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画家简介:常用中药 之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29:35

③治疗宫颈炎等 
阴道经冲洗后,用野菊花粉涂敷宫颈,每日1次,35天为一疗程。治疗慢性宫颈炎11例,7例痊愈。或用野菊花注射液局部治疗,观察宫颈炎、阴道炎、外阴溃疡等43例,有效率为90.7%,治愈率占35%
 
④治疗痈毒疖肿
 
成人每天用新鲜野菊花35两,煎分两次服;或捣取汁100毫升左右,1次服下。亦可捣敷患处,稍干即换。对全身及头面部多发性疖肿。如外敷不便,可煎水浸洗局部。
 
⑤治疗高血压病
 
将野菊花制成流浸膏,每毫升(含生药2)加单糖浆至5毫升。每服10毫升,日服3次。初步观察Ⅰ、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35例,总疗效达68.57%,其中显效为17.14%,轻度疗效为51.43%,无效31.43%。对症状改善也有一定效果,半数以上病例的失眠、头胀、头痛、眩晕有所改善?


13.白头翁

【中文名】白头翁(《本经》) 
【类 别】根类 
【异名】野丈人、胡王使者(《本经》),白头公(《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
    
【植物形态】白头翁,又名:奈何草(《吴普本草》),粉乳草、粉草、白头草(《履巉岩本草》),老和尚头、老冠花、老姑草、毫笔花、耗子尾巴花、猫爪子花、菊菊苗、老翁花、山棉花根。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
   主根较肥大。
   叶根出,丛生,花期时较小,果期后增大;叶柄长,基部较宽或成鞘状;3出复叶,小叶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有1~3个不规则浅裂,上面绿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白色长柔毛。
   花先叶开放,单一,顶生;花茎根出,高10余厘米;总苞由3小苞叶组成,苞叶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茎;花直径3~4厘米,花被6,排列为内外2轮,紫色,瓣状,卵状长圆形或圆形,长3~3.5厘米,宽约1.2~1.5厘米,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数,长约为花被的1/2,花药基着,黄色;雌蕊多数,花柱丝状,密被白色长毛。
   瘦果多数,密集成头状,花柱宿存,长羽毛状。
   花期3~5月。
   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荒坡及田野间。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地。
    本植物的茎叶(白头翁茎叶)、花(白头翁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同属植物亦同等人药: ①兴安白头翁根出叶2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宽4~10毫米,先端锐尖,上方常有1至数个粗锐锯齿;花淡蓝紫色,花被长圆形,长2~2.8厘米。
    分布东北。
    ②朝鲜白头翁根出叶2回羽状全裂,侧生的两对全裂片无柄,顶端的一片有柄,广菱形,再作2~3深裂;花鲜红色或紫红色。
    分布东北。
    ③绀叶白头翁根出叶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狭线形,宽1~2.5毫米;花大,蓝紫色,花被片不反折,外面被伏毛。
    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等地。
    ④蒙古白头翁基生叶2回3全裂,最终裂片宽0.8~1.5毫米,侧生裂片无柄,近羽状深裂,上面几无毛,下面被长柔毛;花紫色,花被外面密生柔毛。
    分布内蒙古、新疆。
    
【采集】春季开花前采挖,除掉地上茎,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去净泥土,哂干。
    
【药材】干燥的根呈圆柱形至圆锥形,稍扭曲,或有破皮处,长6~15厘米,直径0.5~1.7厘米。
   外皮黄棕色或灰棕色,多巳脱落,残留者亦易剥落,不带外皮者呈灰黄色或淡黄褐色,具纵皱及斑状的支根痕,皮破处有网状裂纹或裂隙。
   根头顶端丛生白色毛茸及除去茎叶的痕迹。
   质硬而脆。
   断面较平坦,外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心淡黄色。
   气微,味苦涩.以条祖长、整齐、外表灰黄色、根头部有白色毛茸者为佳。
    主产内蒙古、辽宁、河北。
   此外,河南、山东、吉林、江苏、安徽、陕西、山西、黑龙江等地亦产。
    商品白头翁,各地使用的品种颇不一致,其主要的尚有:蔷薇科植物委陵菜的根或带有地上部分的根(参见委陵菜条),使用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安徽、江苏等地;翻白草的根或带根全草(参见翻白草条),使用于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参见野棉花根条),使用于陕西、四川、甘肃等地;打破碗花花的根(参见打破碗花花条),使用于甘肃等地;大火草的根(参见大火草根条),使用于四川、甘肃等地。
    
【化学成分】白头翁、兴安白头翁,朝鲜白头翁、细叶白头翁的根含皂甙约9%,水解则生三萜甙元、葡萄糖、鼠李糖和一未知的糖。
   另含白头翁素(又名银莲花素),是一种强的心脏毒,但除去根的全草则有强心作用,其强心成分有翁灵、翁因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温,无毒。
    ②《别录》:有毒。
    ③《药性论》:味甘苦,有小毒。
    ④李杲:味苦,性寒。
    
【归经】入大肠、肝、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③《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白头翁的功效】清热凉血,解毒。
   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①《本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②《别录》:(主)鼻衄。
    ③陶弘景:疗毒痢。
    ④《药性论》: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
   主百骨节痛。
    ⑤《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
   子:功用同上。
    ⑥《伤寒蕴要》: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⑦《本草汇言》:凉血,消瘀,解湿毒。
    ⑧《本草备要》:治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明目,消疣。
    ⑨《纲目拾遗》:去肠垢,消积滞。
    ⑩《现代实用中药》:疗咽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宜忌】虚寒泻痢忌服。
    ①《药性论》:豚实为使。
    ②《日华子本草》:得酒良。
    ③《本草经疏》: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④《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选方】①治热痢下重: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金匮要赂》白头翁汤) ②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白头翁一两,黄丹二两(并白头翁入铁瓶内烧令通赤),干姜一两(炮裂,锉),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曝干,炒令黄黑色),白矾二两(烧令汁尽)。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以粥饮下十丸。
   (《圣惠方》白头翁丸) ③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白头翁(去芦头)半两,艾叶二两(微炒).上二味为末,用米醋一升,入药一半,先熬成煎,入余药末,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
   (《圣济总录》白头翁丸) ④治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柏皮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
   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⑤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白头翁半两,黄连二两半(去须,微炒),酸石榴皮一两(微炙,锉)。
   上件药,捣租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
   不计时侯,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方》白头翁散) ⑥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白头翁一两,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二钱,甘草七分。
   水煎服。
   (《本草汇言》) ⑦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
   (《卫生易简方》) ⑧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二两,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一两。
   炒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本草汇言》) ⑨疗少小阴颓:生白头翁根,不问多少,捣之,随病处以敷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
   (《小品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原虫性痢疾成人每日用白头翁根茎15~30克,水煎分3次服,7天为一疗程。
   病情较重者另用30~50克,煎成100毫升药液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据23例观察,给药后大便次数及红白粘液明显减少;大便镜检阿米巴原虫转阴时间平均为1.4天;直肠镜检查证明,溃疡愈合迅速,全部病例平均7天治愈。
   另文报道用白头翁煎剂治疗效十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长者9天,最短者1天,平均2天。
   此外,亦可用白头翁组织浸出液,每日肌肉注射1次,初剂2毫升,其后每次增加0.5毫升,递增至3.5毫升为止;症状消失后继续注射5~10次,以后减为每周1~2次,全程为3个月。
   重症及慢性病例兼用白头翁组织浸出液5~8毫升,加生理盐水60毫升作直肠灌注,每日1次。
   治疗23例,19例治愈,4例好转;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4.4天,大便转阴为6.1天。
    ②治疗细菌性痢疾用单味白头翁治疗菌痢,系统的观察似较少。
   曾报道用改良的白头翁汤(白头翁6钱,黄柏3~6钱,秦皮2~3钱,木香、陈皮、甘草各1钱,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为一剂),治疗123例急性菌痢,或慢性菌痢的急性发作型,都日服1剂,上,下午分服,连服5~10天或7~15天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治愈率为78%,与对照组(用磺胺脒治疗)的治愈率76%相近。
   如按肠道病变的不同观察疗效,则卡他型的疗效较高,治愈率为95%,糜烂型的治愈率为75%,溃疡型的治愈率为56.7%。
   糜烂溃疡型的疗程均为7~15天,且同时加用10%绿茶煎剂行保留灌肠。
   治疗有效的病例,平均退热时间为2.01天,腹痛、里急后重及腹部压痛消失时间为6.9天,大便次敷恢复正常时间为10.02天,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为10.1天,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时间为9.4天,大便培养阴转时间为4.05天。
    ③治疗瘰疬取白头翁5两,洗净剪成寸段,用白酒2斤浸泡,装坛内密封,隔水煎煮数沸,取出后放地上阴凉处2~3天,然后开坛,捞出白头翁,将酒装瓶密封备用。
   早晚食后1小时各服1次,每次饮1~2盅。
   一般1~2个月为一疗程。
   适用于瘰疬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收口的患者。
   经治10余例均有效。
    ④治疗疖痈白头翁2两,水煎股,连服数天。
   仍结合常规局部治疗。
   白头翁服后无不良反应,少数病人服后有缓泻作用,对实热便秘患者,极为合适。

