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ingman2014嘉宾:认清自我 学习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24:38

11.善用逆向思维

很多人把废物看作宝贵,就是善用物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创新。是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具有思维的求异性,超脱习惯性。

[原文]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译文]

圣人很懂得运用各种东西的长处,所以就没有任何可以放弃的东西。

善用逆向思维,才能有创新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努力改变现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一种行为、一种过程和一种结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依赖于人类认识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都依赖于科学的重大发现和技术的重大发明。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可以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进化的历史,就是一部自我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而创新离不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思维。

老子提出的逆向思维,是启示人们在思维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不要因循守旧,不要固定一种模式,不要从众随俗,要追新立异,也就是说要解放思想。中国是个小生产者众多的国家,小生产者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认识力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担不起风险,易于保守,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呼唤增强创新的意识。

逆向思维是违背常规思维的方向,一般来说,是一种与多数人思路不同,和科学发展方向相反,与历史潮流相违背的思维。逆向思维在科学发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产品创新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应用技术不断创新,生产工具日益先进,新产品推陈出新。

美国“自由女神”铜像翻修后,现场有200多吨废料要处理,开始无人问津,后来有一个人自告奋勇承办了这件事。他对废料进行分类使用,把废铜皮改铸成纪念印;把废铝铅块做成纪念尺,把水泥块做成纪念石碑,把朽木泥巴装在玲珑的小盒内当作纪念品出售。由于美国人对“自由女神”特别崇拜,这200多吨垃圾作成的各类纪念品被抢购一空。这个人大获其利,此人用的便是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在创新产品中能起到不可估量、一鸣惊人的作用。

日本有个“东洋人造丝公司”,在生产中遇到一个难题,由于合成每档纱的5根线粗细不均匀,织出的丝绸往往不光滑,技术人员想尽办法也没有完全解决难题,大量次品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效益。这时,一名生产班长建议,既然5根纺线不均匀,何不索性生产一种表面粗糙的面料,给一贯追求光滑闪亮衣服的顾客来个惊奇呢?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这种表面粗糙、柔软的新型面料一投放市场,就大受顾客欢迎。这件事不仅告诉人们成功经营的法门,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感悟到创新的奥妙,领略创新的真谛。逆向思维是打开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回眸世界科技发展史,许多人类科学奇迹的创造,正是通过运用逆向思维取得的。1966年,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近程火箭研制成功,在飞行试验前夕,出现了没有预计到的紧急情况:天气太热,火箭推进剂汽化了,导致火箭燃料箱内的燃料减少,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火箭燃料不足,就达不到预定的射程。人们都在为增加燃料设计方案,从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学院回国不久的王永志却运用逆向思维,经过仔细分析计算,大胆的提出了泄出适当燃料减轻火箭总体质量的方案。钱学森院长认真听取并高兴的采纳了王永志的方案,泄出600千克酒精,火箭发射成功。

对于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个人,只有勇于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主张创新、善于创新,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主张创新这一光辉思想,并表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创新这个概念,早在《周易》中就有近似的表述,成语“革故鼎新”即出于此。这说明,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有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和主张。在思想领域,儒家、道家、法家尽管各自的主张有所不同,但在创新的认识上则是一致的。例如,儒家要求人们“温故而知新”,希望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程度。在道家方面,老子讲的“无为无不为”,就是要求以“无为”的姿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法家更是趋时和务实,强调“当时立法”、“随时举事”。这些求新求变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古代中国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内在支持。

当然,创新是艰辛和复杂的劳动,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总而言之,创新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创新需要勇气。创新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特别需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特别需要吃苦头、克难关。没有一股子劲和气,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干不出一番事业。

创新需要锐气。创新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曲折,甚至出现失误,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体制性障碍逐步显现,创新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锐气和绝不言败、百折不挠的韧劲。如果一遇到困难和曲折,就失去信心,打退堂鼓,就不可能有所创新。

大胆创新,发明一些新技术,创造一些新产品,创造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是十分可观的。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发的电子产业,风靡世界,特别是电子产品进入生活领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围绕着人民生活进行创新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道理非常简单,全世界有六十亿人,中国有十二亿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谁在这个市场上占的份额大,谁就能发大财,同时也显示出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实力。

从老子关于人民生活理想的设计中,我们可明显地看到生活消费市场的潜力,也为我们的创新思维指出了一个新的领域。逆向思维,是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不对,思维方法不正确,知识就难以产生最大的效能。只有当最佳思维方式与深厚的知识积累有机结合时,才能够产生科学的智慧。在创新活动中,切不可拘泥于条条本本和已有的定势,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才能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

老子以人为本的朴素思想,呼唤科技伦理,设计理想生活。对当今人的创新思维的启迪应当说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反复玩味。

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于走过每一个逗号般的驿站,适时地为每一个成功或失误,画上一个恰当的句号。把不满足的目光,投向新的未来,在真善美的追求中,永远不失创新的机遇和魅力。

突破传统,学会变通

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德?杜拉克有句名言:不创新,就死亡。可见,创新是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第一内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今天,创新是企业能否参与国际竞争的身份证。凡事不必循规蹈矩,获得成功往往需要打破常规的束缚。

金利来领带的创始人曾宪梓说:“做生意要靠创意而不是靠本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市场当中,缺乏创新的企业很难站稳脚跟,改革与创新永远都是企业能够永存活力与竞争力的源泉。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变革,不进行创新最终就只有死路一条,惟有及时变革、持续创新,才能够获得长远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创新,就是不仅努力激发新观念、新构想,而且还要把这些新观念、新构想付诸实践,追求企业更高的效率和效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新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企业能够依靠不断地创新,最终获得生存并持续发展。

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惯用常规的思考方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在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时候,能省去许多摸索和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从而可以缩短思考的时间,减少精力的耗资,同时还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成功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思维定势往往会起一种妨碍和束缚的作用,它会使人陷在旧思维模式的无形框框中,从而,难以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我们应当敢于打破常规的想法,摆脱束缚思维的固有模式。

有一个专家曾做了一个关于猴子的实验:

