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诗陆游朗诵:- 法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1:55
法藏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法藏
性别: 男
生卒年: 643-712
国别: 中国
生平简介
生平文件
生平文件
华严宗创始人法藏
华严宗创始人法藏
唯识宗是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创立的,而武周皇帝处处想体现与李姓皇帝的不同,则另外扶持一位高僧法藏。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但华严宗人把华严初祖远推到事迹不明的杜顺和尚,法藏成为华严三祖。
法藏(643-712),祖籍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因而按国内的习惯认为他俗姓康。法藏的祖父这一代侨居长安,父亲和弟弟都曾在朝中做过官。法藏十六岁时曾燃一指供养,次年入太白山阅典寻法,在入山之前曾在京城遍访名师。后来听说家中有人生病,便回到长安。这时他得知智俨法师在长安云华寺讲《法华经》,就去听讲,向智俨请教。见面时向智俨问了几个很有水平的问题,智俨感叹道:“比丘义龙辈,尚罕扣斯端,何计仁贤,发皇耳目。”(《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金陵刻经处本)旁边有人告诉智俨,这位居士玩味《华严经》好久了,法藏在智俨门下,深得《华严》妙旨,以智俨为“真吾师”,智俨亦把法藏看作“传炷之人”。
唐总章元年(668),智俨将圆寂前,把法藏托付给弟子道成、薄尘二位大德,告诉他们将来要靠他来弘法了。这时法藏已二十六岁,还没有正式出家。这一年,法藏到弥多罗尊者处请授具足戒。有人告诉尊者说,这位居士能讲《华严经》和《梵网经》。尊者惊叹说:“但持净行一品,已得菩萨大戒,况义解耶!”(《贤首传》,《法界宗五祖略记》)虽然赞扬他的学问,但没有朝廷批准,不能随便度僧的。到元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死后,武则天为了纪念母亲,广种福田,决定度僧一批,并舍宅为太原寺。道成、薄尘两人把法藏推荐上去,得到批准,并奉诏住进太原寺。关于法藏的受大戒和受贤首号,《隆兴佛教编年》卷二十四、《释门正统》卷八、《佛祖统记》卷二十九均为武后命京城十二位大德为其授大戒,并赐号贤首。但阎朝隐作的《法藏碑》无此记载,崔致远作的《法藏传》记为法藏之字为贤首,梵言跋陀罗室利,未记十六德授戒事。《宋僧传》也记法藏字贤首。后来清代的续法在《法界宗五祖略记》中则作一折衷,认为法藏字贤首,则天命十大德为其授戒,又署其字为赐号,赐为贤首。但他又记载说,法藏死后受谥贤首号。这里面的记载有异,但不算什么大问题。
法藏在长安主要是做三大事:译经、讲经和撰述。关于译经,《宋僧传》中曾记法藏以名僧义学身份开始进入玄奘译场,后因观点不同而退出。此处疑点,诸家多有注意。实际上后来法藏还和玄奘译场的重要人物窥基合作过,也跟曾在西明寺参与玄奘译事的圆测合作过(见崔致远的《法藏传》)。法藏和印僧日照,及道成、薄尘二位智俨系高僧,加上窥基四人奉敕将晋译六十《华严》中的两处脱文依日照在调露元年(679)带来的梵本补译。武则天执政后,派人去于阗求来梵本《华严》,迎请实叉难陀来华,译出了八十《华严》,法藏任笔受,圆测等四人任证义。但这次的译文(唐译)把原来补译的部分(日照本)又漏掉了,法藏又把它补齐,成为第四个本子(四本依次是晋译本、日照补本、实叉难陀本和法藏补本),这是法藏对《华严经》翻译的贡献。法藏还与实叉难陀译《入楞伽经》、《文殊师利授记经》,与日照译《密严》等经论十余部,与义净等译《金光明经》等二十一部,等等。
法藏一生,前后讲新旧《华严》三十多遍,开始在武则天所舍的太原寺里讲,到端午节,武则天还派人送来衣服。武则天晚年把法藏请到宫内讲新译《华严》,讲到十玄门等圆融义时,以门前的金狮子为例,讲一一毛头狮子同入一毛中,一一毛中都有无边狮子。这一比喻被整理成《金狮子章》。据说他为不懂重重无尽的人施设方便,设上下四面八方十面镜子,中间置一佛像,照一盏灯,学者顿时悟入此义。
法藏的著述弘富,但唐以大多佚失,现存的重要作品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经旨归》、《华严经义海百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狮子章》、《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华严经传记》、《华严问答》、《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经关脉义记》、《流转章》、《法界缘起章》、《心经略疏》、《大乘起信论别记》、《密严经疏》、《十二门论宗义记》和《梵网经疏》等。
先天二年(713)十一月四日,法藏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法藏生前享尽荣耀,为五门帝师(中宗、睿宗、武后、中宗、睿宗五门),武则天之后,中睿两宗都尊法藏为菩萨戒师,中宗还赐号“国一”。法藏死后,睿宗赠“鸿胪卿”,丧事按三品官待遇。
法藏将自己的华严思想分为四门:三性同义、缘起因门六义、十玄缘起无碍、六相圆融。
三性是《摄大乘论》中所讲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也是唯识宗的一个基本理论。法藏立本三性和末三性,圆成实性的本末二义是不变和随缘,依他起性是无性和似有,遍计所执是理无、情有。那么本三性是不变、无性、理无三义,末三性是随缘、似有、情有。本三性都不否定现象的本体,“不坏末而常本”(《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都是强调现象背后的本体,因而是同一无别的。末三性则是“不动本而常末”(同上)。都是在强调本体的前提下由本体所显的现象,也是同一无别的。本三性为真,末三性为妄,相互之间也是融通一际的,“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通融,无障无碍”(同上)。如果从总的方面看,三性也是融合的,“总说者,三性一际,举一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碍”(同上)。
在三性之中,法藏认为依他起性具有真、妄和真妄及合这三重性,以其所显之真性而言,为清净分,但同时又是一种似有,因而是染污分,在依他起性中,就体现出本末融合的特征(污染清净分)。与玄奘是有别的,玄奘只讲其真妄二重性。受《起信论》影响,法藏还强调圆成实性的不变和随缘两种特征,玄奘则不讲圆成实性的随缘义。