14.山豆根
【中药名称】 山豆根 
【拼音名】 Shandougen 
【英文名】 RADIX SOPHORAE TONKINESIS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 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 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常残存茎基,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0. 7~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突起的横向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有豆腥气,味极苦。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至10数列细胞。皮层外侧的 1~2 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皮层与韧皮部均散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 1~8 列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 2至数个相聚,有的含黄棕色物;木纤维成束散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少数含方晶。 
  (2) 取氢氧化钠试液滴于本品外皮,颜色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久置不褪。 
  (3) 取本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浅渣加 1%盐酸溶液 5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 1ml,加碘化汞钾试液1滴,生成明显的淡黄色沉淀。 
 ?4) 取本品粗粉约0.5g,加氯仿10ml,浓氨试液0.2ml ,振摇15分钟,滤过,滤液渣加氯仿0.5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 各含1ml 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 1~2 μl ,对照溶液 4~6 μl ,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试液(8:2:0.2)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斑点。 
【炮制】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品为喉科常用药。用于肺胃热盛或热毒壅盛的咽喉肿痛或牙龈肿痛,常单味含服,或配射干、板蓝根水煎服。 
【用法与用量】 3 ~9g。 
【贮藏】 置干燥处。 
  【主治】 
  1、急黄。用山豆根末,水送服二钱。 
  2、赤白痢。用山豆根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三服后即可止痢。 
  3、水盅腹大,皮肤变黑。用山豆根研为末,酒送抖?
  4、头风热痛。用山豆根末,调油涂两太阳。 
  5、牙龈肿痛。用山豆根一片,含在痛处。 
  6、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口中。病重不能言语者,不断地以鸡毛扫药汁入喉,引出涎水,即可言语。 
  7、疥癣。用腊猪油调山豆根末涂搽。 
  8、喉风(牙关紧闭,水米不下)。用山豆根、白药等分,水煎噙咽。

15.青蒿
(《本经》) 
【异名】蒿(《诗经》),荍(《毛诗传》),草蒿、方渍(《本经》),三庚草(《履巉岩本草》),野兰蒿(《现代实用中药》),黑蒿(《山东中药》),白染艮(《闽东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青蒿,又名:香蒿(《说文》)。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体平滑无毛。茎圆柱形,幼时青绿色,表面有细纵槽,下部稍木质化,上部叶腋间有分枝。叶互生;2回羽状全裂,第1回裂片椭圆形,第2回裂片线形,全缘,或每边1~3羽状浅裂,先端尖,质柔,两面平滑无毛,青绿色。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每一头状花序侧生,稍下垂,直径约6毫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外层的苞片狭长,内层的卵圆形,边缘膜质;花托外围着生管状雌花,内仅雌蕊1枚,柱头2裂;内部多为两性花,绿黄色,花冠管状,雄蕊5枚,花丝细短,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矩圆形至椭圆形,微小,褐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河岸、砂地及海边。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②黄花蒿,详"黄花蒿"条。 
以上植物的根(青蒿根)、果实(青蒿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药材】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 
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 
①茵陈蒿及滨蒿的老枝,前者使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后者使用于东北地区。参见"茵陈蒿"条. 
②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参见"牡蒿"条。 
【化学成分】青蒿含有苦味质、挥发油和青蒿碱、维生素A。 
【药理作用】青蒿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些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的抗菌浓度为7.8毫克/毫升,效力与连翘、黄柏、蚤休相似,而弱于黄连、荔枝草、黄芩与金银花。 
【炮制】青蒿: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性味】苦微辛,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本草正》:"味苦微辛,性寒。" 
③《本草求寡》:"味甘微辛,气寒,无毒。" 
【归经】入肝、胆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胃。" 
②《纲目》:"少阳、厥阴血分。" 
③《本草新编》:"入胄、肝、心、肾四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 
①《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②《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 
④《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⑤《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 
⑥《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⑦《纲目》:"治疟疾寒热。" 
⑧《本草新编》:"退暑热。" 
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 
⑩《医胍罚?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②《本草通玄》:"胃虚者,不敢投也。" 
【选方】①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②治少阳三焦湿遏热郁,气机不畅,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陈广皮钱半,碧玉散(包)三钱。水煎服。(《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 
③治骨蒸劳,体瘦、发渴、寒热:青蒿一斤(取叶曝干,捣罗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研烂),甘草半(五)两(生捣罗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于瓷瓮中盛,于糠火上煎令如稀饧,却倾于铜器中,下诸药,又于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搅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温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圣惠方》青蒿圆) 
④治劳瘦:青蒿(细锉)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酒下,不以时。(《鸡峰普济方》青蒿煎) 
⑤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圣济总录》青蒿丸) 
⑥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补缺肘后方》) 
⑦治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纲目》青蒿酒) 
⑧治温疟痰甚,但热不寒: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少阳疟疾,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偏于热重者:青蒿三钱,知母二钱,桑叶二钱,鳖甲五钱,丹皮二钱,花粉二钱。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 
⑩治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日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蒿豉丹) 
⑾治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⑿治阑尾炎、胃痛:青蒿、毕拨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二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⒀治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便血用)冷水、粪后(便血用)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⒁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 
⒂治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⒃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仙方》) 
⒄治蜂螯人:青蒿捣敷之。(《补缺肘后方》) 
⒅治金疮扑损:㈠青蒿捣封之。㈡青蒿、麻叶、石灰等分。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肘后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新编》:"青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参、地骨皮共用,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②《本经逢原》:"青蒿亦有两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水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似地肤子,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茎紫者为良。" 
③《重庆堂随笔》:"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疠要药。又清肝、胆血分之伏热,故为女子淋带、小儿痉痢疳匿神剂,\本草》未言,特为发之。"

