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相会钢伴奏:爱尔兰音乐及其单曲《夏日里最后的玫瑰》介绍-中国小米-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1:36:54
爱尔兰音乐与单曲《夏日里最后的玫瑰》介绍

  音乐是心灵的天堂,使人高尚。爱尔兰音乐有些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比如说这首《夏日里最后的玫瑰》,还有《勇敢的心(brave heart)》里的风笛,还有更新流行的《神秘园》。听爱尔兰音乐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无以言表,故此做此专门介绍推荐给各位。说明:文字和曲目大多来自网络上,只是进行了一些整理和润色。喜欢的朋友可以在网路上试听到很多曲子,在此只推荐这首并配了flash连接(感谢这个flash的作者制作这么精美的flash)。其他连接网友可以各取所需自行搜索。

  夏日里最后的玫瑰(中文)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的开放.

  所有它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

  再也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它的身旁,

  映照它绯红的脸庞,和它一同叹息悲伤.

  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的留在枝头上.

  愿你能跟随你的同伴,一起安然长眠.

  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

  让你和亲爱的同伴,在那黄土中埋葬.

  当那爱人的金色指环,失去宝石的光芒.

  当那珍贵的友情枯萎,我也愿和你同往.

  当那忠实的心儿憔瘁,当那心爱的人儿死亡,

  谁还愿孤独地生存,在这凄凉的世界上.

  这首抒情委婉而略带哀愁的爱尔兰歌曲,是世界上许多女高音歌唱家最爱唱的曲目之一。歌词作者和曲调改编者托马斯·穆尔(Thomas Moore,1779~1852),是十九世纪杰出的爱尔兰诗人和歌唱家,著名的《爱尔兰歌曲集》的作者。他热爱祖国的民间诗歌和音乐,在自己的创作中不仅利用了诗歌中的形象,同时还利用了它的曲调和节奏,他的每一首爱尔兰歌曲都是按某一著名的民歌曲调写成的。《夏日里最后的玫瑰》是穆尔根据米利金的歌曲《布莱尼的丛林》的曲调改写而成的。《布莱尼的丛林》又源自一支久远的民歌《年轻人的梦》。这支优美动人的旋律激起了作曲家们的灵感,贝多芬曾加以改编,收在《爱尔兰歌曲二十首》中;门德尔松也用它写过一首钢琴幻想曲(作品15)。特别是在德国作曲家弗洛托将它用进歌剧《玛尔塔》中之后,它就流传得更加广泛了。在歌剧里,这首歌被安排在第二幕的这样一个情节中:村民隆涅尔倾心于到雇佣市场游玩、化名为“玛尔塔”的女官哈莉特,偷取了她带着的一朵玫瑰花,要她唱一支歌,才肯把花还给她,于是“玛尔塔”就唱了一曲《夏日里最后的玫瑰》。

  网友的感悟评论摘录:《夏日里最后的玫瑰》是我中学时代,学习英语的时候接触的第一首英语歌曲。随着岁月的流逝,每当听到这首歌总有无限的感慨,对歌词的理解又多了很多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现在听这首歌曲觉得旋律是那么的忧伤,歌词中对美好往事的追忆让人伤怀。当你的人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而你对自己的生活还没有感到相当的满足,就像那夏日里最后的玫瑰独自绽放,没有你亲朋好友的陪伴,他人的光辉根本不会闪耀你的形象,连一点反射的余晖都没有,只有你默默地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承受岁月把你慢慢地销蚀。在自己青春年少时无忧无虑,觉得自己能够承受所有的困难,不要他人的帮助,好像所有的烦恼都是庸人自扰,如今看来所有的烦恼都会降临。不管你是家产万贯,还是身无分文,是一个正常的人我想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烦恼。人最怕的是心灵的孤寂,在无助的时候多么需要亲朋好友在自己的身边,哪怕一个安抚的眼神,足以让你感受无限的温暖!人的一生中充满悲欢离合的场景,当亲朋友好为了自己的幸福与我离别的时候,我衷心地祝愿他们幸福,我愿承受离别亲朋好友的痛苦,只要你把我的真心放在你心中,不要你回报,只要你记得就足矣!

