪电式,可在数秒数分钟之内发生,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死亡。所以一定要在医生开具处方前再三重申自己是否有对何种药物过敏。对于容易引起过敏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普鲁卡因等)使用前需做过敏实验。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马上选用非那根、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物。若出现过敏性休克,必须迅速、及时、争分夺秒地就地抢救。

  卷首

  更好地与医生沟通

  患者特征:

  缺乏基础医学常识,与医生沟通很少,在治疗过程难以参与决策,完全听从医生的,或相反对治疗过程指手画脚。

  常见看病误区:

  盲从;或怀疑一切,不配合治疗。

  你最需要的建议:

  拥有一个可以真诚地向你提供帮助的医生朋友。

  你最不该忽略的小事:

  在与医生的交往中,尊重医生与自信同样重要。

  1当个聪明病人之道

  “道”这个词有时还真是难以表述明白,所以叫“道可道,非常道”。我想“道”应该就是一种宏观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上你可以由此推导出各种细节。我是偷懒的人,对于一切事物,我总希望有个“道”可以抓住,这样自己就可以不用被那些细枝末节困扰住!那什么才是当一个聪明病人的“道”呢?也就是你掌握了这个“道”后,就可以抓住了怎样当一个聪明病人的精髓,而不是让别人今天10个建议,明天15个法则地医得摸不着北!但我的确看过很多专家教大家在医院如何当一名聪明病人的忠告,归纳得像规章制度!

  尽管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口无遮拦地告诉你——这让我这篇文章显得很庸俗、很不上层次。但相信我,有一个好的医生朋友比任何一个专家写的就医指南还管用十倍!你有一个很铁的医生朋友才是当一个聪明病人的王道!这个医生朋友很可能并不是你所患疾病的专业医生,但他受的教育让他有一些基础的医学常识,这些常识可以帮你解答很多疑惑;他可以有很好的信息来源(有时这些信息普通病人不可能知道),这些信息来源建议你应该到哪所医院会好一点,应该找哪个医生会负责任点,应该怎样才能省钱;而且他会有他的同行交际圈,七拐八转的总能给你找个比较信得过的医生。如果你拥有一个很愿意真诚帮助你的医生朋友,当你有疑问时,拿起电话——他的答案绝对会比我的具体而精确!

  好了,看到这里,现在假设一下: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是否可以打电话找到一个愿意帮助你的医生朋友。这个医生朋友可以不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有一群同行交际圈子,关键是:他会用心帮助你!现在你就回想一下,有吗?如果有,其实我这一章你完全可以不用看,有事直接向你的医生朋友咨询就可以。如果没有,那你是不是要检讨一下:为什么你没有这样的朋友!你应该有一个好的医生朋友,这在目前中国是最实用的方法,为什么你没有,不是因为你就那么不幸运,周围的医生都和你八字不合。不是!是你根本就没有那根弦——你平时不注意真诚地与一个医生交朋友,你只想临时抱佛脚!其实,你或许可以不用去结交政府部门的朋友,当然有更好,前提是如果你确定你会当一个好公民!但你平时不注意结交一个好的医生朋友不行,为什么呢,疾病肯定会在你或你的家人身上发生,你会在某一天需要医生朋友的帮助,你的一生肯定会需要这个帮助。

  是不是很庸俗,我建议大家这么有目的性的结交医生朋友?不是,这是一个很开放的社会,一个美好的人生需要共享很多不同朋友的内心世界,而且相对而言,医生仍是这个社会接受教育层次较高、道德素养较高的一个人群,我们完全可以很真诚地去交识一个医生朋友,抛弃我们很有目的性的希望必要时可以找他帮忙的想法,我们只是去认识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很真诚地去交流,从与他的交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医学常识,可以了解神秘的人体世界,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

  而作为一个医生,他也需要结识很多圈子外的朋友如我,在日常生活中,最开心的莫过于下班后与一大帮不同的朋友欢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好酒,分享朋友们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的看法。只有这些友谊不掺杂利益,不掺杂刻意的付出或要求,才更显美好。然而,不掺杂利益并不代表不互相帮忙,在我能力之外又在我朋友能力之内,我当然希望他会帮我解决;而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也很乐意提供在医疗上的帮助,如接受咨询、提供建议等。这些咨询或建议,对我而言,或许只是动动嘴皮子的小事一桩,而有时对于我那些朋友,却是预防医疗伤害的最重要手段;而我能提供的另一个,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帮助是给他们引荐一个好医生,然后以我的名义请求关照——其实这也没什么,我工作在医院这个圈子中,有很多的同行,互相关照是很基本的礼仪。今天,你对同行介绍来的病人热情一点,关心一下,常常意味着明天你介绍过去的朋友也可以得到如此的对待;而相反,如果你经常对同行介绍来的病人无动于衷,最终则意味着你被彻底排斥在医疗圈子外。而对于一个病人而言,可以得到一个医生朋友的引荐,对整个诊疗过程的质量也许影响不大!然而,对于病人的心理影响却很大,他可以很信任地与医生主动配合治疗,在诊疗过程中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忧虑,对治疗更有信心——这还不足够吗?

