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轻松愉快的成语:情节技巧 文科学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34:10
 微型小说情节技巧  "微型小说情节技巧"是特指微型小说作者在设置作品情节时熟练地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手法和技能。H\
  各种不同的小说体制都有能显示本文体优势的情节类型。譬如长篇小说有"网状式情节"(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橘瓣式情节"(如刘心武的《钟鼓楼》)……短篇小说有"双线交叉式情节"(如鲁迅的《药》),有"拉抽屉式情节"(如王安亿的《雨,沙沙沙》)……这些情节类型都需要一套熟练而完整的技巧才能进行创作的操作。`fQ8X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H
   1.递升反转与释悬曲转@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XE#7o
    递升反转A
  这是从情节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微型小说的大变化、大反差的一种情节技巧。我们先来分析许行的《钱包》(见《作家》1990年第7期)的情节结构。作品一共有五个细节单元:pep"v\
  A.他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亚洲人撞了一下,他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pUsm5)
  B.他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 Wallet!"(钱包,钱包)。那撞他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qa
  C.他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他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i
  D.他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那撞他的人绕着树跑,企图用灵巧的身躯摆脱他,而他也绕着树追。就在他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他的人扔下钱包跑了。D0(O
  E.他捡起钱包回到自己的住处。当他打开钱包查看时,才发现钱包不是他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他的人也和他一样是在饭店里打工的。他看看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M-
  王保民评论说:"《钱包》是典型的小小说写法。构思巧妙,故事性强,然而,当你读完后可曾想到,打工人的酸甜苦辣,这也正是作品所要表现的。不仅仅写故事,要有内涵,有人物,这里恐怕对初学小小说的人有所帮助。"(见《小小说选刊》1990年第10期)王保民指出这是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实际上是说这篇作品的构想方式和结构技巧是微型小说特有的。拆开这篇作品的结构,我们发现它的情节是这样运行的:J\
  "A、钱包被偷 B、追 C、猛追 D、绕树追 E、追回的钱包才发现不是自己的。"V(
  从这个简化的情节运行的轨迹中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精巧构思有这样一个特点:作品以一个道具(钱包)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单一事件,然后抓住这个单一事件中的一个情节元素(追回钱包),向上做了一系列的延伸发展(追,猛追,绕树追)。"追回钱包"的单一事件经过这一步比一步猛烈的行动描写才达到情节高潮,于是,当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追回的钱包原来不是他的,而是对方的,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和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情节开端与情节结尾恰恰是"A"与"-A"的反差矛盾,作品的意外结局便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递升反转。用图可这样表示:`K*W?
  本来,反转技巧在其他小说文体中都可以使用,但是在微型小说中使用反转就比在其他文体中要用得更讲究、更精致。因为微型小说的构思目的是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追求题材信息的大变化和开头结尾的大反差。所以,这种"递升反转"技巧就努力在反转前把递升段的艺术蓄势做足;一个事件元素在情节运行中不是一般的重复发展,而是向上做更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直至反转前的艺术铺垫做足了再来下跌陡转。递升的作用正在于使后面的反转来得更加出人意料,形成的跌宕幅度更大。因为递升得越高,离情节结尾既定的目标差距就越远,故而对作品最后的突然反转,读者全然缺乏思想准备。因此,这样来处理反转,作品的题材信息变化就不是一般的"A——-A"的反差,而变成了"A——A n——-A"的大变化、大反差。篇幅越短,变化和反差越大,那么它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就越强。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把"反转"设置得如此精致,有力地体现了这种文体构思的精巧和结构的精美。"{:$i
  释悬曲转no
  毫无疑问,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在结构中可以大量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而在微型小说中同样也可以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但是微型小说在使用悬念法和误会法时却有它自己相当独特的规律。在大量的微型小说现象中,我们发现了有一种这样的特殊样式:在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悬念法和误会法被叠加起来使用。作品的总体构思框架是误会法,是两个人物在一个场面的单一事件里互相之间发生了误会。由这个误会先形成了一个作品的悬念,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悬念被不断得到强化。当作品在最后消释这个悬念时,读者才在瞬间顿悟,原来这是两件绝不相关的事发生了错位的连接,作品的意外结局就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释悬曲转。 wzk%YG
  我们来赏析白小易的一篇作品《夜空的幽默》(见《温情脉脉》第23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这篇作品共有四个细节单元:(1)作家A在旅馆平台纳凉和观赏夜色时,发现了一个神态微妙的漂亮姑娘也在他身边。(2)作家 A调动丰富的想象,对姑娘的来历做了种种猜测。(3)作家A感觉到这个漂亮姑娘在悄悄地向他接近,她多情的眼光以及她欲言又止的神态,使作家的内心涌起了许多微妙的情感。(4)作家A决定送给这姑娘几分勇气,他首先问:"你一直在等我吗?"姑娘说:"是的。"姑娘接着又说:"我是顶层的服务员,我要等最后一名旅客离开平台就锁上平台的门。"这一刹那,作家A的一切美好的想象与微妙的情感全都云消雾散了。ozs|QT
  分析这篇作品的情节框架,我们发现,作家A的思想意识有着一条他自己的轨道,而漂亮姑娘的思想和行为则是另一条运行的路线,两人在月夜的平台上发生了一次错位的对接。自作多情的作家A误以为漂亮姑娘等他关门的一切行为均是对他有意,而另一条漂亮妨娘的情节发展真相全被叙述人"遮掩"去了,读者跟随着作家A的思绪产生了期待心理:作家 A与这个漂亮姑娘将要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他们最终有个什么结局呢?直到最后作品的悬念才彻底翻了底——姑娘的行为、神态与作家A的猜测、多情完全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用图可这样表示:8Oq_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Sy7.O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Z
  2.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7w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eP6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qCNT
  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的艺术内涵%kv
  如果说,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是通过强调变化的"质"来构成艺术反差的话,那么,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则是通过增加变化的"量"来构成艺术反差。tIV
  在微型小说短小的篇幅里,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多层次的艺术变化,有意识地在有限的艺术时空中让情节完成两次以上的反转或曲转,这正是微型小说在小篇幅中追求大变化、大反差规律的体现,微型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正产生在这种小巧、精致的艺术结构中。Z#Vtx
  在"多重反转"里,作品的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同样要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变化,然而,这个矛盾变化就不仅是"A——-A",而是"A——-A————A————-A"。这就是说,作品的矛盾变化不仅是一重,而是二重以上,它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让情节发生一正一反一正一反这样多重的反转变化。s
  在"波状曲转"里,作品的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尾同样也是要构成"A"与"B"的差异曲转变化。然而,这个差异曲转变化也不仅仅是一重"A——B",而是"A——B——C——D"这样二重以上的变化。波状曲转的情节发展就不像多重反转那样是一正一反一正一反的顺逆交错的运行轨迹,而是从A开始,一遍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发生上下左右的波状运行轨迹。如果用图来表示这两种结构技巧,那就再清楚不过了:u &
  (被状曲转)h;3Xb!
