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组织部长: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宗门实修法座” 之《四共加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01:11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早安,阿弥陀佛!



昨 天我有提到要说中文的,但是,我的中文还是需要准备与练习,没有办法自然的说出来。由于昨天事情多了一些,所以没有时间准备。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能用 中文来说法。特别是中文这个语言,受到了过去中国的祖师大德们的加持。就像过去翻译的佛经需要有加持一样,中文也是受到加持的。因此用中文讲说,也是我积 聚资粮的一个机会。很多华人朋友也一直希望我用中文直接开示,我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同时我觉得能够满大家一部份的愿望。但是马上在这两天就说中文,还是 有些困难,但这是我的承诺。大家心中可能会想,我什么时候会用中文说呢?我会把各位的期望放在心上的。



今天进入正行法的部分,主要谈论下士道的修持次第。



谈到四加行,很多都跟密乘有关,譬如献曼达、金刚萨埵修持法或大礼拜等,都与密乘有关。



献曼达属于不共的加行法。而思维人身难得、观死无常等法门,则属于共加行法。这两者(共与不共加行)在名称与意义上都有不同。



今天主要讲授的法门是一般士夫的道次第加行,或者说是下士道的修持次第法,透过这些法门能训练与清净我们的心,例如观死无常等,这是很重要的。



但 是在进入加行法的讲解之前,首先应该认识皈依的意义,与领受皈依戒。平时,我们说皈依非常重要,这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佛教徒或者非佛 教徒的依据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有没有皈依。所以对于佛弟子来说,了解皈依的意义及分类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皈依分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皈依的因与缘:



在佛陀所开示的经典与后世大师所撰述的论典当中,提到最主要的因与缘有两个:恐惧心及信心。



因恐惧心而皈依:



主 要我们恐惧、害怕的是什么呢?是痛苦。是谁在害怕呢?是自己。所以,这里恐惧的是轮回的苦。苦呢,总说有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这里主要害怕的是指行 苦。为什么说主要是害怕行苦呢?因为首先以“苦苦”来说,不仅是佛弟子或人类,甚至是畜生、昆虫,他们对于苦苦都能感受得到,因而想离开这种痛苦。因此, 对于“苦苦”的恐惧,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恐惧。



同样,“坏苦”也是一样,因为对于一个非佛弟子来讲,他也能够证知这种坏灭的苦,例如透过观修坏灭的禅定就能证知。 



所以,我们最主要要认知的是“行苦”。我们要知道,一切从业与烦恼(集)所出生的都是痛苦,都是苦果。因此,一个人观察到业与烦恼所出生的一切有为法都是痛苦时,对于这一点他感到害怕而想皈依的话,这才是一种真实、有利益、有力量的皈依。



然而,光是害怕还不够。同时,我们还要具备想要出离痛苦的一种愿望,也要认识到,是谁具备力量能够帮助我们从苦中解脱出来,谁能够救护我们。对这样一个能救护我们的人生起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因信心而皈依:



这里我们最主要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现在世界上很多人觉得宗教是一种迷信。尤其是在中文里,迷信这个词常常被提及。



我的一位朋友到达兰沙拉看我,他说:“有智慧、有判断的信心当然很好,但是迷信也不错,虽然有人认为迷信不好。”他询问我的看法。



中文里我们说迷信、迷路等,这个“迷”字的意思就是昏头了,搞不清楚了。因此,有的人对迷信这个词的解释是:将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以为他是存在的,例如鬼神,总之,一种无凭无据的信心,被称为迷信。



然而,在谈到佛法的三宝来讲,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原因就对三宝生起信心,虽然这样的信心不能被称为上根器或者有智慧的大信心,但是我认为,也不应该被称为迷信。



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僧三宝并不是一个本来没有、妄加臆测而成立的东西。三宝是真实的,是正确的皈依处,因此透过皈依三宝而能得到利益也是真实的。 



因此,不知道原因而对三宝有信心,这也是非常好的。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信心。但进一步来说,我们也要培养智慧与判断力,彻底断除一切怀疑与增益,这样做的话,迷信就能成为解脱与遍知果位的种子。 



二、皈依的对象: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



首先谈到佛,梵文叫Buddha,这大概也是中文称为佛陀的原因。佛最主要的意思是增长与开展。在藏文当中,将Buddha 的意译为“桑杰”。其中,“杰”就是增长的意思,另外还加上了消除覆障的“桑”的意思。



如果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佛,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成佛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许 多宗教认为,他们的教主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但就佛教的观点来讲,例如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并不是本来就成佛的,首先他和我们一样是凡夫,有想要成佛的 愿望,透过次第的修持之后,成就了佛道。所以,就如同世尊成佛的过程,是从凡夫位次第修到圣者位,因此,我们也能够成佛的。