16.鸦胆子
【中文名】鸦胆子(《纲目拾遗》) 
【类 别】果实类 
【异名】老鸦胆(《生草药性备要》),鸦胆、苦棒子(《吉云旅钞》),苦参子(《纲目拾遗》),鸦蛋子(《植物名实图考》),鸭蛋子(《医学衷中参西录》),鸭胆子(《中药志》),解苦楝(《广西中药志》),小苦楝(《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鸦胆子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达3米,全株均被黄色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0~30厘米,有长柄;小叶5~11枚,对生,长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两侧不对称的斜圆形,边缘有三角形粗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圆锥聚伞花序腋生,雌雄异株,雄花序长10~30厘米,雌花序长4~18厘米;花极小,红黄色;雄花萼片4,披针形,花瓣4,线状披针形,雄蕊4,着生在花盘下方,花盘4裂;雌花萼片4,三角形,花瓣4,长圆状披针形,子房由4心皮组成,大部离生,下部被花盘包围,花柱下弯,柱头长尖形。核果长卵形,先端略向外弯,成熟时黑色,具突起的网纹。花期3~8月。果期4~9月(海南岛、广西)。 
生长在草地、灌木丛中及路旁向阳处。分布福建、广西、云南、台湾、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根(老鸦胆根)、叶(老鸦胆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枝叶杂质,晒干。 
【药材】干燥成熟的果实呈长圆形或卵形,两头稍尖,长6~10毫米,直径3~7毫米。表面灰黑色,有不规则多角形的网纹,底端有凹陷的果柄痕。外壳质硬而脆,破开后内向灰红色或灰黄色,光滑而油润。内有黄白色种仁,呈卵形,长4~7毫米,直径3~5毫米,外包抽皱的薄膜,富有油性。无臭,味极苦。以质坚、仁白、油性足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亦产。 
【化学成分】鸦胆子含生物碱(鸦胆子碱和鸦胆宁等)、糖甙(鸦胆灵、鸦胆子甙等)、酚性成分(鸦胆子酚等)和一种羟基羧酸称鸦胆子酸等。 
鸦胆子仁含脂肪油(鸦胆子油)56.23%。油中不皂化物占1.36%,内含挥发油少许;皂化物92.47%,内含油酸(占原油的%-下同)81.87%、亚油酸3.37%、硬脂酸2.65%、棕榈酸6.62%等;还有熔点为152℃的绢丝状结晶体4.59%。 
种子中含多种结构上类似苦木素的苦味成分:鸦胆子苦醇、鸦胆子素A、B、C、D、E、F、G、H等。 
【药理作用】①抗阿米巴作用 
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没有抑制作用,而对原虫如阿米巴、草履虫乃至疟原虫均有杀灭效力。去油鸦胆子水浸液加入溶组织阿米巴之培养基中,发观1:1000之稀释中性液朴肱嘌哟?8小时后,方能杀灭三种阿米巴中之二种,因此,认为试管内杀灭阿米巴之效力,尚不足以说明临床的疗效。从鸦胆子中提得的粗制结晶配糖体,在试管中有更强的作用,但进一步精制后,效力反而降低,因此其有效成分迄未解决。从鸦胆子中分离出的结晶性成分-甙甲,1:10000的水溶液在玻片上可于4小时内杀灭阿米巴;甙乙则较弱,需1:1000的浓度,方有作用。动物(猫、犬、猴)人工或天然感染的阿米巴痢疾,用鸦胆子及其有效成分治疗,也证明具有抗阿米巴作用,多数或全部可达症状消失,1/3~1/2达到根治,在过去对动物进行实验治疗的文献中,死亡率常较高,因而影响了治疗率。 
④抗疟作用 
自1950年发现鸦胆子仁或其水浸液对鸡疟有效以后,进一步证明了它的抗疟作用大于常山而与奎宁相似,但从其中提得的结晶成分,疗效不够满意。鸦胆子温浸剂或醇-水提取液对鸡疟原虫的繁殖确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剂量必须在接近半数致死量时方有效。经治疗的小鸡,体重显著减轻、甚至死亡,凡接受治疗后未死的鸡,停药后皆复发而死亡。对间日疟患者,鸦胆子水提浸膏虽有一定疗效,但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较重。 
③驱肠虫作用 
曾发现用鸦胆子治疗阿米巴痢疾时,肠内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等也被驱出6因此,可能鸦胆子对上述寄生虫也有毒性。鸦胆子中的苦味甙性成分在较高浓度时能杀灭肺吸虫成虫,但在犬肺吸虫病的实验治疗中,并无效果。对钩虫似亦无效。 
④治疣及乳头瘤 
鸦胆子仁或油对正常皮肤或粘膜面有刺激作用,系一种细胞毒,临床上治疣或乳头状瘤有效。对小鼠的实验性乳头状瘤,用鸦胆子仁或水剂(油剂效果较差)能使瘤组织细胞发生退行性变与坏死;作用于正常皮肤组织与癌组织时,也具有类似的作用。 
⑤其他作用 
静脉注射小量去油鸦胆子仁粉浸剂和各种粗制有效成分,可使哺乳动物血压暂时下降;切断二侧迷走神经,不影响原有的降压作用。此外还抑制在体和离体心脏的搏动,扩张后肢血管;对蛙的血管相反,呈收缩现象,提纯后的鸦胆子甙则无降压作用;较大剂量亦不影响猴的心电图及肝功能。鸦胆子仁浸剂兴奋离体子宫及离体和在体小肠而增进蠕动;鸦胆子甙则无上述作用,但小量注射,使犬在体小肠发生强烈的收缩运动。从鸦胆子中提出的甙甲对离体兔心有短暂的抑制作用,能引起兔的血压下降,对离体兔耳或蛙下肢血管呈收缩作用,对离体兔子宫无明显作用;甙乙对兔及蛙心也有短暂的抑制;酚性化合物能引起离体兔、蛙心的收缩不全。此外,鸦胆子冷浸液(5~10%)可杀灭蚊幼虫:其茎、叶放入积「啄谝嘤行А?
【毒性】鸦胆子挥发油有刺激性。其有毒成分为溶于水、具苦味的部分。鸦胆子仁或有效成分的大剂量,使动物内脏血管显著扩张,甚至出血;对中枢神经系统呈普遍的抑制现象;白细胞增多,多核细胞比率增加。治疗量在临床上常遇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有时发生血压降低。去油鸦胆子对猫灌胃的最小致死量为0.1克/公斤。鸦胆子中酚性成分的毒性最强,甙甲、甙乙次之,它们对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数致死量分别为:0.65、10、74毫克/公斤。死亡前呈全身抑制及四肢麻痹。 
【炮制】簸净杂质,洗净,晒干,剥去外壳,取整仁。 
【性味】苦,寒,有毒。 
①《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极苦,性凉。" 
②《本草正义》:"大苦,大寒。" 
③《广西中药志》:"味极苦,性寒,有毒。" 
【功用主治】清热,燥湿,杀虫,解毒。治痢疾,久泻,疟疾,痔疮,疔毒,赘疣,鸡眼。 
①《生草药性备要》:"凉血,去脾家疮,理跌打。" 
②《纲目拾遗》:"治痢,痔。" 
③《岭南采药录》:"治冷痢,久泻。又能杀虫。"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凉血解毒,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治梅毒及花柳毒淋。捣烂醋调敷疔毒。善治疣。" 
⑤《科学的民间药草》:"截疟和治阿米巴痢疾。""制成油质,可治外耳道乳状瘤,乳头瘤,以及尖锐性湿疣。" 
⑥《广西中药志》:"治疳匿。外用(油亦可)治皮肤瘤。" 
【用法与用量】内服:用龙眼肉或胶囊包裹,饭后吞服,每次5~20粒,1日3次。外用:捣敷。 
【宜忌】脾胃虚弱,呕吐者忌服。 
《广西中草药》:"孕妇和小儿慎用。" 
【选方】①治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一粒,白滚水下。(《吉云旅钞》) 
②治热性亦痢,及二便因热下血:鸦胆子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此物囫囵吞服,去皮时仁有破者,去之勿服,服之恐作呕吐。(《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治疟疾:鸦胆子果仁十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日三次,第三日后减半量,连眼五日。(《广西中草药》) 
④治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果仁十粒,日二次,连服四、五天。(《广西中草药》) 
⑤治痔:鸦胆子七粒,包圆眼肉,吞下。(《纲目拾遗》) 
⑥治疣:鸦胆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实者,杵为末,以烧酒和涂少许,小作疮即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⑦治脚鸡眼;鸦胆子二十个,砸开取仁,用针尖戳住,放灯头以上少烤,烤至黄色,再放一小块胶布上,用刀将该药按成片,粘于患处(在粘前用开水将患处洗净,用刀将厚皮割去),每日换一次,二十天左右即痊愈。(《新中医药》8(12):583,1957) 
⑧治滴虫性阴道炎:鸦胆子二十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壶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阴道,每次注二十至四十毫升。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河北中医药集锦》) 
【临床应用】①治疗阿米巴痢疾 
据50例和65例的观察,近期治愈率分别为72%和94%。其中50例组的复发率为6%。治愈病例大都在2~7天内症状消失,大便镜检多数在3~5天转为阴性。从大便转阴时间的长短看,鸦胆子对滋养体作用似较包囊为佳。或认为鸦胆子对急、慢性病例均有效果。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腹泻等,其中以腹泻较多见,但不影响治疗。用法:大多采取口服法与灌肠法并用,7~10天为一疗程。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用鸦胆子仁10~20粒,也有少至4粒的;小儿每岁1~2粒。装胶囊吞服。灌肠用鸦胆子仁15~20粒,打碎后浸于1%碳酸氢钠溶液200毫升中2小时,然后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或隔日1次。与口服法同时进行,或在口服4天后再单独使用。 
②治疗疟疾 
对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均有效果,多数病例服药后可控制发作。用法:成人每次用鸦胆子仁10粒装入胶囊吞服,每日3~4次,连服至第4、5天剂量减半,全治程为5天。小儿10岁以下每次6粒,14岁以下每次8粒。

