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家康什么时候结婚: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4:50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1-5)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一):课前准备

    我们往往会把班主任工作想象得很难很烦,大量的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带班其实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痛苦,当然,大家都说做班主任是要有智慧的,其实所谓的“智慧”,只是要去多观察、多动动脑筋、多去想一些办法——一句话,只要把心思放在班上,自然会有很多奇思妙想,自然会走进学生心灵,再加上勤快点,就差不多了。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现在就在做班主任,每天也在重复着那些琐碎的工作。

    班主任工作中也经常会有不得要领的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中。按理,课堂教学应该是任课老师的事,班主任不用多插手,但是每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每个班学生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协助任课教师管理课堂也就成了班主任的工作之——做甩手掌柜,那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班上的教学秩序如果混乱了,班主任是脱不了干系的,人家只会说“某某班很乱”,这个“某某”就是班主任的名字,而不说几年级几班,也不会追究是哪一个老师教的这门课。这是班主任的宿命,当一天班主任就要承担一天。班级的教学秩序好了,任课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受益,班主任的口碑就好,皆大欢喜。

    班主任如何可以轻松一点,不至于那么累呢?那就要想办法。动了脑筋了,身体就可以轻松点,不爱动脑筋,身体就要受累。既不爱动脑筋又不想身体受累,那就还是别干了。消耗精力体力,有个规律,要么先苦后甜,要么先甜后苦。先期大量投入,后期坐享成果;开始偷懒,班级养成坏习惯了,后面就跟着受罪。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带班,把班级越带越顺,越带越轻松,有人越带班级越乱的原因。

    班主任的精力是有限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如果说有什么诀窍的话,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第一句:“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第二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两句话有一点关联。我曾经在给一些学校班主任做培训的时候讲过这里面的辩证关系,当然我的理解不一定都对,只能说是一家之言,听的时候还要注意甄别。比如我说:男孩子打架是轻(哪一个男孩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打过架?),向教室地面乱吐瓜子壳是重(参见我学生写的《他从雨中来》)。扭转一个人的思想是重,得慢慢来,出现了反复和退步没关系,看淡一点,工作照做,心态放轻松一点;改变一个小小的坏习惯是轻,但是一个“小恶”能蔓延影响班级风气,必须花大力气来抓。什么事都管,会把人搞得很累,结果你会发现事情千头万绪,相当没有成就感。你想啊,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不是你一个班主任能搞定的,即使班主任再能干,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伤其十指,没有效果,还把自己的心态搞坏了。如果从一团乱麻中梳理一下抽出其中一根比较主要的,花上大部分的精力去好好处理,解决一个是一个,则情况就不同了,既能看到效果,又有了成就感。所以有一次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我说了一句:放弃该放弃的、拯救能拯救的。记者笑:前半句不能发。我说:那就把下半句记下吧。但是不管话怎么说,“断其一指”,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我们带班的原则之一—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打仗。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该记住。

    那么,什么是最重要的?没有。教育无小事,都重要。只有最先要解决的、最有把握解决的,没有最重要的。还是举前面说到的例子,课堂教学秩序。我们都有一个感觉,就是有时候一节课上得很顺,而同样的班级有时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又很糟糕,像是间歇性的,说不清楚原因。同样的学生、一样的认真备课,为什么学生的表现会起伏不定?我们不否认人的情绪是会波动的,那就要研究好的策略去以不变应万变。

    一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课前准备的两分钟。课前准备好了,老师一走进课堂,神清气爽,烦恼皆消,马上进入状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课前准备一团糟,老师先要花力气整顿秩序,声音高八度把下面的躁动压下去,到正式讲课,热情已经消去大半,接下来就就很难充分发挥。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丝毫不假。明白了这个道理,班主任就应该知道力气往哪里使了。不要小看这两分钟,意义很大啊。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课前准备的概念,至少我进过的班级,很多情况下都是乱糟糟的。

    我理想中的班级,应该是上课前打了预备铃,学生就迅速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书本等物品已经摆好,安静地等待着老师来上课,而此时的讲台和黑板都已经是擦得很干净了。这不仅是规矩,更是对人的尊重,最重要的,这一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学生的心不定,难以进入状态,课堂效率就低。

    就这么一件小事,班主任要当做一件大事来抓,还不容易抓好。多年以前,我曾经为课前准备用了整整一个学期来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还是在一个比较好的班。我的要求就是上面写的,为了督促大家做好课前准备,我请负责任的班干部一打预备铃就立即上岗执勤,劝诫那些忘乎所以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我本以为学生的素质还比较好,而且这件事本身不难,应该很容易做到,事实上结果真出乎我意料,困难重重。由此可见,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绝非易事,但一经养成,就可以长期发挥它的作用。一开始根本贯彻不下去,学生不买班干部的账,打了预备铃还是和以前一样,原来在说话的还在说话,原来站着的还站着,在他们心目中,打预备铃不算上课,打上课铃还不算上课,老师进课堂了还不算上课,甚至老师喊了“上课!”口令也还不算上课。那么什么算上课?老师板起脸来整顿课堂纪律时,才意识到已经上课了,声音才逐渐小了下去。老师刚刚开口讲课,那边再来个迟到的,一声“报告”把老师的话头打断,如此反复几次,一节课已经过去五分钟了。

