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检测设备:凉州区清水乡菖蒲村、张清村、王盛村养猪小区建设示范项目建议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3:51:30

凉州区清水乡菖蒲村、张清村、王盛村养猪小区建设示范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凉州区清水乡菖蒲村、张清村、王盛村养猪小区建设示范项目
  项目主管单位:凉州区农牧局
  项目实施单位:凉州区清水乡人民政府
  项目负责人:丁国珍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建设年限:一年(2008年-2009年)
  项目建设地点:武威市凉州区清水乡菖蒲村、张清村、王盛村
  项目编制时间:二OO八年四月

  一、项目建设背景
  凉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东径101º59¹35〞---103º23º40〞,北纬37º23¹15〞—38º12¹54〞, 属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气温7.8℃,≧0℃的有效积温3003℃,年日照时数2968小时,昼夜温差7.9℃,年平均降雨量161毫米, 属于典型的农业灌溉区,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6万亩。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448个行政村,3765个组,总农户18.69万户,总人口101万,其中农业人口80.81万。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
  养猪业是我区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有多年养殖的传统,区域优势明显。近年,区委、政府以生产安全、无公害、绿色瘦肉型猪生产为目标,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推动产业发展。2007年底,全区猪存栏达67.5万头,出栏达80.07万头,养猪产值达57325.5万元;人均养猪业纯收入达116.04元,占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的14% 。但是,目前,我区的生猪生产主要是以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方式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粪便无害化处理、循环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迫切需要加快实施生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步伐。
  近年,区委、政府以生产安全、无公害、绿色瘦肉型猪生产为目标,从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大力扶持,推动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凉州区“十一五”畜牧业发展规划》、《优势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性文件,提出了稳定存栏,主攻出栏,提高品质的发展思路。通过“财源建设双增工程”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了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繁育生产体系,引进推广了长白、大约克、皮特兰等国内外优良瘦肉型猪,加快了全区瘦肉猪改良步伐,猪的良种化程度达 96 %,瘦肉率达62%以上。完成了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猪肉生产环境检测和质量检验,建立了区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余个,其中瘦肉猪生产基地20余个,年出栏瘦肉型猪50万头左右,其中外销量近20万头。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
  1、物质基础稳定,饲料资源丰富。凉州是一个农业大区,粮食作物稳定高产,农业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常年播种面积14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103万亩(不包括复种)。年产小麦20.9万吨;年产玉米31.1万吨,可提供饲料用粮17.3万吨。区内有面粉企业40余家,年产次粉、麸皮约5000万吨;武威希望、智慧、铁骑力士等饲料生产厂家20余家,全区各类饲料加工厂及外来饲料营销商年饲料供应能力20万吨以上,原料资源丰富,建立生猪养殖场饲料供应有保障。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发达。我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要道,北连蒙古,西接新疆,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物资集散地,312国道、兰新铁路贯穿全境,区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畅通。河西最大的信息枢纽工程就建在武威市,通信网络覆盖全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传真、寻呼业务二十四小时畅通,城市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普及率达31.4%,通讯网络发达,可随时与外界商户取得联系,创造了十分便利的外调畜产品的交通和通讯优势。
  3、市场前景广阔。凉州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总人口101万人,以汉族为主,多年就有喜食猪肉的习惯。猪肉以其独特的嫩、香、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消费需求量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人均年肉类占有量6.5公斤,同比2000年上升20%,但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已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初期,随着人们收入的逐年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主食消费需求减少,畜产品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习惯消费猪肉的大国,猪肉产品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特别是目前经济水平和肉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的西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更大。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入世之后,国内的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其中猪肉价格低60%,猪肉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和很大的出口发展空间。所以,我国养猪业仍将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养殖业会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销量的快速增长而得到较快发展。以我国现有近13亿人口年计划递增率计算,到2010年我国人口达14亿以上,人均消费猪肉为45千克(占肉类消费量的6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猪肉的需求量为6300万吨,以胴体重82千克计算,需出栏肉猪7.68亿头。从而大力发展养猪业,市场前景广阔。
  4、养殖基础条件好。凉州区是甘肃白猪的核心育种区,养猪历史悠久,基础好。农户在多年的养猪中积累了一定资金和丰富经验,当地农行、信用社为农民扩大生产投入提供资金保证,推动了养猪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区猪存栏达55.4万头,出栏达56.8万头,养猪产值达6.8亿元。
  5、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凉州区区、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健全,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308名,其中高、中级职称32人,初级职称的276人。省畜牧工程技术学院、省家畜繁育中心等科研单位在我区境内,为我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凉州区养猪协会、金牧、富民畜产品运销公司等也常年为全区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为养猪户搭建了技术服务平台。
  6、产品市场竞争力强。本项目以生产“杜×长×大”三元杂交无公害瘦肉型猪为主,其瘦肉率在62─66%之间, 较普通猪高9─13%,“三元”杂交猪胴体批发价、生猪收购价分别较一般脂肪型猪高1.6元/公斤、0.8元/公斤左右,价格优势明显,年外销量达20万头左右,市场竟争力强。
  (二)必要性
