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制药厂:壮哉, 八.一三松沪抗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19:54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日,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双方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在上海进行了3个月的鏖战。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主力的首次会战,是8年抗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为持久、战况最为激烈的战役之一。战斗主要在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展开,被称作“八.一三淞沪抗战”。“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就是这次战役尾声中的一个亮点。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阴谋策划“卢沟桥事变”,占领我平津地区后,一面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同时决定把魔爪伸向华东,寻歼国民政府的精锐“中央军”,占领上海南京,打通南进门户,以军事压力逼使国民党中央政府投降,以实现其“三个月征服中国”的狂妄计划。7月16日,日军高级将领就在《对华作战用兵意见》中提出:“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为加紧备战,从7月中旬开始,即将大批在华日侨撤运回国。驻沪海军陆战队连同日侨武装万余人在江湾频繁进行军事演习。第3舰队等30余艘舰艇已集结黄浦江和长江下游,有明显的登陆意图。并陆续从国内向上海增兵。日寇在上海挑起战争的企图已昭然若揭。8月9日,日海军陆战队大山勇夫等两名官兵驱车闯入虹桥机场挑衅,被我保安队击毙。日方借此要挟中国撤出上海保安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遭拒绝后,事态发展更为紧张。为不致在事件突发时陷入被动,国民党军事当局急令张治中将军率领第9集团军所辖第36、87、88师于11日夜火速进入上海布防。8月14日下午3时,淞沪抗战爆发(原定13日拂晓抢先向敌发起进攻)。我军冲锋陷阵,气势如虹,给予来犯之敌迎头痛击。激战一周,守军在虹口、杨树浦等日军占领的重要据点反复冲杀,大量的毙伤敌人。这是继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这支军队第二次在上海与日寇展开厮杀。

日军首战失利,即调松井石根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先后以9个师团包括海空军近30万人、舰艇130余艘、飞机400多架、战车300余辆投入战斗。狂吠要“一个月占领上海”,使战事陡然扩大。中国军队则调集了6个集团军70个师70余万人,约占当时国民党总兵力的三分之二。我军以劣势的装备,凭着血肉之躯拼死抗击来犯之敌。许多阵地在白刃格斗中几度易手,整连整营官兵战死沙场,战况十分惨烈。守备宝山吴淞镇的第18军姚子青营击退日寇多次进攻,坚守阵地7天,全部壮烈牺牲。第78师467团在蕴藻浜阻击渡河日军时,一个连10分钟内全部阵亡。第8师参战仅3周,全师8000余官兵仅存700人。精锐的第98师作战18天,官兵伤亡过半,达4960人。第2战区司令冯玉祥说:“每天一个师一个师投入战斗,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这个战场就像个大熔炉,成百上千的人一填进去就融化了。”就是这样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队以伤亡33万余官兵的代价,沉重的打击了武装到牙齿的侵华日军,使其进攻多次受挫,死伤9万余人。

淞沪战役进行了3个月,由于南京军事当局对日作战决心犹豫,丧失良机。曾3次阻止前线部队对敌攻击的实施,使敌获得喘息和部署的机会;对日寇不断在沿海沿江登陆增援、包抄我军缺乏应有的反制措施;更加之日军的训练素质和武器装备远远超过守军。没有制空制海权,使我军行动完全暴露,不断遭到飞机舰炮的猛烈攻击。日寇甚至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和达姆弹,守军伤亡惨重。虽经91天艰苦卓绝的鏖战,上海最终落入敌手。但守军的殊死抵抗,打击和粉碎了日寇对华战争“速战速决”的疯狂气焰,换来了国际社会对我中华民族的尊重。同时也为我国沿海工业紧急内迁、坚持长期抗战赢得了时间。特别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和爱国民众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精神,感天地,慟鬼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令人崇敬。

淞沪抗战接近尾声时,第9集团军所属88师524团中校副团长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就是这次战役中一桩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那时候,有一首悲壮雄浑的歌曲在祖国大江南北到处流传。歌中唱道: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宁愿死,不退让,