③治疗滴虫性及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 
用鸦胆子仁20粒加水100毫升,煎成20毫升,以注射器套导尿管注入阴道内,每日1次。治疗6例滴虫性阴道炎,经2~3次用药即获痊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另一报告用鸦胆子仁40粒打碎后加水400毫升,煎成40毫升,行阴道灌洗,每日1次,治疗1例阿米巴原虫性阴道炎,经7天后亦获痊愈。 
④治疗赘瘤 
用鸦胆子油涂搽患部,对于外耳道乳头状瘤、喉乳头状瘤,及寻常疣、扁平疣等均有治疗效果。外耳道乳头状瘤用鸦胆子油滴入,每日1~2次,3~7天即可脱落。单发性的喉乳头状瘤,可先将瘤体摘除,然后用鸦胆子曲在基底部擦拭;多发性的先将易摘除的瘤体摘除,再用鸦胆子油在瘤体表面涂拭。小儿直接喉镜下涂拭,成人在间接喉镜下涂拭,每周1~3次。一般施用5~6次后肿物即可消失,但最多有用至30次的。鸦胆子油对喉部无不良副作用,涂后局部无红肿或溃疡发现,乳头状瘤处形成瘢痕,对正常粘膜无破坏作用。经鸦胆子油治疗的病例未见复发。对于寻常疣、扁平疣等,可先用小刀将疣体表皮轻轻刮破(不宜刮得过深及损伤周围皮肤),将鸦胆子劈开直接在患部摩擦,或蘸少量鸦胆子油滴于疣上,每4~7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涂油后5~6小时内切勿用水或毛巾洗擦,以免拭去药油或波及周围皮肤;面部用药须防止进入眼内;再次用药如遇皮损结有痂膜时,须先将痂膜轻轻刮除再涂药油。用上法治疗扁平疣47例,治愈39例,大多在5次以内治愈。多数病人用药后皮损及健康皮肤出现红肿、瘙痒及灼热感等炎症现象,但对治疗无效病例则此现象很少出现。炎症反应出现后,继续涂擦,原来发炎之处逐渐变为棕黑色,数日后痂膜脱落而疣即消失。用鸦胆子油较鸦胆子仁效果迅速,但局部发炎也较剧烈。也可将鸦胆子捣成细末,加水调成糊状,涂于疣上,每日早晚各1次,涂至结痂为止。一般2周左右即可结痂而愈。鸦胆子油对于软而作线状之乳头状瘤较寻常疣、扁平疣作用迅速,其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它的毒性作用使细胞发生退行性变,细胞核固缩,最后坏死而脱落。 
用鸦胆子仁内服,对于肛门裂和内痔等引起的出血,血吸虫病合并乙状结肠肉芽肿,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此外,鸦胆子外敷曾引致过敏1例。患者于右足中趾上皮角化处敷药后20分钟突发呼吸困难,旋即进入半昏迷状态,经抢救后始恢复。恢复后以鸦胆子仁浸液作皮肤划痕试验,结果涂药后20秒钟局部发生红润,1分钟时出现直径1.2厘米大的丘疹,并觉呼吸有紧迫感,持续12小时之久;同时以健康人用同法作对照,结果阴性。在此以前患者曾两次用鸦胆子仁外敷,亦均在用药后1~2小时左右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如荨麻疹、呼吸迫促、恶心呕吐等。 
【名家论述】《医学衷中参西录》:"鸦胆子,性善凉血止血,兼能化瘀生新。凡痢之偏于热者用之皆有捷效,而以治下鲜血之痢,泻血水之痢,则尤效。又善清胃腑之热,胃院有实热充塞,噤口不食者,服之即可进食。审斯,则鸦胆子不但善利下焦,即上焦有虚热者,用之亦妙,此所以治噤口痢而有捷效也。" 
【毒性】《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鸦胆子,有毒部位:果壳和种子。中毒症状:成年人吃12粒有中毒危险。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全身无力,呼吸慢或困难,昏睡,最后四肢麻痹。解救方法:洗胃;内服蛋清或牛奶及活性炭;内服或注射维生素B1;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及维生素丙。腹剧痛时给止痛剂;昏睡时给兴奋剂等对症治疗。广州草药医师介绍:先用甘草三钱煎水服或嚼烂吞下原汁,后吃红糖和冻白粥。"

17.射干(《本经》
【异名】乌扇、乌蒲(《本经》),黄远(《吴普本草》),夜干(《本草经集注》),乌要、乌吹、草姜(《别录》),鬼扇(《补缺肘后方》),风翼(《本草拾遗》),仙人掌、紫金牛(《土宿本草》),野萱花、扁竹(《纲目》),地萹竹(《镇江府志》),较剪草、黄花扁蓄(《生草药性备要》),开喉箭、黄知母(《分类草药性》),较剪兰、剪刀梏(《广州植物志》),冷水丹、冷水花(《南京民间药草》),扁竹兰(《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金蝴蝶、金绞剪(《浙江中药手册》),紫良姜、铁扁担(《江苏植药志》),六甲花、扇把草、鱼翅草(《广西中兽医药植》),山蒲扇(《东北药植志》),剪刀草(《中药志》),老君扇、高搜山、凤凰草(《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
 