  在交流这么方便的现代社会,交识一个医生朋友,这点肯定可以做到,只是你平时不注意去培养这段友谊,只是你不去多联系,多交流而已。你的同学圈中肯定有当医生的,找机会联系一下;或者你在某个饭局上认识了一个医生朋友,不要饭吃完了就算了,想办法再联系一下,去他家串一下门,约几个朋友再聚一下……总之一句话:不是你办不到,只是你没那个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你一定要想办法拥有一个愿意帮你的医生朋友,这是当一个聪明的病人最简洁最有效的办法!

  2与医生交流的基本功(1)

  聪明的病人已是现实

  聪明的病人当然已是现实,因为:

  ● 至少5%的公众受教育水平不低于医生,特别是年轻的中国人,几乎有近25%受教育程度不低于医生;

  ● 多数医疗卫生信息的内容是简单的,只要稍加简化,多数公众可以理解;

  ● 多数医疗卫生信息普通公众都可以从图书馆或网络上得到,医生阶层不再垄断医疗知识;

  ● 病人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可以花大量的时间阅读针对一个问题的相关信息,而一个全科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成百上千;

  ● 罕见病的患者或其家属拥有的知识可能远比他的医生还多,这很正常,因为对于罕见病,医生可能一生也难以碰上一个病人,而病人一般已经过多方咨询,且查阅了众多资料。

  尽管聪明的病人已是现实,但医患交流一直都是一件令医患双方都感头痛并抱怨多多的事。良好的医患沟通在现实中并不多见。一方面,聪明的病人不再满足于完全以医生为主导的“父权社会”般的医疗模式,他们要求从医生那里更多地了解自己病情,并积极地想参与医疗决策,而且,现实中关于医生的种种负面消息让他们对医院充满警惕,希望了解更多的情况来保护自己。而从医生方面,很多医生仍不能接受病人过多参与医疗决策,他们认为病人不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很难对医疗决策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很多病人询问不得法,纠集于琐碎的医学常识,沟通起来非常困难,往往期望讲清楚一个问题,结果是牵扯出更多的疑问,让医生不胜其烦,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

  医生要正视聪明病人的存在,也应该接受这一现实,而且让病人更多参与医疗决策甚至主导医疗决策对于减少医疗纠纷是非常有帮助的。未来的医生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建议的提供者及信息的整理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而对于普通病人,他也需要更多地了解如何与医生更高效地沟通,这是一个聪明病人的基本功。

  尊重与自信同样重要

  医患交往本质上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是医患关系有其特别的一面,就是在目前的观念中,患者是寻求帮助的一方,医生是提供帮助的一方;患者一般不具有医学知识,而目前的医生则拥有对医学知识的垄断。这两方面决定了医患关系中的不平等,医生似乎更高高在上。不管是何种人际关系,尊重仍是首要的,特别是对于寻求帮助的人。

  对于病人,一个经常的误区是:我进入医院,我是交了钱的,所以你们就是服务员,你们应该尽可能让我满意。从某种程度说,这个观点也没什么错,因为本质上医疗行业也是一种服务业,但它并不等同于一般的宾馆或餐厅,特别是对于国有的大医院,几乎很难有医护人员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的服务员。我曾多次在值班时被病人从睡梦中叫醒,原因是病人睡不着,他希望医生陪他聊聊天——我的很多同事也碰上此事,他们一般对此的反应是:明早加开了1000毫升的液体,让护士执行此医嘱!至于我是怎么干的,我就不说了!另有常见的误区是自以为有些社会地位或小有财富,到了医院后吆五喝六,从护士到住院医生一概低眼下看,这种病人并不少见。而与之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高层领导,他们往往很乐意向护士或下级医生表示感激,也往往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尊敬和更热情的帮助。另有一种误区是小视下级医生或护士的工作,有些病人往往对待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很尊敬,但对于护士或住院医师,他们却认为可有可无,经常一点小事就直接绕过住院医生找上级医师。其实医院分工是很明确的,而且大部分医疗操作由护士及住院医生来完成,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往往不直接执行医疗操作,所以如果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帮助,尊敬所有为你服务的医护人员是最基本的!

  2与医生交流的基本功(2)

  与之相对应的是自信,有些病人一进医院常常会将自己的所有权利交予医院代为行使,有时甚至没有自己的要求,错误地认为进入医院,自己一无所知,那就一切交予医护人员了,这当然是医院最喜欢的“好病人”。然而,并非所有的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值得信任,对于完全没有自我的病人,有的医护人员常常会在基本的医疗服务上打折扣,反正这种病人没什么意见,好说话!有的医护人员会在这种病人名下给自己的亲戚开“随风药”,有的医护人员喜欢通过这类病人来训练新手,甚至让没有经验的年轻医生主持手术。尽管医患之间存在知识差距,但并不意味着医生就主宰着患者的一切,医患之间是平等的。患者所交的费用是医生生存下去的保障,甚至随着中国的医疗卫生行业进入市场经济,各医院对病源的争夺进入白热化,有的医院甚至打出“病人就是上帝”的口号,也就是说,现在的病人完全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信,可以更理直气壮地要求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可以要求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

