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心玥zngirl: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76第二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36:14
徐唯辛的相册 -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当前第 11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董浩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董浩
    祖籍河北唐山丰润,1956年4月出生于北京。父亲董静山是书画家,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对书法、绘画颇感兴趣。
    1960年11月,父亲突然去世,家庭陷入困顿,乃“发誓努力奋斗,下苦功画画写字,继承父亲的书画事业。早日帮妈妈挑起生存发展的重担。”
    “文革”开始时,在北京西师附一小(现在的西四北四条小学)念三年级。由于出身于工商业者亦即“资本家”家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17岁到21岁之间,当过小学美术教师和初一语文教师,“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美术与声乐朗诵的练习中,时时都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1977年,凭着出色的成绩,作为“可以改造好的剥削阶级子女”,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录取为播音员,在新闻、专题、文艺播音工作中成果颇丰。
    1987年调入中央电视台担任主持人。
    1989年底以“董浩”的形象出现在电视荧幕上,多年来浸淫于儿童节目,被称为“全国第一阿舅。”
    1989年底推出主持、人偶相结合的“滑稽头与董叔叔”串联主持;
    1996年以后曾以“风车王”的形象主持《大风车》,以“董嘟嘟”的形象表演《校园幽默剧》。还主持了几百期的《芝麻开门》,受到小朋友和高年级学生的喜爱。
    期间,主持多届现场直播的“六一晚会”、“三优晚会”、“MTV”、“卡拉OK”等大赛晚会、“华罗庚金杯赛”、“校园风——全国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晚会”等大型综艺晚会。
    1993年底,与共青团团中央共同策划并主笔《关于筹备成立中国儿童电视台的策划书》,以团中央名义上报中央。
    1997年初,策划主编《邓小平爷爷的故事》,于1998年“六一”出版,成为当年“五个一”出版图书奖的重点候选节目。
    1998年,与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少年报》报社共同推出“董浩叔叔祝小朋友早日成才CD邮品纪念卡册”,策划、主讲6个传统道德教育故事,主唱6首爱国教育歌曲。
    近年来,主编《新编西游》、《戏说三国》、《笑话大王》等少儿读物,出版字数已超过百万。播讲了《动物知识趣味故事》(60盘)、《全本西游故事》(60盘)、《董浩叔叔唱的歌》等百盘音像出版物,被小朋友称为“故事大王”,语言朗诵界称其为“孙敬修第二”。  当前第 12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顾准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顾准(1915-1974)
    思想家,经济学家。
    1915年7月1日出生于上海一个小商人家庭。
    1927年,由于家道中落,到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的立信会计事务所当学徒。14岁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高级商业簿记习题详解》。17岁出任立信会计学校部总负责人,并创办中国第一份会计学刊物。
    1934年出版中国第一部银行会计教材《银行会计》,之后陆续出版《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簿记初阶》、《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中华银行会计制度》、《所得税原理与实务》、《中华政府会计制度》等。
    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0月,因所在的马克思主义组织武卫会被破坏,流亡北平。
    1936年2月,自北平回到上海,先后担任过上海职业界救国会党团书记,职员支部书记,江苏省职委宣传部长、书记等职。
    1940年8月,已是立信会计事务所的台柱子,又是美国基督教会大学——圣约翰、沪江、之江等名校的教授、讲师,被誉为“潘序伦第二”的顾准离开上海到苏南抗日根据地。
    1943年3月去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
    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1月回到华东展开工作。解放军占领上海前夕,任青州总队(接管上海财经工作的一支干部队伍)队长,积极准备接管上海。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顾准随陈毅回到上海,出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上海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期间,以征收地价税的方式,从外国人手中合法收归举世闻名的跑马厅、跑狗场、沙逊大楼等。
    1952年的“三反”运动期间,因在税收具体作法上与党中央发生分歧,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调离上海。
    1953年调入北京,担任中央建筑工程部财物司司长,洛阳工程局副局长。
    1956年入经济研究所任研究员,写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下放农村劳动,遭到反复批斗。
    1962年重返经济研究所,从事会计学研究。
    1965年,因一外甥的“坦白交待”,被康生点名划为“极右派”,经过四个多月的隔离审查,第二次戴上右派帽子。
    1966年,被调到京郊周口店的大韩继大队农村工地,从事建筑业劳动。期间被剃阴阳头,遭拳打脚踢,受重伤之后被送回北京,又遭经济所大会 批斗。为“继续作一个历史观察家”,顾准“老老实实”地承认了造反派揭发或诬陷的所有罪行,承认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反动分子,并表示将努力改造,力争“回 到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来”。
    同年,顾准被迫与妻子离婚。不久,又被迫签具断绝父子、父女关系的声明。
    1968年4月,顾准妻子汪璧因不堪迫害自杀。
    1969年,顾准在河南息县 “五七干校”劳改。据“难友”回忆,顾准是“干校”中最硬的“反革命”,面对造反派的拳头脚踢,仍高喊“我不服,就是不服”。
    1972年,顾准回京,开始撰写思想著作,追问“娜拉走后怎样”(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怎样)等问题,对20—21世纪中国深度改革,以及 人类现代化多元模式,进行批判与阐述,并做出预言。后被整理为《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并以复印本、手抄本 形式,广泛流传于各大学校园。
    1974年11月初,顾准咯血不止,住进医院。顾准生来至孝,却因各种原因与母亲经历十年生离。顾母闻子住院后提出要去医院:“已经十年不见,想去见见。我本来想在我病倒的时候,让老五(指顾准)来服侍我,想不到他现在竟要先我而去了。”却终未能成行。
    1974年12月3日,顾准因肺癌在医院病逝。临终前,欲见子女亦不得。  当前第 13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冯友兰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冯友兰(1895--1990)
    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
    1895年12月4日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少时在家中私塾读书。1909年,考取开封中州公学。1912年进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
