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rate怎么读:论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01:36
论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12:36 一、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背景分析
  
  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是以他对现代性的理解为基础的。在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中,特别强调现代性与传统的“断裂”,并视之为在这种断裂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后传统的秩序”①,包括从世界观、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的一套架构。②
  在《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一书中,当被问及古典社会学家中是否只有马克斯·韦伯最接近对现代性的正确理解时,吉登斯回答说仍然敬仰马克思,“因为资本主义对较大的现代性框架具有核心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影响同它在从前社会形式中相比,其效应要明显和深远。这些影响的结构,以资本主义制度和机构为核心”。③这说明,在对现代性的认识上,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认识是相似的,都从制度角度出发解读现代性。
  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吉登斯认为能够在同样的层面上通过对现代性制度维度理解上的超越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除此之外,吉登斯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代表了19世纪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到了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没有的新变化,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在与时代的对接中暴露了很多缺陷。因此,吉登斯的所谓目的就是立足当代,借助各学科的最新发现来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以提供一个认识历史的更全面的视窗。
  
  二、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其一是针对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前提的批判,其二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内容的批判。
  首先,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前提的批判。
  马克思是以资本主义为前提建构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之所以资本主义成为建构其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是因为,第一,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理性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理性只是表达了现代性的精神原则,难以体现现代社会的本质,理性的国家和理性的法并不构成对市民社会内部对立与冲突的解决,以此为据推出的现代的解放仅是抽象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解放。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马克思认为只有从市民社会的现实的物质本身入手展开批判方能解决。经过对当时社会的深入分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提出,资本在其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是居于第一位的要素⑤,这表明马克思已经认识到资本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力量,并认为决定当时市民社会物质本质的根本要素就是资本。第二,资本原则摧毁了封建社会的存在基础,推动人类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不仅通过物体现出来,更通过自身透析出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与过去所有的社会形态不同,资本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社会的一切特征,并建立了与之不同的新的生存方式、观念形态。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被炸毁后,马克思认为“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⑥,人类社会由此进入现代社会阶段,而这个所谓的“‘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⑦
  在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进步性质的同时,马克思清醒地看到,以资本为基础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资本一方面给现代社会带来此前任何社会所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经济成就、文化成就,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劳动异化、阶级剥削和意识形态的异化等其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问题。因此,以对资本的辩证批判为前提,马克思提出,异化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只是为新社会创造物质基础,当无产阶级占有了这些文明成果并建立起超越资本的新的社会形态后,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资本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与之相应的异化现象。正是通过对资本的存在论前提的深刻分析,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资本主义这一制度维度为前提建立的。对此,吉登斯认为,这是对现代社会做出的一种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是一种化约论,是错误的,实际上,资本主义仅是现代性制度的一个“组织类型”或维度。⑧在《现代性的后果》等著作中,吉登斯提出,现代性发展到今天,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已经从现代性刚刚展开时的资本主义单一维度扩展为四个维度,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军事力量。⑨这样,现代性制度维度的变化决定了以资本主义单一维度为前提建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也必然要随之出现与时代发展的不适应性,被时代批判及被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取代也成为必然。由此可见,吉登斯通过对现代性制度维度的重新界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前提——资本主义这一单一制度维度进行了批判。
  其次,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批判。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吉登斯认为,马克思身处19世纪,他的思想不能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当站在20世纪的高度对马克思思想中过时的东西进行批判。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有三大缺陷,分别是化约论、进化论和功能论,为此,他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1 对化约论的批判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一卷《权力、财产与国家》一书中,吉登斯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经济化约论和阶级化约论的特点,而这两点都存在问题。首先,经济化约论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应用经济化约论进行分析。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来说,经济化约论只能应用于配置性资源(经济资源)占据首位的社会中;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威性资源(权力资源)占据首要地位,因而政治制度不能被化约为经济制度。其次,阶级化约论中的剥削不只限于阶级之间的经济剥削,它还体现为权力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另外,除阶级剥削外,还存在国家间的、种族群体间的和性的剥削。
  吉登斯提出用时空延伸的水平来代替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划分标准。所谓时空延伸即“社会系统以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为基础而在时空向度上延伸开来的过程”⑩,其中社会整合指行动者在共同在场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的交互性,系统整合指跨越广泛时空、外在于共同在场条件下的不同行动者或集合体之间的交互性。要在时空中延伸,需要掌握权威性和配置性两种资源。吉登斯认为,时空延伸的主要媒介是权威性资源,不是配置性资源。
  2 对进化论的批判
  吉登斯认为,社会进化论的原型来自生物学,以有机体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为研究重心。但他认为,把社会系统比作有机体是错误的,因为“社会无需去适应(掌握、征服)它们的物质环境”。吉登斯指出,进化论有四大危险:单线压缩、对应压缩、规范错觉和时间歪曲。
  吉登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中有进化论的架构,他指出“马克思的进化论也是一个‘世界成长的故事’,并体现了单线压缩和时间歪曲的局限”,它有四个特点,应从这四个方面对它进行批判。首先,资本主义社会被马克思当成世界历史(即“史前史”)的终结。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将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一种对抗形态,这是不对的。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有两副面孔,即连续的或进化的面孔和不连续的面孔。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不连续性,而且在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之间也存在断裂。这说明马克思的进化论有破绽。再次,马克思的社会演化理论不具有普遍性,吉登斯赞同韦伯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西方社会特有的发展阶段。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推动下的现代社会出现超越左与右划分的新的社会问题后,其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归宿理论更是让吉登斯认为是不可能的了。最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成为马克思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不能成立的。吉登斯提出“片段化特征”和“时空边缘”加以取代,“片断化特征”是指由于社会变迁的实质并不是社会进化,分析社会变迁不能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它只是表明由于一个主要的转化发生,社会由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因而是某两种类型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能适用于所有社会类型的变迁;“时空边缘”则表明社会变迁原因的多样性,不能以生产方式的变化作为惟一的原因。
3 对功能论的批判
  吉登斯认为功能论有三个方面的错误,第一,功能论建立在对动态和静态、或共时态和历时态错误的划分基础上;第二,由于强调系统的需要,功能论者忽视了行动者的能动性;第三,功能论用系统的需要作为解释原则,然而,除了一种与功能论者头脑中的“需要”完全不同的含义之外,系统无所谓“需要”及“不需要”,因而用“系统的需要”根本不能解释任何东西。
  吉登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存在功能论问题,应该予以批判。首先,共时态与历时态是错误的划分。吉登斯认为,共时分析就是取社会系统的一刹那,分析系统各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历时分析就是分析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这样把时间与空间人为地分割开,其结果就是以系统的各功能要素间的空间关系的逻辑变迁代替了社会系统实际的发展过程,从而以逻辑的时间代替了实际的时间。其次,功能论者不是把人当成能知能动的主体,而是把人当成单纯的社会关系的载体。其结果是,功能论者就以“社会的理性”代替了“行动者的理性”,实际上,社会既无所谓知,也无所谓行,能知能行的只是人,即吉登斯所说的行动者。再次,既然社会系统并不是一个能知能行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社会需要。吉登斯认为,社会需要这样的术语只能用来描述社会现象,不能解释社会现象。
  针对历史唯物主义在功能论上的错误,吉登斯提出用权宜性再生产的社会系统加以取代。权宜性再生产指的是事件不是必然由社会结构间的功能关系决定,也不是必然发生的,在能知的行动者带有反思性的行动下,社会系统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使得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不是一种必然的再生产,而是权宜性再生产。
  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不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吉登斯反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但却接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分析依然是我们研究18世纪以来席卷世界的大规模变革的必要核心,并且坚称“马克思的著作对于理解影响现代世界之塑造的那种力量至关重要”。此外,即使吉登斯否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但他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理想依然持赞成态度,在《第三条道路》一书中,吉登斯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消逝了,但它们的幽灵仍然缠绕着我们。我们不能简单地放弃推动他们前进的那些价值和理想,因为这些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
  
