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传统节日的诗句:中国白酒~金三角~泸州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9:39

“中国白酒金三角”泸州奇迹

产值三年翻两番,平均每年递增65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2010年8月13日

邹同杰 徐速 本报记者 王凤运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千亿元产业”的战略框架下,作为泸(州)-宜(宾)-仁(怀)“中国名白酒金三角”的腹地核心,泸州市通过科学规划、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强势营销、不断推进“白酒金三角”品牌,不停顿地宣传营销“白酒金三角”,全市酒业得到超速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第一大支柱和第一大税源。“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实践在泸州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全市酒业实现销售收入60.2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01.9亿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67.9亿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52.2亿元,酒业销售收入三年翻两番,平均每年递增65亿元

2009年,全市白酒产业实现增加值116.1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2.3%;全市白酒企业利税总额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4.4亿元。今年4月,该市泸州老窖、郎酒集团、仙潭酒业等3户白酒企业进入全国白酒行业100强,尤其是泸州老窖首次超过贵州茅台集团位居全国第二,郎酒集团则由去年底的第七跃居第五。

突出优势优先   做强做大传统产业

泸州是一座“酒以城名、城以酒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朱德1916年驻防泸州时,留下了“酒城幸保身无恙”的诗句,“酒城泸州”因此而得名。到2009年底,泸州拥有窖池3.2万余口,窖龄多数在20年以上,窖龄30年以上的9147口,丰富的窖池资源现在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千百年来,泸州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对酿酒技艺的执著追求,在酒界享有很高地位。经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科教文组织专家考证,“在地球同纬度上,只有沿长江两岸的泸州是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白酒的城市。泸州具有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拥有四川唯一的出海港口和四川第二大航空港,是全川唯一连接川滇黔渝结合部的交通枢纽。

不可复制的地域性特征、难以“克隆”的生态环境和独一无二的酿酒技艺,造就了泸州在全国绝无仅有的酒业发展优势。“全国五大白酒产区,泸州产业基础最扎实,实力最雄厚,品质最好。”全国酒协秘书长如是评价。“泸型酒在业界有良好的声誉,对全国酒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如是说。承载着深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泸州酒蓄势待发。

“我们全面审视市情,认为泸州最大优势是酒业优势,最具有潜力、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仍然是酒业。我们毫不犹豫地把酒业发展作为推进泸州跨越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中共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说。

从2007年开始,泸州市就响亮地提出了“三个不动摇”(坚定酒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确立酒业发展的地位不动摇、落实酒业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按照“三个不搞”(不搞粗制滥造、不搞一哄而上、不搞平均照顾)的基本方略,把酒业作为推进泸州加快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来抓。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出台加快酒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泸州市酒业发展规划》,每年拿出300万元作为奖金,对7个区县进行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二是坚持龙头带动。依托泸州老窖和郎酒集团两大龙头,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酒类“小巨人”企业。三是推动集群发展。依托泸州老窖打造全国最大的白酒及其相关产业生产加工园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2010年园区将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超100亿元,率先成为“百亿园区”。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国窖·1573”、“泸州老窖”、“中国郎”、“红花郎”等知名品牌的保护提升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泸州酒”原产地理保护标志的品牌效应,积极引导原酒企业向瓶装品牌转变、瓶装品牌向知名品牌转变,全面提升泸酒品牌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五是坚持以质取胜。全面加快酒类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大力推进酒业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泸州市投资5000多万元,与国家和省质监局合作建立了国家酒检中心泸州实验基地。六是注重文化塑造。整体打造和营销“中国酒城·泸州”城市名片,把泸州建成中国乃至世界酒产品、酒文化、酒历史的窗口和缩影。

各区、县也纷纷定出了酒业发展目标,出台了支持酒业发展的政策,设立酒业发展基金。各酒类企业铆足劲大踏步向前。

江阳区立下夺取酒业“单项冠军”的“军令状”,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白酒产业的工作意见》和《白酒产业基金试行意见》,提出依托品牌发展、依托平台发展、依托传统发展的三大战略,规划到2010年实现白酒销售收入和税金在2005年基础上至少翻两番。