研究人员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上方放一串香蕉。研究人员还安装了一个自动装置,若是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5只猴子都会被淋湿。5只猴子都去尝试了,发现都是如此。于是猴子们形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因为有水会喷出来!后来研究人员把1只猴子换掉,1只新猴子(称A猴子)被关在笼子里。A猴子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那4只老猴子狠揍了一顿。A猴子尝试了几次,都没拿到香蕉,反而被打得满头疙瘩,当然这5只猴子没有被水喷到。再后来,研究人员将另1只新的B猴子替换了笼中的1只老猴子,结果B猴子也遭到了同样的毒打,而且那只A猴子打得特别用力,B猴子终于对香蕉失去希望。最后,老猴子被一只一只地换掉,所有的老猴子都换成了新猴子。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它们又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动香蕉就会被“扁”。

不要嘲笑猴子的无知,要知道他们都是“传统”的受害者!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也会有相同的遭遇和经历。当加入一个团体后,你可能一时缺少与同事沟通而只顾忙于工作,即使他们不认为你是出风头,你的我行我素也会触及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共同利益。时间一长,无论你的工作能力有多强,工作思路有多正确,他们都不会支持你的工作。此时,你不是跳出这个圈子,就是被他们同化。而当你一旦接受周围环境的制约,谋求“入乡随俗”时,你就会失去反省及思考的能力,就很难在工作中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干出非凡的业绩,而是习惯于借鉴他人的经验,被迫以传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个人能力的发展就会成为负增长。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出是探索、创新改变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创新,也许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原始社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人人都这样想过:“要是我能像鸟儿一般飞翔,该有多妙啊!”但因为种种原因,想到以前并没有人能飞起来,多数人都是有那个“贼心”而没“贼胆”,但也有人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试飞。

公元1020年,在英国,有个叫奥利弗的人决心实现这个宿愿,于是,他在双臂上系上一条鸟翅,扑腾了二百多米,坠下来,结果跌断了双臂和双腿,尽管他身负重伤,然而自始至终他似乎还是挺开心的,他说是他疏忽了:忘了安上个马尾巴!无独有偶,在公元1507年,有个叫约翰?达米恩的意大利人再次对这一记录做了勇敢的挑战。他在苏格兰进行了他的试飞计划,因为鸟毛难寻,他就因地制宜,用鸡毛扎了一对翅膀。那天,他披着用鸡毛制成的翅膀,从斯多林城堡的高墙上纵身一跳,结果,宛如石头下落,很幸运,他只跌断了一条腿。约翰?达米恩异常失望,他长叹了一口气,懊丧地说:“我犯了一个错误,我用的是鸡毛,而鸡是不会飞的。要是起先用鸟毛,我相信是可以飞起来的。”

看完以上的例子,也许你会笑,会说他们愚蠢,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也是一种创新意识。或许正是他们的这种想法才激起了人类对飞机的渴求,如果人类连想都不没想过要飞起来,就不会有今天飞机的出现。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只会使用锤子的人,总是把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就好像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里的主人公一样,由于他的工作是一天到晚都是拧螺丝帽,所以一切和螺丝帽相像的东西,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用扳手去拧。

可是,如果我们想获得创意,那么遵守规则就反而成了一种枷锁。创造性思维既要求具有建设性,更要求打破陈规,否则只有一条死胡同可走。经常地反思、检查会使我们的思维流动起来,而不会因规则而僵化。

我们的思维要想灵起来就要学会变通,从而可以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受消极思维定势的桎梏,从多方面选择和考虑问题,越过思维定势的障碍。同时,变通力又是创造力中求异思维的较高级层次,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使人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思想、新观点。

如果我们只用自己的想法看事物,那我们就太笨了。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学会变通。看事物不能以一种眼光,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观察,从常规中求新意。对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组合、分解、求同、求异等方法,让思路发展拓宽,要么加一点,要么减一点,要么借一点,要么拿一点,寻求多种多样的方法和结论,从而创造出一种更新、更好的事物或产品。

不断进步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而要摆脱墨守成规,就一定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我们必须摆脱惯有的思维定势,变换一下我们做事的方法,养成敢于创新的好习惯,才会从中体会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当代著名趣味数学家马丁?加德纳所说:“有些问题动用传统的常规方法理解确实很困难,但如放开思路,打破常规,灵机一动,问题顷刻迎刃而解。”

12.坚持到底才会成功

人们做事时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原文]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如此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永不放弃,才能成功

人生要具有“目标精神”,确定人生目标后,就应突发前进,在事业的道路上奋力拼搏、锲而不舍、执着追求,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挫折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永不放弃,争取取得最后的成功。

成功有时候犹如一位性格乖张、脾气捉摸不透的老人,但只要你具有锲而不舍的勇气和耐力及永不言败的精神和智慧,你就能最大程度地博取他人的青睐,取得人生的成功。

有一个农场主在巡视他的谷仓时,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金表掉在了谷仓里,于是他就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如果谁能帮我找到金表,将得到一百美金的奖励。告示贴出去以后,许多人都来到谷仓,寻找这块金表。可是谷仓里的谷物太多了,要想找到这块金表真是太难了。几百个人在这个若大的谷仓里找了一整天,还是没有找到。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除了一个小男孩,所有人都失望地离开了谷仓,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都放弃了一百美元的诱惑。只有那个小男孩,穿着一件破衣服,在大家都离开以后,仍不死心地努力寻找着。天越来越黑了,小男孩仍在寻找着,突然,在喧闹声静下来以后,他听到一个很清晰的声音在“嘀哒,嘀哒”地响着。小男孩便顿时停了下来,谷仓里更加寂静,嘀哒的声音也听得更清晰了。于是,小男孩儿循着声音找到了那只金表,最终获得了那一百美元的奖励。

成功的法则很简单,那就是永不放弃,在挫折中,要勇敢地站起来。虽然这个法则很简单,可是在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法则太简单,不屑于坚持去做,不执着追求,所以他们不会成功。其实,成功就好像谷仓内的金表,早已存在我们身边,散布于人生的每个角落,只要执着地寻找,我们就会听到它那清晰的“嘀哒”声。所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懂得:确定目标,执着地去做。在挫折中依然能够勇敢地站起来,那么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一位熨衣工人住在拖车房屋中,周薪只有60元。他的妻子上夜班,不过即使夫妻俩都工作,赚到的钱也只能勉强糊口。他们的婴儿耳朵发炎,他们只好连电话也拆掉,最后省下钱去买抗生素为孩子治病。

这位工人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哪一天能成为作家,于是,夜间和周末他都在抓紧时间不停地写作。打字机的劈啪声不绝于耳。他的余钱也全部用来付邮费了,寄原稿给出版商和经纪人,可是他的作品全给退回了。退稿信很简短,非常公式化,他甚至不敢确定出版商和经纪人究竟有没有真的看过他的作品。

一日,他读到一部小说,令他记起了自己的某本作品,他把作品的原稿寄给那部小说的出版商,他们把原稿交给了皮尔?汤姆森。

几周以后,他收到汤姆森的一封热诚亲切的回信,说原稿的瑕疵太多。不过汤姆森相信他有成为作家的希望,并鼓励他再试试。

在此后的18个月里,他又给编辑寄去两份原稿,但都被退回了。他开始试写第四部小说,不过,因为生活逼人,经济上左支右绌,他开始放弃梦想。

在一天的夜里,他把原稿扔进垃圾桶。第二天,他妻子把它捡回来。“你不应该中途而废,”她告诉他,“特别在你快要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要放弃最后的希望,永不放弃,才会成功!”