    191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开封,任教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和省立师范学校。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与朋友合办刊物《心声》,宣传新文化。
    1919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1924年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在河南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46年赴美任薛文尼大学客座教授。1947年,任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同年被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8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去世。还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评议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职。
    冯友兰曾以“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运用西方近现代哲学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发掘和阐述,在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了新体系。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或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 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 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
    从1939年到1946年,冯友兰连续出版《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 (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其成为中国 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20世纪40年代,用英文写就《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1959年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 说和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二分模式,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 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文革”开始,冯友兰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在地:受大字报批判、批斗、抄家、封房、扣发工资、关“牛棚”。
    1968年北大工宣队落实毛泽东指示,允许其回家居住。
    1974年,冯友兰与周一良、魏建功等同被委为“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即“梁效”)顾问,写作《对孔子的批判和对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 我批判》、《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斗争》。1975年参加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并为主席团成员,发表《参加批林批孔一年来的思想收获》、《谈谈批林批孔运动 对我的教育》,并结集为《论孔丘》出版。1976年写作《孔老二的“拨”与走资派的“扭”》等文。
    1977年至1979年,梁效成员被列为反革命集团成员,受到批判。冯友兰受到批判,审讯,斗争,并指为“风派”典型。
    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在该书《自序》中自陈,过去三十年中“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
    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在北京病逝,享年95岁。  当前第 14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郭世英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郭世英 (1942—1968)
    郭沫若和于立群的第三个孩子,1942年出生。
    中学就读于北京有名的干部子女学校一零一中学,一直是“三好学生”、“模范共青团员”,被誉为高干子弟的表率。毕业后到外交学院上学,因为“思想问题”而不能在这所政治性很强的学校继续读下去,休学一段时间,然后转学到了北大哲学系。
    在北大就读未满一年,因“X诗社事件”被下放到河南黄泛区西华农场劳动。1962年岁末,郭世英与中学同学张鹤慈、孙经武等人等人结成X诗 社,交流诗歌、思想,希望“可以自由地表白自我”。1963年夏,诗社一事暴露,周总理亲自处理。张、孙两人被判劳动教养两年,对郭世英按照人民内部矛盾 处理,下放到河南黄泛区农场劳动,对农业生产兴趣日浓。
    1965年秋,经不住双亲劝说,郭世英回到北京,进入北京农业大学读书。他期待经过深造,重返农场。殊不料,不到一年后“文革”开场。
    在农大就读期间郭世英曾发表言论,说毛泽东思想也应该一分为二、八个样板戏未必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等。他用英语给女朋友打电话,被同学听见,说他“里通”外国。
    1968年3月,农大造反派组织“东方红”的一伙人非法绑架了郭世英,并私设公堂,要他招供五年前的旧案——X诗社事件。4月22日上午,郭世英从被关押的三楼房间里破窗而出,死时,年仅26岁。
    郭沫若后来在信中以追悔莫及的心情说:“我让他从农场回来,就像把一棵嫩苗从土壤中拔起来一样,结果是什么滋味,我深深领略到了。”
     就在一年前、郭沫若另外一个儿子郭民英在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的情况下,也悄悄结束了自己24岁的生命。
    郭世英在北大时的同学、哲学家周国平这样评价郭世英:“即使在已经度过了大半生的今天,我仍然敢说,他是我今生今世遇见的最具人性魅力的一个人。”  当前第 15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浩然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浩然
    作家。原名梁金广,曾用笔名白雪、盘山。
    1932年3月25日生于开滦赵各庄煤矿一个贫苦工人家庭。幼年丧父,八九岁时随母亲迁居河北省蓟县王吉素村舅父家。13岁时母亲病逝。
    13岁前念过3年小学、半年私塾。14岁即参加革命活动,当儿童团长。
    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工作需要,化名“浩然”。
    1949年开始做青年团工作,并开始自学文化,练习写作小戏、诗歌和新闻报导。
    1953年调通县地委党校当教育干事,后参加“贯彻农村统购统销政策和农村合作化”运动。近8年的基层干部工作经验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积累。
    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6年9月调北京俄文《友好报》当记者,同年11月在《北京文艺》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此后发表了一系列表现农村“新人新事”的短篇小说。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文艺版编辑。
    1962年底,根据自己在山东昌乐参加劳动锻炼的经历,开始创作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多卷本长篇小说《艳阳天》。1964年《艳阳天》第一卷出版,同年10月调入北京市文联,成为专业作家。
    1965年,《艳阳天》又出版了第二卷、第三卷。《艳阳天》一问世,就在文学界和全国农村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人民公社之间相互表示友好时,就敲锣打鼓地把系着红绸缎的《艳阳天》送给对方。
