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辉专栏:内照功特点及修炼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04:27

内照功特点及修炼方法

  内照是传统气功的一个重要运演手段,如内丹功初期要求目光朗照下田,到养胎时则强调要寂照下田。《吕祖太乙金华宗旨》说得好:“圣圣相传,不离返照。孔云知止,释号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收录于《二懒心话》的内照功,则是一个专门运用内照作功的独立功法,其设计合理,构架严密。攻效明显,值得探究。

一、关于内照

  内照在气功典籍中常和内视内观同义互用,如《太平经》云:“眩目内视,以心内理……犹火令明内照,不照外也。”《洞玄灵宝定观经注》日:“慧心内照名日内观。”《黄庭经》也有“内视密眄尽见真”和“历观五脏视节度”之说。在这里,内视、内观和内照,均指逆用视觉功能,将视神经从外界引导到自身体内的意思。但有时候,三者的侧重点又有区别。内视时意念只起驾驭内视线的作用,它不直接出现,而是隐藏于内视线的后面,像一般静功配合意守丹田时的内视丹田。内照则是目光与性光同用,意念直接出现配合内视线一起运用。《道乡集》说:“苟目光朗照下田,性光亦随之凝聚于气海,如宝镜高悬,一切阴魔无不顿化于无有。”性光即神光,亦即真念。内观则是在内视中隐含自我意识对机体内部情况的直觉审察和体验。所谓“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淫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内察一心,了然明静”。(《太上老君内观经》)

  古人很早就知道运用内照来激发体内的气机。《周易参同契》即已提出“内照形躯,闭塞其兑”。汉时流传的《太平经》,曾一再谈到过内照。唐宋兴起的内丹功,更是重视内照在催丹、育丹中的作用。如王重阳注《五篇灵文》日:“元神下照,回光静定……大药自此而生,金丹由是而结也。”明《性命圭旨》中的“内照图”,还形象地绘出五脏六腑之形态,以便修炼时能更有效地进行观照。清《吕祖太乙金华宗旨》则是一部介绍回光返照的专著,它指出,“人之精华,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关键也”。所以“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想,直空千古之轮回”。

  从现代科学观点看,内照具有如下几点作用:一、能阻断主体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建立稳定大脑皮层的抑制态。因为视觉活动是多种感觉中枢中最活跃、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大脑里的各种表象,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它是引起中枢神经活动的重要枢纽,故《阴符经》说:“心生于物”。“机在目”。逆用视觉功能,显然有助于大脑排除杂念,增强抑制,提高大脑活动的有序度。二、能激发体内的气机,增强作功的动量。逆用视觉功能于机体的特定部位,这就形成了气功态下的特殊视觉注意。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种视觉注意力的集中和专一指向,具有明显的内向性、生理性、单调性,不具有思想意识的内涵,因此不会向知觉、思维发展。它只是在主体的引导下成为激惹脏腑的一种心理手段。三、国外学者发现,人的双眼不仅能接受外界电磁波的刺激,它自身尚能发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甚至存在有效射线,它的能量可达到杀死酵母菌的程度。因此运用目光照射脏腑,可能伴有能量发射,这样更能增强对经脉脏腑的激惹。

  《二懒心话》一书记载的内照功,正是一个充分运用内照作功的好功法。《二懒心话》著者不详。该书为清《道藏续编》所收录。

二、内照功的修炼方法

  内照功的修炼过程,可以分为互相连续的四个层次。

  1、内照颅脑。先冥目调息片刻,再以意凝神于脑,以目光微向巅顶一看,觉有微明即用意引此光映照泥丸(在百会穴内),待得脑中光满,而头若水晶然。如此可持续映照一些时间,以便颅脑充分感受目光的照射。

  2、内照任脉经络的重要穴位。引脑中光明由重楼达绛宫(两乳之间膻中穴内一寸三分),存之片晌,觉绛宫纯白。继以意引到中黄(心后夹脊双关前夹缝中),亦存之片晌,觉中黄纯白。接着觉光明随气下降到丹田,继续映照,让丹田部位逐渐变宽变深,直至愈久愈明,愈宽愈广。亦持续一段时间,让目光充分作功以激发丹田气机。

  3、内照督脉经络。待自觉有气动于丹田中,这时一念清虚微以意引目光从海底(会阴穴)兜照上去,未几,觉此光明已透尾间,渐渐有光自下升上,竟透达巅。此过程应稍缓慢,以便眼神能对督脉充分作功。光明到达颅顶后要稍作停顿,让颅脑充分接受督脉上来的经气。

  4、首尾相顾。引两目光存在半天空,如日如月下照巅顶,直透三关,照至极深海底,几然,现有一轮月影,沉于海底,与上半天空月轮上下相映。此时唯用一意上冲下透并行不悖。继续映照一段时间,觉此清光上透九霄,下破九渊。这是为了让目光和神光对全身上下进行更深入的照射,从而鼓荡全身的气机。

