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装物语游戏大全:《活明白!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1:53:12
《活明白!-不被忽悠的“经济学”-写给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 第6节
作者: 士兵突击2011
  房价、教育、医疗、养老这四座大山正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哪有闲钱、闲工夫天天逛商场啊!
  所以,要想扩大内需,九亿农民兄弟不“给力”,是万万不能想象的。
  但是,靠农民兄弟花钱促内需又谈何容易!
  他们的面前,也横亘着一座大山,而且可谓“一个顶四个”,分量丝毫不比城里人脑袋上那四座山轻。
  这座大山有个学名,叫“三农问题”。

  不解决三农问题,“靠农民拉内需”就永远是一纸空谈。
  那么,什么是“三农问题”呢?
  简单点儿说,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具体地说,“农村”,主要是指“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农业”,说的是“农田生产率低下”的问题;

  “农民”,主要是说“就业难”的问题。
  先说说“农村问题”。
  无论是软件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电信系统等),还是硬件方面(各种生活、商业和交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长期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村始终摆脱不了“简单重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就给“促内需”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首先,出行不方便,缺乏交通工具。
  其次,农村也没有几个像样的商场和超市,你想买东西也没地儿去,很多时候只能奔城里。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个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根本不敢乱花钱去玩儿什么“消费”。
  本来兜里就没俩子儿,要是碰到个大病小灾什么的那还了得!
  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故事,在农村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了预防万一,农民只能把绝大部分收入都存起来。
  所以说,“消费”神马的,对农民兄弟而言只能是“浮云”,脑子里想想还成,真刀真枪可动不起。
  再说说“农业问题”。
  说得露骨点儿,和“工业”相比,“农业”是个很难制造财富,尤其是大规模制造财富的行当。

  只要你干工厂,你就有不停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机会。
  刚开始你可能只能攒针头线脑,打火机什么的,等你挖到了第一桶金,你就可以慢慢地转型升级,开始攒点儿电子零部件之类的高附加值产品,最后,等你真玩儿大了,汽车、轮船都能攒。
  人还是那几个人,但钱你可就赚大发了。
  这就是工业,而且是“大工业”的威力。
  为什么把发达国家叫做“工业化国家”?就是因为只有“工业”才有可能提供无尽的创造财富的机会,提供无数的制造富翁的机会。

  而农业不行。
  你想想,无论你怎么使劲儿,田里也不可能长出金子来。
  所谓“亩产百万斤”之类的说法,只不过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人为炮制的神话而已,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儿。
  即便你搞副业,你搞深加工,农业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潜力和工业比起来,也还是相差了一大截。经济越向高级化发展,农业就越跟不上趟,工农之间的差距也就越大。
  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仅仅依靠“农业”的话,“温饱”问题也许能解决,“致富”,尤其是“致大富”则只能是一朵永远的“浮云”。
  话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提“农民问题”。
  因为“农业”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潜力都极为有限,所以要想让从事农业的人也能尽量富裕,就只有一个办法:想方设法减少“纯农业从业人口”的数量。
  就是说,因为分子很小,所以只有缩小分母,才能让大家都有真正富起来的机会。
  但现在我们的现实刚好相反,在最缺乏造富潜力的农业里,却聚集了最多的劳动力人口。
  你想想,就算你往庄稼地里喷了“仙水儿”,田里也不可能长出黄金来,你还用你的绝大多数人口和田地死磕,这人能富裕得起来吗?

  而且,更严重的问题是,农业从业人口太多,还极大地妨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这首先是因为农民很穷,兜里没钱,玩儿不起“现代化”;其次,是因为“人”挡住了“机器”的脚步。你想,不玩儿机械化田里都已经“人满为患”了,你再把机器搬来,那你让人都干啥去?喝西北风啊!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地少人多,大家分到的实惠就有限,谁也富不了;人多地少,也妨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使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富能力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善,从而使农业人口更难脱贫,一万年过苦日子。
  因此,一言以蔽之,农业人口要想富起来,就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人口的从业数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就拿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美国来说,人家从事农业的人口只有区区几千万人,只是我们的一个零头,所以人家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农业上大玩儿机械化,往往几个人就可以玩儿转一个庞大的农场,顶上我们几百、甚至几千的劳动力。

  所以人家的农民想不富都难,连城里人都羡慕不已,总统都以有自己的农场为荣。
  因此,现如今中国大张旗鼓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改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所有这一切,固然说明了政府心中始终装着咱农民的事儿,没忘了咱农民,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没法儿再等,再绕了,必须解决这个事儿,否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无从谈起。

  说得再直白点儿,在咱中国,任何事儿没咱九亿农民的参与都不可能弄成,只能是一纸空谈。
  所以,要想保增长,就得促内需;要想促内需,就必须调动起九亿农民的积极性;要想调动农民积极性,就得扎扎实实地面对并解决“三农问题”。
  这是一条不容置疑的“逻辑线”,任何人都无法回避。
  下面,我们就以“城乡对比”为一个尺度,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视角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三农问题”。
  (一)过去:“农村”包围“城市”

  故事,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讲起。
  其实,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那时的农民才是不折不扣的“先富起来”的人,农村经济火得不行,让那些依然在计划经济束缚下每个月只能挣几十元人民币的城里人羡慕得眼里直喷火。
  就连娱乐圈都抢着跟风,大明星们纷纷跑到农村扮成村姑的样子拍电影。那时候巨火的杂志《大众电影》封皮上满是这样的农民形象,使村姑打扮几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好像没演过这样的电影,没拍过这种剧照就不算真正的明星,没资格当真正的“潮人”。
  那阵子像《甜蜜的事业》、《喜盈门》、《咱们的牛百岁》这样的农村题材电影都是不折不扣的“大片儿”,绝对比今天的大片火得多,票房也高得多!
  那架势,简直可以用“妇孺皆知”、“万人空巷”来形容,要是折算成今天的票价,这些片子估计个个都能超过10个亿的票房!

  所以说,农村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头部队”,是城市改革的一个“试验田”,城市改革的启动与最终的成功,离不开农民兄弟的大胆探索和艰辛付出。
  因此,如果说农民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奠基者,城里人好日子的赐予者,一点儿都不过分。
  可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这“城里人”的优势就渐渐地盖过了“农村人”的风头。
  农村的话题慢慢地变得不再热火,曾经风光无两的农民也逐渐变得沉默了起来。
  “农村”与“农民”这些字眼,也一点一点地淡出了城里人的视野……
  自那以后,城市的发展可谓势不可挡,一日千里;农村却好像被重重的铁链拴住了手脚,怎么也拔不出来,总是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