    1966年“文革”爆发,北京市文联成立“文革筹委会”,浩然被推选为副主任。“筹委会”解散后,浩然下放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此停笔5年。
    1971年5月,浩然被从农村调回北京搞文学创作。
    1972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亦即后来被称为“文革样板”小说的作品《金光大道》。接着,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杨柳风》、儿童故事集《七月槐花香》。至此,浩然名声大振,成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里的那个作家。
    1973年作为代表参加**第十次代表大会。
    1974年应政治需要创作中篇小说《西沙儿女》。
    1976年,毛泽东去世,浩然作为200多名治丧委员会中唯一的文学界代表,为毛泽东守灵。
    1977年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委员。
    1978年,在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开幕式上,浩然被取消人大代表资格,被指责为“四人帮”骨干,有些作家找到《人民日报》,要求公开批判浩然。
    1979年参加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此后几年,走访全国100多个县,1000多名基层干部和农民,创作出210多万字的作品。
    1986年冬,与夫人落户河北三河县,并到该县段甲岭镇挂职副镇长、镇长,体验生活。
    1987年,发表长篇小说《苍生》,反应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1990年2月,《苍生》获得北京市庆祝建国四十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文学优秀作品奖;1990年5月,《苍生》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特等奖。
    1990年,三河县(1993年撤县设市)文联成立,浩然任主席,开始推进“立足三河、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文艺绿化”工程。1991年创办《苍生文学》季刊。
    1999年,香港《亚洲周刊》评选世纪百强中文小说,《艳阳天》以“刻画农村面貌入木三分”而榜上有名。
    2000年,重病在身的浩然完成了26万字的口述自传体小说《我的人生》。在此之前,已经出版《乐土》、《活泉》、《圆梦》三部曲自传体小说。
    2002年11月11日,浩然因脑血栓再次复发住院,从此一直处于深度脑昏迷状态。
    2008年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当前第 16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胡风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胡风(1902-1985)
    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
    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
    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料,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一度任职于国民党的宣传、文化部门。
    1929年到日本留学。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与鲁迅常有来往。
    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写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引发“两个口号”的论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 “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
    1949年起任《人民文学》编辑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1953年初,《文艺报》陆续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等批评胡风文艺思想的文章,《人民日报》转载。
    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递交《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对批评进行反驳。
    195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中共中央提交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26日,中共中央批发中宣部的报告,并指出,胡风“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在长时期内进行着反党反人民的斗争,对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发生欺骗作用,因此必须加以彻底批判”。
    从2月开始,各地纷纷召开文艺界人士、高校师生座谈会、讨论会,开展对胡风思想的批判。《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也多次举行活动,批判胡风思想。
    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编者按语指出:“胡风和他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和非党的进步作家。”于是,胡风等人被打成“反党集团”,全国立即掀起声讨“胡风反党集团”的运动。
    此后,《人民日报》又将胡风同一些人在解放后的来往信件分类摘录,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第二批、第三批材料予以公布。随后,这三批材料又 汇编成书,由毛泽东作序发行全国。全国展开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 人被停职反省。
    1955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作出批捕决定的前两天,胡风在家中被公安部人员拘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
    1965年12月底,胡风从秦城监狱出狱。春节过后,离开北京到四川成都。
    “文化大革命”开始,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西边的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
    1967年11月,胡风再度入狱。
    1970年1月,胡风以“写反动诗词”和“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在报纸空白处写诗)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
    1978年,胡风被释放出狱。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审查结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是一件错案。平反后,胡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1985年6月8日,胡风因病逝世,终年83岁。
    198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澄清了这一历史冤案。  当前第 17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华国锋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华国锋
    192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游击队队长等职,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任交城县各界抗日联合会主任,后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阳曲县委书记兼县武装大队政治委员。
