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直销牌照有哪些:已撤空军院校及院校发展过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2:32

      以下为以前设置的学校      一、空军(信阳)第一航空学院  
      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担负培养航空工程技术和管理干部的任务,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学院前身是空军第八航空学校,1951年5月组建于沈阳市,T967年5月改名为空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1970年1月迁至河南省信阳市,1986年6月更名为空军第一航空技术专科学校,1992年8月更名为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院 长
      董钢铁(94.12—99.07)        马中兴(99.07-- )        政治委员
      贾树栋(99.07-- )
      二、空军(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  
      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创建于1949年,学院前身是空军"第一轰炸学校",1956年4月奉军委命
      令,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1986年命名为"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学院
      是一所为空军航空兵部队培养轰炸、运输机飞行员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学院下辖三个训练团 。        院 长  
      李绍敏(96.12—99.07)       政治委员
      空军(夹江)第二飞行学院 
      空军第二飞行学院是一所初级飞行指挥学院,担负培养具有轰炸机飞行加强技术,初步具备航空兵部队指挥、管理能力的初级指挥干部的任务。学院前身是空军第二轰炸学校,1949年11月组建于长春市.1949年12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航空学校,1966年3月至1969年4月先后迁址四川,1976年6月改名为空军第二航空学校,1986年更名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1999年原空军十六飞行学院并入该院。学院地处四川夹江,占地面积共5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       院 长   
      雷官文(96.12—00.01)       姬有明(00.01—03.07)       政治委员
      汪学鑫(99.07—04.05)
      三、空军(锦州)第三飞行学院  
      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是一所初级飞行指挥院校,担负培养具有歼击机飞行加强技术.初步具备航空兵部队指挥、管理能力的初级指挥干部的任务。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驱逐机学校,1949年月12月1日组建于辽西锦州.同年12月20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航空学校,1976年6月1日改称空军第三航空学校,1986年6月9日改为空军第三飞行学院。学院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占地29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7万平方米。开设歼击航空兵初级指挥专业,培训层次为本科.学制四年(与长春飞行学院合并)。       院 长 
      孙心电(95.07—99.07)      李绍敏(99.07—01.07) 
 
      政治委员
      康殿才(99.07-- )       四、空军(石家庄)第四飞行学院
      空军第四飞行学院是一所初级飞行指挥学院,担负培养具有歼击机飞行驾驶技术,初步具备航空兵部队指挥、管理能力的初级指挥干部的任务。学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驱逐机学校,1949年12月1日组建于沈阳北陵机场,同年1月24日更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航空学校,1986年10月更名为空军第四飞行学院。学院座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总建筑面积为28万平方米。       院 长  