  让称赞代替批评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碰上很挑剔的病人,他们似乎远比普通的病人更容易不满,对待这种病人,医护人员常会进入一种所谓“保护性医疗”的工种状态。尽管心里很不喜欢这类病人,但表面上不说,医疗工作的首要考虑是不让病人挑到错,尽量地让程序、让别人来负起责任。于是就尽量让病人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一点小事就叫会诊,治疗上尽量保守,以不出问题为前提。“保护性医疗”最终损害的是病人的利益。其实不仅在医患关系,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让别人更努力为你工作的最佳手段绝不是批评,而是称赞!在医患关系中,适时地表示称赞和感激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因为在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碰上的大多数病人经常以抱怨的口吻说话,如果可以得到偶尔的赞许,经常可以让他们心情为之改变,就会以热情的状态来与患者交流,更真诚而耐心地解释病情,也可以更积极地工作。称赞对于护士或是低年资医生的作用更是巨大,因为他们承担了最繁重的工作,却饱受批评,于是偶尔的称赞常常让他们更热情且积极地为你服务。

  如果可能,尽量与医生建立私人友情

  尽量与医生建立私人情谊,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确实很庸俗,但如果你是工作高手,你就会发现这种庸俗却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公司领导最常利用的工作手段,也极为高效。如果有可能,聪明的病人常常会利用各种机会迅速建立起与医护人员超越工作关系的私人情谊,或是熟人介绍,或是同乡关系,或是校友关系,或是更加庸俗一点:请客、送礼——其本质也是希望建立起一种私人情谊。与医护人员建立私人情谊的好处显而易见:更方便的交流,更尊重你的要求,更高的医疗质量。

  与医生交流前先要做些功课

  从医生的角度上讲,医患交流的最大障碍是患者对于医学常识的一无所知,病人难以正确理解医生的讲话内容,对一些常规的工作程序不能正确理解。尽管医生有义务耐心解释,但实际情况远远做不到,特别是在挤满病人的大医院。如果希望与医生可以较好的沟通,病人最好可以事先做些功课,如在网络上或图书馆找一下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医学院学生的教材,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卫生部统编教材《内科学》及《外科学》是最好的选择。与医生交流前做些功课不仅可以让医生更愿意解释病情,而且让医生认为你是具备有相关知识的人,不敢对你做出刻意的伤害!

  2与医生交流的基本功(3)

  有条理地叙述病情

  医患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病人向医生诉说病情,当然问诊技巧是医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有经验的医生会引导病人说出他想了解的与疾病有关的信息。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特别是在大医院的门诊,医生经常问几个问题便开出众多的检查单,或是生硬地打断病人的叙述——对此,医生也有他们的抱怨:时间有限,或是病人叙述病情不着边际,漫天跑马。那么,病人应当如何条理清晰又全面地叙述病情呢?

  ● 发病情况

  起病时间、发病时的环境、急缓、诱因或原因。例如:××年×月×日上午淋雨后,次日下午突然有寒战,约半小时后发热,咳嗽……又如:×年×月×日不知什么原因感到肚子疼痛……

  ● 症状的特征

  (1)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等。以疼痛为例,疼痛的部位,是否放散到别的部位,性质是钝痛、胀痛、刺痛或绞痛,疼痛的程度厉害吗,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痛,发作与间歇的时间等。例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疼痛常为右上腹发作性绞痛,右上肩可有牵扯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常会诱发。又如心绞痛,多为胸骨后压迫、紧缩感及闷痛,向左肩及左臂放射,常在体力劳动时发作。

  (2)症状出现、减轻或加重与时间有关系吗?如某些发热疾病常有时间上的规律性,是每日还是隔日发热,是上午还是午后发热。例如肺结核多在每日午后发热。

  (3)主要症状的变化是持续性还是发作性,是进行性加重还是逐渐好转。注意描述缓解或加重的因素。

  (4)是否有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征及其演变情况,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之间的关系。如咳嗽与咳痰,发热与寒战,腹痛与腹泻常伴随出现。例如疟疾每一次发作常先有恶寒或战栗,继则发热,最后出汗三个进程。

  ● 诊治经过

  发病后曾在何时、何处诊治过;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曾用过什么药、其剂量、疗效如何。

  ● 一般情况

  病后的饮食、大小便、睡眠、精神体力状态及体重增减等情况。

  ● 过去病史

  就诊前的健康与疾病情况,重点应放在与现在疾病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上。以前生过什么病,治疗情况如何,有无药物过敏史(特别是青、链霉素过敏史),有其他过敏史,有无合并症或后遗症。

  ● 个人生活史

  包括自己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特别是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过去及现在的职业,特别是有无与毒物、动物或传染病人接触;女性的月经史,特别是有无白带、有无痛经以及月经血量、色泽及其他症状。

  ● 家族史

  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健康状况、患病病况及死亡原因。特别是亲人是否有血友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结核、精神病等病史或家属中有无相似病人。

  让医生清楚你对治疗的期望及个人情况(如经济情况)

  这点在医患交流中很重要,因为一个完整的医疗决策,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还要结合医院的医疗水平、患者的期望值及个人情况(特别是经济承受能力),清楚地让你的医生了解这些信息,不要让他的意愿主宰了你的期望;其实,医生也很迫切地想了解这些信息。

