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调布鲁斯伴奏试听: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04:46
[摘要]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劳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培训目标不能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主要问题 矛盾 教育模式

  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出现恢复性增长,我们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如何面对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仔细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中等职业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提法是为国家培养中等层次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且由国家统招统分作保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定位到今天其内涵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传统中等职业培训模式与岗位需求的矛盾。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均处于激烈变更之中,其趋势是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业组织形式趋于集约化,产业岗位趋于综合化、智能化,因而,导致劳动岗位日益呈现出的边际态势,并逐渐形成的一种主要岗位与多种可转换岗位结合的岗位架构——复合型岗位架构趋势,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例如,在机电行业中,由于微电子和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监控检测技术与主机深度的结合,家用电器、电气自动化成套装备的快速发展等,需要大量安装、调试、运行、操作、保养、维修,既懂机又懂电,兼会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按传统中专培养目标培养的单一型人才是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需要的。

  其二,传统中专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也存在着突出矛盾。根据相关调查,我们现急需的不是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实操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如果中等职业教育仍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技术员,不切实际地与大专生,甚至本科生竞争,坚持走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独木桥”,而不肯对培养目标做相应调整,无疑是放弃自身优势,以短比长。这样,势必将中等职业教育引入死胡同。

  其三,中等职业学生与农村务工人员在岗位需求上的矛盾。面对新的就业形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已深入人心,广大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我们也应看到,中等职业学生的就业观还停留在传统的定位上,有许多工种,如锅炉、水暖、管道及金属冶炼、化工等都面临严重缺乏人员的尴尬局面,就出现了中等职业学生分配不出去,而企业又招不上一线工人的情况。这种情况就给了农村务工人员就业的机会,造成农村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中等职业学生的就业分配。

  由上可知,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解决中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技能培训中的骨干作用。只有这样,中等职业教育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关于如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新思考

  教育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工艺设计,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专业面窄等弊端。

  1.活化办学机制。活化办学机制,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中专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允许部分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同门进、多门出、多层次、多规格、上下分流的三级(职高类、中专类、高职类)培养模式,或者是参加高自考的“高级工 大专”培养模式。以工科为例,应在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同门进)的基础上,采用一年分流,两年定位,三年定向,层层筛选的方式构建中专教育模式。这种因材施教的三级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2.要突出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取代教师为中心,以生产实习工场取代教学楼的一种适于人才培训机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而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源于德国的中等职业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职业教学方法。两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面对中等职业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习方法欠缺、学习兴趣不足等缺点,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抛弃了那些所谓“全面、广泛、深入”的专业知识,而通过实习教师的行为引导,再辅以与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支撑,变单纯的教师讲和学生听为师生互动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之较好地提高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满足就业的需求。

  3.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现存在如下令人担忧的问题:(1)专业设置重复,热门专业过热,传统专业过冷;(2)专业口径过小,覆盖面过窄;(3)专业增设速度过快,片面追求多而全;(4)专业设置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资。专业设置应重视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