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赤字原因:古桥 水乡吴江的“耳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05:45
古桥 水乡吴江的“耳环”


制图 施璐敏(本图片由谈燕、潘莉萍、杨林华、许金荣等所摄照片拼合而成)

杨林华 摄

潘莉萍 摄

秋林 摄

许金荣 摄


许金荣 摄


 
如果说水是古镇俊俏的眼波,古桥便是水乡精致的“耳环”。——作者感悟
吴江,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费孝通曾经说:“水是生命之源,桥是文化的摇篮,吴江水多,桥多,是典型的水乡泽国,桥的王国”。在这里,水有多少,桥也有多少。据清康熙《吴江县志》记载,当时桥梁即“以数千计”。1935年统计,共有唐至民国桥梁1194座。1985年文物普查时,尚有各类古桥近300座。
吴江的桥大多建在乡村集镇上,桥梁越多越显示乡镇的兴旺发达。桥的结构大致分梁式桥和拱形桥两大类,并有单孔、多孔之分。这些建于不同时代的古石桥,有的恢宏伟岸,有的娇小玲珑,有的九曲蜿蜒,有的平坦舒直。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一座座桥,既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又为风光秀丽的吴江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古桥是水乡吴江人居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圆的桥孔与水中的倒影合成一个碧玉圆环,亮晶晶地摇晃着……
如果说水是古镇的主调,那么,桥则绝对是古镇的副调;如果说水是吴江的生命之源,那么,古桥,就是这些生命之源不朽的、漂亮的标记;如果说水是古镇俊俏的眼波,那么,古桥,便是水乡精致的“耳环”。
古镇有水而灵,水得桥而活,桥因水而顺。点缀在各个乡村集镇的一座座古桥,生在水上,或古典,似唐诗一样的凝炼含蓄;或秀丽,像元曲一样的清澈悠扬;或雅致,如宋词一般委婉细腻;或单纯,却有话本一样的丰富生动,给水乡吴江增添了无限的生动和绵延的韵味。
晨曦中,让我们再一次踏入水乡吴江,到古镇的桥上转一转,走一走,贴近古桥,以游人的身份体会水乡,真实又深刻。始建于宋代的垂虹桥,曾经名扬天下,是三吴胜景之一,著名的“垂虹夜月”,亦是吴江八景之一。现尚存20余孔元代遗迹。“曲尽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吟唱着姜夔 《过垂虹》的诗句,令人回味畅想。
水乡黎里,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文化古镇,河多桥众。由东向西,伏卧着十几座形式多样的桥,把南北两岸紧紧地连成一体,勾画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在过去,造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造桥,牵系着当地百姓的心愿与期盼。每一座桥的根源,每一座桥的起落,都与当地的人文、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
鲍家桥,当地风俗,新生婴儿满月时要剃头、办酒席,还要抱着走石桥,鲍与抱谐音,当地人呼为“要养伲子(儿子),鲍家桥”。
汝家桥,汝与乳谐音,乳即奶,当地人呼为“要吃奶奶汝家桥”。
秋禊桥,俗称“咭咯桥”,建于清初。桥的两边各有低矮的护栏,小巧玲珑,令人欢喜。在每块石板下面,匠人还有特定的设计,行人只要踏上桥面就会发出“咭咯咭咯”的响声,登桥恰如行梯。
道南桥,是古镇最高的一座桥,建于康熙年间。目光穿越桥洞远望,只见洞外有天,水天相映,水上人家,炊烟袅袅。好一幅美不胜收的水乡风情画。
当地的异趣风俗,充盈在桥的记忆里:要讨老婆,走通信桥;早生贵子,走子仁桥;要抱孙子,走鲍家桥;要吃奶奶,走汝家桥,这四桥都透露黎里人民对婚姻的渴望和追求家庭的幸福。另外还有中秋团圆,走明月桥;步步登高,走梯云桥;鱼跃龙门,走进登桥;平步青云,走登瀛桥;连中三元,走接贵桥;甜甜蜜蜜,走唐桥;勿歇不停,走极搁桥……
古桥,承载了黎里幽远的历史,天长地久的幸福和祝福,都在脚下蔓延。我们,从这里到那里,从家乡到水乡,从历史到今天。走进这粉墙黛瓦的江南,走进这精雕细刻的古镇,走近一座座朴实完美的古桥。这些桥,像时间一样,在夏日的晨曦中发出明亮的光泽。
清凉的夏夜,到枕河人家的同里散散步吧。众多的河流,使同里成为桥的王国、桥的博物馆。十五条河,四十九座桥,河不同形,桥不重样,桥上叠桥,桥中套桥,或林荫掩蔽,两岸葱茏;或平街凸起,玉雕粉砌。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桥,如弯月卧波,蜿蜒曲折互联互通,成为水乡独特的风景。桥也将同里的各个角落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方便了同里人的出行,方便了文化传播和商品流通。
站在落日余晖下的思本桥上,不仅能看到同里郊外旖旎迷人的田野风光,更能感受到建筑者叶茵那爱民忧民的拳拳之心。
在同里,为民造桥造福之人,不仅有社会贤达,更有穷苦百姓,他们同样实践着奉献乡民,造福家乡的理想。西津桥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相传是一位摆渡老人,以他的善德建筑此桥,为千千万万过河人带来了方便。桥的南侧刻有“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的对联,点出了此桥位置的重要性。当地百姓在明清年间,都有募资修造和重建的义举,延续了同里人热心奉公的优良传统。