  今天是个阴冷的冬天,下午还下起了雨,连出门的勇气都没有。一个人面对着电脑发呆,浏览网页时,无意之间又看到这首诗歌,更让我感到一丝的孤单。我想人间的真情永远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心与心的交流让彼此孤单的心灵交融而不再孤单,真情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爱尔兰音乐IRELAND MUSIC

  在欧洲大西洋的边缘、与大不列颠岛隔海相望有一个美丽岛国爱尔兰。这里的森林、山谷和潺潺溪流,流淌着太多的感情,丰富得只有用音乐才能抒发。音乐王国的圣者给了英伦三岛太多的宠爱,在中世纪的战鼓声声中,有风笛惆怅;在现代文明的机器隆隆中,有吉他躁动。包括苏格兰、英格兰在内,这片音乐沃土上才俊辈出,而爱尔兰又因了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音乐表现独树一帜。爱尔兰也许不是个富于哲思的民族,没有如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古典音乐伟人。但爱尔兰人热爱音乐,喜欢饮酒,这样的民族血液里奔流着浪漫主义情怀,而其独特的民族斗争史又为这种浪漫增添了血与火铸就的深沉。也许爱尔兰音乐悲伤的调子与她的民族性格有关。那是一个苦难的民族,长期处于异族的欺压下,广袤的爱尔兰草原上满是异族人的铁骑,人民被迫离开家园,漂泊到美洲或它地。这个民族的宗教又提倡赎罪,主张不"以恶抗恶",这也就造就了这种在苦难中忍耐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其独特的自然风土人情却造就了其空旷、超脱、飘然欲飞的音乐元素,动人心弦,披云见月,直通自然与人的崇高领地,音乐灵魂,震撼心魄。

  风笛与竖琴:天作之合

  中国听众普遍接受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是在看电影《泰坦尼克号》时被影片主题曲中凄婉的风笛声所感动;而更早的一部有苏格兰风笛出现的电影《勇敢的心》,那时还没有被国内大多数观众知晓。在《勇敢的心》中,风笛声对电影场面的渲染更为突出,在瑟瑟风中传递的风笛成为战斗中猎猎飘扬的旗帜。《勇敢的心》所讲述的故事,与历史大抵吻合。13世纪,在苏格兰人反抗英格兰统治的同时,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以及附近地区已经在英格兰控制之下。战争的残酷一面除外,文化得到交流却是不争的事实。风笛实际出自古罗马,被许多民族吹奏过,当时英格兰就正流行风笛,只是后来因为苏格兰风笛太过有名,风笛才被看成苏格兰的民族乐器。从那时起,风笛也被大量使用在爱尔兰民乐之中。

  从乐器结构上分析,风笛是由一根吹管和一个风袋构成的。吹笛者换气时只需用手挤压风袋,笛声就不会中断。此外还有三根木制的单音管(古老的风笛只有两根),笛手利用有音孔的调音管奏出旋律时,单音管会发出持续不断的泛音。风笛只能吹出9个音符,一般只能吹奏降B调,而且音量无法改变。由于风笛指法很难掌握,并且极难调音。因此很难吹奏。今天的风笛已渐渐现代化了,出现了无需挤压风袋的电子风笛,电子风笛能发出8至9个8度音,音域比传统的风笛宽广得多。风笛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的泛音,有了这种连续不断的降B调低音,风笛手再吹出旋律时,每个音符就都有了一组不同的泛音,混成一体后悠扬高亢,令人神魂颠倒。

  而提起竖琴,就会令人联想起在爱琴海边的女神。当竖琴手端坐琴前,双手抚琴如行云流水般飞舞拨动琴弦时,其形态姿势之优美,确如落在凡间的精灵。竖琴有不同的分类,会根据国家和地域的差别在结构上有所差异。爱尔兰竖琴又称凯尔特竖琴,它有一个三角形的外框,约90厘米高,55厘米宽,没有踏板,不同长度的琴弦发出的音符也不相同,并且音色优美清亮,宛如水珠落盘。演奏者通过手指对琴弦的挤压来改变琴弦的固有音符,而传统的爱尔兰竖琴是用手指甲弹奏的。传说假如一个演奏者的演奏使听者感到苦恼,他的指甲就会断裂。爱尔兰竖琴的音域很宽,泛音表现同样出色,这就使爱尔兰竖琴在演奏时犹如瀑布飞流直下,流畅而又缓急分明。在加上它独特的清音,竖琴对于爱尔兰民乐特点的最终形成起到关键作用。风笛与竖琴一旦合作,乐器对曲意的表达便更为丰富,能够充沛地表达各种情绪,在优美的基调上引起听众的共鸣。

