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齿不序爵:文化鸿沟:对自杀的态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2 08:49:22

 

BBC英伦网 鸿冈

《文化鸿沟》

古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公元前69-30)在权势之争失利后相传让毒蛇咬死自己结束了生命。Reginald Arthur作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的“世界预防自杀日”刚刚过去,这一段听到、看到一些让人惊心动魄的报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字,世界现在每年有上百万人自杀身亡,而且中国的自杀比例在世界排行相当高。

今年9月10日预防自杀日主题为“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就此的说法是,人们对自杀的主要风险已经了解,但要预防自杀还需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次目睹

这些报道让我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人自杀的情景。

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正在吃晚饭,突然有位邻居跑进来说,旁边楼里一位和我们家很要好的老师跳楼了。我和哥哥一起赶去,见她瘫在地上奄奄一息,脸上几分痛苦,几分惆怅。不久救护人员来把她接走了。

那是在中国文化革命年代,自杀的事情时有听说,作家老舍和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夫妇自杀这时已有传闻,但亲眼看到熟人寻短命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至于当时的反应,我只记得自己很震惊,但不记得具体感觉。

世界卫生组织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和酗酒在欧洲是造成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亚洲,一时冲动导致自杀较常见。

 

让我不解的是,哥哥见此场面却显得愤怒。我问为什么,他说这种行为太自私了。

逻辑

我没有问清这里的逻辑,好在那位阿姨从四层楼摔下来时有树枝缓冲,虽然伤势不轻但还是救了过来。恢复后我和哥哥曾去跟她补习英语拼写,她对我们很关怀,哥哥也好像早就忘了当初的愤怒心情。

在那之后的年月中我发现,碰上身边的人自杀,愤怒是常见的反应,惋惜和愤怒往往交织在一起。心理学家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除此之外当然也有作其他反应的,诸如迷惑茫然或者不以为然,有的人将自杀者敬仰为豪杰,其他人则斥之为败类。不同反应当然取决具体情况,不同文化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但这些观念是哪里来的?最近听到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的哲学教授迈克尔·乔拉比(Prof Michael Cholbi)在广播里追溯历史,对西方文化看待自杀的态度做了一番推敲。

希腊先哲

他说,根据柏拉图在《斐多篇》(Phaedo)里的记述,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自杀从来都是错误的,因为是自己想让灵魂从躯体内释放出来的行为,而人的灵魂是神置入体内的,只有神才有权放出,人自己没有这种权利。

然而柏拉图在《克利陀篇》(Crito)里描绘苏格拉底本人在雅典被判死后服毒自杀时,又把自杀写成壮举,所以柏拉图的态度应该说是比较复杂的。被勒令服毒的人究竟几分算自杀,几分算被杀,本身当然也是可以争论的。

基督教的禁令

基督教对自杀明令禁止,首先系统阐述相关教理的一般认为是生活在公元四、五世纪的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 – 430年)。

他的解释是,《圣经》里的《十诫》规定不得杀人,也规定不得追求邻家之妻。

柏拉图作为弟子记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Marie-Lan Nguyen

 

上帝却没说不准追求自己的妻子,而限定不准追求邻家之妻,照此推理,上帝的意思如果只是限于不准杀别人,肯定会明确说出。既然没有,而是泛言不准杀人,那就必定也包含了不准杀自己的含义。

三种原因

根据乔拉比教授的说法,后来对西方人自杀观念影响很大的是13世纪的哲学家和神学家阿奎纳斯(Thomas Aquinas,1224-1274)。

他说自杀有悖神法,存在三方面的依据。首先,自然中的万物皆懂得自爱,因此自杀是违背自然走向的,同时也是没有仁爱的。而违背天理又没有仁爱之心乃大逆不道,是不可饶恕之重罪。

其次,每个人都是社会一员,他的生命因而属与社会整体,谁自杀的话也就伤害了周围的人。

第三点,是人生为上帝的馈赠,因此生死也就都要由上帝决定,谁若剥夺自己的生命,那就触犯了上帝。

这些当然都是年代久远的事情,后来的欧洲社会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近代的巨大变更,尽管如此,现在仍能感受这些影响。

至于东方对自杀的观念,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鸿冈 2009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