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酒 邃之蓝:钢琴:巴赫专家图蕾克 —《哥德堡变奏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24:38
巴赫专家图蕾克 —《哥德堡变奏曲》

专辑名称:《Johann Sebastian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专辑艺人:Rosalyn Tureck
唱片公司 DG
发行时间 1999年06月30日
哥德堡变奏曲与演绎
历来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名家数不胜数。比较著名的如1933年首次当众演奏它的波兰著名羽管键琴女演奏家兰多芙斯卡(Wanda Landowska,1879-1959)、最先在钢琴上演奏它的美国著名女钢琴家图蕾克(Rosalyn Tureck,1914-2003)、加拿大著名钢琴怪杰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等。
兰多芙斯卡是谈巴赫音乐时不能不提的人物,是她以一人之力将几乎失传的羽管键琴演奏重新振兴起来,而且巴赫的另一部键盘乐巨著《十二平均律曲集》也是由她在1940年代完成了首演。
古尔德更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钢琴界最知名的演奏家,他在1955年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演奏《哥德堡变奏曲》一举成名,后来又在1981年以更深邃的方式重新演绎《哥德堡变奏曲》,随后就英年早逝了。他的一生就像是《哥德堡变奏曲》中的主题一样,以此始,以此终。 图蕾克则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她在1998年以85岁高龄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时,观众只能叹服岁月给她沉淀下一份旁人无法企及的涵养。
由于在巴赫的时代,作曲家们没有在乐谱上标记“渐强”、“渐弱”等符号的习惯,所以后人的演奏在强弱、缓急、节奏安排上主要是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音乐素养。这就造成了对同一作品,不同的演奏家演绎出的风格完全不同。比如古尔德在1955年录制《哥德堡变奏曲》时,演奏全曲只用了38分钟。而图蕾克在1998年最后一次录制此曲时,全曲用时为91分钟。
(摘自朝来寒雨晚来风)
这部《哥德堡》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大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是用大键琴还是用现代纲琴演奏,也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听她《哥德堡》给我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这版《哥德堡》速度算是慢的,却并未给人甜腻、滞厚感,流动性不差,前半部分稍为“和缓”,变奏部分的“复调感”相当好,线与线之间的“间距”非常恰当,弹性也不错,弱奏与连奏段落、特别是连奏显得新颖迷人(如第13变奏等),装饰音的运用也并未影响到调性感觉,颗粒感可谓是出类拔粹,与古尔德的风格相映成趣,俩人在演绎精神与技术风格上有贯通之处,但效果并不相同,虽然都在尽力演示巴赫此作的“音乐性”,但可以感觉图雷克偏于“物化”,在技术上融入恰当的个性处理,尽可能又理性的拓展钢琴自身的表现力,而古尔德则偏于“精神化”,他的81年版实际上在其中注入较多个性色彩与主观世界的东西。此版第14段变奏弹的果断干脆、一气呵成,第16段在节奏转换处把握很自然,瞬间即变又有筋有骨,看似自然,其实是为后半部分的埋下了伏笔,图蕾克的演奏本身就以筋骨感好著称,这在后半部分尤有所体现,如第21-23段,演奏真叫个妙!将键盘极致化、也妙趣化了,再听第27、28段,指键功力几近化境,力度层次非常清晰,不愧为巴赫专家。
(摘自长桥卧铺)
',1)">
资源来自网络    kklaodai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