经 典中谈到,成佛的意思是消除自心的烦恼与各种习气障。如果一个东西是我们本来就有,是本质的一部份的话,那么消除了这个东西,也就消除了自己。举例来说, 就好像老虎跟它身上的纹路,如果老虎的纹路被消除了,那等于说把老虎给消除是一样的。但是烦恼却不是这样的,烦恼它并不是我们本质的一部分。平时经验中我 们就能感受的到,比方说一个人没有烦恼也能好好活着,但是,如果他没有了慈爱心、慈悲心,他是无法存活的。就好像是一个小孩子,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有慈 爱心、关爱心照顾他的话,他是会死亡的。透过这种直接的经验就可以知道烦恼并不是我们本质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谈的是要 消除一切的覆障。昨天我提到过,有人觉得要消除一切覆障,具备一切功德,实在不可思议,觉得做不到,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这是因为我们都在向 外找寻,外在的物质都是有量的,所以不可能做到。但是反观内心,我们知道心的力量是无量的,由于自心具备这样的力量,所以断除一切覆障,具备一切功德是有 可能的。



对于心的力量是无边的观点,不仅是佛教的见解,特别在科学或心理学上来讲也都有提到。



接下来谈法宝,法宝是指圣者心中所具备的四谛当中的道谛和灭谛。道谛是消除贪欲的方法;消除了贪欲或离欲了,就被称为灭谛。



另外还有教法,譬如说各种经书、文字,因为它是一种象徵、代表性的法,也算是法宝,因此也要去尊重它。



法 宝,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我们虽然皈依佛,但是佛陀没有办法用手硬把我们从轮回中拉救出来,如果佛具备这样的能力,轮回早就空了,什么人都没有了。 所以佛陀开示解脱的方法,之后,佛陀说声拜拜就离开了(众笑),剩下来的是我们的事了,自己要好好的修持解脱道、解脱的法门。



接下来要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师父,有很多的弟子,也有很多寺院、学院等等,佛行事业非常广大。平时要解决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的人都会前来问这位师父很多问题,一点小事就要师父烦心处理与解决。总之,各种人、事的问题是整日不绝。



一些师父身旁的人见了很担心,就问师父:“您这么忙,这么多事情,您将来事业越大,麻烦会不会越来越多呢?”



师父听到便回答说:“其实还好,还不是太麻烦,但如果真有一天真的是太累、太麻烦的话,我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到珠穆朗玛峰去。”



于是这位师父就去了珠穆朗玛峰,但是由于珠穆朗玛峰是一个圣山很有名,登山的人也多了,条件也好了,所以有很多人也上山去,还是向师父问东问西。



最后这位师父又想个办法说:“那好吧!我就到月球上去吧!”



但是到了月球,还是发觉现在外国人越来越多登入月球,而且情况更糟,因为以前只有弟子们来找他,现在连不认识的人都会跑上去,结果全世界都知道了。



因此,这位师父又想到一个方法,他就跟弟子们说:“上师不在外面任何地方,师父就在你们自己心中啊!所以,你们有任何问题,问你们自心就好了。”



当师父说完之后,耳根果然清净多了。



就好像这个故事的比喻,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了,但是我们不用刻意再去寻找佛陀,不用担心,因为佛陀开示了珍贵的法教,这个法可以说是佛陀的替身,是佛陀本人。因此见法如见佛,大家听闻佛法如同亲闻佛陀说法是一样的。因此法宝非常的重要。



接 下来谈到僧宝,梵文Sangha,藏文意译“给敦”,意思是:向善的心不断、不转变。僧宝从标准的定义上来说,是指已经证得圣者果位的人。四位比丘聚集, 就可以称其为僧众。同时,佛陀也亲口提到,四位比丘聚集的地方,就如同我在一般,具备佛陀的功德。所以对于僧宝我们要恭敬。



僧 宝,主要指的是我们修持道路上的友伴。无论在世间生活中,或是出世间佛法上来讲,朋友都非常重要。我也曾经听过,中国的孙子兵法当中也强调战争时的友伴非 常重要。一生当中,我们都需要依靠很多善友,更何况是在为了成就遍知佛果、生生世世不断努力的修持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善友的帮助。



但 是,所谓的善友或恶友,其实取决于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身旁的朋友是一位圣者,但是,我们的心念与行为不清净的话,我们也得不到什么利益。另一 方面来讲,我们身边有个恶友,但是,如果我们能随时保持不放逸,保持正念、正知的话,他的恶习也不会沾染到自身,甚至,我们还可以在其中学到一些功德。



在 这里有一个故事:佛陀过去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托钵经过一户人家,这家的主人觉得好像被打扰了,非常的生气,甚至辱骂佛陀说:“我看你们像是乞丐一样,到处 要饭。” 但是佛陀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的站着。这家主人持续地骂,但却没有得到佛陀任何的回应,这位生气的主人骂够之后,气也消了,不知该怎么办了…。 这时佛陀慈悲微笑的问他说:“请问你还有没有什么要说的?”主人回答说:“没有,我都骂完了。”这时佛陀接着问他:“假如你给人一个东西,别人不接受的 话,你会怎么办?”



