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s car 书:高职评估新方案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32:41

高职评估新方案介绍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解决现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些指标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不符的问题,新的评估方案主要精神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工作方针,切实引导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及行业深度融合,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第一轮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水平评估目的、意义的认识存在差异。有的学校不知道“每个专业的需求在哪里”,没有一线需求的数据,也没有具体的发展目标,更没有“把脉、诊断、开方”的过程。

2、有的省对自评环节重视不够,不重视建设。以评促建,主要是建设,准备时间过于集中,建设周期太短,对院校的扎实建设带来一定影响。

3、组织不够落实、制度不够完善、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

4、评估专家组的组成结构与培训还需进一步引起重视与加强。人员组成单一,缺少用人单位的专家和一线教师,主要由高校专家组成。今后评估专家组成要考虑由专家、一线教师、行业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组成。

5、有的评估专家组对一些软件建设指标的内涵把握不够准确,往往失之过松。

6、一些高职院校存在浮躁心态,自我评价过高。存在几种现象,例如:

①重结论、轻建设。

②重外延、轻内涵。比如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就要看工作流程,看仪器设备申请、购置、使用、管理、效益等。

③重形式、轻机制。有的学校搞了很多规定,但是一查,一项也没有做到,出台就要执行。各种制度,每个学校都有,但是其可行性、各部门如何执行的、有没有过程性材料、规定和制度大家是否了解、落实得怎么样、有没有记载。

④重眼前、轻长远。有的学校一年进10万册图书,进100个研究生,会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新评估方案调整的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新评估方案调整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职高专从“层次”到“类型”转变,不能把高职高专教育当作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而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既然是一个类型,原来的方案已经不再合适了,新方案必须适应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转变的需要。

(一)新一轮评估调整方案的指导思想

1、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和要求贯穿于整个方案设计,引导高职院校向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和建设。

2、以分析诊断、促进改革与发展为主要目标,激发学校参与评估的内在需求。评估的三个目标是鉴定、诊断、促进发展,主要目的是促进发展,逐步形成自我修正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3、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强调评与被评双方平等交流,共同分析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在形式中,与校领导、中层、专业带头人、教师、学生谈话会很重要。

4、淡化结论等次,重在实际成效,切实引导和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及行业深度融合,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引入多元评估主体,明确了学校在评估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强调评与被评双方平等交流,共同分析;引导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体系。

(二)新一轮评估方案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新的评估方案是为适应新时期和新目标要求,经过教育部和有关专家反复研讨、论证、开发形成的以运行状态信息平台为主要手段的评估体系。运行状态信息平台的建立是给学校一个管理平台,给大家提供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其最大特点是自下而上形成基本数据,最大程度提高数据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通过这些数据更加容易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1、新方案中主要评估指标(一级指标)7项(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及社会评价),关键评估要素(二级指标)22项,围绕每个评估要素进行说明;建议重点考察内容55项。旧方案中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15项,主要观测点36项。

2、新方案考察重点

    实训基地、专业剖析(特色专业)、说课、深度访谈(与校领导、中层、专业带头人、教师、学生谈话等会很重要)。

3、新体系启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每学年填写并上报教育部一次,新评估指标体系相应的建议重点考察内容也要填写在数据库中。人才培养工作基本状态数据:供比较、分析、判断、决策,通过静态和动态数据的采集,将大大减轻评估院校的材料准备量。专家进校前首先通过网上审阅被评学校填报的数据和自评报告、分项自评报告等材料,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带着问题进校实地考察,通过深度访谈与学校进行平等交流,了解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专家将注重于现场访谈而非数据核实来分析学校的办学水平。

4、现场考察评估指标:主要考察内涵建设水平。这种以信息平台加现场考察,以深度访谈为主,淡化评估结论,重点是“诊断”和“开方”的工作方式,引导高职院校把注意力集中在内涵建设上,建立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实现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目标。

5、突出实践型教学体系,新方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双证书”通过率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6、专家评估时间从原来的4天缩短为2天,评估结果不分等级。评估结论将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教育部从今年起,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次评估结果。

7、评估采用的新方法。

(1)分析研讨

要求专家在进校之前就要做好准备,要看、要了解,专家的预备会上开始分析研讨,根据看的情况认为学校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主要看些什么。

(2)深度访谈

全体专家利用两天时间找对象谈,找校长、中层、教师、学生认认真真的谈。如,找系主任谈,专业建设思路是什么,依据什么制定的规划,如何落实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怎么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如何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分析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怎么样,效果如何?专业教学改革及试点工作的做法与阶段成果是什么?专业课程设计和课程总体结构落实培养目标的状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情况,效果怎么样?找任课教师谈,用说课的形式谈谈你任教的课程如何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系级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是如何开展的,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方面的效果?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职业技能培养状况,素质教育情况,就业指导与服务开展情况,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所做的工作及其效果等等。