泸县提出打造“中国优质白酒产业大县”的目标,实施“坚持调整结构、壮大基酒、扩大总量、发展品牌、创造名牌,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基酒与品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酒类产业优质快速发展”的发展战略。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酒类产业发展奖励资金,重点白酒企业、生产销售大户、纳税大户、创新品牌、新增投入、优质服务等都将获得重奖。

龙马潭区制定了“众星拱月”的发展战略,依托泸州老窖公司罗汉生产基地、安宁科技工业园区,酒业发展的基础得天独厚。该区制定了实施品牌和散酒共进、存量扩张和增量引进并举、规模与质量并重战略,扶持三溪、玉蝉、青狮、国粹酒系列等地方名优品牌。同时,和泸州老窖公司合作,集中连片打造万亩优质红粮基地。

纳溪区以构建泸州原酒和二线酒类品牌生产基地为发展重点,出台的《关于加快酒业发展的决定》加大了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该区财政设立500万元的“酒类产业发展流通基金”,搭建起白酒生产企业流动资金融资平台。

古蔺县白酒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业特强,建设以郎酒为龙头的酱酒集群”。坚持扶优做强,鼓励和支持骨干优势企业走技术改造和兼并联合之路,支持郎酒集团产业扩张,扶持仙潭集团、红军杯酒业做强做大,形成“品”字型酒业发展态势。大力发展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与郎酒集团建立互利合作利益链,整合全县酒类生产资源,盘活存量,做大总量。

合江县进一步完善酒类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十一五”期末实现酒产量5万吨,实现酒业利税1亿元。

叙永县白酒发展目标锁定“十一五”期末实现白酒产量5000吨,实现利税2000万元;促进企业培育品牌,支持稻香村酒厂、观兴窖酒厂实施品牌推广战略;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支持稻香村、观兴窖、永宁道等酒厂技改扩能……商务、经委、招商局、银行、工商、质监等部门纷纷制定措施,为酒类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保驾护航”,一个个酒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

自此,泸州酒业发展的大幕徐徐开启。

坚持抓“大”聚“小”  集群发展提升后劲

“既抓‘大’,也聚‘小’,走集群发展之路。”泸州市市长刘国强说,泸州坚持以龙头企业为白酒产业的支撑,一方面做强泸州老窖、郎酒两大龙头,走集群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扶持以18户酒业“小巨人”为代表的重点规模企业,实现以泸州老窖和郎酒为主的一线品牌“正规军”和二线品牌“游击队”齐头并进。

众所周知,白酒企业大多由前店后厂、担酒叫卖的手工作坊发展而来,传统酒业经营的产、储、供、销一体化模式,拉高的不仅是酒业的进入门槛,还有发展台阶。

而凭借雄厚资本实力支撑的骨干企业又普遍面临着另一个难题:一个从产地宁波运到泸州的酒瓶包装盒,就让1瓶酒的成本至少多出1元钱。一方面是酒类生产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是配套产业的发展滞后让品牌商和制造商伤透了脑筋。

发展的困惑在悄然改变。30家灌装企业,28家包装企业,2家物流企业……如此众多的企业,你能想象,它们相隔多远?答案是不到1公里。

2006年5月,一个颠覆传统酒业生产的模式在泸州应运而生,构建一个环环相扣、整体协同的产业链的中国白酒第一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横空出世。依托泸州老窖、郎酒巨大的吸引力,全国各地的酒业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创造了“30家灌装企业,28家包装企业,2家物流企业……”相隔距离不到1公里的奇迹。

2009年10月25日,该区南A区入驻企业集体开工,吸引了全国22家酒业上下游企业携60亿元资金入驻。在金融危机阴霾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投资却热潮迭起,加上第一期32家入驻企业投入的35亿元,近百亿资金蜂拥而入。