    1949年夏随解放军南下后,任中共湖南湘阴县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湖南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区专员公署专员,中共湘潭地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等职。
    1968年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后任代理主任。
    1969年在中共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0年担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1年调任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组长,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并在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5年1月在四届全国人大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他于2月出任国务院代理总理。4月“天安门事件”后,由毛泽东提议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毛泽东逝世后,华国锋凭毛泽东“你办事,我放心”的六字批示控制住复杂局势,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总理。10月,同叶剑英、李先念等人采取措施,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实行隔离审查,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1977年2月7日,华国锋批准由《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的社论《学习文件抓纲要》,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同年3月10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华国锋在讲话中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延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提法。
    1977年8月,华国锋在中共十一大上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继续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1978年3月,华国锋在五届全国人大上继续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1978年5月起,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批判“两个凡是”。
    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提议,接受华国锋辞去国务院总理职务的请求。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共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的职务,仍选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副主席。
    在1982年、1987年、1992年、1997年分别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上,华国锋均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2002年被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
    深居简出的华国锋,每年有两天必定外出,就是在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日和9月9日毛泽东忌日,带着家眷和随从去毛主席纪念堂。每次瞻仰毛泽东遗容,华国锋都亲自喊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当前第 18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黄帅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黄帅
    1961年出生于北京。
    1973年,黄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五年级上学。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让全班同学都写日记,要求写出心里话。
    9月7日,黄帅写了这样一篇日记:“今天,××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做了些小动作,老师把他叫到前面,说:‘我真想拿教鞭敲你的头。’这句话 你说得不够确切吧,希望你对同学的错误耐心帮助,说话多注意些……”班主任看后,认为“提意见纯粹是为了拆老师的台,降低老师的威信”。于是,接下来两个 多月,老师号召同学“对黄帅的错误要批判,不要跟着她跑,要和她划清界线”。
    黄帅于是给《北京日报》写信,希望报社来人调和她和老师的矛盾。她说:“……我是红小兵,热爱党和毛主席,只不过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 上,可是近两个月老师一直抓住不放。最近许多天,我吃不下饭,晚上做梦惊哭,但是,我没有被压服,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意见。究竟我犯了啥严重错误?难道还要 我们毛泽东时代的青少年再做旧教育制度‘师道尊严’奴役下的奴隶吗?”据黄帅后来讲,信寄出后,她又有些后悔,“自己原本有错,而且那位语文老师平时对我 们挺不错的”。
    此时,“江青集团”正好需要在教育界树立一个“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典型。黄帅这封信成为江青等人的突破 口。江青的亲信谢静宜回复:“不是你和你老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事”。她指令《北京日报》把日记作了摘编,并在1974年12月 12日加了编者按语公开发表。《人民日报》12月28日又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也转播了这篇报道。
    几天之内,黄帅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敢于反潮流的革命小闯将”。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让她到处演讲,在教育战线上大做文章。中国各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横扫资产阶级复辟势力”、“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许多地方也树立黄帅式的反潮流人物。许多学校出现官员管不了、教师 教不了、学生学不了的局面。
    风光无限的黄帅,对于语文老师,感到十分内疚,“我偷偷地哭过,可只能是在没有人的地方,我这个‘英雄’可真难当啊。”黄帅后来曾托同学捎口信给老师,说对不起他。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六岁的黄帅被认为是“四人帮”的“小爪牙”,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甚至有人往她身上吐口水、丢砖 头。黄帅的母亲被批斗,写了几十万字的检查。在中科院工作的父亲也被逮捕入狱,同时开除党籍、公职。黄帅成了家庭的支撑,带着九岁的妹妹和病重的妈妈生 活。
    1979年,黄帅报考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未能被顺利录取。当时担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知道后作出了批示,“小孩子犯错误,能让她自己负责吗?”这样,黄帅得以跨进北京工业大学校门。
    上大学后,黄帅决心为平反父亲的冤案奔走呼号。1981年1月1日,她给当时的**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写了封信。不久,胡耀邦作出批示,请中纪委负责查办。同年,黄帅父亲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4年9月,黄帅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工作。那时有一位外地记者专程来采访她,但黄帅始终没有回答任何问题。黄帅后来对这个记者说:“一想到你是搞新闻的,有一天你会把你我之间的谈话公开给整个社会,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惶恐。”
