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机大盘电机怎么拆: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37:07

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概况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东南部,地理 位置为东经 110 ° 36 ′— 111 ° 10 ′ , 北纬 24 ° 37 ′— 25 ° 17 ′ , 总面积 2149 平方公里,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 19.7 ℃,年均降雨量 1437.7 毫米。恭城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年均径流量 34 亿立方米。全县辖 3 镇 6 乡 117 个村委会,总人口 27.75 万人,其中瑶族 14.80 万人,占 53.3% 。耕地面积 1.90 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8.8% ,其中水田 1.19 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62.6% ;旱地 0.68 万公顷,占 37.4% 。全县有林面积 16.47 万公顷,生态公益林面积 6.96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77.02% (含灌木林),植被种类达 1000 多种,野生动物 300 余种。境内有自治区级海洋山水源林保护区和县级银殿山水源林保护区,总面积 4.25 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 19.87% 。主要矿产有铅、锌、锡、钨、钽、铌、锰和花岗岩、大理石等,其中钽、铌矿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二)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概况
  80 年代初期,由于历史原因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恭城县森林资源遭到过度砍伐,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不少村屯都出现了烧柴难、吃水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县委、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以保护森林植被、解决农村能源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等措施,在全县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推广使用沼气过程中,一些群众把沼气建设与养猪和种果结合起来,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县委、政府因势利导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到90 年代开始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被有关专家、学者称为“恭城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实施生态示范区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6 年 2 月,恭城县被国家环保局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根据国家建设试点规范,结合恭城县实际情况,县政府组织编制了《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并通过了自治区组织的专家评审,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正式实施。恭城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不断丰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内涵。
  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环保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两手抓的方针,以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为核心,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基本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环境优美”的发展目标。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恭城县开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997 年 10 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恭城召开生态农业现场会并决定在全区推广恭城经验和做法(恭城模式)。 2000 年 5 月,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37 个国家和地区的 70 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
  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成果
  实施生态示范区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通过生态示范区建设,恭城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至 2000 年,全县有林面积达 16.47 万公顷,比 1995 年增加 3.53 万公顷;活立木蓄积总量达 571.52 万立方米,增加 86.06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77.02 %(含灌木林),增长 6.18% 。林业用地绿化率 96% ,道路河流、城乡居民点“四旁”绿化率均在 95% 以上。种草(改草)面积 2000 公顷。全县生态公益林 6.96 万公顷,占全县陆地总面积的 32.5 %;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治理水土流失 106.58 平方公里,治理率 53.5% 。 复垦矿山废弃地 573 公顷,复垦率 45.8 %。 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城镇单位 GDP 能耗由 1995 年的 1.60 吨 / 万元降到 2000 年的 1.38 吨 / 万元;单位 GDP 耗水由 412 立方米 / 万元降到 353 立方米 / 万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率、“十五小”企业依法关停率均为 100% ;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88% ,比 1995 年提高 23% ;城市气化率 82% ,上升 62% ;县城大气环境质量由二级标准提高到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 II 类标准,主要河流水质全部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县城区域和交通干线环境噪声昼夜平均值分别为 48.4 和 63.1 分贝,均低于相应标准。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至 2000 年,全县共建有沼气池 4.31 万座,比 1995 年增加 1.41 万座, 沼气入户率为 71.4% ;建有省柴节煤炉(灶) 5.6 万套,占农户总数91.2% ,继续保持全区领先地位;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1.1 %,比例提高 3.4%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率达90.39 %,增加29.57% ;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防治率达 89.4% ,提高 0.2% ;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 55.7% ,提高 18.3% ;农药施用强度 2.94 公斤 / 公顷,农膜回收率达 98.0 %;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 1.96 万公顷,占农田总面积的 86.3%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78.07 %,提高 13.27% 。
