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秋游去作文500字:竹乡里走出的企业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56:55

竹乡里走出的企业家

 

——看十七大代表廖绍华的创业之路

             

                 林永蔚                  14200字

 

2007721,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位于重庆主城巴南区道角长江之滨的重庆机床集团视察。总书记一行视察了精密零件加工车间、装配分厂,对机床集团在发展数控机床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向陪同的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廖绍华赞许道:“你们很了不起,为中国争了光。”

重庆机床集团是中国专业制造圆柱齿轮加工机床的国有大型企业,国家一级企业。1940年建厂,1953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滚齿机,成为中国制齿设备诞生的摇篮,被国内外用户誉为中国西南的一颗明珠,是国内最大的成套制齿装备生产基地,世界上齿轮加工机床产销量最大的制造商。

总书记这么看重重庆机床集团,不仅因为这是一家国家骨干企业,而且还有一个引领着重机人绝处逢生,再展宏图的杰出企业家——他就是“长风破浪当其时,直挂云帆击商海”的廖绍华。

我热心的读者们,你可认识这位倔强向上,精明強悍的小伙子?

  

竹海里的小绍华

 

凤尾丽姿,玉影婆娑,笋香节茂,百里竹乡。

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旄麾竹海,军旅所至,留下了篇篇传奇。

然而,二十八年已过,“大跃进”的“放卫星”却没有荡涤这里的贫穷,翠竹依然,乡境依然——

这里是四川长宁县东山公社家林大队。1960年,在这个竹林拥蔽的小山村,贫苦的生产队长老廖的第一个儿子在饥荒中夭折。两口子度过饥馑,在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口号声中,还是要遵从千百年来无后为大的信条。于是,廖家第二个儿子绍华诞生了。

大儿子的夭折,对老廖队长是个沉重的打击,“多子多福”的传统让他又有了4个女儿。然而,他对二儿子注入了更多的期望。

60年代的中国,原始的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物质贫乏,小绍华常常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寒冬腊月打着光脚丫,只穿一条单裤。红苕半年粮,海椒当衣裳,在小绍华的记忆中,家里经常没有吃的,父母到处去借。有时几天找不到米下锅,一家人不得不吃芭蕉头、蕨箕根。正在长身体的廖家兄妹,无奈之中只好愁眉苦脸地一口口吞噬着谑称能怯饥救命的观音米”——岩石层中的白泥巴。

贫农出身的廖队长,禀承千百年来农民的勤劳、淳朴和善良,人公正,吃得亏,不会多吃多占。生产队里分柴禾豆秸、蔬菜瓜果,多是按人口分堆堆。绍华和很多孩子一样,眼睛会盯着看上去似乎大些、多点、好些的一堆,而这时,父亲总是告诫自己的娃娃,让别人都拿完了以后才去拿剩下的一堆。父亲良好的德操,无时不熏陶着成长中的这个苦娃娃。

贫穷会受欺。廖家常被一些豪强霸道的人欺负,这让小绍华心里很不服气。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孩子,下面是4个柔弱的妹妹,家里的庄稼被强势人家的牲畜吃了,父亲却忍气吞声,不准他去和人家理论。在学校打乒乓球,本来和同学打得好好的,总有几个有恃无恐的恶少跑过来蛮横地把他和同学挤掉掀开。这一幕幕屈辱给幼小的绍华心灵上烙下了被伤害的疤痕。家穷势弱,斗不过人家,他憋着一肚子气,这气与其说是委屈,不如说是压力,更是一种不服输。从那时起,他就在心里发着狠,要争气,要强过别人,要让别人不敢欺负 !艰难苦涩,玉汝于成。小小年纪,一种发愤立志的念头在他心中潜滋暗长。

曾有一位伟人说过:“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这时的绍华,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忍耐中比同龄的孩子更早走向了成熟。他一次次排徊在门前屋后熟悉的一片片密不透风的竹丛中,他久久蹲在那拱破山石的一株株竹笋前,用眼睛和它们交流,用心灵和它们对话,用思想和它们沟通。沉思,求索,终于小绍华心里找到了依托,他要像笋子那样,要用谁也阻止不了的向上的力量,拱破僵土,掀开顽石,以坚韧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以稳健节节的步履迈向梦中的天堂。

“穷则思变,变则通达”,他憋着的那股劲迫不及待地要寻求发放的途径,他要奋力改变祖祖辈辈生活的轨迹。

——尊敬的读者,你应该想到,当年的小绍华,就是今天的重庆机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机电集团机电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十七大代表廖绍华。

 