他瞪着那些稿纸发愣,也许他已不再相信自己,但他妻子却相信他会成功。一位他从未见过面的纽约编辑也相信他会成功。所以他也没有理由放弃,依然坚持写作。

他写完了之后,便把小说寄给汤姆森,他以为这次又准会失败。可是他想错了,汤姆森的出版公司预付了2500美元给他,于是,史蒂芬?金的经典恐怖小说《嘉莉》诞生了。这本小说后来销了500万册,并摄制成电影,成为1976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成功常常需要永不放弃的精神,胜利常常需要一点点的耐性,或许目的地就在离你不足几米处而因为一片叶子挡住了你的视线;或许成功就在你的手指尖游动而因为一双手套扰乱了你的感觉;或许胜利已经敲响你的心门而因为一对耳机阻塞了你的听力;或许你已经站在成功的门内而因为倔强的视线影响了你的感知……

永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成功才会奇迹般地出现。第一个百米跑进10秒大关的詹姆斯?利吉尔,当他扭过头看到记时器时大喊:“上帝!原来那扇门是虚掩的!”不错!成功往往离我们很近很近,而我们总因看不到就想象它很远很远。挑战吉尼斯游泳记录的拖斯塔正因为大雾挡住了视线而放弃,当被拖上船时她惊呆了,岸就在离起水点不足30米的地方,而自己的时间远超过记录。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只在这几十米的差距上,面对成功需要的只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失败了再起来,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说:“生命最伟大的不是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无人能够一步登天。真正使成功者出类拔萃的,是他们心甘情愿地一步接一步地往前迈进,不管路途多么崎岖坎坷,成功就在前方,只要你不放弃,你就能拥有。

李强是一位大学生,他的身体不太好,可他却一下子跑完了五千米,跑完五千米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来完成。尽管累得要命,但他眼中却有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因为他没有放弃,他战胜了自己,这是属于年轻的胜利。

李强因病从来就没参加过长跑比赛,他怕自己支持不住,在比赛之前,曾想过要放弃。但当他得知自己学校只有他一人报名时,他就毫不犹豫地上了。他说:“我们学校没人参加五千米的比赛是种遗憾,大家都希望我上,这是集体的荣誉,当集体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理由选择逃避。”年轻,就要去追赶太阳的壮丽,就要努力地去拼搏和奋斗!

当五千米比赛开始后,他的同学都为他呼喊助威。李强说:“同学们的加油声给了我极大的勇气,我感到自己非常幸福,一下子就来了力气。”看着前面那么多彪悍的身影,李强显得弱小些,但不管怎样,他在努力着,在前进着,至于最后冠军是不是他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没有放弃。结果永远是其次的,享受过程才是最美的,不是吗?

这个世界需要永不放弃的精神,只有不放弃才可以战胜一切。李强说:“辅导员老师一直在赛道旁边给我加油,还有好多老师也一直在看台上关注着我,让我很感激。同学们的呐喊,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到了终点,更多的同学纷纷涌上来为我擦汗、按摩,这一切都令我十分感动,虽然身体已达到极限,心里却是轻松的,困为我没有放弃,我有勇气跑完了。”当有人问及以后有这种比赛他是否还会参加时,他笑着说:“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上。”

的确如此,一场比赛能让我们学会很多东西,从李强身上,我们看到了永不放弃精神的可贵。成败之间,更多的时候近在咫尺;而许许多多的功败垂成,往往是输给了自己的绝望和放弃。

坚持到最后绝不放弃,成功便会属于你。如果刚开始你就有放弃的念头,那么成功就会与你无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永不放弃的精神再一次告诉我们: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轻言放弃!

成功需要坚持的勇气

成功需要坚持,坚持是灯,照人走向光明;坚持是屏障;挡住一切困难,坚持是阶梯,让你攀向成功。成功就在前方,贵在坚持。只要能坚持到最后一秒,成功就属于你。

人生的道路中,有时要面对外界的影响或诱惑,分歧或压力,你是坚持自己的立场还是随波逐流?坚持原来的信仰还是有心回避?坚持可定的目标还是半途而废?坚持是种捍卫和守护,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救济粮,他捍卫的是一种民族气节;布鲁诺矢志不渝地坚持“太阳中心学说”,他捍卫的是科学的真理……人生在世有许多高贵的东西需要我们有坚持的勇气,只有坚持,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戴维斯在发现天王星的过程中,细心观察,苦心计算了数十年,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天文学奖,而在地球另一边的威廉却懊悔不已。因为早在十几年前,他已经发现了在火星和土星之间的轨道是有一颗不太亮的星体(就是以后的天王星),坚持观察了7年。但他却认为那颗不太亮的星体只是一颗普通的彗星或是小行星,于是就放弃了观察。他万万没想到那颗不起眼的天体居然是恒星,而且是太阳系家族中的天王星。他与诺贝尔奖仅仅差一点点。许多人都为他扼腕叹息。成功需要坚持的勇气,这是一个多么简单而又平凡的道理呀!如果没有坚持,那么就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新艺机械厂21车间技术主任王某,提出的发动机叶片异形孔加工工艺,在黎阳航空发动机公司举办的“五小”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这项成果有效保证了重点型号发动机叶片加工质量,提高了产品加工质量,保证了生产进度。

王某从贵州工业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新艺机械厂,首先在21车间任技术员,短短7年就担任车间技术主任。他喜欢到车间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工作、聊天,及时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加工难点。他在担任负责涡轮导向器叶片技术员期间发现一种叶片在加工中常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影响零件加工质量。他向工厂申报了改进加工工艺的QC课题,并担任课题组组长;该课题获得当年QC成果二等奖。

