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技术开发:杨乐鑫“慈善”对联的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6:22

 

在纪念汕头存心善堂成立110周年的时候,看到杨乐鑫为此撰写的一副对联,曰:   

慈济世间仁心有自

善行天下大道无垠

这个以“慈善冠名的对联,看似平淡,却饶有新意,把中国慈善文化的本质溶于其中。就时间而言,上联可以理解是说过去,下联则说未来;就空间而言,上联可以理解是说中国,下联则说世界。其所涵十分丰富,值得玩味。

中国自唐宋以后,经过儒道释各家的共同宣传,慈善的思想已经普遍体现在各家著作中,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共识,其认识也从感性层面,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逐步深化。例如:

吴兢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中引用唐太宗的话说:“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 韩愈在《子产不毁乡校颂》中说:“善也吾行,不善吾避。”他在潮州就曾经立下过誓言:“有善必闻,有恶必见。”(见《潮州刺史谢上表》)

韩愈的好朋友柳宗元也发誓说:“闻人善,立以为己师,闻恶,若己仇。”(见《从弟宗直墓志》)到宋时就形成了“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社会道德的共识。而善之根本则是人心之“仁”。所以杨乐鑫在对联中点明了“仁心有自”,抓住了中国善道德意识的实质。孔子说:“仁者,人也。”就是要把所有的人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仁”与“善”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只有大家都行善,社会才能和谐。

潮汕的善堂文化,多数以大峰祖师为号召,以佛教善行为宗旨,带动了广大市民的慈善意识,从古至今都做了许多有益于民众的事。他们的善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因此,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变化,也不管社会的价值观如何变化,潮人一如既往地、始终坚定不移地怀善前行。这是最可贵的。特别在旧社会,每当潮汕地区遭遇到风灾、火灾、兵灾时,老百姓都会得到来自海外的潮籍乡亲们的有力支援。许多共产党人与革命者被杀害后,亲人眼睁睁看着不能收尸,是善堂的人把他们收殓。至于在大革命失败后,给流落街头的徐特立、陈赓等买去上海船票的,也是汕头的善堂。这些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潮人的善意识是不分种族与阶级的。这在某个时期曾经被批判为“丧失阶级立场”,其实是潮人最广阔的胸怀,是最大的善。“文化大革命”极力破坏人们的“善意识”,批判“仁心、仁政”,结果也就破坏了“真”,使得我们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这么多年,仍然无法扭转社会“不真”的风气。可见,对“善”的否定,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动摇。

潮人的善行,往往被人认为是从佛家信仰出发。这就较为狭隘了。广大人民群众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中得到的滋养。因此,除了佛家宣传慈善外,我们更应该多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善的论述,以求对青少年一代以及对佛家不太亲近的人,增长善心,增强行善的勇气与定力。尤其在当前,“假”字充斥社会的时候,为了恢复社会“真”的风气,就要从“善”字入手,最后达成“仁人志士”的境界。因为“善”是具体的,可见的,也是可以衡量的。总之,每个人在善的感召下,都可以有所作为。富贵不能掩盖善行,贫穷不能剥脱善行。只有如此,善行天下,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下联所论“天下”之善,其境界更为扩大,以至于“无垠”。

就世界观而言,概括地说,西方的人类早期文明是以神为中心的,由此衍生出来的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出发点,仍然是以神为核心内容,认为人性是“恶”的,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人的一生就是赎罪的过程。西方虽然有讲善行,也有慈善会、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但其出发点,是替上帝拯救人类。而以中国与古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则以人性为出发点,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天生的本性,一切“恶”皆是后天形成的。这种东西方巨大的差异,强烈地影响着国际事务的处理与人类的和谐交往。好在东西方的先进文化都主张开展慈善事业,除了邪教外,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宗教,声称自己是以行恶为标志的。这就是人类可以和平共处的基础。

对联虽小,意义重大。把存心善堂的事业上升到“仁心”“大道”的高度来看,才能把中国古老的慈善思想推广为当代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为世界的慈善事业做出表率。达到孔子所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见《论语·颜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