  多重反转与被状曲转的实例分析ex
  我们来对比赏析两篇微型小说佳作。#,
  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见叶茅编著《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第97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有四个情节发展的艺术层次:cs7$zc
  A.马莱德夫人突然获悉她丈夫在铁路事故中遇难。4>K
  B.马莱德夫人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欲绝的神情,相反却还有一种挣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的喜悦。2G'
  C马莱德夫人的丈夫布伦特雷·马莱德先生突然回来了,原来关于他遇难的死讯是失实的。"wj.
  D.马莱德夫人那短暂的喜悦刹那间化为乌有,她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心脏病突发猝死。nm-_yk
  这篇作品以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情节,相当有深度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里美国社会夫妇关系的危机,塑造了一个极力想摆脱家庭、丈夫的束缚,向往独立人格而最终为一刹那的自由感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的妇女形象。这样的人物刻划和这样的现实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和入木三分的。这篇作品的情节运行轨迹刚好是从"A"和"-A",到"——A",到"——-A",连续转了三个相反的弯。马莱德夫人的丈夫车祸遇难,这是情节的突起,丈夫去世,妻子不但不悲伤,反而感到高兴和喜悦,这是第一次反转;谁知她的丈夫并没有死,他又风尘仆仆地提着旅行包和雨伞回来了,这是情节的再次反转;这个时候的马莱德夫人并不因为丈夫的生还而高兴,相反,她因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心理反差而引发了心脏病。作家紧紧抓住该悲则喜、该喜则悲这样几次大的情感反转,让故事情节一正一反一正一反地连续发展,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吃一惊后,又吃一惊,接着又吃一惊,这样的情节连续三次反转,造成了不是一般化的反转效果,而是相当强烈、效果相当突出的审美"速率刺激"。*
  现在我们来赏析白小易的作品《真假难辩》,(见《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8期)男女主人公在电话里互相真真假假的辩白把这个在一个场面里形成的单一事件弄得波澜起伏、趣味横生。两个年轻人机智的小聪明在这种绕有风趣的对话中被突出地展现了。他先说自己是10点到的,已经到了好一会儿了(A);当她说从8点半开始就给你打电话了,他立即戳穿对方的谎言说,自己8点整就到了(B);当她说刚才我撒谎是为了逗出你的真话时,他立即改口说自己实际上是10点到的,是他反过来考验她是否真找过他(C);当她说她不是5分钟挂一次,而至少是挂了六七次电话时,他反过来说她经不起考验,他确实是8点到;经过一番发誓后她才说,我是和你开玩笑的,我从来没给你挂过电话,谁知,他这才讲出真相:他也是刚到的。这篇作品的情节绕来绕去,确实令我们难以把握它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这样来对情节做个简化处理:Bv\
  A.他说自己是10点到的。k>qsR
  B.他改口说8点钟就到了。i
  C.他又说实际上是10点钟到的。=]
  D.他还是说确实是8点钟左右到的。-]6|)
  E.他最后说自己实际上是刚到的。JB6E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这篇作品的情节是以男主人公辩明自己"究竟是什么时候到这里的"为基点,连续一会儿这一会儿那地转了四个弯。如果男主人公是围绕"到"还是"没到"这一点来展开情节,那么情节内容的绝对值才构成"A"与"-A"的矛盾反转样式。但这篇作品的情节发展单元,不是辩白"男主人公到没到",而是辩白他是"10点到",或是"8点到",这从情节单元内容的绝对值看,第二至第五个细节单元都不是"-A",而是另一项"B"、"C"、"D"了。可见,这篇作品的情节链是"A——B——C——D"的差异曲转样式。因此,情节的一正一反一顺一逆的矛盾反转和情节的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差异曲转就是我们区别这两种结构技巧的关健之处。R
  这篇作品在一个千多宇的篇幅里,让单一的事件连续做了四次波浪似的曲转,确实把这种"波状曲转"的情节技巧弄到了极致的地步。如果我们说采取这样"对话"的框架来使复杂事件用"单一事件"的形式来表达远不足以典型地印证此种情节技巧,我们还可以分析一篇国外的微型小说珍品。n(.Z6t
