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天河相会作文:家有小富翁:给孩子的第一本理财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7:27
2010年09月25日 10:50:14  来源:新华读书


    家有小富翁:给孩子的第一本理财书 作者:【美】埃德温•阿什博瑞 柯克帕特里克(Edwin Asbury Kirkpatrick) 译者:马琳琳 2010年9月第一版 2010 新时代出版社 定价:26.80元
序:给孩子一个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观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对金钱的认识、分配与使用方法的思考与行为模式。
很多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金钱这个神奇的东西,不过认识归认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这需要家长帮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
可以说,金钱观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使用的时机与方法,一个是对处理金钱的看法态度。
前者是方法论问题,后者属于世界观范畴。
然而,不可否认,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对“缺乏金钱观对孩子的将来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缺乏了解,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教孩子如何花钱也是一门大学问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有远见的父母们不但应该在财务规划上站稳脚步,更应有计划地让下一代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金钱观。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亲子理财问题上,家长能够给孩子的,不仅仅是“零用钱”、“生活费”,更应该给孩子正确有效的“财商”教育。
现在,让我来问几个问题:
当你5岁的孩子问你能挣多少钱时,你该怎么回答他?
当你10岁的孩子要求你给他增加零用钱时,你是给还是不给呢?
当你即将高中毕业的孩子对你说他需要一张信用卡时,你该怎么办呢?
……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往往是最直接的。别忘了,小孩子是很善于模仿的,大人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可是,现在的大多数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在金钱和物质方面,许多父母往往认为,能给孩子就多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
除了家庭,学校也是影响孩子金钱观的一个重要场所。孩子在学校会和老师同学接触,不免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彼此之间也会出现攀比、炫富等不良心理。
在学校里,孩子们的家庭条件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为优越,家长不仅给孩子准备了很讲究的生活用品,还给孩子雇了保姆;而有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就完全不能和富裕家庭的孩子比较,因为他们从小就在清贫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由于这种经济状况造成的差异,使得父母如果不能在孩子的青少年时期就给他们有益的建议与协助,孩子们就有可能会失去判断力做出后悔终生的事。
有些青少年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对父母和他自己来说,那将是多么可悲啊!
所以说,为了使养成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家长的作用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
我们可以在平常生活里教孩子记录下自己简单的生活支出,让孩子慢慢了解支出的时机与节约的好习惯。另外,家长也可以时不时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各行各业工作的小故事,让他们知道,每一种工作都需要人们辛勤的耕耘和付出,要想得到丰厚的报酬,就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
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而言其实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爱之适足以害之”,与其让孩子因为错误的金钱观妨碍今后的发展,不如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节制,懂得不劳无获,懂得金钱真正的价值所在。
其实,父母不应该只是孩子物质享受的提供者,更是孩子仿效的标杆。
在一个家庭内部,父母除了要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外,更应运用自己的经验,教导孩子合理地使用、对待金钱,破除传统观念中唯利是图的观念。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当他们具备健康的财富观时,就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进而营造一个富足、公平、健康有序的社会大环境。 第一章 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理财
如果我说,现今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群人,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提出异议。
的确,如今孩子们的物质要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家长们就算自己勒紧裤带,仍会给小孩足够的零用钱,就算自己过得“抠门”一点,也巴不得把最好的全给孩子。
然而,在爱孩子的同时,做父母的是否想过,我们过度爱孩子,有时却在无意间害了孩子——物质生活太过丰裕,孩子就体会不到世事艰难的一面,就会形成错误的财富概念,甚至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理财。
如果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后再改变理财上的坏习惯,这无疑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说到底,理财教育从孩童时代便开始才是最有用的。
从小开始作好理财训练,可以给一个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好处。
从短期的效果来看,他们会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的角度而言,更有利于孩子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为自己的将来铺就一条财富之路。 爸爸妈妈们,你们自己会理财吗?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讲,如果你突然问他们:“你小时候有没有接受过理财方面的训练?”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说:“没有”。
如果你再问一些父母:“你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过理财方面的教育吗?”很多父母肯定也会给出同样的答复:“没有”。
对于父母来讲,可能会在不经意时候就灌输给了孩子们一些理财知识,但是他们很少在这方面给孩子一个系统、全面的讲解。
毕竟,很多父母自己对理财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连自家的收入支配也大感烦恼,又怎么有精力给孩子“传道解惑”呢!
如果我们拿理财的问题去问老师的话,他们八成会说:“我们学校的数学课本来就是和理财挂钩的啊,它可以教育孩子们如何节约用钱呢!”
细想想,这种观点简直是太可笑了——数学教育和有针对性的理财教育怎么能是一回事儿呢?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能只有不到1/10的人真正意识到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可见,对不同年纪的孩子进行符合其年龄特质的理财培训是多么迫切。
不要说孩子,仔细想想,其实连许多成年人都不知道如何“聪明地”花钱,更不知道如何去安全持有自己的资产,并让这些资产扩大化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投资头脑”。
一般而言,大部分人都只会把钱投向能给他们带来蝇头小利的地方,还有一些人因为担心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而不敢擅自妄动,另外一些人则因为盲目进行高风险投资而导致亏损,更有甚至于血本无归……
很多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往往也对穷人们如何处理他们手头上仅有的一点资产感到有心无力:一个贫困家庭的主妇,尽管穷到一贫如洗,却只会把救济款全部用来购买面包、罐头——因为她没有多余的钱财可以自由支配;而另外一个和她的家境差不多的女人,则把这些钱都花在了给家人拍照上。
不仅平民如此,而那些出身富裕人家的孩子们,许多也毫无金钱概念,他们的父母多是随心所欲地给孩子金钱、财物,经过长久地耳濡目染,这些孩子对“何谓理财”更是漠不关心,总是理所当然地挥霍着父辈们留下来的财产。
常言说:“富不过三代”,根源就在于此。
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存钱和花钱是怎么回事,但是会理财的实在太少了。如果仔细去研究极少数会理财的人,你会发现,他们都曾花费过不少精力财力去学习这些理财知识。所以,如果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予人们理财培训,学会正确理财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不单成人如此,对正值求知欲旺盛期的孩子来说,更需系统地学习如何理财,只有早早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在人生路上少走些弯路。 如何正确地使用金钱?