    我意识到,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整治这个顽症开始。为了帮助班干部和任课教师把好课前准备这一关,我得扶上马,还得送一程,自己要辛苦一下,每次上课前,我都当做是自己去上课,到教室门口出现一下,提醒学生此时应该做什么。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养成这个习惯要花去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的时间不等,但是一旦上了规矩,大家养成习惯了,就不必再为这种事烦恼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个精力花得值!先苦后甜。

    班主任要有服务意识,为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服务,这并不有损班主任的尊严。正如我在以前写过的,班主任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幸福,也要让任课教师感到幸福,让他们愿意来上你班的课,愿意为学生多付出一点,人都是有感情的。有的任课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并不是很强,遇到调皮的学生、纪律不好的班级,有一种很无助的感觉,学生又是很势利的,欺软怕硬,老师就特别希望班主任在这样的时候能帮他一把,这种帮助就像雪中送炭,远比教师节时送个花或者小礼物重要得多。班主任要掌握不同任课教师的能力和心理,及时地予以协助。帮人就是帮己,最终受益的,还是你的班级和你自己。

    我历经这么多年、教过那么多班级,确实看到有的班主任,特别是一些差乱班的班主任,课前基本不到班级来,可能是自己也不想看到那些不好的现象吧,可以理解,但是如此一来,班级就会越来越差下去、乱下去。反过来说,扭转风气也是简单的,只要你班主任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面前,大胆地管理,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可惜,我只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所以我经常感慨:这个班要是我来带,半个学期我就让它变样!(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哪个班级比我的六班更难带)

    最后再提醒一句,班主任千万不要在课前准备时到教室去发通知、讲事情、收东西,一通话讲完了,抬腿走人,把一个骚动的课堂甩给任课教师,如果这样你还不如不到教室来。所以,即使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布置,拜托,到快下课时等在教室外,等任课教师上完课走出课堂,你再进去,随便你怎么说,此时即使学生闹翻了天,也不会影响课堂教学了。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二):巧打时间差

引用老板老班 的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二):巧打时间差

    我是个比较偷懒的人,做班主任这么多年,虽然自认为还算敬业,但是绝不属于老黄牛。总体来说,我还是比较贪玩的,所以,很多人认为我没有资格成为优秀班主任,因为他们总觉得我投入不够——一个感觉上的误会导致我永远被排除在优秀教师之外。我觉得自己挺冤的,工作没少做,怎么给人感觉不务正业。这里面有个原因,我的工作时间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外松内紧。

    智慧地做班主任,就是要学会把握关键的时间点,即管理上的盲点。大家(当然包括学生)都在忙的时候你可以休息,等大家都休息放松了,管理就出现真空了,这时就是你班主任该上场的时候了。学生一起在上课,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学校的管理中确实有盲区,学生容易出问题,管理的真空时间就是班主任要填补的。所以,你要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别人都大意的时候提高警惕。很多中学都搞坐班制,这实在是一个低能的做法,为了防止一部分不自觉的老师溜号,让所有的老师都整齐地坐在办公室。这不是做教育,这是在生产产品。以我个人体会,在办公室的工作效率极低,且效率和人数成反比。大家都坐在那里,只要一个人起个头,大家都参与进来,闲谈扯淡,从服装到饮食,从股票到房价,一个话题议论完,不多少时间又换一个。我这个人,实在不适合坐班,所以,过去无聊时,就经常在办公室玩,上上网,玩玩游戏。这闲谈没关系,上网也无妨,玩游戏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而且是纪律所不允许的,话说重一点,就是师德问题。实在没办法,坐在那里,就干不成事——效率高也有效率高的苦恼。如果我做校长,一定会给每个教师一定的自由时空,原则是工作干好,不出问题。其实关键不在于每天工作多长时间,而在于工作时间时间分配在哪里,同样是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我是指班主任在学校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吧),除了上课,分在办公室里的时间有一半就够了,其余时间应该去看书、去写东西、去家访、去和学生闲谈、去考察学生活动的场所。多么希望有这样的政策啊。

    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应该和学生的作息时间有交叉,如果学生上课,你上班,学生下课,你下班,那么你怎么有时间和学生相处做你的教育工作呢?如果学生上课,你上班,学生下课,你还在上班,那你就是老黄牛,是劳模。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劳模的,想偷懒的办法就是:学生上课,你处理自己的事;等学生下课,别的老师都休息的时候,你来了。所以,班主任应该在课间经常到教室去,不仅仅是检查,更要和学生闲谈,时间不长,但是这样的交流会让学生和你很容易接近。