像海绵吸水那样吮吸真知

 

廖绍华心里暗暗的鼓着劲,暗暗的用着劲,暗暗的和自己叫着劲,他由朦胧走向清晰,屏心敛气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迸发。

“这个学生不一般……是个好苗苗!”老师们常这么啧啧赞叹。

当时,廖绍华在东山公社小学读带帽初中,这里只开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课程似曾耳闻其名,实际连教本都没有。偶尔的一节化学课,是由语文老师代上,虽说只是吊人口味的摆点莫测变化,却也把小绍华听得趣味无穷。书包里虽说没几本书,可这几本书都被他烂熟于心,他在学校成绩十分优秀,一直保持着一二名。有一次他被推荐代表东山二小参加了县里的一次数学竞赛,但结果他只得了五分,而其它学校的参赛者,最好的成绩是70多分。参赛归来他才知自己有知识的贫乏,真是个竹林窝里的小鹧鸪。那之后,在课堂,他的眼晴总是追逐着老师的一言一行,紧跟着老师的思维走,生怕一个疏忽,漏掉了一丝一毫传道授业中的灵符。在家里,偶有一张小报被绍华逮着,不管能不能理解,他都会如获至宝,一字不漏去咀嚼每一个汉字,去牢记上面的每一条信息。时至今天,他还能对当时的一些词汇说出个子成子曰”——那时他才十二三岁。

高中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机,他有幸考入长宁县中学。

那年长宁县中高一共收了6个班。当时高中是读两年,学校把中等成绩的两个班作为读三年的试点班,而中等成绩的他,被排在这两个试验班中。

“又可以多读一年书了!”绍华暗自庆幸。

进高中时,他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完,得补课呀!进县城住校后,有些同学由于没有了父母的管束,三五结伴悠哉游哉出去斗鸡跑马的也不乏其人。

绍华却不入俗流,他有他的追求。

一天紧张的学习下来,同学们都进入梦乡。绍华却在校园幽幽闪烁的路灯下捧卷夜读,晚风袭来,衣着单薄的他紧了紧衣襟,仍绻缩着“攻读诗文”。有时路灯坏了,他索兴跑到厕所借着里面的灯光学习。“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他算是尝试了。高中第一年,他忘命地系统补学了初中三年的课程,学期结束时,背写英语单词,他一个不漏地把学过的都记住了,在规定的两个小时内,写了800多个单词,考试得了第一名,他从数百名学生中脱颖而出。

绍华像一块饥渴的“海绵”,不断地吸收着知识,不断地充实着自己。

他的那份刻苦,赢得了老师的赞赏。语文老师杜克勤是个转业军人,粗中见细,总能发现绍华作文中闪光的句子,总是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念给大家听,进行讲评,让大家学习。当时他的语文成绩并不冒尖,赏识和鼓励让他兴趣倍增,很快语文成绩真挂上了头牌。英语老师廖德元也是慧眼识珠,经常让他示范,做对话问答,循循善诱,磨砺英才。生物老师杨万福也是关爱有加,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廖绍华离开母校几十年,杨老师从没间断过对他的关注。今年,在他去参加十七大之前,杨老师还给他写信鼓励和祝贺。

师德如山,师心如饴,廖绍华庆幸自己遇上这么多的好老师。

关爱、赏识给绍华带来了巨大的力量。刚进高中,他的成绩中等,半期考试追到前10名,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就跃为榜首。才情横溢,学而不倦的他,给老师带来了光彩,给学校带来了荣誉,也给自己带来了又一次机遇。

1979年夏天,四川省在峨嵋山组织了一次三好学生体育夏令营,每个县选一个成绩好、思想好、体育好的学生参加,廖绍华入选。

乡里娃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第一次尝到从没吃到过的美味佳肴。

“好新奇哟!世界真有这么大,生活是如此的瑰丽多姿。”

四川峨嵋山是佛教圣地,是多少人崇拜和向往的地方,是多少人想去都没去过的地方,而这个乡里娃幸运地去了,小小县城轰动了,消息传到东山乡,人们赞不绝口,过去欺侮过廖家的人都来对廖父说:

“你家娃名字取得好呵!将来是个大德大福的人。”

“哪里,哪里,穷娃娃,撞到运气上了。”廖父听着,叭哒叭哒吸着叶子烟,心里却乐开了花。他暗暗祈祷列祖列宗:“我廖家代代行善,祖坟该管事了呀!”