在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社会,金钱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之而来的,对理财培训的需求也在相应地不断增加。金钱作为货币,其重要性也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上升。只要有了钱,人们就可以快速得获得食物、燃料、衣服等生活必需品。
如果经济宽裕的话,想在自己家里享受四季如春的气候和风景,那也根本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有了钱,你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在家里随心所欲地摆满艺术品,以及文学作品;假如你有钱又恰好有了点空闲,你还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比如在家里组织一个party或者读书会;甚至你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娱乐设施安放在家里……
当然了,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允许,你还可以有选择性地生活在自己喜欢的群体里。
说得直白一点,我们辛辛苦苦地劳动,很直接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得到钱,让自己能生活得更好一些。更直接一点来说,人们劳动的动机是非常单纯的,就是为了得到他想要的食物和住所,可以到他想去的地方去旅行,可以居住在他喜欢的环境里。
就现在社会来说,货币是人们劳动成果的直接体现。
人们可以用货币去自由消费,满足自己的喜好。新鲜的空气,阳光,温暖的气候,各种娱乐消遣,接受教育,以及使用的能源等,这些都需要有钱才能实现。
当然,生命中的确有一些更美好的东西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比如爱情、友谊、荣誉等。但是,如果没有钱,我们就不能如我们所愿去结交我们所喜爱的恋人、朋友。这样说确实有点残酷和无奈,可事实就是这样,因为现在的人都太现实了。
或者说,我们都生活在现实感很强的一种社会氛围里,直至人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而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群体,公共文化设施,娱乐设施,以及卫生教育等,都是必须靠钱来支撑的。还有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便利设施,如公路、公用照明设施、水电设施、邮政服务等,也需要用钱来维护。当然,这些钱多来自于国家的税收及各种社会捐助。
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对公共安全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出意见,但只有那些精通财务的人才能明白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因为,如何合理征税及有效利用这些税收,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监督和管理的。所以,人们都应当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以监督政府权利的滥用,比如不合理税收等问题。否则就会使少数利益集团受益,而普通纳税人则遭受损失。
换言之,如果不懂理财、用财之道,只会令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理财方面的培训,就可以说,他并没有为自己的人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在今天的社会形势下,工作、娱乐、文化、教育……都跟理财息息相关。
这一点,想必没有人会提出质疑:学会合理地使用金钱,是人生中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而这方面的教育开始得越早,人们的获益也就越多。 孩子啊,父母不是摇钱树
对孩子们来讲,钱的用途并不是那么明显。因为生活在城市里,以及生活水平较好的城镇里的孩子们,特别是家里收入状况达到小康水平以上的孩子们,很少能认识到钱的真正用途的。
在大多数美国家庭里,常用的食物,生活必须品,以及奢侈品都是通过电话订购,然后用信用卡付款的,孩子们也就没有机会看到产品是花了多少钱买回来的。甚至有的小孩子根本不知道嘴里吃的糖,家里的照明灯耗费用电是需要花钱的!
在多数孩子们眼里,钱的用途大概只是用来买玩具车、卡片以及好吃的零食等等。
就算有些孩子知道得多一点,大概也只会说“钱是从银行来的”——他们既意识不到钱是通过辛勤劳动换来,也意识不到钱这个东西是有限的——一旦买了这样东西,可能就买不了另外一样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还在于家长们太不注意了。他们往往以为孩子太小,跟自己的孩子讨论钱的话题似乎也不合时宜,这就使得孩子们对“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是一无所知了。
也许,会有一部分家长会让孩子知道钱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个重要性不是嘴上说说孩子就能理解的,是需要孩子们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和亲身体验才可以的,所以,理财培训里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进行这些实践呢?
美国人一向被称作是“万能的美元”的崇拜者,所以,基本上没有必要再去对美国人宣扬钱的重要性。
可是,钱作为一种货币,它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有当人们用钱去购买东西的时候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金钱只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需求的一个载体,没有了需求,美元也没有任何价值。
这就是理财培训里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众多家长都没有想到的。
理财培训非常必要,因为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理财,并不仅仅是用某个计量单位来衡量某个物体的价值,它还是一个宽广的知识海洋。
有人会觉得,理财不就是做算术嘛,用数字来加加减减我的收支,不就是理财的全部内容吗?
