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量管理案例分析:从鲁迅的枣树说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04:11

  ■张梦阳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1924年9月15日写的《野草》首篇《秋夜》的开头。八十多年来,这一句开头引起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有人说这是鲁迅啰嗦,写墙外有两株枣树就行了,何必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呢?其实鲁迅在这里故意绕了下圈子,开篇就以婉转的笔调,营造特殊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他所独有的沉郁顿挫、徐纡婉曲的语气系统。

  所谓婉曲,其实就是吞吐抑扬之法。心中的郁结要以文字的形式吐出,又不能直吐,就必须琢磨抑扬顿挫的规律,从中摸索吞吐妙法。

  文贵婉曲。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与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秋夜》开头一句的婉曲,正体现了鲁迅文章的语言艺术。

  这种婉曲,处处隐现于鲁迅的语气系统中。1936年4月1日,即鲁迅逝世前半年多写的《我的第一个师父》的开头,也含有《秋夜》的韵致:

  “不记得是那一部旧书上看来的了,大意说是有一位道学先生,自然是名人,一生拚命辟佛,却名自己的小儿子为‘和尚’。有一天,有人拿这件事来质问他。他回答道:‘这正是表示轻贱呀!’那人无话可说而退去。”

  起笔从容舒卷、沉郁悠婉——再读下去我们就会知道,其实鲁迅并不认可此人之“表示轻贱”的回答。一开头说“不记得……”,则是随意的表现,不像论文那样引经据典,句句有出处,而是从容潇洒,随口一说。后面的“自然是名人”,是定语的倒置。鲁迅常用这种倒置的手法,舒缓笔调语气。据说鲁迅写完文章后,常在深夜里独自朗诵,听来好像与人谈话,我们不妨试朗读一下,就会感到鲁迅是极其讲究语气的缓急和音节的顿挫的,而此文似乎比以前文章的语气更为缓松、深沉,顿挫更为厚重、沉稳,这是因为更趋老熟了罢!再试与《且介亭杂文》中的《忆韦素园君》和《忆刘半农君》对比,又会发现,这两篇已比《朝花夕拾》中的记人散文更上一层楼的文章,似乎还不及《我的第一个师父》那般苍老、浑厚。“庾信文章老更成”,鲁迅的文章是越老越成熟,越来越幽深、婉曲了。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和理解,须知其婉曲,不可直来直去;同样,对鲁迅人格的认识,也不可忘记婉曲二字,不可简单化。鲁迅作为一个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是极其复杂、多面的。他的确有“横眉冷对”的一面,像《秋夜》中的枣树,即使“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了,也“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然而,他又有温婉的一面,对爱人许广平,也常会“幽她一默”,称为“小鬼”“害马”,也任她嬉闹,教训自己不要“犯上作乱”。而对儿子更是疼爱有加,有诗为证:“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世界上的人物都是复杂的,而好文章大多是婉曲的,所以我们的眼光,也应复杂、婉曲一点儿。

  谨以此小得,纪念鲁迅诞生一百三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