良好的祝愿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机遇的把握和锐意的进取。

 

小鱼游进大海里

 

第二学年要开始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农民9看重土地,对土地的眷恋就是生命的希望,父亲要他回去种田,说他已能记工分,能算账,差点是个全劳力了。

“人生三岔口,何方是阳关。”

父命难违,面对这道高难度的解析几何题目,廖绍华茫然无束,他哭了……

班主任杜克勤老师得知消息心急火燎地不顾带病之躯,星夜来到绍华家,给他父亲做工作。憨厚的父亲终于作出了决定,让绍华上初中的大妹妹放弃读书,回家务农。妹妹的回乡换来哥哥读书深造。绍华至今谈及此事都觉十分内疚。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敲锣打鼓,喜讯传来,长宁县出新科“状元”啦!

大红喜报贴上了廖家大门,县教育局领导亲切接见,廖绍华以优异成绩录入重庆大学。十里长亭,一宵未眠的父母抚摸着即将远行的儿子的肩膀,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有泪眼迷离;亲友送别,互道珍重,双手紧握不收。廖绍华无限眷恋地深情凝视着竹山的父老乡亲,深情凝视着可爱家乡的山山水水……

长宁河水波浪涌,万岭竹海舞翩跹。今日从启长征路,誓作竹乡好儿男。

师恩似海,骨肉情深,成才之路屏翳初开,一缕阳光照进了他的心房,廖绍华像一株久旱逢甘霖的笋芽,饱吸了雨露的滋润,他要破土而出,他要努力去开创一个美好的明天。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无穷无尽、琳琅满目的知识让廖绍华应接不暇,所有的科目在他看来都必不可少,他要求自己必须学好每一门功课。

除了本科的专业知识学好外,他选修了《企业管理》和《世界经济》。当时,一本叫做《世界面临挑战》的论著,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为他后来搞企业管理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大学4年,学校图书馆几百万册的书,给他提供了遨游知识海洋的条件。星期天,他总是早早地去图书馆里抢占位置。这期间,他还读了《三国演义》、《水浒》、《红与黑》、《基督山伯爵记》等中外文学名著,人文学科的涉猎,大大地丰富了他的学识,提高了人生的品味。

知识面纵深拓展,使廖绍华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更广了,思想也更趋于成熟。从高中到大学,绍华在学校历任班长、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委员,通过当学生干部,使他得到锻炼,这为他的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也对他后来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协调能力的基础。

进大学时,他这个从小到大没坐过几次汽车的农村孩子,凭着对工厂的兴趣,选择了汽车制造专业。大学临毕业时,到湖北二汽去实习,他专注地看工人怎么加工零件,怎么装配成部件,零部件又怎么变成汽车。他观察着厂里的一切,从墙上的标语,到板报上的统计图表,都深深地吸引着他。在后来的实习报告中,他写了很大一段关于质量控制的论述,回想起来,那时他就对工厂管理有着浓厚兴趣,难怪他后来成为企业管理出类拔萃的人才。

大学即将毕业,他再度以优异成绩保送攻读硕士学位。此时,他选中了机械系,这便使他一生与机械制造结下了不解之缘。

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来到了重庆机床集团(原重庆机床厂),在工艺处任工程师。

廖绍华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他的知识功底扎实,加上厂里领导和工友们无微不至的关照,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馨,他是个感恩思报的人,他要在这方热土上倾其所学,作出贡献。

曾记得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语重业心长地给这群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子们说:别以为你们大学毕业就是知识分子了,你们离真正的知识份子还差得远,还早得很咧!你们还需要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去充实,要反反复复地去履行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切记不可好高鹜远!

这些话廖绍华一直铭记在心,他知道对一个工程师的真正培养和成才,还在于进工厂之后的再学习,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专心于埋头苦干,致力于踏踏实实,什么事他都要抢着去做。5年的工程师工作,廖绍华以其锲而不舍的努力,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赞赏。

1993年,他膺领了重机厂研究所副所长;1996年,他担任汽技处副处长;1997年,他被选进厂领导班子,担任主管生产的副厂长。

香港蒋震博士创立的蒋氏基金会,着力培养中国制造业的企业领导和科技工程师。1995年,机械局分下了一个名额。这是重机第三次得到这样的机会了,因为要考英语,考管理、数学等课程,前二次推选的人都没通过考试关,结果没去成。当时廖绍华担任副所长,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他推荐了几个最好的工程师,劳资科的人看了名单后认为,这几个人前几年被推荐去过,但都没有考上,这次又怕白白浪费指标。他们请研究所斟酌,看还有没有其它的人选。廖绍华笑着信口答到:他们几个都考不起的话,就难找了。莫非让我去试试?他不经意间的一个玩笑,劳资科长听了眉开眼笑,说这个主意不错,就这样,这个机会落在了廖绍华的头上。七门功课,他一道道闯关过卡,顺利通过了考试。