    我们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走读的,管理上的难度比较大。在很多年前,我做了一件事。当时中午放学后学生是没有人管的,可以在教室休息也可以不回学校。本来,午休时间在校园里散散步、晒晒太阳或自由地读一点书,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也是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是,这要看学校的氛围。如果中午时间学生在校园里追打哄闹、奔走呼号,闹得鸡犬不宁,或藏身于校园周边的网吧、游走于大街小巷公园,抽烟、谈恋爱,那就大煞风景了。当时我发现中午时间学校出现了管理真空,心想,这个环节不抓住,万一出了什么问题,麻烦就大了。平时我可以偷懒,但是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偷懒是会出问题的。好吧,别人不管,我把中午的时间管起来。我把中午不回家吃饭的同学统计好,要求他们中午在规定时间内回到教室,午休或自习或自由阅读,我来值班。其实我知道把学生这样管起来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反复权衡利弊,还是决定这样做了。这一举措自然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中午两个多小时那么多孩子属于三不管的失控状态,最不放心的就是家长了。那时,学校对中午的管理没有要求,每到中午,我就抱着一堆本子或书,到教室和学生在一起,他们做他们的事,我做我的事。当时,别的班孩子很自由,到处乱跑,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只有我们班的学生,都回到教室午休,因为独特,也就成了一道风景线。每每有别的班的同学或老师从我们教室外走过,看到我的班级井然有序的样子,不知道是庆幸还是羡慕。我也没多想,就这样一直坚持做了,效果很好。

    我也知道,成天把学生关在教室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作为一种调和,我的学生可以在中午时间自由地做一些事,看他们喜欢的读物,只要不影响其他人休息,我不干涉。当然,最好能睡一会儿,以免下午上课打瞌睡。学生开始不太习惯,因为他们觉得中午这段时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不要人管。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逐渐适应并发现了午休的好处。在个性与统一的问题上,这次我站到了“统一”这边,其最大的理由就是不想出现管理的真空,这是符合国情、校情、学情的。如果学生的业余时间都能得到很好的安排,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们做班主任的就可以省去不少精力,但是,放眼望去,现在的学生能干什么?不是去网吧就是闲逛,这一闲,就容易无事生非。学生的很多偶发事件,都是在我们管理真空时出现的。

    后来,有些班级的班主任开始效仿我的做法了,中午值班是自愿的,没有任何报酬,所以愿意做的就做,不愿意的也没人强制。再后来,学校也发现了中午这段真空时间,正式出台政策,搞午间管理,排上值班教师,还发给值班教师一点费用。然后,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开始搞午间管理。最后,所有的学校都搞了午间管理,我倒反而觉得有点别扭了,为什么要一刀切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有必要,而且我愿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人都需要呢?当然,这是题外的话了。

    说这个案例,不是说午间管理有多重要,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班主任就是要学会发现管理上的盲区、盲点(时间点或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疏忽大意,更不能视而不见。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三):打造“班级名片”

引用板老班 的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三):打造“班级名片”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一个人的努力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弥补自己的短处,向其他人看齐;还有一个是放大自己的长处,将别人甩下。两头都忙,有时会力不从心,到头来两头都不落实。有的人没有明确的方向,人云亦云,随着大流,好像都不是在为自己忙,都是跟着别人走。

一个班级也同样如此。我一直认为一个班级和一个人一样,也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品质、精神。放大一点,我们经常说到一个城市有“城市名片”,那就是一个标志、一个品牌。那么,你的班级有没有“班级名片”呢?在我看来,即使一个最烂的班级,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有自己的长处。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发现班级中的人才和一个班级整体的强项,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放大,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班级的特色的“名片”。一个班不可能什么都优秀,同样的也不可能什么都差,但是一个班级一定可以在某些项目上领先于其他班级,在众多的班级中脱颖而出。所谓的“班级名片”,就是只要提到某件事,人家就会说:“这是某某班级的强项”,或在提到这个班级时人家会说:“哦,这个班我知道,它什么什么很厉害”。

如果不分快慢班,没有特色班,其实每个班的学生的素质都是差不多的,没有哪个班说是天生什么就好,那么为什么在班级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特点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和班主任的个性和班主任有意识地暗示、引导、培养有关。想当年,我带六班就是从抓晚自习纪律起家的,当时我在日志里就说了:晚自习是六班的品牌。

 

《无人守望的晚自习》是六班的第一张名片

一个班级如果有了自己的特色、特长,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并能从一点突破,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我经常对学生的说法是:大家看,这件事我们能做得很好,那么其他的事又有什么困难呢?难道我们不能做好吗?