【植物形态】射干
 
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茎鲜黄色,须根多数。茎直立。叶2列,扁平,嵌叠状广剑形,长25~60厘米,宽2~4厘米,绿色,常带白粉,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叶脉平行。总状花序顶生,二叉分歧;花梗基部具膜质苞片,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1厘米左右;花直径3~5厘米,花被6,2轮,内轮3片较小,花被片椭圆形,长2~2.5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狭,橘黄色而具有暗红色斑点;雄蕊3,短莼ū唬ㄒ┩庀颍蛔臃肯挛唬?室。花柱棒状,柱头浅3裂。蒴果椭圆形,长2.5~3.5厘米,具3棱,成熟时3瓣裂。种子黑色,近球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长于山坡、草原、田野旷地,或为栽培。分布全国各省。
 
【采集】春、秋采挖,除去泥土,剪去茎苗及细根,晒至半干,燎净毛须,再晒干。
 
【药材】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长约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或有黑褐色斑,有斜向或扭曲的环状皱纹,排列甚密,上面有圆盘状茎痕,下面有残留的细根及根痕。质坚硬,断面黄色,颗粒状。气微,味苦。以肥壮、肉色黄、无毛须者为佳。
 
主产湖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浙江、贵州、云南等地亦产。
 
在广东、广西少数地区所用的射干系干燥的全草。
 
【化学成分】根茎含射干定、鸢尾甙、鸢尾黄酮甙、鸢尾黄酮。花、叶含芒果甙。
 
【药理作用】①抗微生物作用
 
1:10射干煎剂或浸剂,在试管中对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1:20的浓度在体外对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也有抑制或延缓(即组织培养之细胞受病毒侵害后出现病变较对照组晚)作用。
 
②消炎作用
 
鸢尾黄酮甙和鸢尾黄酮,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而且不为半胱氨酸所阻断,它还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质让感缘母≈锥灰种平遣娌私盒愿≈住6源笫笠蚋骨蛔⑸涞嬉鸬母顾鲆嘤幸种谱饔谩
?
③其他作用
 
射干的醇或水提取物口服或注射,能促进家兔唾液分泌,注射较口服的作用更快而强,鸢尾黄酮甙即有此作用。此外,它还有雌激素样作用。对小鼠的X射线伤害无保护作用,也不延长圜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其急性毒性很小。其醇提取物对家兔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
 
【炮制】拣去杂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筛去须、屑。
 
【性味】苦,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蜀本草》:"微寒。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苦辛,有小毒。

【归经】入肺、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降火,解毒,散血,消痰。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母,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②《别录》:"疗老血在心脾间,咳唾,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

③陶弘景:"疗毒肿。

④《药性论》:"治喉痹水浆不入,通女人月闭,治疰气,消瘀血。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破癥结,k趼拐停珩保赶率常锥荆蚋蚊髂俊

⑥《珍珠囊》:"去胃中痈疮。

⑦《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乳蛾,痄腮红肿,牙根肿烂,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

⑧《纲目》:"降实火,利大肠,治疟母。

⑨《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洗肿,拔毒散血,跌打亦用。

⑩《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

⑾《南京民间药草》:"根茎、花和种子,泡酒服,治筋骨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入散剂或鲜用捣汁。外用:研末吹喉或调敷。
 
【宜忌】无实火及脾虚便溏者不宜。孕妇忌服。
 
①《别录》:"久服令人虚。

②《纲目》:"多服泻人。

③《本草经疏》:"凡脾胃薄弱,脏寒,气血虚人,病无实热者禁用。

【选方】①治喉痹:㈠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圣济总录》射干汤

㈡射干,旋取新者,不拘多少。擂烂取汁吞下,动大腑即解。或用酽醋同研取汁噙,引出涎更妙。(《医方大成论》

②治伤寒热病,喉中闭塞不通:生乌扇一斤(切),猪脂一斤。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千金方》

③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袖珍方》

④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⑤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瘰疬结核,因热气结聚者:射干、连翘、夏枯草各等分。为丸。每服二钱,饭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⑦治乳痈初肿:扁竹根(如僵蚕者)同萱草根为末。蜜调服。极有效。(《永类钤方》

⑧治水蛊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阴疝肿刺:鬼扇细捣绞汁,服如鸡子,即下水。(《补缺肘后方》

⑨咽喉肿痛。用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部,有特效。
 
⑩喉痹不通。用射干一片,口含咽汁。
 
⑾二便不通,诸药不效。用射干根(生于水边者为最好),研汁一碗,服下即通。
 
【临床应用】治疗水田皮炎
 
取射干1.5斤,加水26斤,煎煮1小时后过滤,加食盐4两,用于涂洗患部。用前保持药液温度在30~40℃左右。观察253例,均有显著疗效,轻者涂洗一次,痒感即消失;重者翌日再洗1次,丘疹即逐渐缩小,潮红消退。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射干,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便毒,此足厥阴湿气,因疲劳而发,取射干三寸,与生姜同煎,食前服,利三、两行效。又治喉痛,切一片,噙之效。

②《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孙真人《千金方》治喉痹有乌翣膏。张仲景《金匮玉函》方治咳而上气,喉中作水鸡声,有射干麻黄汤。又治疟母鳖甲煎丸,亦用乌扇烧过,皆取其降厥阴相火也。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癥瘕自除矣。

③《本草经疏》:"射干,苦能下泄,故善降;兼辛,故善散。故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胸中邪逆。既降且散,益以微寒,故主食饮大热。《别录》、甄权、《日华子》、寇宗奭、洁古(诸家所)主,皆此意也。丹溪主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又治足厥阴湿气下流,因疲劳而发为便毒,悉取其泄热散结之力耳。""射干虽能降手少阳,厥阴相火,泄热散结消肿痛,然无益阴之性,故《别录》云久服令人虚。"

