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华侨城中学贴吧:中国文化 + 美国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01:22
【(好文转载)中国文化 + 美国精神】

  昨天与妻子聊了很久,中心话题是我们到美国究竟是来学什么的,学到了什么,为什么要来美国,以后是否回去,什么时候回去。。。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展开了夫妻间既热烈又理性的讨论,应该说两人的思路都得到了很好的整理。对于我自己而言,貌似到美国已经两年多了,是应该好好地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应该从那些匠气十足的程序中跳出来,用北大精神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不然在Purdue这种清华气息极浓的地方呆久了,自己的思想和思考也就被湮灭了,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现实主义者。虽然我现在相对北大毕业那年早已现实了许多,但庆幸在妻子眼里仍不乏理想浪漫主义色彩,这点足以聊以自慰,应该说是“妻思故我在”,主要是北大精神的存在。
  言归正传,美国的感恩节快到了,发自内心的讲,我确实应该感谢上天在我年轻的时候给了我和我的妻子到美国求学的经历,注意是“求学”,还不敢称“打拼”。这种经历当然是酸甜苦辣咸都有,我相信我所有的同学还有每个到美国求学的中国学者都会有相似的体会。一句话:不容易啊。 很多问题是很难想清楚的,比如说读完phd干吗?在美国工作还是回国?就算在美国好不容易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在这呆一辈子?不呆一辈子,回的去吗?回去适应吗?在这呆下来以后孩子天天给你说英语而中文一句都不会,你什么感觉?看到有些在国内已经发展的很好赚大钱的朋友,想想自己在这边过着 permanent head damage 的生活,唉,这种感觉就不说了。总之,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陷到这些当中,于是你也就“吾丧我”了,迷失方向,不知所措。于是疗法就是暂时别想,走一步算一步吧,现在的生活也挺好,洋车洋房,花着美元,何乐而不为? 这其实是很多phd的想法,包括我在内也经常这样想,但其实更加“吾丧我”了。
  跳出所有的一切,我们其实很需要一种“拨云雾以见青天”的智慧和胆识,更重要的是眼光。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隆中对”中诸葛亮对面的刘备,半生潦倒,惶惶如丧家之犬,唯一有的只剩下心中的大志。如何实现这个志向,他必须求助于诸葛亮,当然诸葛亮是很有智慧的人,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诸葛亮拥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眼光,一种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眼光,这种眼光不是杨修等人的伎俩,而是一种大智,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的困惑或者说形势的险恶:“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联想我们自己,其实无非是在说我们在国外面临诸多的困惑;然后分析了对曹操“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其实是在说在美国呆一辈子也很难进入美国的上层,一辈子被美国人踩在脚下,顶多有一两个做的非常出色的,但仍是美国人的worker,而不是这里的主人。诸葛亮又分析了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之”,这在告诉我们美国社会其实有很多好的因素可以为我所用,但不属于我。而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了“先取荆州为家,后取益州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而后可图中原,此乃亮为将军谋划之大业”。多么的慷慨激昂同时又理性厚重。他在告诉我们今天的后人,你应该找到你自己的“荆州”和“益州”。对于我们而言,无非是“先取phd为家”,后。。。就因人而异了。
  吸取古人的智慧,联想自己,于是有些问题你会发现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关键是你要的是什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心有多大,这个世界就有多大。我们究竟应该怎样面对美国社会?在我看来,我们的确要从美国社会学到一样东西“用为援而不可图之”,那就是美国的精神。
  我一直想用一个字眼准确地表达美国在我内心的感受,最后终于发现了,这个字眼是“精神”,而不是“文化”。很多人都在说要学习美国的“文化”,可没有多少人会真正的考虑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要慎用“文化”这个字眼,因为“文化”是厚重的,是积淀下来的,是需要传承的。而精神则不同,精神是激昂向上的,是一种面貌,是一种劲头,是需要弘扬的。To be honest,美国没有任何的文化可言,如果真要说美国的文化,不过只有两三百年的 melting pot。这太短暂了,根本不足以称之为文化,但美国社会是有精神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精神的国家。这种精神,乔丹,奥巴马,比尔盖茨,华尔街,美国电影,包括我老板。。。无处不在地体现着美国的精神:一种崇尚奋斗拼搏的精神,一种踏实严谨的精神,一种打破规矩从头再来的精神,一种天真纯洁的大小孩精神,一种喜欢微笑的平易近人的精神,一种“我就是要证明我自己”的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一种崇尚个人演讲口才的表达的精神,一种崇尚团队合作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为缺乏的精神。
  我们的民族是不乏文化的,这样的文化太厚重太璀璨了,一千多年前《隆中对》的大智慧和眼光仍然在激励着我们这些后生之辈。而我们当今的民族又太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去传承这样的文化。因为没有精神的支撑,厚重的文化只能把我们压跨,而输给像美国这样只有精神没有文化的“大小孩”。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何去何从,应该审慎思考。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做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美国精神的弘扬者,更为重要的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者。
  汪申 写于2009年美国感恩节前 愿与诸君共享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