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瑞钰空间设计:坐骨神经痛 放血 穴封 艾灸 运动 中、西药治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0:19:05
 

               坐骨神经痛    放血  穴封  艾灸  运动  中、西药治疗

                                     甘肃永登    张 帆   李广英       2011/6/15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由腰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等引起。是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的疼痛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以下肢放射性的从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背、足跟的疼痛、麻木、沉重感觉。中医属“痹证”范畴,应排出椎管内疾病,如肿瘤、椎管狭窄等。治疗方法较多,笔者用刺络放血、穴位封闭、艾灸、点穴、腰部活动,中、西药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186例,效果颇佳,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186例中,男110例,女7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2岁。伴腰椎间盘窔出54例,腰椎骨质增生122例,风湿性坐骨神经痛10例,全部为门诊病人。

2  治疗方法 

2.1  刺络放血  取穴:命门(第2~3腰椎棘突之间),腰阳关(第4、5腰椎棘突之间)十七椎下(第五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委中、承山、昆仑、太溪等穴。穴位常规皮肤消毒,用消毒三棱针,点刺上述各穴位2~3下,待出血数滴,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隔日一次,一疗程5~6次。

2.2  穴位封闭  取穴: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分别为腰椎4、5棘突及平第1骶后孔背正中线旁开1.5寸(约2~3cm)处。

2.3  药物  用20 ml注射器抽吸:2%利多卡因2.5ml+强的松龙(或确炎舒松-A)25mg+VitB12  0.5mg+Vb1 100mg+复方丹参针2~4ml混匀待注。

2.4 方法  患者俯卧,腹部垫枕以放松腹部肌肉。找准大肠俞,关元俞和小肠俞,用龙胆紫作好标记,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上述药物,分别在大肠俞、关元俞和小肠俞,向外斜刺入2~3cm深,回抽无血,推注2~3ml。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创可贴敷盖,一疗程3~5次。

2.5 艾灸  取穴: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环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等穴,首次用龙胆紫作好标记并向家属或患者教会取穴方法。每穴隔蒜或隔鲜姜灸13~15艾炷,或用一端点燃的艾条薰灸,至皮肤发热、红晕、微痛能耐受为度。若小腿外侧及足底、足背麻木者加灸承山、解溪、太溪等穴。每日1~2次,一疗程10次,休息3天后继续艾灸至痊愈。

2.6 营养神经药物   以B族Vit为主,口服VitB1、B2、B6、B12及VitC等,各2片,3次/日,尼莫地平片20mg , 3次/日,至痊愈。

2.7 辨证施治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30g桂枝15g白芍30~50g生姜10g大枣6枚,制川、草乌各10g(先煎1小时)肉桂3g白芷15g补骨脂15g桑寄生15g牛夕10g威灵仙15g白酒50~100ml。水酒浸泡(浸过药物即可)30分钟后煎煮半小时,共煎3次兑匀,分3次口服,每日2次。

2.8 外擦药物   馬钱子30g生川、草乌各30g细辛15g白芷20g冰片10g(另包)。先将前五味中药煎2次,每次半小时,取汁300ml加冰片溶解后,用纱布蘸涂上述各穴位,每日3~5次至痊愈。

2.9  重视腰部锻炼   (1)患者坐或站立,两手背交替拍打腰痛部位,每次60~100下,2次/日。(2)两足分开约同肩宽站立,双手插腰,先向左再向右各旋转36~60次,2次/日。(3)双手抱膝左、右、上、下滚动:患者仰卧位,屈臗屈膝,双手抱膝,向左、向右和抬头、抬臀反复滚动身体,每次30~50下,1次/日。(4)直立倒退行走:两腿要伸直,身体略向后倾,向后倒退200~300步,2次/日,要防范障碍物绊倒而损伤。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活动正常。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动和步行后有轻度不适。无效:体征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痊愈138例,显效4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