  行功至一定阶段,如觉有几缕凉气由体内四周流下,这是良好效应,此时应凝神集气于海底,这样便可炼精化气。随着功夫不断积累,最后会达到内气氤氲、遍体畅通、物我两忘、一灵独觉的高境界。

三、内照功的运演特点

  让目光结合神光和存想之光一起作功,强调光感对机体内部的激惹作用,这是内照功最显著的特点。

  所谓神光,实为虚静态下元神的内向性注意。《吕祖太乙金华宗旨》云:“用心即为识光,放下即为性光。”性光即神光。内照功一开始,即要求“凝神于脑,以目光微向巅顶一看,觉有微明,如黑夜月色然”。这实际上是在调动神光和目光一起作功,而且还结合存想“如黑夜月色”来强化光感。然后引此光感“映照泥丸”,直至脑中“待得光满而头若水晶然”,还要停留一定时间再引此光“沿重楼,达绛宫”。此后一直以此法作功。这样运作有如下几个好处:

  1、可让目光同神光自然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作功。因为人眼的神经细胞高度发展,视网膜的不同点在视觉的内导通路和皮层视区,有不同的空间对应代表点,由于每一个感受器的皮层部分,除有一个核心外,还有一个外围部,其成分进入邻近其它分析器的核心区域,这就形成大脑皮层的大部分参与个别感觉活动。引目光“向巅顶一看,觉有微明”,这样就可以强化视觉的内导通路,迅速调动皮层视区乃至整个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目光和神光自然地而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作功。

  2、可以使内视线从大脑沿任脉经路向体内照射,而不是由体外向体内照射。这一点很重要。它不但有利于凝神,而且可以提高内照的功效。因为目光习惯于向外部世界观看,内照时很容易从外部直接进入机体的内部,这样的照射会明显影响功效。

  3、功中结合存想之光,可以调动视觉外感受器去感受内在的目光和神光。像“如黑夜月色然”、“若水晶然”、“绛宫纯白”、“如日如月”等的存想活动,都在强化主体对目光和神功的感受。这可以增强光感的作用。

  内照功运演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周天运转为基线,以任脉经路上的几个要穴为重点,将全身的经脉和要穴串联起来,从而发挥了鼓荡全身气机的作用。

  内照功从照射颅顶的百会开始,然后沿任脉经路依次对绛宫、中黄、丹田进行照射,再引目光内照会阴,然后顺督脉照射至百会,这样便完成了一个周天线路。任脉为全身阴脉总汇,督脉为全身阳脉总汇,百会是全身的总枢纽,绛官、中黄属中丹田部位,为内脏要穴,丹田是人体生命力的焦点,是五气之元,而会阴则为阴跷所在,此处发动,八脉皆通。内照功将上述这些经脉和要穴串联起来,逐步照射,层层推进,这就激发了全身的气机。因此,运演内照功时,要注意各个层次之间的气机联系,当引导上一部位的气机进到下一部位时,内照要缓缓下移,特别是从会阴兜照上去时,要尽量做到松静、自然,缓缓推进,不急促,不用力。

  上下映照,阴阳互动,促使水火相济,乾坤交合,这是内照功的第三个特点。

  内照功最后用了“首尾照顾法”,这不但增加了眼神照射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让上下气机交互作用,产生良好的效应。运用此法时需结合存想。它先是让目光存在半天空,如日如月,下照巅顶,直透三关,一直照至极深海底;然后再存想照至海底的月光变成“一轮月影”,反映至巅顶直至半天空;接下来还要让半天空的“月轮”和海底的“月影”,上下映照,并行不悖。也就是说,这时要一心两用,让目光和神光的“下透”和“上冲”同时进行,交互作用,融为一体。说“透”,说“冲”,只是强调照射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强调照射的连贯性,并无强调心理用力之意。相反,此时应特别保持松静的心态。上下相映,阴阳互动,会促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实现水火相济。同时,这也促使乾坤交合,达到“泰”的目的。“交则泰”,这是《周易》的思想,因为脑为元神之府,小腹为生化之源,两者交合即能强化一身生化的动力。

  反复地、全方位地对颅脑进行照射,是内照功的第四个特点。

  内照功一开始,便对颅脑作功。它要求先“以目光微向巅顶一看。觉有微明,随即用意引此光照泥丸”,一直至“脑中光满,而头若水晶然”,且“久之”,再引此明下达绛宫。显然,这一层次已使颅脑全方位地、充分地受到照射。第二层次对颅脑的激惹,是在内照任脉、督脉完成周天经线之后。此时从督脉升上来的光明已透达巅顶,经内照激发起来的真气,也随之贯满颅顶。接下来的首尾互照,则是第三层次对颅脑的激惹。此时既让目光从半天空照射颅顶。又让存想中的海底月影上映巅顶,如此不断给颅脑以柔和的鼓荡。内照功反复对颅脑进行照射,能明显改善脑部的血循环,从而起到健脑益智作用。

  总之,内照功是一个强调运用目光和神光作功的功法。其构架严密,层层推进,很有特色,确是一个好功法。但患有高血压者不宜习练此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