各位你们会怎么办呢?(法王问大众) 



如果是藏人的话,他们可能不管你收不收,他们一定会硬塞给你的(众笑)。



这个主人就回答:“如果别人不要的话,我就收回来呀!”佛陀说:“同样的道理,你刚刚对我说了那么多、骂了那么多,我也不接受,因此请你拿回去吧!”(众笑)



以上是简短解释三宝的意义。再下来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三宝值得我们皈依?原因主要有四个:



自己能从一切恐惧而出离



佛陀的本生故事当中提到,过去有人想要伤害佛陀,放出一只疯狂的大象到佛的前面,但是佛陀一点也没有恐惧的就调伏了疯象。就连动物都对佛陀有恭敬心,这说明佛陀已经消除内外一切恐惧了。



有智慧助他人出离恐惧   



为什么说有智慧救助他人出离恐惧呢?因为虽然自己远离了一切恐惧,但是如果不知道救助他人的方法,就会像没有双臂的母亲一样,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水冲走,而没有办法救活他。佛陀具备各种善巧方便来调伏众生。



例如当时在印度有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叫央掘摩罗,没人调伏得了他,但是佛陀的几句话就能将他的心转变,带领他进入善道。 



能生起无远近的大悲心



佛 陀并不是只将善巧方便用在自己的亲人上,而不管敌人的死活,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慈爱是不分远近,不分亲疏的。就像当时的提婆达多,总是想要跟佛陀竞争,有一 次他因为吃药无法消化,生了重病,佛陀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佛陀说道:“如果我对自己亲身的儿子罗睺罗与提婆达多的关爱是一样的、没有分别的话,提婆达多的 病马上就会好。”由于佛陀的真实语,提婆达多的病当下就好了。这段故事说明佛陀的大悲心是平等无私的。



于我有益无益者皆能帮助之



佛 陀不仅是对跟他有关系的人,例如亲人或仇人都能以平等的大悲心对待,甚至是陌生人或对他有帮助没有帮助的任何人,佛陀都能一视同仁。佛陀的故事中有很多记 载,例如佛陀是国王的挚友、国王的代表,同时佛陀也常常跟低*的乞丐们一起相处,帮助照顾他们。这些都是值得赞颂与尊敬的。 



以上谈到的这几个原因,主要是佛宝的功德。佛宝的功德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与殊胜,那法宝及僧宝的功德是更不用说了。因此三宝是值得我们皈依的对象。



传统上来说,第一天会讲解皈依的利益,第二天会正授皈依戒;所以明天会正授皈依戒,这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提问时间



学员提问:请问法王,如何能发起菩提心?还有,在什么经典中有提到?



法 王回答:在明后天讲到菩提心戒律的部分,会做更详细的解释。至于问到说在什么样的经典有提到菩提心呢?其实一切的大乘经典都有提到,有的可能并没有直接提 到菩提心这个词,但是它却提到了什么是菩提心的因,或提到菩提心的果,菩提心的道、地修持方法,还有它的功德等等…。总的来说,只要是佛陀所开示的一切 法,基本上都不离菩提心。尤其是大乘的法教当中,主要阐述的也是菩提心,所以你可以多阅读大乘的典集。



---------------------------------------------------------------





2006.1.1 《四共加行》第3天课程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钦列多杰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释仁居
校对:堪布丹杰


大家新年吉祥如意。今天要讲解的是




三、皈依的分际:



今天要给予皈依戒。由于不仅有华人,也有许多外国朋友想要皈依,所以我觉得应该多安排几位翻译。






总的来说,无论佛教有没有安立皈依这个专有名词,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已经在做了。皈依的意思,即是相互依靠与照顾,例如每个人从出生起,就需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从小就在依靠、就在皈依了。从皈依的本质上来说,我们每天都在做了。






佛 法中提到,究竟的救护者是自己,意思是根本的痛苦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消除。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不依靠他人来消除痛苦,这 是很困难的。所以刚开始他需要有一个依靠与皈依的对象。这个对象需要具备大能力而且真实无误,所以,佛陀开示了佛、法、僧三宝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