美国南加州大学,座落于美国西岸洛杉矶市中心,简称USC。这是一所国际化的知名学府,是美国西部规模最大,获得联邦政府研究与发展经费最多的十所大学之一。廖绍华选择了机械制造业中的工商管理学科。

留学美国,拓展了他的视野。记得在一次讲课中,导师将一张纸蒙住白板后问大家,技术是什么?学员们各抒己见,五花八门说了很多,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揭开纸,白板上面赫然写道:

技术是中国人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口号!

这是对中国陈旧技朮观念的嘲讽,但也是对开拓创新、观念转变的启发。导师说,技术必须把他附载到经营上,只有把技术转换成生产力,转换成商品,技术才是有价值的。

还有一次,老师讲什么是质量,谁应该对质量负责任,应该如何分配责任比例?过去,我们中国企业的逻辑是,因为机器是工人操作,产品出自操作者的手分析来分析去就把责任分析到操作者头上了。导师讲这是一种谬误——假如工人把这个产品做差了,是机床精度不行?那就要维修机床使之达到足够的精度;是操作者技术不行?那么要对操作者进行培训,使他有能力担当这个岗位的工作;如果操作者的责任心不强,那么应该对其进行责任心和思想素质上的教育,所以说产品质量好孬80%的责任都在管理者身上。

又比如对人的管理,是认为他是天生的勤奋的呢,还是天生的懒惰;是认为他能够做好某项工作,很信任地让他去做呢,还是开始就觉得他不能胜任,而需要施与一种高压,管着他压着他,鞭策着让他去做,两种观念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美国南加洲大学的管理观,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管理概念的多元性,将会大大启动人的创造性。廖绍华对此深受启发,他幸喜没有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束缚住思想的翅膀,终于又帶着校方的赞誉,踌躇满志地回到了自己的工厂。

 

危难之时担重任

 

进修回来半年以后,他就被推选进了厂级领导班子,担任了生产副厂长——他的角色开始由技术向生产管理转换。

这个阶段,因市场疲软,宏观的市场需求量变少。19976月到1998年的8月份,这段时间,重机厂下滑到了最低谷,1997年,重机从盈利大户沦为亏损大户。原厂长不堪压力,提出了辞职。

改革深化,社会转轨,市场诡谲,大浪淘沙。

重机厂必须重新选择领路人,无记名投票推选时,廖绍华获赞成票75%。

是殊荣?是机遇?也是考验。廖绍华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没有任何的高级管理实践,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担起这个担子,能不能挑好这个担子?

但大势在即。容不得他多想,容不得他犹豫,任命书下来了,这时他刚好35岁。

这个决议,引起一片哗然——

你们以为是小娃儿过家家,弄起好耍吗?推这么一个30多岁的小青年来当几千人的家,一些当官的放不下心!

有些人直言不讳地讥讽他是重机厂的末代皇帝”——重机厂要断送在他手上。

199811月,廖绍华去拜访一位国家机械局的资深行业主管, 对方提醒他说:你一定要小心啊,这么大一个企业,这么困难的一个企业,可能过不了两年,你的头发都会白的。

然而,再困难的企业也要有人来领头啊!主管局领导力排众议,要求他不准辞职,再艰难也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廖绍华骨子里天生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头,他心一横咬着牙接过了这副重担。

廖绍华心中其实不像人们后来说的那样胸有成竹,有多少招数来拯救这个企业。他只是凭着一颗诚挚感恩之心,一腔报国之情,凭着一个竹乡子弟秉赋的冲天向上的勇猛之气,不甘重机就这样夭折,他要让这个曾经声名显赫,而今却濒于崩溃的企业起死回生。

会打三班鼓,还要一班人。他毅然提出重新组织新的领导班子

 在上级的有力支持下,重机新的领导班子诞生了。

新班子启动之日,恰是全厂最难以为继之时——5000多职工的工厂仅生产机床104台,销售194台,销售收入4727万元,亏损达3923万元,工厂交不起水电气费,职工领不到工资,处于停产崩溃的边缘。

危机四伏——要么大家捆在一起,最后困死散伙;要么就是背水而战,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还可绝处逢生。

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开拓、创新——向前,向前,向前!