在已具规模的一期工程,一幢幢川南民居建筑临江而立,七八个巨大的金属储酒罐泛着耀眼的光亮。这里有20万吨的基酒储酒库,80条灌装线和年吞吐量达80万吨的物流配送中心。左手生产,右手包装,一条白酒由产到销、多企业多环节协作的产业链清晰可见。凭借成本最低化、信息无缝化、管理一体化和利益最大化的“抱团”强攻市场,引擎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2009年,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累计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6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2.5%,全年新增形象投资9.74亿元,灌装、基酒储存、包材生产、物流四大主题园区初步形成。

泸州的另一朵“金花”郎酒,一手抓高端市场,一手抓大众消费,产品结构和品牌诉求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响亮口号以及“郎酒群狼战术”和“351工程”的展开,郎酒在产品架构、品牌打造、营销理念和市场操作体系四个方面的独到之处,已经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抓“大”的结果,是龙头企业更强更壮大。2009年,泸州老窖集团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38.2%;实现利税54.4亿元,同比增长40.6%。郎酒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增长63.4%。

在聚“小”方面,2008年初,泸州市通过泸州兴泸投资集团向旗下兴泸信用担保公司注资1亿元资本金,专门用于为中小酒类企业融资担保。分两笔从农发行泸州市分行贷了600万元的泸州时代酒业有限公司,因有了买包装材料、酒精、红高粱的钱,再也不用从经销商那里通过预付款来筹集流动资金,直接在泸州就将酒发往上海、山东等省、市,进入这些省、市的1000多个超市。而这仅仅是泸州中小酒类企业解决融资难后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小酒类企业拿到贷款后,发展如虎添翼。据统计,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酒类企业达92户,占全省规模酒企253户的36%;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生产企业达23户,占全省69户亿元企业的33%。其中,华明酒业、仙潭酒业、鑫霸酒业等企业销售收入分别突破5亿元和3亿元关口。“目前,全市酒业基本形成两大龙头为引领、26户“小巨人”企业为支撑、中小酒类企业共同发展,浓香、酱香、清香、兼香和谐发展的梯级层次结构。”泸州市市长刘国强如是说。

提升品质优化品牌  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度重视酿酒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酒类食品生产及其产品安全的坚实基础。由此扩展开来,应该加强原粮基地、白酒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特别是加强流通领域的监督。

“谁砸了泸酒的品牌,我们就要砸他的饭碗。”视质量为泸酒生命的泸州决策者逢会必讲质量的重要,遇到酒业负责人必谈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一方面,泸州市硬性要求酒类生产企业必须生产纯粮食酿造酒,提高核心竞争力。随后,20万亩优质红粮基地建设跟进,为出好酒备足“粮草”。

另一方面,全力打假维护泸酒声誉。2007年9月,泸州邀请8省21个市级工商部门在泸州共同签订了《保护泸州老窖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书》,携手打击仿冒“泸州老窖”、“国窖1573”等名称、包装、装潢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协议,泸州市工商局指派经检支队长为首席联络员,各地工商部门首席联络员与其对口联系,专门负责协调保护泸州老窖公司的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确保信息畅通传递。

在抓流通的同时,泸州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让老百姓喝到放心酒。2009年10月25日,坐落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的国家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中心的使用,对提高泸酒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促进泸州酒业提速增效,推动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业界有句顺口溜:一流企业卖品牌,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资源。在泸州酒业发展史上,这样的尴尬持续了很久。

打破尴尬的着力点在于鼓励“小巨人”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泸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名优品牌奖,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质量管理奖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的酒类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