就 像开始谈到过,皈依主要的意思是互相的照顾与信任。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具备坚信三宝为救护者的心的话,就能得到皈依戒。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在上师 的面前领受皈依戒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授戒师是我们“惭愧的所依”,如果只是自授的皈依,那么当我们违犯皈依戒时,由于只是自己发心,因此会容易轻忽。 但是,如果我们是在一位上师面前接受了皈依戒的话,由于有上师带领,有一位证人在我们面前,因此,自己会更认真、更谨慎,提醒自己不要违犯皈依戒,就算违 犯了戒律,也会更注意,同时对此皈依会更加的珍惜。






虽然这里将佛、法、僧分成三个部份来皈依,但是若要证得圆满的解脱果位的话,三者缺一不可。例如要让一个重病者康复,就需要医生、医药与护士的照顾。同样,一个想要证得圆满佛果的人,他就需要如同医生的佛,如同医药的法,与如同护士的僧伽的照顾。






在 这里我要说一个“还好只有三宝,没有第四宝”的故事:有一个晚年出家的老人,有一位女施主非常信仰他,为了来求法,她供养这位师父两匹布,但是这位师父不 太会说法,因此他很难过的嘴里念念叨叨的说:“无知是很痛苦的呀…!” 一直不停的这样念着。这时,女施主就因为听到这句话,而开悟、悟道了由于无明的 因,便会产生痛苦,因此那位女施主了悟到真实的道理。之后,有个小偷见到女施主供养了布给老师父,于是就偷偷跟踪这位老师父,到了家里,等这位老师父进到 家里,便要老师父将布交出来,这位老师父也非常害怕担心的说:“我不要出去,你从窗子来拿吧!”于是这位小偷就把一只手伸到窗子里面去,这位老师父赶紧接 着说:“刚刚施主供养我的时候,是双手供养的,因此你也伸出两只手来接吧!”于是这小偷就将两只手都伸进窗子里去了。这时老师父把握时机,马上就用绳子将 小偷的双手捆住,然后绑在一根柱子上,老师父走出家门,并且拿着一根棍子说:“跟着我念皈依…”每念一句皈依就狠狠的打他一下,一共念了三句皈依,就狠狠 的打了三下,然后才放小偷走,这小偷因为非常痛,站都站不起来,只好瘸着脚就走回去了。路上就碰到一位路人,便问这小偷:“哎!你怎么了?”这小偷就说: “其实我是一个小偷,但是我今天遇到一个比我更厉害的大偷,刚刚每念一句皈依就被他打了一棍。”接着又说:“佛陀真是慈悲有神通呀!还好,他只说了三皈 依,要是说了四皈依,那我就没命了。”所以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个小偷就对佛陀也生起了信心,后来也因为他心中在想着皈依,对三宝生起很大的信心,很多 非人魔障也无法侵扰他,最后他带着虔诚的信心,也皈依三宝,最后也出家了。






接下来进入皈依的正 行部分。今天因缘很殊胜,大殿里有尊贵的释迦牟尼佛像,同时这里也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圣地。一般来讲,皈依佛宝的“佛”,可以指三世一切诸佛,但是,以释迦 牟尼佛的教法来说,我们现在皈依的佛宝是指教主释迦牟尼佛。如果不这样观想的话,就不算得到释迦佛教法的皈依。接下来,我们要带着亲近、亲切的心来作皈 依,不是因为害怕才来皈依的。大家跟着念诵皈依文。






请大家跪下,如果身体不方便的话,坐着就可以。






桑杰拉架苏企喔(皈依佛)
确拉架苏企喔(皈依法)
给敦拉架苏企喔 (皈依僧)






(念诵三遍)






皈依的戒体,是指一种誓言的色法。接下来我会说:“踏卜营诺”(方便否),各位要回答:“勒克梭”(善哉),回答后心中要观想自己已经得到皈依戒了。






法王说:踏卜营诺
大众答:勒克梭






光是皈依或者对三宝有信心还不够,需要透过佛法的实修实证,才能起到效益。其中,佛法能够帮助、利益我们,所以修持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一切佛法的基础就是皈依,因此我们要好好修学各种皈依的学处与修持。





四、皈依的学处:



1.      个别的学处。






A、遮遣三学处。






一、皈依佛不皈依世间神祉。
二、皈依法不伤害众生。
三、皈依僧不随顺恶友。






B、成办三学处。






一、皈依佛对于佛像的一小碎片也如佛敬奉恭敬。
二、皈依法对经典文字一撇一竖都如法敬奉。
三、皈依僧对僧众的法依一小片补丁也恭敬礼拜。






2.      共同的学处。 






一、纵遭生命危险与利诱亦不舍弃三宝。
二、任何需要必要之时不寻另外之道,直依三宝。
三、任何时候都不中断供养三宝。
四、令自他都皈依。 
五、向何方行进即向彼方佛顶礼。





学员提问时间



问:请问法王,什么是根本上师?如何理解“所有噶玛噶举的弟子的根本上师都是噶玛巴”这句话?