  避免“谎报军情综合征”

  有一部分病人,喜欢夸大病情,希冀以此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特别是手术后的病人,经常不经意地将主观感受夸大,如将疼痛的严重程度夸大。这就是所谓的“谎报军情综合征”,这样做尽管可以引起医生对患者的注意,但并不利于整个医疗决策的制定,特别是多次这样后,医生会在脑中形成此病人喜欢夸大症状的印象,当病人病情恶化时,医生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询问要有重点

  不得法的询问常常让医生觉得不胜其扰,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确实很少能遇到会询问的病人,很多病人经常会过分专注于细枝末节,如“我这病要吃些什么呀?”“能不能吃鱼呀?”等等。得法的询问不仅可以让医生愿意回答,而且可以确保病人可以得到完整的信息。以下就是一套完整的询问过程。

  ● 我所患疾病的自然史是怎样的,病因是什么?

  ● 如果我不治疗,疾病将可能会怎样发展?

  ● 我现在有哪些治疗方案可以选择?

  对每种治疗方案,你还需要继续询问如下问题。

  ● 我采取这种治疗方案,我受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 受益的程度如何?能痊愈还是仅仅能缓解症状?

  ● 我采取这种治疗方案,受害的可能性有多大?

  ● 可能发生的有害副作用究竟有多严重?可能导致死亡吗?

  ● 是否还有我们医院不能提供的治疗方法,如果有,我在哪里能得到这种治疗方案?

  ● 除了主流医学的治疗方案,其他替代医学(如中医)在这方面的效果如何?

  ● 为了战胜疾病,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3知己知彼:了解医生怎样思维(1)

  福特汽车流水线上的医生

  对于现代医学,如果我们宏观地看待它,可以得出怎样简洁的观点?——那就是:现代医学是大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在工业时代,标准化是一个核心问题,而在现代医学中,标准化也是一个核心问题,不仅医生的培养努力地标准化,而且标准化贯穿在整个治疗的全过程——标准化是现代医生思维的灵魂!

  现在医学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希冀培养出医学大家,而是旨在培养出一些质量尚可保证的医学技术人员,就像现代化汽车工业的目标并不是要精心打磨出几十辆顶端的劳斯莱斯,而是要生产出几千万辆质量尚可保证的福特汽车。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最大可能地保证不要让品质低劣的医生进入专业领域(医师资格考试),它希望让标准化深深烙进每个医生的脑中。诊断需要标准化,治疗方案也努力标准化,治疗的实施也标准化。同一个病人,医学高度发达的美国如此诊断,可能在中国最边远的山区也得出同样的诊断结果;而在治疗上,可能具体的药物或操作上略有不同,但却有着相同的治疗原则。

  一切按《操作规范》办事

  如果我们能勉强公允,我们其实可以把现代医学的辉煌部分归功于标准化,正是标准化极大地避免了误诊和误操作,保证了现代医学较高的质量。中医当然是很伟大的东西,但它至今也成不了主流医学,不仅在国外是这样,即使在国内,我们高嚷着中医是医学的未来,更多的还是我们一厢情愿。尽管我们的宣传上是“两驾马车齐头并进”,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医其实是不断萎缩的,这其中就有无法标准化的原因。在中医的诊断、治疗上,主观的因素很多,同一个病人,100个中医师来看可能可以得出100种诊断,可以开出100种处方,那么,我们有办法来保证医疗质量吗?我们用什么来避免庸医的误诊误治呢?我们求诊于中医都希望找个老中医,希望找个经验丰富的朗中,可能如果你找对医生了,治疗效果很好,如果你没找对人,就只能自认倒霉;而在现代医学中,因为有了个标准化,可能大多数年轻医生和老专家的诊断会是差不多的,治疗方案也是大多相同的,那么一个基本的质量就可以保证!为了求得标准化,于是就有《医疗操作规范》,于是就有各个专业的、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治疗指南。特别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上,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的治疗指南出台,努力要求全国或全世界的医生根据指南办事。如果你按规范、指南行医,即使出了问题也不是你的责任;如果你不按规范、指南行医,即使你有天大的理由,有万种的借口,出了问题那就是你的错。就如在癌症的治疗方案选择中,或许一些家属会发现,在小医院和大医院用的治疗方案几乎一样,原因是,其实医生自主的机会并不多,大医院、小医院的大夫碰上同一类病人,他们会用大致相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会去翻同一本书,会去选择同一个方案,这就是标准化的魅力!

  排除,证实,再排除,再证实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每个医生被迫刻意减少主观判断,努力寻求客观依据,寻求客观指标,并努力将一切指标数据化。现代医生被责骂较多的也是检查多,医生只会依赖机器看病,一到门诊没问几句,检查单开了一大堆。在现有的诊断机器没有发明之前,疾病的诊断在于接诊医生的经验和猜测,通过病史及一些简单的检查(如尿检或切脉)来得出诊断,于是就会出现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即使同一个病人,同一个医生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状态下也可得出不同的诊断,那么,诊断对错何以评价?大工业化的现代医学要求它的操作者(医生)掌握这样的工作思维:为自己的一切诊疗活动找到客观证据。诊断什么、排除什么都最好有客观指标,一切凭客观证据说话。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感冒,医生经常要求病人抽血或拍X光片,因为医生是这样思维的:以我的经验可能只是普通感冒,但我怎样排除是由于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呢?可以用抽血化验血常规来证实。如果怀疑是感冒并发的肺部感染,那我怎样来证实呢?拍肺部X光片!