王某是个大忙人,每天都很准时到达车间,晚上常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某年他接受了重点型号叶片工艺编制任务。他与其他同志首次采用组合方式焊接导向叶片的上下缘板和叶身;首次使用微孔机床加工数百个小孔;首次独立编制缓进磨床外圆程序,加工零件的内外圆及端面……试制工程非常艰苦,王某几乎每天都是夜里12点以后才回家,白天还要正常上班,但他却始终每天这样坚持着。

当试制进行到缓磨工序时,没有可供试验的零件,而且用来加工的零件一件也不能报废。王某顶着巨大的压力反复验证,曾经3天3夜没合眼;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王某终于获得了成功。

王某的座右铭是“成功需要一种坚持”。他是这么看的,也是这么做的。新机试制任务下来了,王某又在现场忙开了。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最好,永远是他对自己的挑战。

还有一个例子:李军从一个莽撞少年,到被集团军表彰的优秀“四会”教练员,他的人生履历,虽然没有什么大风大浪,但也经历过不少挫折。不过,经验让他坚信,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成功,也许就存在于再坚持一下之中。

的确如此,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轻易放弃努力。有时候,成功与失败,也许就在于你是否有坚持的勇气。能坚持到底,你就能走向成功的大道。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不过比失败者多坚持了一下。这就如同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即使最暗的那颗星星比我们灿烂,我们也要满怀信心地去飞行;无论自己的光亮多么弱小,我们都要勇敢地亮出自己,永远不言放弃。

成功完全不是靠一步登天,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行动与付出累积起来的。虽然,失败者也会有行动,但成功者却是每天都多做一点点,多付出一点点,所以他比别人更早成功。

成功者总是在别人还没起床时先起床;别人还在休息时先行动;别人走了一里路,他要走两里路;别人读一本书,他就读两本书;别人工作八小时,他就工作十个小时;别人拜访十个顾客,他就拜访十五个顾客;别人学过一遍,他就要比你多学一遍。

当超越了别人之后,下一个就是要超越自己。今天拜访了15个顾客,明天就要多一个;今天读了一小时书,明天还要多读一小时;今天走了两里路,明天就要比今天再多走一点点;在每天想休息的时候,他就告诉自己再多做一点点。每天多做一点点,就离成功更近了。

美国汽车业有一个推销员,连续好几年都是公司排名第一的推销高手,他每天工作到晚上才回家。在他房间里的书桌前贴了一句话:“今天你还需要再卖一台车才能回家睡觉。”于是,他又跑出去卖了一辆车。

但一般的人每天不肯多做一点、多付出一点,他们总是在想,明天可不可以多睡一点点?多吃一点点?多休息一点点?多玩一点点?少付出一点点?早下班一点点?钱多赚一点点?这样的话什么时候能成功呢?

每天多睡一点点、少做一点点是失败者共有的习惯,每天多做一点点,多付出一点点是成功者共有的特质。成功与失败到底差在哪里?就差在这一点点。

要成功的你,愿不愿意坚持多做这一点点呢?培根曾经说过:“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成功者一生下来不可能比别人聪明,但他们却比别人有成就,他们也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自己的智慧得来的。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只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好好的发挥,不断的努力,必然能成功。

13.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对立统一的规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事情要辩证统一地去看待、去解决,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有一天,一个船夫在河中驾驶着一条船,船上坐着一个要过河的哲学家。当船划动了以后,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不懂。”哲学家就说:“那你就失去了半条生命。”过了不久,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又回答:“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正当哲学家和船夫继续交谈时,一阵风把船掀翻了,两个人都掉在了河里。这时,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哲学家瞧不起船夫,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哲学家的饱学骄矜,居高临下地藐视船夫,表现了他的浅薄,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脱离实际的劣根性。这个故事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万物总是对立统一的,不是绝对的,人的优缺点也是并存的。以己之长,衡人之短,是不对的。要正确的痼疾自己,避免主观片面,坚持谦逊踏实,虚怀若谷的态度,这样才能在顺境中充实自己,有所作为,在风浪骤起时,也能够处乱不惊并且转危为安。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非常生动地表明了事物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性质。这一腔炙人口的绝妙诗句是南朝的一个官职卑微,但却颇具诗文才华的小县令王籍在他的《入若耶溪》中写的。一般来说,动和静是对立的,但这一诗句却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统一了起来。“蝉噪”和“鸟鸣”都是形容“动”的,然而这种“声”动却增强了“静”的效果。寓静于动,动中显静,动态的字眼烘托了恬静的意境,这表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才华。正是这样的原因,诗词评论家都称王籍的这两句诗为“文外独绝”。其妙笔就在于作者把本来相反的和谐地统一在同画面中,以“动”来衬托“静”,并寓“相反相成”的哲理于诗情画意之中,得到了互相辉映,相得植彩的美的效果。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的体现,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一点也不相同的表现形式,在创作的理论中能够统一起来。

如果说不按上面所说的艺术表现方法去做,结果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北宋王安石的“改诗”。他对“鸟鸣山更幽”这个绝唱佳句也很欣赏,但总觉得不够味儿。王荆公不仅是一个大改革家,而且也颇通诗文。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句中,经反复推敲,最后改定为“绿”字而使人叹为观止。于是,他在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借鉴了王铬的笔法,将“鸟鸣山更幽”改写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他自己颇为得意,并将诗句展示给来访挚友诗人黄庭坚鉴赏。不料,黄庭坚过目后却大笑不止,说:“此乃点金成铁也。”也就是说,“鸟鸣山更幽”本如闪闪发光的金子,硬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就变成了失去光彩的铁块了。显然,王安石是弄巧成拙,落下“点金成铁”的笑柄。

“鸟鸣山更幽”的妙处在于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使“鸣”与“幽”相互烘托,使之相反相成。而经王安石改,矛盾顿消,索然乏味。诗的意境与王籍的佳句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这样一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抽象思维方法会对艺术的形象思维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效果。这说明创作理论和哲学理论是息息相通的。艺术创作中蕴含着对大自然景象的辩证的思考,使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进入到一种“美”的意境,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形而上学的思考,使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只注重对象的单一方面,只局限在没矛盾的意境里,结果,其作品只能是没有味道。

这就是艺术创作中的哲理,它说明唯物辩证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事物,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指导,从而在形象思维中实现美的意境。我们做事情也是如此,只有注意客观事物的矛盾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最好。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被称为对立面的统一跟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现代社会中,人长得漂亮一点也确实是一大优势。有些公司招员工的时候,就是先看人漂亮不漂亮。如果太丑了,表现比较出色也会被淘汰,相反呢,就是能力稍微差一点也是逢之必录。好多人感叹道:学得好还不如有张漂亮的脸。

一个人的美与丑是上天注定的,是父母给的。虽然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换种想法去思考,就不会有烦恼了。天下这么大,不可能处处都是美女争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此烦恼,事物是对立统一的,丑有时也可以变成一种美。那么,怎样才能将丑转化为美呢?