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我们的行动伟烈,

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赶快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中日双方在上海外围激战近1个月后,我军逐步转为守势。至10月26日,我庙行、大场等阵地先后失守,苏州河以北守军腹背受敌,情势十分危急。为避免被敌合围聚歼,中国军事当局决定以一个团坚守闸北,同时以四行仓库为据点,掩护主力部队后撤。

在第88师紧急军官会议上,谢晋元当即请缨留守,阻击牵制日军。于是,他和一营少校营长杨瑞符等决定,以一营为基干,组成了有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共452人的加强营。为了迷惑敌人,对外仍保持团的番号,号称有官兵800人。随即于26日夜率领部队隐蔽进入“四行仓库”,争分夺秒构筑了防御工事。

“四行仓库”是当时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的储备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附近。是座钢筋水泥结构的7层大楼,易守难攻。战役开始时,第88师师长孙元良曾将自己的司令部设于此地。一营进驻后,仓库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就是租界,南临苏州河,河南也是租界。据守仓库的八百壮士实际已成了与外隔绝的一支孤军。时年32岁的谢晋元是广东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是一个立志报效祖国的爱国军人。战前他在给妻子凌维诚的家书中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今既有之,------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家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当谢晋元接到“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后,10月28日晚,他向全营作了训话:“我们是离开大部队的孤军,没有退路了。本军所奉命令是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坟墓,我们全部都要战死在这里。”杨瑞符营长满怀激情地高呼:“望各位爱国男儿都抱定必死决心,和谢团副、本营长死在一块吧!”并号召大家写下遗书,设法送出去寄回家里。官兵们视死如归,决心以身许国,以自己的牺牲掩护全体守军安全撤退。

刚进入阵地的第二天清晨,日寇为探守军虚实,先用机枪、大炮扫射轰击,进行火力侦察。午后就纠集兵力向仓库发起猛攻。激战3个多小时,日寇遗尸数十具,败下阵来。

随后的两天,气急败坏的日寇在飞机、坦克掩护下,疯狂地向守军轮番冲击。八百壮士个个奋勇争先,依托坚固的工事与敌搏斗,使日寇连遭重创,四行仓库仍巍然屹立。三个昼夜的激战,将士们已疲惫不堪。谢晋元通宵不眠,视察阵地,抚慰伤员,鼓励战士克服困难,英勇杀敌。官兵们互相砥砺,蔑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愈战愈勇。当日寇冲到仓库楼下时,一名守军战士拉开身上绑着的手榴弹,突然从六楼窗口跳下,纵身跃入敌群,与日寇同归于尽。目睹战友壮烈牺牲,守备部队更加抱定了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10月30日,敌人见四行仓库屡攻不下,一把火烧了周围的房屋,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进攻。英勇的守军与敌整日鏖战,一次次打退了日寇的冲锋,使其不能越雷池一步。八百壮士孤军奋战四昼夜,歼敌200余名,自己仅伤亡30余人。不仅胜利完成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而且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人们纷纷传颂和声援他们的爱国正义行动。在那些激战的日日夜夜,数以万计的上海市民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冒险聚集在新垃圾和乌镇路桥南观战。四行仓库附近租界的高楼屋顶、窗户和马路上都挤满了人群。他们无比激动的高声数着沿河岸冲向四行仓库的敌兵一个个被击倒在地。兴奋地挥动手巾、帽子为守军呐喊助威。有的还用黑板画图,为守军标示敌人的活动,指示射击目标。上海各界群众竭尽一切努力犒劳和支援孤军。在苏州河南口,捐献接济的食品、药品堆积如一座座小山。人们想方设法把这些救援物资连同大批的慰问信件送到守军手中
28日,上海市商会派出一名学生、18岁的少女杨惠敏,不顾生命危险,趁着朦胧夜色和密浓蔼雾泅渡苏州河,潜入四行仓库,将一面中国国旗献给了坚守阵地的孤军,表达全市人民对英雄们的敬意。谢晋元接过旗帜激动地说:“勇敢的同志,你送来的不仅是一面庄严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坚毅精神!”第二天清晨,在血红的曙光中,军号嘹亮,八百壮士列队肃立敬礼,国旗冉冉升起在大楼顶端。在到处都是侵略者旗帜的大上海,唯有四行仓库上空高高飘扬的中国国旗格外醒目。隔河观战的群众兴奋异常,欢声雷动,就连许多在场的外国人也为之动容。这自然成了当时中外新闻的热点。当时沪上的《申报》这样写道:“晨曦初上,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