如果这样想,你就太狭隘了,比起算术的那些条条框框,理财具有更深远的基础意义:
是否会理财决定着我们将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也决定着我们需要投入多少心力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会“挣钱”也得会“花钱”
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如果对理财知识毫不关注,相应地,你得到的报偿自然也是微乎其微。但是如果投入过多的心力的话,那么就没精力去体会个中的乐趣了。
一些人习惯于钱一到手就马上花掉,虽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感往往是稍纵即逝;另一些人则习惯把钱存起来,这样可以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但是也在担心,惟恐这些积蓄会突然没有了,或者被别人花掉了;还有一些人存钱是达成某个特定的目的或者愿望。
虽然人们所期许的和实际达成的往往都是有差距的,但正是这些差距让我们意识到,什么是我们正在拥有的,什么是我们想要拥有的。
金钱的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很多人都会认为,拥有一定身价的人更具有责任感和鉴别能力。其实,这是一种过于盲目的理解。
穷人和富人都会有自己或对或错的金钱观。
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们来说,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挣钱,然后购买自己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而对于有钱人来说,随心所欲地花费,则是道德败坏的开始。大部分罪犯犯罪的原因,不外乎是想不劳而获,从而走上堕落之路。
对于孩子的理财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地在生活中接触到“钱”,并且可以意识到,钱是可以用来满足他们的心愿的。
所以,单单只是就“钱”本身这个字眼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就显得过于狭隘。而是应该系统地从实践、社会、哲学,以及道德的角度对孩子们进行全面的引导和教育。
通过如何“收入”、如何“支出”的培训,可以让孩子们很直观地接触到“挣钱”和“花钱”这两种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
所以,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孩子们将来的成功以及他对社会作出的功献有多大,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取决于他们是否接受过正确的理财技能培训,以及他们如何正确去运用“挣钱”和“花钱”这两个重要的技能。
虽然我一直在强调理财培训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非得让孩子们像上正规课程一样必须呆在学校里或家里接受培训。
相反的,这些所谓的正规培训越少越好。真正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去体会“收入”和“支出”这两个重要技能的真正含义。
这两个本领学好了,才算是打好了理财培训的基础。
以讨论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理财教育就很不错,通过讲解可以让他们脑海里形成对理财的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毕竟会说不等于会做。
说到底,让孩子们自己用“钱”去体验个中的含义,才是财商教育最好的方法。 财商教育小贴士:财商是个什么东东
所谓财商,就是一个人投资理财的能力。1999年,美国人罗伯特·清崎和莎伦·莱希特合著的《富爸爸,穷爸爸》出版后,迅速风靡世界。从这本书开始,“财商”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
财商、智商和情商,已被公认为现代社会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三大素质。 第二章 “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教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的、正确的看待钱的态度,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而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通过一些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那些正确的用词,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比如,当孩子提出他想要一个玩具或者什么东西,而这种东西对孩子来说根本就不是必要的,又或者它的确很贵,为了把拒绝表达得简单而又可以不负责任,你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孩子,咱们买不起这个!”
事实上,也许你的确“买不起”这个,但更多的可能,是你认为你的钱不应该花在这样不必要的东西上。
家庭的开销是有计划的,在合理限度之内的东西,一般才可以考虑。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家长无法满足的,那么,就把事实告诉孩子,不用怕他听不明白。
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到钱的用途,也会觉得什么时候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一味地敷衍他,让他根本就不知道理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让孩子在花钱的过程中认识钱
当一个一两岁宝宝看到别人手里拿着一张钞票的时候,出于这个阶段小孩子们非常强烈的模仿心理以及本能的好奇心,他(她)会自然地伸出手来,也想要拿一张来玩耍。
如果这个一两岁的宝宝得到的是一枚硬币,特别是一枚崭新的、闪闪发亮的硬币,他就会拿在手里把玩好一会儿。
接下来,在这个孩子首次接触到钱后的几个月里,只要他一看到他周围的人拿出钱包,他就会条件反射般地伸手再要一张纸币或一枚硬币来玩。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看重的不是钱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别人手里有一张钞票,出于模仿的心理自己也想要一张,可以拿在手上玩而已。然而,在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对钱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了。
等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从大人们的谈论中,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碰到很多接触钱的机会,这些经历都会让他们对钱有一个慢慢认识和改观的过程。