法王答:所谓的根本上师,最主要是指做大手印禅修时,指引我们的心性的人,即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因此在噶举派来讲,谁主要能够指引我们心性的,就能称为根本上师。不一定所有噶举派的根本上师就是噶玛巴。但是,从噶举传承,尤其是冈仓噶举传承上来讲,噶玛巴是非常重要的。





问:请问法王,如果对于皈依的行为上的事情还不太适应及不明白,可以皈依吗?



法 王答:一般来讲,皈依的方式是有几种的,例如知道三宝功德而皈依,或是知道三宝的差别而来作皈依;这是说圆满的皈依,是需要具备以上几种方式的。但是,如 果不知道这些方式的话,也是可以皈依的。就像佛陀在经典中提到,随念佛即皈依佛,随念法即皈依法,随念僧即皈依僧。意思是说,我们若能随念佛、法、僧三宝 的功德,我们即可得到皈依戒。





问:请法王成为我的根本上师,我修的是净土法门,我皈依法王,以后我是不是仍可以继续修净土法门呢?



法 王答:一般来说,我认为皈依并不是皈依我(而是皈依三宝)。但是中国人的习俗,每见到一位上师,就要再皈依一次,如果各位这样想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为 皈依了我,障碍你修净土宗的话,那就不好了。所以你当然可以继续地修持净土宗的法门。不仅是你,我自己现在也愈来愈对净土宗的法门有兴趣,想要修持这个法 门。你有心修持,我也有心修持,所以你过去如何修的,未来也应该继续努力。





问:请问法王,当我们在修上 师相应法的时候,上师相应的相貌是什么?那如果说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根本上师了,但是在修的时候,有时是自己根本上师的相貌,但有时又会是噶玛巴的相貌出现 在顶轮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的根本上师是噶玛巴或是我自己的上师年巴仁波切,这样对吗?因为在相貌上,我认为噶玛巴跟几位传承法子的心性都一样…我这 样是否有过患?



法王答:上师相应法,它也称为“上师瑜伽”。我认为所谓的相应,不是指跟上师外在相貌的相应。就好像如果 把桑杰年巴仁波切跟我的相貌硬拼在一起,那看起来可能怪怪的。所以,所谓的“上师相应”或者“上师入心”是指:上师的功德融入到我们心中。当我们烦恼障的 因--非理作意与所知障的因--二执的分别念生起时,不依他力而能以自力对治不使二障生起,这就被称为“上师入心”。因为上师具备的最大功德就是降伏烦 恼、降伏自心;因此,如此的功德若是能在自心中生起的话,就被称为“上师入心”或者“上师的加持入心”了。






所以,我们不可能硬把上师塞到我们的心中,也不可能把年巴仁波切的样子与我的样子混在一起,这样不好看啊!






【回向】





【新年祝福】



在新的一年里,我祝福各位新年能有新希望,同时,祝福各位的善愿,都能结成幸福的果实。






法王用中文说:“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新年快乐!”
法王用英文说:“Joyful New Year!”
法王用韩文说:“Se he, o ma ni ,pa di se yo”






接 下来,今天是新年,我没准备什么特别的礼物,但是有一本书想送给大家。这本书的内容是我亲自编辑整理的,小部份是我写的,大部分节录自佛经。这本书的内容 是上师的供养文,这是为了噶举祈愿大法会时,由于雪域西藏有非常多的传承,因此我汇编了这本圆满包含一切的“献供上师的仪轨”。这本书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 努力地输入电脑的。另外,每本书上都有我的签名,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呢?因为大家一直对我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但很多时候我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愿,而我也会感 到很难过,因此,我希望当下的每一个签名,就是一个我,这化身无量的我,未来能够陪伴在各位身边,帮助大家。这个时间不是短暂的,而是永远的、无限时的、 每天的、生生世世的帮助、利益各位。这就是我对各位的祝福;每一个签名的当下,都是我的祝福,别无他念。





---------------------------------------------------------------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 



阿弥陀佛! 