屹立在同里镇东南的明代普安桥,是一座风雅之桥,亦被称为“读书桥”,是同里社会和历史的一个生动的缩影。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桥西侧石壁上,刻有“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对联,记载了当时人们勤奋好学的生活气息。所有的细节都像纸页上细致的笔画一样真实呈现。令人可信,又敬佩。
借着月色,安静地“走三桥”。三桥,被当地老百姓视为吉祥之物。走一走,美好的祈福伴随一生:“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工作顺利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夜渐渐浓了,月光中的古桥,清凉而明净。走过富观桥,再去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上乘凉,它是同里最小的桥,玲珑精巧,倒影绰绰,非常适合在这样的夏夜里,领略它的风姿。
思本桥、中和桥、西津桥、富观桥、独步桥……同里古镇的这些桥,从古至今,依然发挥着它们的价值,任往来纷纷,却有条不紊,繁而不游,丽而不虚,只充满了笃定与踏实,让人觉得欣慰与喜悦。是这些古桥,将同里百姓的日常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也因为这些古桥,我们的心里有了关于水乡吴江更丰富更生动的收藏。
雨后,乡村的空气格外清新,炙热阳光被厚厚的云层覆盖。这样的天气,适合到乡村探访。
“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太湖之滨的古村落四都村,遗留着历史的古桥。在村头,有两座清代梁式石桥,双桥呈八字形分布。吴地方言“八字”与“博士”同音,便以博士桥为名。双桥桥面上,有一块石板已经遗失,桥下的河水也早已变浅,几乎静止不动。八字桥的繁华,已随着河水流去了。
一路往西,来到邑宁桥边。此桥亦称施相公桥。在桥下,住着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从老人口中得知,施相公桥在她外婆结婚那年重修,距今也已经一百多年。老人很健谈,说起以前的事仍然条理清晰。她一生居住在桥边,房子虽翻修过几次,地基却没有改变。拱形中间石板上的“邑宁桥”三个字清晰明了。桥两侧刻有 “放鸭栏开春涨软,卖鱼网晒夕阳明;成梁正遇神仙诞,题柱还期经济才”桥联,字体依然剔透清晰。村中,还有竹林桥、万善桥等。
七都、震泽都存有许多古桥,分散在各个村落。它们的遗存,大部分可能得益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也许曾车水马龙地喧闹过,但是眼下,它们大都身处于某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功成身退——退得适当,得以遗存。洪恩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广福桥,江浙以此分界;地理桥,仍在小村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余热;双塔桥,电影《杜十娘》中的“怒沉百宝箱”的镜头就在此拍摄。还有东庙桥、安庆桥、香花桥……古桥巍然,桥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化,见证着鲈乡经济的繁荣。
水乡的桥是一幅幅淡彩的宣纸画,高低错落,若隐若现;水乡的桥是一只只精致的耳环,端庄瑞丽,玲珑小巧,在薄雾的晕染下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水乡的桥是先人留存鲈乡的一笔财富,凸显着百姓的智慧和水乡古镇的文化内涵,它连接着悠远的历史和缤纷的现在。“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水乡吴江的桥,囤积了千百年来永不老去的底蕴,也必将定格于鲈乡的文化史上。谈燕
【吴江十座古桥简述】
垂虹桥——
如虹一样秀丽,似画一般清远的长桥,建于宋代,坐落在松陵镇东门外。她与苏州宝带桥互称姐妹桥。桥中心建有垂虹亭,桥两堍分别建“汇泽”和“底定”凉亭。桥身“三起三伏,蜿蜒如龙”,被誉为“江南第一长桥”,亦被誉为“三吴绝景”。历史上,骚人墨客慕名而来,倾情垂虹,讴歌长桥,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王安石的“颇夸九州物,壮丽此无敌”、苏轼的“绝景自忘千里远”、米芾的“垂虹秋色满东南”、王世贞的“吴江长桥天下稀”等。南宋,垂虹桥数度重建,最长时桥孔达99孔。只可惜,年久失修的长桥已在上世纪60年代坍塌。现存东西两端二十余孔元明遗迹。如今,在垂虹景区,站在残桥上,依然能感受到“垂虹桥下秋水清,垂虹亭上月初明”的意境。
三里桥——
作为江南水乡重要“门户”的三里桥,有着非凡的气势,总长54.5米、矢高8.15米,单孔拱形,东西走向,是吴江市内现存最高的古桥。现坐落于松陵镇北门外,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的。远远望去,三里桥犹如青龙腾空跃起于古运河之上,气势恢宏,有一种“弯弯飞桥出,横空真奇绝”的意境。在桥南北两边的东西两侧刻桥联的地方,能清晰地看到“光绪十有一年二月江苏省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建”等字。沿台阶而上,默默计数,东西两侧各有四十五级台阶,完美对称。