他们渐渐会认识到,钱除了能拿在手里把玩之外,还有许多奇妙的作用。
他们会发现,钱可以用来买各种各样的东西。
比如,爸爸妈妈会给他们1便士(注:1便士约合人民币1角5分),让他们自己去买糖果吃——这种初级的“购买”经历对孩子们来说,在认识“钱”的过程中堪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此以后,他们不会再把钱当作一种新奇的“玩具”了,而会意识到“钱”所具有神奇的“魔法”,那就是钱可以换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
由此,孩子们开始对“钱”的神奇作用充满了各种幻想。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对一便士究竟能买多少东西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也分不清面值不同的硬币会有什么区别。慢慢地,他开始认识到,一枚1元的硬币,比一枚5角的硬币能买到更多的糖果或者别的东西。
再后来,随着孩子们开始学会数数,也认识到不同图案的硬币可以买到不同数量的东西,于是,他就开始学着比较、辨别各种面值的硬币。
接着,他会慢慢觉得,自己想买的东西有很多,钱总是不够。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就有了这样的意识:不同的东西是有不同的价格的。
但是,在随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孩子们对面额比较大的纸币(比如1美元,约合人民币6元8角)究竟能买到多少东西还是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想要用1美元去买一匹马,或者一辆车,甚至想用1美元去买数不清的糖果,或者是其他他们想要的东西。
接下来,当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后,他会慢慢地知道10没有100大,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会觉得100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但随着他们认识的数字越来越多,他们会发现,比百大的是千,比千大的是万,甚至还会有十万、百万这样的数字。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开始学着用这些数字,或者以钱币的金额去描述一些非实质的东西,比如,有的孩子会这样说:
“我爱你像100那么多”;
或者,“我爱你像100美元那么多”。
也有一些孩子会用其他度量单位,比如“加仑”这样的容积单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如“我爱你像100加仑那么多”。
说到底,这时候的孩子虽然能意识到数字是有大小的区别的,但对计量单位的不同却还没有什么认识。
随着孩子们依稀能够认识出这些大的数字及单位的区别,慢慢地,他们就可以分清楚1便士到底能买回来多少东西了。 孩子们对钱的最初印象
以下是一些人童年的回忆,其中包含了他们对钱的最初印象。
“我现在能回想起来我最早用到钱的情形是:找到妈妈向她要一个便士去买糖果。小时候,钱对我来说可能就是一枚可以买到糖果的硬币,说实话,我从来没关心过钱是从哪里来的。”
“我小时候从来没想过关于钱的任何问题。当我和大人们一起出去的时候,都是大人们掏钱给我买的东西。所以,我一直认为钱是给大人们用的。所以,我就想,等我长大了,我就能像他们一样用钱了。”
“我对钱最早的认识就是,钱是用来买东西的。如果钱用光了,随便向别人那里要一点就会有了。”
“我记得当我大概4岁的时候,我宁愿要一枚5分的硬币也不会要一枚1角的硬币。因为5分的硬币看起来比1角的硬币大得多,所以我会觉得5分的硬币应该更值钱一点。而相对于一枚5角的硬币,我更愿意要三枚1角的硬币,因为我觉得在数量上三枚会比一枚大得多。”
下面同样是两个成年人对自己孩童时期和“钱”有关的记忆,你可以看到,他们小时候根本分辨不出钱的数量和价值。
其中一个人这样回忆道:
“那是在我4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奖励了我5块钱,并允许我用这5块钱去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欢呼雀跃着拿起这五块钱冲进哥哥的房间,向他炫耀我刚得到的‘宝贝’。结果,哥哥马上从口袋里拿出五枚崭新的、亮晶晶的1角钱硬币,并说如果我愿意的话,他可以和我交换。”
“看着自己手里这张残旧的纸币,我不假思索地跳起来,一把抢走了他手中的硬币,完成了这桩在我看来很划算的交易。后来,当我得意地向父亲炫耀我那些亮闪闪的‘交易成果’时,才知道,原来自己吃了大亏,顿时,我感到失望到了极点。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轻易拿旧币去和别人交换新币了。”
……
这是另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
“那是我3岁生日的时候,我奶奶给了我一枚5元的金币作为生日礼物。这枚金币一直保存在书架上我的‘小金库’里。一天,趁妈妈一转身的工夫,我偷偷站到椅子上,从‘小金库’里取出了这枚我称之为‘1角钱’的金币,然后飞快地跑出门,冲向楼下的零食铺。当我快跑到零食铺门口的时候,妈妈呼喊着从后面追了上来,她走到我的面前,让我把手打开,给她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我马上理直气壮地说,那只是奶奶给的‘1角钱’,我要用它去买一包糖吃。”
“结果,不用说,这‘1角钱’被没收了。但是我一点也不难过,因为妈妈给我买了一包糖——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哪还管妈妈拿去的是一枚5元金币还是我所认为的1角钱。”
这些人的童年回忆,基本上可以勾勒出孩子们对钱的最初印象。“理财”这个人生中的重大课题,还真是需要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去学习啊。
一般而言,孩子们对钱在他将来的人生中会有什么影响,以及在他目前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认知过程的。除非他现在急需要某个东西,否则他是不会特别去关注钱的。
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如果他想要买的东西只需要1角钱,他是不会问家长要两毛或者一块钱的。就算他意识到这些多出来的钱以后可以用来买别的东西,但也那是以后的事情,把多余的钱放在身上,对他来说显然是个累赘。
虽然孩子们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存一些小额零花钱,但他们是不会为了以后可能会用到钱,而从现在就开始就有意识地多要钱的。偶尔他们也会用剩下来的钱去买一些本来没想要买的东西,但这通常改变不了孩子的想法:以后是以后,现在的钱够花就行了。
对于个别的人来说,孩童时期这种与生俱来的,不会为了将来而存钱的想法,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这部分人,一般都是现挣现花,就算有时候会努力多挣一点钱,也只是因为想尽快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买回来而已。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刻意减少自己现在的花销,把节余的钱存起来,但这常常也只是为了应付一些突发事件。