  3知己知彼:了解医生怎样思维(2)

  我们再举个例子再看看现代医生的思维方式吧!

  委屈一下你的父亲吧,当然是假设!假设你的父亲上腹部有点痛,偶尔而已,别的没什么,你带他去看医生,想开点胃药,但医生说:不行,要做一下胃镜才好!你怎么想?又要大检查,又想赚我的钱!我想很多人会这么想,特别是当检查结果出来没什么大毛病时。

  但医生是“对的”——他所有的教育都要求他这样做!他是这样思维的:排除,证实,再排除,再证实。

  上腹痛有好多种可能,当然最大的可能是胃的毛病,还有肝、心脏问题、肺的问题,这些都是有可能的。首先我排除,心肺听诊一下,大概没问题,肝脏叩诊一下,应该没问题,那可能是胃的问题。对于上了年纪的人,胃的问题最要命的是胃癌,那我怎样去排除呢,胃镜!上腹部痛最大的可能是胃炎或十二指肠炎,那我怎样证实呢,胃镜!所以医生一般会让中老年患者行胃镜检查,如果胃镜检查结果正常,初步排除了胃的问题,他还会想办法再去找证据,B超、心电图等,尽量找到出问题的器官来合理解释患者的症状。

  所以一个医生的临床思维是:运用他的所学及工作中的经验,列举出能导致患者所诉症状最常见的几种疾病,并列举出最致命的可能,首先想办法排除最致命的可能,然后凭经验列出能解释患者该症状的最常见疾病,通过一定的查体及检查证实这种疾病的存在;如果查体、检查与所判断的疾病不相符,那么还要找寻能导致患者种种症状的另一种可能,必要时再做进一步检查来证实,直到找到一种疾病能完全解释患者的症状。当然每一种检查都有适应症,那种漫无目的的大范围撒网绝对是庸医的做法,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很善于收集患者的病史,很注意细致的查体,而不是病人还没开口说两句,就埋头狠开检查单。很多疑问从病史、查体都可以得到证实或排除。检查的目的除了证实疑问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了解病情轻重,了解病变范围。当然一个好的医生可以从症状、查体中大概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病变范围,但他一般还是会努力用客观检查说话,一是避免判断失误,二是可以精确。

  当然他可能只是个小医生,没有那么多的自信,需要用客观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判断;那如果一个专家呢,他可能临床经验很丰富,他可能凭经验下的诊断把握性会比较高。但相信我,他即使有100个把握,他还是会让你去检查,因为,人是会犯错的,可能机率是百分之一。可能从症状、体征,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可以有99%的把握断定病人只是普通的胃炎,不是胃癌,但万一这个病人就是那个1%呢,把胃癌当胃炎处理了,这是要命的!客观检查、机器也会犯错,但比起人的主观性的天马行空似乎可靠性要好一点,而且如果没有强调客观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我们如何约束医生的行医行为,我们如何初步保障自己不受庸医的伤害?

  证据至上

  我们一直建议危重病一定要到一定规模的医院去诊断,小诊所的医生如果没有必要的设备一定要有根弦: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一定要得到明确诊断。我们甚至建议没有明确诊断前尽量不要就诊于中医(当然现在的中医院也大多已经有全套的现代诊断设备,这另当别论)。

  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专家教授没有明确的证据(当然一般感冒头晕可能不需要这么严格),他说凭他100年的行医经验,给你打保票。你信吗?我想,你还是告诉他:我当然信,我尊敬您,但您可不可以拿出诊断的证据来。医生是这么想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一切要证据,一切做法都要有依据!一如一个法官,明摆着疑犯铁定有罪,即使这位法官从业几十年,经验丰富,有一万个人说他包公在世,但没有足够的证据他也不能定罪!因为这是生命相关的事呀!别的可以有错,但治病错不得,别的错可以撞了壁之后改,但治病不行!

  所以,拿证据说话,拿事实说话,拿数据说话!为什么不呢,现代的诊断技术已经允许医生尽量可能找到证据,不像100多年前,那时我们没有这些设备,所以医生的经验很重要,但现代的医学已渐渐指标化、数字化,再不是以前高深莫测、医生说了算的时代了。患者应该有这种思维:医生跟我说什么,医生跟我做什么,你要让医生列出他说这个、做这个的证据。没有客观证据,你医生没有权力轻举妄动,再怎么好的专家也不行。这是我的身体,没有一定的把握你别来,没有确切的证据你别瞎做实验。其实现代医学也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这叫循证医学,这是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医学的一个大发展,它要求医生做任何决断时最好有循证医学的支持,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有证据,不能随心所欲,经验固然重要,但证据更重要。

  4更高层次医患交流:参与决策(1)

