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果吃多了要死人的:中职实施校企合作的问题及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16:53
 中职实施校企合作的问题及思考   当前,职教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实施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内涵化的发展趋势,然而,从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缺乏体制、机制保障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热、企业冷)依然是校企合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深化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一、中职校企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回顾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校企合作历来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命题。在我国职业教育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先进经验、示范模式和现代理论的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双元制”及其创造的“德国奇迹”,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答或解决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从此,我国职业教育开始了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的道路,1983年中德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作为第一个中德合作项目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开始逐渐被我国职教界所认识和接受。我国开展“双元制”模式试点实验,目的在于借鉴其有益经验,吸收其合理思想,以改革传统职教中的不合理部分及阻碍职教发展的客观因素。这些试点实验对我国借鉴“双元制”职教模式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这期间,以校企合作为特点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中国出现了各种实践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模式。
  1、“订单式”。“订单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并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2、“2+1式”。该模式的内涵是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2+1”模式中的“2”和“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它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由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的产学合作领导小组、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小组、联合教研室等构成了“2+1”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建设中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负责监督管理实施包括评估在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具体问题。
  3、“工学交替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参与该模式运行的企业要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技术含量,而且要全方位地介入学校的育人过程。因此,该模式对企业的选择性较强,难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4、“工学结合式”。该模式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经过学校的开发和认定,企业对学生的录用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参加合作教育学生的“工”和“读”轮换进行,三年在校期间学生在企业实践工作训练的时间不得少于十个月。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之一,中职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办学主体多元化,有校办产业(企业)式、行业(企业)办学式、校企股份合作式;二是校企合作内容多样化,有技术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资本合作式、教学内容合作式;三是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多层化,有企业配合式、校企联合培养式、校企实体合作式等等。
  二、中职实施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应当说,近几年来校企合作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就现状而言,中职推行校企合作依然面临着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缺乏体制、机制保障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合作能力不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合作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存在不对等性,因此,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学校自身的合作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导致学校合作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专业建设缺乏内涵、师资水平不高、现有的学科化教学安排不能与企业对接、办学思想落后,缺乏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等。
  2、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总的来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较低,积极性不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国的企业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利润空间有限,如果推行“双元制”,势必使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竞争力下降;过剩的劳动力和低端制造业,使得企业在中短期内普遍缺乏按较高的标准来培训员工的动力;整个社会的诚信度较低,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力又短缺,也使得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去花大价钱培训员工,而怕最后落得个“为他人做嫁衣”。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
  3、政府主导引力不够。现有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虽然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的合作成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肯定和奖励,但校企合作依然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尚不明显。
  三、中职实施校企合作的思考
  事实证明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也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德国人就将“双元制”(即典型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视为德国产品高质量的有力保障,并自豪地将“双元制”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针对中职在推行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推进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实现中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1、学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校企合作,学校首先应当端正办学思想,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使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
  (1)要以专业现代化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协调好专业稳定性和适应市场变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2)要创造性地实施学分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基础都较差,如果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实施教学,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再次品尝失败的滋味。笔者认为如果推行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谓过程学分,就是通过改革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将相应课程的学分分解到平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解决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难题。而替代学分,则指允许学生通过选修课或其它途径如参加竞赛或考证的方式取得学分,从而达到毕业所需的学分。
  (3)实施开放式办学。学校要具备市场意识,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服务,都应当积极行动,学校也只有在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2、社会必须营造一个适宜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环境。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一直被世界称颂,被誉为德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正如德国谚语所说,“不教孩子技术,就等于教会了他偷窃”。可以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德国社会历来重视职业技能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国政府应当促进社会形成对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同样尊重的环境和并列发展的途径,从而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这对于营造适宜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政府调节是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的必然选择。事实上职业教育的政府调节是必须的,它是建立在满足需求、促进就业和人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一方面,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展职业和升学指导。当前的普高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说明社会上不少人在选择教育形态时的不理智心态,这些都有待于政府部门发挥作用,引导人们改变传统观念,树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理性求学观念,使学生能各得其所,从而避免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由此引起的极大浪费。
  参考文献
  [1]杨金土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J].职教通讯,2007,11。
  [2] “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宗彬花 中职校企合作现状、现存模式及突出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07,11。
  [4]张燕 中德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2。
  [5]张健 对教育结构优化中政府调节方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