18.生地黄
(《本经》) 
【别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 
【植物形态】地黄,又名:芐(《尔雅》),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山烟、山白菜、酒壶花,甜酒棵、蜜罐棵。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茎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由基部分生数枝。根生叶丛生;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下延成长叶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多皱;茎生叶较根生叶为小。花多毛,于茎上部排列成总状花序;花萼钟形,长约1.5厘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略不整齐;花冠宽阔,筒状,稍弯曲,长3~4厘米,紫红色或淡紫红色,有时呈淡黄色,先端5浅裂,略呈2唇状,裂片先端近于截形;雄蕊4,2强,着生冠管的近基部处;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柱单一,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卵圆形,先端尖,上有宿存花柱,外有宿存花萼。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主要为栽培,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⑺拇ǖ鹊鼐蟹植肌?
河南栽培者,称怀庆地黄,其主要特点为植株较大;根茎较肥大,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花不密集于茎顶,成稀疏的总状花序。 
本植物的新鲜根茎(鲜地黄)、蒸熟的根茎(熟地黄)、叶(地黄叶)、花(地黄花)、种子(地黄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10~11月间采挖根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干地黄(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亦可用晒干法。 
【药材】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体皱缩不平,具不规则的横曲纹。细小的多为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质柔软,干后则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子坦,紫黑色或乌黑色而光亮,显油润,具粘性。气微香,味微甜。以肥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 
主产河南、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产。以河南所产者最为著名。 
【炮制】干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生地黄炭:取洗净的干地黄,置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 
《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即生地之干者也,其法取地黄一百斤,择肥者六十斤,洗净,晒令微皱,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更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 
【性味】甘苦,凉。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苦,无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 
②《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功用主治】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①《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②《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③《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 
④《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 
⑤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蹙,嗜卧,足下热而痛。" 
⑥《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④《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选方】①治消渴:黄芪、茯神、栝楼根、甘草、麦门冬各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方》) 
②治阳明温病,无土焦证,数日不大便,其人阴素虚,不可用承气者: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水八杯,煎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③治虚劳吐血不止:生干地黄一两,黄芩一两,白芍药一两,阿胶二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一两,伏龙肝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地黄散) 
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热:干地黄、龙脑薄荷(即水苏)等分。为末,冷水调下。(《孙兆方》) 
⑤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少腹满痛:生干地黄(焙)、当归(焙,切)、芎藭(去芦头)各二两,阿胶(炙令燥)、艾叶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晚后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⑥治冲任气虚,经血虚损,月水不断,绵绵不止:生干地黄(焙)二两,黄芩(去黑心)、当归(切,焙)、柏叶各一分半,艾叶半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蛊,煎至七分,去滓,入蒲黄一钱匕,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⑦治血瘕:生干地黄一两,乌贼骨二两。上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七服。(《普济方》地黄散) 
⑧治中风四肢拘挛:干地黄、甘草,麻黄各一两。细切,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时,日进二服。(《证治准绳》地黄汤) 
⑨治诸疮不合,生肌:生干地黄三合,白芨、白敛、甘草(生锉)各半两,白芷三分,猪脂半斤(炼)。上六味除脂外,捣罗为末,入脂内熬成膏,侯冷,日三、四上涂之。(《圣济总录》地黄膏) 
【临床应用】①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干地黄3两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约300毫升,为1日量,1次或2次服完。儿童用成人量的l/3~1/2。除个别病例连日服药外,均采取间隙服药法,即6天内连续服药3天;经1个月后,每隔7~10天连续服药3天。试治风湿性关节炎12例,11例于服药后半天至3天,1例于服药后6天,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开始消退,继而关节机能开始恢复,结节红斑消退,体温渐降。经12~50天治疗后,9例治愈,3例显著进步。血沉恢复一般在症状消失之后。治愈病例经3~6个月的观察,复发1例,再以地黄治疗仍有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治疗后显著进步9例,进步1例,无明显疗效1例。多数于1~5月内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开始消退,肢体活动障碍好转;少数病例关节肿胀消退虽迅速,但疼痛减轻较迟缓。有效病例中随访亦有少数复发。副作用:少数有轻度腹泻和腹痛、恶心、头晕、疲乏、心悸,均系一过性,数日内自行消失,继续服药亦未再发生。据观察,地黄具有抗炎作用,并对某些变态反应性疾患如皮肤疾患和支气管哮喘有效,能改善一般情况;少数病例服药后发生轻微水肿,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相似之处。地黄的作用可在停药后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治疗有效病例每次停药无1例有明显反跃现象;服药间隔期延长后,疗效不但不减退,病情却可进一步改善,甚至有在停药后症状继续减轻者。此外,生地黄在治疗第1~2月内收效较为迅速而明显,以后继续用药,疗效似有递减的趋势,但停药1~2个月后,再行用药又可出现明显效果。 
②治疗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计し舨?
取生地3两切碎,加水lOOO毫升煎煮1小时,过滤约得300毫升,1次或2次服完。儿童为成人量的1/3~1/6。采取间隙服药法,即每次连续服药3日,共服4次,第1次服药后休药3日,第2次休药7日,第3次休药14日,总计36天(12个服药日)为一疗程。满一疗程后停药1个月可开始第2疗程。治疗37例(1例加用抗菌素),结果28例痊愈,显著进步3例,进步5例,无效1例。其中以对湿疹的疗效较明显,25例中22例治愈,3例显著进步,显效时间最快1天,最慢6天,疗程最短5天,最长20天,多数患者于6~16天内治愈。副作用轻微,个别于服药后第2天有轻度腹泻,2日后自愈,未见其他反应。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 
配合甘草制成注射液,每支含原药生地4钱、生甘草2钱的有效成分。每日肌注1次,每次2支,10天为一疗程。共观察50例,其中急性无黄疸型30例,迁延型15例,慢性肝炎5例。经治10天,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恢复正常或稳定不变,谷丙转氨酶、黄疸指数恢复正常)41例,好转(主要症状及体征好转,肝功能接近正常)7例,无效2例。特别是降低谷丙转氨酶有较显著的效果。无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此外,用生地4钱、甘草2钱水煎服,每日1剂,14日为一疗程,一般不超过二个疗程。治疗10例均有一定效果。

19.玄参 

【拼 音】:XUANSHEN

【英文名】:Figwort Roo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功 效】: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散结消痈。

【主 治】:治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

【性味归经】:苦咸,凉。①《本经》:“味苦,微寒。”②《吴普本草》:“神农、桐君、雷公、扁鹊:苦,无毒。歧伯:咸。李氏:寒。”③《药品化义》:“味微苦微咸略甘,性凉。”入肺、肾经。①《药类法象》:“足少阴肾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肾三经。”③《本草新编》:“入脾、肾、胃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药忌宜】: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①《雷公炮炙论》:“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②《本草经集注》:“恶黄耆、干姜、大枣、山茱萸。反黎芦。”③《本草经疏》:“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并不宜服。”④《医林纂要》:“虚寒则忌。”

【药物配伍】:配麦冬,养阴润肺,生津止渴;配马勃,清热利咽,滋阴止痛;配牡蛎,滋阴泻火,软坚散结,解毒消散之力增强;配板兰根,一清一滋,清热利咽作用加强;配贝母,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配苍术,健脾滋肾;配生地,凉血清热,二药相须为用;配牛蒡子,解毒利咽之力倍强;配丹皮,二药均能凉血,化斑。但玄参又能滋阴,丹皮又能祛瘀,相配治疗温病阳明热盛发斑。

【别 名】:重台(《本经》)、鬼藏、正马、鹿肠、端、玄台(《吴普本草》)、咸(《别录》)、逐马(《药性论》)、馥草(《开宝本草》)、黑参(《孙天仁集效方》)、野脂麻(《纲目》)、元参(《本草通玄》)

【处方名】:玄参、元参、黑参

【商品名】:玄参、元参,以根条粗壮、皮细、质坚实、干燥、断面黑色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地。浙江有大量栽培;其他各地也有栽培。主产浙江、四川、湖北。此外,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亦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立冬前后来挖,除去茎、叶、须根,刷净泥沙,曝晒5~6天,并经常翻动,每晚须加盖稻草防冻 (受冻则空心),晒至半干时,堆积2~3天,使内部变黑,再行日晒,并反复堆、晒,直至完全干燥。阴雨天可采取烘干法。本品易反潮,应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生霉和虫蛀。

【拉丁名】:药材Radix Scrophulariae原植物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除去芦头,洗净润透,切片,晾干。或洗净略泡,置笼屉内蒸透,取出晾 6~7成干,焖润至内外均呈黑色,切片,再晾干。《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玄参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晒干,拣去蒲草用之。”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20、石膏(《本经》
【异名】细石、细理石(《别录》),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纲目》),白虎(《药品化义》)。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
 
【矿物形态】石膏
 
单斜晶系。晶体常作板状,集合体常呈致密粒状、纤维状或叶片状。颜色通常为白色,结晶体无色透明,当成分不纯时可呈现灰色、肉红色、蜜黄色或黑色等。条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泽或珍珠状光泽,纤维状者呈绢丝光泽。片状解理显著。断口贝状至多片状。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挠性。
 
常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集】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药材】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煅石膏。
 
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其中CaO为32.5%、SO2为46.6%、H2O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及Mg++。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炮制】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②《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③《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性味】辛甘,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