  美国作家阿瑟·戈登的《幸福的玫瑰》(见韶泉编《中外微型爱情小说》第223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能更简洁明了地例证这种情节技巧。这篇作品的单一事件——"寻找谁是送花人"是在三个场面里完成的:(1)凯洛琳被潘尼曼抛弃后,精神陷入崩溃状态。这时每周的周末吉米就代人给她送去一朵玫瑰,这朵象征着幸福的玫瑰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这个送花人是谁呢?叙述人不知道,作品人物也不知道。(2)不久,送花人吉米从花店老板的文件夹中查清,送花的是潘尼曼。(3)许多年过后,吉米从花店老板的口中才真正搞清楚,送花人不是潘尼皇,而是潘尼曼的妻子克丽丝汀·潘尼曼。从表面上看,她是凯洛琳的情敌,是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夺走了凯洛琳的未婚夫。但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同情心,她"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自己"。所以,她想以这几十朵凝结着自己深情的祝福的玫瑰花来表达自己的爱心,挽救一颗受伤的心灵。从整篇作品来看,情节是从吉米寻找送花人开始的,最初以为送花人是潘尼曼,最后才知道送花人是克丽丝汀·潘尼曼。这里情节从"A"到"B"到"C"连续曲转了两次,真正是做到了一波三折、波澜起伏,构成一篇可读性相当强的艺术品。9
  多重反转与波状曲转的艺术要求cQmQq
  在设置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的情节结构时,作者主观的"艺术遮掩"仍在不露痕迹地起着作用。对于作者来说,他是完全知道情节的最终结局,但是他在叙述过程中,却有意遮掩了故事的真相。譬如在《一小时的故事》里,作者有意让马莱德夫人的丈夫的真实情况放在最后交待;在《幸福的玫瑰》里,作者也有意隐去故事结局,通过叙述人吉米的眼睛,造成潘尼曼是送花人的错觉。作者的这种主观"艺术遮掩"在创造这种"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的故事情节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作者通过"艺术遮掩",去掉那些与"单一事件"的主干情节无关的内容,使故事的发展线索单纯化为"单一事件"的一条线索。其次,作者又通过"艺术遮掩",有意造成某种错觉,使情节的发展按照作者设计的方向运行。本来,"单一事件"在发展过程中有多种运行的方向,但是,作者通过主观的"艺术遮掩"有意让情节的发展不朝读者预计和猜测的方向发展,这样情节无论是反转还是曲转,它的每一次转折的方向便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可见,这两种情节技巧,都是凝结着作者主观创造精神的艺术产物。*)%
  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最容易给读者造成"既出意外,又入情理"的审美效果。由于它反转或曲转的量比较大,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往往会形成"连续性吃惊"的情形。这些正是微型小说独特的情节趣味。本来,矛盾反转和差异曲转现象在任何小说文体中都可以出现,但是它在微型小说里出现时,就有了其他文体无法达到的优势——它的反转和曲转是在短短一千来字的篇幅中实现的。篇幅越短,艺术的变化量和反差量越大,那么它对读者的"速率刺激"也就越强。"递升反转"和"释悬曲转"的情节技巧,主要是通过强化艺术变化和反差的质来实现"速率刺激"。而"多重反转"和"波状曲转"则是通过增加艺术变化和反差的量来实现"速率刺激"。艺术变化的质量和数量都在这种规律中显示出特有的魅力。5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4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W
  3.反跌对比与变异重复Ou|i1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c
  反跌对比$35|zz
  对比手法原本是文学创作中被频繁采用的一种情节技巧。当它在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被限定使用时,这种对比技巧便产生了它在一般小说中并不具有的光彩和魅力。+q5z&
  在一般小说文体中,对比技法使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或者一个人物的前期与后期之间,一个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之间能够以更鲜明的色彩,更强烈的表达效果突出地展现作品的艺术变化与反差。由于一般长中短篇小说有较为宽阔和充裕的艺术时空间,它往往可以把由对比而产生的艺术反差量揭示得十分充分,把由对比而产生的内涵、氛围渲染得琳漓尽致。在微型小说中使用对比的情节技巧,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作品中制造艺术的变化与反差。然而,对比手法在小篇幅里怎样实现大变化和大反差呢?这就形成了微型小说对比法的特有规律。E)Ab)m
  我们先来考察一些微型小说实例。=[t=K
  鞋匠岳跛子身体孱弱,木匠憨二身体剽悍,可是当岳跛子的妻子遭到日本小队长的强奸时,身体剽悍的憨二却丢掉斧头溜走了,而身体孱弱的岳跛子却操起鞋锥把日本小队长的头扎成了马蜂窝。这是时大春《岳跛子》里的两个人物围绕一件事而显示了不同行为的对比。(见《小说界》1988年第5期,全国第二届微型小说大奖赛获奖作品)。pM
  某县召开文学创作报告会,邀请著名作家陈村来做报告。开始来的作家是一个冒充陈村的骗子,5天以后来的才是真正的作家陈村。可是,假陈村作报告时,侃侃而谈,生动诙谐,整个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而真陈村作报告时,却语言干涩,讲得像要"睡过去一样",整个会场听众的反应十分冷淡。这是陈村的作品《陈村报台会》里的两个人物在同一行为方式下出现的结局交错的对比。(见《小说报》1989年第19期)。9pal
