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南主题曲大野克夫:莫非:基督教的美丽与哀愁(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3:05:06

莫非:基督教的美丽与哀愁(上)

字体小 中 大 2010-02-22 11:17:54  |  来源:福音时报 | 专栏作家:莫非

核心提示:基督徒如何看待文化,一直是热门的争议之一。旅美基督徒作家莫非老师倾情点评基督教文化的缺失及鼎盛时期对世俗文化的影响。

(福音时报) 文化里缺席,教会里隐形

基督教到底有没有文学与艺术?这可有得争论。但有一点却无须争议,基督教文学艺术在现代主流文化里,可以说是缺席了。反过来说,文学艺术在现今的基督教信仰里,也似乎是隐形了。

这大约可以从一个信徒的天路历程里看出。大部分信徒自信主后,所思考与追求的主要是真理和行善,美的欣赏向来很少在讲台上教导,或在属灵操练里存在过。大部分牧者也尚未有意识地思考过,文学艺术在创造里的地位,以及文学艺术与人性深处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因着忽略与漠视,文学艺术在基督教信仰里“存在不存在”?从来就不是个问题。现有福音教会不断努力地,大部分是在怎样装备信徒参与永恒,却未准备信徒参与文化扮演一个活泼生动的角色。在大众文化媒体里,作 家、画家、演员或舞蹈家等,可说无论中西,都缺少属灵艺术工作者的典范。

这对现代基督徒创作者带来许多困惑。不论艺术、文学或戏剧,每当一位创作者受洗归入神的名下后,便好像夹缝里的孤儿,不知该如何为自己定位?文学艺术是正道还是非正道?对自己的热爱,是要献出为神所用?还是要隐藏不露免得引起教会的争论?这方面也没有太多基督徒前人足迹可以追随。

结果,常常只好一切为二,变成圣俗两分,让宗教归宗教,文学艺术归世俗世界。有时,还会觉得教会里是否有个阶层制度?全时间传福音的传道人在上,带职事奉在中间,平信徒在下,文学艺术创作者则处于最下面?

基督徒似乎也不大需要艺术。很少基督徒会收集艺术品,因为操练简朴生活;不看戏,不读小说,因为认为内容多半邪恶弯曲。跳舞被普遍视为比较适合孩子,流行音乐则可能有拜魔鬼或虚无谈爱的倾向。大部分流行文化,被认为是来自世俗社会,怕会污染基督徒的灵命,无法喂养灵魂。所有会让基督徒分心,无法读经、祷告做见证的,也都应该逃避。因此,基督教教会里看不到雕刻艺术装饰,以便会众可以心无旁鹜敬拜主。

偶而文学艺术被用之时,却又专为传福音,艺术功用被减缩“传声器”,以为如此便可打动更多的人心。于是故事成为裹着糖衣的“好消息”,电影成为纸糊基督圣徒传,没有挣扎,且句句吐出皆箴言。写出的文章,则最好能刊登在基督教刊物上,探讨信仰给教会圈内的基督徒看。

如此,没环境没条件又缺土壤,如何能开得出基督教文学艺术的灿烂花朵?基督教文学艺术因而普遍呈现出次等创作,这又如何能把上帝的伟大荣美真实地呈现呢? 当宗教刊物或电视节目一摆出来,就是灰扑扑一片,呈现出的基督徒生命脱离不了属灵公式老套,又如何吸引人来渴慕参与呢?基督教文学艺术是否就只能成为文化中的“次文化”呢?无需经过世俗文艺批评等专业检验,只在自己人圈子里流传就好?老实说,不论教会里或教会外,也不大有人过问。

然而,基督教入华已经两百年了,这两百年华人教会一直处于开疆拓土的阶段。我们忙于建设教会、植堂,积极地于传福音,使万民作主的门徒,这使得华人教会一直着重在务实的牧会和宣教方面的拓展。有点像任何王朝建国的初期,想的全是如何打天下,怎样在灵魂里抢滩。

但两百年后,华人教会是否应有不同阶段的思考呢?比如说如何让信仰在华人文化中更深地生根,如何让信仰在信徒生活里作更普遍的应用,如何不只停留在教导信徒要怎么为基督死,更包括要教导信徒怎样为主而活。这些就离不了建立更深刻的基督教属灵文化。