  (二)经济迅速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促进恭城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0 年 ,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13.32 亿元,比 1995 年增长 1.7 倍。生态农业成绩突出,农业总产值 11.64 亿元,增长 1.6 倍;粮食总产量 13.43 万吨,增长 12% ;水果种植面积 2.05 万公顷,增长 93.59%, 总产量 27.64 万吨,增长 1.6 倍;肉类增长 1.7 倍;水产品增长 2 倍。工业和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工业总产值 5.57 亿元,增长 1.2 倍;规模工业产值 3.11 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 11.04 亿元。财政金融稳定增长,财政收入 6943 万元,增长 49.34% ;全社会金融存款余额 6.24 亿元,增长 98.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88 亿元,增长 59.44% 。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完成省道全(州)—沙(子)二级公路恭城段改建,莲同公路实现初通, 9 个乡镇有 8 个铺通油路, 98.3% 村委会实现通车。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实施旧城改造,加速新区开发,城中西路、拱辰东路相继建成,信合大厦、民族宾馆、人民会堂先后投入使用,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得到加强。电力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农村电网改造在全国率先完成并获得全国先进县称号;新建银山电站、大山电站等小水电站 18 个,新增装机容量 1.43 万千瓦。通信事业发展迅速, 9 个乡镇全部开通移动通信,寻呼业务覆盖全县,电话装机达到 1.56 万台, 95% 的村委会开通电话,广播覆盖率为 92% ,电视覆盖率 95% 。人民生活从小康逐步走向富裕, 全县 30% 以上的农户建起了钢筋水泥楼房,彩电、冰箱、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天堂、杨柳井、蚂蝗田、大岭山等村屯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楼房,安上了闭路电视和电话,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四)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了一批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和生态建设示范户, 1996 — 1997 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县。全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21 项,其中《家用沼气综合技术研究与推广》获自治区一等奖,被评为全区“振兴科技先进县”,并成为广西第一个省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中考、高考成绩显著,升学率一直名列桂林市 12 县前茅,进入自治区先进行列。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三级卫生网络进一步健全,县医院、县中医院进入二甲医院行列,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初级卫生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 2000 年自治区在恭城召开了计生优质服务现场会,计划生育率为 98.74%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59 ‰,连续多次被评为自治区计划生育先进县并一次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1999 年国务院授予恭城县“全国民族团结与进步先进模范集体”称号, 2000 年全县刑事和治安案件由 1995 年的 200 起和 400 起,减少到 100 起和 210 起,果园、林场无须守护,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生态农业成效显著
   恭城县实施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大效益突出。一是经济效益好,建一个沼气池每月节柴 200 公斤,按 20 元 /100 公斤计算,年可节约燃料费 480 元;全县 4.3 万座沼气池,年节约燃料费可达 2000 多万元。同时,用沼液沼渣种果,可降低生产成本 30% 左右,提高产量约 10% 。二是生态效益好,沼气的普遍推广使用,减少了薪炭柴砍伐,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1995 年恭城县森林覆盖率为 70.84% ,现在达到 77.02% 。三是社会效益好,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农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社会稳定,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四是卫生效益好,农户建好沼气池后,厨房干净整洁,人畜粪便和各种杂草经过沼气池发酵,消灭了各种有害病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率逐年降低。五是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劳动强度,每户每月可节约打柴工日 3 — 4 个,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学习科技知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于沼气效益突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能够带来实惠,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由于推广使用沼气,五大效益突出,群众参与沼气建设的热情很高,带动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规模和档次得到不断扩大和提高,对生态示范区建设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三、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重点项目及措施
  根据《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恭城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内容、重点建设项目及措施是:
  (一)不断深化完善生态大农业
  “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是恭城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和核心,五年来,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丰富完善生态大农业内涵,促进恭城县生态大农业上规模、上档次,实现以水果产业为主的绿色经济规模发展。
  1 、主要建设内容
   ( 1 )名优特水果生产: 1995 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为 1.05 万公顷,水果总产量为 10.82 万吨。至 2000 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为 2.05 万公顷,增加了 1 万公顷;水果总产量
27.64 万吨,增加了 16.82 万吨;人均有果 997 公斤,增加了 518 公斤;水果总产值 4.88 亿元,增加了 2.51 亿元;水果总产量、人均有果、人均水果收入均居全区第一。在搞好柑橙、月柿、沙田柚、红花桃四大水果规模生产的同时,改良水果品种,引种名优特品种。
  ( 2 )种植业及“三田”建设:粮食种植面积 2.86 万公顷,总产量 13.43 万吨,连续 3 年实现粮食增产。主要种植经济作物 8100 公顷,蔬菜 8460 公顷,冬种作物 1.44 万公顷。实施“吨粮田”、“万元田”、“万元园”工程,推广了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栽培、平衡施肥、病虫综防等新技术。