在奖励政策的刺激下,中小酒类企业业主观念开始从卖散酒向卖瓶装酒创立品牌方面转变。

四川泸窖酒业(集团)公司就尝到了品牌建设带来的甜头。公司负责人说:“二流企业卖产品,泸州酒业有那么好的历史底蕴和声誉,市委、市政府那么重视酒业发展,创牌加快发展天时地利。”在与一家大型策划公司合作后,泸窖酒业“一桶天下”横空出世,揭开了泸窖酒业公司创品牌大发展的帷幕。几年来,“一桶天下”市场从1个省逐步扩张到12个省。在取得应有品牌效应的同时,“一桶天下”销售收入、利税也呈逐年高速增长态势。

泸窖酒业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一大批“小巨人”创品牌的力度。华明、鑫霸、巴蜀液、仙潭、三溪、玉蝉等一批省、部“双优”老品牌与一桶天下、成吉思汗、中华、天之娇子、自然香、巴蜀液、稻香村、红军碑等一批有个性的品牌交相辉映,或与泸州深厚的地域文化结合,或注入多样文化内涵,实现品牌效应。还有一大批过去为人做嫁衣的优质白酒正在浮出水面,显出泸酒财富的“冰山一角”。

当前,泸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1件,四川省著名商标19件,泸州市知名商标43件;拥有“中华老字号”品牌2个,“四川省老字号”品牌3个,四川省名牌17个。

放眼“千亿产业”  或将领衔“白酒金三角”

2010年,国家经济进一步回暖,四川省打造“中国名酒金三角”战略扬帆起航,为中国白酒企业铺开了舞台。作为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个国家级名酒的中国优质白酒产业集聚区,泸州自然成为关注焦点。

今年1月19日,四川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工程在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启动,泸州市决定投资22亿元把二郎镇打造成“世界一流、中国第一”的名酒名镇,总投资达45.9亿元的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酒类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同时开工建设。3月18日,该市成功举办“中国白酒金三角·中国酒谷首届酒业博览会”,吸引全国各地客商7000多人,白酒交易额达12亿元。此外,该市还积极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国酒谷·名酒名园名村”,打造10万亩高粱和蔬菜轮作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核心区。7月1日,泸州市举行2010“诺贝尔”论道“中国白酒金三角”论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佛·威廉姆森亲自出席发表主题演讲,助力泸州老窖打造中国波尔多,着力构建“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核心板块和新起点。

“泸州要借助‘白酒金三角’的战略机遇,紧扣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主题,凭借发展白酒的历史、自然优势,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成为中国名白酒金三角的核心板块。”中共泸州市委书记朱以庄告诉记者。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泸酒产业发展。按照四川省工业“7+3”发展规划和中国白酒金三角推进方案,结合泸州市白酒产业发展实际,科学规划,放眼未来,为川酒千亿元产业作出积极贡献。今年全市白酒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预计到2015年,全市白酒及关联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

——强力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推动老窖、郎酒集团化扩张进程,形成以老窖和郎酒两大优势企业为拳头的浓香型和酱香型并重的白酒产业集中发展带。同时,依托两大龙头形成的产业集聚、产业集中优势,积极推进新的企业与两大龙头“联姻”。到2013年,泸州老窖要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到2012年,郎酒要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加快酒业集中发展区平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加快推进酒业集中发展区后续工程,并逐步完善泸酒发展的会展、研发、酿造等配套服务功能,形成酒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格局,促进包材、物流、服务关联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加快全市酒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集中发展区产值和服务性收入达到500亿元。

——强力推进二线品牌整体发展。积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支撑保障和协调服务功能,强力实施酒类“小巨人”企业倍增计划,加快推动酒类“小巨人”发展壮大,形成以“小巨人”企业为骨干的产业链企业群体,推动优势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提高全市酒类产业控制力和酒品附加值。

——着力提升泸酒品牌内涵。明确“中国酒城”的城市定位,坚持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深度挖掘泸酒文化,整体营销“中国酒城”。同时,强化品牌运作,继续巩固和提升“国窖1573”、“泸州老窖”、“中国郎”、“红花郎”等中国知名品牌形象,充分发掘“泸州老酒坊”、“国粹”等新兴品牌效益,扩大泸酒在国内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