 “精兵简政,下岗分流。新班子这第一步,迈得苦不堪言。

5000多的员工一下锐减到2500多,这一下可捅翻了马蜂窝。大锅饭的陈旧观念,让许多人固步自封。那段日子,新班子常被职工围困。有次他被围了一整天,不许吃饭,不许喝水,不许上厕所,尽管一番苦口婆心的开导劝说,人们依然怨气不散。  

挥泪斩马謖,企改如軍令,其中没有任何私情可言。

廖厂长的两个内弟——下岗!

党委书记的女儿——下岗!

一位副厂长的爱人——下岗!

秉公办事,正气袭人。下岗职工慢慢接受了严酷的现实,无奈地按有关政策,办了相关手续,解除了和单位的关系,离开了岗位去另觅出路。

一些人在观望,个别人还不顾企业危难,偷盗企业物资,甚至私自把厂里的技术资料偷送给私企老板,大有树倒猢狲散的样儿。

受命危难,决胜败军,乱中须用重典!

那一刻,他心里有太多的话,但无从说起。

廖总自幼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农民的仁厚,他曾靠国家甲等助学金才完成了学业,在他最困难时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救助。仁者无敌,他是一个本质上非常善良的人,眼下的冷酷确是大势所迫,不冷酷,企业改制将会功败垂成,他只有咬着牙、铁着面、狠着心、大胆的往前走……别回头!

此时的重机厂正举步维艰。

没钱缴电费,电业局三番五次下通牒,最后果然拉闸停电。

找银行贷款以解无米之炊——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不同情弱者。他们找到银行,任凭你怎么说怎么求,他也不会动容。廖总说到这里,脸上写满了沧桑。

还能有什么办法?死拼不是文明之举,耍赖不是长久之计,借贷找不到户头,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字。卖产品是唯一可行的出路。

他在当生产厂长时,有一民营企业提出分期付款购买重机厂的机床,当时厂里认为民营企业,不过是些小作坊小摊摊儿不会成什么气候,固守着国有企业老大的地位,因此没做成这笔业务。想到这个线索,廖绍华立马赶到这家民营企业。

走进人家厂里,只见明亮的厂房,整洁的工作环境,一派红红火火的生产场面。那位厂长很风趣地对他的职工们说:

喂,兄弟伙,兄弟伙,过来,都过来,国家一级企业的领导看我们来了!

盛名之下,其实难负。想起自己的窘况,心中的酸楚无以言表。廖绍华被震惊了,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企人还把自己摆在高高的神坛上,危而不觉,这怎么能不成为市场之上的空中楼阁呢?

当机立断——廖厂长破例同意对方分期付款,这样,他敲定了第一笔业务。

这笔生意做成了,他们欣喜地扛回一麻袋40多万元零零碎碎的小票回去后,才缴了电费,给职工发了一些拖欠的工资。

通电了!阴云密布的企业有了一点儿生命的火花,可是,仍还远远没有见到那柳暗花明又一村……

多年一直和重机厂保持友好往来的一家重庆客户,原本有一笔800多万元的订货,谁料没出三天,这笔生意被远道而来的南京人抢走了。

变幻莫测的市场,双方推杯换盏,握手言欢,看似情投意合,实则潜藏杀机。

800多万元的订单,对当时的他们来说,是企业强心剂呀!驾驭市场怎么这样难?

啊!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返了,廖绍华憋足了气,也扑咚一声跃入了市场的汪洋大海——

厂里唯一的、抵款来的奔驰车派上了用场,它八方劳顿,为生计而奔波。

售后回访老客户,开拓新客户;

专程送师傅上门维修,为早已超过保修期的客户免费维修设备;

为了争取客户,他们不顾云娜台风的肆虐,远行浙江;

为了挽回过去的老客户,为了接到新订单,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他们以崭新的姿态去表现国有企业的合作诚意。他们不再是高坐神坛上的圣者,虔诚之心让他们的合作者刮目相看。

    “山重水复疑无路”。就在此时,为了应用数控机床技术提高我国制齿装备档次,改变国内汽车、国防工业对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的现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在廖绍华的领导下,重机人抓住了发展命脉和关键。19995月,重机厂提出了向数控机床进军的思想,确立了推进数控机床产业化进程的目标,顺着这个思路,进行市场调研。8月,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突破,浙江钱江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次订购了16YKB3120A两轴数控高效滚齿机、2YKAT4232数控剃齿机。这在当时也是前所未有的数控制齿机床大订单。面对这来之不易的订单,廖绍华憋足一股劲,对营销、技术、生产等部门提出了高要求,共同作战,从订货到实现用户的初验收仅用了3个多月时间,并在1个月内机床全部通过了终验收,年底顺利交货,打了一场漂亮仗。以钱江项目为标志,重机牌数控机床自始实现了批量生产与销售。