  ( 3 )养殖结构调整:总投资 1900 多万元,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水产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发展节粮高效的草食禽畜养殖,适当减少耗粮型生猪饲养量,加快生猪品种改良。 2000 年,全县生猪饲养量 43.58 万头,比 1995 年调减 6.05 万头,减少 12% ;牛饲养量 7.97 万头,增加 1.87 万头,增长 30.7% ;家禽饲养量 237.18 万羽,增加 101.18 万羽,增长 74.4% 。
  ( 4 )基本农田保护和中低产田改造: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1.96 万公顷,比 1995 年 1.66 万公顷增加了 2967.7 公顷,保护区占农田总面积 86.3% 。改造中低产潜育化稻田,改良土壤结构,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共改造中低产田 1500 公顷,每亩可增产稻谷 40 公斤。
  ( 5 )土地开发:至 2000 年,全县耕地面积 18979 公顷,比 1995 年 18841 公顷增加了 138 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 19675.7 公顷,比 1995 年 20165.9 公顷下降了 490.2 公顷。开发残次林及荒草地,整成水平梯田,修建灌溉渠道,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确保耕地动态平衡提供保障。
  ( 6 )水利建设:五年来,共投入 9000 多万元用于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共完成渠道“三面光” 111.33 公里,有效提高了水利用系数,为农业丰收发挥重要作用。
  ( 7 )森林发展与保护:在保护天然林、水源林的同时,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有计划地改善林种结构,建立厘竹、毛竹生产基地,大力推广种植毛栗、板栗等经济林木,部分林农已收到显著经济效益。
  2 、主要建设项目
  ( 1 ) 四大水果生产基地建设: 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水果规模生产,建立以恭城镇、平安、西岭等乡镇为主的 7000 公顷优质柑橙生产基地;以栗木、龙虎、嘉会、观音等乡镇为主的 6600 公顷优质沙田柚生产基地;以莲花、平安为主的 6600 公顷优质月柿生产基地;以西岭、恭城镇为主的 3500 公顷优质红花桃生产基地。
  ( 2 )引进名优特品种:引进名优特品种面积 800 公顷,其中红花桃 533.3 公顷、血橙和苹果桃 160 公顷、红江橙 66.7 公顷、美国黑李 33.3 公顷。杨梅、无核枇杷等一批优质水果品种已开始得到规模推广。
  ( 3 )改良水果品种示范项目:针对原来水果生产中存在品质低劣的问题,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五年来,共实施水果低改高面积 9666.7 公顷,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4 )“吨粮田”、“万元田”、“万元园”建设工程: 1999 、 2000 两年投入资金 20 万元,建设“吨粮田” 8520 公顷,全年亩产达 1014.7 公斤以上;建设“万元田” 2013 公顷,其主要栽培模式为“春菜 + 槟榔芋 + 冬菜”,经验收平均亩产值为 8039.4 元; 1999 年实施“万元园” 800 公顷, 2000 年实施“万元园” 4000 公顷。
  ( 5 )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项目: 1995 年以来,共投入 60 多万元,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综防示范面积 17533.3 公顷,辐射面积 84873.3 公顷,减少防治费用 617.4 万元。减少农药施用量,平均每亩施用量为 2.94 公斤,比 1995 年减少农药施用量每亩 0.79 公斤。
   ( 6 )无公害示范基地:建立了无公害蔬菜试点基地
1.3 公顷,建立莲花莲塘岭一带无公害月柿生产示范基地面积 133.3 公顷。
  ( 7 )粮食自给工程:总投资 1350 万元,其中国家投入 207 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 207 万元,县财政配套 261 万元,乡村集体自筹 675 万元,由农业、水利、农机部门共同实施,完成优质谷种植面积达到 12473.3 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 74% 。
  ( 8 )大豆优质高产工程:累计实施面积 21441.7 公顷,完成计划任务的 105% ,总增值 2738 万元,扣除新增成本,纯增产值 2094.7 万元,实现投入产出比为 1:2.1 。
  ( 9 )花生良种布局与基地建设项目:全县三年推广良种花生种植面积 11466.7 公顷,占 88.2% ,完成计划任务的 114.6% 。平均亩产 157.3 公斤,比项目实施前亩增产 9.15 公斤,增加产值 1169.4 万元,扣除新增成本,新增产值 739.4 万元。
  ( 10 )瘦肉型猪建设基地:自 1998 年至 2001 年实施,总投资 750 万元,淘汰原有本地母猪,推广饲养良种二元杂母猪,建立三元杂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
  ( 11 )区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自 1999 年至 2001 年实施,投资规模 80 万元,建立完善动物防疫网络、动物疫情监测、诊断设施,达到扑灭国家规定的动物疫病的目标。
  ( 12 )银鱼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自 2000 年至 2001 年实施,投资规模 14 万元,在兰洞水库放养银鱼种苗 600 万尾,面积 340 公顷,盛产期可产银鱼 25 吨 / 年。
  ( 13 )国家级飞播牧草示范项目:自 1996 年至 2000 年实施,总投资 181.8 万元,模拟飞播种草改草 2000 公顷,建立养羊示范户 100 户,配套养羊 6000 只。
  ( 14 )国家级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工程:自 1999 年至 2000 年实施,总投资规模 915.71 万元,开发草山草坡 1666.7 公顷,种草改草 666.7 公顷,建设牛、羊规模养殖户 75 户,配套饲养种牛 950 头,饲养种羊 3800 只。
  ( 15 )水稻垄作栽培及宽窄行栽培技术推广项目:水稻垄作栽培是改良中低产田,特别是改造低产田的有效措施, 1995 年以来共实施 4080 公顷 , 经验收平均亩增稻谷 30.55 公斤,增产 8.2% ,共增收 186.7 万公斤。
  ( 16 )“土壤诊断施肥网络工程”及全国“百县千村”平衡施肥示范推广项目: 1997 年恭城县被列入区土壤诊断施肥网络县, 2000 年被列入全国“百县千村”平衡施肥示范推广项目县。投入资金 56 万元,建起了土肥化验室、电脑配方室、配肥站。几年来,狠抓了“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技术服务,肥料的施用逐步趋于合理化,既满足了作物需要,又保护了土壤质量,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累计实施面积为 7157.3 公顷,辐射面积 24600 公顷,经测产验收,水稻亩增稻谷 30.3 公斤,增产率 8.5% ;水果增产率 8.6% ;花生、黄豆等增产率 26.5% 以上。亩成本投入减少 10 - 80 元,累计增加产值 416.18 万元,节约肥料投入 146.2 万元。
  ( 17 )发展冬季绿肥项目:冬季绿肥是恭城县主要有机肥源之一,绿肥不但肥效高,还具有较好的改土作用。为发展绿肥生产, 1995 年以来,农业局共投资 18 万元,用于办示范样板及技术培训,共发展绿肥 49133.3 公顷,平均亩产鲜草为 4382.6 公斤,总产鲜草达 322997.6 万公斤,折合尿素 1895.9 万公斤,磷肥 1384.3 万公斤,钾肥 1830.3 万公斤,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
  ( 18 )龙虎水利工程:总投资 533.3 万元,县乡两级政府组织人力、物力,投入总工日 18.8 万个,对龙虎干渠进行“三面光”防渗加固处理。共完成 5 - 5.2 立方米/秒流量渠道防渗加固工程 9 处 6.3 公里,完成土石方 3.6 万立方米,砌石 2.2 万立方米,砼 0.32 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 1600 公顷。