昨天已说过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着说的是与菩提心有关的主题。 



可能大家会觉得说,怎么我一直在讲皈依和发菩提心,都没提到「四加行」和「遥呼上师」。但是要有次第,这样是很好的。有的人是透过次第来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跃、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脱。但我觉得,次第修持比较切合实际。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没有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我们没有发菩提心,那么无论做什么善事,都不属于大乘法。 



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像爬楼梯一样,要从基础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训练,所以修持菩提心还需要看这修行的基础与根本如不如法,这是很重要的。要谈菩提心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 



在萨迦派的四种离执口诀中提到:「若是执着此生非行者。」 



由这句话来看,一个能「远离执着此生」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汇归于三乘的修持中,在三乘修持,最开始是小乘的修持,小乘的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若是连出离心都做不好,那又怎能进入大乘的修行呢!所以说出离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时候,差不多三、五岁就出家了,当时年纪太小了,就连自己父母的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道出离心是什么了。 



出离心也可以说是要断除贪着此生、远离贪着此生的心。那么,出离心或远离贪着此生的「界定」与「标准」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里,是要看能不能舍弃世间八法。 



还有,舍弃对此生执着的「因」是什么呢?要认识到轮回是无意义的。 



舍弃此生的「缘」是什么呢?要知道此生的过患。 



我们要认识因与缘这两部分,如果这两者不具备的话,就很难舍弃对此生的执着。 



还有,舍弃此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对世间八法感到厌恶与反感。 



那舍弃此生的「征兆」是什么呢?就是要教你世间八法,学都学不会。(法王开玩笑说:「如果是我的话,可能学得会。」)



世间八法是指:利、衰、誉、毁、称、讥、苦、乐。即是由于眼前暂时的利益跟伤害,而让我们的心产生快乐或痛苦感觉的八种情况。 



我 们要思考的是,对平常人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依世间法来说,在世间做事,就是有着世间八法,很难找到与世间八法不相关的事。我 们平常做的、说的、梦的都是这些世间八法,所以很难做到。那我们怎么办呀?就睡觉了吗?(众笑)不是的。是不是一个世间人,就不可能如法的生活呢?对于这 一点,我们要思考,我也思考过,我平常认为,要断除世间八法,不能仅仅在文字上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挖掘出世间八法的问题征结所在,我就取了个名字,那 就是「盲目的执着」。「盲目的执着」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不管好坏,顽固顽强的一种习惯。



比如有一个人,有时候会对佛法感到欢喜,并且想要修行,可是却把修行当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种舒服的休闲活动而已,就象是心灵按摩。(众笑)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 



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落入世间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觉得还是世间法实在、是对的。一旦将焦点投注在世间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渐渐的减少了。 



还 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放松。放松有很多种,比如说身体的放松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极、练练瑜珈。那心的放松是什么呢?是修持禅定,让心平静下来。可是我觉得 有一些人有点奇怪,就是当他们在做让心平静放松的禅修之后,反而更累,还要休息,这很奇怪。所以修行了几年,仍然是老样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好象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样,就算是癌细胞已经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自己却察觉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自己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感受到原来自己的心都在世间法上。 



再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来,有时到了晚上,连做梦都会继续的梦见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么呢?当我们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却很少做到跟法、跟修行有关的梦。 



这是因为我们把修行当作只是按摩一样,按摩这些事,你晚上是不会梦到的。 



盲 目的执着,它不仅仅只是阻挡修行的增长,它慢慢的、悄悄的让我们的心系着在世间法上。这种盲目的执着会让我们对世间法感到一种需要,越想就越觉得世间法是 必要的,而且会认为,这比较实在,不能没有的。之后,我们开始狂妄了起来,然后我们会开始用那畅销的佛法,去获得那些自认为不可没有的需要,渐渐的佛法成 为了毒药,修行也毁掉了,这很可惜呀。 



可能我在这儿也不够资格说可惜,因为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间八法的话,那才真可惜了。 



这种情况又好象是电视广告一样。里面的演员骑著摩托车,很潇洒的飞腾在空中,然而事实上,摩托车根本不可能飞起来,也不能这样去骑,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 



因 为当我们一开始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可能不会去注意它,然而广告每天播、重复的播、不断的播时,我们就会被薰习,无形当中慢慢的我们也习惯了。结果呢,我 们就会想要去买这台摩托车,而且心中很自然就会想起那潇洒的演员飞在天上、骑着摩托车的样子,我们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后我们就会变笨了。信以为真,不会 再思考了。 



越习惯就越没觉知了,只会盲目的生起执着,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获得。 



所以冈波巴大师说:「如果不如法来修持佛法的话,修持佛法就会成为堕入三恶道的因。」 



因此我们要谨慎小心。这里主要讲的是,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办法消除世间八法的称、讥等情况。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对于世间法强烈执着的顽固、顽强的心消除的话,我们的修持总是会有障碍的。



然而,这样做还是不够,由于我们是大乘行者,所以我们还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问起菩提心的意义,今天就要谈发心。发心的方法有很多种,口诀也非常的多。发心不只是口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要从内心发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口诀很多,这里主要提到两种:第一是由广行派传承下来的「因果七诀」,第二是深见派的「自他交换」的方法。 



「因果七诀」的修行方法,也分为两个不同的传承:第一是由噶当派阿底峡尊者传承下来,第二是由止贡派传承的修持方法。 



今天要说的是噶当派传承的「因果七诀」:



1、知母



知母是很难的呀!为什么说知母很难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还不够。这里说的知母,是指我们发起菩提心后,要知道一切众生都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这是很困难的。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呢?首先要认知有轮回。 



如 何认知轮回呢?举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具有能够觉知的心识,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会无因而生、不是由异类的因而生、也不 是由一个造物主而产生。这个心识是由延续的顺因,或称为同类的前因而生起的。透过这样一种逻辑的思惟,我们能推论出有一个同类的之前心识或觉知存在,一个 接一个延续不断。这是透过由心识的延续来证明轮回存在的一个思惟方法。 



如果说这样一个心识,它不需要依靠同类的前因或 任何其它外缘就能出生的话,那它就成为随时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准确、刚刚好的例子。比如说有些人预言来世要 投生的地方,结果真的出生在他说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够回忆起前世的情况。因此轮回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注意的一个焦点,虽然至今仍旧无法实证到什 么,但是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就算我们自己还不完全相信轮回,没有关系,但至少我们应该对轮回产生疑问;如果说轮回真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的无知而 不相信,那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轮回了。



当我们谈论前世来生的时候,它是无始的、不断的一种延续…。而每一世我们应该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众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无始的轮回,生生世世加起来,我们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轮回当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世间上的父母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出生我们的父母,二是养育我们的父母,三是利益我们的父母。 



一般世间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们的亲生父母。或者说当父母亲过世了,那么养父母也会被称为父母。中文里好像有一句话说,养育我们的父母的恩德,比亲生父母的恩德还大。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第三种是利益的父母,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现在许多藏传的喇嘛到国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顾,慢慢的,他们称这些施主有的为父亲、母亲。这就是利益的父母。 



所 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们亲生的父母,世间上照顾我们的人也可被称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间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到的这些朋友,都可以 称为父母一般。举个例子,我现在穿着袈裟,但是我并不是一出生就穿着袈裟的,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众生缝补、制作而成的。总之,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互 相帮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后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互相帮助的这些众生,都可以称为是我们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会说,总是在正面上去谈,但的确也有很多负面,例如世界上那么多众生互相伤害,譬如有的伤害别人的家庭,抢夺他人的住处等等有很多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们是会这样去想的,但我们更应该思惟一下,如果这样想着负面的事情,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利益或好处?



2、 念恩



无论是我们亲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情,有的能数,有的是数不出来的恩情。其中,最重要的恩德,就是救命的恩德。 



譬 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就像救命恩人的恩德很大,但父母的恩德是更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父母在我们诞生到能独立自处 之前的任何一天,把我们丢下不管的话,我们就会没命的。所以父母之恩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仅照顾我们一天而已,他们月月、年年的陪伴、照顾我们,所以说父母 对我们有千百次救命的恩德。



或许有人认为,不见得所有父母都会这样尽责地照顾孩子,象是母龟,生了蛋之后就离开了,或者有的父母亲的确不好;但无论如何,在这里说到念恩,指的是思念对我们有恩的父母。总的来讲,所有众生都需要依靠父母亲,所以都是有恩的。



3、报恩



当我们思惟父母的恩德,这念感恩的心清晰,我们就会想要回报。当我们念恩的心愈强时,报恩的心也会愈大。



4、慈心



慈心的意思是一种珍爱,珍惜的意思。



有 一个故事,巴楚仁波切和一位大弟子,两人在卓千寺雪山中闭关的时候,有一天,巴楚仁波切问弟子:「你想妈妈吗?」由于这位弟子认为,出了家,就应该要抛弃 一切,所以弟子便回答:「自从跟随你的那天起,我就舍弃了家乡、父母与亲人,所以不想妈妈。」巴楚仁波切说:「你这种观念是错的,一切万法的根本是菩提 心,生起菩提心的因是思念母恩,这样说来,你生起万法的根本是干枯了。真是糟糕啊!」之后,巴楚仁波切为这位弟子开示母亲具备怎么样的大恩,并要求这位弟 子以几个月的时间,专门修行思维母亲的恩德。之后这位弟子忍不住地想要回去见母亲,所以向巴楚仁波切请假,巴楚仁波切平时是不喜欢接受供养的,但是那天, 巴楚仁波切却命令弟子说,在回家的路上,所有接受的供养,都要拿回去给母亲,并且命令弟子要待十多天,才能回来。后来这位弟子探望母亲回来时,讲到母亲的 恩德,都会禁不住的热泪盈框,巴楚仁波切见了很是高兴,指著这位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孩子!他建立了万法的根源啊!」



当我们谈到慈爱心时,它有坏与好两方面。 



有时我们的爱心,会让自己变得无法自主好像被綑绑住、束缚住一样。 



我们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什么呢?就是心中要常保一种悦意、欢喜的心,这对修持慈心与爱心有很大的帮助。