所以,打造一个班级的名片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一环。有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班上学生固有的特长,要知道,所谓特长,是可以后天打造的。比如我带的六班,开始因为各个方面都比较差,学生就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不仅学习不好,搞起活动来也没劲。人的素质确实是有差异的,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班上同学几乎没有什么有特长的,这是班级先天的不足,怎么办?难道因为原来很差,就不作为吗?又回到那句老话:如果学生都很好,还需要你老师做什么?班主任如果不能为一个班级带来积极的改变,不能让班级进步,那就是不称职的。

如果你的班级也和我的六班一样,除了违反纪律瞎起哄,什么都不突出,那么我教你三招搞定你的班级名片:

第一招:无中生有

孩子需要积极的暗示,本来没有影子的事,被你绘声绘色地说出来,特别有吸引力,孩子会觉得,我们真的可以做到。

做广播操,一直是所有班主任头疼的事,学生就是不爱做、不认真做。去年学校开始推广新一套广播操《舞动青春》,很好看但难度大,学生本来就不重视,以至于半个学期了还有一些人居然没学会,做起操来有气无力,看着就来火。校运动专门设立了广播操比赛,是个集体项目。我们班女生多,体育成绩本来就不好,很难在田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有一天偶然从一个体育老师那里听来一句,说六班有几个学生广播操做得还不错,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个突破口,于是到了班上我的话就变成了:体育老师说了我们的广播操是做得最好的,所以,这次广播操比赛我们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其实我知道,这广播操只要重视了认真做,谁都能做得好。大家一听,来劲了,都想在运动会上一展身手。本来,学生都不愿意练广播操,现在既然能得好成绩,就不用我多动员了。

当时因为是刚学的操,还有不少人不太会做,所以平时做操时每个年级队伍前面都要有一个领操员做示范。现在的高中生哪个愿意站到前面领操!谁都不愿意,我们班来。大家推荐了一个做操最好的同学,我让她天天站到前面为全年级领操,这无疑在表明,六班的操做得好,否则怎么会让六班的同学领操呢?后来我别出心裁地每天换领操员,做得最好的才有资格上去领操。领操的人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谁都不敢怠慢。我把这个差事当成了一个荣誉。

不少人都看过《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一章《光荣的刷墙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的心态变化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做事态度。把一件事赋予积极的意义,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对“苦差事”的看法。有了一批领操员,我让他们去分组辅导做得差的学生,把自上而下的任务变成了自下而上的追求,这个道理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一样的。我们在课余时间把全班同学拉到操场上练习,看到我们班的这种气势,其他班已经从心理上输掉了,缴械投降。

根据马太效应,强者恒强,所有的人就理所当然地觉得,六班的操做得好,有六班在,只敢争第二。其实最后结果怎样?六班并不是第一,而只是第二,但是如果不这样,六班一定是倒数,更何况,最后谁会记得那么多?所有人都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六班的广播操真棒!即使屈居第二,还是很棒!一张班级名片就打造好了,从此,做操就是你班的强项,你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其他方面继续开展你的教育了。

 

广播操是六班的又一张名片

没有的能说成有的,如果有一点,那就更好办了,你可以用第二招,夸大其词。

第二招:夸大其词

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被你发现了,本来很平常,但是你刻意地将其放大,谎言重复千遍,终于成为了事实。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班级,班级的强项也是夸出来的。在大家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谁受到的积极暗示多一点,态度就积极一点,最后的效果就好一点。久而久之,就成了你班级的强项。班主任要明察秋毫,生活中处处有闪光点:卫生、朗读、板报、跑步、唱歌,学习上有强势学科,运动上有强势项目,活动中有自己特色,不要觉得自己的班级一无是处,孩子们的优点等着你发现、等着你开发、等着你培养呢。

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一定有一双会发现的的眼睛,也一定有不甘于平庸的思想,他会在带班过程中把这种思想传递给班上的学生,引领着他们进步。学习成绩不够突出,可以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班级没有同学有特殊的才艺,可以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如果你的班级什么都不行,连活动都搞不起来,至少你可以让学生把卫生搞得干干净净,成为学校最整洁的班级。总之,一个班级一定要有振奋士气、让所有人引以为豪的东西,这样的班级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永远整洁的讲台其实就是一张小小的班级名片

我想起去年带着六班去学农,我的这帮平时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劳动积极,干得热火朝天,表现一个比一个棒,就连站个军姿也是鹤立鸡群,带队老师都说:你们的学生真是好样的。和那些重点中学的学生比,我们的孩子纯朴、听话、肯吃苦,让带队老师赞不绝口。

 

 我们站军姿也可以比别人做得好

有的班级因为组成人员的差异,在搞一些集体活动中得奖的难度大,那也没关系,我这里还有第三招,人弃我取,在别人都不重视的项目上花功夫突破。

第三招:人弃我取

如果你想在活动中脱颖而出,又没有特别强的实力,那么就要去选择那些别人不太重视、又可以通过精心准备取得好成绩的活动,在活动中一鸣惊人,让所有人对你的班级刮目相看。班级出墙报,是班主任很头疼的一件事,很多班主任不重视,但是又没办法不做,就应付差事。实际上,时间花得也不会少。谁会把出墙报当回事?别人不重视的事,就是你的突破口,这叫人弃我取。大家趋之若鹜的事,除非你实力超群,否则也只能是个“重在参与”的结局。别人应付,我们不应付,大张旗鼓地搞小组竞赛,看看谁出的墙报精彩。