      张万勇(99.07-- )       政治委员  
      王 峰(97.04—01.04)      马新军(01.04-- )        张增军(01.12-- )       五、空军(武威)第五飞行学院
      空军第五飞行学院是一所初级飞行指挥学院,担负培养具有歼击机飞行驾驶技术,初步具备航空兵部队指挥、管理能力的初级指挥干部的任务。学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驱逐机学校,1949年12月1日组建于山东省济南市。同年12月24日更校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航空学校.1966年4月由济南迁至甘肃武威,1976年6月改名为空军第五航空学校,1986年7月更名为空军第五飞行学院。1992年8月空军第五飞行学院与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合并为空军第五飞行学院。       院 长  
      栾连续(97.07—02.12)
 
      政治委员 
      李德林(99.07—04.03)       六、空军(涿州)第六飞行学院  
      空军第六飞行学院是一所初级飞行指挥院校,担负培养具有歼击机飞行驾驶技术、初步具备航空兵部队指挥、管理能力的初级指挥干部的任务。还担负培养飞行院校、空战射击理论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的任务。学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驱逐机学校,1949年12月1日组建,1949年12月24日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航空学校,1976年6月改称空军第六飞行学院,1992年8月空军第六飞行学院与空军第十二飞行学院合并为空军第六飞行学院。学院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       院 长  
      政治委员       七、空军(蚌埠)第十三飞行学院
      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是一所初级飞行指挥院校,担负培养具有歼击机飞行驾驶技术、初步具备航空兵部队指挥、管理能力的初级指挥干部的任务。还担负培养飞行原理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干部的任务。学院前身是空军第一高级专科学校,1968年10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肮空学校,1976年6月改名空军第十三航空学校。1986年7月更名为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学院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占地2908公顷。       院 长  
      姜成林(99.07—04.06)        尚光悦(04.06-- )       八、空军(大连)士官学校 
      校 长 
      承志祥(97.12—99.07)        张公良(99.07-- )        政治委员 
      王建忠(99.07-- )        空军航空学校的组建 
      中央军委于1949年10月批准组建6所航校  
      第一航空学校:
      校长 刘善本 (原老航校副校长 少将)
      政委 姚克右 (二野10军28师政委 少将 ) (校址 哈尔滨) 
      第二航空学校:
      校长 刘凤 (原老航校教育长少将)
      政委 李世安 (四野39军115师政委 少将) (长春市)
      第三航空学校:
      校长 陈熙 ( 老航校二大队长少将)
      政委 王学武 (三野34军100师政委 少将)(锦州市)
      第四航空学校:
      校长 吕黎平 (老航校训练处长 少将)
      政委 李发应 (一野1军3师政治部副主任 少将)(沈阳市)
      第五航空学校:
      校长 方子翼 (老航校飞行股长 少将)
      政委 王绍渊 (三野21军63师政委 少将)(济南市)
      第六航空学校:
      校长 安志敏 (老航校一大队副大队长 少将)