  当方副县长身体健康,耳聪目明,精力十分充沛时,全县工业改革的几件大事一件都办不好;可是当方副县长生了一场病,耳朵失聪,不能正常工作时、全县工业改革的四件大事一天之内全办成了。这是孙学明《耳朵》(见《小小说百家代表作》第207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里的同一人物的前后经历与不同事件的结局发生的交叉对接。e
  还有,肉食水产门市部的朱副经理,想把本单位分给自己照顾关系户的10个猪头让给排队的群众,可是排队的群众却认为他是个骗子。这是马凤超《寒心的失信》(见《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第 l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里同一人物的同一行为动机与事件的实际结局构成的错位。一位乡村女教师背学生过河,被评为先进;可是当她带领学生勤工俭学造了一座桥,不用再背学生过河时,却反而因材料不过硬评不上先进。这是俞凤斌《桥之过》(见《写作》1989年第9期)里的同一人物的不同行为方式与人物自身的结局构成的反跌。n*DxA
  仔细赏析、品味上述微型小说佳作,我们发现了一个这样的规律:这些作品一般都设置有二重对比。首先是人物的对比——或是一个人物的前期行为、遭遇和后期行为、遭遇的对比(如《耳朵》里的方副县长,《寒心的失信》里的朱副经理,《桥之过》里的女教师);或是两个人物不同行为、遭遇的对比(如《岳跛子》里的鞋匠与木匠,《陈村报告会》里的真假陈村)。E
  其次是围绕作品人物而生发的单一事件的前后变化对比。像真陈村作报告失败,而假陈村作报告却大获成功;女教师背学生过河和女教师领学生造桥方便学生过河,就是这样的单一事件的开端与结局的变化。<{{~8W
  然后,作品的构思格局是把这二重对比互相交错扭结到一起,而且这种交错扭结规律正好是这样一种构思模式——"应该的却出现不应该;不应该的却出现了应该"。身体剽悍的木匠憨二应该去打日本小队长,然而却是身体孱弱的鞋匠岳跛子挺身而出;真陈村的文学报告应该名实相副,然而假陈村的文学报告却大获成功;方副县长在身体健康时办不成一件大事,可是,等他的耳朵失聪时,全县的工业改革才迈出一大步了;女教师带学生勤工俭学,造了一座方便学生的桥,她更应该评为先进,可是她却以材料不过硬评不上先进;朱副经理把开后门的猪头让给大家,可是大家却反而怀疑朱副经理的来路……这种人物动机、人物行为方式与人物的命运、事件的最终结果正好形成错位的连接,由这种错位的连接构成的对比手法就叫反跌对比。|~
  采用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来进行构思的微型小说绝不止上述谈到的那几篇。我们发现,这是微型小说创作中出现概率较大的艺术现象。指出和归纳这种艺术现象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应该深入地把握这种作为微型小说特有技巧产生的可能性和作为微型小说艺术规律的必然性。(9Vz
  恩格斯曾指出:对比是"对人物的有代表性的性格作出卓越的个性刻划"的好方法。为什么说对比是刻划人物的好方法呢?主要是这种方法能够突出、展示艺术的变化和反差,使读者从中获得一种思索和启迪。微型小说使用对比法,目的也是为了强化艺术变化和反差。但是由于它篇幅的限制,它比较难在短时间的艺术描写和叙述中迅速完成大容量的对比。微型小说一方面要求艺术篇幅越短越好,另一方面又要求艺术信息量越大越好,这是一种"艺术二难"境地,微型小说许多技巧实际上都是为了克服这"二难"而产生的。在微型小说有限的篇幅中使用对比法,它无法在展开对比量上作文章,然而,通过由错位构成的双重对比,却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拉开了作品对比的落差。9
  当我们在采用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来构思作品时,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作品中应当设置出二重对比。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方式及前后命运要有清晰的对比内容,而单一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也要有明显的变化与反差。无变化的人物与有变化的事件,有变化的人物与无变化的事件,都很难设置出这种技巧规定的双重对比层次。因为上述两种不规范的对比量,而不可能出现两个级差以上的对比量。所以,这两项内容——人物的前后对比与事件的前后对比,一项都不能缺少。R
  第二,两重对比层次要有一个巧妙连接的结构点。这样的结构点最好落实到一个道具上。人物的对比线索与事件的对比线索恰好像在这个道具上打了一个结,形成错位的交叉。譬如《耳朵》里方副县长那个失聪的耳朵;《寒心的失信》中那"10个猪头";《桥之过》中那个桥……等等,这些具体道具细节刚好把人物、把事件的对比内容都凝结在它的上面。这至少有两个好处:它可以把那些较为复杂的有二重变化的艺术内容向一个内核集聚,使微型小说的表现内容单纯化;它也因这一个道具所蕴含的艺术内容的充分描写,有力地体现微型小说作者艺术构思的机智和艺术表现的从容;创造出微型小说特定的艺术氛围和魅力。R=
  这两条艺术要求如果我们在创作中能较好地把握住它的分寸,那这种反跌对比的情节技巧便会游刃有余地展现它多彩的风姿。vl%0N+
  变异重复AL\
  "重复"也是所有的小说创作以至文学创作都可采用的情节技法。一般的长中短篇小说使用重复法,常常是为了突出艺术主旨,强调作品的关健情节,使整部作品能够形成严密统一的艺术有机结构。E;B
  重复法在微型小说创作中是作为一种整体的构思方式出现的。在微型小说创作中,如果单纯地使用重复法,那么作品中需要强调、重复的情节,只能在短小的艺术篇幅中连续反复几次,这样,那些需要强调的情节因得不到一种艺术的充实和丰富而显得单调、乏味。因此,在微型小说创作中,完全照搬一般小说的重复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B@|\