平 时一个我们讨厌的人犯了一点小错误,我们会觉得是大事;然而我们喜欢的一个人可能做错了很多事,但我们会觉得只是小事。这些差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悦意的慈 心。所以我们应该随时保持悦意的慈爱心,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令它保持、增长。如果以悦意的慈心配合佛法的修持,这对我们菩提心的开展会非常有帮助。



5、悲心



悲 心的意思是希望离苦的心。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痛苦的法门。但我觉得,由悲心而产生的苦,跟一般苦乐的苦是不一样的。苦乐的苦,会让我们无法忍受、无法自 主。但是修持悲心而产生的苦受,或者可以说当这种悲心的感觉生起时,它是有力量的,是一种想要消除苦的力量会生起。所以谈到悲心的苦和一般苦乐的苦是不同 的。另一方面来讲,有的人觉得好像修了悲心之后,反而更苦了,这可能是修持的方法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我执 没有去除,很有可能愈修持慈悲反而我执愈强。比如说执着「我的」母亲病了,「我的」儿子病了;虽然他是有慈爱心,但是因为夹杂着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 因,本来没有一个我存在,但是我们执着有我;因此依有我的慈悲行为而造成的痛苦,不是因为修持慈悲心而产生的,其实是由我执所产生。



6、增上意乐心



增上意乐心有两种意思:一是我承担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具备这样一种坚定的善心与热忱。另一个意思是指我自己一个人承担利益众生。总之,增上意乐心有坚固与承担的意思。



7、发菩提心



依靠前六个因能够产生这菩提心的果,菩提心包含两种意义:一是缘众生利他的大悲心,二是缘佛果的大智能。 



以上就是因果七种次第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



学员提问: 



问:尊贵的法王,弟子一定要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除了念佛、忆佛之外,还必须具备何种条件?修持何法呢?弟子深怕业力牵引,无法到达净土,阿弥陀佛! 



答:投生净土需要具备四个因:忆佛念佛、积聚资粮、发愿、发菩提心。 这里的重点是,我们不仅要行善,而且在做善事时,要有清楚的目的与愿望,也就是清楚地发愿要投生西方极乐净土。 



另 外还要忆念净土或是明观净土,这不是想着净土的外貌有多漂亮、多庄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更深刻的思维,我们所忆念的这个净土,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和本 智所成就的一个清净佛土。为什么要这样去想呢?因为平时我们都充满着太多不净的观念、不净的相,最后造成的果是不好的,所以平时要多观想清净国土。 



再 来也要多念佛号。阿弥陀佛是主要的,但也有特殊因缘的方法。举例来说,在古代要晋见皇帝,是不容易直接见到的,需要透过一些管道,透过大臣来引见才能见到 国王。同样,我们也可以透过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念诵他们的咒语,观想他们的身形,这是帮助我们通往净土,晋见阿弥陀佛的一个好方法。 



还有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指大乘的净土,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这样的善因,即是发菩提心。 



很 多人一谈到西方净土,会觉得净土远在天边,或是像经典形容的是在无量世界他方的一个地方;总之,我们会觉得西方极乐净土遥不可及。事实上,如果有这样的认 知,经典说,我们将很难投生到净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观想呢?我们现在这个地方、环境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透过这样的观想,将帮助我们在往生的那一 刻,无障碍的直接投生净土。就好像投生到无色界的众生,他是当下这个地方就转变成无色界,而不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往生的当下,就投生 极乐净土。为什么呢?因为极乐净土它是无障碍的。 



问:如何让菩提心相续?及如何不退菩提心? 



答: 让菩提心相续的方法,就是在平时保持正念和正知。如果心中无法长时间保持,也可以口上多念一些发心文,或也可写一些发菩提心的文字贴起来,提醒我们要发 心、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声音、语言的力量是很大的,譬如别人对我们说了一句粗话,我们马上会生气;一句赞叹的话又让我们开心不已。所以语言的力量是很大 的。同时,随时自己要保持正念不散乱,就像一个监视者,随时观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第八世大宝法王米觉多杰说过:「系绑腰带时,要观察自心如不如法,不能 轻忽,而要提起正念、保持菩提心来系绑。」同时也提到:「走楼梯时,也要思维或口中念说:现在正在登上菩提大道。」随时都要这样提醒自己,不忘菩提心。 



问:未来是否可以培养更多的喇嘛学习中文可随仁波切来台弘法?透过丰富的佛学知识,可以让更多修密的行者、金刚师兄能获益良多,而不只是灌顶,也能得到宝贵的知识,在修行的路上能得到殊胜的果实。 



答:谢谢!(因为这不是问题,所以要说谢谢!) 



非常好,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