  1、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本项目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出发点,采用标准化畜牧业生产方式,生产提供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畜禽产品,致力于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产品,建设“绿色菜篮子”工程,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养新农民,建立全新的示范基地和样板工程。
  2、是转变畜禽养殖方式的需要
  本项目采用农户的联合经营模式,按照保护环境、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的原则和自繁自育、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养殖方式,严格控制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快标准化生产体系、产业化运作创新体系和产品品牌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为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畜禽养殖生产方式转变、品牌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示范。
  3、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集中精力发展畜牧业,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推广应用关键技术,发展设施畜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延长产业链,是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项目投产后,户均年出栏猪300头,年纯收入可达到5万元以上。
  三、市场前景分析
  凉州区是一个农业大区,总人口101万人,以汉族为主,多年就有喜食猪肉的习惯。猪肉以其独特的嫩、香、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消费需求量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人均年肉类占有量72.9公斤,同比2000年上升20%,但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国内来看,目前我国已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初期,随着人们收入的逐年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主食消费需求减少,畜产品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习惯消费猪肉的大国,猪肉产品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很大,特别是目前经济水平和肉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的西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更大。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入世之后,国内的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其中猪肉价格低60%,猪肉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和很大的出口发展空间。所以,我国养猪业仍将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养殖业会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销量的快速增长而得到较快发展。以我国现有近13亿人口年计划递增率计算,到2010年我国人口达14亿以上,人均消费猪肉为45千克(占肉类消费量的6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猪肉的需求量为6300万吨,以胴体重82千克计算,需出栏肉猪7.68亿头。从而大力发展养猪业,市场前景广阔。
  四、项目区基本情况及选址
  (一)项目区基本情况。凉州区清水乡位于武威城东8公里,属井水灌区。全乡辖10个村委会,耕地面积2.8万亩。凉州区清水乡是武威市的商品粮、畜产品肉类生产基地。截止2008年三月底,全乡生猪存栏7500头,能繁母猪956头,规模养殖尤其是养猪业已经成为全乡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项目建设选址。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分户经营,科学养殖,配套服务”的原则,小区场址选择在清水乡菖蒲村、张清村、王盛村,该地远离居民生活区1000米以上,地势高燥。小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无采矿场、大型化工厂、造纸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或畜牧场等污染源。该处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符合无公害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
  五、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建设规模
  按照《甘肃省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和《凉州区养殖小区建设标准》要求,在武威市凉州区水乡菖蒲村、张清村、王盛村选择35户农民建设养猪小区3个,占地面积40亩,新建圈舍7680平米、公用设施480平米标准化养殖小区;完善示范小区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种公猪80头,能繁母猪600头,建成年出栏瘦肉型无公害生猪1万头的生产规模。
  主要建设内容
  (1)仔猪自繁育肥生产线:建筑猪舍7680平米,年饲养生产母猪600头、种公猪80头、年育肥出栏“三元”杂交猪10000头。
  (2)饲料房及办公设施:饲料库300平米,办公及兽医服务用房60平米,生活宿舍及其他120平米。
  (3)其他公用设施:化粪池3座,沉淀池3座,排污道及绿化隔离工程,防疫、消毒及场区其他公用设施等。
  六、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2008年4月项目完成申报,2008年7月开始动工修建,10月完成土建工作,11月购入猪舍内设施并安装调试,12月开始生产。
  七、投资概算和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1)三通一平    32万元
  (2)公用设施    64.2万元
  (3)猪舍工程    168.92万元
  (4)猪舍配套设施    76.4万元
  (5)母猪、种公猪及配种费用    213.8万元
  (6)饲料、防疫药械等流动资金  344.68万元
  以上六项共需投资900万元
  2、资金筹措
  项目共需资金900万元,其中实施单位自筹40万元,养殖户自筹400万元,申请银行支农贷款300万元,申请省财政扶持资金160万元。申请财政扶持资金150万元主要用于:   
  (1)新建标准化猪舍补助39.6万元。
  (2)母猪分娩床、仔猪保育床、限位栏等设施建设补助32.2万元。
  (3)引进能繁母猪600头补助60万元。
  (4)引进种公猪80头补助16万元。
  (5)水、电、路及粪污处理等公用设施配套建设补助12.2万元。
  八、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主要是生产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瘦肉型无公害猪为主,其瘦肉率在62%--65%,比普通猪高9%--13%,根据销售行情,瘦肉型“三元”杂交猪生肉批发价较普通猪高1.6元/公斤,毛猪收购价比普通猪高0.8元/公斤左右。按现行价每公斤猪肉16.4元,育肥猪每头按90公斤体重计算,除出饲料费、人工费、卫生防疫费、水电费等,出售一头育肥猪可收650元左右,如达到年出栏10000头育肥猪的规模,年销售纯收入可达1200万元,除去饲料费、饲料人员工资、水电费、防疫费、其它费用等成本,销售利润可达507.72万元,户均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二)社会效益
  实施本项目,一方面可以加快我区瘦肉型商品猪更新换代步伐,提高良种化程度,增加优质肉食品的供应,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也可为我区养猪业生产的集约化、工厂化发展提供典型、样板,推动全区现代养猪业的发展,加速生猪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加速粮食的转化及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进而带动种植业中饲料及饲草生产基地的建设,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项目建设和发展可以带动饲料加工、运输、防疫、肉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地方经济。
  (三)生态效益
  该项目距村庄较远,所产污水和排泄物经沼气池、化粪池处理可大量产生沼气、沼渣、沼液等再生能源,用于做饭、灌溉、施肥。可节约煤炭、肥料,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含量,促进农业生产向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