失地在一部分一部分的收复,订单在一台台一台台的增加。

在向数控机床进军的进程中,廖绍华敏感地意识到,市场对数控机床的需求已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到了2000年,他果断决定,加快实施数控机床产业化,大力倡导质量第一,信誉为本,服务用户,回报社会的宗旨,以双赢的心态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进行思考、开发、研制和服务。他带头进行市场调研,对市场作出理性预测,回厂后制定出周密的数控机床发展计划,组建了技术开发中心,推出价值工程、模块化设计和并行工程等新的产品开发思路。

此时的市场已烽烟四起,竞争的势头有增无减。

20005月,在重庆青山工业公司重大设备投资招标中,用户提出了高效六轴的需求。由于有了“钱江项目”的胜利,廖绍华已成竹在胸,决心一搏。通过与竞争对手激烈交锋,最终平分秋色。此次招标获胜后,廖绍华下定决心,要立足开发与国际接轨的高档数控机床,以高品质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高需求。在这场攻坚战中,廖绍华亲自坐阵指挥,要求员工发扬手牵手,不落地、协同作战的作风,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硬是把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办成了,成功生产制造出YKS3120六轴四联动数控高速滚齿机,成为重机开发高档数控齿轮机床的里程碑。2001年初,特地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机床出征仪式,实现了按期交货。经青山公司对比使用,对重机的产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还是重机的产品好。青山公司把这台机床作为替代进口的主力机型使用,对产品性能非常满意。这款机床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可与世界知名品牌相媲美的高档数控制齿机床的代表。

 

重机再现昔日辉煌

 

新的世纪,迎来新的希望。重庆机床集团在廖绍华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艰难,但步履坚实。

2001年,哈滨尔东安股份有限公司发动机扩建一期工程,需要价值2000万元左右的23台机床。

闻声而动,廖绍华4次北上哈尔滨,都没有见到负责人。对方透露,已有几家跨国资深厂方竞标,国内是没有一家企业能够与其抗衡。廖绍华几次要求面见东安公司老总,都被对方婉言谢绝。

怀璧其谁?廖绍华再上哈尔滨。“‘侯门深似海,他几经周折,好不容易在东安的厂门口,堵截到了对方的“老总”。

那“老总”鄙夷地看了他一眼说:

只能谈5分钟!……国有企业信誉难保证,质量难达标……,对方毫不客气地道出了自己的担心,言外之意,竞标没有什么希望。

廖绍华眼睛盯着对方的脸,用语言,用眼睛,用信心,用诚意,斩钉截铁地说:只要你给我竞标机会,我会证明我们的实力,我会证明你担心的这些问题统统不存在!看着廖绍华略帶稚气的神情中流露出的自信和祈求,东安老总心软了,他终于同意重机参与竞标。

为了竞标成功,廖绍华一行立即购买了当时的奢侈品”——笔记本电脑、投影机,精密细致地策划起了竞标方案。

每一道具体工序,每一个生产流程,他们都细致入微地作了准备,并制作成幻灯片提供有力的佐证。廖绍华要证明,重机能保证东安公司的一切订货要求,决不是敷衍塞责。

多少天的冥思苦想,多少天的熬夜苦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赢得了竞标的成功。

这一天,正好是平安夜23台机床的全部订单握在廖绍华手里,他们喜不自胜——大伙儿在冰天雪地里抛衣甩帽,击掌拥抱,这是新班子上任以来,第一次发自内心的欢呼,是迎接黎明前曙光的万丈豪情……

订单来之不易啊!重振门庭,在此一举。重机人不敢有懈怠,经过半年的拼搏奋战,终于保质保量完成了这项任务。

 东安公司为廖绍华的才干而惊叹!为重机人不畏强手,敢争敢拼敢干而感动。英雄所见略同,两家“老总”自此竟成了莫逆之交。

之后,东安公司二期工程扩建,廖绍华又成功获得项目订单。在东安的这两轮大型招标项目中,重机以充分的实力和信誉成功夺得22台六轴数控高速滚齿机和12台三轴数控剃齿机的全部齿轮机床订单,合同金额共计3800万元。这成为我国齿轮加工机床行业迄今为止金额最大、数量最多、交货期最短、技术含量最高的单笔数控制齿机床订单。由于机床品质精良,服务周到快捷,受到用户高度评价,开创了中国数控齿轮机床的新纪元。同时也为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用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研究开发和生产销售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树立了榜样。

