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舍有时:如何涵养一个书香中国?(来源:燕赵都市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21:46
如何涵养一个书香中国?(来源:燕赵都市报)(2009-04-26 23:33:45) 标签:杂谈  4月23日,第14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每年的这一天,对奔忙的现代人来说,更像是一个提醒:别忘记读书,别忘记阅读带来的快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阅读的乐趣。
  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读书"仿佛成了一个奢侈的愿望。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忽视了阅读所能带来的乐趣?又如何才能使人们重新发现读书之美?
  ■图书阅读率仍有待提高 近半数国人觉得书“很贵”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忙于工作和交际,却鲜有时间翻看书籍。不少相关的报道中,都透露出对人文精神流失的焦虑和担忧。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公布的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户均年消费图书仅1.75本,传统图书阅读率呈持续走低态势,阅读率为34.7%。
  日前发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增长了0.5%。但调查结果也表明,只有不到四成的国民(38.6%)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满意。近半数国民认为当前图书价格“比较贵”或“非常贵”。
  有鉴于此,在读书界,甚至出现了“人文杂志遭遇寒冬”和“人文阅读遭遇危机”的说法。有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阅读,正在受到商业物质主义的冲击和挑战。
  ■数字化阅读流行是否可以取代“书香”
  与传统阅读走低形成对照的是,数字化阅读正成为全球性趋势,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接受。英国25岁以下人群中超过30%阅读电子书,日本手机小说《深爱》销量更是达到250万册。
  回到中国,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的阅读率已经超过传统图书。前者占36.5%,后者则下降到34.7%。
  一些人对这种趋势表示了担忧。在他们看来,网络阅读形式渐成人们的阅读习惯,可能会造成国民思维能力的弱化。网络小说看了一堆,阅读《论语》的那个美好午后仍是遥遥无期。
  但在另外一些人眼中,阅读早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传统纸质图书不再是人们阅读的惟一选择。说中国人远离了全民阅读,不过是杞人之忧。
  著名作家王蒙对读书的看法比较宽泛。在他看来,网上浏览也是阅读的一种。不过,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
  ■为什么读书?于丹:滋养自己
  有人表示,说国人不读书是不对的,只是读书的目的更明确和理性。放眼望去,在各大图书榜上热卖的,有不少是养生、技能等“实用”书籍。
  “读书无用论”在当下仍有一定市场。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者是看到寒窗十数载的大学生难觅工作机会,或者是忙着赚钱认为读书浪费时间。
  著名学者于丹日前在做客某文化讲坛谈到读书的功利性时,把现在的阅读分成了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在于丹看来,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知识的阅读,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职场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在这个时代,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给你心灵的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
  当前图书阅读率走低的现状亦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担忧。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第一任主任王余光,就在两会上再次建议国家设立“阅读节”。在王教授看来,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她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
  ■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在于儿童
  在学者曹文轩看来,孩子的阅读情况,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如果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曹文轩认为,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