  微型小说使用重复法的规律在哪里呢?y9Xf
  研究一些微型小说现象,我们发现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它的总体框架是由若干个大致相同的细节单元组成,但在每个具体的细节单元中,它的形态和构成元素又有一些新的排列、组合,可以说,这若干个构成元素大致相同,而具体的排列、组合又有变异的细节一连接,便出现了一种这样的艺术情节:从总体的情节框架说,它是重复式的细节单元,但是它的每一个重复的细节又都有些变异的内容;当我们把这若干个变异重复的细节叠加相连后,整个作品就产生一种新的艺术质变,以至作品的深刻的主题内核以及作品所要传达的艺术意味正凝结在由这"变异重复"的细节的组合之中。v
  那耘的《爱情ABCD》(见《1985一1987年全国优秀小小说选》第20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可以例证这种情况。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个少见而又典型的奇文。它用 A.B.C.D四节文字,分别写了四对男女青年恋爱失败后又偶而相见的故事,它表现了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普遍的几种深层次的爱情心理。情节构思的奇巧,立意表达的机智,确实令我们回味不已。为便于分析,我们把作品的四节故事做一种这样的概括:1
  A、他爱她,但她不爱他。zR#u
  后来,他事业成功成了革新能手,她很后悔。T
  B、她爱他,但他不爱她。D?pm
  后来,她事业成功成了严厉的厂长,他不后悔。m
  C、他爱她,但她不爱他。W|0
  后来她成了家,生活美满,而他既落魄又傲气。},K')
  她同情他。#
  D、她爱他,但他不爱她。8
  后来他成了家生活美满,而她既落魄又傲气。0G#}Su
  他不同情她。_m+Vo
  A、B、C、D四节有相重复的地方,这就是:四个故事的总体情节走向都是恋爱不成而又偶然相见。A、B、C、D相变异的地方是:男女主人公的遭遇不同,因而表现出的男女主人公的心态和价值观念也不一样。+d%F
  在这四组故事中,A、B二节作为一个艺术层次,又有相重复的内容:男女主人公都有恋爱不成的情节和男女主人公都有爱情失败事业成功的行为内容。然而,A、B二节也有变异的地方——男女主人公对上述人生内容的不同认知心态。这两节内容一经重复连接,我们既感受到它们重复的内容,又体味出了这两个情节本身所没有包含的意蕴,这就是——如何看待事业的成功者。作品通过女青年后悔的心态的描写,折射了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深层社会心理:女青年更多的是看重男青年的事业、才能,而男青年更多的是看重女青年的性格、气质。A,km
  C、D二节作为一个艺术层次,它们相重复的是:男女青年恋爱都不成功,而男女青年各人都组成了一个美满家庭;相变异的地方是:男女青年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心态。这两节内容一经重复连接,我们便有了下面的认识和理解:男女青年对待生活落魄者的态度各不相同,女青年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同情心理,而男青年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自负心理。>T
  四个变异重复的细节描写单元一经连接,便产生了四种新的艺术变化和反差,在这四种新的艺术变化和反差中包孕了好几层艺术内涵;它相当典型地概括了当代男女青年如何看待事业,如何看待生活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的情感心态,从这里,我们亦可进一步体味到形成这不同的观念、心态的整体社会文化心理和民族的传统生活氛围,这就是男女青年深层爱情心理和爱情观念产生的生活根源和历史背景。因此,这篇作品虽然是重复式的情节框架,但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采用变异的重复细节突出了有变化的重复。它将类似的基本情节因素作了巧妙的多种多样的排列组合后,折出了许多这些基本情节因素相同的描写单元所不具备的内涵,表现出了一种生活的多姿多彩和艺术意味的丰厚和深沉。所以,在微型小说中使用重复法,"重复"仅仅是现象,而变异出新才是真正的实质。这种变异重复,看似重复、相似,但由于是有变异的重复,它的每一次重复实际上都体现为一次新的进展,一次新的升华,一次变化了的新阶段,一次螺旋式的上升。这种变异重复之所以有这种艺术力量,就是在于它的重复的现象下,透出了并不重复的新的艺术意蕴。zt/
  可见,作为"重复",这种情节技巧能够强调作品的关键性的情节,使情节获得一种集中、突出的艺术延伸发展,造成整个作品在结构上的简洁和单纯。作为"变异",这种结构技巧又能在集中、突出的情节发展中表现出一种艺术新变,在简洁和单纯的结构里融汇为更丰满、多层的艺术内涵。从这些技巧功能的分析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变异重复"也是使微型小说走出"二难"境地的一种独有技巧,它体现了微型小说一方面追求单一、简练,另一方面追求丰富、多变的艺术辩证法。J(
  如果说,"反跌对比"是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强化一种"A——-A"的单一、集中的变化,那么可以说,"变异重复"则是微型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强化一种"A——AA"的丰富、多义的变化。然而,在反跌对比中,"A——-A"的艺术变化,是变为双重以上的大变化、大反差,即:"A——-B——B——-A"。在变异重复中,"A——AA"式的艺术变化也不再是单重,而是变为:" A——AA——AAA——AAAA"这样多重以上的大变化、大反差。W
