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蒂安第三册:马王堆汉墓与曾侯乙编钟出土 全世界震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0:11

马王堆汉墓与曾侯乙编钟出土 全世界震惊

马王堆汉墓与曾侯乙编钟出土 全世界震惊

虽然文革中破四旧给中国文化界带来一场难以估量的破坏,但在考古方面却先后发掘出让后人惊叹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曾侯乙编钟。

  中国的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发掘出西汉古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了中国乃至全世界。马王堆不仅出土了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湿尸,还出土了一大批品种繁多、保存完整、价值极为珍贵的文物,堪称中华文明古国的瑰宝,被后世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民间流传说此地有一个大型墓葬,传说是一个姓马的王侯葬在这里,因此,这里一直叫“马王堆”;还有传说称,这里埋着古代长沙王的生母,并因此产生了一些传奇故事。

女尸皮肤湿润 肌肉有弹性

  1971年末,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解放军某部在马王堆挖掘防空洞时,突然一股神秘气体喷出,气体可燃,火光蓝色。有人往火焰上浇水,但水泼上去却被强大的气体压力反喷出来。最后用泥袋堵住钻孔,才将火焰熄灭。

  经专家实地探察,初步确定被挖的地下是一座古墓。墓穴中的棺椁打开以后,人们被墓主女尸栩栩如生的面目惊呆了。这具女尸外形完整,面容清晰可辨,头发光鲜,手指脚趾纹路清晰,皮肤湿润,肌肉有弹性,四肢关节可以活动。解剖发现,女尸各内脏器官完好,食道、胃及小肠内有甜瓜子一百多粒,说明墓主人是在吃甜瓜子时死的,死亡的时间应在瓜熟季节。墓中有“妾辛追”的名章。据考证,墓主埋葬于公元前二世纪,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夫人,名叫辛追。

  辛追墓发掘后的两年间,在其附近又发掘了两个大型汉墓,据考证,一个墓主就是辛追的丈夫、长沙国丞相利仓,另一个墓主则可能是他们的儿子。

  这三个墓葬被统称为“长沙马王堆汉墓”。该墓葬保存完好的女尸,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湿尸。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前,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这是防腐学上的奇迹,因而震惊了世界。

令人惊叹的西汉丝绸宝库

  马王堆汉墓还出土了一大批品种繁多、保存完整、价值极为珍贵的文物,堪称中华文明古国的瑰宝。

  马王堆三座汉墓出土珍贵文物非常丰富,包括衣物、食品、药材、漆器、木俑、乐器、陶器、帛画以及大量的帛书和竹木简。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马王堆汉墓这些文物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价值极为珍贵。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在品种众多的绢、绮、罗、纱、锦等纱织品中。该墓出土了1400多件纺织品,被称为“令人惊叹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丝绸宝库”。其中有两件素纱单衣,衣长有一米多,两袖伸直近两米,而重量仅有28克,长袍式的单衣,折叠起来就能握在一只手中,穿着起来,就像古书中说的“薄如蝉衣,轻若烟雾”,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时,评价极高,誉此为“惊人的发现”。

  长沙马王堆的发掘,对中国考古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家认为,该墓最有价值的是完好无损的古尸,并且有成组成套的物品,还有内容珍秘的帛书、竹木简。这三者能有其一,已是考古的重要发现,如今三者兼有,在中国考古史上可说是独一无二。因此,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后来被世人誉为“二十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惊世发现之外的永远遗憾

  由于这样一次震惊世界的发现在当时是靠六十把锄头一下一下挖出来的,考古专家们无不感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马王堆的发掘给世人留下了美丽与精彩,但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大量的粮食和瓜果,出土时仍保持了其原来状态。当考古人员端着一盘莲藕兴冲冲上到地面,让人去拿相机拍照的几分钟,莲藕就化成了一摊水。

  在发现喷火现象127天后,内棺被小心翼翼地运回博物馆。疲劳之极的考古人员准备第二天开棺。此时,意外事情发生了。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突然要求立即开棺,就因为很多人想要看。考古队员很是犹豫,但还是服从了。那次仓促的开棺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围观者好奇的目光中,棺盖被缓缓移开,人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种像红茶一样的液体,提出了两瓶棺液后,液体竟被随手倒掉了!在后来的人们看来,那倒掉的,极有可能就是遗体不腐的秘密!

  类似的遗憾还有,当初引起世人关注的神秘气体,如今也是无法进行研究。尽管喷火喷了三天有余,但就是没人想法去收集一点。

  尤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当时考古所带去的胶卷,因为过期,拍出后全部报废。虽然过后补拍了一些,但那种特殊情况下发掘的真实镜头,再也无法完整流传下来。

  值得庆幸的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让国内考古专家能得以来到长沙。当时包括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在内的大队人马,都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后来,因为要协助修复阿尔巴尼亚国宝——两部羊皮书,事关国际声誉,周恩来的批示下,夏鼐才与他的几个年轻弟子重新回到原单位。也就是这样,在长沙求援后,才有专家被派过来支援。

  人们的好奇也在添乱。当时长沙城的流动人口陡增五万,一向门庭冷落的湖南省博物馆一天竟要接待一万多名观众。出土的木炭有五千多公斤,一些人由于排不上队,看不到丞相夫人的芳容,便对放在馆外的木炭打起了主意,因为谣传这种千年木炭能够治病,他们便趁机拿回家去熬汤。

  木炭的魅力还超越了国界。马王堆汉墓发掘后不久,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在一次谈判时,基辛格突然向周恩来提出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世界,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月土)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开山炸石 炸出曾侯乙墓

  就在马王堆汉墓发掘后的七年,1978年,解放军空军后勤部雷达修理所在湖北随县城郊公社团结大队境内的一座红色砂岩的小山冈上扩建厂房开山炸石,在石头山上炸出一座大型古墓。3月,接到报告的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队长谭维四率勘察组前往实地勘测。

  该墓葬最后被确定为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有礼器、兵器、乐器、车马器、甲胄、生活用具及竹简等,制作材料包括青铜、金、银、玉、陶、石、铅、锡、漆、木、竹、皮、骨、角、丝、麻等,出土文物1.5万多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出土了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65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

  编钟出土以后,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8月1日,用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编钟举行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从《东方红》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反映共产主义的《国际歌》乐曲落幕。两个小时的演出吸引了电影厂以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新闻单位的人,一下子就轰动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