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游乐场碰碰车: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53:23
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www.hefei.gov.cn   2007年03月19日    【字号:大 中 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涉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更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由于不同地区的实际不同、起点各异,决定了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不同、建设形式和内容也各有特色。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索,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理念
  (一)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特征
  1.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方面,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较好的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的需求,农民要求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更为迫切,这使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因此,2000年以后,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相继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综观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方面,存在诸多的共性。(1)发达地区具有相对较高的工业化水平,一般都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都在10%以下。如广东省东莞市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3)从业人员中直接从事农业的比例较低,非农就业比例一般在80%左右。(4)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且农民收入中来自非农收入的比例一般超过80%。(5)由于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远小于欠发达地区,一般在2:1至2.5:1之间。
  2.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突出表现在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展开,立足城乡互动,推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从城乡关系上看,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已经不再是就农村论农村,而是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置于城乡一体、城乡协调的大背景下去考虑,更多地从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带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进的角度规划和建设新农村。(2)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看,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已经不单是村容村貌的改善,而是农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除了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村容村貌等“硬件”方面的内容之外,更多地包含了提升农民素质等“软件”方面的内容。(3)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上看,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已经从“补血”逐步向“造血”转变。不仅仅靠财政转移支付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而是从农村集体经济、土地制度等的综合改革入手,加快建立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4)从建设主体上看,已经从农村的单方行为,逐步向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同参与转变。(5)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上看,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地区(如广东省东莞市)通过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有的地区(如江苏省昆山市)通过雄厚的财政支持推动,但共同点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推动作用都在大大增强。
  (二)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发达地区的“三农”工作特点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农业的传统功能在相对弱化,但农业的生态等功能却正在得到进一步增强。农业的发展问题已经超出了农业本身的范畴,需要跳出农业来发展农业,需要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来解决农村问题。农村逐步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整个市域的多元功能区。农村的发展单靠农村内部已经无法解决,需要通过城市化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更多地从事着农业之外的工作,农民已经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
  理解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理清两个关系。一个是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另一个是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设新农村是由城市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决定的,没有较高程度的城市化,就不会有新农村。反过来,推进城市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样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定位及模式选择
  (一)发达地区农村的功能定位
  传统的农村概念是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聚居的地区。这一概念现在已远不能涵盖新农村的内涵。针对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特点,结合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笔者认为,发达地区农村的功能定位应该是:现代农业的聚集区,生态保护的承载区,城乡居民的生态旅游休闲区,大城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完善发达地区农村的上述功能,要妥善处理三方面的问题。在空间形态上,农村要与城市有明显差异,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防止出现城乡趋同化。就是按照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推进城市群建设,加快把已经脱离一产的农民集聚到小城镇,并在城市(镇)与城市(镇)的连接点、隔离带上构筑一批以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功能为重点的新农村,使城市与农村既有明显的差别又互为融合,形成“城市群+新农村”的空间布局。在经济形态上,农村与城市功能互补、互促互进。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进一步融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来,以农村的繁荣来拓展农业的保障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保护功能等,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形成互相服务、相互协调、双向互动、功能互补的格局。在社会形态上,农村与城市融为一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加快基础设施延伸和社区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使城乡在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上进一步融合,使农村地区既能保持传统农村的田园风光,又能充分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
  (二)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对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认为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大致有以下模式可以选择。
  1.资源型新农村。所谓资源型,就是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加强资源开发与消费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长久以来,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充足的资源有力支撑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工业型新农村。所谓工业型,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农村工业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以工业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
  3.生态型新农村。所谓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
  4.城镇型新农村。所谓城镇型新农村,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城镇型新农村,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
  5.农庄型新农村。所谓农庄型新农村,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庄型新农村建设最为显著的特点。
  6.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所谓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也即城郊型新农村,就是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城郊乡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普遍存在于靠近大中小城市的农村,它们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
  (三)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模式
  综合全国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模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民间推动型。即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及文娱活动、促进农民相互合作等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依靠民营经济、工商企业等民间力量,利用民间资源进行新农村建设。在乡村建设决策方面,这种推动类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可以极大降低决策实施成本。但这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无法消除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往往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供给足够的有效制度产品,常因农民内部的意见分歧或偶然的外部因素冲击而被迫中断。因此,按这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将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另一类是地方政府主导型。基于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动员,地方政府纷纷开展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如浙江省的“万村整治、千村示范”,苏南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等。地方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建设活动主要定位于物质层面,主要内容是建设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具体做法是先试点再推广。地方政府主导型带有一定的强制色彩,政府凭借雄厚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大规模地实施乡村建设,涉及范围广,见效快。
  从制度层面看,造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城乡制度设计上的不平等。因此,新农村建设可以看成城乡间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持续变迁,是形成新的制度均衡的过程。制度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政府主导型较之民间推动型明显具有自然垄断优势和规模收益性。而且,现代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全排斥政府作用,政府作用内含于经济规律中。发达国家在农村建设转型时期,都曾采取政府干预,制定大量以工哺农、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一点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的农村建设运动中尤为显著。上述两种模式相互补充,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当前条件下,政府主导型应是主流。
  
三、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是:
  (一)完善农村产业体系,发展农村新产业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等工业发展平台建设,激发民间创业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农村工业快速发展,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以都市型农业为重点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型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和空间。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转变,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努力扩大市场规模,积极营造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有效地推进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展农村服务业发展领域,鼓励农民发展商贸型、服务型的经营项目,重点抓好农产品物流经济、休闲旅游经济和中介服务经济、房东经济等,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础全面带动提升农村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转变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
  (二)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营造生活新环境
  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污染,发达地区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加快农村环境整治,营造农民生活新环境,要加快农村水环境整治。加大对农村村庄河道和村民集中居住区生活河道的整治力度,清理河底淤泥、修建河道生态护岸,搞好河道绿化。要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建立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长效机制,保障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较高水平。探索农村畜禽养殖进“小区”模式,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和立体、生态种养殖技术,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
  (三)加快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和建设,构筑居住新社区
  因地制宜地建设设施完善,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社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筑农村居住新社区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散居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集中居住步伐。在农村综合改革协调推进的基础上,打破户籍、行政管辖、土地等方面的限制,加快农村宅基地置换和自然村落归并,推动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的集中。要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在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加快推进自来水、固定电话、有线电视等的入户工作。要全方位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完善农村社区的文化设施、卫生服务设施和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方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四)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现代新农民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现代新农村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农民。培育新农民,要帮助农民树立新观念、新思路,激发农民的创新创业热情。要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整合城乡统一的培训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全市的城乡一体化的培训网络。通过培训优化农民的知识结构,扩大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在培训内容上,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加强绿色证书培训,突出对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带头人进行都市农业、生态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知识的培训,培养新型骨千型农民。要积极开展农民的转移技能培训,针对产业技术升级、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带来的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门槛提高等问题,必须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尚
  新风尚是现代农村新面貌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也是现代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稳定和谐,都需要文明新风尚的支撑。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乡风文明作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要以“八荣八耻”教育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文明创建对乡风文明的提升能力。进一步引导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家园。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构建农村文化阵地网络,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构筑治安防范网络,提升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增强舆论宣传对乡风文明的感染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现代新农村建设唱响主旋律。
  (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新体制
  改革是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当前,农村体制机制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建设现代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新机制新方法,努力化解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进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加快研究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研究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农村村级集体资产(包括土地经营权)股份制改革,研究探索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三是研究探索推进农村建立养老保障、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大社保制度改革。四是研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更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经济学动态,嘉兴学院管理学院,程利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