日寇发现四行仓库上空突然出现一面迎风招展的中国国旗,脑羞成怒,再次展开了疯狂的进攻,并以密集的机枪火力向国旗扫射。谢晋元在阵地高声呼喊:“弟兄们,我们要和国旗共存亡,誓死不投降。打呀,狠狠消灭敌人!”国旗仍然在弹雨纷飞中腊腊飞舞,脚下这块弹丸之地成了顽敌难以逾越的障碍。

上海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以各种形式讴歌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剧作家田汉、陈白尘创作了舞台剧《八百壮士》很快在社会公演。次年,由杨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的影片《八百壮士》问世,在国内外广泛上映,影响非凡。国外媒体和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抗击日寇的英勇牺牲精神更是好评如潮。英文《大美晚报》发表社论称:“目睹闸北华军英勇抗战精神,于吾人脑海中永留深刻之印象。华军作战之英勇空前未有,足永垂青史。”路透社伦敦电云:“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绩,实为历史中最英勇光荣的一页。沪地华军之忠勇抗战,当可感动参加九国公约之诸代表,为维护国际法起见,同取均势之坚决立场,各国有较中国所有更强之武器,力能发起对日之国际抵制,此举可使日本早日屈膝,而迫令放弃侵略。”驻沪英军司令史摩莱少将称:“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中国敢死队员最后保卫闸北更英勇更壮烈的事了。”

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31日拂晓,谢晋元遵照命令,率领全部守军在三挺机枪掩护下,冲破敌人的火力封锁,撤出四行仓库,退入租界,准备到沪西与主力会合。但以英国为首的租界当局,害怕日军进入租界追击,悍然违背诺言,以欺诈手段收缴了孤军的武器,并把全体官兵转移到胶州路一块数十亩的空地拘禁起来。从此,那里就被称作“孤军营。”营的四周高架铁丝网,大门由万国商团的白俄士兵把守,实际就是一座俘虏营。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包围了英美共有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孤军营的处境十分险恶。八百壮士身陷囹圄,仍继续斗争。谢晋元在接见中外记者时严正宣告:“我与倭寇势不两立。只要孤军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斗到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官兵始终坚持严格的军营生活,操练、执勤、生产自救,准备随时重返前线杀敌,报效祖国。上海人民无时无刻都在殚虑孤军的命运,常常冲破阻挠到军营周围探视。

1938年8月,正值“八.一三”抗战一周年。经与租界当局旷日持久的交涉和抗争,孤军才被允许在营内挂起中国国旗。但不准高过屋顶。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官兵们却让国旗高高升起,使举目眺望的群众感动得热泪盈眶。租界当局慑于日寇淫威,派白俄士兵冲入营内,欲强行扯下旗帜。手无寸铁的八百壮士筑起人墙保卫国旗,竟遭到白俄士兵开枪镇压,被当场打死4人、打伤11人。随后,谢晋元、杨瑞符和一些军官也被挟持到外滩幽禁。由于孤军绝食抗议、民众罢市和舆论谴责,才将他们送回孤军营。

日寇在上海不断强化统治,形势更加恶化。谢晋元随时准备以身殉国。他在遗嘱中向父母陈辞:“大丈夫为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生死之义,泰山鸿毛之别,早已熟悉。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乃人生之快事也。”表现了一个爱国者铮铮铁骨和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