      政委 张百春 (四野47军141师政委 少将) (北京市)             【空军院校的组建和发展】             1949年8月,刘亚楼受命率领代表团赴苏联商请援建中国空军有关事宜,于8月24日与苏联政府达成协议,由苏联帮助中国创办6所航校,其中轰炸机航校2所,歼击机航校4所,并卖给中国各型飞机434架,派出专家878名来华协助工作。            据曾参与当时谈判的原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吕黎平少将回忆,苏联空军总司令员维尔希宁元帅在谈判中提及,按照当时中国的设想,训练350至400名飞行员,应当组建6所航校,1年速成毕业,每个学员在初、中、高级飞机上各飞50-60小时,总共飞行150-180小时即可毕业。前半年使用一个机场,后半年可用两个机场平行训练。中国原有的长春航校是日、美式飞机,必须改装训练,否则使用三个国家制造的飞机型号过于杂乱,不利于保证训练进度和质量。中国自己已经训练出来的110名飞行员可以编到6所航校去,经半年改装和战斗课目训练即可组建1个能担负作战任务的混合师。1年以后,6所航校的学员全部毕业,又可组建歼击师2个,轰炸师1个(均为3团制),飞机总数可达350-400架。关于航校飞机的配备问题,维尔希宁提出,每所航校配备雅克-18初教机15架、雅克-11(乌特伯轰教机)中教机15架、乌拉-9、乌拉-2高教机15架,6所航校共配备教练机270架。每所歼击航校配备拉-9战斗机30架,每所轰炸航校配备杜-2轰炸机20架,共计作战飞机160架,另配运输机4架,首批援助总共提供飞机434架。至于专家的数量,按照每所歼击航校100人,每所轰炸航校120人配备,有校级军官、飞行教员等飞行干部20人,其他则是地勤人员、理论教员、航医、后勤保障人员,另有少量派驻空军司令部以及空降旅的专家,共878人。             194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经中央军委批准,第1轰炸机航校在黑龙江哈尔滨,第2轰炸机航校在吉林长春,第1歼击机航校在辽宁锦州,第2歼击机航校在辽宁沈阳,第3歼击机航校在山东济南,第4歼击机航校在北京开始筹建。为了迅速组建新的航校,原东北老航校部分人员分别编入新组成的各航校以加强技术力量,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原老航校留下的人员和设备的作用,11月18日,中央军委批准以原东北老航校为基础,在牡丹江组建第7航校,主要培养运输机空地勤人员。12月20日,军委正式颁布命令,将上述航校依此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至第七航空学校。(1976年在各航校称谓前加“空军”二字)             为办好航校,军委和空军确定,校长人选全部由东北老航校有飞行经验的干部担任,政委则由各野战军陆军师政委中择优挑选。各航校首任校长、政委分别是:第1航校校长刘善本(原东北老航校副校长)、政委姚克祐(原2野28师政委);第2航校校长刘风(原东北老航校大队长)、政委李世安(原2野115师政委);第3航校校长陈熙(原东北老航校大队长)、政委王学武(原3野101师政委);第4航校校长吕黎平(原东北老航校训练长)、政委李发应(原1野3师政委);第5航校校长方子翼(原东北老航校教育主任)、政委王绍渊(原3野63师政委);第6航校校长安志敏(原东北老航校副大队长)、政委张百春(原4野141师政委);第7航校校魏坚(原东北老航校副大队长)、政委罗野岗(原2野54师政委)。             1949年12月1日,经过50多天的紧张筹备,6所航校同时开学。第7航校也于1950年1月5日开学。             从1950年1月开始,空军在各地先后组建了1批航空预科总队,并于1951年7月13日统一将驻吉林长春、陕西西安、四川成都、江苏徐州、浙江杭州、湖北孝感的预科总队分别命名为空军第1、2、4、5、6、7航空预科总队,同时将培训地面通信技术人员的西安通信总队命名为第3航空预科总队。1953年6月,又在河北保定组建第8航空预科总队。1954年,将所有的预科总队全部统一改编为航空预备学校。            1951年,为进一步满足航空兵部队迅速发展的需要,空军开始改、扩建新的航校。先将原空、地勤人员混训的7所既有航校扩建为7所单一的空勤航校和3所地勤航校:第8、9、10航校,分别驻辽宁沈阳、吉林长春和山西太原。至1953年底,又新建了第11、12两所歼击航校,分别驻陕西户县和陕西临汾。1953年2月19日,空军还在北京南苑机场成立了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调4航校校长吕黎平任班主任。             1954年10月,为培训基层各类专业干部,空军分别在河南洛阳、陕西太原新建了政治学校(不久迁至往江苏南京)、后勤学校,分别担负培养政工和后勤基层干部的任务。1955年8月,国务院将隶属高教部的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其前身为军委气象局气象干部学校)划归空军领导,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气象专科学校,负责培训全军气象专业技术干部。1956年10月9日,又在四川新津成立了第14航校,培训中国民航的空地勤人员。             