【归经】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功用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①《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椋鸫
? 
②《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③《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⑤《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⑥《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⑦《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⑧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⑨《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⑩《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⑩《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选方】①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遣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②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感冒初起,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二两(轧细),生粳米二两半。上二味,用水三大碗,煎至米烂热,约可得清汁两大碗,乘热尽量饮之,使周身皆汗出,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巳实,不必乘热顿饮之,徐徐温饮下,以消其热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③治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伤寒总病论》

④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三钱,犀龟二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⑤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仟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⑥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素问病机保命集》双玉散

⑦治热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残生姜汁、蜜调下。(《普济方》石膏散

⑧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石膏六两(碎,绵裹),大乌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外台》

⑨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盏,煮石膏,取二大盏,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葱白二茎,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热,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圣惠方》石膏粥

⑩治偏正头疼,连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⑾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疮,咽嗌肿痛:寒水石(煅)三两,辰砂三钱半(别研),生脑子半字。上为末,以少许掺患处,咽津,日夜数次用。(《三因方》龙石散

⑿治喉风: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元参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喉科秘诀》石膏汤

⒀治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为末,日用揩牙。(《保寿堂经验方》

⒁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⒂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寒水石、石膏各半两,甘草(生)一钱。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小儿药证直诀》玉露散

⒃治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煅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卫生杂兴》

⒄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石膏、槟榔、黄连(去须)各一两,黄柏半两。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疮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⒅治汤火烂疮:石膏捣末以敷之。(《肘后方》

⒆治乳痈:石膏不以多少,煅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仁斋直指方》一醉膏

⒇治疔疮渍破,能搜脓清热生肌:石膏(煅)九钱,黄灵药一钱。共研极细末,瓷瓶收贮。每用少许,撒于患处。(《医宗金鉴》九一丹

(21)治痔漏:煅石膏一斤,冰片五克,共为细末,外敷患处。(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员唷

【临床应用】①治疗烧伤
 
用石膏粉处理烧伤创面,能很快结痂,减少分泌物渗出,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可以免除烧伤患者的换药痛苦。用法:先将创面清洗干净,拭去污物,剪开水泡,除掉腐皮,再用2~4密普鲁卡因溶液涂布创面,然后将炒过的石膏粉装入纱布袋内均匀地撒布于创面上(可撒得厚些)。经1~2小时后,石膏粉干固;如创面分泌物较多,可继续撒布。一般在12~24小时后即可形成石膏痂片。痂片干固后不宣过早剥去,以免引起剧痛、出血及感染。一般Ⅱ°烧伤经3~7天痴片即可脱落。如痴皮过硬且感痛痒时,可涂2%普鲁卡因油或青霉素软膏(事先作过敏试验)。如痂下感染,应将痂片除去,清洗干净后再撒上石膏粉或同时涂以青霉素软膏。上述方法观察36例:其中Ⅰ°烫伤26例,Ⅱ、Ⅲ°混合烫伤11例;烧伤面积在10%以下者17例,11~20%者12例,21~30%者4例,31~40%者2例,90%者1例。结果除1例小儿因合并麻疹、肺炎,1例小儿因烧伤面积在90%左右、入院时即出现严重中毒现象而死亡外,其余均获治愈。但此项治疗方法尚存在如下问题:㈠冬天或天冷时常难以施行;㈡石膏痴皮干固后患者常有难忍的痛痒感;㈢Ⅲ°烫伤,石膏痂片仅可作为人工痂皮,暂时保护创面,尚不能代替早期的植皮。此外,如将石膏粉用桐油或花生油调制成膏,外敷患处,对促进创面愈合亦有较好的效果。
 
②用于充填骨缺损腔
 
应用石膏充填,治疗骨髓炎、骨结核所致的骨缺损14例,其中12例经2~17个月的观察,均获痊愈。在观察5个月以上的7例中无1例复发,X线检查骨缺损均愈合,有的已形成新的骨髓腔。2例化脓,其中1例为急性骨髓炎,1例为跟骨结核,局部病灶较大,浸润明显,有窦道混合感染,软组织缝合困难,结果石膏完全流出而告失败。治疗方法:术前以抗菌素控制感染,术中彻底清除炎性或结核病灶,凿成新鲜骨面,尽量保存骨膜及软组织,以混有青霉素及链霉素之淀粉石膏充填,致密地缝合创口。术后患肢以石膏固定,同时注射抗菌素。全部病例术后全身无任何不良反应。实验及临床资料表明,石膏充填后,血钙在早期多数升高,骨痂出现丰富,骨化过程较快。因此认为石膏充填可能有两方面作用:一是供应丰富的钙盐;二是起支柱作用,同时有生物学刺激作用。这都是促进骨愈合的主要因素。经验证明,采用石膏充填骨缺损的临床适应症应慎重选择。慢性骨髓炎或骨结核,凡病灶较小,皮肤及皮下组织较丰富的,经抗菌素治疗及病灶彻底清除后充填石膏,可收到良好效果;对于急性骨髓炎已有脓肿形成,及病灶太大、皮肤不完整、皮下组织较

21.知母(《本经》
【异名】蚔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本经》),芪母(《广雅》),提母(《范子计然》),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逢、儿踵草、东根、水须、苦心(《别录》),昌支((唐本草》),穿地龙(《山东中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植物形态】知母,又名:荨,莐藩(《尔雅》),大芦水、兔子油草、蒜瓣子草,羊胡子草、马马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状茎横生于地面,其上有许多黄褐色纤维,下生多数粗而长的须根。叶基生,丛出;线形,长15~70厘米,宽3~6毫米,质稍硬,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直立,高50~100厘米,上生鳞片状小苞叶,穗状花序稀疏而狭长,花常2~3朵簇生,无花梗或有很短的花梗,长约3毫米,花梗顶端具关节;花绿色或紫堇色;花被片6,宿存,排成2轮,长圆形,长7~8毫米,有3条淡紫色纵脉;雄蕊3,比花被片为短,贴生于内轮花被片的中部,花丝很短,具丁字药;子房近圆形,3室,花柱长2毫米。蒴果长卵形,长10~15毫米,成熟时沿腹缝上方开裂,每室含种子1~2粒。种子三棱形,两端尖,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药材】①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俗称"金包头";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痕,黄绒毛少或无。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以肥大、质硬、表面被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
 
②光知母
 
又名:知母肉。为去皮的干燥根茎。较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纵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粘液。气味同毛知母。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此外,河南、内蒙古、甘肃、陕西以及东北等地亦产。以河北易县所产品质最佳,称"西陵知?。西南及中南都销毛知母;华北,东北销光知母。
 
【化学成分】主含皂甙。根茎含总皂甙约6%,从中检出6种皂甙,分别称为知母皂甙A-Ⅰ,A-Ⅱ,A-Ⅲ、A-Ⅳ、B-Ⅰ和B-Ⅱ,其中知母皂甙A-Ⅲ是萨尔萨皂甙元与知母双糖结合而成的双糖甙,知母皂甙A-Ⅰ是萨尔萨皂甙元β-D-吡喃半乳糖甙。知母根茎中的皂甙元主要是萨尔萨皂甙元,干根中的含量约0.5%,此外还有吗尔考皂甙元、新芰脱皂甙元。以前从知母根茎中分出的皂甙曾称为知母宁,推测是吗尔考皂甙、知母皂甙A-Ⅲ、A-Ⅳ、B等的混合物。根茎尚含多量的还原糖和粘液质、鞣酸、脂肪油等,又每克含尼克酸188微克。尼克酰胺12微克。另含芒果甙0.5%。
 