  这两种结构技巧,我们如果改用图表表示,则是这样的:(图表略) ~W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66 HN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fk
  4、单线反馈与双线碰撞1qb=8"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z~4t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 北京市华夏女子中学论坛  BU9
  微型小说在设置情节线索时,可以安排单线情节,也可以安排双线情节,但无论是单线,还是双线,微型小说在小篇幅里追求大变化、大反差的规律始终影响、制约着它们的结构操作。xQ
  单线反馈}zFNm
  单线发展的情节怎样在小篇幅中体现大变化、大反差呢?JR@ol
  我们先来赏析星新一的作品《不景气》(见星新一著《一分钟小说选》第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这篇作品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S博士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培育出了一种可以使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提高一倍的细菌。这种细菌如果感染了人们,那么他们就可以提高一倍的购买欲;使整个不景气的产业界和商业界恢复元气。S博士和一个姑娘相爱多年,他正准备把这项科研成果卖出去来筹集结婚费用。经济界的头面人物R先生得知S博士的研究成果,特意赶来了解情况。S博士把这种细菌的功能向R先生做了详细的介绍,R先生当场决定买下S博士的专利,而且还马上投入使用。S博士把研究所的收尾工作搞完后,兴高采烈地拿着巨额酬金到了未婚妻家里,准备和未婚妻办理结婚手续组成小家庭。可是,S博士惊奇地发现,他的未婚妻戴上了两个订婚戒指。原来,他的未婚妻感染上了他发明的细菌,未婚妻对丈夫的需求也提高了一倍,她觉得S博士一个人还不能满足她,于是也和另一个求婚者订了婚。S博士的发明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这就是《不景气》的类似圆圈似的情节线索。我们可以用下列简图表现它的情节发展:7X
  这种类型的结构方式在星新一的作品里并非只有这一篇。在《宝子姑娘》里,酒吧老板发明了赚顾客酒钱的机器美女,但他自己也被这个机器美女引来的毒酒毒死。在《对策》里,"我"是"非法行为调查股份公司"的职员,"我"替公司调查职工受贿情况,但"我"最后又被公司主任以受贿的罪名解雇,"我"只好贿赂公司主任。,m
  据朱希祥的研究;"星新一的微型小说中,这一特点确实比较显著,在他的《一分钟小说选》中,43篇里有10余篇是采用此手法。"(见《微型小说艺术初探》第131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cd"
  这种手法我们用一个"单线反馈"的术语来概括它。所谓"反馈",按现代科学控制论的理论,把系统输送出去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制对象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叫反馈。xD=
  考察星新一这些作品,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反馈过程和特点:作品主人公制造矛盾,发出动作后,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到了作品的结尾,这个动作及目的又反作用到作品主人公的身上,这构成了"A——-A"的矛盾反差变化。由于从"A"发展到"-A"时,中间经过了一系列单线情节的曲转,最后又回到"A"身上制造了一种自作自受、自己搬石头打自己的脚(-A)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规定的"单线反馈"的内涵。4]g/W=
  这种"单线反馈"的结构技巧在微型小说创作中带来了如下的艺术效果:n@5-W
  第一,单线反馈是一条线索的发展变化的故事,它是由一个单一事件构成情节向前推进,因此,它首先能够体现微型小说的单一性构思原则,它的情节结构框架尽管比递升反转要来得多样与复杂,但它在总体上仍是一种凝结着许多丰富信息的单纯、简练的情节结构。v}6
  第二,单线反馈最终形成的艺术变化是"A——-A"式的矛盾反差样式,然而,它的情节运行轨迹和递升反转相比则有明显的区别。请看它们符号与图表的比较:k7RrT
  递升反转:A——A'——A"——A"'——-A.Y
  单线反馈:A——B——C——D——-A.}izf$
  显然,递升反转的艺术蓄势是由一个情节元素(A'——A"——A"')向上延伸发展而达到艺术落差的最高点,而单线反馈在反转前的艺术蓄势却经历了一个"B——C——D"这样的曲转变化。这样看来,在单线反馈的反转前,它的情节像一条曲转式情节链,它的情节运行轨迹正如曲转式情节链那样也有无数个发展方向,而且每一个方向都可能超出读者的预料和猜测。然而读者最难猜测的竟是这条曲转情节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经历了几次曲转后,它突然转回到作品第一个单元展示的描写对象身上去了,并且,它还使描写对象的行为动机与最终的行为效果刚好相反,构成了"A——-A"式矛盾反差。读者至此才清楚:转了老半天,作品整个单一事件的发展变化样式是"主人公自作自受,自己害自己",读者顿时哑然失笑,不禁为作者构思的机智,为作品表现出一种幽默调侃的艺术情趣而心折。应该说,这就是单线反馈的独有特色,也是微型小说特有的情节趣味。K+Y