相反,另一些人则会认为,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所以,他们经常会提醒自己要省吃俭用,为此,早早地就开始精打细算了。
另外,还有一些人是在年轻时就制定好了目标,他们尽力做到收支有度,在工作上努力奋斗,以便可以早点退休去享受人生。
通常,一个人的经历会决定他是选择“现挣现花”,还是“为了以后而提早存钱”的生活方式。而这种选择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有些人天生就喜欢冒险、刺激的生活,或者他们对一些投机取巧的事特别在行,而相对的另一些人,只喜欢老实本分、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一样。
有些时候,钱的价值和作用会被人们看得过于狭隘。
成年人往往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所以不管以后会不会用到这么多钱,他们仍尽其所能地不断挣钱存钱。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不断地努力奋斗,省吃俭用来达到自己存钱的愿望,而且他们都一致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大人们的这些言行,在不知不觉间对孩子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你会看到,在那些比较注重节俭的家庭里,小孩子从小就会有意识地模仿父母,也把他们所有的零花钱都老老实实地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别误解了金钱的意义
孩子们对钱的用途的认识,远比他们对钱的来历的认识要早得多,也深刻得多。
在大约4岁的时候,孩子就会开始对他们好奇的所有事物追根究底,喜欢问很多“为什么”。但当孩子们问到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大人们往往是轻描淡写地一语带过。
他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是:钱是工作的报酬,要有工作才会有钱。自然,孩子自己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少,一旦有什么需要,家里的某个长辈(如父母,亲戚)就会给他们钱。
所以,当孩子们拿到零花钱的时候,他们不会真正意识到钱是怎样挣来的。只有在他们长大后,亲身经历过挣钱的过程,才会真正认识到钱是怎样得来的。
那么,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一般来说,金钱,总是被定义为一种“价值的衡量标准”。
而如果人们对钱的用途和来历不能很好地认识的话,那么,必然也不会恰当地认识所谓的“衡量标准”这个定义。
事实上,连成年人都可能错误地认为,钱的价值在于它本身,而意识不到钱的实际用途其实是一种交换过程中对价值的衡量手段。钱,体现着物品本身所含的劳动力价值,以及人们的期望值。
由于这个概念很难加以量化,所以,很多人只会从表面上错误地判定,钱就是所谓的“价值”,只要政府发行足够的货币,那么货币越多,价值就越多。于是,只要你手里持有的货币越多,财富就越多。
在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概念的人数不胜数,于是,很多人寄望于不用付出就能得到大笔财富。换句话说,他们总是想着不劳而获。抱着这种想法的人无异于把别人都看成傻瓜,以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从别人那里弄到钱。
天上不会掉馅饼,然而,这种喜欢占便宜的人还真不少。但是,很少有人看到,有这种错误思想的人极易成为受骗的对象,投机者往往会利用人们的这种不切实的想法轻易地骗到钱。
考虑到这些,孩子们真应该及早地接受理财培训,而且是越早越好。同时,还要确保这些培训能够切切实实地让孩子们清楚地理解、认识到钱是人的劳动价值所得,它还代表着人们的一种期望值。
有关机构对爱达荷州的2706名来自三年级到八年级的小学生们进行了调查。问题是“你们认为钱是什么?”约96%的学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三年级的半数学生是以钱的原材料作为答案,如“钱是一种金币”,或者“钱是纸做的”。而八年级中约3/4的学生,可以或多或少地说出钱是用来购买所需的东西的一种媒介,或者钱可以衡量价值。
还有4%的学生给出了很模糊的答案,如“钱是非常有用的东西”,“钱是圆的”,以及“钱是万恶的根源”等。
孩子们中的大部分都对钱的价值也没有明确的概念。
当他们被问到,如果给每人5美元,他们可以用来干什么的时候,得到的是一些啼笑皆非的答案:
“可以买一头牛”;
“可以给我的表弟、妈妈、爸爸、哥哥每人买一个礼物,还可以给我自己买点鞋、袜子、领带、衣领、袖套,还要给学校买一面锦旗”;
“可以买一头牛,一头猪,还有一匹印第安小马……”
当然了,这些回答得不切实际的答案,都是基于对钱认识不够的原因。
通过多年调查,我大致得出了这样的看法,或许,可以对有这方面需求的父母有所帮助:
1.只有15%的孩子们在3岁以前就对钱有了足够的了解;
2.一半的孩子是在5岁左右才懂得钱的用途;
3.大约90%的人是到了快10岁时,才完全明白钱的意义。
而到了这个年龄段才对钱有所认识其实还是晚了一些,不过许多家长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才会造成孩子在理财的问题上所受的教育差别也很大。 财商教育小贴士:
一个人财商难道不是天生的,而必须依靠后天的培养教育吗
的确,智商也许与个人的分联系得更紧密一些,但财商的习得主要得靠后天的培养教育。
根据英国政府制定的《个人、社会、卫生和经济计划》规定:
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应接受理财教育;
7~11岁的学生将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作预算;
中学将开设与信用卡、贷款以及家庭财务和负债有关的课程。
按照英国前儿童、中小学与家庭事务大臣埃德·鲍尔斯的说法,就是:“孩子们的投资理财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第三章 对孩子们的常规理财培训
现在很多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而大人表达爱的最直接方式就是给钱。这样一来,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另一方面,许多父母都特别重视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开发,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学钢琴、学英语、学舞蹈……却很少认识到学好“理财”对孩子的重要性,以至于现在超过九成以上独生子女都存在着乱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
因此,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理财方面的教育,要知道,财商对人的一生将产生重要影响,像洛克菲勒、亨利·福特那样的世界名人,都是因为具有较高的财商才一跃成为财富巨子的啊。
