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师范专升本2011:现实荒诞:红会很黑,伦理学会很缺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07:33

中国伦理学会30日在北京启动了一项旨在培养儿童孝顺、感恩的工程,该工程将在五年内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更多孩子树立榜样。孝顺是中国人最重视的道德观念之一,也是儒家人格和治国理念的重要内容。中国伦理学会2008年开始进行的跟踪调查显示,尊重和关爱父母、有孝心、懂感恩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而4到6岁是培养他们感恩之心的最佳时期。  
    
  看到这篇报道,笔者有一种想笑又有笑不出的无奈。前些日子,当科技先驱乔布斯先生去世的时候,当大家都在热议谁会是“下一个乔布斯”的时候,宁波市率先出台了一项人才政策,计划斥资5000万培养1400名“乔布斯”,姑且不论用几十万制造出来的“廉价乔布斯”是否能够问世,创造出什么成就造福于民。如果人才真是能够用金钱培养起来了,相信世界各国早已经是人才满天飞了,不用说5000万培养1400个乔布斯了,即便是花5亿而且是美金用来培养一个乔布斯,我们也会毫不吝惜的投入,因为人才是无价的,人才创造的社会财富和价值远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问题恰恰是,我们政府经常提倡干预的方面,往往是我们社会现在最缺少的方面。然后在一次次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整风运动里,失去的东西没有挽回,反而渐渐的消失不见。领导们总喜欢搞一些政绩活动和形象工程来粉饰社会形象。比如奥运会之前,为了提高国际形象,政府开始在全国上上下下全面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文明运动。但是恰恰是这些之后,世人一次次认识到我们的素质文明没有提高,反而道德越来越沦丧。直到小悦悦事件的发生,让大家都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多么冷漠多么可怕的不文明国度里。引用大家都知道的一句网络名语:一个需要设置文明办来推动文明的国家,那么只能说明这个国家很不文明!而一个需要设置孝德工程来宣扬孝德的国家,那么也只能说明这个国家也没道德。
  
  孙秘书长认为,当今青少年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六七十年代人看来,如今的八九零后,的确是不听话了,也不尊重他们的意愿来行事了。成为他们眼里“叛逆”的一代人。但这并不是因为教育的缺失,而是因为在公民意识觉醒的今天,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成为了如今的思想主流。而听话顺从则早已被孩子们所厌烦唾弃。这本身代表了思想的进步,而不是传统的缺失。

孔孟初衷并不坏,专制者故意正经歪念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真正将孝这个理念影响深远的还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而孟子则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对君主提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将孝道进一步政治化。
  
  秦以武力统一六国之后,一反西周奴隶制下的礼乐文明,在统治思想上推行法家学说,企图以法的精神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其结果却导致了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很快走向了灭亡之路。西汉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酝酿,终于选择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同时兼采各家思想的适用部分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其中“以孝治天下”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孝就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开始成为封建家长制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这时的孝已越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道德意识。
  
  西汉以后,封建孝道并无太大变化。从孝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孝经历了从祭祀祖先的宗教伦理到家庭伦理,再到政治伦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孝观念的内容在不断蜕变,其中的合理因素愈来愈少、消极因素被引向极端。
  
  为了维护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统治者不惜用野蛮的暴力来维护儒家的道德体系。比如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些很不人道的教育手段。在踢猫效应的心理影响下,很多人往往也会将这种不人道的教育手段传承给下一代。笔者在小时候就免不了挨我父亲的板子,捂着堪比染色馒头的屁股问我父亲为什么打我时,父亲会说:“你老子小时候也是这么被你爷爷教育过来的,我打你其实是为了你好”。各位读者们,你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吗?
  
  在野蛮不人道的教育手段和专制背景下,孝的价值观念也慢慢受到扭曲甚至悖离了孔孟的伦理初衷。孔子论孝是强调“孝”必须建立在“敬”的基础上,但是在专制扭曲下的孝道伦理则从原本的孝“敬”衍化为孝“顺”,既从尊敬变成了顺从,为了迎合专制统治的需要,专制者从孟子的五伦关系里提出三纲的等级地位,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这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里,无论君王、父亲、丈夫犯了道德上的错误,作为臣子、子女、妻子也不能忤逆其意愿,符合专制者的统治需要。举个例子,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但是在专制暴力的扭曲下,孝演变成了哪怕明知道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从而将对父母的愚孝转变为对专制者的愚忠。由此可见,专制对于人伦道德的压制是显而易见的,从而以孝劝忠,变成了培养奴才的思想教育工具。

建立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家庭关系遥遥无期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孝”呢?孝的关系就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其核心价值观则是父慈子孝。但是关于如何做到慈,至今我们很多家长仍然不明白,比如我的父亲就认为我犯错了,将我狠狠的痛扁一顿就是最大的爱和仁慈。完全不理会棍棒的伤痕虽然肉体上已经痊愈,但是在心灵上则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记忆伤痕。我们经常还可以看到邻居家经常打骂小孩,就包括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看到这样的打骂,我们第一反应不会想到是父母在虐待孩子,只会认为是父母教育方法的问题,很少有人会主动上去劝说,更不要说通过报警来保护这个孩子。缺乏邻里的监督,家庭虐待就少了一个最容易发现问题的渠道。而一些虽然不喜欢暴力的家长,则会为了子女,只顾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子女的人生,操纵子女生活的一切,从没有考虑到孩子与成人一样人格平等。这些都不是爱,对子女的社会性格和生活反而是致命的摧残。
  
  “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母亲十月怀胎让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父亲则含辛茹苦的抚育我们成长。身为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这种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人生观,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而且不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改变过来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民的观念转变,等到大家都觉得,打骂孩子是一件违法的事情时,这个观念就差不多改变过来了。
  
  只有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彼此意愿的基础上,父慈子孝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比如西方国家,他们并没有父子之间的地位差距,在圣经里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而不存在父重子轻的地位关系,因为他们是上帝的孩子。所以西方的家庭能够很好的沟通交流,从来不用靠孝德工程去培养孩子们的孝道。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由父母任意处置。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尊重孩子的隐私才会让孩子们对家长们真正感恩图报,孝敬一生。

孝是自然反应,不能由国家力量来提倡。否则只会让事物悖离初衷而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