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首先要善待自己的外貌,不要因此而自卑。其次是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一个人如果满腹经纶,谈吐自如,那他应当是最引人瞩目的,他的丑会被之掩盖。举止要得当。一个人的举止很重要,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我们不难想象一个美丽的人用自己的脚踹向他乞讨的人时,是多么的丑;一个美丽的人随口吐痰时,是多么地丑;我们更不难想象一个美丽的人半敞开胸膛穿梭于大街时,是多么地丑。外貌丑陋的人只要有很高的素质,别人也会认为他的心灵的美好的。

做事要顺应规律

认识和把握规律是遵循与运用规律的基础,但是,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前提。规律的根本特征在于客观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和强制性。所谓必然性是指规律既不依人们是否认识为转移,也不依人们是否喜欢为转移;所谓强制性,是指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它的权威性。规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人们蔑视它、否定它、违反它,就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有一则《小猴种地》的寓言故事:

春天来了,其他小动物把粮食种下了地,秋天就可以大丰收了。小猴知道了这件事,也想种粮食,但又不知道种哪一种。

于是,小兔对小猴说:“你要种萝卜,萝卜又甜又脆,多好吃呀!”小猴就这样把萝卜种下了地,过了两天,萝卜出苗了。小猴很高兴,就去了小羊家,小羊却说:“萝卜有什么好吃的,白菜才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小猴听了小羊的话就回去拔了萝卜,种下了白菜。后来小猴碰到了小马,小马又让它种下了南瓜。

秋天很快就到了,别的小动物都丰收了,可小猴却一无所获,伤心地大哭起来……

小猴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了,总是盲目地听从别人的意见,不懂得遵循春耕秋收的规律,结果错失了收获的季节。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循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先要懂得事物的客观规律,再顺应客观规律,而且不要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我们必须认识到,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是有成就的。

清朝纪晓岚曾经写过一本《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是讲鬼狐故事的,但也讲他到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效力时的事情。他把当地的见闻写了下来,其中有两件事值得思考。一件事:新疆北部地区是产金的,当时关内很多流民去那儿采金。消息传到了清朝驻乌鲁木齐大臣那儿。有的谋士出主意,说不要紧,因为产金地区就一条路可以进去,派兵把守这条路,不准粮食往里运,里面的人没粮食吃,必然就会自己走出来。大臣一考虑,觉得对啊,听任这些人流到这里采金,那怎么能行?干脆把他们从山谷里赶出来,于是就断绝粮道,派兵把守路口。这一来就不得了,成千上万的流民困在里面,粮食进不去,总不能饿死在山里吧,于是就翻山越岭跑出来了,跑出来就变成土匪。于是新疆北部就乱了。清朝政府又调兵打,就这样经过了好几年才把这些土匪消灭掉。军费的支出比当初少收的税款要多出好几倍。

这就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后果。如果当时想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比如说,只有一条路可以进去,可以设个关卡,粮食照样往里运,出来的人根据你采金多少,该交多少税交多少税,能收多少就多少,不就行了,或者把流民组织起来安顿下来,容许他们采金,但要照章纳税,地方经济不就发展起来了吗?干出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正是缺乏周密思考,缺乏远见的结果。

纪晓岚还讲了另一件事。新疆有一年春耕时缺牛,没有牛春耕就不好办了。又有人出主意了,说新疆人爱吃牛肉,只要出布告,禁止杀牛,这样牛就多了,牛多了,新疆的春耕问题就解决了。驻乌鲁木齐大臣听了谋士的话,出了布告。结果坏了,农民一看不准杀牛,那我们养牛有什么用?于是就不养牛了,结果牛更缺了。后来没办法,只好取消禁令,牛才算是渐渐地恢复繁殖。这更说明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人应该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而不能违抗,这意味着我们做事都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不要任何情况都强力去做。行人处事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人合一”,人生是有规律的,社会是有规律的,气候、季节也都有自己的规律。就像冬至到了就该准备过冬的衣物、有过敏性遗传基因的孩子不能吃螃蟹一类异性蛋白食品一样。这些规律就像是抛物线,如要抛到外面去是不行的。

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有两面性,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去做,就会有好的结果。否则,只是按照人类自己的意志而不顾自然规律去做事,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要三思而后行,分析清楚事情的利害之后,再做决定。

14.柔能克刚

水滴穿石,绳锯木断,说的都是以柔克刚的道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长期以来思考的结果。从他童年开始,老子就对水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他的家乡就在安徽的涡河边,涡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流。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水,就没有万物;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水表面上柔弱无力,却又有势不可挡的力量。看着这似乎矛盾的水,童年的老子就开始了深深的思考。这一思考过程是漫长的,其实老子的一生,都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水如此,为人处世何尝不是如此呢?“柔弱胜刚强”这个道理,老子的老师常枞也曾跟他讲过。

一次,常枞问老子自己的舌头在不在,老子答在;他又问牙齿,老子答没有了。常枞问他这样答的理由,老子回答说:“老师您年纪大了,舌头还在,是因为它柔软;而牙齿掉了,是因为它刚强。”常枞在肯定老子回答的同时进一步启发他,这个道理不仅对舌头、牙齿如此,对天下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水是软的,石是硬的,刀是锐的,但水滴可以穿石,水也能锈化刀。柔弱可以胜刚强。树苗由弱而强,长大成材后,反而会被砍伐;逞强好斗之人凶残暴虐,容易激化矛盾,引人怨恨,被人伤害。所谓“木秀与林,风必摧之”,而小草看似柔弱,却能在大风袭来时安然无恙,它不怕水淹,不怕火烧,即便压上一块大石头,它还能从坚硬沉重的石块旁顽强地伸展出它的身躯来。道家主张“不为人先”,要以退为进,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后发制胜。启发人们退而结网,不要临渊羡鱼,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可以说,守柔、处弱是《老子》中的决胜之道。在老子看来,柔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它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韧,有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必定能战胜“强大”。因为,“强大”意味着已在走向死亡——物壮则老。像水那样柔弱,那样趋下,那样平而后止;像水那样深沉平静,那样不求报答,那样洗涤污秽,正是为了“胜刚”、“胜强”。用《管子?明法解》的话说:国君擅生杀,制群巨,富天下,威势尊显。可谓雄强阳刚之至。要保持住刚强,不是立足于正面,而是立足于反面;不是运用刚强,而是保持阴、柔、弱、雌、厚。所以老子提倡:“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即自知刚强,却始终保持柔弱。当然“以柔弱胜刚强”,守柔处弱,并不是“装”字便可解释的。因为这里的柔弱指的是发展着的强壮在发展过程中必定要呈现出的柔弱。事物的发展有其规律性,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强弱,这是很自然的。“以柔弱胜刚强”,既是老子为人处世之道,又是治国之道,也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

