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蹦迪最嗨dj舞曲叫啥:常见文言虚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48:44

常见文言虚词

1、而

①用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多种关系。

A.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B.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察今》

C.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D.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E.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F.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G.表修饰关系,译为“地”,一般不译。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②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译为“罢了”。作语气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何

 

①作疑问代词。

 

A.作谓语,问原因,后带语助词“哉”、“也”,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B.作宾语,代处所和事物,译为“哪里”、“什么”。在疑问句中作前置宾语。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

 

C.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②作副词。

 

A.放在句首或动词之前,常表反问,译为“为什么”。

 

“怎样”。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放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C.复音虚词“何如’、“何其”。

 

a.“何如”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洁问,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b.“何其”含有“多么”、“怎么”、“那么”的意思。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哀也!《伶官传序》

 

3.乎

 

①作语气助词。

 

A.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王侯将相宁有种手?《陈涉世家》

 

B.表测度语气,译为“吧”。

 

……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D.表句中停顿。

 

②作介词,“于”。

 

生乎吾前,……《师说》

 

③附在形容词的词尾,相当于“然”、“地”,有时不译。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①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作副词。

 

A.表顺承关系。译为“于是”、“就”、“这才”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

 

B.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译为“却”、“竟(然)”、“反

 

而”、“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C.表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才”、“仅”。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张衡传》

 

③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5.其

 

①作代词,又分以下五种情况:

 

A.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见其二子焉。《荷茶丈人》

 

B.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C.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庐陵文天样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D.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为“那”、“那个”、

 

“那些”、“那里”。

 

距其院东五里。《游褒禅山记》

 

E.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②作副词,表多种语气。

 

A.表测度。译为“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B.表反问,译为“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游》

 

C.表期望。译为“可”、“可要”、“希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

 

D.表婉商。译为“还是”。

 

汝其勿悲!《与妻书》

 

吾其还也。《崤之战》

 

③作连词。

 

A.表选择。译为“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

 

6.且

 

①作连词。

 

A.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又……”“一面……一面……,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B.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

 

C.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一步,后再推进一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②作副词。

 

A.译为“将”、“将要”。

 

不出,火且尽。《游》

 

B.译为“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

 

7.然

 

①作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但是”。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

 

②作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

 

③作助词。

 

A.形容词词尾,表某种状态,译为“……地”。

 

杂然相许。《愚》

 

B.用在名词或短语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

 

与之呼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④“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

 

“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⑤“然”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

 

是由此进行论述,译为“既然这样,那么(那

 

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

 

8.若

 

①作代词。

 

A.表第M人称,译为“你”、“你的”(包括复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B.表近指,译为“这”、“这样”、“如此”。

 

公何为出若言。《管子•问篇》

 

②作连词。

 

A.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

 

B.表选择,“或”、“或者”。

 

③“若夫”、“至若”一类的词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

 

思的开头,译为“至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

 

④“若何”表疑问,译为“怎么”、“怎么样”。

 

9.所

 

①作助词。

 

A.放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

 

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 的情况

 

鱼,我所欲也。《孟子二章》

 

B.“所”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后面还有名词或名词性结构,“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

 

②有时“所”字所替代的事物在文中不明确表达出来,用“者”字代替,构成“所……者”的格式。

 

舟止,以其所契者人水求之。《察今》

 

③“为……所……”格式,表被动。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

 

④复音虚词“所以”。

 

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

 

B.表手段或凭借。译为“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0.为

 

①作介词。

 

A.表对象。译为“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B.表替代。译为“替”、“给”。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

 

C.表时间。译为“当”、“在”、“到”、“等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D.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避暑而暑为之退。《芙蕖》

 

E.表目的。译为“为了”、“为着”。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F.表被动。译为“被”。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句式。

 

遂为诸将所拥而行。《梅花岭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

 

②作助词。构成“何……为”、“何……之为”的反诘句式,可译为“呢”。

 

何辞为?《鸿》

 

11.焉

 

①兼词。介绍兼代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里”、“在那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②代词。

 

A.代人或事,相当于“之”,译为“他”、“它”等,作宾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

 

B.疑问代词,译为“怎么”、“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

 

③语气助词,表陈述、疑问、感叹、反洁等语气,一般不必译出,有时译为“呢”。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

 

今若是焉,悲夫!(今天像这个样子啊,可悲呀!)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

 

④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

 

12.也

 

①句末语助词,表各种语气。

 

A.表判断语气。“……者……也”。

 

此帝王之资也。《赤》

 

B.表肯定语气,译为“啊”或“是……的”。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

 

C.表疑问语气,译为“呀”、“呢”。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

 

D.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或不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

 