东安项目的两次成功,奠定了重机在制齿机床行业不可动摇的排头兵地位,也使重机的领军人、充满豪气的廖绍华在业内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其实,成绩和辉煌来得十分不易。回想2001年,廖绍华第一次参加德国汉诺威国际机床展,他同随行的总工程师一道看到国外先进数控机床时的感觉,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得是如痴如醉,他们差一点被关在了展览厅。但就是这种痴迷,为企业赢得了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使重机在2001年、2002年、2003年,成为了行业的标杆企业,成就了重机的再现辉煌。

廖绍华没有沉迷于已获得的成功,他十分清楚,作为齿轮机床行业排头兵,经历过合资重组与自我发展抉择的重庆机床集团所肩负的责任以及将会遇到的风险,更明确了市场的巨大潜力与机会。面对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廖绍华未雨绸缪地从2004年就提出了打造中国数控成套齿轮机床产业化基地的产量倍增计划,力图用5年时间实现齿轮加工机床产量世界第一,职工收入由不到2万元到近4万元。同时,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两年就投入近亿元购买加工、检测装备,以大幅提高制造能力。

2005年底,齿轮机床产销量首次冲过1000台历史大关的重庆机床厂担负起振兴重庆机床工具行业的重任,与重庆第二机床厂、重庆工具厂整合后,改制组建为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从车床、加工中心、专用机床、齿轮机床到复杂刀具系列成套技术解决方案的重庆机床集团。

重庆机床集团的组建,使这个具有65年历史的国有工厂站在了一个新发展起点上,作为身兼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的廖绍华,肩负起了更加沉重而光荣的重任。

 

剑指世界一流目标

 

昨天,重机人在积极探索;今天,重机人在努力拼搏;明天,重机人将不断创造重机新的辉煌。

廖绍华就爱挑战极限,追求卓著,他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的梯度转移和重化工业时代的到来,汽车、摩托车、船舶、冶金等行业的持续发展将为装备制造业尤其是机床行业带来长远发展空间。有资料显示,我国汽车年产量从零到100万辆用了40年,年产400万辆仅用了1年。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2007年将达到850万辆,成为世界生产第三大国;摩托车产量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近年来,廖绍华带领重庆机床集团面向市场的实践,充分证实了快速发展的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行业给制齿机床带来的勃勃商机。机床集团以发展系列数控齿轮机床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向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打拼。

机床集团组建后的第一年——2006年,廖绍华又提出了实现重庆机床打造百年企业,跻身世界品牌的目标,以他为首的领导班子前瞻性地判断国民经济发展继续向好的趋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脉络,确定了以做强齿轮机床及其功能部件为重点,带动车床、齿轮刀具、汽车零部件提高竞争力,发展扩大技术与贸易服务为集团的五大经营板块,对集团范围内的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奉行目标为王、行者无疆、思想所指、行动所至之行动理念,并提出了高目标、严要求、强考核、大回报的管理思想。他们牢牢抓住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这个核心,充分利用项目、资金、人才三要素的现有资源和历史沉淀,发挥技术骨干、管理团队、能工巧匠三根顶梁柱的支撑作用,在产品开发中以高速高效、绿色化、智能化、自动化为发展方向,坚持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不断提升开发试验手段,推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平台建设,并大胆尝试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刀具改进产品结构设计,进行工艺流程再造。

2006年,对以廖绍华为代表的重机人来说,还有太多的惊喜、太多的自豪:重机牌数控齿轮加工机床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并实现了国产高档数控齿轮机床的首次出口;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集团领导班子获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的全国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称号;企业被评为重庆市级文明单位、重庆市质量效益型企业、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予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企业YKS3120六轴四联动数控高速滚齿机及其系列产品被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授予与军工合作的国产数控机床优秀合作奖YS3116CNC7七轴四联动数控高速干切自动滚齿机获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最高奖——“国产数控机床春燕奖一等奖;Y4232CNC一至二轴数控剃齿机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YK4232四轴数控剃齿机及其系列产品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重庆市知名产品称号;售给上海三菱公司的大规格数控齿轮机床Y3180CNC6高效数控滚齿机属国内首创,已成为2006年国家火炬计划的拳头产品Y31125CNC6数控滚齿机、Y8406CNC7七轴数控花键滚轧机荣获重庆市重点新产品称号;Y3180CNC6高效数控滚齿机及模块化产品获重庆市名牌产品称号; 多功能两轴数控滚齿机、数控蜗杆副铣齿机、机床用自动上下料装置等分别获得国家专利。