  这种单线反馈的情节技巧除了在日本星新一的作品里比较多见外,在我们当代微型小说创作界也有不少的尝试和创新。请看腾纬明的作品《奇妙的循环不等式》:一位老大娘上车后想坐那个空着的O号位,可发车员不准老大娘坐,他要让给首长坐;然而运输公司经理上车后,又命令"首长"让开;这时,经理突然发现老大娘是他的丈母娘,于是,这个0号位最终还是由老大娘坐下了。我们也可用简图来表示这个单线发展的故事的反馈过程:X*9>
  这个奇妙的类似圆圈式情节的故事,相当机智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个0号座位,几经曲折,转辗多次,最后又出人意料地回到了老大娘身上。这就幽默而又辛辣地揭示了我们社会生活中一种恶性心态:"权大于一切,而人情又大于权。"令人失笑的趣味情节的背后隐藏了一个严肃深刻的主题。这篇作品的情节结构和星新一的单线反馈样式不同的地方是:作品的主人公不一定要制造矛盾,发出动作,使主人公制造的灾难落在自己的头上。而是让作品主人公最初的愿望或计划经过一系列饶有情趣的曲转最后才得以实现。这种出新,实际上是把单线反馈的构思方式的内涵加以扩大和延伸,使得这种手法有了更宽的艺术适应性。j)
  我们再来看一篇也超出了"自己给自己带来灾难"样式的作品《蛋糕的奇遇》(见《小说界》1983年第1期):甲要祝贺老朋友乙50岁生日,于是买了一只有"寿"字的大蛋糕去祝寿;乙的夫人说,这蛋糕要送小明的老师丙,因为小明没几个月就要分配了;丙的女儿想取宠未来的公公丁,于是又把蛋糕送给丁;丁有糖尿病,不吃甜食,决定送给住院时曾帮助过自己的病友戊;而戊的妻子说,甲对我们这么好,快过年了,我们要表表心意,这样蛋糕又回到了甲家里;甲用叉子叉起蛋糕,蛋糕盒已长了一层薄薄的绒毛。一只蛋糕做了这么一次奇妙的旅行,最后又回到主人家里,令人啼笑皆非,这是偶然的吗?这是偶然的,但这偶然之中却包含了令我们久久回味的生活中的必然。2
  由此可见,单线反馈作为微型小说创作要在小篇幅里追求大变化、大反差的情节技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微型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也正在于它不断地探求定出"二难"境地的新手法、新技巧,同时也不断地让每一种微型小说的情节巧体现出新的样式和新的形态。单线反馈情节技巧也正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如果离开题材本身的艺术特点,离开主题表述的机智、新颖,而一味地按我们总结的这个公式去削删材料,那么,这种创作技巧就很容易成为制造公式化、雷同化作品的模子,这样我们探讨一些微型小说的特有技巧就完全失去了它的理论意义。I uU
  双线碰撞LE}&
  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有时还经常看见这样的作品,它写了两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有自己的一条情节线索,这两条线索可能平行发展,也可能交叉发展,在作品的最后一个细节单元(也可能在某个特定的细节上),两条线索发生碰撞,交织在一起,形成作品的高潮。'tvf42
  本来在微型小说的短小篇幅里安排两条线索的故事要冒很大的艺术风险,如果构思不好,两条线索串起过于复杂的事件,这会使作品的篇幅得不到有效地控制。那么,微型小说要成功地设置两条线索的故事,它的诀窍在哪里呢?解剖分析许多采用这种情节技巧的优秀作品,我们发现,此种情节技巧的关键在于两条线的碰撞。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这个碰撞点展开,这个碰撞点成为作品的核心细节,所有的内容因为是围绕着这个碰撞点,便显出了一种集中和单纯。而且,设置两线碰撞的目的,恰恰也在于体现碰撞以后发生的艺术变化。如果说,单线反馈的艺术变化来自于作品第一个细节单元的"负反馈",那么,双线碰撞的艺术变化便是这两条线索的"正碰撞"。两线一碰憧,有的事件可能真相大白,有的事件可能发生"逆转",有的事件也可能出现"骤升"因此,两线碰撞形成的艺术变化和反差有两种,一种可能出现"A——-A"式的反转矛盾变化,一种可能出现"A——AA"式倍增扩大变化,用图可这样表示:Fu<
  获得1989-1990年全国优秀小小说作品奖的《抻面条》(见《小小说选刊》1990年第10期)属于后一种类型的两线碰撞式作品。这篇作品写了两个人物:老头子他和后老伴她。他从小就喜欢吃抻面条,成家以前是母亲做,成家以后是妻子给他做。后来妻子去世,他找了一个后老伴她,她不会做抻面条,因而他瞅着挂面条常下不了筷子。女儿星期天回来看到父亲胃口差便亲自动手下厨做抻面条;后老伴她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她背着他暗暗到饭馆里去学抻面。第二天没学好,她买下了饭馆的抻面条。第三天接着又去学。直到下个星期天,女儿过来正想抻面,她一把抢过去,相当熟练地为老头子抻了顿面。他和女儿都惊得睁大了眼睛。当晚睡觉时,他看到了她那条肿得像发面馒头似的胳膊,他这才明白事情的缘由,明白她的一片深情和苦心。抻面条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把一对老年夫妇那恰如晚霞的爱情有滋有味地表现出来了。这篇作品的结构,明显地存在着两条线索:(1)他爱吃抻面条;(2)她暗地里去学抻面条。这两条线索在整个作品中有两次碰撞,最后一次碰撞才披露她刻苦学练抻面的动人情意。"抻面条"是这篇作品两条线索的碰撞点。全篇的两条线索围绕着这一件事情而展开,使得作品结构在这个小篇幅里并不因叙述过两个人的故事而显得臃肿、窘迫。作品的第一个细节单元是从她看到他吃不惯挂面,而高兴吃女儿做的抻面开始的。她爱他,并决心学做抻面。到了作品的最后一个细节单元她为学做抻面把两条胳膊练得像发面馒头那么肿,她这个情意和决心,比起作品开头的描写已有了更强、更浓、更大、更有力的发展。她从暗地里学做抻面到为学抻面而练肿胳膊,她对后老伴饮食的关心发展到一种感动老伴、感动读者的独特的深沉的情意,这不是一种典型的倍增扩大艺术描写吗?所以,我们说,这篇作品"双线碰撞"引发的艺术变化是"A——AA"式的,通过这个倍增扩大变化的描写,女主人公那颗善良的心和对老伴浓郁的情全都得到了细腻的艺术表现。B5