  ( 19 )栗木五福 连片开垦耕地及土地整理示范基地: 总投资 2367.8 万元,主要是开发残次林及荒草地 387 公顷,整成水平梯田,修筑田间排灌支渠 25.6km ,修建龙垒引水工程灌溉主渠道 7.5km ,区内机耕道路 24.6km 。一期工程开垦耕地 267 公顷,可为 600 — 800 农业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每年可增加粮食产量 360 万公斤,经济作物 2320 公斤,增收 6960 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 20 )山区林业综合开发项目:一是在莲花、三江、平安等山区建立 2.7 万公顷厘竹生产基地,现已实施建设 1.5 万公顷。二是建设毛竹生产基地,观音、西岭等乡镇毛竹种植已形成一定规模。三是大力推广种植毛栗、板栗、黄笋等经济林木,三江、莲花、嘉会等乡镇部分林农已收到显著经济效益。
  3 、主要建设措施
  ( 1 )每年将生态大农业建设项目纳入政绩考核工作,把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辅之奖惩措施。
  ( 2 )正确引导,树立典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把建设项目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结合起来,以点带面,树立示范样板,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 3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普及科学知识。采用举办技术培训班和讲座、发放技术资料、开展“三下乡”活动等措施,使广大群众掌握和科学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目的。
  (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1 、主要建设内容
  主要是实施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绿色工程”,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
  2 、主要建设项目
  ( 1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规模 1 万公顷,至 2000 年底,共完成建设面积 8648.2 公顷,占总体计划的 86.48 %。共完成人工造林和低效林改造面积 6648.2 公顷,其中有 4128.2 公顷种植月柿、桃子和“三木”药材等经济林,平均每年获产值 7616.5 万元,税收 1219 万元。可增加森林面积 7400 公顷,改善林分质量 2600 公顷,对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珠江流域环境治理及国民经济建设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 2 )“绿色工程”: 1999 年,完成人工造林 274.1 公顷,合格面积 241.4 公顷,合格率 88.07 %,占 3 年总任务的 52 %,占当年计划任务的 174 %;完成河流绿化空地补植
4.4 公里,占当年计划任务的 100 %;完成公路绿化 17.5 公里,占当年计划任务的 148 %;实施非林业用地石山封山育林合格面积 4264.3 公顷。 2000 年,完成造林 588.6 公顷(含公路沿线未规划中的旱地造林),占当年任务的 218 %。
  ( 3 )自然保护区建设:划定银殿山水源林保护区和海洋山水源林保护区两个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植物加以保护。恭城县动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有 300 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云豹、金猫、河鹿、黄腹角雉;属国家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短尾猴、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水鹿、苏门羚、毛冠鹿、麝、红腹角雉、鹞鹰、猴面鹰、虎斑蛙等,属广西保护的其它兽类主要有巨松鼠、松鼠、大壁虎、巨蜥、瑶山鳄蜥、果子狸、黄鼠狼、山猪、箭猪、野猫、野兔、猸等,禽类主要有鹦鹉、原鸡、金鸡、铜鸡、白鹇、白颈长尾雉、猫头鹰、啄木鸟、杜鹃、鹧鸪、画眉、斑鸠、水鸭、喜鹊、翠鸟、绿豆纺、八哥等,蛇类主要有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吹风蛇、五步蛇、竹叶青等,珍稀鱼类有鳜鱼、鳗鱼、骨鱼、七星鱼等。森林植被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约 1000 多种。属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有猪血木、福建柏、银杏、粗榧、野荔枝、野茶树、杜仲、三尖杉、马尾树等 30 多种;属国家三类保护植物的有黄枝油杉、华南五针松、厚朴、铁杉、木莲、闽楠、柔毛油杉、陆均松、红豆树、八角莲等。
  3 、主要建设措施
  ( 1 )加强法制建设,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了《恭城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恭城瑶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管理条例》,对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禁止乱砍滥伐,依法保护水源林、风景林、防护林和稀有珍贵动、植物有明确规定。
  ( 2 )狠抓森林资源消长目标管理,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林地征(占)审批制度,凭证运输木材,使全县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在限额内。
  ( 3 )加强宣传,严格执法。加强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力度,组织林业公安干警和林政执法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保护森林资源活动,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大案要案进行清查,严厉打击乱捕乱猎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
  (三)大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1 、主要建设内容
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山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恭城县大力发展沼气,普及省柴节煤炉(灶),发展小水电,提倡使用太阳能,大力改造农村电网。
  2 、主要建设项目
  ( 1 )沼气建设工程: 1995 年全县累计建沼气池 2.907 万座,占总农户数的 51% 。“九五”期间,共投入资金 2800 多万元,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 140 多万元,新建沼气池 1.407 万座,至 2000 年全县共建有沼气池 4.31 万座,沼气入户率 71.4% ,在全区处于领先地位。
  ( 2 )省柴节煤炉(灶)建设工程:“九五”期间,总投资 50 多万元,其中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 15 万元,新建省柴节煤炉(灶) 5200 套,累计达 5.60 万套,入户率 91.2% 。
  ( 3 )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项目: 1995 年全县有太阳能热水器面积 524 平方米,“九五”期间,总投资 100 多万元,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370 平方米,至 2000 年已发展到 894 平方米。
  ( 4 )小水电建设工程:“九五”期间,总投资 6400 多万元,新建桃溪河、银山、大明源、河口、木狮江、大龙源、冷水源、清水卡等小水电站 18 座,新增装机容量 1.43 万千瓦。
  ( 5 )农网改造工程: 1999 — 2000 年,总投资 7400 多万元,对全县 600 多个 400V 供电台区进行改造,新建嘉会、莲花两个 35KV 变电站,新建 17.2km 及改造 29.5km35KV 线路,新建 108.4km 及改造 242km10KV 线路。电网改造后,全县村通电率达 99.1% ,户均通电率达 96.16% ,农村用电量增加 20% 左右。据测算,农网改造前后对比,每个农村用电户平均每年减少 25 元电费支出,全县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 600 多万元,实现了中央提出“推动内需,减轻农民负担”的预期目的。
   3 、主要建设措施
  ( 1 )每年把沼气池、省柴灶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能源助理专门抓。