我发现在班级常规考评中,出墙报也是要评比的,而且还有加分和奖励。我心想,搞学习我们比不过快班,出墙报我还不能比过你吗?再说大家都不重视嘛。我的班级有画画写字好的人才,把墙报出得精彩一点完全在我们能力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很快,第一次评比我们班就拿了个第一名。别的班出墙报,用彩色粉笔,我们班出墙报,用水彩,不仅颜色漂亮,还能保持长久;别的班写了很多内容,评比时谁会注意看内容,都是看一眼就匆匆而过,就看你的墙报有没有能让人留在脑海中的深刻印象,所以,我们的墙报从来就是以图为主,以字做装饰,完全颠覆了传统出墙报的做法,这一改变,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所以立即先声夺人,取得了领先的优势。有了一次做榜样,下一组不敢怠慢,一定要出得比上一期好,所以,墙报越出越精彩。在评比中所向无敌,评委们只要看到六班的番号,不用多看就是高分,因为第一印象已经形成。你说为什么体操、跳水那些高手一出场,分数就不会低,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这就是印象分。等别的班反映过来,开始重视出墙报时,我们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已确立了领先的优势。墙报,就是六班的名片之一。出墙报,也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六班同学展示自己实力和风采的窗口,接力棒一棒一棒往下传,成为一种传统,每一期承办者都想着怎样才能保住优势,不辱使命。别人通过精美的墙报,也知道了六班的优秀,实现了双赢。为此,我专门写过文章,在博客上也放上了墙报的照片。

 

高三(6)最新一期墙报

迎国庆诗歌朗诵比赛一等奖得主:谈小天(高三6班)

南京市作文竞赛一等奖得主:朱宁(高三6班)

 

江苏省美展大奖获得者史梦雨(左,高三6班)

做有心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打造“班级名片”是面子工程吗?绝对不是,“班级名片”是一个班级的品牌,是一个班级的骄傲,一个同学们引以为豪的资本,是团结全班同学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的起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张一张“班级名片”,就是班级一个又一个进步的坐标,激励着你的学生更加优秀。舍我其谁,老班和你的学生都要有这样的气势,这才是一个班级的精神!班级,就是这样强大起来的。

愿你的班级有自己的名片,多少年后,你的学生都一定还记得:那时我们班什么什么可厉害了。这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南京市建邺高中袁子意老师班级的荣誉墙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四)运筹帷幄

原文地址: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四)运筹帷幄 原文作者:老板老班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学生开展活动、搞班集体建设很像是带兵打仗。打胜仗不是靠蛮干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强调“智慧”,做任何事都是要用智慧的,做事情不动脑筋只能是事倍功半。

    举个例子,班主任新接班,热情很高,抱负很高,期望很高。为在短期内取得很好的效果并就此树立自己的威信,班主任会推出自己的治班策略,制定一些班规,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渴望首战取胜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也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政策执行起来有困难,甚至在推行中受到学生的抵制,引发师生冲突。

    如果班主任搞不清状况,一上来就强行推进自己的治班政策,等遭到学生抵制时再回头一个个做工作,不仅伤神伤脑筋,效果还差;而有时班主任明明已经发现政策执行起来很困难,但话已出口,覆水难收,只有硬着头皮上,动用班主任权力性影响力,强权管理。结果是弱一点的学生口服心不服,强一点的学生不仅心不服,就连表面上也不给班主任留面子,让班主任很受伤。

    发型问题是个老大难,班主任很头疼。如果我们在新接班时制定这样的班规:“发型不合要求的必须整改,拒不整改者停课反省,整改合格后才允许来上课。”其实这是一条愚蠢的班规,不要以为这是在严格要求、从严治班,说得不客气一点,这是在侵犯学生的权益。有老教师认为,过去一直是这么做的,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凭经验办事上,现在是什么时代?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强了,过去没有出现问题不代表没问题,也不代表现在不会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如果我是学生,和你较上劲,我看你能拿我怎样——发型什么算合格?合格的标准时什么?上课是我的权利,我交了学费来接受教育,我不违反课堂纪律,凭什么停我的课?

    这种事没有发生过吗?学生被勒令停课回家剪头发,家长告到校长那里,说即便是我家孩子头发不合要求,我们也要求放学以后剪,上课时间就是上课,你凭什么让我孩子停课剪头发?我孩子学习耽误了谁负责?

    结果如何?立即恢复上课,班主任向家长道歉。——这第一仗,就算输了,损兵折将,威信扫地。

    是人心不古、师道尊严不存在了,还是我们的理念和方法出了问题?无论如何,现在已经不是那种老师一句话就是圣旨,底下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的时代了。而我们如果还在那里抱残守缺,不碰壁才怪!不管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必须面对现实,否则你就改行,不受这个窝囊气。

    讨论对错没有意义,我想说的是其实这条愚蠢的班规是可以被执行的,但是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当然你也许运气好,碰到一个很听话的班级,执行起来没有难度,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一般情况,发型规定只是一个引子,泛指班主任带班时推行的一系列治班方针。

    所以,问题不是规定合理不合理(这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于班主任在什么基础上制定这些规定。在多次的班主任培训上,我一直强调带班的一个理念:绝不打无准备之仗。此处“打仗”或者说“战”,并非指和学生斗,而是指班主任做一件事、在班级推进一项班规或搞一次集体活动。

