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直销成功的六个密码:教师的境界(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56:43

教师的境界(摘录)  

  第一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第二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第三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充满激情的教师---他们通常是满怀激情的年轻教师,但这激情往往是带着几分学生气的。

  得过且过的教师---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有了资历,不免吃起了老本,在工作中固步自封起来。

  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

    入错行的教师---这类教师根本不热爱教师职业,他们觉得教师不能挣大钱,还得天天千篇一律的对着一群毛孩子。可他们也没有辞职的勇气,成天浮躁不堪。

                             

  教师的境界也就分很多种了。由低到高数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境界,那就是:庸碌境界、良心境界、专家境界、殉道境界。
  庸碌境界的教师为数不少,占据着相当的比例。他们把教师当成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职业,或者一种早已厌倦的职业,只是一下子难得飞出这个圈子之外,或者一下子还难得飞进另一个更好的工作圈子。他们整天为自己“饿不死、吃不饱”的命运哀叹,艳羡着那些通过各种途径发财致富的人们,每天得过且过,没有过多的事业追求,热衷于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打牌赌博洗脚按摩上网聊天钓鱼唱歌炒股闲荡上。他们教学上有现成的教参教案引路,无需动脑动心,无需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更不理会教学改革的前沿成果;他们教育起学生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好人”的古训,靠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支撑着,像九斤老太一样喋喋不休地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他们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时事政治不关心教育新理念不关心教育界的日新月异,最多也只是在自视清高的讲台上,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下发挥点自己的能力。
  良心境界的教师应该还是大多数。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地贡献着。他们对自己的这份职业怀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虽然时常也有厌倦之意,也有不平之心,也有黯淡之绪,但还是时常想着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他们常常“恨铁不成钢”地教育学生,常常为几个“不成器”的学生,睡不好觉,吃不香饭,想方设法让这些弟子不断进步。他们也曾在各类教育教学报刊寻章摘句,也曾在花花绿绿的网上寻找教育教学的灵感,也曾或激情满怀或大刀阔斧或和风细雨地上着自己满意的课,就是不想也不敢把教育的思考诉诸笔端。喜欢看教育杂志,也曾想把自己成功的教育故事告诉家人同事朋友学生,偶尔也会产生把这些做法变成美丽文字的想法,但一瞬间又会被家庭的琐事电视的诱惑无形的自卑消融了。
  专家境界的教师数量有限,他们正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不懈地奋斗着。不能否认,现在很多教师挂着“专家”名号,却没有达到专家的境界,他们或是靠着自己特殊的地位到处招摇过市,或是卖着自己应试教育的成果开坛布道,或是为着自己不菲的稿酬码字编书。这些人算不上专家,我所说的专家境界应该是属于程红兵、韩军、高万祥、于永正、窦桂梅这类人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有着自己的教育探索,有着自己的教育反思;他们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平均分、成绩排名,不屑于谈论解题思路、试题预测、应试技巧,尽管他们的学生学习成绩远远超过别人;他们重视教育的内在规律,他们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自成一派,他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中,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
  殉道境界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了,他们可谓中国教育真正的脊梁。他们对教育的痴情不在于建立一家之言,更不在于成名成家,只想把对教育的热情播撒到更多的人身上,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快乐自由的教育土壤上健康生长。他们为教育作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不为名,更不为利,教育是他终生的情人。为了心中的教育理想,他们抛弃了应该拥有的舒适,拒绝了应该把握的地位,远离了应该轰鸣的声誉。在此,我不禁想起了李镇西,他从乐山一中拼杀到成都石室中学,从石室中学挤进成都教研室,又从成都教研室攻到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这符合“人往高处走”的追求规律,至少应该成就了专家境界的教师。
  按理说,他还可以不断向高处攀登,但是这时候,他却开始“向低处走”了,从成都教研室到盐道街外语学校,既当班主任又任课还管教学,接着从盐道街来到了更艰苦的武侯实验中学---一所城郊的初级中学。他是一个敢为教育“殉道”的人,应该是殉道境界的典型教师。李镇西是这样,魏书生是这样,陶行知更是这样!
  改造教师的境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它有待教师队伍内部和谐和教育环境外部和谐的逐步构建,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3日第3版