看看孩子们怎么认识钱
根据一项对普通中学以及大学在校生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在无意间提到一些关于理财的问题。然而,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家长会根据孩子们的不同需求,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让孩子们去学习广泛意义上的理财。
而我们所说的培训,并不是父母的一时冲动,或者随意地给孩子们一些钱,让他们去进行没有任何目的的花费。要知道,大部分父母会积极地鼓励孩子们把零花钱存起来。但是,他们绝大多数也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存钱,不会轻易让孩子们把这些钱花在大人们认为是“愚蠢行为”上。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我说:
“小时候,父母根本不会按时给我零花钱。因为手里没多少钱,所以花得也少,基本上,我需要的一切东西都是父母给安排好的,根本不用自己去买。而且,在我们家里,大人们都认为没有必要让小孩子去挣钱。所以,直到15岁时,我才挣到人生中第一笔属于自己的钱。”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我的调查问卷中这样写道:
“父母从来不会按时给我零用钱。在我6~12岁期间,基本没有可以让我自己用钱的地方。一般去那些需要花钱的地方的时候,我都是和父母一起去,或者是跟家里的其他长辈在一起,所以根本不用自己存钱。当时,我唯一会想要用钱的时候,就是问大人要1便士,然后拿去买糖果吃。”
“然后,从12~18岁期间,我父亲开始时不时地给我一些零花钱,让我去买一些爱吃的零食、冰激凌,以及贴画等。这些花销基本上都由我爸爸或妈妈来提供,但我基本上都不会让他们知道我把这些钱花哪儿去了。事实上,我常常拿这些钱去学校的游戏厅打游戏机,或者打台球。你知道,我可不敢跟父母说实话,我的父母是绝对不愿意看到我用这些钱跟十几个姑娘一起成群结队地在市区里游荡,或者满世界找乐子的。”
以下,则是一些人共有的、具有代表性的想法:
“我小时候是没有固定的零花钱的。但是我会偶尔得到一些机会去挣零花钱,或者有些时候父母会给一点。虽然大人允许我可以用这些钱去买一些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但是我仍不能随便拿这些钱去买那些我认为是必要,而大人们认为是没必要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家长们的主要观点都是:钱是不能花在那些无谓的东西上面的。例如这个父亲,他至今仍对自己小时候的情形津津乐道,当然,他也承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跟他自己小时候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他说:
“我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零花钱。有时我没跟他们要,他们也会给。但大部分都是我要了才给我的,并且我往往都不能按照自己意愿来用这些零花钱。在我12~18岁期间,我开始通过干家务活来挣零花钱,我一般会拿这些自己挣到的零花钱去买一些书,或者其他我真的很想要的东西。渐渐地,父母对我的零花钱的用途的限制也开始慢慢放松,但仍时不时地查看我的钱包,好确保我没有胡乱挥霍。” 告诉孩子,钱不是最重要的
有些父母则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多做好事,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比自己穷困的人,这样的做法,自然能给孩子以良好的培养,使他们知道,钱也是可以用来帮助弱者的。就如以下例子中所表现的一样:
“我不会有固定的零花钱。但是我可以通过大人们分配的一些差事,或者他们会为了鼓励我去做一些我不喜欢做的事情来给我零花钱。父母会引导我,有零花钱的时候不能只想到自己,而是支持我把钱拿去做一些慈善活动,但同时我如果不愿意这样做的话,我仍有足够的支配权去按我的意愿花钱。大多数时候,我把钱都捐给了自己的学校或者一些贫困的孩子。因为我所受的教育一直在告诉我,把钱用到更需要的人身上比用到自己身上更加开心、更加心安。”
这样的金钱教育,无疑是健康、积极的。而孩子也会通过这些经历,养成正直、诚实、乐善好施的性格——这可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啊。
基本上,在我们国家,大部分父母尽管不太擅长于理财方面的培训,但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我的一个朋友曾这样对我说:
“我在家所受的理财方面的培训微乎其微,不外乎有钱就花,没钱就不花。但是父母一直都对我有严厉的要求,必须要极度诚实、正直,绝对不能随便去借钱或者赊账。”
在以下例子中,你会发现,这位母亲具有非常明确的教育意识,并且她的方法看来是非常成功的:
“当我刚开始当老师时,我会按时把每个月的工资交给我妈妈保管,需要用的时候再向她要。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她又把财政大权交回给我自己来处理。她说,你应该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妈妈的这种做法,长久以来都被我当作是个人理财过程中的重要经历。在这之前,由于按需用钱,我已经对我每个月的开销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工资一交回给我自己保管,我马上就去银行开了户头,并且决定,每个月都会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按比例存起来。”
以下实例中,家长有意识地给孩子机会,让她学习怎样自己支配零花钱。先是有选择地让她去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然后,慢慢地放手让她自己去自由支配一定的额度。
“在我6~12岁时,根本就没有固定的零花钱,也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我挣到零花钱。父母会给我买衣服,并且支付所有我需要的花费。由于我家生活在农村,所以跟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相比,我少了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但是,我会从父母或者哥哥姐姐那里时不时地得到一些零花钱。有时候我会听大人的话,把这些钱存放起来,但有时候,钱一到手我就会花掉。就算有时候父母会叫我去商店买一些东西,我也从来没关心过要买的东西价格是多少,因为我知道,大人们给我的钱总是够数的。”
“然后,从12~18岁时,我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些日常开支。在开始的头两年里面,家里仍没有定期给我零花钱,并且我自己也没有挣到过什么零花钱。但是,我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买自己喜欢的衣服,家里也会根据我的需求给我钱花。当我14岁开始上高中的时候,父母开始固定给我每月10美元作为零花钱。这些钱的主要用途当然是买一些上学所需的文具等。然后,剩下的,我会拿去买一些女孩儿们都喜欢买的小玩艺儿。” 生活琐事中发现的“理财经”