    上面讲的那一仗为什么会输掉?因为班主任犯了用兵之大忌。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怎么解释?我想上述案例属于孙子总结的第二种情况:不知彼而知己——班主任知道自己的决心和力量,但是不知道学生的心理和力量,故一胜一负:运气好,遇到听话的,可能这一仗就胜了;运气不好,遇到不听话的学生和难缠的家长,较起真来,班主任可能就要出师不利了。

    要想百战不殆,我想,不仅要知己知彼,还要运筹帷幄,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决胜千里。

    输掉一场战役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会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以后的决策提供经验教训。

    拜托各位班主任,政策方针出台之前一定要做到三思,才能尽可能避免吃败仗:

    第一,换一个角度,如果自己是一个学生,这样的规定是否过于不近人情?

    第二,自己有无十分的把握去应对学生及家长的质疑、解决可能会出现的麻烦?

    第三,自己有无能力坚持做下去?

    这就叫“知己”——如果三条中有一条不能通过,就应该缓行,免得给自己找事。不要觉得规定只是约束学生的,其实,第一个被规定套牢的就是自己,为什么有的班主任当得那么累,因为规定太多,给自己揽了太多的事,过于追求完美,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感到很累。

    教育无小事,做教育要举轻若重,认真考虑每一个方案、每一个决策的可行性,力求出手就打胜仗,积小胜为大胜,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向优秀。如果把带班的事真的当回事来思考、来运作,像做学问一样,就不难积累智慧,成为一名成功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要有将军的气魄、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导思想,才能迅速成熟起来。

    以下几招,希望对你能有所启发:

    第一招:宣传造势

    如果你想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现,先不急着动手,要先为你的设计宣传造势,让大家都能了解你的企图和决心。你要动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大力宣传,一方面营造气氛,先打心理战,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有个心理适应期,一旦政策出台大家不会感到突然。开班会讨论就是一个好办法,另外要用好一线通、周记,对规定可能影响较大的同学做好个别谈心。等宣传到位,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也能认可了,就可以进入操作阶段了。

    第二招:自下而上

    班主任一定要有这样的理念:“把自己的需要转化成学生的需要”。一件事,自己说好不算好,学生说好才是真好。有时候自己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学生并不领情,因为那不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只有他们自己要好了,那才挡都挡不住,否则永远是你往下“压、压、压”,能不累吗?

    不要小看了群众民主的力量,一旦发动起来,你就不需要多管了。你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团队意识,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哪些地方是可以做得比别人好的,我在前一篇《打造班级名片》一文中已经说了,要通过努力积累荣誉让优秀成为习惯。

    民主讨论,民意表决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表决结果可以看出一个班级的风气和氛围。记得很多年以前刚刚有校服的时候,学校并没有规定每个学生每天必须穿校服上学,只是提倡,结果只有很少的人穿校服,因为不知怎么的,大家都觉得校服难看。我很想让他们每天穿校服,即整齐美观,也体现了平等,别的班不穿,我们穿,这样就是一张班级名片,就是班级的风格。但那时因为学校没有强制规定,我没有后援(请参见下面的第四招:树上开花),于是在我做了不少正面宣传之后,发动学生辩论穿校服的利与弊,最后全民公决,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在本班执行每天穿校服的规定,结果四分之三的同学支持,班规通过,另外的四分之一就不得不从众了。全班同学整齐地穿着校服,成为当时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第三招:火力侦察

    每天都有不少店铺开张,开张之初就叫“试营业”,通过试营业,及时解决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使个部门磨合到默契,就可以正式营业了。其实“试营业”的概念在班主任带班中也很重要,一项班规在执行之前永远是纸上谈兵,不到实践中检验一下是不会发现问题的,所以,“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先尝一尝”(毛泽东语),在执行中收集反馈意见,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同时也为班主任解决矛盾、调整思路留下时间和空间。

    在规定试运行期间,出现了问题是可以原谅的,通过实践改进或完全废除规定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一切都存在变数,所以班主任始终掌控着局面,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效果好、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则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入“正式运行”,此时,该暴露的问题也暴露了,该做的工作也做了,你已经可以预测到正式执行政策时大家已经开始形成习惯,那么就祝你开业大吉、一切顺利哦!