4  讨论  坐骨神经由腰4、5椎和骶椎1~3神经根组成,是全身最粗、大、长的神经。根性坐骨神经痛,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面、膕窝、小腿外侧和足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当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在腰椎棘突或椎旁有明显压痛点,与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压痛点相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干性坐骨神经痛,疼痛主要沿坐骨神经通路,而腰部不适不明显。其压痛点分别是:坐骨孔点—即秩边穴(在第四骶椎棘突旁开3寸处),环跳穴(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尾骨连线外中1/3与2/3交界处),委中穴(膕窝中央),承山穴(委中穴与足跟之中点),昆仑穴(外踝与跟腱中点)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小腿外侧和足背的感觉障碍比根性更明显。膕窝上角附近即委中和委阳穴处,分为坐骨神经干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前者分布于足底内侧和外侧,麻木感觉常在足底部。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分为腓浅和腓深神经,分布于小腿前、外侧肌群和小腿外侧、足背及趾背的皮肤,麻木感觉常在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明显。

利多卡因的局麻作用可有效的阻断坐骨神经的神经根,使神经根周围组织的小动、静脉扩张,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对缺血、氧和营养物质的坐骨神经有保护作用。强的松龙或确炎舒松-A,抗炎作用强,有免疫抑制作用,能改善病损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粘连,消除无菌性炎症,有效的减轻致病因子对坐骨神经的损害。B族维生素及肌苷是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是糖代谢的主要辅酶,促进糖的代谢,能直接给坐骨神经细胞供给能量,使受损的神经得以修复和更新,为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起支持保证作用。尼莫地平是一种良好的神经保护剂,能明显增加神经血流量和毛细血管的密度,能有效地改善被损伤神经的缺血、氧和营养匮乏状态,与营养神经药物联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效果倍增。复方丹参针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镇静安神,疏通经络,提高疗效,促进组织的再生与修复。

艾灸治百病,命门、腰阳关、十七椎下、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等,均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尤其分布于脊髓和脑的督脉对神经功能的康复甚为重要。委中穴又是膀胱经的下合穴,有“腰背委中求”之说。艾灸的特殊热、光和药理效应,使病灶处小动、静脉扩张,血流加速,改善微循环和新陈代谢,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提高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和防御能力,激发振奋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艾灸能使椎间盘脱出的髓核萎缩变小,减轻对神经根的挤压作用,能有效的缓解坐骨神经的疼痛。艾灸能疏通痹阻的经络,调和气血,消瘀散结,袪寒除湿,消肿止痛,使闭塞的经络不可不通,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益气温经,通络止痛功效。黄芪建脾益气,利血行痹。大剂量白芍养血补血,通络止痛,与甘草配伍有缓急止痛之效。桂枝温通血脉,祛风除湿。生川乌、草乌袪风除湿,温经止痛,内服外涂均可,内服需煎1小时以上,以减轻毒副作用。狗脊、桑寄生、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牛夕逐瘀通经引血引热下行。鸡血藤、当归活血补血,化瘀通络。威灵仙宣通十二经,通络止痛,引药直达病所。白芷除湿通络,消肿止痛。白酒温通血脉,散寒通络,行药袪邪之效,是良好的有机溶煤,有助于多种成分的溶出,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全方共奏补肾壮腰,温经通络,散寒袪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姜枣调和营卫。药物外擦可扩张穴位皮肤血管,刺激经络穴位和神经末梢,温经散寒,疏通痹阻的经络,理气止痛。马钱子消肿散结、有良好的通络止痛效果。冰片、细辛,可促进药物的渗透作用,使外擦药疗效更好。腰部锻炼,使腰、腿部痉挛的肌肉松驰,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对坐骨神经痛的康复大有裨益。

总之,治疗坐骨神经痛,要选用放血、穴封、艾灸、运动等综合治疗方法,要比单一用中药、西药和针灸效果更胜一筹,特别是传统艾灸,有中、西药物难能,针刺所不及的神奇效果,很受患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