安德桥——
又名平望桥,高桥。跨古京杭运河与古頔塘交汇处,桥身为南北走向,是吴江史载建造最早的桥梁。桥梁跨度大,桥孔高,气势雄伟,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游平望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登楼试长望,望极与天平。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400多年后,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过平望》中写道,“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桅”,字里行间写出了安德桥的气势。
禹迹桥——
震泽有座建于清初的桥,那是一座百姓敬仰的桥,根根桩基,叙说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胸怀与崇高。傍晚,站在禹迹桥上顺流远眺,高高的慈云塔披着一身璀璨的霞光,玲珑挺秀,分外美丽。如今,那一幅“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的佳境,已成了古镇最突出的风景了。电影《林家铺子》、《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都曾取景于此。
思范桥——
思范桥位于震泽镇的西栅,与禹迹桥遥遥相望,是为纪念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范蠡而建。范蠡曾任越国大夫,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以后,挂冠而去,云游四方,最后归隐震泽,并在镇南的斩龙潭边定居。思范桥上有石刻对联,颇有诗意。西面的对联为“苕水源来,阅尽兰桡桂楫;荻塘波泛,平分越尾吴头”。东面对联为:“禹迹媲宏模,望里东西双月影;蠡村怀古宅,泛来南北五湖船”。清凉的夏夜,踏在光滑的石桥上,回想范蠡功成名就后隐居此地,他拥着西施,拾级登临桥面,俯瞰往来不绝的舟楫和风帆,注视着两岸街面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千古绝恋,千古流传。
中和桥——
这是一座长着“眼睛”的桥,作家吕锦华写道:“你瞧,中和桥正睁着——对明亮的眸子望着我们哩!这对眸子是那么剔透晶莹、天真无邪,似乎任何世间的难事、苦事都难不倒它。”这是一座有着特殊造型的桥,是一座集梁式与拱形于一体的石桥,中孔架梁通航,两边桥台各开拱形泄水孔,美观典雅,独具匠心。中和两字,意为人的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合于法度谓之和,中和桥正是反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颇有深意。此桥坐落于丝绸之乡盛泽镇。
白龙桥——
明清时“咫尺往来、皆须舟楫” 的水上丝绸业,早已留在了过去。但盛泽的白龙桥,还在桥洞与桥梁间记忆着古镇经济的繁华。此桥当年是入吴水咽喉,远道而来的商贾在盛泽购得绸缎,由水路运往地北天南,必经此桥,便有“日收生绢千万匹,半处申江半入吴”的说法。桥为拱形三孔,桥上共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以饮水更思源。”形象地描绘了盛泽纺织业兴盛的图景,当年水乡的富庶,可见一斑。
思本桥——
位于同里辽浜村内,野草丛生、青藤蔓绕中的思本桥, 古朴逸秀,以其八百年的桥龄雄居古镇桥祖之位。拱券呈半圆形,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接,合成整圆,波光粼粼,秀丽异常。南宋诗人叶茵因不满朝廷昏聩,告退还乡,捐造“思本桥”以明志,警醒为官者当“万事民为本”。
洪恩桥——
坐落在七都镇光明村,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在吴江现存的4座明代桥梁中,洪恩桥可说是年代最早、造型最美、保存最好、最具代表性。洪恩桥小巧玲珑,轻如飞燕,点缀于清澈见底的河面上,人称“三绝桥”:一绝为拱券采用典型的明代分节并列式的做法,纵向券石之间榫卯相接,上下错缝,中间不加“龙筋石”;二绝为雕刻双双对称,十分精美;三绝为因地制宜利用天然地基,将底盘石和桥墩脚直接筑在地基上。
青龙桥——
青龙桥伫立在黎里古桥的东端,初建于明。青龙桥由三种石头建成,武康、青石和麻石。桥为单孔拱形,在晨曦的折射下,桥身倒映成一个完整的圆影。 1982年,孙道临主演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亦在此拍摄过。桥已成为每个古镇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沟通天文地理,而且沟通古往今来。文/谈燕
放大缩小默认   朗读
集团 数字报刊:新华日报 |扬子晚报 |大学生村官报 |南京晨报 |江苏经济报 |江苏法制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