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图案素材:中国式教育,毁了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0:04
 

中国式教育,毁了孩子2008-09-01 08:42

分享

孙瑞雪:中国式教育,毁了孩子
作者:xiaocao 2008-03-29 13:26:29
标签: 杂谈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切错误的根源!
  中国家长有一个通病,一方面替代孩子做了许多事,另一方面却不懂得如何向孩子表达爱!

  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惯坏’的,孩子出了问题,是因为大人出了问题。

  让他们学会跟别人分享,但是这个分享一定是源自于他自己的意愿。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人物新周刊》采访了教育专家孙瑞雪,她关于儿童成长的独到见解和惊人言论,引起广泛关注。节目播出后,本报特约记者致电北京至尊宝宝幼儿园园长孙瑞雪,她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幼教理念。

  孙瑞雪一直致力于蒙特梭利教育实践,她的《爱与自由》等多本幼教专著被奉为“育儿圣经”,那么,她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呢?

家长把对未来的恐惧强加到孩子身上

  孙瑞雪认为: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带来困惑和焦虑,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大事中的大事。

    现在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误区,那就是都把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当作给孩子“加码”学习的理由。

    中国人信奉的都是望子成龙,但如何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他们似乎并没有考虑太多。就像在央视节目中主持人张泉灵说的那样,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宏伟目标:一岁的时候开始认字,两岁背唐诗,三岁学英语,四岁弹钢琴……还没上小学呢就送到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琴棋书画什么也不能落下,他们以为这就是在为孩子负责任,否则就有愧于做家长。

    其实,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为别人的成长负责任,也负不起这个责任。这不是对待一个生命的正确态度。真正的负责任,是给他创造一个宽松、温暖的成长环境,给他爱与关怀,并让他充分感受到,让他有勇气、有自信地面对人生的所有考验。

    而现在中国家长的问题是,不知道做什么对孩子更有帮助,他们做的事情可能都是错误的,但自己以为都是对的,并一直错下去。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别的小朋友都在这么学啊,他们都在学唐诗、学画画、学钢琴,我们不学,不就落下了吗?我不让他竞争,将来社会也得让他竞争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更是一切错误的根源!

  周围所有的小朋友都这么学,也不能断定那就是正确的。因为在这个地球上,也有很多人没有这样,只有一部分人在这样。你生下一个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让他成为一个竞争者、一个战士、一个赛跑者,这对他是不公平的,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应该首先懂得享受阳光、健康、快乐的人,在对自然和自己的探寻中,他增长了知识、增加了自信,并真正获得满足和愉悦,这才是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一切违反自然法则、拔苗助长的行为,都会招致不好的结果,有些可能马上显现,有些要到十年、二十年后才能出现,有些甚至贻害终生。更可怕的是,当这些结果产生时,我们根本意识不到那是我们亲手造成的。

    那么,中国的家长为什么热衷于让孩子学这学那?孙瑞雪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大人对未来非常恐惧,然后再把这种恐惧转加到孩子身上,在家长眼里,生存就像头上悬挂的一把利剑,随时随地都会掉下来,砍在脖子上。所以他们要让孩子早早学习各种技能,以应付未来的挑战。这几乎成了一种潜在的本能,无声而又执拗地驱使着家长们给他们的孩子加班加点。

    说到这儿,孙瑞雪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很多人小时候一定都听过我们的家长说(指着马路上的清洁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就会像他那样去扫大街……”这句习以为常的话,当我们长大后又想当然地说给我们的孩子听。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家长们很难想到孩子的感受,更谈不上重视孩子心灵、情绪的成长,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不完整的,急功近利,将来一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国的许多家长让孩子早早感受到了生存的艰难与恐惧,并学习如何生存,却始终没有学习如何生活。

破解人类成长的“精神密码”