    第三招:巩固后方

    和任何一项制度打遭遇战的当然是学生,但是请不要忘记,学生的背后有家庭。所以,务必要让家长了解你的思路,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至少要事先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处理学生问题上,一定要和家长结成盟友,形成家校合力而不是反过来,家长被学生说服了来一起对付班主任,那班主任的头就大了。

    我们要向家长反复强调利益的一致性原则,即都是为了孩子的进步(事实也确实如此)。于我来说,常用的策略就是反复向家长宣传这个道理,并且抓住一切机会不时时机地向家长表示感谢。在家长会上、在平时的短信中,我常常会对家长的辛苦表示理解、对家长的支持表示感激,站在家长的立场上说话。获得家长支持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家长对你说:请把我的孩子当做你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孩子交给你教育我们放心。如果能做到这点,你的政策实施起来,阻力就小多了。

    切记,无论如何不能把家长推到你的对立面上,那样你会腹背受敌,麻烦可就大了。反之,如果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家长和老师已经达成了默契,也就不敢以家长为靠山和你班主任叫板了。想想上面那个例子,明显是家长的工作没有做好,他才会在背后捅你一刀。

    学生是你的学生,家长不是你的学生,我很反对老师批评甚至训斥家长,这显然超出了教师的权限。《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表示班主任有采用适当的方法批评教育的权利,可没有说班主任有权利批评教育家长。每逢这种场合,我都会为班主任捏把汗,心想万一家长烦不了和你闹翻了你就真抓瞎了。

    巩固了大后方,你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了!

    第四招:树上开花

    知道什么叫树上开花吗?树上开花为古三十六计之一。古语云:“借局布势,力小势大”,意为借助某种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弱小但可使阵势显出强大的样子。此计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军队布置在盟军阵地上,以造成强大声势慑服敌人。

    班主任的权力是很有限的,所以,在制定、执行自己的班规时,一定要有所依托,班规必须与学校的校规在大方向上一致,并且要得到学校的支持。有了年级组、德育处乃至校长的支持做后盾,执行起来底气就足,让学生意识到教育的层次性,班主任代表的就不是个人意志,而是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行政力量。还是上面那个案例,如果班主任在制定一项班规时能征询一下校方的意思,和校方通好气,那么就可以在有麻烦时得到学校各级组织的支持和配合,避免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用下象棋的术语,每一个棋子都是有根的,深入敌军的部队,要随时得到后方大本营的驰援,胜算就大大增加了。

    第五招:网开一面

    凡事都有例外,任何规定都不应该是绝对的,因为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做教育。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不是机器,即使机器还有罢工的时候,何况是活生生的人。人的素质不同、个性不同,事件的背景不同、时间不同,都会给规定的执行带来意外的麻烦,这并不是谁要刻意破坏,因为有的事确实很难说。即使你很聪明智慧,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到了,准备工作也做的很好,各项保障也能到位,但还是会出现例外,这是不可避免的。

    俗话说:满饭好吃,满话不能说。把话给说满了,没有退路,等于是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你就被你自己的话给累死吧,除非你想食言,而你一旦食言,等于是失信于民,威信扫地。我就不懂了,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有余地呢?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后缀:“……特殊情况除外”,也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你的救星。这不是圆滑,这是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

比如,关于迟到的处罚规定,我就觉得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满了,不允许有例外。特别是现在城市的交通状况已经和过去不能比了,早晨堵车是很常见的,而随着拆迁、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房价上涨等因素,现在的中学生住得离学校越来越远,迟到的概率也就越来越大。班主任如果一味强调严格、统一,对迟到者一律严惩,会让那些并非恶意迟到的同学很委屈。老师会对迟到的学生说:请再提前一些。请问,提前多少能确保不迟到呢?有学生回答:我六点钟多一点就出来了,还是迟到……六点多一点出门,意味着五点多钟就要起来赶车,就这样,还不能保证提前到校。

    为什么不能给那些确实家住很远的同学一点通融的余地,允许他们在一段时间里因意外迟到几次可以不被严厉处罚,代之以适当的公益劳动呢?如果因为怕有人从中浑水摸鱼而不允许有例外,这就是一种不动脑子的做法,智慧的办法一定有,班主任要思考,而且必须思考。

    网开一面不是降低要求,它是一种弹性管理,体现了人性化。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人,规定要有人情味,体现人文关怀,而不是像开机器一样只是一条条冰冷的法则。

    退一步讲,纪律也好、规定也罢,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让班主任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也避免了没有退路的尴尬。顺便说一下,有的班主任好像和学生有仇一样,或扮演驯兽师的角色,不把学生治理服了誓不罢休。班级获得了面上的整齐划一,在常规评比中也能获得红旗,但是,损失的可能是更为重要的——精神关注和人文关怀。

    智慧的班主任不是这么做的,有爱心的班主任不会相信人之初性本恶,境界高的班主任不会把学生想得都那么坏,高明的班主任一定会给自己的工作留有回旋余地。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五)酒好也怕巷子深

引用老板老班 的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五)酒好也怕巷子深

   上次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唐晓勇老师做客南京二十四中,为老师们讲授“数字化环境中的成长探索之路”,在讲座后的交流时,唐晓勇提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两个老师做同样的事,但是一个做了就写下来,一个只做不写,那么几年以后你会发现,那个写的老师发展要比不写的老师快得多。

   诚哉斯言!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赵峰是教育大省山东省的十佳班主任,前几天专程来南京参加班主任沙龙,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和我面对面地交流。赵峰比我年轻,和我有着一样的教育智慧和热情,我们同属于那种能力超强、能掌控局面而又极富个性的人。赵峰老师在山东省已经取得极高的荣誉,但是他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私下的交流中,赵峰对我发出疑问:你做班主任快20年了,但是在2007年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你!