守柔处弱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大智慧。这中间包含着深邃的辩证法观念,它告诉我们:事物往往是以成对的矛盾形式出现,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人们一定要着力把握“道”这一原则,要力求在不利的条件下争取有利的结果,即柔弱胜刚强;在有利的条件下要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转化,即知雄守雌。“贵柔”主张厚积薄发,持之以恒,“积于柔则刚”。用《韩非子?解老》的话说即“柔弱随时,与理相应”,灵活变通,随机而处,富有弹性,可伸可屈,因势而导即是柔。

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可以验证老子的正确性。柔与弱能量最小,因而也是最稳定的,最有前途的。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处于最内层。为什么?能量最小,因而也最稳定。在控制论中,判断一个系统稳定不稳定的原则之一是:是否存在一个李亚普诺函数。它是什么函数?是二次幂的函数。什么是二次幂的函数?是能量函数。所以,线性系统或非线性系统是否稳定,就看它的二次幂函数是否存在,看看能量是不是最小的。研究发现,切屑流动方向是阻力最小的方向,也是切削消耗能量最小的方向。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一点,能量越小,守弱,事物越稳定。世界上天然材料的结构中,特别是生物体的材料结构,都是最节省的。最典型的是蜜蜂窝,六角形,是最省材料的结构。信息也是如此,在自然界,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消耗最少的能量与材料,得到最大的信息量。例如,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非常之小,但却包含了人一生的全部信息,人的10万个基因与30万个碱基对的信息,全都在里面。我们可以说,“守柔居弱”正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一规律的重要体现。所以,有人认为老子所说的“柔弱”是不可恃强凌弱,强悍暴戾,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蕴涵着培蓄待发的精神。

柔弱胜刚强的规律运用于战争,老子提出,“守柔曰强。”因为生命体都是初生弱小,等到老壮之后,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老子从这种现象中概括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法则。依据这种法则,人们也就不难理解“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道理。再则,在事物相互关系中,通常多见“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强大一方实际已经处于不利地位。况且,“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锋芒毕露,就难以持久。所以,老子一再要求人们贵柔戒刚。然而军事上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却要下一番工夫。老子主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对于敌人,将要使它收敛,姑且使它扩张;将要削弱它,姑且使它强大;将要废毁它,姑且先让它兴起;将要夺取它,姑且先给予它,以促进强大敌人尽快走向反面,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是一种深微明哲的道理,也就是军事上通常说的“欲擒故纵”、“后发制人”。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因而,在战略思想上,老子主张人们在战争中应当“守柔”,自觉处在柔弱地位,然后向对立面转化发展,以退为进,以静制动,最终以弱胜强,赢得胜利。

“弱”并不等于“败”

从历史过程上来说,弱者,就是指那些缺吃少穿,不堪忍受剥削和压迫,没有权利和自由的劳苦大众。人民揭竿起义,推翻反动统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弱者,则是革命的主力军。历史上每次革命运动,广大人民群众都是革命的中坚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所领导的国内革命战争,强者败,弱者胜,即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果,又是毛泽东正确战略实施的结果。

柔弱、谦下是与坚强、争先相对立的品格,我们不应孤立地去品评,而必须与其目的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为了正义的事业勇敢战斗,奋力争先,应当提倡;为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也值得赞誉。如果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刚强、争先是恃强凌弱,是侵略。在同事内部有不同的意见或遇到一点小矛盾,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动干戈,势必把事情搞乱;此时不妨学习水的品格,忍让一下,相互谅解,矛盾就可以化解。这一点还可以应用在军事上,对待敌人,根本的办法是刚强,是勇敢,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刚强的实力,但在战斗中,有时候也可以退让一下,采取“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的战术。刚柔相济乃取胜之道,这种战术也可用于商战和企业管理。实际力量处于相对弱小的一方要“知其雄”、“守其雌”,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柔弱逐渐转化为刚强。另一方面,看问题不仅要作正向思考,也须作逆向思考,辩证理解强弱之间的相互转化,不要囿于“弱”而畏缩,也不要矜于“强”而狂妄。

《明史》一书记载,一次,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提督江彬随行护驾。江彬素有谋反之心,他率领的将士,都是西北地区的壮汉,身材魁伟,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兵部尚书乔宇看出他图谋不轨,从江南挑选了一百多个矮小精悍的武林高手随行。乔宇和江彬相约,让这批江南拳师与西北籍壮汉比武。江彬从京都南下,原本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但因手下与江南拳师较量,屡战屡败,气焰顿时消减,样子十分沮丧,蓄谋篡位的企图也打了折扣。乔宇所用的便是以柔克刚的策略。

“柔弱胜刚强”这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也很有启发意义。

“君不自贤,委任于臣,问询于民,则智者得立其功,勇者得行其志,愚者得效其力,于是乎能者辐凑,天下垂拱而治也,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即柔弱也;刚强者则不然,事必自为,自为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是故贤者乃去,于是乎国家倾危。”由此可知,柔弱便是借助他人之力,刚强则是事必躬亲。

柔弱为不争,刚强为争。运用到企业经营上来,则是指企业最佳的策略,是不与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主动示弱,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在处理一些小事情上,更应主动示弱,力求避开次要矛盾,重点处理主要矛盾。

柔弱即是见善则迁,知过能改,从谏如流,而刚强则是刚愎自用,顽固不化,执拗难通。所以,对于一个发展的企业来说,柔弱便极其重要!