日寇对谢晋元软硬兼施,威胁利诱。日伪特务机关曾派人用50万元重金和允以师长之职收买,都被他严词拒绝。敌人诱降不成,就对他下了毒手。1941年4月24日清晨操课时,谢晋元惨遭被敌人收买的4名叛徒杀害,时仅36岁。

谢晋元殉国的噩耗震惊了全国。举行棺殓仪式那几天,上海各界有10多万人不顾阻挠前往吊唁。国民党政府追晋他为陆军少将。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他重修坟墓,表彰他“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精神。1982年又将义冢迁至虹桥万国公墓宋庆龄陵园右侧。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整个上海,立即闯入孤军营,将全体孤军关押在郊区的新龙华游民习艺所。此后,又将300多人转移到南京老虎桥陆军第一监狱。1942年,被囚的孤军分5批押送到国内和南洋各地服苦役,受尽残害折磨。其间,少数人越狱逃奔苏区和蒋管区,至今存者无几。2005年7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八百壮士在大陆唯一仅存的英雄、现已91岁高龄的原孤军营一排排长杨养正,被安排由重庆到达上海,重返亲身战斗过的四行仓库,凭吊英勇牺牲的战友。当他在谢团长墓前祭奠时,手抚墓碑,百感交集,战争留下的失明双眼禁不住热泪盈眶,失声痛哭。

不仅是他,所有的中华儿女,子孙万代,都应当永远记住千千万万为了祖国的独立、人民的幸福而前扑后继、英勇牺牲的英雄和烈士们。

附记:

张治中 字文白,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1890年生于安徽巢县。“八.一三淞沪抗战”时任京沪警备司令,后改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所部担负苏州河以北、黄浦江以西防务,是最先接敌的部队之一。他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件”中主动请缨,率第5军参战后,第二次在上海抗击侵华日军。张治中将军青年时期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粤、滇、桂、川军中任职。担任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湖南和新疆省主席、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西北行营主任等职,他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一致对外, 反对内战,曾多次参加国共和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9年在北京逝世。

杨瑞符 1902生,原籍河北省静海县。早年从军吴佩孚部,1929年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历任排、连、营长。在淞沪抗战中负伤后,1939年5月,九死一生的他带着妻儿辗转来到四川,在合川铜梁洞三仙观住下养伤。当地群众常去看望这位抗日英雄。此间,他曾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亲身经历写成《孤军奋斗四日》出版,激励民众抗战到底的热情。1940年因枪伤复发不幸逝世,年仅37岁。人民群众自发集资为他修建墓园,供人瞻仰。十年浩劫中,坟茔被严重破坏,遗骨散失。后经当地政府将陵墓修复。

杨惠敏 1915年生于江苏镇江。毕业于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体育系。抗战时期加入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淞沪会战中,时为17岁的花季少女,冒险向孤军献旗的壮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传奇人物,被国外媒体誉为“中国的圣女贞德”。为此,她在1938年的第二届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上受到赞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进攻香港,原从上海撤离到港澳的文化界人士又纷纷向内地紧急转移。杨惠敏参加了护送难民的义务工作。当时,影星胡蝶夫妇正欲逃离香港,因行装笨重不便携带,遂托杨设法运往重庆,不料行李在途中被劫。胡蝶得知后,求助于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并咬定是杨见财起意,盗卖了她的贵重衣物。戴笠为讨得胡蝶欢心,抓扑了杨惠敏将其秘密禁锢在重庆渣滓洞军统看守所3年多,直至戴死后才被释放。她后来长期任教于台湾师专和文化大学。1992年在台北病逝,享年78时。

松井石根 (1878—1948)日本陆军大将,八.一三淞沪战役时任侵华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后升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历任奉天特务机关长、关东军司令部副官、驻华公使武官、日军参谋本部二部部长、师团长、台湾驻军司令官等要职。曾驻华13年,是有名的“中国通”,直接参与策划了侵华战争。1937年12 月,他率部占领南京,下令“分区对城内扫荡”。使手无寸铁的30万中国军民惨遭血腥杀戮,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所犯战争暴行将其列为甲级战犯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