然而要建立整全又深邃的属灵文化,就脱离不了文字和语言。这其中文学艺术更是文化里的重要承载体,不可缺席。其实,基督教也不是没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时代。今天之所以会在教会里隐形至几乎绝迹,要追溯到基督教的教会历史里。追本溯源,会发现在基督教信仰里,文学艺术也曾有过一大段的美丽,但后来却进入上不了台面,且受到极为暴烈打压的哀愁,为什么呢?这和新教改革运动的产生,脱离不了关系。

基督教的美丽

写《形象》(Image)一书的作者特恩尔(Steve Turner)认为,阻拦基督教信仰影响主流文化的最大原因,是一般人对基督教文学艺术的看法。一般对基督教文学艺术的认识属于狭义,认为作品里应该明目张胆地谈宗教,传福音。这样前提下,基督教文学艺术往往不以重生眼光来看整个世界、全人类的生命,而是着重在圣经故事、圣徒、殉道者,或者个人与基督的关系 。

这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凡事都凭基督教信仰提供生命答案的文明里,自然会大大开放出璀灿的花朵,像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罗画出《最后的审判》等伟大创作。他们对上帝和撒旦,天堂和地狱,死亡和审判等的假设,都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因为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大部分人对人从哪里来, 要往哪里去,没有第二种的解释。

因此,从康士坦丁大帝到启蒙运动这段时间里,基督教可说主导了所有文学艺术。教会对生活各面有权威式的教导和影响,整个文化也是以“上帝”为中心(相较后 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渐转为以“人”为中心)。也许那时也有许多没有属灵生命的基督徒,和现在的非信徒一样多,但他们对生命的了解却无论如何脱离不了创造、堕落和救赎。画家笔下出现最多的绘画主题,就是圣母和圣婴、十字架,以及地狱的磨难。

初时禁雕刻,以免偶像崇拜

然而在耶稣死而复活又升天后的两百年间,基督徒曾是极端小众。那时的教堂里并无显着的宗教艺术,敬拜之处也没有画像、雕刻或任何特殊建筑的特色,基督徒家中也更无祭坛或圣像。如果一位画家或雕刻家信主后,只会受鼓励在各自生活领域里,照常发挥他们的创意和才华,信仰中却无任何可容纳的馀地。

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基督教艺术,至少有一百年间,基督徒在罗马地下穴窟里曾雕刻一些象征符号 :鱼、鸽子、棕榈树、锚、牧羊人和重要的字母,或以旧约圣经故事装饰一些坟墓。但他们却被严禁刻画上帝或耶稣像,以和外邦人的偶像崇拜有别。基督徒还曾因此受到当代异教人的嘲弄,以为没有任何物质形象彰显的信仰,如何带领会众敬拜朝圣?

当时基督徒之所以会禁止创作任何传统的宗教雕刻,是出于旧约里的禁止雕刻偶像(出20:4)。经文中强调禁止偶像崇拜,以免窃取上帝的荣耀。这里面也内含 另一推论式的警告,就是堕落之人永远不可尝试刻画神灵或圣洁。教会里唯一需要拥有的“神的形象”,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里。

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四世纪时,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信仰为国教,基督教由此渐深受罗马帝国所特有的装饰艺术影响,从严格的信仰诠释中被解套出来。

当时罗马帝国的权势,是透过各样雕刻和宏伟建筑来彰显。康士坦丁大帝强烈地认为教会也应该有样学样。曾被迫害过的基督徒,现被赋予新的身分,可以在教会墙壁上描绘圣经故事,他们也热切地想为有异教背景的基督徒提供丰富的宗教经验。此时,基督徒家中也开始被允许拥有私人神龛,同时鼓励向圣母马利亚与众圣徒等雕像祷告。