一、教师的层次
  1、字之师:师教学生如何学课本书本知识,基本是只求分数,不求其他,至于学生的健康、道德、修养、自救、勤奋等人生极为重要的东西一概不予关心过问。
  2、事之师: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最大的能力不是读几本书的能力,也不是考试得高分的能力,而是谙熟世事、透悟人生的能力,事之师就注意引导、培育学生形成这种能力。
  3、人之师:是做教师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人之师即教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品德、有才能、有修养、有情趣、有良好心态的人。
  二、教师的人生境界
  从育人的意义上,教师的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人类境界,一个教师追求的人生境界越高,他培养出的一代新人的人生境界也越高。
  1、自然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事毫无觉醒,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如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高考是为了获奖,写论文是为了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培养对象的利益做各种事,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
  4、人类境界: 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超乎教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即人类境界。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师境界:

第一种是教书,即授业。每天兢兢业业地把书本上的知识传给学生。关心的是知识点是否讲清讲透,学生是否考高考好。在他看来能把问题讲清楚的就是好老师,能考高分的就是好学生。

第二种是解惑,用智慧去启迪学生。在授业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学的技巧和熟练度,关心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在他看来教师的教学要“有法”,学生的学习要“得法”。

第三种是育人,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其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在他看来,学生是个完整的人,他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能力、方法,更重要的是,他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他能够平静看待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成长,他能在学生遇到挫折和失去动力时,用爱心和智慧唤起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他在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

                               

  理想的教师,我觉得一定会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进取。在我看来,如果一个教师达到了我所谓第三重境界,那么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教师的第一重境界:精通本学科知识,能够给学生以知识之关怀。
  教师的第二重境界:做一个教育、教学研究者,给学生以心灵之关怀。
  教师的第三重境界:做一个人文学者,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学术界公认的事实是,新中国60年没有产生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则灿若群星。个中原因,自非一言能尽。仅就教师而言,人文素质的缺失,使教育失去了她的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人的教育。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走进最广阔的天地,而是走入了知识的死胡同。心灵的禁锢和封闭,使学生没有了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专家教师,仍然培养不出第一流的学生,他只能培养考分第一流的学生和思想品质都不错的学生。要培养第一流的学生,必须有人文学者和教育家。上个世纪20年代,在浙江上虞美丽的令人心醉的白马湖畔,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在那儿创办了“春晖中学”,他从国内聘请了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匡互生、王任叔(巴人)、刘懂宇等许多一流学者来春晖任教。蔡元培、李叔同(弘一法师)、蒋梦麟、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张闻天、俞平伯、吴觉农、于右任、吴稚晖等曾在这里居住或讲学。一时间,象山脚下,大师林立。那时,中国教育界有“南有春晖,北有南开”之语。迄今为止的中学,没有一所学校的师资能够超过这所学校。80年前的北师大附中,共产党人石屏梅曾在那儿任教。她曾对一位来自家乡的学生说:“在这儿求学,真是幸福啊”!这名学生,就是后来的著名文学家李健吾。石屏梅的去世,让几百名她曾经教过学生失声痛哭。每想到这些动人的场面,我不止一次的評然心动。大师们学贯中西,人格光风霁月,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求学是一件快乐至极的事。学生们大量阅读、视野开阔;老师们思想开明,能紧紧把握住世界主流文明的脉搏,自然就能把学生引到求真、求知之路上。
  在学生漫长的成长之路上,学生的精神发育,离不开老师的呵护。不同的老师,境界不同,培养的学生自然不同。我希望中国的老师们都能成为专家、学者型教师,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