(3)交流互动

看了、谈了之后,跟学校充分交流,跟书记、校长交换意见。

专家们一致认为,新方案的变化可以概括为:“硬件变软,软件变硬”,主要依靠“数据平台加重点考察”,许多观测点都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使之操作性更强, 新的评估方案实际上是由“水平评估”向“达标评估”过渡,淡化等次,强化标准。

新评估体系核心目标不在于评估,根本目的在于期望学校建立起自我评估、自我约束、自我监控的机制,变为学校日常管理的行为。

三、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

1.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并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的有关要求,我院属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2.生师比不高于23,其中,体育、艺术类院校不高于17(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专兼教师之比无限制);

3.综合、师范、民族类院校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平方米/生)达到: 5.3平方米/生。

4.生均图书(含折算电子图书)达到:40册/生。

四、新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增加的重点内容

1、领导作用

    原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改为领导作用,重点考察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增加“校园稳定”1项二级指标。主要看领导决策中的作用,怎样作出决策,实施怎么样,效果怎么样。

    2、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不能离开数量谈质量,要保证一定的师资队伍数量,这是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一。

专任教师:强调技能水平提高,增加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强调双师素质,挂职锻炼。需出台“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文件。重点看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的建设状况。

    兼职教师: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能手,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逐渐提高。

3、课程建设

由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突出了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设置要体现工学结合深度,并要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教学团队中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要提高。

    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选择要根据技术领域的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及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做”一体化、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等;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倡导仿真实验等。

实训教材的开发要与行业企业合作。

4、实践教学

由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突出了实践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提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还涉及学年使用频率(人时)、周公共开放时间。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做实,有实习专项经费。

    学生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有顶岗实习制度、记录等。

    “双证书”通过率:80%以上。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50%以上。

校内实训、校外实习要有指导教师和专职辅导员。

5、特色专业建设

原一级指标“特色创新”改为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它是通过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表现出来的,专家进校后,要对学校的特色专业做一个系统的剖析。

    特色专业建设规划需对社会公布。

    重点专业建设:包括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等。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抓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争取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精品课程不是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教师队伍;精品课程不等于精品教材;精心培育一门课程就促进一支教师团队的成长。

要建好新办专业和精品专业。要通过抓专业建设带动教材、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带动产学结合,促进办学特色凸显和教育质量提升。要加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力度,特色(品牌)专业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此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全校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6、教学管理

原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内容分散到相关指标中。

主要看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质量与水平,管理队伍建设状况。

教学制度与运行管理,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专职学生管理、专职招生就业指导人员、专职督导、专职教学研究人员等。

    教研室建设与教研活动制度的建立与执行。

    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干部、相关部门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了解、评价与执行情况。

    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新增、修改或废止的程序。

7、新指标中增加了4.5“双证书”获取。

8、社会评价

原一级指标“教学效果”改为社会评价,主要看学生就业率、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新增教师技术服务情况。

9、展开对内涵建设(软件)的评价。

工作设想是什么,怎么做的,效果怎么样,起到了什么作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都要思考和做这个工作,比如教师承担一门课,你是如何设计的,课怎么讲的,效果怎么样,怎样把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教学,还有一些什么问题等等。

五、几点要求

1、各部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评估文件的精神、内涵和具体要求;

2、对本部门各岗位工作人员,按评建的要求准备有关的的,按规范的要求进行工作;在执行新方案要注意发挥已积累的原有评建材料的作用。

3、对本部门评估资料进行登记、汇总、整理、归档分类、把关(掌握有关要求和标准),各部门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注意几种评估基本材料,如: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双纲”)的编写、各专业职业技能测试题库的建立、师资队伍等。

各处室、系部收集资料按评建办新下达的各部门资料收集清单要求准备和提供。

4、学习评建办发的各种材料(可在学院评建办网页下载),要认真落实《关于规范迎评材料收集与整理工作的通知》《评估材料的格式要求》、评建办《关于开展专业剖析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将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有关教研室和教师(评建任务分解:7个一级指标、 22个关键评估要素、55个重点考察内容责任分解表附件另发)。

5、数据库表格要求:数据库表格(电子表格与Word文稿两种形式)在评建办网页处下载。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在作为评估方案重要支撑的同时,更为不同层面的管理提供工具,为利用者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因此要高度重视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简单地认同为采集数据仅仅是为评估服务,是为评估而采集数据。发挥好数据采集平台统计汇总、管理监控、分析开发的功能,要将数据采集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予以规范管理,积极强化引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工作成果的意识,服务于教学改革,并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数据采集要切实做到“独立、原始、及时、公开”,要从源头上采集基础数据(非统计数据),避免信息衰减。

6、学院定期召开各系部、处室评估材料准备情况汇报会,并由院迎评领导小组对各部门的材料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