这些盛誉和成就,在重机人看来,只是他们长征之旅的小小胜利。轿车重奖创建中国名牌的有功之臣,出国旅游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员工,为责任重机、创新重机、品牌重机、效益重机、快乐重机的方针做了最好的铺垫。当2007年到来时,重庆机床已谋划出新的设想,那就是提前完成在2004年齿轮机床产量基础上提出的“5年内实现第一个齿轮机床产量倍增计划,集团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目标,并再用35年实现第二个齿轮机床产量倍增计划,保持中国齿轮机床第一品牌和行业排头兵地位,力争进入中国机床行业前列,成为世界最大成套齿轮加工装备的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齿轮机床知名品牌。

2007年初,以廖绍华为代表的领导集团提出以3116”工程强力助推齿轮机床产量一次倍增计划,随之确立了机床集团未来五年总体发展规划,剑指两大指标:到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在中国机床行业排名进入前58名;齿轮机床销售值在世界齿轮机床行业排名进入前35名。此外,重机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亿元,让创造财富者分享财富,到2012年,当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指标达到规划目标,员工工资水平将达68万元,让广大员工尽快还清房贷按揭,让30%的员工买得起车,让20%的员工能开着自己的轿车上班。

以廖绍华为代表的重机人,向世人证明了中国机床也是好样的,在行业树立了国产齿轮机床的地位。

重机的过去有过荣光,重机的现在充满荣耀,但重机所走过的历程却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如何让重机焕发中国特色的辉煌,不断强调企业的创新,发挥国企深厚的技术底蕴,实现做大做强……2007年度重庆科技大会上,廖绍华董事长向社会作出回答。

2007年,重庆机床集团自主研发的数控高效制齿机床系列产品模块化研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不仅是惟一一个完全由企业承担获奖、并实现重庆装备制造业一等奖零突破的企业,也是对重庆机床集团近年来致力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肯定,更是坚定着重庆国企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做大做强的信心。本项目即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本年度机械行业国家最高奖。

 十年青春,你的忧患、信念和不屈,带起一个团队,一个市场,一个制造业的蓬勃生机。当数字控制为齿轮机床换上轻灵的霓裳,你的华尔兹在世界舞台翩翩起舞,不经意间完成了中国装备产业的一个华美转身,赢得世人的喝彩。这是在2007216举行的“2006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颁布奖典礼上,对“2006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廖绍华的颁奖词。

廖绍华自担当重机一把手以来,带领他的团队,突出了重重围困,一步步走出了亏损落后的困境,一步步走向了翻身盈利的畅达,一步步跃入了行业先进的光圈,一步步走上了国家机械制造业的前沿。廖绍华也由此获得重庆直辖10周年建设功臣称号。

重机通过实施数控机床产业化,力挺高端产品市场,展示了中国齿轮机床行业的雄风,使齿轮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产销量高于行业总产销量的三分之一,成了国内最大的成套制齿装备生产基地,世界上齿轮机床产销量最大的制造商。如今,重庆机床的设备遍销全国,走向世界。日本、法国、美国、荷兰、印度、韩国到处都有他们制造的机床。

200710月,廖绍华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光荣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廖绍华参加完十七大回到企业在作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报告时,他胸有成竹地说,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企业来说,既是要求,也是机遇 。重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推动制齿机床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内、国际竞争能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要让职工随着企业的发展富起来,让职工拥有财产性的收入。

廖绍华和重庆机床集团正在走向更大的成功。

说到成功,廖绍华说:我很庆幸我们这个领导班子,在不断优化中始终保持了年轻性,开放性,团结性,战斗性的鲜活。

   成功引来了社会的关注,鲜花、掌声、荣誉、媒体,纷至沓来。对此,廖总作何感想呢?

笔者问及廖总,试图在采访中找到答案。

廖总脸上荡起了腼腆的红晕,他顾左右而言它,却向笔者说起了他的故乡——如今已被开发得很美丽的蜀南竹海。

……说起故乡的竹子,他是那么熟悉、那么饱含深情、那么依依眷爱。竹的形态,竹的品质,都早以根植进了他的细胞里,融进了他的血液中。那看似小小的笋尖,却能拱开顽石,冲破僵土;再看那修长青竹,茎节向上,婷婷玉立;形似柔弱,千屈不折;腑览大地,敛首低眉,永远也绝不傲视群芳。廖总很赞赏竹子正节虚心,朴实无华,不畏霜寒,刚柔相济的崇高品性。

可不!竹乡人廖绍华的性格中正是溶入了竹子的基因。            20071112日定稿于魚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