随着航空兵部队的组建和发展,地勤人员的需要量迅速增加,为此空军决定将第8、第10两所航校的任务调整为专门培训歼击机地勤各类“师”,第9航校培训轰炸机各类地勤人员的任务不变。1956年4月将原第4预校(成都)改编为第13航校,主要培训歼击机地勤各类“员”。             1957年空防合并以后,原防空军所属的高级防空学校、高射炮兵学校、雷达学校、技术学校和防空学校全部划归空军建制。同年9月,空军将西安的第3预校改编为空军通信学校。1958年6月空军精简整编时撤销了第5、6、7、8四所航空预备学校、1所技术学校(原防空军),只保留了第1预校,仍驻长春,同时以原第3、4预校为基础在江西南昌组建了新的第2预校。原技术学校培训高炮技术干部的任务并入设在上海的高射炮兵学校,由其统一培训高炮部队连、排指挥和技术干部。防空学校与雷达学校合并,定名为空军雷达学校,校址湖武汉,主要培训雷达兵、探照灯兵部队站(连)、排长和技师。高级防校仍继续担负培训高炮、雷达部队营以上指挥干部的任务。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改编为高级航空学校。
            1958年9月12日,以第3预校和第1、2航校部分人员、兰空西安户县场站为基础,在陕西户县成立第16航校,主要培训轰炸机、运输机部队领航员和通信射击员。同年9月29日,在河北保定成立了第15航校,负责培训地地、地空、地舰导弹技师。1960年1月,第15航校改称空军高级专科学校。1960年5月,在吉林市成立第17航校,培训歼击机机械员。1961年4月,在长春成立空军卫生学校,主要培训中级卫生干部。
            为了加强空军中、高级指挥干部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1958年9月12日,在北京组建空军学院,空军副司令员刘震上将兼任院长和政治委员,空军副司令员常乾坤中将兼任副院长,主要培训航空兵部队团(营)级指挥员、大队以上领航主任和参谋人员;轮训空军师以上指挥员、参谋人员和团以上机关政治、后勤干部。1961年2月,在西安组建了空军工程学院,空军分管装备技术和科研工作的副司令员常乾坤兼任院长和政治委员,主要培训中队以上航空工程机务干部、机场建筑工程技术干部和气象工程技术干部。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营(大队)、团以上指挥、技术干部的培训任务,分别由高级航校、高级防校、气象学校和高级专科学校承担,为此,1963年3月,以上4所学校分别改名为空军第1、2、3、4高级专科学校。
            1963年3月,根据民航总局的决定,将空军第14航校与民航机械专科学校、民航天津高级航校、成都民航第3航校、柳州民航第4航校进行合并调整,各校培训空勤人员的部分合并为中国民航高级航校,校址设在四川广汉;各校培训地勤人员的部分合并为中国民航机械专科学校,校址设在天津。
            与此同时,空军部分院校的驻地也根据需要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整:第4航校1951年由辽宁沈阳迁至河北石家庄,第6航校1952年9月由北京南苑迁至河北涿县,高炮学校1958年由上海迁至河南信阳,后勤学校1958年由太原迁至江苏徐州,第11航校1959年6月由陕西阎良迁至河北沧县,政治学校1962年7月由江苏南京迁至上海,气象学校1963年由北京迁至江苏南京,第5航校及其所属的两个训练团于1963年至1966年分别由山东济南迁至甘肃武威、张掖。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到1965年,空军共有各级各类院校29所,即:空军学院1所、空军工程学院1所、高级专科学校4所、空勤航校10所、地勤航校(机务学校)5所、政治、后勤、高炮、雷达、通信、卫生保学校各1所、航空预备学校2所。             1967年5月,空军将第8、9、10、13航校分别改为空军第1、2、3、4航空机务学校。             文革期间,在林彪所谓“少而精、短而少”和“突出政治”等错误方针指导下,空军院校建设遭受了严重破坏和挫折。在“一切为了准备打仗”的前提下,空军分别新建了4所培训歼击机飞行员的航校。1967年7月1日在新疆柳树泉组建第8航校;同年5月,将新组建的第15航校改称第9航校;1968年4月1日,在齐齐哈尔组建第10航校;1968年11月2日,空军第1高级专科学校改编为第13航校,并于1970年2月由北京南苑迁至山东济南,1978年12月又迁至安徽蚌埠。同时部分院校校址和驻地做了迁移,名称也作了相应修改:第2航校1966年至1969年由长春分批搬迁入川,进驻四川夹江、泸州、宜宾等机场;第7航校1968年7月由牡丹江迁至长春;雷达学校1969年11月9日和通信学校无线电部分合并,改称空军第4专科学校;第1机务学校1970年1月由沈阳迁至河南信阳。             