  除了风笛与竖琴,爱尔兰民乐里还使用了其他一些乐器,比如爱尔兰特有的"锡哨"。锡哨是一种十分简易的笛状物。它被广泛运用在民间音乐中,同时也是一件十分普及的玩具。锡哨一个相当有特点的效果就是它的颤音,这种颤音是用手指在锡哨口的颤动而产生的。在爱尔兰传统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锡哨那种尖啸声。此外,到了现代,很多经典的管弦乐器也开始出现在爱尔兰音乐中,甚至木吉他也常被使用。但不管乐器的选择有什么变化,爱尔兰民乐、民歌中最大的特点却不曾改变:音乐清澈见底,每首曲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并不多,而主旋律往往是由竖琴与风笛来演奏。当听众专注聆听优美的爱尔兰音乐时,往往可以看到爱尔兰独特的风景画:高山绿地上,微风拂面,惊涛拍打着山脚下嶙峋的巨石,溪流却已在山上森林里跳跃出轻快的声调。风笛演绎情绪、竖琴描写美景,乐声远播,爱尔兰民族坚强、浪漫的一面也就在这绮丽的景色中表露无遗。

  爱尔兰民歌与民乐,都是在纯乐器演奏中形成的优秀音乐。由于风笛和竖琴的地域性,爱尔兰的纯音乐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从艺术角度而言,民族性的就是世界性的。但如果爱尔兰音乐只在纯音乐上表现卓越,难免有曲高和寡之时。爱尔兰音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还拥有一批在流行音乐领域依然能站在世界最高峰的艺人,他们与风笛、竖琴一起,为爱尔兰音乐争得荣耀。

  音乐圣都:都柏林的故事

  要探索爱尔兰音乐,不能不首先浏览爱尔兰民族以及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不知是远古时代的哪一年,一种拨弦乐器———竖琴在爱尔兰诞生了。竖琴形状像满弦的弓,据说它的发明是有感于箭发弓鸣,而竖琴被拨动时发出的声音也确实如箭出弓弦时般干净、单纯,只是少了刺耳的锐利破空声。竖琴的发明使爱尔兰有了堪与苏格兰风笛媲美的民族乐器,它很快成为爱尔兰的象征:爱尔兰国徽的图案是竖琴;街上许多建筑物的门首上都有竖琴浮雕;甚至在美国的俚语里,爱尔兰人就叫做"竖琴"。

  竖琴是由凯尔特人发明的。爱尔兰早期居民凯尔特人是个很有音乐艺术才能的民族。他们在劳动中创作了大量歌曲,如纺织歌曲、磨谷歌曲、捕鱼歌曲等,并还有专门的弹唱诗人,他们用竖琴歌唱生活,是古代专业音乐诗歌艺术大师。今天爱尔兰的许多民歌中还能找到那时的影子。

  凯尔特人对音乐的热爱从此一脉传承,而爱尔兰民族跌宕起伏的历史又不断为爱尔兰音乐添加灵感。十二世纪时,爱尔兰竖琴家精湛的演奏技巧已经享誉欧洲大陆。他们举办的竖琴大赛一时成为欧洲爱乐人心目中的盛典。此后爱尔兰被英格兰统治,这项赛事也一时停办。直到十八世纪,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反封建运动高涨,爱尔兰民族文化全面复兴,不仅竖琴大赛得到恢复,西欧大陆的音乐也在爱尔兰放出异彩,从那时起,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开始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音乐中心———民歌与戏剧在爱尔兰结出绚丽之花。

  爱尔兰民歌对欧洲音乐的影响至深。在1814年到1816年,两年间贝多芬曾改编了六十二首爱尔兰歌曲;都柏林钢琴家、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小夜曲,这些小夜曲对比他小三十岁的肖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十八世纪都柏林诗人汤麦斯·摩尔为民歌《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花》作词:"夏天里最后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所有它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没有鲜花陪伴,映照它绯红脸庞,与它一同叹息悲伤"。当全世界都沉浸在这首歌伤感的意境中时,爱尔兰民歌征服了所有人,而都柏林也奠定了在音乐王国里不可动摇的地位。看看如今的爱尔兰吧,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它那样每年举办如此之多的国际性、民族性的音乐节:每年一次的科克国际合唱与民间舞蹈节;在爱尔兰东南城市韦克斯福德每年举行一次的古典歌剧节;南部城市沃特福德每年举行一次的国际轻歌剧节;都柏林每年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国际歌剧节、国际风琴节......