  在节目中,孙瑞雪形象地展示了大人是如何破坏和干扰儿童成长的“精神密码”的。孙瑞雪说:“刚出生的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人类遗传的‘精神密码’。一个人的小生命在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像突然来到了外星球,是一无所知的,是充满恐惧的。只有这个密码能告诉他干什么,所以他要不断地破解这个密码,在此过程中学到知识、探索世界,并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和成长的幸福。”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大人们时时刻刻在过多的限制他们,不让他蹲下来摸地板、不让他满地爬,不让他东摸摸西看看,以保护他的安全为名,限制了他探索世界的举动。

    过多的限制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如果大人们反复这样做的时候,就把这个精神密码跟孩子过早地分离了。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这个人的身上抽离,而且很早就抽离出去,把它分离得很远。离自己的“精神密码”越远的人,越没有自我,他的生命状态就越差。

  6岁前儿童就在干一件事情,那就是探索并发展自己的‘‘精神密码”,而许多大人却在一直反其道而行,拼命将这个“精神密码”从孩子身上剥离出去。为什么许多中国孩子长大后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不知道,是他们早早地剥夺了孩子们的这种能力。

    孙瑞雪说:儿童是需要向别人学习的,但必须是在他的智能建构起来之后,他才有能力、有条件向别人学习。零到6岁儿童正好是在建构自己心智的过程中,你提前教他太多东西,就会透支他的生命。那么将来的某个时候,他就要为这种透支“埋单”,而不是你来“埋单”,你就是在害孩子。

    孙瑞雪还举了一个下楼梯的例子:小孩下楼梯的时候,最初没有空间的感觉,所以他要下楼的时候,他会用手来下。因为手的空间感觉更好,所以他在用手感知空间。等他学会用手以后,他会用腿,但他绝不会一开始就像大人那样下楼梯,他一定会侧着身子下,因为这样的心理承受感觉会更好。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不依靠谁来教给儿童的,这就是生命成长的一个法则。

    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强调纪律、秩序,“小朋友把手背后”,是常听到的一句话。好像只要把手背过去,不做小动作,才能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其实这恰恰是错误的,手是人类最发达、最高级的感知器官和智性工具,对小孩子来说,没有比多用手更好的学习了,你让他背过手去,然后专心听讲,那只能是一厢情愿、南辕北辙。



中国家长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



    孙瑞雪说,自己的幼儿园里有许多外国孩子,她更能感受到中外孩子的强烈对比,具体说。外国孩子给她最突出的印象是:都在势不可挡地成长。而中国孩子虽然也在成长,但很多都是在“挣扎”中成长。一边在成长、一边在寻找爱。在中外儿童共处的幼儿园里,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跟在一个外国孩子屁股后头玩儿,非常依赖,这是一个非常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孙瑞雪说,她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这是因为中国孩子缺少爱。

    说中国孩子缺少爱,可能没有哪个中国家长会认同。的确,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地方的家长能像中国家长现在这样,已经将全身心都“扑”到孩子身上了,怎么还能说给予孩子的爱少呢?

  “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我们究竟是在爱孩子还是在爱自己?如果真爱孩子,就该给他自由,让他呼吸到成长的空气;让他自己触摸这个世界,而不是你代劳;让他自己‘摔’跟头,再自己站起来,并从中总结经验;让他画出黑色的太阳,当有一天他发现太阳原来是金色的时候,那该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许多家长做的正好相反,什么事儿都替孩子做到,无论是出门还是在家,都怕他磕着碰着,不让干这儿,不让干那儿的,怕弄脏衣服,怕摔跟头,吃饭也给孩子围上围兜,甚至怕孩子吃得里外都是,就亲自一口一口喂。其实这都是他们爱自己的具体表现,因为孩子衣服弄脏了大人得洗,屋子乱了大人还得收拾,为了自己少受累,干脆就让孩子放弃自己动手的机会,但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恰恰都是孩子学习成长的难得机会啊。

  中国家长还有一个通病,一方面替代孩子做了许多事(他们以为这就是爱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却不懂得如何向孩子表达爱,尤其是对六七岁稍大一点的男孩子来说,他们仍然强烈渴望着被关注、被呵护,渴望来自母亲的拥抱和关怀。可是大人们却吝啬于这样的拥抱和亲密,以为孩子大了,应该‘独立’,不能总腻在妈妈身边。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孩子到外面寻找爱,因为人的天性就是这样,得不到的东西,他就会想办法补偿。”