E.表祈使语气,译为“啊”、“呀”、“了”,或不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②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当余之从师也,……《送》

 

13.以

 

①作介词。

 

A.介绍出动作行为所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译为“用”、“拿”、“按照”等。

 

以空言求璧。《廉》

 

B.表凭借,译为“凭借”、“凭……身份”。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

 

C.表处置,起提宾作用,译为“把”。

 

先以书遗操。《赤》

 

D.表原因,译为“因”、“由于”。

 

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

 

E.表时间、处所,相当于“于”。译为“在”、“从”。

 

操悉浮以沿江。《赤》

 

F.表对象,相当于“与”,译为“和”、“跟”;有时译为“率领”、“带领”。

 

欲以客往秦军,与赵俱死。《信》

 

②作连词。和“而”相似,但不能表转折。

 

A.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或不翻译。

 

险以远,则至者少。《游》

 

B.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游》

 

C.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敛资财以送其行。《五》

 

D.表因果,译为“因为”。

 

…… ,徒吾两人在也。《廉》

 

E.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而”、“地”,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③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

 

④复音虚词“以是”、“是以”、“以故”,表结果,译为“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

 

以故其后名之日:“褒掸”。《游》

 

14.矣

 

①陈述语气助词。

 

A.表肯定语气 i译为“了”。

 

破操军必矣。《赤》

 

B.表已然语气,译为“了”。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

 

C.表将然语气,译为“了”。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

 

D、表必然语气,译为“了”。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

 

②疑问语气助词。译为“呢”、“吗”、“了”。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自荐》

 

③祈使语气助词。译为“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

 

④感叹语气助词。译为“了”、“啊”。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

 

15.于

 

①介词。

 

A.表时间、处所,译为“在”、“在……方面”、“在……之中”、“到”。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

 

B.表对象,译为“对”、“对于”、“向”、“给”、“和”。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

 

C.表原因,译为“由于”、“因为”。

 

业精于勤荒于嬉。

 

D.表比较,译为“比”、“胜过”。

 

皆以美于徐公。《邹》

 

E.表被动,译为“被”、“受”。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

 

②复言虚词“于是”。

 

A.介词加代词。译为“在这”、“从此”。

 

吾父死于是。(捕》

 

B.连词。表承接或因果,与现代汉语相同。

 

于是余有叹焉。《游》

 

16.则

 

①作连词。

 

A.表并列。用在对比句中。“则……则”译为“就…… 就”,一般不译。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B.表承接。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每闻琴瑟必音,则应节而舞。《促》

 

C.表转折。译为“可是”、“却”、“反而”。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D.表假设。译为“假如”、“如果”或“那么”、“就”。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

 

②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作用,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

 

17.者

 

①结构助词。

 

A.附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事、物、情况)”。

 

虽欲言,无可进者。《邹》

 

B.相当于“……似的”,常与“若”、“似”、“如”相配合。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

 

C.放后置定语后面,不译。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

 

D.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表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

 

E.放数词后,译为“个”、“样”。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

 

②语气助词。构成“…••者,……也”句式。起提顿作用,不译。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

 

18.之

 

①人称代词。

 

A.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包括复数)。

 

吾得见事之。《鸿》

 

B.第一人称,译为“我”。

 

吾将哀而生之乎。《捕》

 

C.第二人称,译为“你”。

 

臣愿谒之。《荆》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这样”、“这些”。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

 

③结构助词。

 

A.定语的标志。译为“的”,或不译。

 

此帝王之资也。《赤》

 

B.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

 

何功之有哉?《信》

 

C.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吾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④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赤》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19.因

 

①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的手段,译为“按照”、“依照”。

 

因其故然。《庖丁解牛》

 

B.表凭借,译为“经由”、“通过”。

 

因宾客至相如门。《廉》

 

C.表情势,译为“趁着”。

 

因利乘便,分裂天下。《过秦论》

 

D.表原因,译为“因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雁荡山》

 

E.表结果,译为“因而”。

 

因得见所谓石钟者。《石钟山记》

 

②作副词。

 

A.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因招樊哙出。《鸿门宴》因,就。

 

B.相如因持壁却立。《廉》因,于是。

 

③做动词,译为“沿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20.与

 

①作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跟”、“同”。

 

彼与彼年相苦也。《师说》

 

②作动词

 

A.表示“参与”的意思。

 

蹇叔之子与师。《崤之战》

 

B.表“结交,亲附”的意思。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C.表示“给予”、“授予”的意思。

 

与斗卮酒。《鸿门宴》

 

③作介词,译为“给”、“替”。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④作句末语气助词,同“欤”,表示疑问或惊叹,译为“吗”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