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基础:四兆人民币振兴经济,财源哪里来?(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08:34
四兆人民币振兴经济,财源哪里来?(图)   文章提供 于 2008-12-15 12:40:50 (北京时间: 2008-12-16 1:40:50)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 新闻热评 首页 ] [ 加入博客 ]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为因应金融海啸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威胁,中国政府日前宣布用4兆人民币来提振经济。这么大手笔的扩大内需方案,到底有没有可行性?或者说有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去支应?这项质疑也获得中国政府的说明,4兆人民币当中,中央政府将增加发行建设公债,预定在2010年底以前总共筹措1兆1800亿元,其余将由地方政府负责筹措。也就是中央负担近30%,地方负担高达70%,以中国政府目前的财政收支情况而言,整体国债只占GDP的17%,因此对中央的举债能力疑虑少,但对地方政府是否能顺利取得资金则半信半疑。

  中国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为各项税赋的收入和土地出让金。2007年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2兆2000亿人民币,土地出让金1兆人民币,二者总计3兆2000亿人民币。预计金融海啸侵袭下,未来两年的财政收入与土地出让金都将大幅减少,如何能够在未来两年内,配合扩大内需方案,额外增加合计2 兆8200亿人民币的预算?也就是每年要再额外增加1兆4100亿的人民币。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此项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后,共有24个省市陆续公布自己的扩大内需方案,其中云南省预计在未来5年内投入约3兆人民币的计划,不但居各省市之冠,同时也把4兆人民币方案中的地方政府额度填满,甚至还有所超过。广东省的2兆3000亿人民币居次,24省市合计总金额竟然已接近18兆人民币的天文数字。


图为国务院确定的总投资达4万亿的扩内需、促增长十项措施。

  就算扣除部分计划是原本受宏观调控而解冻,或者是部分夸大、灌水,剩余的金额仍然非常庞大。地方政府在支应原本正常需要的开支后,能否筹措出足够预算去落实扩大内需方案呢?如果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但我们却不能以外国常理去判定中国的独特体制作法。

  试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原本贫穷的政府财政,不论中央或地方,他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过去,预算不足或限制一直存在,他们又如何突破?

  追根究柢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义的体制创新,那就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着近代发达国家才普遍运用的BOT概念,也就是政府的公共建设或公共服务,可以委由民间兴建(Build)、营运(Operation),契约期满后再将该设施所有权转移(Translation)给政府。

  这种概念与运作,可以使政府“无中生有”产生出种种公共设施,这也是解决或突破政府财政不足的一帖良方。政府主要的任务就是审批土地、协助投资方排除建设障碍而已。在中央定政策,地方争取立项、指标、审批的体制下,往往会使中国经济陷入“政策一紧,地方就死气沉沉;政策一松,地方就冲锋陷阵” 的摆荡循环。这也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程中避免不了的一种体制缺陷。但碰到百年一见的金融海啸,却是脱离经济衰退的一剂最迅速而有效的药剂。因为中央政策一出,各地方只要争取到政策、项目、指标,就可以大手笔运用BOT操作模式轰轰烈烈推行各项政策、项目,预算经费通常不是他们的难题。

  以云南省所提计划,包括兴建中缅油气管道、原油裂解与石化工程,兴建南宁到昆明,以及丽江到香格里拉的铁路,以及各地的铁公路建设等大型计划。这些计划都是典型BOT适用对象,只要长期中国经济仍然有超过8%以上的潜力,这些公共建设项目的自偿率、回报率仍然可观,必要时再由中央或地方协助无力自偿的部分,那么BOT案就可以推动,则扩大内需措施就可以启动、落实。

  回顾过去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种操作模式的反复运用,如特区的开放,中央选定若干穷乡僻壤划定作为特区,地方负责招商引资,用的就是以廉价土地(当时之地价应该就是非常低的)和廉价劳工来吸引外资,使中国发展成为颇具竞争力的世界工厂。所以全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庞大的BOT案。这才是中国地方政府解决财源的秘方。
来源: 世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