    1986年黄帅到日本留学。
    1993年3月,黄帅获得东京大学“学术硕士”学位,到日本三和综合研究所工作。
    1998年12月,黄帅回国,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工作至今。
    2006年7月,黄帅把自己多年的日记、散文,编辑为《黄帅心语》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当前第 19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翦伯赞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翦伯赞(1898-1968)
    历史学家。
    原名象时。维吾尔族。1898年4月14日生于湖南桃源。1924年夏去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专攻经济学。1926年1月回国,从事马克 思主义和中国历史的研究。从1930年开始,积极参加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任南迁的北平民 国大学教授,出版《历史哲学教程》一书。1940年2月至重庆,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宣传工作。期间著有《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 论集》第一、二辑。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上海和香港继续进行统战和宣传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和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 事兼秘书长、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50年代初开始,翦伯赞即致力于史学建设。发起编纂了两千多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并亲自主编了其中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 两个专题。从1961年春开始,他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被划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打入牛棚。1968年10月,根据毛泽东指示,回到北大居住,生活待遇有所改善。
    1968年12月4日,刘少奇专案组的副组长带人找到翦伯赞,要求他写材料证明开始于1935年的国共南京谈判是刘少奇叛卖共产党的活动, 被翦伯赞拒绝。12月18日,副组长再次找到翦伯赞要求他写材料,以枪相逼,翦伯赞仍然拒绝。19日早晨,翦伯赞被发现与夫人戴淑婉同在北京大学寓所服安 眠药弃世。在翦伯赞中山装的左右口袋里,各装一张字条。一张写着:“我实在交代不去(出)来,走了这条绝路。我走这条绝路,杜师傅(照顾他生活的工人)完全不知道。”另一张则写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
    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为翦伯赞平反昭雪。  当前第 20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江青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江青(1915—1991)
    原名李云鹤,山东诸城人。
    1914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1921年夏,考入山东省诸城女子学堂。
    1929年春入济南山东实验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学戏。后到青岛,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在海漠剧社演出话剧,参加文艺宣传活动。
    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只身前往上海,入业余剧社等剧团演话剧,5个月后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1934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12月被释放。此后以蓝苹为艺名,在电影公司当电影演员,出演过《王老五》等影片。
    1937年秋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重新恢复党组织关系,参加演出话剧等文艺活动。1938年同毛泽东结婚。此后曾到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
    1947年3月党中央撤出延安后,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任过中央纵队直属队协理员。
    1949年春随中央机关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多年称病休养,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
    1964年京剧现代戏会演期间,江青发表讲话《谈京剧革命》,成为后来的样板戏的创作纲领。
    1965年,支持姚文元写作并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6年2月,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写出《受林彪同志委托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同年11月28日,在“文艺界无产阶级革命派大会 上”发表讲话,吹响“砸三旧”的进军号。在“文革”中,指导创作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 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八大样板戏”,本人被称为“文艺革命的旗手”。
    1966年5月后,由毛泽东提名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6年10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受到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江青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
    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案判决书》中做出如下判决:“被告人江青,以推 翻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为首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是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江青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江青对她所组织、领导的反革命集团 在十年动乱中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颠覆政府、残害人民的罪行,都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被告人江青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八条组织、领导反革命 集团罪,第九十二条阴谋颠覆政府罪,第一百零二条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第一百三十八条诬告陷害罪,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判处被告人 江青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对其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时,在其住地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