  医学权威迅速下滑的时代

  医生和病人当然生而平等,但当他们建立工作关系后,再把平等挂到嘴边,那就是强者安慰性的哄骗,或是弱者自欺般的愤慨。医患之间的不平等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造成的。医学史上,医生们总是试图保持他们的权威!医生的权威来源于他对医学知识的垄断。垄断的程度越高,医生的权威就越高,医生的利益越有保证,医学史上的一切阶段都是如此,医生总试图保持对医学知识的垄断来保证他们的利益。在中国是这样,古代中国的郎中总倾向于用很神秘的语言来表达病情,如“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得伤人”(《灵棂?百病始生篇》),“邪之所凑,其病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开的处方也倾向于神秘化,如让鲁迅先生深恶痛绝的原配的蟋蟀、经霜的芦苇、人血馒头等等;而西方也是如此,早期西方医学的医疗文书是用拉丁文来写的,这种文字其实很少有人能看懂。开的处方也尽量复杂化,处方中的很多药物根本不大可能会配齐,如西方早期的医生会开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动物毛发来入药,可能凑十年也不会收集齐一个药方上的所有材料(这还有一个更深的伎俩:是你病人配不齐药,如果不能治愈不是我的责任),而现在的医生则倾向于把病历写得龙飞凤舞,在向病人解释病情时用高深的专业语言,这一切其实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持医学的神秘和对医学知识的垄断。

  20世纪后期是医学权威迅速下滑的时代,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文献检索服务(PubMed)向医生和普通人同时开放时,意味着医生垄断医学知识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翻身的家奴把歌唱。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让医生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保持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他们发现病人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医学知识;他们发现病人不再可以随便解释就打发;他们发现病人现在很容易就会发现治疗上的过失;他们发现病人越来越倾向于希望参与医学决策的过程;他们发现病人更容易发问,更容易质疑,所以他们开始小心对待每个有医学知识的病人,尽量不犯错,尽量不要让病人逮到辫子。他们发现他们的权威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在慢慢下降,医生的待遇在慢慢下滑,如美国历史上,医师和律师向来都是收入最高的职业,现在医师平均收入却已滑到IT从业者、金融业者之后。而医学知识的普及则是病人权益得到保障的最根本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病人权益越来越得到维护。

  所以整个20世纪后期是成就聪明病人的时代,以前医学图书馆把普通人拒在门外,现在病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极力减少与医生之间的知识不平等,积极地参与医疗决策,更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个需重新审视医患关系的时代!

  医患交流的最大障碍:医学常识缺乏

  我的工作经历让我相信,中国民众需要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对于病人而言,与医生交流是困难的,这点其实对医生而言也是同样的,当然医生需要努力尽量用病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解释病情,然而,病人对医学知识的一无所知也是医生不愿意过多交流的主要原因。下面是一段典型的病患之间交流的情形:

  医生:从我们目前的检查情况看,你患的是胆囊炎。

  病人:胆囊是什么呢?它在我身体的哪个部位?

  4更高层次医患交流:参与决策(2)

  医生:胆囊长在肝的下方,主要是储存胆汁。

  病人:那我的肝在哪里?这些胆汁又是哪来的?

  医生:肝在你的右上腹,这些胆汁主要是肝脏产生的。

  病人:这些胆汁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

  经常的情况是,医生为了解释一个概念,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更多概念,最后交流常常会变成一场医学知识的普及课,然而门外还有众多的病人在焦急地等待着,手头上还有那么多没完成的工作,因此这种交流常常会让医生烦闷不已。的确,与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常识的病人交流是一件痛苦的事,这时医生发觉最好的办法是避免与患者交流,而是直截了当地替他们做决定:你不要问那么多为什么,你就要这样做,不这样做后果你自负!——因为,与一个不具有医学常识的病人解释病情似乎也没有多大必要,让他们参与治疗方案的讨论更是毫无可能。

  没有医学常识不仅让病人无法与医生很好地交流,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无法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而失去主动参与治疗选择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这么多的医学伤害,这么多假医、假药的核心根源之一就是民众对医学知识的匮乏。而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我们的大众教育或许应该负起更多的责任,难道还有另外一门知识比医学还与人类自己紧密相关吗?难道还有另外一门学问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吗?没有!可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去重视医学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呢?即使我们有生理卫生课,可是为什么我们要让这门课显得那样的枯燥与乏味呢?为什么我们的宣传部门会让医学科普市场这么混乱呢?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所谓医学科普内容,其中不是经过科学检验过的保健知识,更多的却是迎合读者心理的各种“保健秘方”、“神医系列”,更多的是各种千奇百怪的“经络”、“健康革命”……

  尽管,现代化知识传播形式,如电视、网络的发展,让医学知识更加普及,让病人几乎可以和医生拥有同样多的医学知识,甚至更多,如在一些少见疾病,病人确实可以通过无穷的求知热情掌握比医生更多的医学知识。但病人却很难有能力去甄别这些医学知识的可靠性,特别是在目前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