   我说是啊,2007年之前几乎没有人认识我,但是现在连你也要来见我真人了,你已经是顶尖的人才,荣誉比我高得多,但是现在知道我的人比知道你的人多得多,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博客。

    2004年之前,我几乎不记录带班的历程,做的事和今天一样多,故事也一样多,但是做过了就忘了。班主任一做十四年,还是那个班主任,仕途无望,穷得只剩下做班主任了,前途一片黯淡。2004年之后,我开始在网络上发文章,我的文采立即引起关注,但是那更多的只是为班级为学生写的。我没有背景和平台,只有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在网络上可以一展我的文采。虽然没有一分钱报酬,但是我根本没考虑那么多,只是为了帮助自己带好那个班同时有一个渠道能让我的文笔英雄有用武之地。就这样,写了不少文章。此事过去很久,写的数量明显减少了,到最后几乎不再写了,但是机会最后还是降临了:《现代快报》记者就是以我那两年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为主线,把我的教育事迹写出了长篇报道《网络明星老师,“不一样”地教出棒学生》。说实话,我当时没有任何知名度,只是把网址告诉了记者,对她说你可以去我们的空间看一看。结果她看到我的那些文章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最后决定做一篇长篇报道。一般来说,只要看过我的文章,不被打动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怎么让别人看到你的文章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你自己要写啊!不写别人怎么知道你做了什么、你的水平如何呢?

    于是,那些看似无用,只给我学生看的文章,成了报道的主要素材。如果不是那几年我辛辛苦苦写了不少东西,我也就失去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并不想出名,只是想能借此突破有一个新的发展,我不想就这么窝窝囊囊地活着。我成功了——在我埋头写文章时,我怎么可能知道将来这些都是有用的呢?

    通过这次和记者的接触,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眼里那些平淡无奇的琐碎的小事,在一个外人眼里居然是那么神奇,你认为毫无价值,别人却觉得很有意思。价值是相对的,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价值是不一样的。我的东西有没有价值不取决于我怎么看,而取决于别人怎么看。所以,你不写出来就永远不能体现你的价值。

   所以,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无聊、没有价值、是无用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我找到了这条途径,为了继续发展,我一边认真地做事,为学生全力以赴,一边开始有意识地在博客上记录。《老板老班的博客》就此开始为人所知。这也就是近两年的事,我开博正好两年。

   这年头,酒好也怕巷子深,对于我们这些草根班主任来说,别指望哪个领导会来提携你,如果有更好,但那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勤于记录,别人就会了解你,你的机会就比别人多。

    勤于记录,还可以督促自己的工作。因为要记录,所以你总是会把一些事尽量做好,也会多做一点,为自己的空间添一些光彩。

    勤于记录,还可以让你的学生和家长了解你,和你成为知心人,对你的教育管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去年南师大硕士生杨老师做我的访谈,她手上的论文采访对象是三个人,其中有一个是杨老师的同事,一位很优秀的班主任。她做了很多事,但是和我过去一样,不写或写的很少,至今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普天之下,比我做得好的班主任多了去了,我之所以有今天的一点成绩,还是得益于我的博客,不然谁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老板老班的存在。所以,现在我对“写”非常重视,有一点心得就要记录下来,为了写出有质量的文章,又促进我去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几方面都受益。别人看我熬夜写文章,都说太辛苦了,其实我也是乐在其中,因为有了一点成就感,别人爱看,所以也不觉得很苦。

    写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我,也让我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所以,一个智慧的班主任,不仅要努力工作,也要把自己的工作记录下来,这样发展得就快多了。

    有人说,我不会写,写不好。我说,写不好没关系,只要坚持去写,写那些真实的东西,真实的东西总是有力量的。也许写作不是你的擅长,但是只要坚持去写,对自己的努力也是一个交代。再者说了,做教师的必须经常和文字打交道,每学期的计划、总结;评先进的总结;评职称的论文……哪一样不要写?与其到评职称前为没有论文抓瞎,平时积累一点有何不好?

    找到一些自己较为擅长的。现在信息传递的方式很多,平台其实是有的,就摆在那里,而且人人都有,免费的,就看你用还是不用。文字功底差一点,就用图片、影像来弥补;自己写得不多,把学生的写的心得记下来;把自己平时和家长交谈的内容、发的短信记录下来。我的博客上就有不少以“短信”为题材的日志,都很好,是一种很便捷的记录方式。

    总之,要想发展,就要做有心人。勤于笔耕,等机会一旦来临,你能拿得出东西。

    我的成功是个个案,两年时间近百万字的日志成就了今天的老板老班。虽然你不一定比我这么拼命,不一定写得比我好,但是,只要你写了,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个需要自我推介的时代,不要鄙视我,说我爱出风头,我写一点真实的东西,不哗众取宠,原先只是记录给自己看的,现在有不少人看,但是最终是写给自己的。无意插柳柳成荫,如果因此而获得成功,也是意外之喜。

    要成为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素质,也是促使你更加优秀的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