地上部分含芒果甙和异芒果甙。叶含芒果甙约0.7%。花含皂甙,水解后得熔点为246~248℃的甙元C27H42O4。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知母煎剂在琼脂平板上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霍乱弧菌也有抑制作用,在沙伯氏培养基上,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癣菌也有些抑菌作用。乙醚浸膏及在此浸膏中经丙酮处理所得之粗结晶对在普、拜二氏培养基上的H37RV人型结核杆菌亚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前者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64000(无血清)或1:16000(加血清);后者肝?:16000~1:8000,前人所得之皂甙无此作用。在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的治疗上,用含2.5%知母粉的饲料喂食后,对肺部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但小鼠的死亡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如提高到5%,则肺结核指数(反映肺脏大体病变的情况)可接近异烟胼,但死亡率却较对照组更高,可能是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之故。在对豚鼠的实验性结核的治疗中,知母显示有治疗效果,肺部病变较对照组减轻1/2左右。
 
②解热作用
 
浸膏2毫升/公斤(1毫升相当生药2克),与大肠杆菌(0.03%)2.3毫升,同时注射于家兔皮下,或先注射大肠杆菌,隔15分钟后再注入浸膏,体温均不升高,故认为有解热作用。
 
③其他作用
 
浸膏给家兔静脉注射,小剂量(0.5毫升浸膏中性原液)时对呼吸及血压均无影响,中等量(1~3毫升)能抑制呼吸,血压亦轻微下降,大量(7毫升)则呼吸停止、血压下降,导致死亡。浸膏液(0.001~1%)对在位蟾蜍心脏,低浓度无显著影响,中等剂量抑制,大量则麻痹心脏。对妊娠家兔离体子宫无显著影响。
 
知母干浸膏(6克/公斤)给正常家兔注射后,未见对血糖有何影响,醇提取物可引起暂时性的血糖升高。有人报告水提取物,给兔口服200毫克/公斤,能引起血糖下降,特别是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兔,作用更显著。对正常大鼠,知母不能增进葡L侵趸淇纱俳犭酢⒅咀橹云咸烟堑纳闳。⑹购犭踔刑窃壳岫仍黾樱翁窃咳从兴档汀6允笛樾?四氧嘧啶)糖尿病的小鼠,知母水性提取物100~15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可降低血糖,尿中酮体减少,死亡率较对照组轻。
 
【炮制】知母:拣净杂质,用水撞洗,捞出,润软,切片晒干。盐知母:取知母片置锅中用文火微炒,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每知母片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化开澄清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知母,先于槐砧上细锉,焙干,木臼杵捣,勿令犯铁器。

②《纲目》:"凡用知母拣肥润里白者,去毛切,引经上行则用酒浸焙干,下行则用盐水润焙。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药性论》:"性平。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甘。

④《药品化义》:"味微苦略辛。

【归经】入肺、胃、肾经。
 
①《珍珠囊》:"肾经。

②《汤液本草》:"入足阳明经、手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知母有清热泻火除烦的作用。与石膏配伍有协同之

 

22.天花粉(《雷公炮炙论》
【异名】栝楼根(《本经》),蒌根(《雷公炮炙论》),白药(《本草图经》),瑞雪(《纲目》),天瓜粉(《重庆堂随笔》),花粉(《增订伪药条辨》),屎瓜根(《四川中药志》),栝蒌粉、蒌粉(《药材学》)。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植物形态详"栝楼"条。
 
【采集】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为佳。挖出后,洗净泥土,刮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纵切为两,晒干。然后撞去外表的黄色层使成白色;或用硫黄熏白。
 
【药材】干燥根呈不规则的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2~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皱缩不平,具有陷下的细根痕迹。质结实而重,粉质,不易折断。纵剖面白色,有黄色条状的维管束;横断面白色,散有淡棕色导管群条痕。气微,味淡后微苦。以色洁白、粉性足、质细嫩、体肥满者为佳;色棕、纤维多者为次。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河南、广西、山东、江苏、贵州、安徽等地。以河南产量大、质量优,习称"安阳花粉"。
 
此外,尚有同属植物双边栝楼的根,在广西地区亦作天花粉使用。植物形态详"栝楼子"条。
 
【炮制】拣去杂质,大小块分开,用水泡约六成透,捞出,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或用水洗净,捞出,晒至极干,捣成小块。
 
【性味】甘苦酸,凉。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纲目》:"甘微苦酸,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小肠五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①《本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②《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

③《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

④《滇南本草》:"治痈疮肿毒,并止咳嗽带血。

⑤《本草蒙筌》:"治偏疝。

⑥《本草正》:"凉心肺,解热渴。降膈上热痰,消乳痈肿毒。

⑦《医林纂要》:"补肺,敛气,降火,宁心,兼泻肝郁,缓肝急,清膀胱热,止热淋小便短数,除阳明湿热。

⑧《现代实用中药》:"作撒布剂,治皮肤湿疹,汗斑,擦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脾胃虚寒作泄者勿服。

③《本草汇言》:"汗下之后,亡液而作渴者不可妄投;阴虚火动,津液不能上承而作渴者,不可概施。

④《本经逢原》:"凡痰饮色勺清稀者,忌用。

⑤《得配本草》:"胃虚湿痰,亡阳作渴,病在表者禁用。

【选方】①治百合病渴:栝蒌根、牡蛎(熬)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永类钤方》

②治大渴:深掘大栝蒌根,厚削皮至白处止,以寸切之,水浸一日一夜,易水经五日,取出烂舂碎研之,以绢袋滤之,如出粉法干之。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差,止。(《千金方》

③治消渴,除肠胃热实:栝蒌根、生姜各五两,生麦门冬(用汁)、芦根(切)各二升,茅根(切)三升.上五味细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

④治黑疸危疾:瓜蒌根一斤,捣汁六合,顿服,随有黄水从小便出,如不出,再跟。(《简便单方》

⑤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并黄:生栝蒌根捣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广利方》

⑥治虚热咳嗽:天花粉一两,人参三钱。为末,每服一钱,米汤下。(《濒湖集简方》

⑦治痈未溃:栝楼根、赤小豆等分。为末,醋调涂之。(《证类本草》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天花粉一两,贝母五钱,鸡蛋壳十个。研面,每服二钱,白开水送下。(《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⑨治痈肿:栝蒌根,苦酒熬燥,捣筛之。苦酒和涂纸上摊贴。(《食疗本草》

⑩治乳头溃疡:天花粉二两,研末,鸡蛋清调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产后吹乳,肿硬疼痛,轻则为妒乳,重则为乳痈:栝蒌根一两,乳香一钱。为末,温酒调下,每服二钱。(《永类钤方》

⑿治天泡疮:天花粉、滑石等分。为末,水调搽。(《苷济方》

⒀治杨梅天泡:天花粉、川芎藭各四两,槐花一两。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淡姜汤下七、八十丸。(《简便单方》

⒁治跌打损伤,胸膛痛疼难忍,咳嗽多年不止:天花粉不拘多少,每服二钱,用石膏豆腐卤调服。(《滇南本草》

⒂治疮疹入眼成翳:栝蒌根半两,蛇皮二钱。上同为细末,用羊肝一个,批开,入药末二钱,麻缠定,米泔煮熟,频与食之。未能食肝,乳母多食。(《阎氏小儿方论》

【临床应用】用于引产
 
对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的引产具有疗效高、方法简便、出血少等优点。制剂与用法:㈠注射用天花粉:注射前先用生理盐水将天花粉稀释至每毫升含2微克的浓度,取0.05毫升注射于前臂屈侧皮内,20分

未完部分见禽用中药 补充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