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和胃清热祛湿方: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角色定位与发展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40:23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角色定位与发展途径

 

彭小明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专业角色定位需有新的认识:教师是知识文化的建构者,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人格的影响者,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基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可从读书、游学、研究、为文、实践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角色定位;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51.4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职业产生虽早,但作为专门培养教师的专业性场所——师范学校却只有短短的300余年历史。18世纪中下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以及开展“教育科学化”运动,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师范学校”并颁布师范教育法规,教师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教师教育“专业化”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1980年该组织又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表明了对教师问题的极大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发展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

 

一、语文教师的专业角色定位

 

   教师的专业化,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把教学视为专业,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西方学者埃利奥认为,教师与医生、律师、神甫一样是“伟大的传统专业”。视教师为“专业人员”,教师首先要有“角色意识”。教师的角色很复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师专业角色定位需有新的认识。

 

(一)教师是知识文化的建构者

过去教师角色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韩愈《师说》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典型的观点。教师当然要传授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但是更应该懂得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性。随着科学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以不可预计的速度开始膨胀,我们的时代成了真正“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知识传播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跟上本专业学术的进展,占据时代的学术前沿,主动建构文化知识。

过去、现在、将来, 

不学无术的教师永远无法立足于讲台。

 

(二)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学的影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认为课程是由专门部门的教育行政官员、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制定的,教材、教科书是教育权威编写的,教师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这一观念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教师是教材文本的研究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有权选择教材、使用教材、解读教材与处理教材。教师不但要知道教什么、怎样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师不应成为“教科书”的奴隶、“参考书”的传话筒,教师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独特理解、自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教学个性。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在这里,“新课标”明确了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教师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伙伴,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2]

 

(四)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课程意识”,特别是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把教材当作“唯一”资源,只“教教材”而不知“用教材教”,不知利用“教材”以外的其他资源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3]由此可见,“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教师要打破“教科书”是唯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倡导“大课程”观,开发包括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素材性资源与条件性资源、学科资源与活动资源、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走“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道路。

 

(五)教师是学生人格的影响者

 

“新课程改革”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发展他们的“非智力”;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完成认知目标,而且还要达成情意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有特殊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4]。“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个性,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六)教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主要建设者。本次“新课程改革”不仅意味着课程内容的更新、教材的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理想的“学校文化”的创造。由于在学校中,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对学校、对学生深刻、深远的影响。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说:“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5]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更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态度和蔼、作风民主、品德高尚,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师不但要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而且要对学校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考风等理想的文化环境负责,要用看不见的“隐性课程”影响学生,为学生生命的成长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的学者很多,提出的标准也各有不同,如英国教育家霍勒教授在《教师角色》一书中认为,教师专业化标准有6条要求:1.履行重要的社会义务。2.系统的知识训练。3.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训练。4.高度的自主性。5.经常性的在职进修。6.团体的伦理规范。澳大利亚埃利雅德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化涵盖3个基本范畴:1.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2.专业技能的娴熟;3.专业情意的健全[6]。……

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内容:1.情意修养(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2.知识结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文化科学知识)。3.教学能力(备课能力、施教能力、考评能力、辅导能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4.科研水准(文本研习能力、听课评课能力、说课能力、教学改革能力、课题研究能力、撰写论文论著能力)。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有的学者从大学教育、在职教师校本学习、教育学院进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策略。有的学者认为观摩与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7]。……他们的研究多从教育学、教学论角度切入,我们立足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认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可从读书、游学、研究、为文、实践等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样样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并说:“达到这种程度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校长要为教师提供时间!”[8]

1.浏览时文,以开阔眼界

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以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语文课上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是接受时尚最快的新一代青少年,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我们就无法与学生沟通。举个例子说,上世纪80年代不读金庸、琼瑶、三毛,便难与学生交流;现在我们不知韩寒、郭敬民、罗琳,便难与学生对话。

2.阅读经典,以厚实积淀

语文课程承担着培育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除了中小学教材要选择大量经典作品外,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成为一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通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9]中学生尚且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更何况我们语文教师呢?

3.钻研课文,以奠基教学

李杏保、顾黄初先生在《泛论高师“中学语文教育”课程结构》一文中说:“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执教者对教材钻研得透、理解得深,在教课的时候就能够引导得“法”,启发到“点”,讲述中肯,而且“章法”上也有条不紊、连贯圆活;反之,执教者自己对教材理解不透,备课笔记上写得都是从教学参考资料上抄来的现成结论,那么,即使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以致用,勉强用上又终究别扭生硬,得不到满意的效果”[10]。从以上引文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材、钻研课文不但是解决“教什么”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是解决“怎么教”方法方面问题的条件之一。由此可见,“语文教材研究”对于师范生、语文教师是多么重要啊!

