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深埋和浅埋的判定:略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59:09
略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作者:徐鹏    文章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    点击数:749    更新时间:2006-5-5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世纪,对人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重新审视成为当代思想的主题。当前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更加凸显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与企盼。本文简单探讨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从当前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入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四项对策,力求在新课改的广阔背景下探寻出一条为学生建构一个闪耀人文精神光辉世界的捷径。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恶化、道德沦丧、精神颓废等等。人们开始感到惶惑和迷茫,对人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重新审视成为当代思想的主题。于是,人文精神重新得到重视,人们企图通过人文精神的弘扬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目的。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理所应当承担起建构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事实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界定,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强调,正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与企盼。

    一、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词汇。古今中外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正确认识人生意义、探寻生命意味为特征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作品都可以冠之以这一美称。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和西方文化视野中,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内涵,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内涵库”。

    如果在教育领域内使用“人文精神”这一词汇,我们必须保持一种慎重的态度,因为每一种人文精神的表述背后都隐含着独特的教育观念。通过对搜集资料的分析和比较,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对“人文精神”尝试作这样的界定: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人本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一种生命充分舒展的自由;这里的“和谐”指的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里的“全面”是指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丰富的情感等多种人文修养的全面。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中国语文教育历来就有“少慢差费”的问题,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使得它往往成为众多矛盾的焦点。1997年《北京文学》引发了一场对中国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反思。人文精神的失落是大家关注的一个主要话题。这场大讨论促使我们认真地反省:当代的语文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认为,首要的问题是严重忽视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正如在这次大讨论中教育理论家杨东平所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语文学科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较之于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多地触及到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等,可以说,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针对当前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当前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虽然还有待完善,但其中所选的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大多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这些文本为语文教师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提供了依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这说明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有重大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尤其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进《庄子》,领略庄子超逸的精神境界;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仰慕苏轼豁达宽广的胸襟;走进《边城》,感悟沈从文湘西世界的美好人性……让学生走进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递,人文精神的传递。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2.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到学习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到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到互动合作者等角色的转换,这就意味着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地发展,才能使学生自由的生命之花在课堂上美丽地绽放。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的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互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事物、新观点、新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学会”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人文精神的培养。

    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1.布置课外阅读。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精选具有人文内涵的文章,归纳为“生命”、”艺术”、“道德”等主题,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人文背景下进行一种”原真性”的阅读,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

   2.鼓励课后练笔。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在生活中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应倡导学生表现生活中的“人伦情怀”,感受生活中的“人性之美”,感悟生活中的“人生真谛”。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进行一种“个性化”的写作,用自己的语言去阐释人文精神的意蕴。

   3.提倡观光游览。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度,人文景观和古代文化遗迹遍布全国,而且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宝贵的课外资源。当教师带领学生跋涉到巍峨的泰山之巅,漫步在滔滔的黄河岸边,伫立在威严的兵马俑前……教师都应及时为学生讲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通过现场讲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崇敬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在名胜古迹的原真环境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寻觅人文精神的踪迹。

    (三)在教学评价上,教师要注意凸显人文精神的理念。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凸显人文精神,就应该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社会。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还应该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评价方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纠正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偏差。加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评价内容激励化。新课标指出:“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该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因此,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语文教学中注意了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激励化,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在师德风范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感染性,它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切实树立人文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第二,积极吸纳民族文化精髓,更新知识结构,加深自身的人文底蕴;第三,努力追求高尚道德,丰富美好情感;第四,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塑造良好形象。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示范,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作风,还是教学内容的人性分析,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绅士风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总是通过一言一行表露出来,因此教师的行为规范会对学生起直接的教化作用。教师要高度敬业,恪尽职守,同时要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人文精神修养,使自身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气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文精神的传道者。

    三、结语

21世纪是呼唤人文精神回归的世纪,人的精神建设已经被提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华夏社会奋进的巨大精神动力。“语文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我们的支柱”,是“人文精神的根基”。中国语文教育只有扎根在人文精神这片沃土之上,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的世纪已经到来,我们热切希望中国语文教育界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功能,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打好底子!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