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幼金多大了:论“以吏为师”与“以师为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42:09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吏为师”的传统。从西周时期开始,典章文物,俱掌于官府;礼、乐、舞器,皆藏于宗庙。民间无书无器,学术专为官有,教育自然也非官莫属,非官莫能了。所以当时的教育制度,叫做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教育冲破了事实上“以吏为师”的局限,走向民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统制舆论,钳制思想,又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正式确立了“以吏为师”的教育制度。

秦始皇统一天下,显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其强制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则是文化的倒退。

秦王朝是短命的。取而代之的汉朝,从法令制度上取消了以吏为师的规定。官学、私学同时有所发展。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官学更为尊崇,私学的地位也明显提高,并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但是,“以吏为师”的传统是渗透到了民族骨子里的,不仅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延续着,直到今天也还在顽强地发挥着作用。一则,统治者有此要求;二则,民间亦有此习惯。

若干年前的“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党员,党员看支部”,现在的“一级领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尽管说的不是学校教育,但从广义来讲,不也是一种“以吏为师”么?

村里某人学业有成、升官发财,往往成为村人给孩子树立的榜样,这不也是一种间接的“以吏为师”么?

“以吏为师”之所以根深蒂固,和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文化传统大有关系。

官吏扮演民众老师的角色,有时是主动的,他们不是经常在那里教育人民群众要这样不要那样么?但多数时候又是被动的,那就是他们的具体施政过程和自身表现。不过,这时候的他们似乎常常忘了中国古已有之的“以吏为师”的传统。

不管你在多大程度上承认还是完全否认,“以吏为师”都是中国的现实。而且,这些“官员老师”们的教育,最有效的往往不是他们嘴里唱的高调,而是他们的实际行动。他们好的形象,固然会给民众以示范;但其不良表现或恶迹,也会给民众以误导。

官吏们在自己应得利益之外,大肆贪赃受贿,过着与其阳光收入明显不符的奢侈生活,怎能不导致社会上物欲横流、盛行严重的拜金主义?

官吏们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公权力,以权谋私,为所欲为,明里暗里享受着种种特权,怎能不导致社会上道德滑坡、乱象丛生?

官吏们为了解决他们面临的头疼问题,不惜借助黑社会的力量去“摆平”那些所谓“钉子户”、“刺儿头”,怎能不导致社会上戾气上升、暴力横行?

社会问题积累得愈来愈多,治下百姓变得愈来愈难以管理,许多官员在那里大骂其“泼妇刁民”,却忘记了根子恰恰在自己这个“老师”身上。

古往今来的政治家似乎都知道:治国必先治吏。但如何治吏,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尝试,其效果也各不相同。当今之世,反腐力度不可谓不大,被惩治的腐败分子数量之多、级别之高、罪行之严重,常令人咋舌。但腐败之风好像并没有得到根治,相反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看来,惩治固然必要而且重要,但毕竟还是治标,把官吏真正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的行为切实符合“民众老师”的规范,才是有效的治本之策。

当然,更理想的境界,则是官吏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能够老老实实地尽他公仆的本分。因为,“以吏为师”,毕竟是一种错位。“老师”的职责,还是由真正的老师去承担吧。

当今之世,除了存在“以吏为师”的普遍现象之外,还同时存在着“以师为吏”的情况。写完上节之后,感到也有简单论列之必要。

这里所说的“以师为吏”,不是指从教师中选拔若干人去从政做官,而是把教师们当做官吏来看待。

本来,为师与为官是两码事,各有各的职业范畴和办事规则。但是,当代教师们却经常被当做官吏看待和使用,使得教师无法做成本来意义上的教师。

新中国建立后几十年时间里,教师是属于“国家干部”队伍中一部分的。“国家干部”者,官吏也。有了这层身份,就决定了你必须按国家干部的政治要求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不可有半点逾越。稍有逾越,便是严重的政治错误。还决定了你必须随时听从政府的调遣,去干那些和教育工作本来并无瓜葛的活动,不得有半点迟延。稍有迟延,也是吃罪不起的重大问题。五七年的***,***中的牛鬼蛇神,大抵都是这类要求下的产物。什么学术自由啊、有教无类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啊,当然也成了决不可当真的假话空话。此种情况下,教师要成为自成一家的名师,学校要办成特色鲜明的名校,也失去了最起码的可能性。

“以师为吏”,还表现在学校建设的官僚化机制上。我们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公办学校,都是套有行政级别的,从副科级到副部级,应有尽有。大的学校,院(校)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此说虽不无夸张,但绝非危言耸听。校园成了官衙,学府成了官府,官场腐败之风也劲吹于校园,学术圣地沦落成了名利场,潜心治学的人越来越少,就是这种“以师为吏”的体制带来的恶果之一。曾多次讨论的“我国为何出不了学术大师”、“我国为何办不出世界名校”等等问题的根源,恰恰就在这里。

最痛苦莫名的要数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了。一方面,他们被“以师为吏”,经常被抽调去参与地方的派粮派款、计划生育、招商引资、动员拆迁等等;另一方面,他们微薄的的工资却没有保证,经常被拖欠、截留、强行集资。这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吏”的种种优势,也失去了“师”的起码尊严。

中小学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承诺,曾经给许多中小学教师带来希望。但是,年复一年,不仅承诺不得兑现,连曾经有过的精神慰藉也渐行渐远了。“以师为吏”,在涉及待遇问题时,便绝不灵光了。

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自然是衙门了。衙门管事自然要按衙门的规矩办。于是,频繁的考核、评估、检查、培训,弄得教师们手忙脚乱;繁琐的评先、树优、晋级、提职,又使许多教师趋之若鹜。在这种风气下,你想潜心治学、精心施教,按教育规律做教育工作,不啻于攀登蜀道,难于上天!

固然,中国文化中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但也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想着去做官。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天下英才为人生最大乐事的教师仍然不少。但是,在僵化的教育体制和严密的思想禁锢下,他们往往却欲干不能、欲罢不忍,有的长期耳濡目染,不得不跟风随俗;有的则蹉跎岁月、尴尬一生。

“以师为吏”,使得教师不能安心从教,使得学校正常功能扭曲,使得教育不成其为教育,其危害之大,为祸之远,无论怎样评判都不为过分。

教师就是教师,教育就是教育。教育就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师就要精心教书育人。国民教育,除了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外,其根本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教育搞好了,就没有必要“以吏为师”了。因此,政府对于教育,在确定了大的方针之后,主要职能便是保障教育投入。在当前情况下,应该多一点支持,少一点干涉;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束缚;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训斥;多一点长远眼光,少一点急功近利;……。什么时候,教师真正像个教师一样可以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了,我们的教育就有希望了,我们的社会也就更接近于文明与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