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向披靡的意思是什么1: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4:18:15
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学校正积极地努力,意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孩子的发展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希望学校和家庭能紧紧握起手来,这学期学校进行了每月20日的反馈活动,这个活动从家长的反馈来看得到了家长的欢迎。我们仔细分析了每位家长留下的意见,了解了家长的一些希望和困惑,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苦恼,有的家长则看到孩子完成学校学习任务非常轻松,不知道应该怎样引导孩子进行拓展学习,有的家长则为孩子过分的依赖大人而烦恼。所以我们就家长关心的三个话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我今天讲的主题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有一个伟大哲学家柏拉图的故事: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他们从此就进入了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生活。怎样使孩子学习好,有一个好的开端,这是个不能马虎的问题。有些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习惯的培养比知识还重要的多。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因为就人的学习来说,不仅是智力活动,而且还和非智力因素有关,诸如求知欲、学习意志和学习习惯等。其实进入学校就读的孩子智力因素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后来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就是那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果家长一开始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势必要影响到孩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俗话说: “5岁养成的习惯,60岁都难改。” 这话尽管说的有些夸张,但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那么,家长们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注解学习习惯
 在讲如何培养之前,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学习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饭前要洗手,每当要吃饭了,你就会去洗手,而不需要别人提醒。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如学习数学,为了使计算正确,某位学生每次计算后都会进行验算,而不是根据学习要求,需要验算再验算,不需要验算就不验算了。后者的行为还不能说是一种学习习惯。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习惯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层次是较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动作习惯(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都需经过这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自制力较差,学习还没有成为他的自觉的行动,这时就需要较强的外部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 在学校,老师对那些主动学习的孩子多给予表扬,对学习自觉性有所增强的孩子给予鼓励,而对被动学习的孩子则给予提醒与暗示,甚至实施一些小小的惩罚来推动他参与学习。孩子度过了艰难的第一层次,在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下,就会很轻松地跃到第二个层次,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第三层次就会自然形成。
二、学习习惯有哪些?怎样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
(一)、阅读自学习惯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这种能力我们要从小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具体要求是:爱阅读课外书籍,平均每两周看完一本课外书;看完课外书后,能大致说出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能独立完成课内阅读训练,正确率高。家长可以这样指导孩子:当孩子看完一篇文章后请孩子简单的复述、表演或请孩子给文章换尾巴等。避免孩子走马观花。
其次还要配合老师叫孩子做好摘录,家长要给孩子准备好摘录本,读一篇文章就摘录一些好词佳句。以丰富词汇。
 
(二)、预习、复习的习惯 
家长要督促孩子预习和复习。让孩子在预习时可以把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能了解明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语文学科要孩子自学字、词,运用工具书帮助理解新词的意思,并作好必要的书面记录。能给课文标好自然段,朗读到流利为止;在复习时,要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条理地进行复习,复习时要能抓住重点核心内容复习,可复述给父母亲听。
我们的课本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必须有单元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家长可根据目录让孩子说说学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到了三、四年级,要让孩子将目录扩充。家长们都知道,到了中学以后,科目要增加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记忆,这时就需要孩子具有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的能力,同时又能根据读薄的书再将它读厚,如果现在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到以后他的学习就会感到很吃力。
(三)、观察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能看懂书上的插图和看图说话、写话中的几副图,了解几副图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能有顺序地观察实物和模型,看出事物的外部特征。能写简单的观察日记。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说出事物的细微变化。这儿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个星期天我带女儿去划船,女儿发现船头和船尾造型不一样,但没有去深究为什么不一样,于是我问她:“为什么不一样?”她认为这样好看,于是我就叫她仔细观察,船尾方的接触水面情况怎样,船头尖的接触水面情况怎样,在我的引导下她明白了原来这样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使船行的更快。
(四)、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在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自己思考或明天问老师去,可用商讨的语气对孩子说:你再想想,你觉得哪个地方有困难,你把你的想法说一下。还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如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问题我和你有分歧,明天再问一下老师看应该怎样理解等。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和他平等进行交流,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逆反心理,非常愿意和你沟通。现在有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一碰到困难就想得到帮助,而不肯或不知道怎样思考,殊不知,家长自己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对于孩子的这种现象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么简单也不会做,而没有站在他的年龄段,让孩子自己觉得很没用,时间一长孩子有困难都不敢跟你说,慢慢和你的交流、沟通就少了,所以有些家长等孩子到了高年级,又开始担心孩子怎么从来不主动和自己沟通。
(五)、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进行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有的家长会说这些低年级孩子根本做不到,是的,在低年级关键是让孩子有这种意识,这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在课堂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按这些思路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但对于课堂来说教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说一说,如果家长在家庭中能进行强化训练,势必能促使孩子更快养成这个好习惯。

六)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不少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脑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开始,孩子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家长要指导他,该学时学,该玩儿时玩儿。可以教孩子上好闹钟,按定好的时间作息。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家长及时给以鼓励。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有些家长,只要求学习,恨不得能让孩子老坐在书桌前看书、做作业,没有休息与放松的时间。这样,反而容易形成磨磨蹭蹭、不讲效率的毛病。
(七)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怎样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呢?
 方法之一: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阅资料。
 方法之二: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方法之三: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
 方法之四:鼓励孩子一题多解。老师留的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
(八)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家长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家长自己应给孩子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带孩子一起去选购几本工具书(包括资料性的)放在书架上,经常查阅。买学科工具书,应听听任课教师的意见。这方面习惯养成了,终生受益。
(九)善于请教的习惯。
  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想、善于提出问题。家长要指导孩子随时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向别人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提问题总是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有的孩子上课不敢问,下课也不敢问。对这样的孩子,要鼓励他突破第一次,几次之后,就敢提问了。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写字的习惯,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思考的习惯,等等。还有在成人看来是小事,但对少年儿童却很重要的习惯,如爱惜书簿和纸、笔等学习用品,以及做完作业把书籍文具整理好等等,家长都要注意对孩子的指导培养。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从“强制”入手,严格要求、耐心讲解、仔细观察、随时纠正。
⑵要具体指导。一点一滴地纠正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发挥模仿优势。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到底要不要陪?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要陪。但不是你看着他做作业,而是你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观察、督促、纠正。有一位妈妈发现他孩子每次做作业都会不停地离开位置做喝水、上厕所等事情,有一天妈妈就对孩子说:“今天你如果能在做作业时做到站起来5次,那正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果真孩子做到了在做作业期间站起来5次,慢慢地,妈妈要求孩子减少站起来的次数,最后这位孩子完全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⑶要因势利导。发现孩子自觉学习的行为时要及时鼓励,使之巩固,逐渐形成习惯。
⑷不断提出新要求。要勤检查,勤督促,及时鼓励,提出要求。也有一位妈妈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在墙上挂了块木板,看到孩子有不好学习习惯的现象就在木板上按一个图画钉,一开始图画钉上升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少起来了,到后来基本上就不再按了,这位妈妈就采用每天如不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拔掉一个图画钉的奖励措施,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木板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结果,让孩子有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⑸要创造学习条件。要让孩子在书桌上学习,要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引导孩子外,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勤奋学习,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工作,是启发与激励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