  而戏剧在都柏林更是璀璨无比,爱尔兰被称作"戏剧之邦",都柏林则是欧洲的"剧都"。早在1637年,都柏林就有了剧院。但是它上演的全部是英国征服者的剧目。1742年,历史上最重要的戏剧之一、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经典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的清唱剧《弥赛亚》在都柏林首演,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十八世纪,都柏林雄辩的政治家、议员理查德·谢立丹创作了几部出色的喜剧,其中最著名的是讽刺、挖苦都柏林人爱饶舌的《造谣学校》。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在都柏林出生。他的杰出剧作《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和用法语创作的剧本《莎乐美》是欧洲剧坛上脍炙人口的作品。1856年,在都柏林出生了十九世纪文坛上叱咤一时的风云人物、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文豪肖伯纳,他对戏剧艺术的伟大贡献为"剧都"作了最好的注脚。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都柏林阿贝剧院为中心,爱尔兰的戏剧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从这时起,都柏林成为欧洲的"剧都",每年要举办各种形式的戏剧节。尽管戏剧是以对话为载体的艺术,但音乐在戏剧中的作用以及戏剧艺术对音乐的推动是互相的,由戏剧的繁荣可见音乐的昌盛。音乐与戏剧造就了都柏林,而都柏林的艺术氛围又不断提升爱尔兰人的艺术水准,如此才能使爱尔兰音乐不至灵感枯竭,长久不衰。

  几首爱尔兰音乐推荐

  01.Altan阿尔坦(风琴与木吉他的绝佳对话,宣泄浓浓爱尔兰月风)

  02.If You're In'sh Come Into The Parlour客厅欢聚(欢快、轻松的音乐,伴随你与爱尔兰人欢聚)

  03.Night Ride夜路(风笛为你拉开蓝色天幕,而木吉他则为你展现夜幕下的大地)

  04.Asleep In My Arms在我怀中安睡(竖琴与吉他是爱尔兰音乐的重要乐器,但小提琴也增添音乐优美色彩)

  05.Whiskey In The Jar瓶中威士忌(小军鼓、长笛的配合与交流,是瓶中酒带给你的轻快、欢愉)

  06.Tabache塔巴赫(风笛与风琴,亲切的爱尔兰民族的感觉)

  07.Christina克里斯蒂娜(风琴与竖琴、提琴晶莹剔透的乐风,纤细入微)

  08.Maggie玛吉(魅惑的风笛吹出的旋律和吉他优雅的泛音拨弄你的心弦)

  09.Clancy Lowered The Boom无限繁荣(欢快动感,爱尔兰民间舞的色彩)

  10.Mary Bergin玛丽的祈祷(风笛的声音传送古老的爱尔兰民间旋律)

  11.The Blood Of Cu Chulainr热血倾情(Celtic音乐是欧洲音乐的根源,无论旋律、乐器都浓烈绚丽)

  12.All Through The Night整夜(暗夜的浓黑与静谧,用心去聆听……)

  13.O Danny Boy丹尼男孩(古老的爱尔兰民谣,带给你甜美的回忆)

  14.The Black Rose黑色的玫瑰(风笛与竖琴说的凄美故事:关于爱情…… )

  Secret Garden神秘园

  成立于1994年的神秘园,是由两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组成,一位是在挪威音乐界享有盛誉,曾为不同的音乐家担任作曲、监制并身兼键盘师的罗尔夫,他是神秘园的灵魂;另一位则是来自爱尔兰的小提琴家雪莉,她曾接受正规的古典音乐教育,曾与多位世界级音乐家及流行歌星合作,与罗尔夫相遇后,由于两个人的音乐理念和生活态度包括哲学观念都很相近,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一拍即合即组成了神秘园,罗尔夫深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痛苦失望或消沉时,就需要抒缓情绪,寻找心里的平静和安慰,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神秘园”。

  罗尔夫与雪莉的合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才的合作,各有特点。雪莉有极好的舞台形象,在舞台上她就象是带给观众的一个礼物。而罗尔夫是一个非常专业和审慎的制作人,他可以结合最新的制作技术,让自己笔下最优美的旋律如出泉涌。他们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够心境单纯地长时间投入音乐创作中,这种敬业精神成为他们成功合作的纽带。