  ( 2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沼气的好处,做到家喻户晓,对建池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实物补助,各乡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农户建沼气池。
  ( 3 )把小水电站建设项目作为“九五”期间的优先发展项目之一,在建设基金上优先给予安排。
  ( 4 )把农网改造工程作为“民心工程”之一来抓,通过农网改造,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
  (四)生态旅游建设
  恭城县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农业的发展,给生态观光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五年来,生态旅游业蒸蒸日上,观光游客增多,旅游收入有较大增长。
  1 、主要建设内容
  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维修和开发,充实文化内涵,形成了“观文物古迹,品瑶乡风情,赏田园风光”格局。充分利用生态示范区建设这一优势,推出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以其独特的瑶乡特色,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形成了“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乐园”的“人间天堂”。观光游客逐年增多,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与   1995 年相比,游客增加了 23 万多人,旅游收入增加 960 多万元。恭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逐渐成为桂林大旅游圈中的一个旅游热点。
  2 、主要建设项目
  ( 1 )“三庙一馆”修复工程:投资 200 万元,对 文庙、武庙、周谓祠和湖南会馆进行保护性维修和开发,充实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
  ( 2 )社山生态旅游村:投资 350 万元,按规划建设瑶家民居、民族风情表演场等。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 3 万多人,一期工程正在实施中。
  ( 3 )富裕生态家园村建设工程:投资 600 多万元,主要为群众自筹资金,建设 9 个富裕生态家园村(各乡镇建一个示范点),通过统一规划,拆旧建新,高标准、高质量开展新村建设。
  3 、主要建设措施
  ( 1 )突出地域特色,做好旅游规划。以文化为依托,以旅游为载体,突出生态观光旅游特色,高标准做好旅游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 2 )创造良好环境,拓开旅游市场。旅游景点环境良好,绿树成荫,旅游指标达标率为 100% 。优美的环境和瑶乡独有的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生态旅游业将逐步成为全县旅游的一个重要产业。
  ( 3 )以点带面,加大旅游建设力度。以社山民族风情园为典型,在加强景区景点建设、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形成完整的旅游参观线路,增大旅游辐射面。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条件。
  (五) 不断改善住区环境
  1 、主要建设内容
加大旧城改造,加快新区开发,增强城市功能。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小城镇建设。搞好生态示范村规划与建设。
  2 、主要建设项目
  ( 1 )县城旧城改造工程:总投资 6000 多万元,主要包括县城主街道旧楼“穿衣戴帽”装修工程和“拆旧房建新房”工程。“九五”期间,县城共拆除旧瓦房2.6 万平方米,新建楼房 16.6 万平方米;投资 500 多万元,对 35 家单位、 90 户居民的旧楼实行“穿衣戴帽”;投资 3000 多万元,拆除 20 家单位、 45 户居民的低矮旧瓦房共 1.7 万平方米,回建新楼建筑面积 5.1 万平方米;投资 520 多万元,用于路灯安装、路砖铺设、绿化树更种等建设项目。
  ( 2 )新区建设工程:“九五”期间,投资 1.56 亿元,全县新建楼房 30.71 万平方米。投资 2800 多万元,加大路桥建设力度,扩改全—沙公路恭城段二级路面 45 公里、兴建莲—同公路 14.5 公里等,修通了县城燕岩—新街二级公路。建成了 24 米大街新区,信合大厦、瑶山鑫宾馆、人民会堂相继建成,拱辰东路、城中西路开发已初具规模,城市功能得到了增强,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 3 )莲花小城镇建设项目:总投资 4700 多万元,对主街道进行扩宽,拆除旧建筑 8800 平方米,回建楼房 12.6 万平方米,铺设街道路面 2.1km ;完善排水设施建设,建成 6000 米长街道排水沟;新建公厕 3 座,总面积达 360 平方米;兴建了垃圾处理场。
  ( 4 ) 60 个生态示范村建设捆绑项目:按照统一规划要求,每个村内每户建有一个沼气池、一个小果园(菜园)、一栏猪、一群家禽。
  3 、主要建设措施
  ( 1 )制订规划,狠抓落实。制订了县城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实施方案,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正、副指挥长,从有关部门抽调专人,成立旧城改造指挥部,由建设部门主要领导具体抓。
  ( 2 )采取措施,制订优惠政策。为了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县委、政府出台了旧城改造、购地建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提高了建房者积极性。
  ( 3 )制订新村建设考核细则,把村镇建设落实到乡(镇)和包点村后盾单位,将村镇规划建设纳入领导任期目标和年度考核内容。
  (六)积极防治污染 ,保护环境
  恭城县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 、主要建设内容
  ( 1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规模生产:银殿集团公司、栗木有色金属公司正在进行 ISO14000 环境质量认证工作,努力争取通过认证。银殿集团公司已投资380万元,把硫酸车间生产工艺改一转一吸为二转二吸,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年新增效益 300 多万元;电解锌生产能力由 2000 吨 / 年扩大到 6000 吨 / 年,实现年产值超亿元目标。
  ( 2 )加强污染防治:恭城县工业以铅、锌、钽、铌等矿产采选、冶炼加工为主,主要污染为废水、废气,针对各污染源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分别治理、各个击破的措施,按时完成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治理工作,达标率为 100% ,与 1999 年相比, SO 2 、烟尘、 COD 、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其中 SO 2 减少排放 65 吨,烟尘减少排放 742 吨,工业粉尘减少排放 615 吨, COD 减少排放 58 吨,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 3 )生活污染防治:县政府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并将县供水厂搬迁至茶江河上游,投资 250 多万元将年供水量 150 万吨扩建为 220 万吨。对于民用建房、饭店宾馆都要求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采用三级化粪池处理后再排放;对大的饭店、宾馆均要求建有油烟处理设施,不准使用高硫煤,要求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住区环境的影响。开展对船舶、陆源污染、水面飘浮物等一系列执法检查,以保证茶江水体清洁。投资 110 万元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 75% 。
  ( 4 )两控区建设:建立完整的烟尘控制区、噪声环境功能区划(两控区),并积极开展两控区达标建设,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息环境。 2000 年,烟尘控制区达标区覆盖率为 87.5%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 95% ,区域环境噪声昼夜平均值 48.4 分贝,交通干线环境噪声平均值为 63.1 分贝,均低于相应标准,并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验收。