  传统的医学知识获取方式

  传统的医学知识获取方式主要来源于亲人或周围朋友的口口相传,如长辈口中代代相传的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的经历,或周围曾发生过同类疾病朋友的治疗经验,这种获得医学知识的方式不仅古老而且效率低下,但这直至目前仍是我们社会中最主要的医学知识来源,而且这种知识来源最受我们信任——尽管很多知识、很多方法可能只是千年以来的谬谬相传。作为一名聪明的病人,这种传统的医学知识获取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特别是当他可以联系到曾患有类似疾病的病友时,这些病友治疗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显得特别重要,聪明的病人可以从他的病友身上学习到如何找到好的医院、好的医生,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或错误的经验,特别是一些病友身上确实起到作用的日常保健方法。在网络时代,积累求医经验似乎并非难事,寻找曾患有类似疾病的病友也并非难事,如对于癌症患者,就有很成功的癌友俱乐部,慢性肾炎、乙肝、糖尿病等疾病也在网络上有很好的自发的病友组织,而且,一般而言,这些病友组织是相对纯洁的,存在刻意欺骗的可能性较小,所提供的信息可靠程度较高,所以聪明的病人会利用网络时代人与人交流的便利,寻找这些组织,并努力分享病人们的求病经验,分享病友们的医学知识。

  4更高层次医患交流:参与决策(3)

  另一个攫取所需知识的传统方法是来自于医学书籍,这种方法病人可以主动选择,而且在一般的书城中,病人可以找到多种多样的相关书籍,从以专业医生为对象的专业书到以普通人为对象的科普书籍。专业书籍科学性高,但一般较难理解,科普书籍一般会以通俗的语言来传播医学知识,但参差不齐,有些所谓的科普书籍甚至刻意制造噱头,故意语出惊人,片面夸大某种治疗方法甚至宣扬错误的方法,而一般的老百姓则很难辨别。对于聪明的病人,怎样做才能选择到正确的医学书籍呢?我想,首先了解一下医学院学生的教材是个很好的办法,如卫生部统编的《内科学》《外科学》等等。在这些医学院学生教材中,病人几乎都可以找到自己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一般较为全面、较为概括,一般都是很成熟的知识,不会存在争议(医学生的教材一般是经过严格实践证明的相对权威的知识),而且也较那些大部头的专业书容易理解。尽管医学院学生教材也存在着普通人难以理解的问题,但看此类书籍的目的并不是指望病人能完全理解它们,而是有个关于此类疾病的大概知识。有这些知识当基础,在选择相关的科普书籍时可以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尽量地避免与教材观点相左的科普书籍;而且在选择科普书籍时尽量选择有临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所著,避免那些语出惊人的所谓医学畅销书。

  从网络上获取医学知识

  网络最终会改变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也是医学权威渐渐丧失的主要原因,在网络上普通人几乎已经可以获得关于疾病的所有知识,甚至是以前只有医生才能接触到的专业文章及循证医学治疗指南。网络已经成为成就一个聪明病人的主要工具,只要学会搜索工具,病人可以获得关于疾病的基础知识,可以找到好的医院、好的医生,可以找到患有类似疾病的病友并相互交流,甚至可以进入专业的医学网站,获取以前只有医生才有权力得到的专业知识,可以得到关于疾病的循证医学资料。网络可以让病人从病患关系中的不利地位解放出来,可以有效监督整个诊疗过程,可以积极参与诊疗决策的制定,也可以很容易发现诊疗过程中的错失而保护自己。然而,网络时代对于普遍病人而言,最大挑战来源于病人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评估,病人需要有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在网络时代,造成病人与医生最大的不公平将不再是对医学知识拥有的数量差别,而是对拥有医学知识的利用能力,医生因为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很好地评估、整理、运用这些医学知识,而病人却很难做到,于是就又重新产生新的不平等。

  对网络上的医学知识进行评估对普通病人而言是很困难的事,但接受错误的知识比起不了解相关知识更糟糕。一般而言,评估网络上的医学知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 所获知识的来源。很显然,从医学类专业期刊或医学教材上得到知识远比在一般报纸上得到信息更为可靠,从医学类专业网站,如“丁香园”,获得的医学信息的可靠性也远比娱乐性网站所提供的信息高。在网络上,出自于医学类专业期刊,特别是以中华两字起头的专业期刊的信息较为可靠,如《中华内科》《中华骨科》《中华普外科》《中华神经内科》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中华牌”杂志,这些杂志一般代表了我国医学类期刊的最高水平,这些期刊上刊登的文章也经常可以在搜索网站上找到部分摘要甚至全文。另外,一些非营利的国家卫生网站或民间网站上得到的信息也较有可信度,相反,一些以药品宣传或医院广告性质的信息则可信度很低,尽量不要相信。

  4更高层次医患交流:参与决策(4)

  ● 所获知识的质量。评估所获知识的质量是很困难的事,即使是专业医生也经常被虚假的信息所迷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执著地追问我们所习以为常的那些治疗方法是否客观有效。它对所有知识的判定坚定地不再相信是否是由某一个专家所言,而奉信的是严谨的检验。循证医学把医学知识按临床研究的证据、质量和可靠程度分为五级,一级可靠性最高,依次降低,五级可靠性最低。