  《抻面条》是两条线索交错发展,最后碰撞为"A——AA"式的扩大变化。而《老雷》(见《1985-1987年全国优秀小小说选》,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则是两条线索平行发展,最后碰撞为"A——-A"式的反差变化。upM
  这篇作品写了两个人物——老雷与狗二。老雷是娘们气十足的汉子,开始做贩杏的生意,因为脑筋不活赔了"四位数"的本。老雷在路上和一个瞎子相碰,他不但对瞎子说对不起,而且还站在那一动不动地让瞎子拿竹竿打他,结果脸也肿了,背也起了紫痕。这是第一条故事线索串起的两个具体细节,它突出了一个老实善良、性格木讷的老雷。接下来的第二条线索的故事是写狗二。狗二是局长的儿子,经常打架,逗女孩子,他在街道管治安,于是经常在市场上占人家的便宜。有一次他又去拿一个小姑娘的杏子吃,小姑娘不依,他耍开了威风,毫无道理地要罚卖杏的小姑娘。两条故事线索发展到这里发生了碰撞——老雷眼见狗二蛮不讲理,他怒不可遏,一拳就把狗二打倒在地。这个碰撞突然使老雷木讷的外表裹着的容不得邪恶的正直曝了光。原来,老雷在对待丑恶的人和事时,一点也不呆不傻,这与第一条线索揭示的行为特征刚好相反。呆与不呆,构成了"A——-A"反转式的矛盾变化。+
  《抻面条》和《老雷》启示我们,双线碰撞的情节符号可以这样表述:6PGnu<
  A——B——A'——B'——AA(交叉扩大式)lg)1%~
  A——A'——B——B'——-A(平行反转式)zk
  无论是双线平行还是双线交叉,也无论是"A——-A"的反转变化,还是"A——AA"的扩大变化,这种情节技巧的关键点,在于找准碰撞点。这可以是一个道具(如抻面条),也可以是第三个人或事(如《老雷》中卖杏的小姑娘)。这个碰撞点巧在它能把两条开始互不相交的线索扭结到这一点来,并且就让这个碰撞点成为全篇艺术变化的"契机点",由此揭示全篇的艺术主旨。微型小说的机智和巧妙正体现在这里。由于它是用一个碰撞点扭结两条线,这样能使两条线索的复杂材料化为单一事件的艺术形式,于是微型小说的单一和简练的特点得到了体现。由于这一碰撞点又连接两条线索的事件,这一篇有着单一、简练的结构点的作品又可以串起丰富多彩的信息单元。单一中体现丰富,简练中包含大容量,这正实现了微型小说单一与丰富、集中与多义的艺术辩证法。所以说,双线碰撞也是微型小说走出"二难"的结构技巧,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体现了微型小说独具的趣味和神韵。CY@Wmp
  我们比较集中地讨论了"递升反转"、"释悬曲转"、"多重反转"、"波状曲转"、"反跌对比"、"变异重复"、"单线反馈"、"双线碰撞"等八种比较常见的微型小说独有的情节技巧。这几种微型小说情节技巧之所以能够产生,主要是因为微型小说文体意识已日益明显,人们能够把握住在这种小说文体特征制约下的特殊艺术规律。0=
  微型小说要对读者构成有效的"速率刺激",一方面它要追求越来越精美的艺术载体,另一方面它又要追求越来越丰富的艺术内涵,这是微型小说创作中的"二难"。微型小说独有的艺术规律正是在克服这"二难"中产生的,而微型小说的情节技巧实际上可以说是克服这"二难"的技法。PLq43O
  这几种从大量的微型小说创作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情节技巧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我们既然是探讨微型小说的独有技巧,那么我们的理论涵盖面应该限于微型小说的范围,这就是说,这些技巧应该是微型小说独有而其他小说文体没有或少见的。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微型小说的创作显示了区别其他小说文体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多年来,我们的小说理论界常有这样的理论移植现象,它把许多小说创作技法也移植到微型小说创作中。当然,我们也绝不否认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可以影响微型小说的创作。现在,在微型小说创作日趋繁荣和微型小说创作理论日趋完善的背景下,微型小说的技巧不仅仅是受短篇小说的影响,它也可以来一个"反转",即真正成熟的微型小说技巧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短篇小说的技巧。我们认为这个设想是可以成立的。如果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它采用上述几种情节技巧自觉地追求篇幅的凝练和艺术内涵的丰富,当短篇小说也以它越来越小的艺术载体表达出越来越丰富的审美信息时,这种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景象该是多么可观呵。如果短篇小说也创作出越来越精致、精美的佳作,那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不也会发生一种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的变化吗?Q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