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谁认识办厨师证:药王茶总黄酮含量测定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14:40
白吉庆1,*  王小平1 ,2 刘峰2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3;2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5)
摘要:【目的】测定药王茶中总黄酮的含量,为药王茶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王茶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5批药王茶中总黄酮的含量均在20%以上,其中炮制品中总黄酮含量高于生品。【结论】该方法可靠,测定结果能反映客观实际,可以作为药王茶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关键词:药王茶;总黄酮;分光光度法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otal  Flavones  from  Potentilla.glabra Lodd.var.mandshurica (Maxim.)Hand.-Mazz.
BAI Jiq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TCM, Xianyang  71208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s for dominating quality of Potentilla.glabra Lodd.Var.mandshurica (Maxim.)Hand.-Mazz. by determining  content of Total  Flavones from  Potentilla.glabra Lodd.Var.mandshurica (Maxim.)Hand.-Mazz.,. 【Methods】 using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es as evaluation indexes by UV-750.【Results】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es  above 20% in 5 Potentilla.glabra Lodd.Var.mandshurica (Maxim.)Hand.-Mazz.And the content of Total  Flavones was  the  higher in shengpin than paozhipin【Conclusion】. The method can control the quality of Potentilla.glabra Lodd.Var.mandshurica (Maxim.)Hand.-Mazz.Effectively.
Key words: Potentilla.glabra Lodd.Var.mandshurica (Maxim.)Hand.-Mazz.;total  falvones;  spectrophotometry
药王茶,又名观音茶,植物来源为蔷薇科Rosaceae委陵菜属Potentilla华西银腊梅P.arbuscula D.Don var.veitchii(Wils.)T.N.Liou的干燥嫩叶及花,生长于太白山海拔1600-3300米的高山梁上。能清热、健胃、调经,干品煎服主治暑热眩晕、胃气不和、滞食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相传自唐孙思邈始用为保健茶喝,现为太白山特色中草药之一,并在当地作为名贵保健茶饮[1]。关于药王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一药用资源,作者根据该类植物多含有黄酮类成分的特征[2],对药王茶中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旨在为药王茶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收稿日期:2010-9-18
*作者简介:白吉庆(1977- ),男(汉族),陕西洛南县人,讲师,从事中草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电话:13992022750 , e-mail: baijiqing323@126.com。
1  仪器及材料
1.1  仪器  UV7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8953 Dietikon型电子分析天平(瑞士,精度0.1mg);KQ-400KDE型高功率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等。
1.2 试剂及药品  乙醇、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石油醚(60℃-90℃)等均为分析纯。药王茶(生品为青采后晒干,炮制为晒干品蒸制后晒干,由陕西太白山天然植物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样品经陕西中医学院白吉庆鉴定为华西银腊梅P.arbuscula D.Don var.veitchii(Wils.)T.N.Liou),芦丁对照品(100080-200707)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
2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提取方法[3]
2.1  芦丁对照品标准曲线的绘制[4]   精密称取无水芦丁对照品20.56mg,置100ml的量瓶中,加7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芦丁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溶液1.0,1.5,2.0,2.5,3.0,3.5,4.0 ml,置10ml量瓶中,加入5%的亚硝酸钠0.4ml,摇匀,放置6min,10%硝酸铝0.4ml,摇匀,放置6min,4%的氢氧化钠4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5min,以相应试剂为空白,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A),在500nm处测定吸光度,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以对照品芦丁质量浓度与吸光度作线性回归,得芦丁质量浓度C(mg/ml)与吸光度A的标准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Y=11.987X-0.0869,R2=0.9998,表明芦丁浓度在20.56-82.24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值呈线良好性关系。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药王茶粉末1 g,精密称定,分别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加30mL石油醚(60℃-90℃),超声30min,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石油醚后,精密加入60%乙醇30mL,称定重量,超声30min,放置至室温,补足重量,过滤,精密吸取续滤液1ml,置10ml量瓶中,加60%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2.3  供试品总黄酮含量测定  精确移取各样品溶液1mL,置10.00mL容量瓶中,加5%亚硝酸钠溶液0.4mL,摇匀,静置6min;加10%硝酸铝溶液0.4mL,摇匀,放置6min;加4.3%氢氧化钠溶液4mL,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15min,在波长500nm处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算出样品中总黄酮含量。
3 方法学考察
3.1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按供试品总黄酮含量测定项下所述方法,分别在0h、1h、2h、3h、5h不同时间点进行检测,RSD为0.7%,表明供试品溶液在5h内是稳定的。
3.2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供试品6份,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按供试品总黄酮含量测定项下所述方法,分别测定其吸光度,RSD为0.8%,结果表明重复性好。
3.3  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按供试品总黄酮含量测定项下所述方法,测定其吸光度,连续测定5次,其RSD为0.9%。
3.4 加样回收率的考察  精确移取供试品溶液0.5mL样品溶液5份置10.00mL容量瓶中,分别准确加入芦丁对照品溶液2mL,按供试品总黄酮含量测定项下所述方法,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回收率,其回收率为99.74%(n=5),RSD为1.21%,结果见表1。
表1  加样回收率
样品中的含量(mg)
加入芦丁的量(mg)
测得的总量(mg)
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0.3407
0.4112
0.7502
99.5865
99.74
0.3183
0.4112
0.7202
97.7383
0.3569
0.4112
0.7716
100.8511
0.3695
0.4112
0.7824
100.4134
0.3488
0.4112
0.7605
100.1215
4  结果
依法对5批药王茶提取液进行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见下表2。
表2  药王茶提取液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n=3)
编号
总黄酮含量%(  以芦丁计,x  ±SD) 以芦丁计
YWC-S06-01
22.90±0.95
YWC-S07-03
22.24±1.2
YWC-S08-05
25.79±0.85
YWC-P06-02
25.22±0.63
YWC-S07-04
23.57±0.82
从表2可以看出:5批药王茶的总黄酮含量均在20%以上,且炮制品高于生品
5  讨论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称生物黄酮(Bioflavon-oids)或植物黄酮,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谢产物,黄酮类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药理活性,比如抗氧化、抗炎、抗诱变、抗肿瘤形成与生长等,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黄酮在心血管、脑血管、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此外黄酮类物质还有低毒性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天然药物和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热点[5]。作者对药王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依据现行药典方法,结果真实可靠,反映了客观实际,显示总黄铜可作为药王茶质量控制指标之一, 5批药王茶的总黄酮含量测定数据显示均在20%以上,且炮制品高于生品,这为药王茶具有清热、健胃、调经功效提供了物质基础依据,同时表明药王茶具有极高的开发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第一卷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547-549.
[2] 任燕利,曲玮,梁敬钰等. 委陵菜属植物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2010,22(5):1-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333-333.
[4] 王小平,白吉庆.藤梨根总黄酮提取方法及含量测定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65-66
[5] 罗艺萍.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0,6(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