人的性格有多种,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而你的团队里恰好就有一些不好管理的人,软硬不吃,这时运用以柔克刚也不失为一妙计。任何人的不合作态度都是有原因的,或者是因为待遇太低,或者不公平,或者是工作量的分配不匀,或者是在对员工的各项政策上有所误解,而这些都是与你这个作决策的管理者有关。也许你不是决策者,而只是个执行者,那你又应该怎么面对下属的这种不满情绪呢?这个时候,如果管理者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先给员工发泄埋怨说话的机会,然后再施以缓兵之计,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因,再放矢,做决策。

在管理中,企业在采用“刚”的一套,制订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必须采用“柔”的一套办法,如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谋略决策和企业文化等。只有这样才可能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从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商无常情。水因地而致流,兵因地而致胜,商战中如能因竞争环境之变而变者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即是不刻意去做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如果管理者经常保持“柔”的姿态,就会永远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有利于无为而治。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贵柔尚弱,并不是意味着管理将是软弱无能,而是以柔克刚,这是永远处于不衰、不败、不倒之地的好方法。

根据老子的哲学“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具有民主的风范,也就是以民心为主、以民意为主。一个领导者不能自以为是,要以员工之心为心,善于倾听员工的心声,能兼容并蓄,整合各种异议,那才能真正达到成功。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不妨把自己放到一个“柔弱”的位置上。趾高气扬、飞扬跋扈的管理者并不一定会受到下属的爱戴,而温文尔雅、谦逊有佳的管理者往往会博得众人的喝彩。在内部是这样,在外部也同样如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正如老子所说“贵为身于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拓天下”。

当今社会,人们无不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积极地参与竞争,所以人人都争强好胜。而老子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在对人生和自然社会进行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认识到:在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内在因素,坚硬刚强的事物将逐渐失去生机,往往容易被毁坏;而柔弱的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表面上的坚强刚硬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强者,柔弱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老子说:“守弱曰强。”要想持守柔弱这种真正的实质上的坚强,就要戒除表面上的刚强。

15.万事以和为贵

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阔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以和为贵。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原文]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家和万事兴

有首歌里唱道:老祖宗留下一句话,家和万事兴……“和”字,字祥义丰,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以和为贵”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为贵”的原则,以及仁爱、和谐相处、与人为善、以邻为善思想,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和合人文精神,倡导这种和合文明观,作为化解文明冲突的价值基础。

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着特征是“和”,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调和、相谐与协调,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一个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思想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管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也是一种“和”。

和为贵,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大特征。不仅儒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有机部分的其他流派,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为反对战争。荀子甚至把是否“和”作为世间万物生与死的关键,他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孟子则把天时、地利、人和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得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论断,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传统中医是讲“和”的,认为“和”才能身体健康;做生意是要讲“和”的,因为“和气生财”;家庭是要讲“和”的,因为“家和万事兴”;日常生活是要讲“和”的,因为“和气致祥”也就是说“和”能带来吉祥。

“和为贵”还有另一层含义:和谐社会是宝贵的,来之不易。没有家庭哪有社会,因此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夫妻不和,哪有家的安宁,哪有孩子的安心学习和健康成长。父母应和子女有良好的沟通,应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发挥子女的特长,给子女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给子女增加精神压力,因为过高的压力会把自己的子女压垮的,要理性引导子女健康生活和学习科学知识,为将来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家庭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婆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这层关系,才能真正使一个家庭和睦。

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也时有一些小插曲发生,或大或小,增添情趣,对此应毫无怨言,要竭力呵护,以和为贵。

下面这个小故事就能说明这个以和为贵的道理:

王红的奶奶有两个孩子,也就是她的爸爸和姑姑。姑姑家过得紧紧巴巴的,总让奶奶惦记。

一天中午,父母休息了,奶奶用绑腿带子将两个南瓜拴好并小声对她说:“趁你娘正在休息,你把这两个南瓜给你姑姑送去吧!”姑姑家离王红家一公里远,王红一溜儿小跑来到姑姑家。

姑姑急忙接过南瓜,显得很高兴的样子。她突然问王红:“这事你娘知道不?”王红说:“就我和奶奶知道,其他人谁也没看见。”姑姑笑了。王红对姑姑说:“我要回去了。”姑姑说:“别着急,姑姑送你走,我正好想你奶奶哩。”

姑姑将两个南瓜放进一个口袋里,又塞进些别的东西对王红说:“咱走吧!”王红要姑姑把南瓜留下。姑姑说:“你们家没有俺家南瓜多,放在我这里净碍事。你放心,奶奶不会埋怨你。”

到了家,她母亲接过姑姑的口袋,姑姑对王红母亲说:“咱娘越来越糊涂,这是背着你,让孩儿偷着给我送去的南瓜,我这是专门向你说清楚来了。”姑姑说着格格地笑起来了。王红母亲说:“送去就吃吧,又拿回来做啥哩?两个南瓜老主贵?”姑姑说:“东西是不值钱,可就是事情不该这样办,咱娘糊涂了,你别太在意。”王红母亲也笑起来。“娘疼闺女是常理,我才不会争哩。姐,你跟咱娘先坐着,我去给你烧碗水。”王红母亲一离开,姑姑就对奶奶说:“娘,你别老这样,时间长了,兄弟媳妇怎么看待我?”王红母亲进来,说:“姐,你也不常来,来了就给娘脸儿看,街坊邻居听了还以为我这人有多么不懂事理哩。”说得姑姑也笑了。

就这样,一场看似要起的风波,在三个一字不识的家庭妇女之间,伴随着说说笑笑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王红的姑姑和母亲,母亲和奶奶的和睦之事在那个偏僻的小村是人所共知的。她们相处的法宝是“和为贵”。凡事只要讲一个“和”字,便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坏事也能变好。

我们知道,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它内部和谐融洽,同心协力,上下一致,这就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是一种团队精神和无形的巨大力量;它对外与社会公众、与顾客和谐相处,就能“和气生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竞争力。

“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和为贵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它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际关系中,讲求和谐、和睦、和气,树立和为贵的思想就要有宽宏大度、体谅包容、和谐共处、协调共进的豁达胸怀,就要有平等待人、诚恳待人、宽厚待人的态度。

“和则两利,争则俱损。”俗话说“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生活中互相之间恶意的争斗往往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甚至带来大的祸害,只有建立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与相互协作、和平相处,才有可能给自己创造最大的利益。

人贵有宽容才能和谐

宽容,是我们每个人重要的品质修养。是指对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的自制和忍让,也是冲突双方的理解、沟通与合作。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的每个人来说,具有宽容的境界本身就是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一种体现。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宽容本身就具有和谐的本质,人贵有宽容才能和谐,每个人努力宽容的过程,就是在构建一种和谐。