 

(二)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之所以成长的古训,这一古训对当今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照样有效。“游学”作为一种陶冶情操、增加阅历、开拓视野、丰富体验的方法,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教好书有百利而无一害。

1.遍游各地名胜,以开阔自己视野

中国是地大物博、名胜古迹众多的国度,地理资源极其丰富,这为旅游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古代的中国人,尤其是文人雅士又特别钟情于名山胜水、古迹遗存,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雄伟壮丽的风光和精美绝伦的人文景观,留下了一篇篇美文佳作,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旅游文化,为语文教师做出了榜样、表率,值得我们推崇、学习。另外,名胜古迹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向自

然,让我们用眼睛、耳朵和心灵去感受山川景物的种种美妙和人文景观的巧夺天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心理上的审美需求,培养了我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了我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2.寻访课文游踪,以体验作者情感

纵观语文教材,无论什么版本,每册必定有写景散文、山水游记,或寻幽探胜,或凭吊古迹,或拜谒宝刹古寺,或莅临三山五岳。《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荷塘月色》、《绿》、《西地平线上》、《想北平》、《神的一滴》、《像山一样思考》……古今中外,无不囊括其中。如果我们能像广告语所写的那样“带着课本游绍兴”,我们必能感受鲁迅童年的快乐。如果我们到过温州仙岩梅雨潭再教《绿》,那么你心里就会充满自信;如果我们游过泰山再教《雨中登泰山》,那么你心里就别有情趣;如果我们去过西北看过日落再教《西地平线上》,那么你心里就难以平静……

 

(三)研究——吾将上下而求索

 

1.体验生活,研究社会,感悟人生,完善人格

王尚文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指出:“语文就其本质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11]由于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决定了教授语文的教师要时刻关注现实、研究社会、体悟生活。语文教师要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师还要走出学校,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感悟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才能当好语文教师。

2.研究学术,以增长学识,发展智能,提高品质

“研究学问”作为发展教师专业的途径,已成共识。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必须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实现“教学研”三结合。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很广,研究形式也很多。文本研习、教学反思、评课说课、调查实验、行动研究、文献评述、编写教材、撰写论著等等举不胜举。实践证明,一个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比较强。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研究往往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一个基层的教师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查阅文献,请教专家,调查实验,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很快会使自己专业得到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四)为文——下笔如有神

 

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这是日常交际和学习、科研的需要,更是从事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本领。叶圣陶说:“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尤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一般文章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一般文章又是实际工作中随时需用的,谁都能写好,所以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作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12]

1.下水作文,以引导学生

叶圣陶又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求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是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13]写作“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怕作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缺乏生活阅历、语言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则是认为“作文”高深,不能为之。如果这时语文教师能从实际出发,与学生一同“作文”,就会减少学生心里的“恐惧感”,增加作文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下水作文,还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起到“言教”不能达到的“身教”效果。

2.创作文学,以颐养情趣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在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这句话反映了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文学性”失缺的问题。其一,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走上了“工具化”“功利性”的道路。其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份量还不足,特别是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太少。其三,语文教师文学修养不高。语文教师不但缺乏文学创作能力,甚至连最起码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缺乏。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不受学生欢迎。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会解读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而且还要学会创作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兴趣去引发学生的爱好,用自己的创作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语文教师最具影响力的形象,须由他的生命创造物——文学作品来展示。

3.写作论文,以指导教学

中小学教师写论文不仅仅是评定职称、调动工作的需要,也是为了总结经验、积累知识、指导教学,当然也是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著名作家王蒙在《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谈到中国作家队伍中“非学者化”倾向,认为光靠经验和机智,而轻视学问基础,是产生不了“巨人式”的作家的,阐明了“作家学者化”的观点[14]。这一见解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启发很大。我们的教师对教育理论不够重视,甚至排斥理论、反对“新课改”。我们的教师只能凭“教参”或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从教,当然不能成为“巨人式”的教师。我们提倡教师“学者化”“专业化”,就是提倡教师多研究教育理论,多研究自己的经验,写反思性教育叙事,写有份量的教学论文,写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

 

(五)实践——持之以恒,熟能生巧

 

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是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京剧演员要练好念、唱、做、打;相声演员讲究说、学、逗、唱;行医者谙熟望、闻、问、切……自然,语文教师也要练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这五项基本功。俗话说,熟能生巧。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持之以恒、反复练训、不断反思,才能实现自己专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5.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1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5] 惠泉.课程改革实质:重构学校文化——教育部课改专家组组长钟启泉教授一席谈[J].福建教育,2000(7)

[6]顾明远, 孟繁华.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口: 海南教育出版社, 2003: 195.

[7]段双全, 付煜.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173-177.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蔡富清. 朱自清选集: 第二卷[M].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9: 3.

[10]李杏保. 语文学科教育参考资料类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38.

[11]王尚文.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1.

[12]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718.

[13]钱威.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73.

[14]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