在这新的风气里,基督教艺术开始发展了。初时,对圣像的认知,只是用看得见的形象帮助人能凝聚注意力来敬拜,或作为对文盲传递神学真理的媒介。但不知何时起,敬拜的媒介和受敬拜的对象之间,界线开始模糊了。圣像师所画出或雕刻出来的基督像或圣徒像,成为天地间的一个接触点。当代教会史学家查维克(Owen Chadwick)指出,圣像不再只是木头上的一个像,也被视为与所刻画的主体有灵里连结,可接收所有对那圣徒的敬拜和祷告,再转而把圣徒对跟前祈祷者的祝福传递出去。它把一位圣徒引见给了灵魂。

八世纪时,教会本身对圣像的角色开始感觉不安。因为圣像支持派主张,每一位成为基督里的人,上帝都会建立一个在先的对象,赋与物质形式通向神圣,艺术家的才华与造像材料也都是来自上帝的恩赐。圣像反对派则辩称,不论是针对上帝或环绕其旁的马利亚、众圣徒,要描画神圣荣耀基本上就不可能。787年的大公会议 里,终于裁决认同圣像支持派,但带有多面保留地宣布圣像可以被用来代表圣徒,但不能作为偶像崇拜,因为只有上帝可以被崇拜。雕刻的圣像则被完全禁止,因为过去一世纪里有些违反常情的滥用 。

基督教艺术全盛时期

随着教会日渐兴旺,新的艺术形式渐渐出现,旧的艺术形式也在信仰中被各种创意的使用。教堂被建筑成十字架型,钟被用来召唤人来敬拜,墙上雕刻富有象征与圣经中的各类意象,彩色玻璃、木雕、石刻则皆画有各样圣经故事。

在那印刷不昌的时代里,所有书都为僧侣细细地用拉丁文手抄,写成带有金银艳色装饰的圣经手稿。因为当代读书识字仅限于宗教人物,这些富有艺术风格的教会建 筑就被称为“穷人圣经”,在教会墙上讲述圣经故事,传递神学意义。用一些高度推衍的象征,让许多物体形象同时具有属灵和文学的双面意义。比如说:火代表殉道,百合代表纯洁,猫头鹰是撒旦,羔羊是基督。

在中古时代和文艺复兴初时,艺术、雕刻和音乐成为表达神荣耀的各样媒介。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像巴哈,还曾在谱页上写下“Soli Deo Gloria(荣耀只归于主)”,艺术和信仰似成为真正的搭档。

罗马帝国灭亡后到十六世纪初,最壮丽的传奇就是宏伟城堡式教堂教筑的激增。短短两百年内,法国就有八十座大型城堡式教堂兴建,加上至少五百多家可观尺寸的 教堂林立,可以说一步一教堂。这些大型教堂就是当代的艺术中心──结合敬拜、戏院、画廊、学校和图书馆。市集则设在门外庭院,旅行者会被迎接到里面住宿, 朋友则在廊间约会聊天。

在罗马教会仍是欧洲权力中心的时候,教廷是绘画艺术的主要支持者。米开朗基罗最好的艺术品便受命于几代教宗,最后成为圣彼得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拉斐尔也受命为一些独立教会和几座大型教堂作工。当时教会授权的艺术,多被用在敬拜、葬礼和一些圣礼相关事物上,因此形象全然宗教味。最受欢迎的主题,自然是圣经 故事,尤其是基督诞生、死亡和复活。有时相关故事的重点,是用画中人物着上当代服饰来强调,画家则着重捕捉想象中第一手见证道成肉身的情绪。

虽然这些艺术都很伟大,但却留下基督教艺术必须为圣经事件所主导的印象。而且与生活严重脱轨,一般贩夫走卒的生活,和画中大、小天使、天堂与一些旁观者间的距离,就形同他们充满乌烟的陋宅,与当代几座富丽城堡式教堂之间的对比。

戏剧方面,圣经故事一开始只是仪式的一部分。后来夹入对话,发展成为以基督事迹为剧情的中世纪道德戏剧。渐渐地,戏剧移出殿堂外,进入教堂前院、街道、市 景与城镇的中心,成为色彩富丽的大型历史庆典剧。随同其他艺术形式,音乐、舞蹈、诗歌朗诵与乐器演奏等,在教堂的墙外各方各面茂盛地滋长。

  • 上一篇: 向心灵发问的神——诗人施玮的见证
  • 下一篇: 莫非:基督教的美丽与哀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