宽容会使人生得到升华,在升华中找到平静,在平静中得到幸福。现代人在获得优厚的生活条件时,更要学会宽容,不要因小事就去报复他人。如果所有的人都宽容,不仅是自己一生的幸福,也是社会之福。

真正的宽容是以自己的自觉行为、人格魅力以及必要的理性说服相对过错的一方。当对方被你的努力感染之后,宽容才真正实现了。只有宽容了别人,你才能被别人宽容,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尊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和别人相处。你是否想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呢?如果想,那么你首先就要做到宽容、和睦相处。

宽容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在这个人口越来越密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地球上,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磕磕碰碰,甚至无意间冒犯伤害,这就需要宽容来调节和维系。波斯诗人萨廸说得好:“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真正的英勇果敢,绝不等于用拳头向别人发言。”

宽容是人的大度之美。它是高度的涵养、宽阔的胸襟、高远的志向、深睿的智慧、善良的本性的集中表现,更是具有“仁爱之心”的“真正的人”的特征。

战国时期,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立下大功,被赵王拜为上卿。大将廉颇因他年纪轻,资历浅,反而位居自己之上,心里很不服气,扬言见了面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就称病不出,避免与他发生冲突;外出遇上后也主动回避,他的门人为此感到耻辱。蔺相如对他的门人说:“我和廉颇将军一文一武,是国家重臣,如果我们闹矛盾,就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说后深感惭愧,就赤着上身,背负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从此二人和好,并结为刎颈之交,共为赵国效力。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赵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

这就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自古以来,这个故事就被人们广为传颂。如果蔺相如一怒之下,与廉颇力争到底,也只能反目成仇,且威胁到赵国的存亡,这就说明了宽容这种美德的重要性。

宽容,体现人的自身修养和素质。有知识、有素养的人能宽容、会宽容,他们遇事冷静,善于化干戈为玉帛。这是因为,他们看事物,处理矛盾,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那些区区小事与他们心中的目标和理想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我们要学会宽容,培养高尚品格。

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一次大选中,丘吉尔落选了。他是个名扬四海的政治家,对他来说,落选当然是件极狼狈的事,但他却极坦然。当时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是秘书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不好了,丘吉尔先生,您落选了。”不料丘吉尔听了却爽朗地一笑说:“好极了!这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了,难道不值得庆贺吗?朋友,劳驾,把毛巾递给我,我该上来了!”。丘吉尔是那么从容,那么理智,他的话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极宽容豁达的大政治家的风范。

宽容是一种“宰相胸襟”,是一种大度、大将风度,是求“和”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算得上是比较宽容的人了。而他也正是靠这一点得到重臣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的盛世与“贞观之治”。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玄武门政变中李世民夺取地位后,不记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对大臣们知人善任,还造就了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一代卓越政治家。

细细想来,李世民若是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对别人过失耿耿于怀的人,也许就不会谅解魏征,历史上也就不会出现“贞观之治”、“唐太宗”这些词了。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在相处中,如果对别人的过错能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了改正的机会。能在谅解别人的同时使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广,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同样,自己的为人,自己所做的事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个人意愿。因此,人与人之间相处必须要有宽容的心态,才能和谐,才能滋生出幸福、快乐的感觉。

元朝末年,朱元璋发起了革命,把元朝消灭了,他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带着兵攻打集庆;集庆城攻破了,有三万六千多个元朝兵向他投降,朱元璋马上接受了。

不久,有人造谣说朱元璋要杀降兵,降兵们听说了,都很害怕。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立刻就在降兵里挑选了五百个最强健的人,叫他们到自己的住处来当卫兵。这天夜里,他把头上戴的头盔摘下来,把身上穿的战袍也脱下来,并且把旧卫兵撤去,很坦然地躺在床上,一直睡到天明。他这样诚心诚意地信任他们,一点也没有为难他们的意思。从这件事后,这些人都很感激他,从此全心全意为他尽忠。

虽然人们都知道“以和为贵、以诚待人”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往往高升到一定地位后,就把待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忘了。像朱元璋虽已高居上位,却还能以诚心对待下属的人,值得人们钦佩!值得我们学习!

宽容,是胸襟博大的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懂得宽容,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反之,没有宽容的世界里,永远也不会有宁静和幸福。胸怀宽广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能陶冶情操,带给你心理的宁静和恬淡,不但可以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使之变得和谐,而且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

清代宰相、安徽桐城人张英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大度美的人,当他接到族人来信要他帮忙与邻人争地筑墙后,就回信规劝道:“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的家人和相争邻人听到劝说后,都各自退后三尺。不仅化解了邻里矛盾,而且留下了“三尺巷”的佳话。

人与人“贵和”。《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亲如兄弟。或者说一个人的视野已达到(君子)境界时,什么人都可能成为兄弟(朋友)。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颇为详细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贵和”的重要性。“礼之用,和为贵。”尽管有人对孔子时代的“礼”、特别是“和”有争议,但是后世多将“和为贵”作为“和谐”处世的箴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把是否“和”作为“生”与“死”的标尺。传统中医也讲“和”,说“和”才身体健康;通融民族关系也讲“和”,如王昭君“和亲”;生意人也讲“和”,因为“和气生财。”;居家过日子也讲“和”,因为“家和万事兴”。

我们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凡能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有良好的素质,并且深受大家的欢迎。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小小一件事,却显示出了总理身上的宽容美德。像周总理这样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会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万事以和为贵。

只要我们有宽容大度的气质,原谅别人,对不是原则性的事情不斤斤计较,对那些在无意识中做错了事的人给予解析,不予严厉追究,允许他人改正错误,做到宽容有度。这样必定可以得到别人对你的尊敬,得到他人的拥护。树立诚信观念,只有人人讲诚信,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互助,社会生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正常运用、发展。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发生力量;和谐,及乎天、地、人,关乎你、我、他。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和谐之美在于宽容。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静土上扎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能浇熄怒火,化解愁恨,她可以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间,她可以让人间充满真情,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宽容之和谐,竟妙不可言。

对人,我们要学会大度,尤其对同事朋友,要怀着一颗宽容的心。用一颗平和的心来对待每一件事,以冷静的思想来处理事情的一点一滴。学会宽容,让世界因为有你的宽容而多一份和谐。以宽容的心对待别人,你才会拥有快乐、和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