在一些收入相对较低的家庭中,孩子们更容易学到如何支配有限的零花钱。下面就是这些孩子们的心声:
“我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不知不觉间学到该如何用钱的。我家里的房子是分期付款购买的,所以,父母每个月都要还一定数额的贷款。这使得我很早就对分期付款有了很深的认识。但是,令我受益最深的,还是母亲给我的影响。她从来不会乱花钱,并且只会把钱拿去买那些真正必需的东西。就连大部分女人都喜欢的,诸如漂亮的发夹之类的东西,她都会克制自己不要去买,并且,她也从来不会浪费任何东西。
“妈妈给我的另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宁愿用贵一点的价钱去买一个质量好的东西,也不会贪便宜去买一堆没用的东西回来。
“我也是从那时候起在她那里学会了:不要因为一时冲动买了个没必要的东西回来,最好是等几天想清楚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东西,然后再决定是否要买。从那时起,我慢慢学会了判定自己是真的需要这个东西,还是脑子里一时兴起想要买。往往等上几天后,这些想买的念头就会慢慢消失了。
“因为对家里的财务状况很了解,所以,我很少会向父母要钱。偶尔要钱的时候,我都会先在心里不停地问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好确认这个钱是否有必要花。另一方面,我也要确认自己要的钱是不是必须动用家里的日用开支。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只要花钱得当,我是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花这些钱的。因为,在我们家里,每笔花销都是透明的,每个人都知道钱用在了什么地方,所以,父母绝对相信我不会拿这些钱去做一些没用的事情。
“基本上,这些钱我都拿去买了我上学用的必需品。也有那么一两次,我拿剩下的几分钱买了几颗糖果回来,但这些糖我并没有一个人偷偷吃掉,而是拿回家跟姐姐还有两个哥哥一起分享。正是贫寒的家境让我有了这些宝贵的经历。从家人身上,我学会了事事都要尽可能的勤俭节约。甚至,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跟吝啬只有一步之遥。但是,我从没有为自己的做法而感到后悔过。”
从下面的几个例子中,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由不同的家庭教育所训练出来的孩子,个性、素养,以及对财富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案例一:
“我13岁的时候,家里给了我一头猪和一头小牛。父母告诉我说,如果我把猪和牛养大了,卖的钱都归我,这钱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现在看来,我从当时这些经历里获得的益处,远比从其他地方得到的多得多。在3年的时间里,我把猪养得很好,小牛也长成了大母牛,接着还生了一头小牛。在当时的我——一个小男孩的眼里来看,未来的大富大贵真是指日可待!也是从那时起,我从来没缺过零花钱。
“父亲的这种做法,也使得我从此心甘情愿留在了家里的农场,而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离家去城市里找事做。其实父母们应该尝试这种做法,让孩子们在自己家里的农场或园子里做事,让他们拥有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牲畜或庄稼。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们通过劳动给自己挣零花钱,同时,因为是给自己干活,这样更能激励他们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能让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金钱的来之不易,还能结识到更多的良师益友。”
案例二:
“家里给了我一匹小马,几只羊,几头小牛,几头猪,还有几分地让我自己学着经营。马,牛,羊,猪,养大了可以拿去卖,也可以留着生更多的牲畜,庄稼耕种完,可以留着当下一季的种子,也可以拿去换钱。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交易,什么是价值。我想,这恐怕是我接受过最好最实用的理财培训吧。”
案例三:
“我小时候家里是不给零花钱的。虽然偶尔我手上会有一小部分零花钱,但这些都是我帮邻居干活挣来的,比如,帮东家搬一些煤块,帮西家打扫一下卫生,清洗一下地板之类的。但是在自己家里,这些活是我犯错误的时候大人们用来我的惩罚手段,更不可能给我报酬了。但好的一点是大人们不会太限制我花钱,但他们经常会教导我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我的玩具基本上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存钱买回来的。因为挣钱很难,而且经常手上的零花钱都是有限的,所以用钱的时候格外谨慎,也让我学会了要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乱花钱。12岁的时候,我们全家从城市搬到了农村,因为家里的状况不太好,因此,家里所有的孩子都要为家里的生计辛勤劳作。”
相反,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家里给他灌输的观念是:可以在课余时间去捡废品赚钱,并且告诉他们收废品可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于是,这个孩子也很听话地去做了,每个月也会得到一定的收益,零花钱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是,与前两个例子中的孩子不同的是,他对交易、买、卖、价值等,还完全没有概念。 让孩子学做金钱的“主人”
对大多数父母来说,直接告诉孩子们要把钱用在什么地方,远比教会孩子如何花钱有用得多——这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斯密特先生童年时的经历,他的父母在金钱方面的管束,令他终身难忘: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得到零花钱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大人给我钱就是拿来花的。开始时,我的父母教会我向他们要零花钱,基本上都是几毛几分的小钱,但从来不会为了让我学着存钱而给我零花钱,也不会因为其他特殊用途(如让自己学习如何买卖)而给我钱。每次拿到零花钱的时候,父母都会问清楚我要买什么。只有当他们认为我要买的东西是应该买的,我才能如数拿到我要的金额。”
还有这样的一些父母,他们会有计划地让孩子学会怎么用钱,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却总不能按计划行事:
“在我6~12岁的那段时间里,要买东西的话就会去向父母要钱,随时都能拿到钱。12岁以后,父母就开始改变方法,他们改为每周给我固定金额的零花钱。但是我慢慢发现,有时候这些固定的零花钱有点不够用,所以就想改回去以前的方法,不用给固定的零花钱,用的时候就去向他们要,这样比较自由一点。父母经不住我的一番甜言蜜语,固定零花钱的方式实行几个星期之后就被取消啦!”