  1995年,神秘园凭借一首仅有24个单词的单曲“夜曲”一举获得在欧洲拥有最多观众的欧洲电视歌曲大赛的金奖,创下了40年来这个具有极高声望的大赛从没有一部器乐作品获金奖的奇迹。此后,神秘园的首张专辑“神秘园之歌”随即面世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该唱片在世界各地的销量截止97年底已超过65万张,在美国,他们一跃登上了著名的公告牌“Biilbod新音乐排行榜”,令人惊讶的是一年后他们仍然榜上有名。1997年,神秘园的第二张专辑“白石”推出,这张融汇挪威和爱尔兰音乐文化的专辑同样畅销于世界各地。在聆听这张唱片时,每一首作品就像一颗白石子领着你到达神秘的花园。

  1997年8 月,被誉为挪威国宝级的神秘园乐队首次踏上中国,只举行了一些小型演出,欣赏的观众反响热烈,同年10月26日他们作为挪威杰出音乐家代表随挪威国王和王后访问了我国,并进行非公开的表演,由于两场小型演出的规模太小,对神秘园向往已久的中国观众无缘亲眼目睹这个著名音乐组合的风采,97年11月,神秘园作为第六届上海国际广播电视节开幕式演出的特邀嘉宾再到中国并在上海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公演。

  在新世纪的黎明即将到来之际,“神秘园”发行了他们最新专辑《新世纪的黎明》以此来颂扬我们的过去和我们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依旧从神秘园中获取他们的音乐果实,激荡倾听者的心灵,并激发他们发现属于自己的神秘园。

  部分访谈:

  1/ 哪一种爱尔兰音乐是你最喜欢而且想用到你们音乐中的?是凯尔特(Celt)传统音乐,还是象U2乐队、“酸草莓”乐队(The Cranberries )、罗克塞特乐队(Roxette)或者西尼德?奥?康纳那样的音乐?

  雪莉:我认为我们的音乐都来自于罗尔夫和我二人的音乐体验。我们的音乐体验有流行乐方面的,更有传统音乐方面的。我的搭档是挪威人,我们都受到了各自传统音乐的影响。我们的音乐即是古典与流行的融合,我认为从我们的音乐中可以听出我以前与那些不同的音乐家打交道所留下的影响。

  2/ 自1994年以来,“神秘园”先后推出了3 张唱片:《来自神秘园的歌声》、《白石》以及现在这张《新世纪的曙光》。你们能不能说说这3 张唱片的变化,比如音乐风格、编曲、演奏、作曲和制作方面的变化?

  勒夫兰:我们第一张唱片出版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计划。第一张唱片是非常个人的,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其中有很多慢歌。因为第一张大获成功,才决定推出第二张,其中运用了多种类型的音乐以展现我们在音乐方面的才华。在第3 张唱片中,我们把前两张的优点发扬光大,加入人声和声以及大型弦乐队。我把我们的这3 张唱片看作是我们人生的三个乐章。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风格,因为只有这种风格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自己。

  3/ 你认为“神秘园”的音乐可以称作现代挪威音乐的典范吗?

  勒夫兰:我写音乐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很自然地受到挪威传统音乐的影响,但是我们在录音室里制作时表现出来的是那种很流行的音乐内容。在制作时我们尽量使用那些现代的乐器,使用多种技巧,使用现代的音乐制作器材及混音编程设备,使用先进的科技,尽可能地让音乐有现代感。所以你可以把我的音乐称为现代挪威音乐。虽然我们没有很着意地那样去做,但你可以感觉到它既是那种传统的音乐,又富有现代感。

  4/ 雪莉,你是怎样用你那把1790年的英国约翰?爱德华?贝茨(John Edward Betts )小提琴来营造这样独特音色的?这音色很美,听起来象一种性感而温润的人声。

  雪莉:是的,我一直都很致力于演奏小提琴,觉得小提琴是最类似于人声的乐器,我对小提琴最大感觉的也就是这种象人声一样的音色。在演奏小提琴时我很注意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在“神秘园”的音乐里小提琴演奏的部分就相当于人声演唱的部分,在演奏时,我尽量按自己想象的某个人演唱时的状态来演奏。我用小提琴演奏来讲故事,就象是歌曲中人声在讲故事一样。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我是用小提琴跟我的聆听者交流,如果我只是按部就班地演奏,音乐听上去就会很呆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