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大唐教育集团:自汗和盗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44:21
自汗、盗汗
《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若汗证持续时间较长,常发生精气耗伤的病变,以致小现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
【原因分析】
一、症状
1.主症: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兼症:神情倦怠,肢软乏力,不思饮食等症。
二、分辨虚实
自汗
盗汗

多为气虚, 固摄不住, 导致津液外泄.又分心气虚,肺气虚和脾气虚.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出现气阴两虚
多为阴虚, 逼津外泄. 内热,盗汗久则可以伤阳阴阳两虚之证

肝火,湿热
虚多实少。气虚、阴虚、血虚(心)——虚证。肝火、湿热郁蒸——实证。
三、找到病因:
1.病后体虚: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自汗。
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卫不固,腠理开泄→自汗。
表虚卫弱→复加微受风邪→营卫不和,卫外失司→汗出。
2.情志不调:
思虑烦劳过度→损伤心脾→血不养心,心不敛营→汗液外泄。
思虑烦劳过度→耗伤阴精→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汗出。
忿郁恼怒→气机郁滞,肝郁化火→火热逼津外泄→自汗、盗汗。
3.嗜食辛辣:易百中医http://www.tcm888.com
嗜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汗出。
素体湿热偏盛→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汗出。
四、病理演变
实证与虚证之间可兼见或相互转化。
①实证→虚证:邪热郁蒸→伤阴耗气。
②虚证兼见实证:阴虚火旺,或兼湿热。
③虚证之间:自汗→伤阴,盗汗→伤阳→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 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症. 肺气虚易百中医http://www.tcm888.com
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或表现半身,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周身酸面色咣白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肺气不足,表虚失固,营卫不和,汗液外泄。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两方均能补气固表止汗,但前方能调和营卫,适用于表虚卫弱、营卫不和引起的汗证。后方补肺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不固的汗证。
常用药: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调和营卫;生姜、大枣、甘草—辛温和中;黄芪—益气固表;防风—达表。
加减:①气虚甚—加党参、白术(健脾补肺)。②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③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④汗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龙骨、牡蛎(固涩敛汗)。⑤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合甘麦大枣汤(甘润以缓急)。
2.心血不足证. 心气虚, 脾气虚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  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证机概要——心血耗伤,心液不藏。
治法——养血补心。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生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汗证。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五味子、牡蛎、浮小麦—收涩敛汗。
加减: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3.阴虚火旺证
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虚火内灼,逼津外泄。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加减。本方具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引起的汗证。
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五味子、乌梅—敛阴止汗。
加减:①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②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③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④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4.邪热郁蒸证易百中医http://www.tcm888.com
症状: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蕴,逼津外泄。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本方清肝泻火,清利湿热,适用于邪热郁蒸所致的汗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糯稻根—清热利湿,敛阴止汗。
加减:①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②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改用四妙九(清热除湿)。
【其他疗法】
中成药:玉屏风散(气虚自汗),龙胆泻肝丸(肝胆湿热型自汗、盗汗)。单验方(黄芪15g 大枣10g浮小麦15 g,治气虚自汗;乌梅10g浮小麦15g大枣10g,治阴虚盗汗),外治方(止汗扑粉方)及针灸(实证针刺大椎穴,起针后拔火罐以泄热;虚证艾条熏灸大椎、百会、涌泉等穴。)。
【穴位点按】
补气穴:气海、气海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黄芪补气】
l         去附近的中药店买点生黄芪回家,每次用15克泡水代茶饮,20天为一疗程
首先,从发病机理来看,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此证则多属肺气虚弱。肺主气,司呼吸,主管发散和肃降,即具有宣发卫气和输精于皮毛的功能。现肺气虚弱,则其功能减弱,导致卫表不固,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下降,故在遭受外邪侵袭时,极易发病,具体可表现为乏力、易感冒、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而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饮用黄芪茶,即可达到补肺气、固肌表的目的,使得肺司呼吸、主宣发的功能正常,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增强,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选择服用“黄芪健身茶”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实属于虚弱症候。
2非感染病急性期(如同时伴有典型虚弱症状者除外)。
3无实热证象(如有则需在“黄芪健身茶”中加入适量菊花、金银花等药性清凉的药物)。
l         由于黄芪会加重上火的症状,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无汗、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炽盛者均不宜用。
l         炙黄芪偏于补气,生黄芪偏于生肌敛疮。气虚最好用炙黄芪泡水喝,常用量为6~9克,气虚严重者可以用30克。泡水饮用,喝多少随自己而定,气足即可停服。 注意:黄芪属于补气类药物,适用于身体困倦、无力、气短、多汗、经常感冒等属于气虚者。对于外感初起、无汗、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热毒炽盛等不是属于气虚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