  ( 5 )提高环境质量:“九五”期间,全县共投入污染源治理资金 1200 多万元,其中 1999 — 2000 年投入资金 780 多万元,工业污染源达标率为 100% 。通过狠抓治理工作,恭城县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县城空气质量由原来的二级标准提高到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达Ⅱ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各项指标达标率为 100% , 12 种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计划指标内,环境质量高于 1995 年的水平。
  2 、主要建设项目
  ( 1 ) 银殿集团公司综合治理工程: 1995 —— 2000 年,共实施环境治理工程 15 个,投入综合治理资金达 522.5 万元,对废水、废气、废渣这三项重点污染源分别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在废气治理方面,投资 380 万元,将硫酸生产工艺一转一吸(转化率为 92% )改造成二转二吸(转化率为 99% ),投资 32 万元建立粗铅系统石灰乳喷淋吸收处理双塔和布袋收尘器,投资 68 万元将锌锭燃煤反射炉熔铸改为高频电炉熔铸,消除了一个烟尘污染源。在废水治理方面,投资 38.5 万元用于硫酸车间废水的综合治理,投入 8.5 万元,建立内部循环系统,使冷却水全部循环使用。在废渣治理方面,投资 28 万元新建占地面积 1000 平方米防渗漏渣场。
  ( 2 )岛坪铅锌矿老厂浮选厂废水治理工程:总投资 251 万元,由职工集资 20 多万元,设计一座坝体总高 31 米、总库容 9 万多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尾矿库,服务期为
6 — 7 年。监测结果表明,外排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符合 GB8978 — 1996 一级排放标准。
  ( 3 )矿产公司老山浮选厂搬迁项目:投资 295 万元,将老山浮选厂搬迁到西岭乡峻山,投资 25 万元用于多级尾矿库建设。
  ( 4 )水泥厂粉尘治理工程:投资 100 多万元,对生料磨和熟料磨采用电除尘处理、立窑采用水膜除尘处理。
  ( 5 )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工程:投资 130 多万元,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站,对全县工业污染源、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绿色食品等进行监测监控,建立生态信息网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3 、主要建设措施
  ( 1 )加强宣传发动,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主要是通过电视宣传、开座谈会、举办环保专题文艺晚会及开办企业厂长(经理)环保知识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环保方针政策。
  ( 2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环保工作涉及到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要搞好环保工作,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为此,县人民政府分工两名副县长抓环境治理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 3 )建立奖惩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各有关企业签订了环保工作目标责任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从而使各企业认清了形势,明确治理目标,增强了紧迫感,把治理污染工作变成了企业的自觉行动,鹤利锌品公司、银殿锌品公司和岛坪矿选厂树立了工业污染源达标倒计时牌,银殿公司成立专门的治污攻关小组,发明了“用于湿式洗涤法吸收废气中二氧化硫的乳浊液”技术,并获得国家专利。
  ( 4 )加强监督检查,做好指导服务。提高环保人员执法水平,加强责任感,加大对排污企业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治污情况,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并协助企业搞好技术攻关。结合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组织新闻单位对各治污企业进行检查追踪报道,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
  ( 5 )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把好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治理老污染,严格控制新污染,有效地改善了环境。
  (七)积极抓好生态恢复与重建
  1 、主要建设内容
  ( 1 )努力治理石山
   恭城县石山地区面积为 17952.2 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 8.4% 。石山的特点是坡陡、石多、土少,恭城县的降雨量大而且多集中在夏季,当石山森林被破坏后,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最终退化为裸露石山,即退化为石漠化土地。根据土地资源详查, 1995 年全县裸岩石砾地 6177 公顷,即为石漠化土地。恭城县采用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方法治理裸露石山。“九五”期间,在石山造林 891.8 公顷,对其余的石山全部进行封山育林,现在大部分石山已逐渐恢复为灌木丛。
  ( 2 )积极治理水土流失
   1995 年恭城县水土流失面积达 199.3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9.2% ,其中轻度流失 81.81 平方公里,中度流失5.91 平方公里,强度流失 5 平方公里,毁坏型达 64.43 平方公里。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至 2000 年,共治理水土流失 106.58 平方公里,治理率为 53.5% 。
  ( 3 )搞好矿山废弃地复垦
  恭城县矿山开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坑采型,主要开采铅、锌、钨锡矿,这一类型开采对环境、植被破坏不大,留下的废弃地主要是选矿后堆积而成的尾砂库;另一种为花岗岩石材开采,这一类型的矿山大部分为裸露石山,对环境、植被有少量破坏。全县矿山废弃地面积 1250 公顷,已复垦 573 公顷,复垦率为 45.8% 。矿山废弃地复垦方法有:一是复垦为耕地,种植经济作物;二是复垦为林地,种竹种木;三是让其自然恢复为灌木林。
  2 、主要建设项目
  ( 1 )石灰岩石山封山育林工程:面积 17060.4 公顷,对全县的石山进行封山育林,逐渐恢复成林。
  ( 2 )西岭老厂铅锌矿尾砂库恢复植被工程:投资 2 万多元,复垦面积为 2000 平方米,铺垫泥土 50 厘米以上,再种植树种及覆盖草皮。
  ( 3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治理面积 106.58 平方公里,通过坡改梯,种植柿子、桃子等果树以及“三木”药材,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3 、主要建设措施
  ( 1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法》等法规,依法治理石漠化土地、水土流失、矿山废弃地等退化土地。为加快石漠化治理工作步伐,制订了《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放养山羊的规定》,并通过人大代表表决。
  ( 2 )依托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对全县的石山进行严格封山育林。在石山地区大力发展沼气,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石山的封山育林才能长久保持。
  ( 3 )对矿山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破坏者恢复”的规定。矿产资源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强对矿山的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定期检查,依法责令业主治理矿山废弃地。
  ( 4 )搞好水土流失治理规划,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山区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来抓,通过种植林、果、草来治理水土流失,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对通过治理水土流失而生产的农业产品予以减免农业特产税。