以下实例足以说明,好的家庭氛围,再加上一些有很好认知的父母,会对孩子们的理财教育起到多么大的帮助。
让我们看看米尔特先生的早年经历,他的父母在培养孩子财商方面,可谓用心良苦:
“我最早的关于零花钱的记忆是恳求父亲给我1便士去买糖果,或是去路边那些摇着铃铛的小贩那里买冰激凌,每次要到的钱都不会超过5分钱。慢慢地,开始学会帮父母跑跑腿买东西,或是帮邻居照看一下小孩,这样做可以获得5分到1角的‘报酬’。到了10岁以后,妈妈开始固定给我每周5分的零花钱。因为钱很少,我可以自由支配这5分钱,而且大人们也从来不问我拿这5分钱去买了什么东西。
“然后,当我12岁的时候,我们全家搬到了一个农场。生活的改变,使得我开始学到很多不同的‘赚钱’的方法。比如,农忙的时候帮家里采摘浆果、水果、蔬菜等。也是从这里开始,我有了自己的小果园,当然,所有的种苗都是由父母免费提供的。然后,我开始学着把果园的收成拿到市场上卖掉,获得的‘利润’自然全部归我所有。而此时,父母就不再额外给我零花钱了。
“第一个夏天,我数了一下樱桃树上的果实,大概值10美元。对于那时的我而言,已经算是非常满足了,虽然有的孩子挣得比我多,但他们却要向家长汇报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相比他们,我有更大的自由去支配自己的收入。然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可以教别人认字,也因此获得了报酬,这使得我开始非常渴望报考师范学校。
“这些所有的经历使得我认识到了钱的真正价值,也让我学会了给自己的收支情况列出明细,以便让所有的支出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我的调查对象当中,在幼年或青少年时,就受到父母有意识的“财商”教育的人还是有一些的,以下是一部分得到过非常好的理财训练的人的经历:
案例一:
“在我非常小的时候,大概五六岁的样子,虽然没有固定的零花钱,但是每次想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都能很容易从父母那里要到钱。偶尔也会为家里跑跑腿挣到一些零用钱,或者因为表现好得到父母奖励的一些钱。到了我14岁开始上高中的时候,我开始每周得到固定的零花钱。同时我也会时不时打点零工来挣点外快,比如帮别人带几个小时孩子,或者帮一个已经工作了的表哥送送信,或者帮一些人去图书馆取书或者还书之类。
“虽然在现在看来,当时挣的钱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在那个时候,我可是对这部分收入相当满意的。我至今还记得我挣得人生‘第一桶金’的情形:那是我10岁的时候,我从哥哥手里接过来了他以前做的事情——帮通往图书馆的一条固定路线的人们借书还书。我每周六或者周三从这些固定客人那里取书还给图书馆,然后再从图书馆带回他们想要借的书,我收取他们每本书两分钱的报酬,这样算来,我每次都可以挣到20~25美分。”
案例二:
“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可以代学生先把钱存起来,用的时候再从里面取。我在里面存了一笔很小数目的钱,有时候用它来买一些1分、3分、5分的邮票,或者偶尔会一次用掉25美分给同学买生日礼物或者其他一些不明原因的礼物之类的。我也会拿这些钱去买孩子们都喜欢吃的糖果,冰激凌,汽水等。我记得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执迷于每周日去教堂的时候都要戴一朵鲜花,所以买花就成了一个固定的开支,特别是冬天,因为花只有在温室里才会开,所以冬天买花用的钱还会多一点。”
案例三:
“我小时候的一段日子里,弹球、回旋球、跳绳之类的东西充斥着我的生活,而且多数零花钱都用来买这些东西了。但当我到了小学的最后一年时,我开始喜欢上带其他小孩们去参加每年五月第一周举行的‘五月庆典’。因为他们的父母多半没有时间帮他们准备参加庆典晚会所需的用纸做的皇冠、士兵帽、小篮子等‘装备’,于是我看准了这一点后,开始试着提前买纸回来做一些各种各样的“五月庆典”上需要戴的小物品拿去卖。还有一些时候,我会做一些投资,比如把我的零花钱借给有‘急用’的比我大几岁的哥哥,然后他们还给我的时候要多付我1分钱的利息。”
案例四:
“我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鼓励我让我自己去买东西,而不是什么事情都由他们包办。正是家庭给了我非常宽广的经济权限,才使得我开始慢慢对钱有所认识,并且开始学会怎样用钱。等我们再大一点的时候,妈妈开始让我的两个姐姐和我学着支配自己一整年的开支。她会根据我们列出的开支清单,把我们需要的一年的费用一次性给我们,由我们自己来计划哪些钱用在伙食上,哪些钱买日用品,当然,有些非必需品的开销是有限制的。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财务上的东西,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制订开销计划。”
以下的实例向我们反映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因必有果。
这个女孩子一直都存不到钱,是因为她从小就没用过零花钱的原因造成的吗?她的父母一直都不给她零花钱,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儿天生不懂得用钱吗?但是不管怎么说,她的父母还是应该让她去亲自体验收入与开销的过程。
“从我6岁开始,基本上都是需要的时候就直接去向父母要零花钱,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我18岁。当然,中间有些时侯我也偶尔因为帮家里做了一些事情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但这些小事情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微不足道的。长期以来大人们对我都是有求必应,我要什么他们就买什么,而且有些时花大把钱买回来的东西根本就不值那个价,但他们仍会买给我。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希望我能按他们希望的那样好好工作。每次我向父母要零花钱的时候,他们从来都不会给我1分钱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虽然我自己能挣钱了,但是却存不到钱。不管我能挣到多少我都能花到一分不剩。”
从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接受理财培训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大部分人所共有的、类似于培训的经历都是出自于偶发性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父母会针对这方面对孩子们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在大多数的例子中,孩子们亲身经历的理财体验,多数可能是由于家庭因素,不可避免要接触到的。这些体验往往都是利大于弊的。
所以,家长们应该可以给自己信心。如果你能在亲子财商教育方面多花一些精力的话,许多因不会理财而带来的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财商教育小贴士:更多的金钱意味着生活更加幸福吗
在一本畅销书《当大脑遇到金钱》中,有着这样一段内容:
1957年,美国人均收入约为1万美元(已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当时的寻常百姓家中还没有洗碗机、干衣机、电视机或空调,但据统计,有35%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非常幸福”。
2004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美国人均收入比1957年时几乎翻了三番,百姓家中的电器等消费品比起当年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按理说,该有更多的人感到幸福才是,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只有34%的人说:自己的生活“非常幸福”。
这一数字与1957年比,不但没有增加,还略有下降。
关于这一点,您有何看法呢?
更多内容,请支持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