  三、对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评析
  
  应该承认,吉登斯对现代性四个维度的界定加深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但是,若以此取代历史唯物主义的资本主义研究却是错误的。因为,吉登斯所说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不是一个含义,吉登斯的资本主义指的是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的商品生产体系,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资本主义却是包含商品生产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军事力量、监督都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而工业社会则是为追求更多资本、利润而需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吉登斯所设定的现代性的四个维度表面看超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资本主义论,但实际上,这四个维度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建立前提——资本主义的应有之义。
  吉登斯用现代性的四个维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用四个维度分散人们对于马克思所提出的现代社会主要维度资本主义的注意,从而迷惑人们对现阶段现代性风险产生原因的认识。其实,导致现代性风险的根源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只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服务于人的自由自在的生命活动的新的社会制度,现代性的风险才能解决。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的目的在于维护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试图通过不断改良的方式解决现代性的现实风险,而这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因为,现代性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风险恰好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内含的,如果不能从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入手,现代性的风险不仅不会解决,反而会更加激化。■
  
  注释
  
  ① ⑧⑨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第49页,第52页,第49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④ 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2卷,第81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7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13页。
  ⑩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27页,第355页。
  (11)见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Anthony Giddens,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Power,Property and the State ,London:Macmillan Press,1981,P 17
  (13)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397页。
  (14)Anthony Giddens,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Power,Property and the State,London:Macmillan Press,1981,P 1
  (15)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
  (16)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