  (八)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1 、主要建设内容
  对以兰洞水库为主的 8 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峻山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工程、 龙垒引水工程、管道节水灌溉工程、防洪堤建设工程,扩大灌区面积,保护工农业生产,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2 、主要建设项目
  ( 1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 1390 万元,基本完成以兰洞水库为主的 8 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蓄水能力 2287.4 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 274 公顷。
  ( 2 ) 峻山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项目: 1997 年以来,投资 1700 多万元,完成“三面光”渠道 86km ,使渠道水利用系数提高,解决 2533.4 公顷耕地灌溉问题。该项目已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全国大型灌区工程,规划总投资 14508 万元,可望在 2007 年前完成。
  ( 3 )龙垒引水工程: 1998 — 2000 年,共投资 500 万元, 完成龙垒引水工程,建成 26 米的拦河坝,修建 1643 米长的引水隧洞及 1800 米长的引水渠道,建成 2 × 630 KW 小电站一座,年可增加发电量 500 万千瓦时,解决 1.2 万人、 660 多公顷耕地及 2800 多头牲畜缺水问题。
  ( 4 )管道节水灌溉工程: 1998 年,投资 200 多万元,在莲花镇附近莲塘岭月柿园,采用管道节水灌溉技术,为 260 多公顷灌溉困难的果园实施了自来水低压管道灌溉,使月柿普遍增长 400 — 500 公斤 / 亩,最高达 750 公斤 / 亩。
  ( 5 )防洪堤建设项目: 县城防洪堤工程,总投资 2632 万元,防洪堤长 3 公里,排涝站两座,该项目完成后,可保护县城 3.6 万人,耕地 1400 公顷,减少工农业损失 1.5 亿元。已完成规划工作,通过了自治区审查,计划在 2004 年建成。
  ( 6 )人畜饮水工程: 1998 — 2000 年,总投资 300 多万元,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采取引水、打水井等措施,解决了 8.96 万人、 6.6 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3 、主要建设措施
  ( 1 )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搞好安全生产是防止灾害发生的关键,采取层层签订责任状等多种形式,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各类灾害发生,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安全。
  ( 2 )积极筹集资金,开展水利修复工程。每年县、乡、村筹集 100 多万元资金,对水毁工程进行修复,建设防洪堤和修复灌区渠道,确保农业灌溉正常运行。
  ( 3 )大力开展冬修水利建设。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冬修水利建设,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对水利设施进行修复、清理淤泥, 提高渠道水利用率。
  四、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立目标责任制
  县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示范区建设当成事关恭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县政府成立了生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环保与工业、乡镇企业和农业的副县长担任,县直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明确职责和分工,精心组织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把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和政绩管理的主要内容,实行捆绑承包责任制,每年年初将农村能源建设、生猪养殖、造林种果、粮食种植和污染源治理等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作为硬指标逐级分解到乡 ( 镇 ) 、到村 ( 屯 ) ;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风险抵押,严格奖惩措施。对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实行领导联系制度,做好协调服务和跟踪检查,确保生态示范区建设有序进行。同时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还结合“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将环境教育工作融于中小学教育中,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良好风尚。
  (二)科学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恭城县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后,编制了《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自治区环保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论证后,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范要求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纳入全县“九五”及 2010 年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具体建设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规划内容和项目,不断丰富生态示范区建设内涵;做到每年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
  (三)加强森林和物种资源保护
  五年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森林资源和物种资源的保护。一是加强对石漠化半石漠化的治理,重点是对公路沿线所有两侧所有矿山、土岭实施封山育林,制订文件并发布通告,禁止放养山羊;同时禁止乱挖滥采树蔸,禁止砍柴割草。二是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无条件执行国家的“三林”禁伐政策,强化森林防火措施,凡 25 度以上坡垦地一律垦耕还林、还竹、还草,杜绝各种毁林现象的发生,坚决打击无证砍伐盗伐行为。三是采取措施,严禁捕猎依法受保护的各种野生动物,全面禁止电鱼、炸鱼、毒鱼。
  (四)加强法制建设,严格执法,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法》、《水法》、《农业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治理工业污染源及城镇生活污染,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依法调处山场、山林、水利和环境污染纠纷,为生态示范区建设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自治县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恭城瑶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管理条例》,全县有 80 多个村民委员会制订了村规民约并公布上墙,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县环保局在 1997 年提升为县政府一级职能局以来,始终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治理工业污染源、关停“十五小”企业执行率都为 100% 。
  (五)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生态示范区建设