1969年2月,在极左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下,空军撤销了12所地面院校,包括空军学院、第二高专、高炮学校、政治学校、第3、4机务学校、第17航校、第1、2预校、通信学校、后勤学校和卫生学校,使空军院校总数一下子砍掉了三分之一。            1971年林彪自我爆炸以后,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叶剑英为扭转军事训练工作的严重局面,提出在全军大办教导队和恢复、重建军事院校的一系列措施。空军于1973年12月在空军学院原址建立了空军军政干部学校;1974年1月恢复了两所航空预备学校,9月重建了空军通信学校;1975年3月在吉林市组建空军军医学校,4月将第4专科学校改为雷达学校。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空军院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在已经恢复和改建了第1、2预校、通信学校、军医学校、军政干校、工程学院、第二炮校(即原第4高专)、气象学校和雷达学校的基础上,又重新在上海、徐州、桂林、北京先后恢复建立了空军政治学校、后勤学校、高炮学校和空军学院(同时撤销军政干校)。原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吴富善中将(文革期间调离空军,先后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75年10月回到空军,担任主管部队训练和院校工作的副司令员,兼任空军学院院长,空军副政委刘世昌少将兼任空军学院政治委员。
            1979年6月,空军气象学校改称为空军气象学院(江苏南京)。
            1983年6月,空军第二高炮学校改称为空军地空导弹学院(该校还曾先后使用过空军技术学院、第二高炮学院等名称);空军雷达学校改称为空军雷达学院(湖北武汉)。             1985年10月30日,空军撤销第9、10航校。             1986年6月23日,根据中央军委颁发的《全军院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空军学院改称空军指挥学院(北京西郊);空军政治学校改称空军政治学院(上海);空军后勤学校改称为空军勤务学院(江苏徐州);10所航校改称为空军飞行学院(其中:1飞院驻黑龙江哈尔滨、2飞院驻四川夹江、3飞院驻辽宁锦州、4飞院驻河北石家庄、5飞院驻甘肃武威、6飞院驻河北涿州、7飞院驻吉林长春、8飞院驻新疆柳树泉、12飞院驻山西临汾、13飞院驻安徽蚌埠);空军第16航校改称为空军领航学院(陕西户县);2所航空预备学校改称为飞行基础学校(其中1基校驻吉林长春、2基校驻河北保定);2所航空机务学校改称为航空技术专科学校(其中1技校驻河南信阳、2技校驻吉林长春);空军地空导弹学院改称为空军导弹学院(陕西三原);空军高炮学校改称为空军高炮学院(广西桂林);空军通信学校改称为空军电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空军军医学校改称为空军医学专科学校(吉林吉林)。             从1986年开始,空军在8所院校开设士官学员班,同年9月在辽宁大连建立了空军通信士官学校。             1987年4月1日,以原第11航校为基础,空军在河北沧县改编建立了空军飞行试验训练中心。             1987年以后,空军各类院校又有一些新的调整,如勤务学院曾短期撤销,恢复以后改称为空军后勤学院;电讯工程学院曾并入总参西安通信学院,后重新恢复;空军第8飞行学院撤消,所属第4训练团1988年10月4日调归成空航空兵训练基地,第1、3两个训练团并入第5飞行学院;空军领航学院改称为空军第16飞行学院;空军第1飞行基础学校与第7飞行学院合并,改称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第2飞行基础学校缩编为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后撤销;2所航空技术专科学校分别改称为空军第1、2航空学院。             上个世纪末,在新一轮裁军50万的大潮中,空军院校又进行了新的调整和整编、合并。驻西安地区的工程、导弹、电讯工程3所院校合一,统称为空军工程大学;高炮学院改编为桂林空军学院,除继续培养高炮部队指挥、技术干部外,还承担起培训空降兵部队指挥干部的任务,结束了空降兵部队无院校教育的历史;空军第16飞行学院缩编为第2飞行学院西安分院,转归成空建制;空军政治学院缩编为总政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气象学院并入解放军理工大学。             【补充】
            1949年12月11日,六航校因推迟十一天开学,遭到了空军通报批评。
            合并后的空工大迁至浐河(chǎn)。
            第四军医大学有空军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