  一级:经过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的系统性评述。

  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实验结果。

  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按随机方法分组的实验结果。

  四级:无对照的病例观察。

  五级:专家意见。

  ● 所获知识的适应性。或许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最高质量的临床知识,然而,并非所有的医学知识都对自己适用。这个适应性既有个人的自身因素,如身体条件、经济状况,还跟所在地医疗条件的发展,甚至是国家的政策相关。比如,对于患有严重骨性关节炎的病人,所有证据表明,双膝关节置换手术可能会有良好的效果,但这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病人,这既要考虑到个体的身体条件,对运动的要求,家里的经济承受能力,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医疗技术力量,甚至是当地对这类手术的态度,如是否列入医保范围等。

  医学知识的普及是病人权利运动的最终解决途径,也是病人自我保护最强大的武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医生阶层垄断医学知识越来越难,民众甚至可以拥有比医生更多的医学知识,因为普通病人只需关注与自己疾病相关的知识,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在医学的一个极小范围内无限深入了解。信息化时代甚至可能会让医生的工作职责完全改变,由现在的治疗指导者和命令者变为医学信息的提供者和整理者。

  医学知识的普及最终会改变医患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但这种改变同时也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在英国,已经建成一个完备的患者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普通大众可以查询到很多相关疾病的循证医学资料,并可以得到众多的志愿者(大多为在校的医学生)的帮助,将这些专业的医学信息转换成大众可以理解的通俗语言。尽管目前的中国不存在这样的信息服务平台,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医学科普日渐成熟,只要方法得当,大众已经有足够的途径去获得所需的医学知识。

  积极地参与医疗决策

  对于可以熟练使用网络工具并具有一定医学文献用语理解能力的这部分人而言(这部分人所占比例正逐渐增加),他们可能比医生拥有更多的关于某一疾病的知识。这完全可以理解。大多数医生需掌握多种疾病的相关知识,而病人只需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与自己相关的病种上。如果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将来的医生可能会完全改变其在医疗决策中的地位,他可能不再拥有知识的垄断,而成为帮助病人理解医学信息、翻译医学信息的人,病人可能会成为决策的主宰。

  医疗决策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 医生主导型

  ● 医患协商型

  ● 病人主导型

  可能在10年前,很少人会认为病人主导型或医患协商型会成为主流,然而最近美国的一项关于乳腺癌妇女医疗决策方式的选择研究已经表明:

  ● 22%的病人希望自己选择治疗方式——病人主导型

  ● 44%的病人希望与医生共同做出决定——医患协商型

  ● 34%的病人希望由医生做出医疗决策——医生主导型

  尽管目前大多数的医生仍难以接受在医疗决策中以病人的意愿为主,但显然现在的患者已经难以接受以往以“父权”为中心的医生思维,他们正积极地参与医疗决策。哈佛大学的艾?马利教授和杰克?温伯格教授制定了四步骤医疗决策指南。

  ● 做好准备

  ● 治还是不治

  ● 采取哪种治疗

  ● 开始行动

  做好准备:掌握与自己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与医生沟通,完整而准确地获得自己病情的信息;通过网络搜索新近的医学文献,在医生的帮助下理解相关进展。

  治还是不治:在做出决策之前,病人应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我的健康状况如何;

  2.我面临哪些选择;

  3.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会有什么结果。

  采取哪种治疗:如果做出积极治疗的决定,那么还需确定获得以下信息。

  1.每一种治疗方式会带来什么好处;

  2.获得这种好处的可能性有多大;

  3.治疗会带来多大坏处;

  4.发生这种坏处的可能性有多大;

  5.这些好处和坏处对我的意义有多大。

  开始行动:如果已经定下治疗方案,则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既定目标,监督治疗过程并将治疗结果及时与医生沟通。

医生怎么给病人做骨髓移植的? 在临床上,医生常给病人点滴输入葡萄糖液,这样做起什么作用?为什么? 在临床上,医生常给病人点滴输入葡萄糖液,这样做起什么作用?为什么? 在临床上医生给病人输葡萄糖液,这样起什么作用?为什么? 当验光师好还是做临床医生好? 医生给病人做心脏手术,如果开刀的话怎么办? 怎样做个聪明的女人 怎样做个聪明的女人 怎么才能做个聪明的女人 有个病人到医院去做检查,结果医生让病人看开一点,请问这个病人得了什么病? 有个病人去医院体检,结果医生告诉病人要看得开一点,请问病人得了什么病? 帮忙做个句子医生。 晚上住院部的医生通常有几人值班?一个医生要负责多少个病人? 做临床医生需要经常重复同样的工作,会觉得厌倦吗? 医生进来,病人爱医生,医生爱病人 临床研究如何确定病人例数 有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看过后安慰病人说:你就看开点吧! !有个病人去医院看病,医生看过后安慰病人说:你就看开点吧! 有个病人到医院去体检结果医生告诉病人要看得开一点,请问这个病人得了什么病? 有个病人到医院去体检,结果医生告诉病人要看得开心一点,请问这个病人得了什么病? 问医生病人的情况,医生只举起5个手指家人就哭了,是什么原因呢? 问医生病人的情况,医生只举起5个手指家人就哭了,是什么原因呢? 家人问医生病人的情况,医生只举起5个手指, 家人就哭了,打一成语? 问医生病人的情况,医生只举起5个手指家人就哭了,是什么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