  积极实施“绿证”工程,采取广播电视、宣传标语、专栏板报和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讲课及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成果、新品种,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做到每家至少有 1 个劳动力掌握一门实用农业技术,切实提高群众的整体管护水平,全县水果生产基本实现无大年小年之分。对边远地区农村,还采用组织科技人员进村驻户的方式进行帮扶,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以便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六)抓点带面、常抓不懈,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恭城县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地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县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规定每个乡镇每年建设一个新的示范点,巩固提高一个老示范点,每个示范点的新建沼气池数和肉猪出栏、存栏数等都有严格的考核评比标准,年终进行检查验收,并实行奖罚,历年建设的示范村已达到 60 多个。从去年开始,我们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屯),按照更高的标准,推行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有计划分步骤地搞好新村规划,彻底改变村(屯)规划滞后于建设和有新房无新村的状况,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七)拓宽筹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五年来,我们采取三个一点形式筹集资金,切实加大对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示范区建设总结中所列出的 50 个已完成和续建重点项目,除了以群众投入为主难于统计具体资金的 12 个项目以外,其余 38 个项目的投入达 6.08 亿元。以群众投入为主的主要有四大名特优水果基地、沼气建设、小水电开发、旧城改造和生态示范村建设等项目,以上级扶持为主的主要有农网改造、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县乡财政投入主要用于上级项目的资金配套和对沼气建设、推广养殖瘦肉型猪进行扶持。
  五、生态示范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短缺,一些规划项目难以实施
  按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恭城县 7 个方面建设项目,需投入大量资金,由于恭城县财力相当紧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优势不明显,向上级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难度较大,影响了部分规划项目的实施,甚至有的规划项目目前仍然无法实施。
  (二) 农副产品市场价格疲软对恭城县示范区建设影响较大
  全国肉食品市场价格疲软和水果市场日趋饱和,致使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和种果效益下降,对恭城县的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造成了较大冲击,如何不断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并提高规模效益,成为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水果深加工问题亟待解决
  恭城县水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能否解决好水果销售和加工问题,关系到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成败。必须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水果深加工,解决水果销售难问题并提高水果附加值。
  六、进一步搞好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方向与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的档次和水平
  恭城县生态农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下步工作重点应放在丰富内涵和提高档次上。一是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主要是通过抓示范点,正确引导农民种植高效优质农作物和以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新品种。二是加快养殖业结构调整步伐,主要是大力推广养殖瘦肉型猪,实现规模化养殖。三是抓好沼气建设, 2003 年沼气普及率要达到 80% 以上。四是抓好水果规模化模式化种植,主要是抓好月柿、沙田柚、 椪 柑、红花桃四大水果生产基地建设。五是抓好水果等农产品加工,通过加工带动种植业发展。六是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培训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技术水平。
  (二)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培育森林资源,使森林覆盖达到 78% ,绿化程度达到 98% ,森林总蓄积量 610 万立方米以上。一是要制订好林业发展规划,调整好林业生产布局。二是要加强保护水源林,加强林区造、封、管、育工作,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滥伐林木的行为。三是进一步抓好石漠化半石漠化荒山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并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四是继续抓好 25 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竹、还草工作。五是加强林木种苗和商品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短期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
  (三)巩固工业污染源防治成果,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一是要巩固“一控双达标”治理成果,加强对工业企业排污监控力度,防止企业排污超标反弹现象。二是加大环保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实施清洁生产。三是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监管措施,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三同时”制度,防止新污染源产生。四是搞好工业规划和布局,逐步实行工业废物集中处理,改变工业污染物排放分散、无序的状况。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
  (四)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各项规划与建设一定要与生态示范区建设相衔接相协调。二是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抓好矿山植被恢复。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争取在 2010 年前全县主要干渠全部实现硬化。四是抓好路网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公路等级。五是抓好供水供电管网改造与扩容工作,提高供水供电质量。六是要统筹兼顾,抓好其他设施建设,为恭城县生态区建设打好基础。
  总之,通过五年的生态示范区建设,恭城县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后,我们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积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不断丰富恭城县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内涵,努力把恭城县建设成为代表新世纪发展方向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