因门六义是说明现象之间复杂的融合关系的,法藏从体之空有,力用之有无,缘之待与不待三方面分析事物之“因”,再结合《摄大乘论》中的种子(指万法之因)六义(刹那灭、果俱有、待众缘、性决定、引自果、恒随转)进行分析,而得出因门六义。第一,按“刹那灭”而有“空、有力、不待缘”义。刹那灭指种子才生就灭。由于刹那灭,种子无自性,是体之空;种子灭而现行(诸法现象)生,因而是有力;种子谢灭和生起现行,不需要任何条件,是不待缘。第二,按“果俱有”而有“空、有力、待缘”义。果俱有指种子生果,而果俱存。从种子对现行的依赖性,与现行俱存而有的特性看,是体之空,“俱有故方有,即显是不有,是空义也”(同上)。因果相依而成有,是有力;能生起果,但这种生果需要相依的条件性,是待缘。第三,按“待众缘”而有“空、无力、待缘”义。待众缘是讲种子生现行,需要许多条件。由这种条件性,是体之空;没有条件就不能生果,是无力;这条件性本身说明了是待缘的。第四,按“性决定”而有“有、有力、不待缘”义。性决定是讲种子的本性是决定不变的。这种本性的不变性,是体之有;能够不改自性而生果,因而是有力;本性不改,不因任何条件而改变,是不待缘。第五,按“引自果”而有“有、有力、待缘”义。引自果是讲种子只能引起自类的现行。能引起自类的现行,是体之有;能够生现行,是有力;但是需要条件而生,是待缘,第六,按“恒随转”而有“有、无力、待缘”义。恒随转是讲种子永远随藏识而存在,因此,是体之有;也因为依赖于藏识,不能违缘,自身无力用,也是待缘。因门六义体现出的融合关系,“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待缘、不待缘义故,有同体、异体门也”(同上)。
十玄门是讲万法之间十种玄妙的融合关系。法藏以教义、现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依正、随示根欲示现和逆顺体用自在十门来说明无尽缘起义,又以十玄门来进一步说明这十门,即是: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秘密隐显俱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十世隔法异成门、唯心回转善成门和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来自智俨而又与其观点稍异,智俨的十玄门被称为“古十玄”,而法藏的为“新十玄”。这“新十玄”载于《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在《华严金狮子章》中,十玄顺序有调整,为同时具足相应门、诸藏纯杂具德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和唯心回转善成门。这把无尽缘起的原因最后归结于心。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又作了修正,将《金狮子章》中的第二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第五门改成隐密显了俱成门,第十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为最后定论。
六相圆融从总别、同异、成坏六个概念来讨论融合关系,总相是事法由部分而构成的总体,别相是总体中包含的各各差别的部分,同相指不同组成部分互相结合,构成整体,异相是同一整体中各个部分的特殊性或差别性,成相是缘起法由各部分构成,坏相是各部分各住自性而不动。从事物的全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别、生成与坏灭来讨论同即异、异即同,总即别、别即总,成即坏、坏即成这样的融合关系。
这些融合关系,本质上可归纳为理事无碍和周遍含容(或称事融相摄,后来澄观称为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的主要精神是事法举体全理,真性之理举体全事,由此而相即、相夺,等等。法藏作十门分析,每门又分十层(见《华严三昧章》)。事融相摄,法藏作相在、相是二层分析,一在一切中,一切在一中;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见《华严经探玄记》卷一)。
圆融无碍的原因,法藏作十重分析,即诸法无定相(因为性空)、唯心所现、如幻、如梦、胜通力、深定力、解脱力、因无限、缘起相由力、法性融通力。其唯心现是讲诸法由真心所缘起,这种本体观,称为性起。法界缘起,就是讲一方面真性缘起世界,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整个世界形成大缘起,重重无尽。
法藏还提出了他的观法:摄境归心真空观、从心现境妙有观、心境秘密圆融观、智身影现众缘观、多身入一境像观和主伴互现帝网观(见《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针对窥基的五重唯识观,法藏提出十重唯识观,由窥基的观心发展到不只是观心,更观理事关系和事事关系。这十重唯识观是:相见俱存唯识、摄相归见唯识、摄数归王唯识、以本归末唯识、摄相归性唯识、转真成事唯识、理事俱融唯识、融事相入唯识、全事相即唯识和帝网无碍唯识(《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
法藏的判教,判分为五教十宗。五教是小、始、终、顿、圆。圆教中又分同教一乘的《法华经》和别教一乘的《华严经》。这一判摄被认为是在智□的藏、通、别、圆四教中加入顿教而遭到后人批评,实际上他也参考了智俨的意见。十宗是指我法俱存宗、法有我无宗、法无来去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以上六宗属小乘)、一切皆空宗(属大乘始教或权教)、真德不空宗(属大乘终教或实教)、相想俱绝宗(属大乘顿教)和圆明具德宗(别教一乘)。这十宗判摄与窥基的八宗说多有相同之处。
法藏门下,弟子中较著名的有六人,其中慧苑为最,但他对法藏学说有所修正。其余从学者无数。法藏的理事方法论为禅宗大量运用,教外之宋儒也加以采纳来建构理气关系论。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版权所有 \ 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2007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50378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