    孙瑞雪说:“独立是儿童天然的一种内在趋向,他依恋你的目的就是为了走向独立,如果儿童获得足够的爱,满足之后,他就会把全部的人格力量和专注力放在自我成长上,而不会放在对你的依恋上。而这恰恰是外国孩子们很容易做到的。”

    “我认为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惯坏’的,孩子出了问题,那首先是因为大人出了问题,如果能够坦然地承认我们的无知,这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开端。”



不懂爱就永远找不到“家”

  孙瑞雪幼教理念的核心,是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一个多面晶体,每个方面都要充分成长,而不是强调单一或几个方面。这其中有智力发展,也就是认知能力;有心理发展,拥有成熟、自然的内心世界;心灵成长,情绪状态要平稳、安静;还有道德成长,对是非有明确判断;当然还包括身体成长。从这个多面体的比喻就可看出,单纯追求智力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家长过分的压力和要求下成长的孩子,要不就是学会了顺从,要不就是早早叛逆,这都不是健全的人格。”

    孙瑞雪说,“我一直强调的另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有秩序的爱’,中国很多家长不懂爱,所以才不懂如何给孩子爱,小时候不懂爱,长大了就会到外面寻找爱,就会乱爱,现实的例子比比皆是,孩子动辄出走,那一定是家庭出了问题。不懂爱,就找不到到家的感觉,这里所说的家,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家园。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找到家的感觉,灵魂就没有依靠,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还有比这更可悲的事吗?而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悲剧往往在童年时就已经注定了。”

  “有一天我们幼儿园里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个中国小朋友将所有的书都扔在地上,然后再自己一本一本地看,一个外国小朋友不高兴了,跟老师嘟囔了半天,连外语带中文的,那意思是说应该把书收拾好。那个中国小朋友却说,‘别动,我要看。’眼看着两个孩子僵持起来,我就上去对中国孩子说,书应该看一本拿一本,中国孩子明白了,和外国孩子一起将书收拾好。那个外国孩子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感激,我情不自禁想拥抱他,没想到他向后躲了好几下,才犹豫地伸出双臂。我说‘老师爱你’,他却用力摇一摇头,跑掉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不止一个外国孩子有类似的表现。后来我才体会到,对于外国孩子来说,他们从很小就会把爱区分开来,有些爱是只属于母亲的。这种界限的划分为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可能是与我们的文化和现实有很大差别的地方。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都会长大,都会独立面对生活,我们希望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人,不会在不同的情景中随意产生无助、被关注、被爱的需求,也不会混淆爱的关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地愉悦、单纯而深刻。”

    “我还要说的是,对中国的家长来说,应该意识到这是个大问题。如果你不在家里给你的孩子足够的爱,他就要到学校里找老师当妈妈,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在爱的秩序上,肯定是要出问题的。最好的状态就是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应该爱他的是妈妈和爸爸,而不是别人,不是到处谁对他好,他就会觉得要从那儿获得爱,这一定会出现混乱。我们也做过实验,凡是获得足够爱的孩子,他们都能把母亲跟他的爱的关系,转化到比他更幼小的生命上,凡是家里有暴力的这种孩子,都会去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动物。”

    孙瑞雪说,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困扰着家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产生自我意识。比如说护着自己的玩具不放,看到好吃的东西就要独享,表现出“自私”的一面。这其实是很正常的,这个时期的儿童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东西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东西是不属于自己的,他就是要通过某个东西来区分你的和我的。一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品质”出了问题,这个时候你强制性地要求他去做把东西让出去的事情,会整个破坏儿童的界限,这个界限一旦被破坏,道德界限就会给破坏掉。

    因为他长大以后会想,既然你可以随意拿走我的东西,那我也可以强行拿你的东西。所以,对小孩子们来说,我们不盲目鼓励他们“大方”,而是让他们学会跟别人分享,但是这个分享一定是源自于他自己的意愿。

    他终会有一天发现,给予是最愉悦的,而不是接受。这也正是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